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第一課時教案設計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論語》第一課時教案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能力: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1~5則。
②過程與方法:運用“進入角色法”,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1~5則。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積累成語、格言、警句,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涵,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提高思想修養。
二、教學重點
1.朗讀、翻譯、背誦全文。
2.把握課文思想內容,積累成語、格言、警句。
三、教學難點
理解《論語》十則1~5則豐富精彩的內涵。
四、難點突破
運用五環節教學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五、課前準備
1.搜集資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概況;了解《論語》的主要內容。
2.預習課文,借助工具書,通讀全文,把握內容梗概,并就自己疑難和感興趣的問題,準備發言材料。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同學們,孔子是一位對中國乃至世界都影響深遠的文化巨人。有人說:若中國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論語》,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198 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集會,發表宣言,其中有人說到“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要從中國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那么同學們,最完整的保存孔子的智慧的書,你們知道是哪一部嗎?對,我們今天就來學習《論語十則》。
二、確立目標自主學習
1、掌握作者的文學常識。
2、朗讀課文,讀準字音、理解詞意。
(1)了解《論語》;
(2)整體感知課文基本內容;
(3)文中的新觀點新思想及讀后啟示。
明確:
1、了解孔子和《論語》相關知識。
孔子(前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譽為“萬世師表”、“千古圣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首。
《論語》屬語錄體散文,記錄了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的言行,共20篇。內容有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的相互討論,從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宋朝宰相趙普曾贊頌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南宋時,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一,是儒家的重要經典。《論語十則》中各章的體式不盡相同:1~9則屬語錄體;第10則屬對話體。
2、聽朗讀,注意語氣、語調、停頓,給加點字注音:
論(lún)語不亦說(yuè )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 )
三省(xǐng)吾身傳(chuán )不習乎學而不思則罔(wǎng )
思而不學則殆(dài)誨女( huì rǔ )知之乎
不知為(wéi)不知是知(zhì)也弘毅(hóng)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diāo)也其恕(shù)乎
3、合作朗讀,劃分節奏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不信乎?傳/不習乎?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6、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8、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4、整體感知:本文主要包括哪兩個方面內容?
本文主要包括學習(態度、方法)和個人修養兩方面的內容,前五則著重談學習,后五則著重談修養做人。(有的地方內容上有交叉。)
三、合作探究師生互動
進入角色:“與孔子面對面”質疑釋疑,對照注釋疏通文意。
要求:全班分為兩大組。A組同學為提出問題組:就1~5則重點字詞及文意等方面提出有疑問的地方。
B組同學為“孔子”組:與A組的同學對話,回答A組同學的問題。
【《論語》第一課時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論語》十則第一課時教案設計01-21
《論語》第一課時學案11-16
《論語》第一課時說課稿01-04
《論語》教案設計09-05
論語精選教案設計10-20
《論語》的教案設計11-09
《論語》教案設計11-16
論語教案設計11-16
論語的教案設計精選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