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高中語文教案設計
最新初高中語文教案設計
高中語文優秀教學設計《師說》
高中語文優秀教學設計
批判落后事物的做法,貫穿著他的一生。同學們學過的《馬說》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它大約寫于貞元十一——十六年間,比《師說》早幾年,那時韓愈才30歲上下。更值得一提的是,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宮中要迎佛骨,韓愈上表反對,要求將佛骨“投諸水火,永絕根本”。唐憲宗是信佛的,覽表大怒,要殺死韓愈,多虧宰相說“愈雖狂,發于忠懇,宜寬容以開言路”,乃貶潮州——這年韓愈是51歲。他有詩記載這件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圣明除弊政,肯將衰朽惜殘年。”這種胸懷在封建文人中是不可多得的。
韓愈在《師說》中所批判的“恥學于師”的壞風氣,是在門第觀念影響下產生的。門第觀念源于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到唐代,改以官爵的高下為區分門第的標準。顯貴之家稱“高門”,卑庶之家稱“寒門”。這對擇師也有很大影響,在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就普遍存在著“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心理。韓愈針對這種錯誤觀念,提出以“道”為師,“道”在即師在,是有進步意義的。
三、讀文通義
1、 聽范讀,請同學們認真看課文,注意字音、句讀及語調。 2、 齊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句讀,讀得抑揚頓挫。
重點字音強調:
諛(yú) 萇(cháng) 聃(dān) 郯(tán)
歟(yú) 蟠(pán) 經傳(zhuàn) 貽(yí)
3、自由朗讀: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結合注釋嘗試翻譯文章大意,畫出不能理解的字、詞、句,小組討論解決或和老師一起探討解決。
四、預習檢測。
(一)、虛詞
1. 乎(重點)
(1)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介詞,相當于“于”,前一個是“在”的意思;后一個是“比”,表比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語氣助詞,表反問,譯為“嗎”)
(3)其皆出于此乎(語氣助詞,表揣測,譯為“嗎”或“吧”)
(4)嗟乎!師道之不傳了久矣(語氣助詞,表感嘆,與“嗟”連用,譯為“唉”)
2. 而(復習鞏固)
(1)人非生而知之者(連詞,表承接)
(2)惑而不從師(連詞,表轉折)
(3)吾從而師之(連詞,表承接)
(4) 擇師而教之(連詞,表承接)
(5)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連詞,表并列)
(6)小學而大遺(連詞,表轉折)
(7)則群聚而笑之(連詞,表修飾)
(8)如是而已(與“已”連用,表陳述語氣)
3. 之
(1)古之學者必有師(助詞,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詞,指代知識、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5)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7)圣人之所以為圣(代詞,指代這件事)
(8)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助詞,的;代詞,指代童子)
(9)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10)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這,這一類)
(11)郯子之徒(代詞,這,這一類)
(12)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代詞,這,這一類)
(13)作師說以貽之(代詞,他,指代李蟠)
4. 其(重點)
(1)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代詞,那些,指代疑難問題)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代詞,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詞,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詞,表揣測語氣,大概)
(5)其可怪也歟(副詞,與“也歟”配合表反問語氣,相當于“這不是??嗎?”)
5. 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詞,比)
(2)而恥學于師(介詞,向)
(3)于其身也(介詞,對于)
(4)皆出于此乎(介詞,從)
(5)不拘于時(介詞,表被動,被)
6. 也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句末語氣助詞,與“者”連用,表判斷)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語氣助詞,表停頓)
(3)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句中語氣助詞,表停頓)
(4)其可怪也歟(句末語氣助詞,與“歟”連用,加強語氣)
(二)、實詞
1. 通假字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2)或師焉,或不焉
2. 古今異義
(1)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義:求學的人
今義:指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古義:用來??的
今義:表因果關系的連詞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古義:不一定
今義:用不著
(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古義:無論
今義:沒有,常為否定副詞
(5)吾從而師之
古義:跟隨、而且
今義:表目的或結果的連詞
(6)今之眾人
古義:一般人
今義:眾多的人,大家
(7)小學而大遺
古義:小的方面學習
今義:指教育的一個階段,也指實施這種教育的機構
3. 一詞多義
(1)師 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從師求學)
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吾師道也(名詞作動詞,學習)
(2)傳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動詞,傳授)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流傳)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zhuàn,名詞,解釋經文的著作)
(3)道 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道理)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有“風尚”的意思)
道相似也(名詞,道德學問)
(4)惑 惑之不解(名詞,疑難問題)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形容詞,糊涂)
惑而不從師(動詞,遇到疑難問題)
4. 詞類活用
(1)吾師道也(名詞作動詞,學習)
(2)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3)而恥學于師(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
(4)孔子師郯子(名詞意動用法,以??為師)
(5)其下圣人也亦遠矣(名詞作動詞,低于)
(6)小學而大遺(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7)吾未見其明也(形容詞作名詞,高明的地方)
(8)惑而不從師(形容詞作動詞,遇到疑難問題)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詞作名詞,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10)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動詞使動用法,使??學習)
(三)、文言句式
1. 判斷句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2. 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2)吾從(之)而師之
3. 賓語前置句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四)、重點句子翻譯
1.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譯文:老師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釋疑難的人。
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譯文: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
3.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譯文:我學習的道理,哪里計較他生年比我早還是晚呢?
4.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譯文:所以無論地位顯貴還是地位低下,無論年長還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5.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譯文: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6.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師焉,惑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譯文: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決,有的向老師學習,有的卻不向老師求教,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丟棄,我看不出他們有什么明智的。
7.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譯文:所以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學生強,聞知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學業各有專門研究,如此而已。
(五).文學常識
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
六藝:《詩》《書》《禮》《易》《樂》《春秋》(亦稱“六經”)
五.作業
1.根據本節課的文言知識的梳理,總結并制作知識卡片。
2.背誦第一二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新課導入
在研究韓愈的《師說》之前,咱先說說老師,再談從師之道。從幼兒園到現在,大家一定接觸到很多的很多老師,那么你心目中的老師是什么樣子的呢?剛才大家暢談了自己心目中的老師,下面咱來共同了解一下韓愈對老師的定位以及他的從師之道。
二、品讀析文
語文教學設計參賽優秀模板(含高中和初中)
語文教學設計優秀模版(含高中和初中)
初中篇
【設計理念】
現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學應當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用合作探究與交流的方式引導學生,讓學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礎上,聯系自身經驗,對文本進行了個性化解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與人文素養。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選自人教版語文教材第“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葉圣陶語), 這個例子既承擔了落實本單元教學重點的任務,又承擔了對學生進行文學審美教育的責任,因此是個很好的藍本。
2.文本簡析:
【學情分析】
初一學生有很強的好奇心和表現欲望,所以教師要采取鼓勵機制,激發他們的參與意識,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熱情。并且,初一是學生開始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的時期,但他們的鑒賞能力還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強這方面的訓練。以上幾點主要是從學生的現有水平、學習習慣和能力上去認識歸納的。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2.過程與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重點難點】
1.針對單元重點和教材內容,我認為本文的教學重點是:
2.針對學生的現有水平和心理層次,我認為本文的教學難點是:
【教學方法】
【教學手段】
采用多媒體教學,利用圖片、音樂、視頻等多媒體素材。
【課時安排】
一課時(45分鐘)
【課型】
新授課
【教學過程】
一、未成曲調先有情(3分鐘)
(一)課前預習
1.掌握本文字詞,熟讀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對有疑惑的地方做好記號。
2.利用圖書館、網絡等資源,認識并熟悉作者以及本文的寫作背景。
三、奇文探究共賞析(22分鐘)
四人組成一個小組,合作完成以下內容,并且采用“小組擂臺積分榜”進行評價。
(一)研讀入境品語言
展示例句,讓學生運用聯想法,替換法,咀嚼品味作者細膩而準確的寫作手法。
(二)賞讀入心悟情思
讓學生“讀其所喜,品其所愛”,重視誦讀能力,并提倡“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先小組討論再全班交流。先小組交流再全班交流。這也是我的教法和學法指導。學生邊讀邊評邊議,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指導學生用怎樣的感情、語調來朗讀,并作好評價的引導。
(三)涵詠入理勇質疑
這個環節安排在這里是為了給學生討論交流提供一個緩沖的空間,讓學生質疑,這個疑問可以是預習課文時留下的,也可以是在討論交流中產生的。產生的疑問可由學生互相解答,然后再由教師進行補充。
四、萬水千山總是情(8分鐘)
(一)拓展遷移
欣賞一段視頻,走出語文的范本,走向課改中倡導的“大語文”境界。
(二)課堂總結
打破按部就班的教師總結,改由學生總結。這不僅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檢驗,而且這種生成性的信息反饋更加準確有效,可以使得教師對自己的教學策略進行調整和完善。
(三)作業布置
【最新初高中語文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最新《毛主席在花山》教案設計03-19
中學語文教案設計《狼》02-15
語文教案設計師生情03-20
《公輸》最新教案設計(通用10篇)12-16
復習復韻母語文教案設計03-19
孫雙金與情智語文教案設計02-11
最新《捕蛇者說》教案設計(通用10篇)06-09
讓心飛翔教案設計01-24
教案設計:破釜沉舟07-19
《天窗》優秀教案設計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