相思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相思》是唐代詩人王維的詩作。此詩借詠物而寄相思,全篇不離紅豆,正用其相思子之名以關合相思之情。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相思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歡迎閱讀。
相思
唐代: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譯文:
紅豆生長在陽光明媚的南方,每逢春天不知長多少新枝。
希望思念的人兒多多采摘,因為它最能寄托相思之情。
注釋:
紅豆:又名相思子,一種生在江南地區的植物,結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鮮紅色。“春來”句:一作“秋來發故枝”。
“愿君”句:一作“勸君休采擷”。采擷:采摘。相思:想念。
賞析:
這是借詠物而寄相思的詩,是眷懷友人之作。起句因物起興,語雖單純,卻富于想象;接著以設問寄語,意味深長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誼,表面似乎囑人相思,背面卻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語雙關,既切中題意,又關合情思,妙筆生花,婉曲動人。全詩情調健美高雅,懷思飽滿奔放,語言樸素無華,韻律和諧柔美。可謂絕句的上乘佳品。
紅豆,生于南國,其果鮮紅渾圓,外表晶瑩剔透,因為常被南方人作為服飾裝飾物。紅豆與相思聯系在一起,則是來源于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傳說,古代一位女子,因為丈夫戰死邊疆,思念亡夫太甚哭死在了樹下,此后化為了紅豆,在春天的時候生長發芽。從此以后,紅豆被人們稱為了相思子,也在文學中引用為相思之意。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愛范圍,朋友之間也有相思的,如蘇李詩“行人難久留,各言長相思”即著例。此詩題一作《江上贈李龜年》,可見詩中抒寫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緒。
“南國”(南方)既是紅豆產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紅豆生南國”起興,暗示后文的相思之情。語極單純,而又富于形象。次句“春來發幾枝”輕聲一問,承得自然,寄語設問的口吻顯得分外親切。然而單問紅豆春來發幾枝,是意味深長的,這是選擇富于情味的事物來寄托情思。“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雜詩》)對于梅樹的記憶,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鄉情。同樣,這里的紅豆是赤誠友愛的一種象征。這樣寫來,便覺語近情遙,令人神遠。
第三句緊接著寄意對方“多采擷”紅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采擷植物來寄托懷思的情緒,是古典詩歌中常見手法,如漢代古詩:“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即著例。“愿君多采擷”似乎是說:“看見紅豆,想起我的一切吧。”暗示遠方的友人珍重友誼,語言懇摯動人。這里只用相思囑人,而自己的相思則見于言外。用這種方式透露情懷,婉曲動人,語意高妙。宋人編《萬首唐人絕句》,此句“多”字作“休”。用“休”字反襯離情之苦,因相思轉怕相思,當然也是某種境況下的人情狀態。用“多”字則表現了一種熱情飽滿、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調。此詩情高意真而不傷纖巧,與“多”字關系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
最后一句“此物最相思”只因紅豆是最能表達相思之物。中國人常說,睹物思人。這“物”可能是他吃過的、穿過的,也可能是他看過的、聽過的;可能是他喜歡的,也可能是他厭惡的。只要是與他有關系的,哪怕只有一絲關聯,都能激起思念者敏感的神經。詩人所希望的,是友人每每看見這最能代表相思之意的紅豆,就能想起正在相思的“我”、正在思念“你”的“我”。從詩人對朋友的深切叮嚀中,我們看到了詩人自己深重的相思之意。正是詩人對朋友的滿心思念,才使他希望朋友亦如此。用這種方式表露情懷,語意高妙,深摯動人。
全詩洋溢著少年的熱情,青春的氣息,滿腹情思始終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話兒不離紅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達得入木三分。它“一氣呵成,亦須一氣讀下”,極為明快,卻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話往往樸素無華,自然入妙。王維很善于提煉這種素樸而典型的語言來表達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詩語淺情深,當時就成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創作背景
此詩一作《江上贈李龜年》,可見為懷念友人之作。據載,天寶末年安史之亂時,李龜年流落江南曾演唱此詩,可證此詩為天寶年間所作。
后世影響
唐代絕句名篇經樂工譜曲而廣為流傳者為數甚多。王維《相思》就是梨園弟子愛唱的歌詞之一。據《云溪友議》載:安史亂時,唐宮樂師李龜年流落江南。一次于湘中采訪使筵上唱這首詩,滿座遙望玄宗所在的蜀中,泫然淚下。很多人聽到這首詩,追思往事,唏噓不已。可見此詩在唐代當時傳誦的情況。隨著《唐詩三百首》流布的廣遠,影響之深刻,這首《相思》一直傳誦至今,幾近家喻戶曉。
紅豆產于南方,果實鮮紅渾圓,可以串起來作裝飾品。說紅豆能夠寄托相思,有一個傳說。相傳,漢朝時期的閩越國,有個男子被強征戍邊,妻子每日每夜地盼望他歸來。后來,同行的那些鄉鄰陸續歸來,唯獨她的丈夫久久未歸。妻子更加思念丈夫,終日在村口的樹下等待,最后哭斷柔腸,流出的汩汩血淚,淌入泥土。此后,樹上開始生長出一種奇異的小果子,質地堅硬,色澤鮮紅如血,晶瑩剔透,就被稱為“相思子”,也就是紅豆。奇怪的是,雖然有這樣的傳說,但典籍中沒有記載,唐朝以前的人也沒有吟詠紅豆寄托相思的詩句,可能只是一時流行的傳說,所以記載并不確切。但隨著王維這首詩歌的流傳,“紅豆”這一物象與相思之情緊密關聯。人們見到紅豆,讀到與紅豆有關的詩句,往往會思念朋友親人,但紅豆背后的傳說,反而少有人知。可見這首詩的影響力。
因為這首詩在當時已經成為一種類似于流行歌曲的存在,在傳唱的過程中發生了一些詞句的變化,出現了“紅豆生南國,秋來發故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紅豆生南國,秋來發幾枝。勸君休采擷,此物最相思”等不同版本。
作者簡介
王維,唐代詩人。字摩詰。原籍祁(今屬山西),其父遷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濟),遂為河東人。開元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叛軍陷長安時曾受職,亂平后,降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晚年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優游生活。詩與孟浩然齊名,并稱“王孟”。前期寫過一些以邊塞題材的詩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則為山水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兼通音樂,工書畫。有《王右丞集》。
生平
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山水詩、律詩還是絕句等都有流傳人口的佳篇。
在詩歌方面,有他十五、十七、十八歲時寫成的有文字記載的資料。可見,他在十幾歲時已經是位有名的詩人了。這在詩人中是罕見的。當時,在那貴族世襲的社會中,像王維這樣多才多藝的資質,自然會深受贊賞。因此,二十一歲時就考中了進士。
出仕后,王維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時間,在京城的南藍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別墅,以修養身心。該別墅原為初唐詩人宋之問所有,那是一座很寬闊的去處,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間散布著若干館舍。王維在這時和他的知心好友度著悠閑自在的生活。這就是他的半官半隱的生活情況。
一直過著舒服的生活的王維,到了晚年卻被卷入意外的波瀾當中。玄宗天寶十四年(755)爆發了安史之亂。在戰亂中他被賊軍捕獲,被迫當了偽官。而這在戰亂平息后卻成了嚴重問題,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審訊。按理投效叛軍當斬,幸其在亂中曾寫過思慕天子的詩,加上當時任刑部侍郎的弟弟(曾跟隨皇帝出逃)的求情,懇請將其官職等換其兄性命,王維才得免于難,僅受貶官處分。其后,又升至尚書右丞之職。
王維早年有過積極的政治抱負,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業,后值政局變化無常而逐漸消沉下來,吃齋念佛。四十多歲的時候,他特地在長安東南的藍田縣輞川營造了別墅和在終南山上,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這首詩是他隱居生活中的一個篇章,主要內容是言志,寫詩人遠離塵俗,繼續隱居的愿望。詩中寫景并不刻意鋪陳,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來,而淡遠之境自見,大有淵明遺風。
總結:安史亂前,官至給事中,他一方面對當時的官場感到厭倦和擔心,但另一方面卻又戀棧懷祿,不能決然離去。于是隨俗浮沉,長期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
成就
學界對王維詩文創作成就和藝術風格的研究,方法多樣,角度不一,所以也是比較深入和細致的。總的看來,在本世紀上半葉,學界多籠統地評價和分析王維詩歌的風格特點和藝術技巧;五六十年代,學界曾經展開過一次關于王維詩歌如何評價的討論,所以較偏重于王維詩歌思想意義和其山水詩社會意義的分析;從七十年代末以后,學界對王維詩歌藝術特色的探討趨于細致和深入了,出現了一大批從禪意、繪畫、音樂等角度研究王維詩歌藝術性的文章,而且此時還有人分析王維各體詩歌的不同特點和創作成就,更將王維與古今中外詩人進行比較研究,使得王維詩歌研究到世紀末形成較大的規模,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成績。相對說來,人們對王維文賦的研究則稍嫌單薄,取得的成績很有限。
本世紀上半葉此時學界對王維詩歌風格和藝術成就的評價,主要體現在一些專著和少量的單篇論文中,而且側重于王維詩中清淡的韻味。
傅東華在《王維詩·前言》中認為,“王維詩中并不寓什么深奧的哲理,也不含什么濃烈的感情;他的好處只在一種清淡而深長的趣味。”楊蔭深的《王維與孟浩然》也指出王維的詩,“可以稱得‘淡而有味’四字”,“他在詩中愛用靜一方面的詞句”,“只是低聲吟詠,令人如聞溪流之聲,淙淙有韻。”他還將王維的詩歌創作分成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他三十歲左右,此時他“是一個純粹的隱居詩人”;第二個時期,是他三十歲之后,此時的詩“多含有一種不平之氣”,“這在他作品上表現的,便是‘愁’、‘憂’、‘憐’,便是傷感氣味很重的時期。”第三時期,此時王維痛定思痛,詩中又表現出他的“古澹悠遠”的趣味了。
同樣,當時的一些單篇文章也多作如斯觀。如小尹在《唐朝以來一個最大的藝術家》中就指出,王維“是善用胸臆的,利用了詩人的感覺來寫出大自然的美妙,不加修飾的建范著瀟灑藝術的園亭;自是出塵妙品。”承名世在《王孟的優劣》中也認為“王的長處是清遠雋逸”。方管的《王維散論》更以詩人的生活過程,以及這過程所形成的生活方式來說明王維詩歌“靜”的風格之所以產生的必然原因。文章認為王維的成熟的作品大抵都是輞川時期的作品,因為他這時是功成名就身退,于現實社會已毫無不滿,對現實社會已毫無要求。于是歌頌安閑幽靜的自然景色就成了他的主要工作。但是王維詩中自然景色雖是安靜,可也并不極端,并不至于寂寞。總之,寂絕之中稍綴以實有,眼前不見而遠處卻在,這就是兩個妙法,為王維所經常運用,直接的以鎮靜那其實也并不安靜的自然,間接的以調和自然與社會,而真正目的則在于撫慰人們的感情,使之安靜而不至于極端。文章最后還說,“王維在中國文學史上,恐怕要算最完全最高妙的實現了‘溫柔敦厚’的詩教的唯一的詩人,他的詩作乃是中庸注意的最美的花朵。”
五六十年代此時,由于整個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較之本世紀上半葉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學界開始改變過去較文學作品藝術價值的批評習慣,漸漸重視文學作品的現實意義和社會價值。
這一轉變體現在王維詩歌研究方面,就是有一些人運用階級分析的觀點,簡單地拿王維的田園詩和安史之亂后的杜甫反映社會現實階級矛盾的作品相比,說他的田園詩是粉飾生活歪曲現實的,甚至說王維的詩歌不但毫無價值反而具有反動的作用,把王維說成是反現實主義詩人。但是更多的學者還是能夠結合王維詩歌創作的實際情況,對王維詩歌的思想意義和藝術價值作出比較客觀公允的評價。
在五六十年代的王維詩歌研究方面,陳貽焮發表的《論王維的詩》、《王維的山水詩》、《山水詩人王維》等系列論文,較為學界所關注。他在《論王維的詩》一文中首先分階段地探討了王維詩歌的思想意義和藝術價值,如他認為,王維的早期詩歌“采取了各種不同的方式,通過各種不同的題材的描寫”,“義正辭嚴、直截了當地抨擊權貴,為懷才不遇的人們叫屈”;王維后期,雖然在政治上并未和上層統治集團脫離,但是,“從他的一些詩作中,可見他的愛憎并未完全因學佛而泯滅,他的積郁不平,也并未完全為輞川風月所銷磨。”對于王維后期的山水田園詩,他的看法是,其中“許多作品的確是消極的,充滿了佛老思想和灰色的人生情調”,但是因為“詩人投身到大自然中,從當時污濁的政治空氣中蘇醒過來,認識到了大自然的美,平添了生命的活力和向上的精神,從而使他后期的詩歌得以從玄言禪意、奄奄一息的低調中一振而起,寫出了一些具有獨特藝術特色的作品。”他認為王維這方面的成就“不僅在于描寫了安適的隱居環境和生活,還在于表現了田家風景與農民生活的可愛”,此外,“他能以開闊的胸襟,勁健的手腕,涂抹出祖國雄偉的崇山峻嶺”,“又能用清新的情致、勻潤的色調渲染出溪山一角的幽境。”該文最后對王維在中國文學史上的評價是很高的,并分析了其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成就的種種原因,以及近來得不到重視的一些緣故。其《論王維的山水詩》則認為王維山水詩的總的藝術特點和優點是:“注意把握并描寫客觀景物作用于審美主體所產生的渾然一體的整個印象。在具體的藝術表現上,既渲染、烘托總的印象和情緒,又形象地生動地描繪具體景物;既看到全體,又看到局部和個別,以后者為主,以前者為輔,層次分明;既有虛敘,又有實景;既有白描,又有彩繪。作者是畫家,又精通音樂,在取景設色、調度詩歌音律上,也有其獨到之處。他的山水詩不象謝靈運的那樣僅從實處繪聲繪色、堆砌景物,而能從虛處素樸地陪襯以全景、渲染以情緒、烘托以情事,作到情景交融而免除了板滯繁蕪的毛病,也不象儲光羲的那樣,僅有景物情事的粗略描寫。”其《山水詩人王維》也對王維的詩歌成就作了比較全面的探討,認為王維“真不愧為山水詩典范作家和藝術大師。”
在陳貽焮《論王維的詩》文發表后不久,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文學教研室在他們撰寫的《杰出的詩人王維》中也對王維作出了高度的評價。他們對當時有些人全盤否定王維詩歌成就的做法提出異議,認為王維詩歌的內容相當復雜,有積極的成分,也有消極的成分,但仍以積極的成分為主。王維在自己的詩作里寫出了對進步的政治傾向的歌頌,表現了追求實現這種政治的激情和豪邁的氣魄,并歌頌了追求真理實現進步理想的人物和行為。王維是逐漸認識到那個社會的污濁而歸隱的,所以在他的某些山水田園詩里不能不打上現實斗爭的烙印。在這些詩歌里,充滿著對自然美好景物的描寫,就寓含著對現實社會的否定的意義。作為王維的山水詩來說,更多的意義是他用出色的藝術才能,形象地感人地描繪出了大自然的美。該文最后評價道:“王維的詩歌有對生活情趣和對美好愿望的描寫,有對現實的不滿和揭露,有山水的描寫,有生活的題材,這些都給我們留下了多方面優美的詩歌,他的成就,是不能抹煞的。”
同樣,王運熙在《王維和他的詩》中也對王維及其詩歌成就給予了較為全面公正的評價。他認為,王維以他的寫景詩在當時詩壇放射出閃耀的光芒,成為田園山水詩派的領袖。這個流派中的其他優秀詩人孟浩然、儲光羲等人的成績都趕不上他,偉大的詩人李白、杜甫在展示自然界的豐富多采和表現作家對自然的深入細致的感受上面,較王維也不免有所遜色。他不愧為詩國中首屈一指的風景畫大師。盛唐詩壇的繁榮局面是由各種風格的作品組成的。其中王維的許多寫景詩對自然美作了精致動人的表現,也是重要的貢獻。文章還分析了王維的邊塞詩、社會詩、送別詩,認為這些詩篇在藝術描寫上也比較優秀,一部分尤為杰出,形式都和內容取得和諧的統一,產生了相當強大的感染力。
當時對王維詩歌藝術成就和風格特征進行探討的文章還有:鄧魁英的《王維詩簡論》、北京大學中文系文4)2)王維研究小組的《對王維詩歌的評價》、彭立勛等《關于王維及其詩歌評價的幾點意見》、王葆生的《王維不是反現實主義詩人》、羊春秋的《略論王維抒情小詩的藝術特色》等。
八九十年代從七十年代末開始,學界對王維詩歌風格特征和藝
術成就的探討更為深入,角度更為多樣,評價更為公允。但相關的研究成果大多是結合王維的山水詩或者其他題材的作品來談的,所以,下面僅縷述一些總論性的、評價性的成果,結合特定題材、體裁的具體性的探討則放在后文有關小節中介紹。
劉禹昌的《王維詩賞析》雖然是一篇以王維詩歌作品賞析為主的文章,但作者在文章的開頭提出了對王維詩歌成就的一些新看法,他認為不能囿于成見,習焉不察,僅目王維為山水田園詩人,而使我們不能見詩人的“大全”,王維的詩歌創作是豐富多彩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藝術風格同具“陰柔之美”和“陽剛之美”,他不是“偏精獨詣”的“名家”,而是“具范兼熔”的“大家”。
許永璋的《王維詩品新議》也從王維的時代遭際、哲學思想來探索其詩歌之卓絕成就,以平亭諸家之論,冀復其在詩壇上應有之地位。文章對王維的作品按題材進行了分析和評價,不但對其中的山水田園類作出了較高的評價,而且對朝省應制類、朝市林泉類、禪定禪悅類、詩畫渾成類的評價也不低。
史雙元的《王維詩歌與盛唐氣象》試圖拋棄成說,獨辟蹊徑,從整體上給王維詩歌以全新的評價。他認為,對于王維的作品僅僅從消極者否定,積極者肯定這一模式出發是不夠的,我們有必要調整角度,重新認識它的價值,認識其詩作整體上表現出的時代精神——作為中國文化驕傲的“盛唐氣象”。王維的作品主要記錄了那一時代人們的普遍希冀和追求,對盛世功業的自信和滿足,對美好平靜生活的渴望和享受,對各種思想的寬容和吸收,對文化藝術開拓創造的熱誠追求。他的詩主要傳達出明徹而平靜的印象——一個凈化了的時代的印象。盛唐的煌煌巨業及其由盛轉衰的變化使得詩人對崇高美的景仰中混著傷感,缺乏力量和氣魄,但并不單乏,具有盛唐時代特有的渾厚和深沉。文章還從五個方面論證王維詩歌反映盛唐氣象所取得的成就:首先是表現了昂揚向上的時代精神,其中既有對建功立業的贊頌,也有對不合理現象的批判;其次,在王維筆下,盛唐氣象被描寫得更充分,更富詩意;大量山水詩,真正表現出盛唐特有的安恬、富足的神態,寧靜、和諧的氣氛;再次,王維其人其詩是充盈豐實、并行不悖的盛唐文化精神的縮影;復次,王維和李杜一起,在創造精神的啟動下,各自開辟了一塊嶄新的詩歌天地,三位大詩人風格各異,共同組成了盛唐詩歌的頂峰;最后,王維詩歌藝術上的杰出成就,本身也構成了后代難以企及的盛唐文化的一個部分。
陳鐵民的《論王維詩歌的多樣風格》也是一篇對王維詩歌藝術風格進行較為全面探討的文章,該文認為,王維的最具自家面目、最獨樹一幟的風格,是清淡、簡遠、自然。這種詩風,使他能夠在百花爭艷的盛唐詩壇上卓然特立。但是,王維的其他許多作品,或雄健,或渾厚,或奇峭,或壯麗,或婉曲,或平實,或俊爽,或秀雅,也都自有其不可磨滅的價值,應當給予足夠的重視。因為這些作品多數作于王維生活的早期,更富有盛唐的時代氣息。而且,這些詩歌的創作,對于開元詩壇革除齊梁遺風的歷史任務的最終完成,無疑產生了促進的作用。
和上述論文一樣,九十年代新出版的一些文學史著作也對王維的創作成就作出了新的的評價。如林庚在其《中國文學簡史》中說:“王維在整個盛唐的文藝中,可以說是發展得最全面的。”“王維在文藝上的全面發展,也就使得他在詩歌里成為一個全面的人才。我們很難指出王維詩歌的特點,因為他發展得如此全面,如果一定要指出,那就是代表整個盛唐詩歌的特點:深入淺出,爽朗不盡,融匯著歷代詩歌的精華。”“在盛唐解放的高潮中,王維主要的成就,正是那些少年心情的、富有生命力的、對于新鮮事物敏感的多方面的歌唱,那也就是當時詩歌的主流。”喬象鐘、陳鐵民主編的《唐代文學史)上冊)》也指出,“王維和李杜一起,在盛唐時代創造精神的鼓舞下,各自開辟了風貌不同的嶄新的詩歌天地,成為盛唐詩壇上的大家。”“王維的詩歌,題材豐富,體裁多樣,思想灑脫,情趣橫溢,兼具陽剛美和陰柔美。他是盛唐邊塞詩的先驅,更是盛唐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人物。他的詩把寫景與抒情、自然和工麗完美地統一起來,標志著對自然美的藝術表現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由于他的豐碩創作成果,中國山水詩的藝術達到了高峰。”他們還認為,王維的山水田園詩“以一種高度凈化的美的意境,以及曠逸恬淡寧靜和諧的情調,從一個獨特的角度反映了盛唐氣象。”
總之,八十年代以后的學者多強調王維詩歌中所表現的盛唐氣象,將王維與李杜并論,大大提高了王維在中國文學史乃至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
【相思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相關文章:
相思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6-11
相思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7篇)06-11
《相思》原文、翻譯及賞析10-22
《相思》的原文、翻譯及賞析01-09
相思原文翻譯及賞析06-04
相思原文、翻譯及賞析10-09
相思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匯編7篇)06-11
王維相思原文翻譯及賞析09-29
《長相思》原文翻譯及賞析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