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山月原文翻譯及賞析
賞析,意思是欣賞并分析(詩文等),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山月原文翻譯及賞析,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山月原文翻譯及賞析 1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望邊邑一作:望邊色)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譯文
一輪明月從祁連山升起,穿行在蒼茫云海之間。
浩蕩長風掠過萬里關山,來到戍邊將士駐守的邊關。
當年漢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覬覦青海大片河山。
這些歷代征戰之地,出征將士很少能夠生還。
戍守的士卒眼望著邊城,那盼望歸家的面容多么凄苦悲哀!
當此家中高樓上的將士妻子,哀愁嘆息,大概也沒停歇。
注釋
關山月:樂府舊題,屬橫吹曲辭,多抒離別哀傷之情。
天山:即祁連山。在今甘肅、新疆之間,連綿數干里。因漢時匈奴稱”天“為”祁連“,所以祁連山也叫做天山。
玉門關: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此二句謂秋風自西方吹來,吹過玉門關。
下:指出兵。白登:今山西大同東有白登山。漢高祖劉邦領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圍困了七天。胡:此指吐蕃。窺:有所企圖,窺伺,侵擾。青海灣:即今青海省青海湖,湖因青色而得名。
由來:自始以來;歷來。戍客:征人也。駐守邊疆的戰士。邊色:一作“邊邑”。
高樓:古詩中多以高樓指閨閣,這里指戍邊兵士的妻子。
賞析
《關山月》是漢代樂府歌曲之一,屬于“鼓角橫吹曲”,是當時守邊將士經常在馬上奏唱的。李白這首詩在內容上仍繼承古樂府,但筆法獨到,翻古意而又有所創新。詩人抒寫了古代邊防戰士的艱難困苦,譴責非正義的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借以影射批判唐代統治階級的窮兵黷武,表現了反對侵略戰爭的主題。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四句尤如影視文學的蒙太奇手法,將“詩題”一一化出。“關”“山”“月”三個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的詩的物象,奠定了全詩邊塞苦寒的蒼涼基調。“月”,出于天山云霧間,一派云海蒼茫、氣勢磅礴、雄偉壯闊的景象。“風”,漫天遍野的大漠朔風,猶如虎嘯狼嗥,吹遍玉門關內關外,氣勢多么龐大,異域何其粗獷。詩人巧借“長風”把“關”與“月”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明月依舊、關隘依舊,而歷代的長征遠戍的男兒卻都一去不再生還。沒完沒了的戰爭,何時才能停息?因此詩人將“長風、明月、天山、玉門關”這些廣闊無垠的物象淋漓盡致地渲染,營造出雄偉壯闊而又蒼涼悲壯的意境。詩人通過對邊塞巨幅畫卷的描繪,為下文將士翹首故里編織了“思鄉”的情結。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在寫景的基礎上,抒發出“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的主旨。“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詩人引用典故,在“關山”自然邊塞風光之上迭印出沙場點兵征戰的宏大場景。據史料載:漢高祖劉邦曾領兵征戰匈奴,在白登山一帶(今山西大同市西)展開了殊死搏斗,劉邦的將士被匈奴于此圍困了七天七夜。而青海灣一帶也是唐軍與吐蕃連年征戰之地。歷代這種無休止的戰爭使得出征將士幾乎難以生還故鄉。那無奈的開懷痛飲,也許就成為未來沙場征戰的最后訣別。此種痛苦的心情,惟有一醉解之。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戰士們望著邊地的景象,思念家鄉,臉上多現出愁苦的顏色,他們推想自家高樓上的妻子,在此蒼茫月夜,嘆息之聲當是不會停止的。“望邊色”三個字在李白筆下似乎只是漫不經心地寫出,但卻把以上那幅萬里邊塞圖和征戰的景象,跟“戍客”緊緊連系起來了。所見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廣闊而渺遠。戰士們想象中的高樓思婦的情思和他們的嘆息,在那樣一個廣闊背景的襯托下,也就顯得格外深沉了。
詩人放眼于古來邊塞上的漫無休止的民族沖突,揭示了戰爭所造成的巨大犧牲和給無數征人及其家屬所帶來的痛苦,但對戰爭并沒有作單純的譴責或歌頌,詩人像是沉思著一代代人為它所支付的沉重代價。在這樣的矛盾面前,詩人,征人,乃至讀者,很容易激起一種渴望。這種渴望,詩中沒有直接說出,但類似“乃知兵者是兇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戰城南》)的.想法,是讀者在讀這篇作品時很容易產生的。
這首詩描寫了邊塞的風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層轉入戍卒與思婦兩地相思的痛苦,開頭的描寫都是為后面的做渲染和鋪墊,而側重寫望月引起的情思。離人思婦之情,在一班詩人筆下,往往寫得纖弱與過于愁苦,與之相適應,境界也往往狹窄。但李白卻用“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的萬里邊塞圖引發這種感情。這只有胸襟如李白這樣浩渺的人,才會如此下筆。綜觀全詩,李白用廣闊蒼茫、深沉磅礴的圖景抒發戍人思鄉的意境,其實就是詩人博大的胸懷的自然流露。如果說李白的詩大多用“月”“旅”“酒”來排泄個人的憤懣的話,那么,這首寫關山月的詩,就表現了他關心民生、悲天憫人的另一種情操。此詩氣勢博大,意境深遠,讀來哀婉凄涼而又雄渾悲壯。
創作背景
本詩具體創作時間不詳。這首詩是李白在看見征戰的場景后嘆息征戰之士的苦辛和后方思婦的愁苦時所作。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圣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明堂賦》《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關山月原文翻譯及賞析 2
原文
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
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
戍樓刁斗催落月,三十從軍今白發。
笛里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
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
翻譯
與金人議和的詔書已經下了十五年,將軍不作戰白白地來到邊疆。
深廣、壯麗的貴族府里按著節拍演歌舞,馬棚里的肥馬默默死去、弓弦朽斷。
守望崗樓上報更的刁斗催月落,三十歲參軍到如今已經白了發。
從笛聲里誰人知道壯士的心思。月亮白白地照射著出征將士的骨頭。
中原一帶的戰爭古代也聽說有,但哪有異族統治者能在中原傳子傳孫?
淪陷的人民忍痛生存盼復國,今天晚上有多少地方的民眾在流淚!
注釋
和戎:原意是與少數民族和睦相處,實指宋朝向金人屈膝求安。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下詔與金人第二次議和,至作者作此詩時,歷時為十五年。
邊:邊防,邊境。
“朱門”句:紅漆大門,借指豪門貴族。
沉沉:形容門房庭院深邃。
按:擊節拍。廄(iù):馬棚。
肥死:馬棚里的馬不用,漸漸死去。
弓斷弦:弓很久不用,繃的弦都斷了。
“戍樓”句:邊界上用以守望的崗樓。
刁斗:軍用銅鍋,可以做飯,也可用來打更。
笛里:指以笛吹奏的曲調聲。
沙頭:邊塞沙漠之地。
征人:出征戍守邊塞的戰士。
逆胡傳子孫:指金人長期占領中原。金自太宗完顏晟進占中原,至此時已有四世,故云傳子孫。
“遺民”句:指金國占領下的中原百姓。
恢復:恢復中原故土。
鑒賞
《關山月》充分地體現了陸游愛國主義詩歌的基本內容和精神實質,是思想性和藝術性結合比較完美的作品。飽含詩人憂國愛民的思想,感情沉痛悲憤,讀來使人淚下。這種感人肺腑的巨大力量,除了來自其偉大的愛國情懷,還在于其高超的藝術手法,其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構建了多重套疊的對比示現修辭文本。
從宏觀結構上看,全詩共十二句,每四句一轉韻。相應的在內容上也分為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分別選取同一月夜下三種人物的不同境遇和態度,作為全詩的結構框架。一邊是豪門貴宅中的文武官員,鶯歌燕舞,不思復國;一邊是戍邊戰士,百無聊賴,報國無門;一邊是中原遺民,忍辱含詬,淚眼模糊,盼望統一。這三個場景構成了三幅對比鮮明的圖畫,揭露和抨擊了當權者只顧縱情聲色,偷得一己安寧而置兵民痛苦于云外的腐敗投降政治。
第一段: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
詩人先以“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總領全詩,與下文的諸種場景形成直接的因果關系。詩的開始“和戎”句謂本應只是暫時權宜之計的和戎,卻一忽而過十五年,有批評之意;將軍能戰而不戰,“空”字質疑的語氣很重。繼以“朱門沉沉按歌舞”和“廄馬肥死弓斷弦”這兩個典型情景為著眼點,進行對比。一邊是深宅大院里歌舞升平;一邊是馬棚里戰馬肥死,武庫中弓弦霉斷。“朱門”句指朝廷的權臣、重臣已經忘懷了國土淪陷的現狀,“沉沉”用得很好,好像沉醉得很深,“按”字很好地寫出重臣不以國家為重,唯知作樂的情形。“廄馬”句寫英雄無用武之地寫得很沉痛。這種對比揭示了統治者終日醉生夢死,荒誕腐化,導致邊防武備一片荒廢的現狀。這說明他們早已忘卻國恥。我們完全可以體味到:日日不忘抗金復國的偉大詩人陸游,面對統治者的茍安思想和腐朽生活,強烈的憤慨之情如萬丈烈火,噴涌而出。
這因為南宋統治集團只顧自己的安樂,而不惜出賣國家、民族的利益。 “朱門”一句一針見血地揭露了他們妥協、投降的實質,在大敵當前,國土淪喪,民族危亡之際,統治者卻是一味追求燈紅酒綠,爭歌逐舞的`享樂生活。他們貪生怕死,向敵人屈膝投降,采取不抵抗政策,下什么自欺其人的“和戎詔”,致使那些養來抗敵的戰馬,用來殺敵的弓箭,死的死,斷的斷,而且馬是肥死,弓是朽斷。這是多么慘痛的現實呀!“廄馬肥死弓斷弦”是對“將軍不戰空臨邊”的補充,這兩句都與和戎下詔有直接的因果關系。
第二段:戍樓刁斗催落月,三十從軍今白發。笛里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
在這和戎詔下的十五年中,邊關沒有了流汗掉肉的辛苦操練,沒有驚心動魄的流血戰事,一切歸于風平浪靜,相安無事。在這里,詩人把比較的著眼點聚焦于尚存者和死難者的命運和價值。對于尚存者來說,由于有最高統治者的“和戎詔”,多少年來,他們無所事事,只有以陣陣刁斗聲送走一輪又一輪的明月,只有把自己的心事寄托于幽咽的笛聲中,每天都在這種百無聊賴的生活中打發時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許多三十歲左右參軍的壯士現在都已經白發蒼蒼了。
一個“催”字,下得何等急促,一句“壯士心”,寫得何等赤誠,一個反問句,顯得多么無奈!在這急促催月的刁斗聲中,在這如怨如泣的笛聲中,隱含了壯士們盼望殺敵立功,盡快結束這種枯燥無味的生活,早日回歸久別的家園的迫切心情,但這種心情,又有誰能理解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杜甫《石壕吏》)如果說存活者還可以有一絲幻想,那么對于死難者來說呢?“沙頭空照征人骨”,一個“空”字,說明了戰士們殺敵和歸鄉的諸種愿望,將隨著老死邊關、化做暴露于野的白骨而最終落空,也說明了他們的獻出的青春與生命毫無價值。
詩歌忌重字,這句詩卻與前面的“將軍不戰空臨邊”復用“空”字,看似敗筆的兩個字卻正好將“將軍”“征人”的生活命運構成了鮮明對比。生者無聊幽怨,死者暴尸沙場,生與死的對照畫面揭示了戰士的悲劇命運,反映了戰士的滿腔悲憤,字里行間,飽含著詩人對和戎路線的無聲控訴和對邊關戰士的深切同情。“空照”、 “誰知”等詞語是他這種心情的寫照。
最后四句是第三段:中原干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令宵垂淚痕!
從寫邊防戰士轉到寫人民,寫在敵人統治下被奴役的北方人民即所謂遺民。主要描繪中原遺民含淚盼望復國的畫面。“中原干戈古亦聞”,詩人首先展現了一幅遙遠浩瀚的歷史背景圖:中原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硝煙彌漫的戰場,古代中華兒女為了抵御外辱,曾經在這里浴血奮戰。詩人此句用意深刻:這一句上與開頭的“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的現狀遙相對照,形成古今對比的情景,借古諷今;下與“豈有逆胡傳子孫”形成對比,詩人用了一個語氣強烈的反問句式,表達了對和戎政策的無比憤慨之情。
緊接著,“逆胡傳子孫”和“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構成一幅對比鮮明的情景:一邊是占領中原的女真人在這里子孫成群,其樂融融,準備落地生根;另一邊是中原遺民忍辱含淚,盼望統一,這兩個情景兩相對照,又融為一體。這幅圖景使我們很容易聯想到陸游的另外兩句詩:“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中原淪陷地區,胡人的盛囂塵上和遺民的痛苦凄慘,無不揭示了“和戎詔”的巨大禍害,展現了遺民的復國愿望。遺民們深受異族蹂躪,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支持他們的精神力量,就是盼望宋軍能夠揮戈北上,恢復祖國統一的局面。然而遺民們期待北伐,盼望恢復的愿望無法實現,他們只好空望著南方,傷心落淚。這就是結尾兩句“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的含義。
此詩的思想內容:《關山月》雖然既寫了統治集團,又寫了將士、遺民,但是從頭到尾貫穿著一條線索——南宋王朝下詔和戎,這是詩的第一句指明了的。正是因為下詔和戎,將軍才不戰空臨邊,戰士才不得趁年輕力壯上陣殺敵,遺民才不得從外族統治的水深火熱之中解放出來。詩人的思想傾向是非常鮮明的,這就是詩中所表現的對南宋集團妥協投降政策的譴責,對抗敵愛國的將士和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侵略者的無比仇恨,正因為表現了這些思想,所以我們才說《關山月》集中體現了陸游愛國詩歌的進步內容和精神實質。陸游詩歌愛國主義精神還常常表現為他壯志未酬的憤懣。在《關山月》詩中,雖然不像《書憤》等詩那樣直接表現這一點,但是在“將軍不戰空臨邊”,“廄馬肥死弓斷弦”,“笛里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等句子中間也隱含著自己傾音無路,壯志未酬的悲憤,詩人與抗金的將士們是息息相通的。
簡析
這首詩是以樂府舊題寫時事,作于陸游罷官閑居成都時。詩中痛斥了南宋朝廷文恬武嬉、不恤國難的態度,表現了愛國將士報國無門的苦悶以及中原百姓切望恢復的愿望,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渴望統一的愛國情懷。全詩十二句,每四句一轉韻,表達一層意思,分別寫將軍權貴、戍邊戰士和中原百姓。詩人構思非常巧妙,以月夜統攝全篇,將三個場景融成一個整體,構成一幅關山月夜的全景圖。可以說,這是當時南宋社會的一個縮影。詩人還選取了一些典型事物,如朱門、廄馬、斷弓、白發、征人骨、遺民淚等,表現了詩人鮮明的愛憎感情。本詩語言凝練,一字褒貶,具有很強的表現力。
藝術特色
《關山月》詩不僅有著深刻的思想,而且有充沛的感情,豐滿的形象,生動的描寫。具體說來,概括性強,抒情性強,語言精練自然,圓轉流暢,是這首詩的特點。同時也可以說是陸游在藝術上的共同特點。這首《關山月》詩的風格是沉郁、蒼茫、悲涼、激越的。陸游創造性運用了《關山月》這種古樂府的舊題, “關山月”原來以邊塞為題材,抒發從軍戰士懷人思鄉的內心感情。而陸游從和戎下詔的統治集團寫到邊塞戍樓的戰士又寫到中原忍死的遺民,詩的內容豐富了,境界擴展了,思想意義也更深刻了。它的風格也不再是一味的低回哀怨而是沉郁蒼茫、悲涼激越的了。陸游還相當巧妙地緊扣著關、山、月三個字,去組織材料表現主題,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很強的抒情性。關山原是代表邊塞的地理特征,防守時總是在山勢險峻之處設置關塞。而陸游卻突破這一限制,把關山擴大開去,從關山以內寫到關山以外。關山以內是后方,那里朱門之內的盡興的淺斟低唱,無休止地輕歌漫舞。關山本身是前方戰士的戍樓,那里有樓內生者的蒼蒼白發,樓外死者的累累白骨。關山以外,是淪陷區,那里有殘暴敵人的干戈屠殺,無辜百姓的血淚酸辛。詩人由近及遠,把幾方面不同的事物排列在一起,深刻而生動地表現了詩人愛憎的感情、是非觀念,形象而具體地揭示出愛國和賣國兩條政治路線的尖銳對立,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濃郁的抒情性。同時詩人還緊扣“月”字,利用月亮的連續變化,周而復始,來表示時間的推移、季節的轉換,這是從縱的方面貫穿和戎詔下十五年的歷史。而且月在我們民族的傳統中象征著美好的團圓,因此守邊的戰士見了它抒發懷鄉之情;亡國的遺民見了它,牽動故國之思。可是在南宋統治集團看來,這正是烹歌煮酒的良辰美景。同是明月,在不同的政治立場、不同生活處境人們的心目當中,感受不同,反映不同;同是明月照射著朱門的歌舞,照射著前方戰士的白發、尸骨,照射著淪陷區遺民的淚痕,而且在十五年來就這么一直照射著。歌舞沉迷,白發益多,尸骨未收,淚痕依舊。借著月光的照射,詩人從歷史到現實,把長期和戎不戰的政治局面,作了鮮明真切的藝術概括,沉痛悲憤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間。詩的語言也曉暢平易,精練自然,沒有劍拔弩張驚人的句子,但在客觀事實的描述中,卻更顯出一種摧人淚下、驚心動魄的力量。由此可見,說《關山月》思想性、藝術性達到了高度完美的結合,能代表陸游詩歌的思想藝術特點,是一點也不夸張的。
創作背景
隆興元年(1163年)宋軍在符離大敗之后,十一月,孝宗詔集廷臣,權衡與金國議和的得失,后達成和議。到了孝宗淳熙四年(1177年),此時距當年下詔議和已十五年了,南宋朝廷不思恢復,沉浸在茍安的和平里,詩人感傷時事寫下此詩。
關山月原文翻譯及賞析 3
《關山月》 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原文注釋】: 1、關山月:樂府《橫吹曲》調名。 2、胡:這里指吐蕃。 3、高樓:指住在高樓中的戍客之妻。
【翻譯譯文】:
皎潔的月亮從祁連山升起, 輕輕漂浮在迷茫的云海里。
長風掀起塵沙席卷幾萬里, 玉門關早被風沙層層封閉。
白登道那里漢軍旌旗林立, 青海灣卻是胡人窺視之地。
自古來這征戰廝殺的場所, 參戰者從來不見有生還的。
守衛邊陲的征夫面對現實, 哪個不愁眉苦臉思歸故里?
今夜高樓上思夫的妻子們, 又該是當窗不眠嘆息不已。
【賞析鑒賞】: 這首詩在內容上仍繼承古樂府,但詩人筆力渾宏,又有很大的`提高。 詩的開頭四句,主要寫關、山、月三種因素在內的遼闊的邊塞圖景,從而表現出 征人懷鄉的情緒;中間四句,具體寫到戰爭的景象,戰場悲慘殘酷;后四句寫征人望 邊地而思念家鄉,進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樓嘆息不止。這末了四句與詩人《春思》中的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同一筆調。而“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又與王昌齡 的“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同步。
關山月原文翻譯及賞析 4
1 徐陵關山月古詩帶拼音版
guān shān yuè
關山月
xú líng
徐陵
guān shān sān wǔ yuè , kè zǐ yì qín chuān 。
關山三五月,客子憶秦川。
sī fù gāo lóu shàng , dāng chuāng yīng wèi mián 。
思婦高樓上,當窗應未眠。
xīng qí yìng shū lè , yún zhèn shàng qí lián 。
星旗映疏勒,云陣上祁連。
zhàn qì jīn rú cǐ , cóng jūn fù jī nián ?
戰氣今如此,從軍復幾年?
2 關山月古詩的意思
十五的月亮映照在關山,征人思鄉懷念秦川。
(想必)妻子此時正站在高樓上,對著窗戶遙望遠在邊關的我而沒有睡覺。
戰爭的'旗幟飄揚在疏勒城頭,密布的濃云籠罩在祁連山上。
戰爭局勢如此緊張,從軍征戰何時能夠還鄉。
3 關山月古詩賞析
《關山月》是一首較有感染力的抒情詩,引用漢代故事描述了因戰事而離別的夫婦間相思之衷情與哀愁。首先,有感而作,國事家事也縈懷于心,將邊關戰爭和征夫思婦融于一起而描述在詩中。其次,詩作構思設計的藝術性。以十五夜之月為線索,從而勾引出征夫在邊塞月下思妻,高樓上妻室念征夫的兩個情景畫面,這是在情景交融中抒發了兩地相思情增和怨傷。再次,語言應用簡潔圓潤,善用詞語增強意蘊。八句四十字,簡明清晰,用“高樓”更見望眼欲穿,“云陣”和“戰氣”更見戰事形勢緊張,氣氛逼人。詩人又巧用十五圓月作引子,抒發了內心的深情。此詩雖只有簡潔八句四十個字,但寫得情景交融,歷歷在目,呈現出一幅征夫思婦的互念互思的情感相思圖。
關山月原文翻譯及賞析 5
朝望清波道,夜上白登臺。
月中含桂樹,流影自徘徊。
寒沙逐風起,春花犯雪開。
夜長無與晤,衣單誰為裁?
翻譯/譯文
早上還站在岸邊,放眼打量著那清波明凈的水道,晚上就棄舟登山、站在巍巍的白登山巔的白登臺上了。
夜登高山上的高臺,舉頭望月,月中桂樹看得更為清楚;低頭徘徊,只見如銀月光灑滿一地,映照著自己慢慢移動的影子。
寒沙隨著狂暴的北風卷地而起,初春早花不畏殘冬余雪競先怒放。
如此夜長不能入睡,羈身孤旅的游子,又有誰能與自己會面解悶;衣衫單薄難以御寒,又有誰為自己趕裁錦衣?
注釋
①《關山月》:漢樂府橫吹曲名。《樂府詩集》所收歌詞系南北朝以來文人作品,內容多寫邊塞士兵久戍不歸傷離怨別的情景。
②清波道:似當為“清溪道”。清溪道,古道名,系自四川盆地通往云南之路。
③白登臺:在今山西省大同市之東,山上有白登臺,可以遠望幽燕、冀、豫之大地。
④“月中”句:神話傳說月中有桂樹,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名吳剛,學仙有過,謫令常斫桂樹,樹創隨合。
⑤流影:移動不定的.月影。
⑥寒沙:寒冷季節的黃沙。
⑦犯雪:冒著大雪。
⑧晤(wù):會面。
⑨誰為:誰人替我縫制。
賞析/鑒賞
《樂府解題》曰:“《關山月》,傷離別也。”這首詩既以《關山月》之曲譜詞,它的主旨必然緊緊圍繞著“傷離別”之意展開。
首聯“朝望清波道,夜上白登臺”,點明了詩中主人公別家遠去,奔向異地他鄉:早上還站在岸邊,放眼打量著那清波明凈的水道,晚上就棄舟登山、站在巍巍的白登山巔的白登臺上了。白登山,在今山西省大同市之東,山上有白登臺,可以遠望幽燕、冀、豫之大地。這兩句帶出的氣氛是綠波生涼、夜幕迷蒙,流露出別家遠游人惘然若失的感受。
“月中含桂樹,流影自徘徊”是在描繪夜景。夜登高山上的高臺,舉頭望月,月中桂樹看得更為清楚;低頭徘徊,只見如銀月光灑滿一地,映照著自己慢慢移動的影子。這景色多么迷人,但未免過于清幽;因為由月中桂樹近而聯想到的,定是孤寂的吳剛正在砍伐桂樹,而隨著流影觸發的必是對自己只身在外的自傷;于是,這迷人的夜景帶來的是倍覺凄涼。
“寒沙逐風起,春花犯雪開”寫自然景象的清冷氛圍:寒沙隨著狂暴的北風卷地而起,初春早花不畏殘冬余雪競先怒放。這聯景物描寫著重于動態,對仗工巧,又十分生動。
“夜長無與晤,衣單誰為裁?”是說:如此夜長不能入睡,羈身孤旅的游子,又有誰能與自己會面解悶;衣衫單薄難以御寒,又有誰為自己趕裁錦衣!此處所流露出來的,是一種極度孤寂的感情。
全篇四聯,首三聯通過自然景色渲染的是悲涼凄清的環境,尾聯則是直接寫處身人間世俗后。產生的孤獨感情;前景后情,呼應融合,產生一種和諧的美。此外,該詩十分注意語言技巧,如首聯上下句間,“朝望”對著“夜上”、“清波道”對著“白登臺”,十分工巧自然;第三聯上下句間也是這樣,“寒沙”對“春花”、“逐風起”對著“犯雪開”,極為嚴整。
關山月原文翻譯及賞析 6
關山月
徐陵〔南北朝〕
關山三五月,客子憶秦川。
思婦高樓上,當窗應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陣上祁連。
戰氣今如此,從軍復幾年。
譯文
十五的月亮映照在關山上,出征的人兒思念遙遠的故鄉。想必妻子此時正站在高樓上,對著窗戶遙望遠在邊關難以入眠。旗星照耀在疏勒城頭,密布的濃云籠罩著祁連山。如今戰爭這樣殘酷頻繁,什么時候才能結束這從軍生涯回家。
注釋
關山月:樂府《橫吹曲》題。
關山:邊境要塞之地,指征戰人的所在地。
三五月:陰歷十五的月亮。
客子:在外地出游或出征的人。
秦川:指關中地區,泛指今陜西、甘肅、秦嶺以北的平原地帶。
思:想到。
婦:指客子的妻子。這句和下句時客子想象的`情景。
當:對著。
未眠:沒有睡覺。
旗:星名。
星旗:就是旗星,古代人認為它代表戰爭。《史記·天官書》:“房心東北曲十二星曰旗。”
映:照耀,映照。疏勒:漢代西域的諸國之一,王都疏勒城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疏勒縣。
云陣:就是陣云,像兵陣一樣密布的濃云。
祁連:山名,祁連山。
戰氣:戰爭氣氛。
從軍:在軍隊中服役。
復:又,再。
賞析
《關山月》是一首較有感染力的抒情詩,引用漢代故事描述了因戰事而離別的夫婦間相思之衷情與哀愁。詩人又巧用十五圓月作引子,抒發了內心的深情。此詩雖只有簡潔八句四十個字,但寫得情景交融,歷歷在目,呈現出一幅征夫思婦的互念互思的情感相思圖。詩人基于深厚的功底,功妙的藝術構思,簡潔的語言,成功地創作出這一首的古題新作。其中有三個值得賞析和品味的詩點。
首先,有感而作,國事家事也縈懷于心,將邊關戰爭和征夫思婦融于一起而描述在詩中。當時也是多事之秋,戰事頻繁,影響到國泰民安,百姓家庭團圓幸福,詩人抓住征夫遠在邊塞而思念家人的情思作為著筆點,既有了邊關戰事,更寫出了遠征戰士家庭的情感,流露出對征人遠離親人的同情,對戰爭的譴責,這首詩作成功之處就在于具有一定的現實性與人民性,擺脫了宮體詩作內容的貧乏。
其次,詩作構思設計的藝術性。以十五夜之月為線索,從而勾引出征夫在邊塞月下思妻,高樓上妻室念征夫的兩個情景畫面,這是在情景交融中抒發了兩地相思情增和怨傷。而后四句則又轉回到邊塞的征夫心懷:戰事猶酣,解甲歸田恐是遙遙無期,憂慮無限,無形中也對應思婦在高樓遙望邊疆而無眠,隱含了思婦傷心地牽掛,企盼早日相聚。這樣一種構思巧妙地突出:對戰爭的怨恨;對夫妻別離思念之同情;對圓月美景卻帶來了更多離愁的怨傷。
再次,語言應用簡潔圓潤,善用詞語增強意蘊。八句四十字,簡明清晰,用“高樓”更見望眼欲穿,“云陣”和“戰氣”更見戰事形勢緊張,氣氛逼人,“映”更見城樓軍旗飄蕩,殺氣迷彌。“復”更突出歸期遙遙。這也顯露詩人純熟的詩歌語言和平時的功底。
全詩通過將士征戰四方的歷程,影射出思念之情,期盼戰爭盡快結束,表達了詩人反對戰爭,向往和平的心情。
徐陵
徐陵(507~583)字孝穆,東海郯(今山東郯城)人,徐摛之子。南朝梁陳間的詩人,文學家。早年即以詩文聞名。八歲能文,十二歲通《莊子》、《老子》。長大后,博涉史籍,有口才。梁武帝蕭衍時期,任東宮學士,常出入禁闥,為當時宮體詩人,與庾信齊名,并稱“徐庾”,與宋朝郭茂倩并稱“樂府雙壁。”入陳后歷任尚書左仆射,中書監等職,繼續宮體詩創作,詩文皆以輕靡綺艷見稱。至德元年去世,時年七十七,贈鎮右將軍、特進,其侍中、左光祿、鼓吹、侯如故,謚曰章。有四子:徐儉,徐份,徐儀,徐僔。
關山月原文翻譯及賞析 7
原文:
關山月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一作:望邊色)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譯文:
巍巍天山,蒼茫云海,一輪明月傾瀉銀光一片。浩蕩長風,掠過幾萬里關山,來到戍邊將士駐守的邊關。漢高祖出兵白登山征戰匈奴,吐蕃覬覦青海大片河山。這些歷代征戰之地,很少看見有人慶幸生還。戍邊兵士仰望邊城,思歸家鄉愁眉苦顏。當此皓月之夜,高樓上望月懷夫的妻子,同樣也在頻頻哀嘆,遠方的親人啊,你幾時能卸甲洗塵歸來。
注釋:
關山月:樂府《橫吹曲》調名。白登:今山西大同市東有白登山。漢高祖劉邦曾親率大軍與匈奴交戰,被圍困七日。①關山月:古樂府詩題,多抒離別哀傷之情。②天山:指祁連山,位于今青海、甘肅兩省交界。③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④白登:白登山,在今大同東北。匈奴曾圍困劉邦于此。胡:此指吐蕃。窺:有所企圖。⑤戍客:駐守邊疆的.戰士。⑥高樓:古詩中多以高樓指閨閣,這里指戍邊兵士的妻子。
賞析:
唐朝國力強盛,但邊塵未曾肅清過。李白此詩,就是嘆息征戰之士的苦辛和后方思婦的愁苦。
關山月原文翻譯及賞析 8
《關山月》 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原文注釋】: 1、關山月:樂府《橫吹曲》調名。 2、胡:這里指吐蕃。 3、高樓:指住在高樓中的戍客之妻。
【翻譯譯文】:
皎潔的月亮從祁連山升起, 輕輕漂浮在迷茫的云海里。
長風掀起塵沙席卷幾萬里, 玉門關早被風沙層層封閉。
白登道那里漢軍旌旗林立, 青海灣卻是胡人窺視之地。
自古來這征戰廝殺的場所, 參戰者從來不見有生還的'。
守衛邊陲的征夫面對現實, 哪個不愁眉苦臉思歸故里?
今夜高樓上思夫的妻子們, 又該是當窗不眠嘆息不已。
【賞析鑒賞】: 這首詩在內容上仍繼承古樂府,但詩人筆力渾宏,又有很大的提高。 詩的開頭四句,主要寫關、山、月三種因素在內的遼闊的邊塞圖景,從而表現出 征人懷鄉的情緒;中間四句,具體寫到戰爭的景象,戰場悲慘殘酷;后四句寫征人望 邊地而思念家鄉,進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樓嘆息不止。這末了四句與詩人《春思》中的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同一筆調。而“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又與王昌齡 的“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同步。
關山月原文翻譯及賞析 9
本詩題為“關山月”。關山者,關隘山嶺也。它是邊塞詩的常用意象,所以看到這兩個字,就可以推斷本詩為邊塞詩。邊塞詩無非是表達建功立業的希望,保家衛國的決心,身處邊關的愁苦,對家鄉親人的思念等。本詩既是邊塞詩,自然也不例外。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關山月
徐陵
關山三五月,客子憶秦川。
思婦高樓上,當窗應未眠。
星旗①映②疏勒,③云陣上祁連。
戰氣今如此,從軍復幾年?
【注釋】①星旗:星名。 ②疏勒:西域國名,也是其王城。 ③云陣:軍隊。
1、詩歌表現了“客子”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概括。(5分)
2、詩歌前兩聯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請簡要說明。(6分)
3、有人說,此詩的三四句委婉別致,尤為動人,請簡析這兩句在表達上有什么特別之處。
4、“戰氣今如此,從軍復幾年?”聯系全詩,說說詩人的追問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
1.①思念家鄉親人。(3分)②厭倦戰爭,渴望回家團聚。(2分)
2.虛實結合。關山客子思念家鄉是實寫,思婦夜間未眠當窗遠眺丈夫是虛寫。【或答想象,客子身處邊塞想象妻子深夜不眠的情景;或從對方寫起(襯托),用家中思婦的不眠襯托軍中客子的思鄉,均可得分。】手法3分,說明3分。
3、詩的前六句主要是詩人以第一人稱敘述和追想,三四句的意思是說,離人惆悵之時,思婦應該也守候在窗邊難以成眠吧。詩人從親臨者的角度以己度人來表達痛苦與無奈之情,尤為動人。
4、詩人述說“客子”之憶和“思婦”之思,敘寫戰爭的進程,重在表現戰爭的漫長和造成的深沉痛苦,思鄉與無奈之情明顯,表達了反對戰爭、期待和平的強烈情感。
翻譯:
在遙遠的邊塞,正是三五之月,我這個客居在外的征人想起了我的家鄉。在遙遠的秦川故里,滿腹心事的妻子肯定也沒有入睡,她登上高樓,倚著窗兒, 正在眺望中天寒月,思念著遠在邊關的親人。星辰映照在遙遠的西域,云陣積聚在高高的祁連山上。目前的戰爭氣氛還是很濃厚,不知道我還要從軍多久?
賞析:
關山月”是樂府《橫吹曲》題,本篇寫關山客子的室家之思。開頭兩句點出詩題,以一個“憶”字逗出無盡情思。三四句寫所“憶”情景。客子設想,在遙遠的秦川故里,滿腹心事的妻子肯定也沒有入睡,她登上高樓,倚著窗兒,正在眺望中天寒月,思念著遠在邊關的親人。設想的真切,表現出思念的殷切。接下去寫邊關景象,這一帶地區兵象頻現、戰云密布,客子不由發出深長的嘆息:“戰氣今如此,從軍復幾年?”一個“復”字傾泄出無盡怨情。這首詩構思巧妙。中天明月,光照四海,而仰望“三五月”的邊關征人和秦川思婦卻遠隔山水;月可望而人不可見,只好“寄情千里光”。
首句“關山三五月”,點明了時間、地點。三五,指的是陰歷十五。地點是邊關,“關山”一詞告訴我們,這是戰云密布的.邊塞,暗示這可能是戰爭時期。全句意思是,十五的月兒分外明亮,照耀著萬里關山。次句“客子”,就是征人。秦川,泛指今天的陜西、甘肅秦嶺以北的平原地帶。此處當指征人的家鄉。句中的“憶”字,顯示了詩歌的主旨:思鄉思親。它起了引領全詩的作用,后面的各句都是圍繞這個字展開。
頷聯承上句的“憶”,具體展現思鄉之情。這里運用想象,刻畫了思婦在高樓上夜不成眠、憑窗遠眺的形象。后句的一個“應”字,證明這是征人的猜想。征人猜想親人正在想自己,這本身就是對親人的思念。這種想象往往有一箭雙雕的作用,它一方面寫出了思婦思征人,另一方面寫出了征人思思婦,這樣就把感化作了強化。如果說首聯的“客子憶秦川”是實寫,則頷聯就是虛寫。前后兩聯虛實結束,同樣起到的強化感情的作用。
頸聯中的星旗,不是旗幟,而是星宿。所謂星旗映疏勒,意思是星星映照著疏勒之地。云陣指軍隊,所謂云陣上祁連,意思是說軍隊開進了祁連山。這兩句景物描寫,突出了戰事的緊張,它們既可以說是征人(也即客子)抬眼看到的實景,也可以說是思女在窗前想象出來的虛景。從征人方面說,戰前對家人的思念,往往比平時更加強烈,因為很可能一去不復返。從思婦方面說,它突出了家人對征人的擔心:戰爭要爆發了,千萬要保重,一定要活著回來。
尾聯的“如此”,是對頸聯內容的總結,雖然沒有說形勢多么嚴峻,但這一信息已經頸聯中畢露無遺。從軍復幾年?既可以說是發問,又可以說是感嘆,它說明征人征戰已久,離家日長。這一問,這一感嘆,透露出征人和思婦對戰事的不滿,對團聚的渴望。
【關山月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關山月》原文翻譯及賞析10-11
關山月原文翻譯及賞析12-16
關山月原文翻譯及賞析03-16
(必備)《關山月》原文翻譯及賞析03-08
李白《關山月》原文翻譯賞析07-21
李白《關山月》原文及翻譯賞析02-25
關山月古詩原文翻譯及賞析08-10
陸游《關山月》原文翻譯及賞析08-21
關山月原文翻譯05-30
《關山月》原文翻譯及賞析通用(10篇)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