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道德準則的延伸與發展
一個社會的道德準則主要由兩個方面的因素所決定:一是這個國家(或民族)傳統文化的積淀;二是現行政治經濟體制。前個因素是相對穩定的,后個因素則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在計劃經濟年代:整個社會都高度組織化、統一化、社會成員的生活方式也相對一致化,從而形成單一的價值觀模式,凡是有悖于這個準則的,則冠以封建主義,資本主義、修正主義、個人主義,進行批判斗爭,這種教育模式在一個特定時期內為統一全國人民的思想道德,統一意志和行動,戰勝國內外敵人。渡過經濟困難,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社會主義積極性,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在雷鋒精神的激勵下,就曾培養了幾代人的共產主義思想和道德品質。直到今天,仍在發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但這種高度統一化的品德教育的格局,就因期固有的缺陷而不能完全適應當前形勢的發展:改革開放20年來,社會的政治經濟體制發生了很大變化。隨著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市場經濟、承包制、股份制等的實行,出現了眾多個體農、工、商、服務生產經營者和多種所有制形式,打破了維系幾十年的單位或集體,所有制的管理制度,出現了諸如雇傭、協作、合同等新型關系;人們沒有了,“鐵飯碗”的依賴,又增加了競爭帶來的不安全感:還有社會不正之風,貧富差異、失業、下崗等的影響,人與人之間不再是,“階級弟兄”和“無產階級感情”,而增添了許多赤裸裸的利益沖突;一些不法行為帶來的巨額回報或精神滿足也腐蝕著一些人的靈魂……這些現象都使得原有的道德準則由以往的單一成份形成多成份、大包容格局。雙職,除了以往一直推崇和倡導的舍己利人外,還應有利人不舍己、利人亦利己、利己不損人等各種道德準則同時并存這就帶來兩個問題: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舍己為人的共產主義道德還堅持否?青年品德教育的基本準則是什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顯著標志就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而其基本內涵就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思想和道德,我們必須堅持培養一批具有優秀道德品質的先進分子,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先鋒和榜樣,以帶動廣大青年,實現“四有”目標對大多數青年來說,一方面鼓勵他們學先進、當模范,一方面要盡量增大自己的包容性,將品德教育由“一大二公”的“正統殿堂”擴展到個體農、工、商和社會游民中去,向廠大青年倡導友好、公平、勤勞致富、積德行好,與人為善,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損人利己行為。對另一些青年,則要求他們不要危害社會和他人,不違法在方法上要做到:一、堅持說服教育原則,在充分教育、引導基礎上尊重個人對行為準則的選擇,“決不能采取疏遠,孤立方法,更不能批判、斗爭、以盡可能多地團結各層次青年”,二、變組織行為為社會行為,打破以往由學校、工廠,機關單位發放小冊子,坐下來學習討論的老框框,廣泛深入到村民小組,居委會、城鎮社區、工商業管理區等,把教育同經濟手段。責任承包制、合同制等結合起來:把道德標準具體化,量化顯示,用責任達標和合同形式來保證:三,要充分發揮廣播、影視、報刊等傳媒工具的作用和社會輿論的監督。褒貶,評判作用,宣傳正氣,鼓勵先進,批評不良,使每個青年都置于良好的品德氛圍之中。
應該說,形勢的發展給青年的品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課題,也提供了更多的方法和更加廣闊的領域。只要我們堅持改革開放,更新觀念,轉變作風,就一定能創造出新時期青年品德教育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