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良
品讀,就是精讀、深讀,就是對課文的賞析、體味,就是從不同的角度,或選點,或鋪面,對文章進行品評賞析,從字里行間看出作者遣詞造句的功夫與用心,看出文中的美點妙要,品出力透紙背的意蘊。我認為,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品讀法”,更易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下面從四方面談談“品讀”的藝術。
一、品得細 就是一個字一個字地、一句話一句話地、多角度地反復地咀嚼品味語言材料。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一字未宜忽,句句悟其神。”
我的體會是:讓學生閱讀課文,抓住那些凝聚作者情感的,閃爍作者獨到感受的精華文段、重點語句、關鍵字詞進行細細品析。這樣既可以在字、詞、句的咀嚼中領略作者遣詞造名的功力,體會其用法的精妙;又可以更深、更全面地去理解文章的內容,作者的情感,作品的思想,語言的風格等,達到對文章“窺一斑而見全豹”的認識效果。
二、品得深 就是對課文見解深刻,經過一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品讀,從別人不易讀或不能讀的地方讀出味道來。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探幽發微、扣問弦外之音,揣摩語言外殼下蘊含的深層次含義,既可培養學生思維的發展,又可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內涵。如魯迅先生《藥》一文,對墳場有這樣的描寫:“右邊是窮人的叢冢。兩面都已埋到層層迭迭,宛然闊人家里祝壽時候的饅頭。”我引導學生討論:為什么將叢冢(墳墓)比作“闊人家里祝壽時候的饅頭”,而不說“宛如疊在一起的饅頭”?學生經過思考討論,便明白到“窮人的叢冢”與“闊人家里祝壽時的饅頭”構成比喻,不僅是形似,深層含義是闊人家的快樂、幸福是建立在窮人的貧困乃至死亡之上的,與作者的思想產生了共鳴。
三、品得美 就是從“美”的角度、“好”的角度對課文進行品味揣摩,品評欣賞文中不同凡響的表達藝術,從而產生審美激情,獲得深刻的審美體驗。品讀美文時,教師要善于從“美”的角度,引導學生進行“美點尋蹤”,無論是用詞、寫句、層次、結構,還是音樂、畫面、形象、思想等,都可讓學生用自己審美的眼光去追尋和探究,發現其美的所在。如果我們的語文課上,學生能與莊子一起逍遙游,與蘇軾同游赤壁,隨毛澤東獨立洲頭,跟隨李樂薇作客空中樓閣,豈不美哉!
四、品得奇 就是角度豐富,視野開闊,通過多角度鑒賞和思辨分析,進行科學的審美判斷,形成獨創的見解,發別人所未發。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根據課文特色,從不同的角度確定多個論題,讓學生進行鑒賞評析。譬如教《祝福》,我調動學生的多向思維,討論議定了十多個論題:①《祝福》的對話描寫賞析;②祥林嫂三次肖像;③祥林嫂一生的悲劇;④祝福的人性惡;⑤《祝福》的語言特色;⑥生動的細節描寫;⑦鮮明的性格刻畫;⑧從《祝福》看魯迅小說的風格;⑨爆竹聲聲話人情;⑩祥林嫂--時代的悲劇;紒紜矠失語人的悲哀;……這樣從不同角度鑒賞,使學生按自己的個性探討,產生獨特的啟迪與體驗。
作者郵箱: guoliang345
[語文教學的品讀四法(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品讀人生論文
2.品讀論語隨筆
4.品讀紅樓夢讀后感
7.楊絳的作品讀后感
8.中職語文教學課件
9.語文教學課件
10.語文教學反思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