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幼兒園過程意識和經驗指向觀后有感
當認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需要寫一篇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過程意識和經驗指向觀后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園過程意識和經驗指向觀后有感 1
研修之旅的第一天,聽了虞永平教授的視頻講課,使我感受頗深,對于我今后的教學也有很深刻的思考。腦袋里就好像有一個螺旋槳在飛速旋轉,但又不知道在轉什么。
轉眼間,我畢業六年了,在這六年的幼兒園教師生涯中,我曾經迷茫過,或者說我一直迷茫著,“我學過的知識在現實教育活動中應該怎么用?”成了我職業生涯中最難的難題,我找不到突破口,我有時候都不相信自己是不是能教育好自己班的孩子,我怕耽誤他們,我怕影響他們,到底什么樣的教育才是適合小孩子的,有時我也會道聽途說,我也會人云亦云。
虞教授說:“課程的過程意識就是經驗意識,這是一種專業意識。回到過程中去,意味著通過探究、操作、體驗、交往、表達去感受和表現外部世界及自己的內心。過程意識的確立有利于教育質量的提升”。那就是說經驗就是過程,過程就是學習,那孩子們在幼兒園的每一天每一刻都是學習。在幼兒教育的一日活動中,能成為知識的往往是經過驗證的經驗,而人類優秀的知識也應該讓幼兒知道,但不能把直接知識匯聚起來,通過文字、口頭語言、圖片和流媒體等方式的形式傳達給他們。甚至讓幼兒回到這個知識產生的實踐過程之中去。所以對幼兒來說,最有效的學習是直接經驗,就是回到生活中,回到過程中。
說道這,我會想起了我自己在教育過程中所犯的錯誤,那是在今年春天,在班級環境創設中,我們大六班開設了一個植物角,題目為“觀察大蒜的生長過程”需要家長配合孩子帶一些大蒜,我們用用剩下的橡皮泥盒子作為花盆,我和曹老師在挖土、澆水、栽蒜,這時有個平時調皮的孩子,對我說:
“老師,我也想栽蒜!
“不行,你會弄得滿屋子都是。”
“我幫你弄干凈!
“你別帶頭影響紀律,老實的看著就行了。”
現在想想我真是錯的太離譜了,我為什么就不能讓每個孩子都自己拿蒜栽種到花盆里呢。我一味的的.想到紀律,紀律有那么重要嗎?為什么不能在制定規則后讓他們自己親自動手試一試呢?這樣他們的知識經驗會比單純的看要全面。
所以說經驗來源于生活,把幼兒的經驗回歸到生活中去。要盡可能創設生動、有趣 的情境,提供多樣化的環境和材料,讓幼兒與環境、同伴及教師開展多樣化的相互作用,在此過程中,獲得新的經驗。幼兒是在情境中、行動中學習的,幼兒的學習是為了獲得新的經驗。
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多注重生活中的資源,生活是課程的基礎、來源、出發點。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讓孩子參與活動的始終,才能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生活體驗。
虞教授的報告,讓我思考著,“過程”和“經驗”的深刻含義。我們要發現生活中的事物和資源,和孩子一起探索。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和挑戰,尊重孩子,把孩子還給生活。讓我們做智慧的老師,利用生活中的機遇和條件,和孩子一起努力。形成生活中的習慣和規則,和孩子一起成長。一起生活。
幼兒園過程意識和經驗指向觀后有感 2
培訓,就是最好的福利!在山東省遠程研修如火如荼開展之際,世紀教育集團幼兒園200多位老師的龐大學習隊伍井然有序,以最飽滿的熱情積極參與其中。
在絢爛又蘊含成熟的初秋,我們又迎來了研修,帶著故友重逢的喜悅和清空、吸納、激活、改變的心態,我們進入了虞永平教授的第一個專題講座《過程意識和經驗指向》虞教授從過程意識是一種專業意識、回歸經驗是必然的選擇、資源的利用、過程意識引領的課程改革四個方面,通過《指南》指向、案例分析以及陳鶴琴、張雪門等前輩的教育思想,生動地向我們講述了“直接經驗”“幼兒園課程及課程”以及怎么解決課程中出現的問題,讓大家明確了任務是什么?目標怎么定位?到底到哪里去完成?怎么完成?
與專家理念的碰撞:
值得驚喜的是,我們的教育行為和專家的理論是重合的,在實踐中我遵循“一日生活皆教育”的理念,注重了孩子的自主發展,并盡可能地觀察孩子的行為,引領他們的活動。
但是,我們又是不足的:出現教育契機時,我們不能明確的把握終極的目標,無法把握最有效的介入機會,無法觀察到每一個孩子的活動行為,不能以教育的眼光在第一時間發現和利用教育資源……,而且,我們開展的各項活動之間都是獨立的,沒有一個中心支撐點,而且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往往以老師的觀點出發,沒有考慮到孩子的年齡特點、承受能力,沒有進一步的深入思索:我們開展這項活動到底是不是孩子喜歡的?它能夠給孩子帶來些什么?所以看起來我們的活動開展的紅紅火火、豐富多彩,但實際上心底還是虛的,就像一個人在黑暗中沒有找到明確的前行方向一樣,充滿著猶豫和忐忑,這對孩子的發展和幼兒園的發展都是很大的障礙。
還有一種現象:我身邊幼兒園特色是突出幼兒園教育成果的一個方面也是幼兒園對外宣傳的重要手段,因此,大家挖空心思尋找和別人不一樣的‘點’然后就開展了轟轟烈烈的特色活動,比如:跳繩、拍球、剪紙、美術等等,因為實施的計劃和方案沒有系統化,所以,出現的情況是有的訓練出一個隊專供“表演”、有的把一期的作品在擺臺上擺一兩年,看起來琳瑯滿目但這些活動對孩子來說是有意義的嗎?他們的思維最終得到了那些發展呢?因此,今天虞永平教授的講座就像撥云見日,豁然開朗的同時更增強了信心。
反思后的激活:
虞永平教授說:“幼兒不是隨便做事,要讓孩子在做事情的過程中去思考、去反思,就是要讓孩子去做有挑戰的事、有意義的事、有思維參與的事,這才能夠促進他發展”“凡耳所聽,目所見,手所觸,鼻所嗅的都是經驗,幼兒的學習是行動性的,是多種感官參與的,不是簡單的聽和看”“幼兒園課程要滿足幼兒的需要;要使幼兒所做的事能感動幼兒自己,讓幼兒投入、專注、流連忘返”這些理論激活了我們的認知:
反思我們的活動:某天的區域活動中,孩子們毫無目的性的隨意選擇一個區,機械性地拿過材料重復著昨天的事情,有的區看起來很靜,沒有交流也沒有合作的欣喜,有的區看起來很熱鬧,那是因為出現了沖突,很多孩子在跟風喊,真正吸引孩子的活動在哪里呢?這樣的區域意義是什么?對孩子來說有沒有挑戰呢?現在,我們能認識到,這樣活動表面上注重了孩子的活動過程,實際上是一種無效的課程,這樣的活動中孩子沒有好奇心,也不可能激發他們的求知欲。
再如:在集體教育活動《好玩的汽車》中,老師準備了大量的實物以及精美的ppt,孩子們都睜大眼睛期待著自由摸一摸、玩一玩,果然,老師給了這個機會,但是孩子們發現所有玩的過程都是在老師規定之下:先拿哪輛車再拿哪輛車?什么顏色和什么顏色的要一起玩,不能跑遠、不能跑出區域……漸漸地,有的孩子拿著車站著不動而等著老師的指令,有的孩子半逶在地上隨意擺弄,這個活動看似符合了《指南》宗旨:讓幼兒在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中獲得經驗,但是實際上這是一種結果不理想的活動過程,對孩子們來說意義不大。
反思我們的課程,回顧虞教授的講座,我們有一個困惑問題:虞永平教授說:“規則改變活動也改變,沒有規則就沒有自由”但是也有專家說:“活動中不要給孩子設定規則”由此,我們想到的是:在各種不同的活動中,怎樣的規則才是適合孩子的規則?
幼兒園過程意識和經驗指向觀后有感 3
觀看了南師大博士生導師虞永平教授關于嬰幼兒早期教育的專題報告,雖然,虞教授這次講座的主題是針對0~3歲嬰幼兒早期教育,但是仔細回味,我覺得其中的理念也同樣適合我們3―6歲的幼兒教育,讓大家受益良多。
講座中提出看待幼小兒童的眼光,必須具有以下三種眼光:一是專業的眼光,要有專業知識和技能、態度的準備,這種準備是科學教育的起點。二是親情的眼光,要有慈愛、歡喜之情,有心靈的接近和契合,有一種真正的依戀。三是發現的眼光,只“看到”幼兒,那是常人的眼光,在幼兒的表現里發現他的'能力、渴望、需要,并以此作為課程的根源。這對有教師提出了嚴格的要求,我們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才會具備這樣的眼光。
講座中又重點分析了看待兒童的三種不同的眼光:第一種是縮小的眼光,不能正確看待兒童的存在,無視兒童本身的價值,更看不到兒童的驚人和偉大之處。第二種是普通的眼光,知道兒童的存在,看到兒童的表現,但沒有在意兒童行為的意義,看不到細節。第三種是放大的眼光,這是對兒童教育者的特殊要求,在意兒童的每一個細節,關注兒童的點點需要,為他們創造一個適宜的環境。作為老師一定要具有一雙“慧眼”,要善于讀懂孩子的每一個舉動、每一個眼神。他說:“腦子里能浮現每個孩子的行動細節的老師,才是好老師!
觀看虞永平教授講座視頻最大的感受就是,我們幼兒教師都要成為教育的有心人。既要潛心研究教育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包括教學的方式方法是否得當,課程的材料、內容是否適合幼兒,對幼兒具有吸引力。還要積極創設有益于孩子快樂成長的環境,包括了美觀實用的硬環境,更包括溫馨如家的軟環境。總之,只有真正愛孩子、愛幼教的老師,才能潛心于幼教,才能真正成為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
【幼兒園過程意識和經驗指向觀后有感】相關文章:
虞永平過程意識和經驗指向觀后感04-26
2015過程意識和經驗指向觀后感匯總04-26
虞永平過程意識觀后感匯總04-26
結果和過程名言警句12-27
和姐姐下象棋的過程作文07-24
做家務的過程和感受的作文07-25
洗自己衣服的過程和感受的作文07-25
最溫柔的月光指向故鄉的方向02-18
讀書經驗和思考的作文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