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聚“睛”會神才能寫出優秀觀后感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后感不能忘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聚“睛”會神才能寫出優秀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如何做到聚“睛”會神
投入情感:觀看電影時,要讓自己沉浸在影片的情感世界中,與主人公同悲同喜,留意細節。
留意細節:關注影片中的細節描寫,如人物的細微動作、色彩的變化、聲音的差異等,這些細節能夠豐富觀眾對影片的理解。
聯系實際:寫觀后感時,要聯系實際,深入發揮,把自己的感受寫深寫透。不僅要表達對影片的喜愛或不滿,還要理性地分析其內涵。
寫作技巧
記錄觀影過程:記錄下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和情節,從不同角度分析電影,如主題、表演、導演手法等。
表達獨特感受:用心思考,表達你對電影的獨特感受,是喜歡還是不喜歡,并說明原因。
生動描述:用生動的語言描述你的觀影體驗,合理安排文章結構,先寫總體感受,再分點詳述。
簡練語言:語言要簡練,避免冗長贅述。
真實表達:坦誠表達你的感受,挖掘作品的主題、人物和情節等,抓住情感共鳴點。
理性表達:即使對作品有不滿,也要尊重作品和創作者,理性地表達你的觀點。
一、聚“睛”會神,觀感共鳴
要寫觀后感,首先要“會看”電影。也許有人會發笑:只要眼不瞎耳不聾,誰不會看電影?可是為什么許多人看完影片留不下印象呢?更不必說寫出感想了。因此,提醒學生在看電影時要“投入”,要讓自己沉浸在影片所營造的情感世界里,與主人公同悲歡、共休戚。同時,還要并用眼、耳、腦各種感官,留意細節。所謂細節,是影片畫面中對表現對象的局部或細微的變化進行精要細致的描繪。細節包括人物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道具的運用,色彩的調度,聲音的變化等。典型的細節對展現人物性格、設置懸念、推動情節發展都起著積極作用。如《大轉折》中先后三次出現蔣介石的背影,每一次出現都預示著軍隊下一次的失敗,通過三次背影的刻畫,將蔣介石政權日薄西山的局面溢于言表地體現出來。觀眾觀看影片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視聽享受的過程,既是視覺美感逐漸積累的過程,也是情感刺激不斷深化的過程。只有聚“睛”會神,我們在觀看時獲得的感受才能愈豐富、強烈,對影片內涵的理解也就愈深刻、透徹,寫觀后感就更有基礎。
寫觀后感,要從自己觀賞影片的感受出發。可是,不少同學開始寫觀后感,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我強調學生應以“感”為主,從文字上看,“感”的內容大約占影片主要內容的五六倍。文中適當引用影片內容,是為“感”服務的。因此,引用電影內容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敘述,更不要什么細致的描寫。
要寫好觀后感,就該聯系實際,深入發揮,把自己的“感”寫深、寫透。這里的實際,不是單指自我實際,還包括他人實際,社會實際。電影《英雄》運用了音樂與情節的和諧搭配,提高了人們的觀看情緒,又用紅、黃、藍這三種色彩清楚地說明了三個不同的故事。音色相配使《英雄》的視覺觀賞效果達到了中國武俠電影一種新的境界。可是看了《英雄》后,學生認為無法聯系實際。我就這樣啟發學生:那么這部影片中,誰才是真正的英雄呢?是為了殺秦王可以犧牲自己性命的長空和飛雪;還是為了國家、人民能得到統一,而放棄報仇的殘劍和無名;或是為了宏圖大業,明明不忍心卻狠下心殺了無名的秦王;又或者每個人都是英雄,因為英雄的特質在他們身上都得到了體現?然后我再要求學生用比較法,針對現今社會,看是否有不同于秦王等大英雄的無名英雄?我們應該如何對待這些英雄人物?這樣,學生馬上想到了當今社會上的各種英雄行為,想到了如今并不太平的世界大勢。同學們暢所欲言,仿佛一下子有話可寫了。后來,班上小葛和小陸同學的《英雄》觀后感陸續在《新視野作文》上發表。如今小葛上了名牌大學又進入新聞系學習,也許是當初的鼓勵激發了她與文字結緣吧!
引導學生觀感“共鳴”,聯系實際寫好觀后感,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認識能力,還能起到讓學生自己教育自己的作用,比老師嚴肅地說教效果要好得多。
二、曲徑通幽,挖掘要深
從寫作訓練的角度講,觀后感屬于評析性的議論文一類。電影觀后感,即對影片發表評論,抒發自己的感受和見解。它又有別于影評:影評--重在“評”,在挖掘了主題之后,應當對主題的成功與否、主題的表現所依賴的環境是否真實,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符合現實生活以及電影語言的運用是否成功等方面展開評價與論述;觀后感--重在“感”,表達方式以抒情、敘述為主,內容多為電影對觀眾的啟發,觀眾看了影片后的感想等。
在影片中可感的角度很多。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從主題、人物、細節、場面、語言等方面入手;就多部影片來說,有的側重于思想內容,有的側重于表現形式,有的截取影片的某個場面、某個事件。“感點”的選擇,各具特色,可資借鑒。
寫電影觀后感,要選擇好角度。一篇幾百字的觀后感,容量很小,而一部電影所牽涉的內容卻很多,切忌面面俱到,必須選好角度,把重點放在一個側面上,這就叫“口子要小,挖掘要深”。選擇角度,一方面要看影片本身的特色,另一方面要看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地方。角度選得好,對立意、選材、構思、謀篇都直接產生連鎖反應,有利于把觀后感寫好。
如電影《少女穆然》記敘了一個女孩短暫、坎坷而又富有意義的一生,表現了她勇于戰勝困難、挫折乃至疾病、死亡的獨特經歷,謳歌了堅強、善良、樂觀的理想主義精神。
也可以從細節寫起:“‘生命不是質量,而是一個量詞……’這是影片《少女穆然》中張穆然墓碑上的一句話,它的含義或許只有真正嘗試過垂死掙扎的人才能體會,每一個人都擁有生命,也在消耗生命,你是否體會到你生命中獲得了什么?體會了什么?你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有意義嗎?”
三、厚積薄發,調“兵”遣“將”
寫電影觀后感,要充分而又妥貼地運用學過的語言。民間有一個給“語言”下定義的謎語:“不是蜜,但是它可以粘住一切。”高爾基也說過類似的話:語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文學的第一個要素是語言。”電影是一種藝術,電影觀后感自然要牽涉到方方面面,沒有足夠的語言儲備,就無法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對影片沒有真切而深刻的感受,自然寫不好觀后感;有了真切而深刻的感受,如果語言貧乏,同樣也寫不好電影觀后感。
比如有一個同學,他在寫《少女穆然》觀后感時,先將整個故事從頭到尾講述了一遍。先寫張穆然如何跟著父親從貧窮落后的陜北農村來到北京求學,再寫張穆然在學校中如何被嘲笑,如何進步,接著寫張穆然怎樣擔負起繁重的家務,如何為辦理母親的戶口問題一再來到派出所,然后寫她突然患病,接受一個個嚴酷的考驗,在病床上怎樣寫下自傳體小說,怎樣接受《實話實說》欄目組的采訪。最后結尾時才寫到:“電影看完后,我感覺到張穆然真是太偉大了,我要向她學習,做生活中的強者。”
針對這樣一篇觀后感,作者盡管記住了影片的情節,但從觀后感的文體要求和語言要求上看,都是不合格的。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雖然這句“感”的內容貼切,但文章沒抓住“感”這個重點,語言平淡無味,很難吸引讀者的眼球。
【聚“睛”會神才能寫出優秀觀后感】相關文章:
媽媽的“火眼金睛”04-08
《我不是藥神》觀后感我不是藥神觀后感左右02-27
媽媽的“火眼金睛”作文03-14
中國眾神pk希臘眾神04-26
火眼金睛的成語故事03-25
高考作文沖刺:如何才能寫出繪聲繪色的議論文呢?作文04-17
涓滴之水聚蒼茫大海02-21
“歌神”弟弟02-19
陶神的典故09-05
團結才能成功優秀作文(精選20篇)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