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七年級勞動技術課教學計劃
光陰迅速,一眨眼就過去了,我們迎來了新的學習生活,不如為接下來的教學做個教學計劃吧。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么寫一份精彩的教學計劃,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于七年級勞動技術課教學計劃(精選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于七年級勞動技術課教學計劃1
一、指導思想
新課程倡導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更多地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機會,教師點撥、指導為導線,以問題探究為主線,引導學生形成多向思維,使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報標得到有機結合,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 教材分析
勞動技術課是向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渠道。本冊教材注重了知識的學習與能力的培養,思想情感的教育三者的統一。
本學期重點學習學生在生活、生產的常識及課本理論知識,并應用于實踐中去。通過教學,讓學生受到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情感和良好習慣,以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不斷追求新知識的精神,把學生努力培養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建設者。
三、 學情分析
七年級共有35人。為上好勞動技術課,對學生的基本情況分析如下:
(一)有利因素
七年級學生年齡較小,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較高。此外,隨著學生生活、學習中自理能力的增強,在動手過程中,可能會遇到許多問題,需要有較強的理論知識做指導,因此,學生對于勞動技術課有較高的興趣。
(二)不利因素:
初一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及勞動實踐不足,對于一些勞動理論知識,理解能力不夠。另外,部分同學不重視勞技,從內心放棄勞動技術的學習。
四、教學目標
培養學生積極參加勞動、學習勞動技術,將勞動課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培養學生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熱愛勞動的優良品質,通過勞動課與勞動實踐,使學生初步掌握一些農業生產和服務性勞動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注意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簡單的勞動生產能力。
五、教學措施
1、認真備課,刻苦鉆研教材,努力提高個人的教學業務水平。
2、思想教育與技能訓練相結合,品德教育與勞動技能相結合。
3、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加強技能訓練。
4、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有關的知識。
5、充分利用教具掛圖、實物進行直觀教學,積極開展校內外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
六、教學進度
第一節:校園環境的清理和維護
第二節:寢室內務整理
第三節:寢室文化建設
第四節:刺繡
第五節:剪紙
第六節:簡單烹飪(學做家常菜)
第七節:小木工
第八節:小小采購員
關于七年級勞動技術課教學計劃2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發展農業和深化教育改革的有關文件精神,以培養適應21世紀農村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要求的新型農民為重點,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把現代農業技術、經營管理納入教育內容,形成新型教學模式,全面落實農村初中的培養目標和任務。
二、具體情況:
別看我們是一所農村初中,就讀的主要是農民的孩子,可是,在年輕人外出務工成風,家長溺愛孩子沒讓孩子參加農業生產活動,認為從事農業生產是沒出息且吃苦吃虧的事,娛樂方式以電視電腦為主等因素的影響下,現在的農村孩子對農業生產的了解程度相當低。所以,這本書,對很多農村孩子來說,相當于是啟蒙讀物。
三、具體措施:
1.加強理論和實際的聯系。把課堂閱讀、課堂實驗、課外觀察、集體實踐等方法結合起來,讓學生真正學懂,學活。
2.開展知識比賽和種養比賽。雖不是考試科目,但搞一兩次知識比賽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記憶積極性。而種植物與養動物,本來就是孩子的最愛。這樣邊學邊做,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
四、教學內容和課時安排:
第一章:種植技術
認識種植業、
糧食作物栽培
經濟作物栽培
果樹栽培
蔬菜栽培
第二章:養殖技術
認識養殖業
家畜養殖
家畜常見疾病預防
家禽生態養殖
水產養殖
第三章:現代農業技術
認識現代農業
現代農業技術類型
貴州特色農業
第四章:發展設施農業
認識設施農業農業,設施農業新技術,貴州設施農業
第五章:農業新技術與農業機械化
無土栽培,測土配方施肥,農業機械化,農用機具
關于七年級勞動技術課教學計劃3
教學計劃:
勞動技術課(七年級)
課程目標:
1. 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
2. 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和溝通能力。
4. 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責任感。
教學內容:
第一單元:安全教育
1. 認識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目的。
2. 學習基本的安全知識和技能,如火災逃生、急救等。
3. 進行模擬演練,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和安全意識。
4. 學習使用安全工具和設備,如滅火器、急救箱等。
第二單元:手工制作
1. 學習使用常見的手工工具,如剪刀、膠水等。
2. 制作簡單的手工制品,如紙飛機、折紙等。
3. 學習使用簡單的縫紉工具,如針線、縫紉機等。
4. 制作簡單的布藝制品,如鑰匙包、小袋子等。
第三單元:木工制作
1. 學習使用常見的木工工具,如鋸子、錘子等。
2. 制作簡單的木工制品,如木制書架、木制盒子等。
3. 學習使用簡單的木工連接方法,如榫卯、膠水等。
4. 學習木工的基本安全操作和注意事項。
第四單元:電子制作
1. 學習使用簡單的電子元件,如電池、燈泡等。
2. 制作簡單的電子制品,如電路板、發光卡片等。
3. 學習使用簡單的焊接工具和技巧。
4. 學習電子制作的基本安全操作和注意事項。
教學方法:
1. 示范教學:教師進行操作示范,引導學生學習。
2. 小組合作:學生分組進行實踐操作,培養團隊合作和溝通能力。
3. 項目實踐:讓學生通過完成實際項目來鞏固所學知識和技能。
4. 案例分析:通過分析真實案例,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和創新思維能力。
評估方式:
1. 實踐操作評估:對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進行評估。
2. 項目評估:對學生完成的項目進行評估。
3. 知識考試:對學生的理論知識進行考核。
4. 參與度評估:評估學生在課堂中的積極參與程度。
教學資源:
1. 手工制作工具和材料。
2. 木工制作工具和材料。
3. 電子制作工具和材料。
4. 安全工具和設備。
教學進度安排:
本教學計劃為期一學期,每周兩節課,共計36節課。
第一單元:安全教育(4節課)
第二單元:手工制作(10節課)
第三單元:木工制作(12節課)
第四單元:電子制作(10節課)
關于七年級勞動技術課教學計劃4
教學計劃:
勞動技術課(七年級)
教學目標:
1. 了解勞動技術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掌握基本的手工制作技能;
3. 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動手能力和創造力;
4. 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和溝通能力。
教學內容:
第一單元:勞動技術概述
1. 什么是勞動技術?
2. 勞動技術的作用和意義;
3. 學習勞動技術的基本方法。
第二單元:手工制作技能
1. 初步認識常見的手工工具和材料;
2. 學習使用簡單的手工工具,如剪刀、膠水、尺子等;
3. 初步掌握剪紙、折紙、粘貼等基本手工制作技能;
4. 制作簡單的手工作品,如紙飛機、紙花等。
第三單元:觀察與創造
1. 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學習觀察事物的細節和特征;
2. 學習從觀察中獲得靈感,進行創造性思考;
3. 利用手工制作技能,制作個人創意作品。
第四單元:團隊合作
1. 學習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2. 分組進行小組活動,如制作拼圖、搭建模型等;
3. 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溝通能力。
教學方法:
1. 講授法:通過講解勞動技術的概念、原理和技巧,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
2. 演示法:通過示范手工制作過程,讓學生觀察和模仿;
3. 實踐法:讓學生親自動手制作,培養動手能力和創造力;
4. 小組合作法: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活動,培養團隊合作和溝通能力。
教學評價:
1. 課堂表現評價: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動手能力和創造力;
2. 作品評價:評價學生制作的手工作品的質量和創意程度;
3. 小組合作評價:評價學生在小組活動中的合作意識和溝通能力。
教學資源:
1. 勞動技術教材和參考書籍;
2. 手工工具和材料;
3. 課堂展示板、投影儀等。
教學安排:
本學期共12周,每周上兩節勞動技術課。
第一周:
課程介紹和教學目標的講解;
第一單元:勞動技術概述的講解和討論;
學生觀看相關視頻,了解勞動技術的實際應用。
第二周至第六周:
第二單元:手工制作技能的講解和示范;
學生跟隨老師進行手工制作練習;
學生制作簡單的手工作品,并進行展示和評價。
第七周至第九周:
第三單元:觀察與創造的講解和實踐;
學生觀察并記錄身邊的事物特征;
學生利用手工制作技能,制作個人創意作品。
第十周至第十二周:
第四單元:團隊合作的講解和小組活動;
學生分組進行小組活動,如制作拼圖、搭建模型等;
學生進行小組作品展示和評價。
教學計劃結束后,進行課程總結和學生評價,總結教學經驗,為下一學期的教學改進提供參考。
關于七年級勞動技術課教學計劃5
勞動技術課是九年義務教育重要的課程之一,搞好勞動技術課的教學工作可以使學生掌握簡單的勞動方法。提高勞動技能,培養他們熱愛勞動的高尚品質。特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
一、掌握基本知識情況
1、七年級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較好,但不愛動手操作。
2、勞動課受條件的限制,缺乏參加實踐活動的機會。
二、班級基本情況分析
七年級本學期本班學生20人,學生整體素質較好。大多數同學熱愛勞動,幾個別學生不愛動手操作,勞動態度不端正。
三、教學內容、課時安排
勞動課內容分為三部分;
①自我服務和家務勞動;
②手工編織手工制作;
③生活小常識。
這些內容不僅注意適應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而且具有思想性、科學性、實踐性和趣味性。本學期共有16周,每周一節課。
四、教學目的
1、使學生掌握一些簡單的勞動方法。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自立能力。
3、提高學生對勞動生活的學習態度。
4、培養學生愛科學,用科學的創新精神。
五、本學期教措施
1、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習慣。
2、認真鉆研學習《新課程標準》,備好每一節課。
3、積極進行勞動課的課堂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效率。
4、改革勞動課的評價制度。
5、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教師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熱愛勞動的興趣。
6、經常引導學生參加適當的社會實踐活動,培養他們大膽創新,勇于競爭的實踐能力。
關于七年級勞動技術課教學計劃6
勞動課是以一門實踐性、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只有讓學生積極的投入實踐勞動,才能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才能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勞動技術課與其他學科一樣,都擔負著傳授知識、培養技能和發展能力的任務。但它有獨持的要求,就是學生必須學習有關的生活和生產勞動的知識、技術原理和在智力、能力諸方面培養學生觀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維力,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勞動技能的掌握、自理能力的提高、勞動習慣的養成都是在勞動實踐中實現的。
一、指導思想:
勞動技術教育是基礎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關鍵要素,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它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優越性。勞動技術教育與科技教育、創新教育的有機整合,探索出勞技創新教育的嶄新模式,實現勞動技術教育在新時期新形勢下的新發展。通過勞動技術課的教學,使學生切實學好從事現代化建設和進一步學習現代化科學技術所必需的勞動技術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努力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勞動方法,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目標:
1、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交流、合作、討論的方式,積極探索,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習質量,逐步形成正確地勞動技術價值觀。
2、知識與技能:主要內容包括“金屬材料與加工”“服裝裁剪與縫制”“家用電冰箱”共三章,各章都力圖講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將基礎知識和怎樣操作呈現給同學們。
三、教材簡析:
勞技課的主要目標是:使學生獲得積極的勞動體驗,形成良好的技術素養。目前,本學期勞技課教學內容的選擇,是從學生操作能力、實踐能力的發展和勞動素質提高的需要出發,對學生進行的是基礎的、綜合的勞動技術教青。通過教學與實踐,使學生學會和掌握現代社會生產、生活所必需的`一些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發展學生技術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和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點和勞動態度,使學生成為未來合格的勞動者和社會公民:這對于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技術素養,促進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七年級下學期是初中學習過程中的關鍵時期,學生基礎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將來。有少數同學基礎特差,問題較嚴重。要在本期獲得理想成績,老師和學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補缺,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體作用,注重方法,培養能力。總體上看,學生學習習慣不好,主動性差,觀察能力,知識的遷移能力較弱,良好的習慣要得到鞏固,如獨立思考,認真進行總結,及時改正作業,超前學習等,都應得到強化。
四、教學重點、難點:
在勞動課的教學過程中,如何重視到學生的`想象力、發散思維、合作意識是至關重要的。如何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組織好勞動課的實踐活動是本活動課的重點也是難點。
五、教學措施:
1、做好教學六認真工作。把教學六認真做為提高成績的主要方法,認真研讀新課程標準,鉆研新教材,根據新課程標準,擴充教材內容,認真上課,批改作業,認真輔導,認真制作測試試卷,也讓學生學會認真。
2、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愛因斯坦如是說。激發學生的興趣,給學生介紹勞動技術家,勞動技術史,介紹相應的勞動技術趣題,給出相應的勞動技術思考題,激發學生的興趣。
3、鉆研教材、熟悉教材,尤其做到自己先動手,要求學生會做的,自己要先會做,在課堂上做好示范演示。
4、認真學習信息技術,使信息技術與勞動技術課整合,通過運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對勞動技術的興趣。
5、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課外調查,勞動技術建模,野外測量,課件演示,使學生樂在其中,樂此不疲。
6、課堂上多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挖掘勞動技術特長生,發展這部分學生的特長,使其冒尖。
7、開展分層教學實驗,使不同的學生學到不同的知識,使人人能學到有用的知識,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發展,獲得成功感,使優生更優,差生逐漸趕上。
8、在勞動技術課上應體現學生主體的原則,教師的.任務是給予指導和幫助,給學生較多的設計、組織開展活動的機會,發展學生的主動性。
關于七年級勞動技術課教學計劃7
一、教學內容:
①種植幾種觀賞植物;
②自我服務和家務勞動;
③生活小常識。
這些內容不僅注意適應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而且具有思想性、科學性、實踐性和趣味性。
二、本學期勞技課的教學目的
1、使學生掌握一些簡單的種植方法。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自立能力和耐心細致的高尚品質。
3、提高學生對勞動生活的學習態度和興趣。
4、培養學生愛科學,愛生活,用科學的創新精神。
三、本學期教學工作安排
1、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好習慣。通過了解,我們七(1)班上的大多數同學都是獨生子女,過慣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壞習慣,面對這種情況,首先要對學生進行好的思想教育,告訴他們勞動創造了人,勞動是最光榮的,講一些熱愛勞動的小故事,來培養他們熱愛勞動的好習慣。
2、積極進行勞動課的課堂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效率。勞動課的教學不僅要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更要重視學生掌握勞動技能和各種能力的培養。因此在課堂上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掌握勞動和種植方法,學會總結規律,在學生掌握了簡單勞動和種植方法的同時,學會創新,給學生創造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提高了技能,陶冶了品德。
3、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教師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的興趣。
4、經常帶領學生參加適當的社會實踐活動,培養他們大膽創新,勇于競爭的實踐能力。
總之,在本學期教學中,要以以上的總體計劃來完成勞技課的教學工作,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為社會培養出高素質人才。
關于七年級勞動技術課教學計劃8
教學目標:
1. 了解勞動技術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掌握基本的手工制作技能;
3. 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力;
4. 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教學內容:
第一單元:勞動技術基本概念和作用
1.1 勞動技術的定義和分類
1.2 勞動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1.3 勞動技術的作用和意義
第二單元:手工制作技能
2.1 基本的手工制作工具和材料的認識和使用
2.2 制作簡單的手工制品,如紙飛機、紙盒等
2.3 掌握剪紙、折紙、粘貼等基本手工制作技巧
第三單元:動手能力和創造力的培養
3.1 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手眼協調能力
3.2 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的手工制作
3.3 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設計和制作個人作品
第四單元: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
4.1 學生分組合作完成手工制作任務
4.2 培養學生的溝通和協作能力
4.3 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和尊重他人意見
教學方法:
1. 教師講授:介紹勞動技術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演示手工制作技巧;
2. 學生實踐:學生進行手工制作實踐,鞏固所學知識;
3. 小組合作:學生分組合作完成手工制作任務,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4. 個人創作:學生進行個人創作,培養創造力和想象力。
教學評價:
1. 課堂表現: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動手能力和創造力;
2. 作品評價:評價學生的手工制作作品的質量和創意程度;
3. 同學互評:學生互相評價和反饋,幫助彼此改進。
教學資源:
1. 勞動技術教材和參考書籍;
2. 手工制作工具和材料;
3. 影音資料和多媒體設備。
教學安排:
第一周:介紹勞動技術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第二周:認識手工制作工具和材料,制作簡單的手工制品
第三周:學生分組合作完成手工制作任務
第四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力
第五周:學生進行個人創作,展示作品
第六周:總結評價,進行同學互評
【關于七年級勞動技術課教學計劃】相關文章:
勞動技術課教學計劃02-19
勞動技術課作文03-04
勞動技術課教學反思03-31
勞動技術課教案優秀01-06
小學勞動與技術課件(精選6篇)09-19
勞動技術課作文2篇03-04
勞動技術課教案(通用8篇)09-06
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計劃03-17
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計劃03-22
信息技術課教學計劃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