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幼兒園說課稿大班匯編9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幼兒園說課稿大班9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1
大家好,我說課的活動內容是幼兒園大班活動《排序》。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本節課作為幼兒大班的學習內容--排序。排序這部分知識已經安排學習過大小、粗細的教學內容,在這基礎上再繼續學習按顏色、形狀等規律特征進行排序,教材要求讓幼兒通過觀察、操作進行自主發現其規律特征。
2、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學習情況和對教材要求的了解,我擬定了這節課的活動目標為:
(1)過操作活動,學習按顏色、形狀等規律、特征進行繼續排序。(2)提高幼兒的判斷、推理能力及動手能力,感受活動的快樂。
3、教學重難點分析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我認為本活動的重點是讓幼兒懂得發現按顏色、形狀等規律特征進行排序。而教學難點是讓幼兒會畫出按顏色、形狀等規律特征進行排序。
二、說教法和學法
大班幼兒具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新舊知識遷移的能力,這些能力為本節課的`學習做好了充分準備。遵循新課程所倡導的基本理念,本節課采用了如下教法和學法:
1、情景引入法:課堂上通過生動的談話、演小品等情境,使幼兒提高學習興趣,產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2、觀察法:活動中通過安排幼兒觀察兩種范例圖,引導幼兒發現兩種簡單的排序規律,建構知識系統。
3、自主探索法:幼兒在認識的基礎上,通過提供學習材料,讓幼兒進行動手操作,體驗和探究按顏色、形狀等規律特征進行排序的士制作過程。
三、說教學流程
。ㄒ唬、整體思路意圖
本節課教學內容是在幼兒學習按大小、精細的規律特征排序的教學內容基礎上展開的教學。整節課教學設計努力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情境為主線、活動為梳心”的原則,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通過“小品表演”、“觀察圖形”、“動手畫圖”、“制作頭飾”等活動,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為幼兒學得輕松、學得愉快,幼兒的積極性、主體性得到充分的表現,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注重保護幼兒的意見,開發幼兒的創造力,鼓勵幼兒善于發現與眾不同的現象。
。ǘ、教學方案
1、以淡話的形式引入,激發幼兒的興趣。(小品表演)
2、學習發現有規律的排序。
(1)引導幼兒學習兩種簡單的排序規律。出示范例圖:引導幼兒觀察、發現圖案的排序規律。
(2)完成的排序掛圖,與幼兒一起尋找掛圖中的排序規律。
。3)幼兒動手操作,按順序有規律進行繼續排序,教師觀察、指導。
3、制作頭飾
(1)提供材料,讓幼兒為自己設計一個頭飾,要求幼兒要按一定順序有規律的排序。
。2)幼兒動手操作,鼓勵幼兒和別人做的不一樣。
4、活動延伸
讓幼兒用實物,按一定的順序有規律的排序。
四、教學效果預測
本節課利用小品表演形式導入,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課堂氣氛一定會十分活躍。而且我根據;幼兒的學習的現實起點,直接了出示兩種簡單的排序規律的掛圖,然后讓幼兒觀察尋找圖中的規律,順著幼兒的“學”來“導”,在“導”中讓幼兒探究,完成未排完的圖形,建立知識表象使幼兒得到啟迪,悟到方法,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自己,相信課堂能夠真正成為幼兒學習的舞臺。愛玩是孩子的天性,讓幼兒在玩中感知的知識是最深刻也是最牢固的。課中我設計“制作頭飾”,讓幼兒全身心投入到玩中,在玩中探求,體驗和鞏固,一定會加深了
幼兒對排序的認識,又培養了幼兒動手操作的能力,拓展了幼兒的思維,內化了所學的知識,還會培養了幼兒創新的能力。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2
一、說教材:
走進黑暗的世界里,孩子們要面對恐懼,他們將依靠各種感官來認識自己生活的另一半世界,建構對黑暗的認識。因此,我設計了這個主題的一節課《不開燈的晚上》,讓孩子們對黑夜充滿好奇和無窮的想象。
二、說教學目的:
1、理解故事內容,體會故事中夜晚的優美意境。
2、練習閉眼走,體驗閉眼游戲的刺激和獨特感受。
三、說教學重點:
幼兒閉眼游戲時,能自覺閉眼,不能偷看。
四、說教法:
本節課運用了講述故事,讓幼兒對夜晚產生好奇,同時以游戲的.形式讓幼兒體驗閉眼行走的樂趣。
五、說教學過程:
1、傾聽故事,教師提問:落兒住在什么地方?每天晚上屋子里是怎樣的?螢火蟲為什么不肯進屋?落兒是怎樣做的?
2、幼兒完整傾聽故事。
3、練習閉眼走,一個接一個。
4、分組游戲“盲人取物”。
本節課整合了語言、健康等方面的知識,并以講述故事和游戲的形式。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3
一、說教材
8的分解是《新編學前班兒童用書——數學》學習課程上冊第30頁的內容。掌握8的分解是進行8的減法運算的基礎。教材根據幼兒的年齡的特點,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選擇了用貼絨教具,使幼兒能直觀地、快速地掌握8的分解,體驗學習數學的快樂,培養幼兒對數學的情感。也正體現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第二部分教育內容與要求中科學教育目標: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
二、說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活動掌握8的分解,知道把8分成兩份有7種不同分法,學會按序分。
2、能力目標:培養幼兒運用操作與同學合作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幼兒愛數學的.情感;體驗與同學合作學習的快樂,培養與人合作的品質。
三、說重難點
重點:通過活動掌握8的分解。
難點:將數學8按序分。
四、說教法
本節課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本節課我十分注重學生主動參與,讓孩子在數學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思考、掌握數學知識,在活動中得到發展。
五、說學法(學情)
1、幼兒好動愛玩、注意集中時間短,表現欲強是幼兒的顯著特點。數學課堂需要教師有效地調動學生動手、動口、動腦,使幼兒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
2、在前面已經學習了2—7的分解,所以幼兒已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觀察能力,學習新知應比較輕松。
六、說教學過程
。ㄒ唬、導入:在黑板出示數字“8”,提問:小朋友,這是數字幾呀?你們認識嗎?(幼兒回應)今天,我們就來學“8的分解”。——板書課題《8的分解》
。ǘ、學習8的分解。
猜豆游戲:復習2—7的分解
。1)教師出示8個蘋果教具,讓幼兒說出名稱和數量,然后在旁邊貼數字卡8。
。2)教師請幼兒想一想,將8個蘋果分為兩個人吃怎么分,有幾種分法?并請幼兒用教具在黑板上表示。
。3)教師分別用數字卡貼在7種分法分出的數量旁邊。
(4)教師拿掉所有的蘋果,留下數字卡,讓幼兒知道數字8可以分為7組不同的數字。認讀:讀8的分解式。(8可以分成1和7、……)(通過認讀,加強孩子對8的分解的印象和理解。)讀后,數一數8的分解有幾種?
。5)教師引導幼兒用計算袋中的石頭和數字卡自行學習8的7種分法。
(通過這一環節的練習,強化幼兒對“8”的分解的理解,為下一個環節“8”的加減法準備。)
(三)、認識一個數分出的兩個部分的數的增減規律。引導幼兒觀察上面8的分解的排列,分出的兩邊的數各有什么變化?(左邊的數一個一個地減少,右邊的數一個一個地增加,合起來的總數沒有改變。)
。ㄋ模、小結。一個數可以分成兩個較小的數,一個數一個一個地減小,另一個就會一個一個地增加,合起來的總數不變。
(五)、請幼兒自由創編8的分解故事,發展幼兒的想象力。
請個別幼兒把自己編好的故事講給大家聽,并找出一個大家都喜歡的故事作為我們大家的8的分解故事。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4
幼兒在平時玩玩具的時候,總喜歡把玩具推來推去,拉來拉去。為了激發幼兒探索、實驗的興趣,培養幼兒喜歡嘗試、樂于動手,通過觀察、操作發現一些科學知識和現象的學習意識和從事簡單的技術學習的能力,同時針對大班幼兒的認知水平和平時游戲中產生的問題以及娛樂交流中的話題,我設計了一節嘗試性、造作性和探索性都較強的科學活動——物體怎樣移動。
“物體的移動”除了教幼兒獲取有關的物體移動需要的具體經驗外,還要對幼兒進行相關的科學知識教學,并從科學探索出發,生成有關技術的目標和內容,將幼兒的科學與技術學習有機地、自然地結合起來。
在教幼兒“物體怎樣移動”的之前,我預設了一下“物體怎樣移動”的學前目標:首先,引導幼兒在玩的過程中,自己嘗試讓物體動起來,使幼兒感受物體運動和力的關系,獲取有關物體移動需要力的具體經驗。其次,讓幼兒嘗試用力大和用力小的時候,物體移動的一樣嗎?再次,讓幼兒想辦法在不用身體碰物體的情況下,還有什么辦法讓物體動起來?最后,要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并激發幼兒探索自然現象的興趣。
在學習 “物體怎樣移動”的時候,教師為幼兒共同準備了各種物體。如:積木、汽車、紙、圓珠筆、各類玩具以及繩子、輪子、木板等等。
為了讓幼兒更好的投入到活動中去,在進入教室之前,我領著幼兒在室外活動了一下。
隨后我放開音樂,幼兒聽著音樂《碰碰車》來到了教室,看到地上放著各類玩具,頓時來了興趣。
我趁機說:“小朋友們,地上放了這么多的玩具,我好想玩一玩,你們想玩嗎?”說完,我就獨自拿著玩具玩起來,小朋友也跟著玩起來。在我的啟發和引導下,孩子們開始了活動中的第一次嘗試,在這一環節中,教師給了幼兒自由探索的空間和材料,讓幼兒通過嘗試,發現物體自己是不動的,只有去推它碰它物體才會移動。
我來到孩子們中間,問身邊的幾個幼兒:“文文,佳佳,你們在玩什么?你怎么玩的?文文說:“我在玩積木,我可以搭高樓”。佳佳說:“我在和皮球玩,我碰它就滾!薄拔以谕嫫嚕乙煌扑团!----------孩子們有各種回答,我沒有阻止孩子,但當一名幼兒回答到本次活動的主題(我碰它就動,我推它就動)時,我及時抓住,引出話題:“小朋友說的真棒,放在地上的東西,自己是不動的,那你能用什么辦法讓它動起來呢?”
幼兒再次嘗試,這次嘗試,我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因此幼兒比較投入,這時我仔細觀察幼兒的操作,一方面發現幼兒操作中的創造性思維,給予肯定;另一方面,也幫助了一些思維和操作有困難的幼兒,給予引導,使幼兒都能有所發現。
過了一會兒,孩子們都爭先恐后的來到我身邊向我演示,等幼兒圍坐在我身邊時,我問:“誰能主動說說你是怎樣讓物體動起來的?”“我是用手推的,一推我的積木就動起來了!薄拔沂怯檬掷模焕业钠嚲团芷饋砹。”“我是用嘴巴吹的,一吹紙就飄起來了。”“我是用腳踢,一踢皮球就動了。”
孩子們邊說邊演示給其他小朋友看。
在這次嘗試中,幼兒很專注,很投入。
教師說:“小朋友說的真棒。偛判∨笥延酶鞣N各樣的辦法讓物體移動,可以用手推、拉,可以有嘴巴吹,還可以用腳踢-------小朋友可真聰明。”(教師小結)
接著我又提出一個新的問題。
“小朋友只要用力推,物體就會移動,那用力大和用力小的時候,物體移動得一樣嗎?”
幼兒再次嘗試。這是一個新的,而且動腦筋的問題,孩子們被吸引了,我剛說完,孩子們就去自己嘗試了。我來回走動了,觀察了一下。大約過了七、八分鐘,孩子在我周圍坐好。
“剛才,小朋友都在認真的做實驗,那請小朋友說一說,用力大和用力小的時候,物體動的一樣嗎?你是怎樣做的?”
幼兒爭著演示自己的實驗,邊說邊做,這時,我要求幼兒用比較完整的語言講述操作過程,如個別幼兒介紹不夠流利的,我將耐心地給他們第二次機會,鼓勵他們把話說完整,把操作做的更好。
“我玩的是小汽車,我發現,我用很大力推,汽車就跑的很快、很遠,用力小輕輕的推,汽車就跑的很慢、很近!薄拔彝娴氖羌垼矣米彀陀昧κ箘诺拇,紙就飄的很遠,我用嘴巴輕輕的吹,紙就飄的很近!薄拔彝娴氖瞧で颍矣媚_使勁的踢,皮球就跑的很快很遠,我輕輕的踢,皮球就跑的很近。”
在這一環節中,幼兒都能發現用力大和用力小物體動的不一樣,可見幼兒的思維注意力都非常的集中。
教師說:“小朋友的實驗都很成功,而且說的棒極了,用力大的時候,物體移動的就快、就遠,用力小的時候,物體就移動的慢、近。(教師小結)
面對幼兒的感性經驗,緊接著我又提出一個問題。
“小朋友用身體去碰這個物體,物體就會移動,那你能不能想個辦法,不用身體去碰這個物體,能讓這個物體移動起來?”
幼兒再次嘗試,由于有了先前的嘗試經驗以及探索的基礎,他們有的單獨實驗,有的合作實驗,邊嘗試,邊操作。教師的問題給幼兒的探索提供了方向,幼兒的興趣想象力和創造力在這一環節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得到了遷移,教師的肯定和鼓勵,使每個幼兒獲得了成功感,把這次的'探索活動推向了高潮。
一段時間后,幼兒圍坐在我的身旁,迫不及待的想演示自己的實驗。沒等我問,孩子們的小手就舉的高高的了。
“我想讓小汽車動,我沒有用手,我把繩子寄在積木上,一拉繩子積木就動了!薄拔野涯景宓囊活^放在高處,一頭放在低處,把汽車放在高處,一動木板汽車就自己跑下來了!薄拔野鸭埻罩幸蝗,然后不斷的吹,紙就動起來了!焙⒆觽冊秸f越興奮,總結出:讓物體移動,用的力不一樣,物體移動的也不一樣,用力大,東西就動的又快又遠;用力小,物體就動的又慢又近。
看到孩子們積極的表現,于是我把延伸活動放到了室外。
“孩子們,關于物體移動的秘密可多了,剛才小朋友還沒有發現更好的方法,現在我們到院子里試一試,看看還有沒有新的方法,然后請小朋友仔細觀察一下人們是怎樣讓重、輕的東西從下面移到上面,或者從里面移到外面。你自己也可以試一試。”
通過這個活動延伸,讓幼兒進一步體驗力和運動的關系。
記的我曾經看到這么一段話:在嘗試教學時,不要忘記要先嘗試后教,嘗試教學中一定要讓幼兒有嘗試的機會,一定要讓幼兒帶著問題、目的去嘗試,不要想幼兒是否能嘗試成功,要重在過程,嘗試以后要讓孩子有交流的機會,讓幼兒與幼兒之間相互學習。所以在整節活動中,我把發展幼兒的探索精神、創造性思維方法放到了首位,讓每個幼兒都有嘗試、交流、發現、發言的機會,充分體現了幼兒在活動中的自主性。嘗試教學的課程的模式,在活動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這節課結束后,我并沒有把這一活動結束,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物體移動的問題,都能和孩子一起共同的討論。
如今,嘗試教學在我園已廣泛展開,孩子能嘗試,嘗試能成功是嘗試的重要內容,嘗試是創造的前提,嘗試是成功的階梯,讓孩子們在嘗試中學習。遇到問題,讓孩子嘗試解決,孩子們可以這樣試也可以那樣試,為孩子留下了自我探索和創新的空間。嘗試教學給老師們帶來了挑戰,也給孩子們帶來了探索和創造的空間,使孩子們的創造性思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孩子們在嘗試教學的氛圍中,已經張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了廣闊的藍天。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5
一、說教材。
。ㄒ唬┰O計意圖:
由于世界上不斷發生地震災害,牽動著全世界人的心,我覺得有必要讓孩子了解和學習一些應對自然災害的實際本領。我一直琢磨著,通過什么教學手段,提高幼兒的防震減災意識和地震發生時的應急、自救互救技能呢?而且這樣的知識對于孩子是枯燥的,怎么辦呢?這時候我看到了一部紅袋鼠自我保護系列故事,其中有個故事叫《轟隆轟隆》,故事的題目運用了擬聲詞形象生動。故事中通過一對小動物角色的對比,講述了遇到地震時應如何處理,也讓孩子們了解遇到地震時應該怎么做。于是我就結合著這個有趣的故事設計這個活動!
(二)幼兒分析: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在語言領域中提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以及要“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蔽野l現我們班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具備著一定的安全意識。他們掌握了一些自我保護的方法,如:不能玩水,不能用剪刀指著別人,避開危險物,但是當他們面對自然災害,孩子們對在如何自救,如何進行自我保護的方面很是缺乏,在學校演練活動中,孩子們手忙腳亂,不知所措。加上現在地震頻繁發生,為了讓孩子從小了解地震的有關知識,學習地震發生時避震的方法,所以我設計了這次活動。
(三)活動目標:
根據綱要中語言領域的目標和知道要點提示以及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我將本次活動的目標定位于:
1、理解故事內容,抓住故事中心,有感情地講述自己的看法或評價別人的發言。
2、了解地震自救的一些方法,教育幼兒遇到問題不慌亂,敢于動腦筋想辦法解決。
3、體驗同伴之間互相關心的情感。
這三個目標中蘊涵了語言能力的培養、知識經驗的獲得和情感方面的培養,體現了目標的綜合性和層次性。我們將本次活動的重點定在“抓住故事中心,講述自己的看法或評價別人的發言”,難點放在“體驗同伴之間相互關心、幫助的情感”,從整個故事兩段體的講述和深入,都是將知識進行遷移,將難點逐漸攻破。當然,培養幼兒懂得學會關心別人和分享被關心是需要一個漫長的累積過程,因此,本次活動是先讓幼兒獲得情感體驗,是一個累積良好體驗的好機會,對幼兒有一定的教育意義。我從以下幾點來突破:
1、問題設計富有啟發性,如: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做?你覺得他這樣做好嗎?你有不同的看法嗎?
2、集體與個別討論、回答相結合。如:他們在廁所等了老半天了,會不會得救呢?他們被救后心理是怎么想的?又會說些什么?你們來給故事編個結尾吧?
二、說活動準備。
我準備了多媒體課件,主要讓幼兒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下,通過像看動畫片似的更好的理解故事內容,體驗故事所表達的主題。還提供了紙和筆,讓孩子進行故事結尾的創編。發揮幼兒的想象力,拓展幼兒的想像空間,從而激發孩子們相互關心的美好情感。
三、說教法。
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者同時開放多個感知通道,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能更準確有效地掌握學習對象。”根據幼兒的學習情況,本次活動我運用了演示法、提問法、討論法等教學方法。
采用演示法是因為大班年齡段的幼兒思維具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特點,在活動中我采用以觀看課件演示直接刺激幼兒的視聽器官,能使教學進行得生動活潑,激發幼兒對本次活動的興趣。
采用提問法是因為提問能引導幼兒有目的地、仔細地觀察,啟發幼兒積極思維。我運用啟發性提問如“猜猜看這次火帽子又想到了什么逃生方法?火帽子的做法對嗎?紅袋鼠會對他怎么說呢?”讓幼兒將看到的具體形象的圖片或課件用語言描述出來,是解決了本次活動重點的有效方法。
采用討論法是因為讓幼兒圍繞老師提出的問題進行交流,從而互相學習,互相啟發,互相激勵?梢杂行У募由钣變簩λ鶎W知識的了解。
四、說學法。
遵循幼兒學習的規律和幼兒的年齡特點,在《綱要》新理念的指導下,整個學習活動始終以幼兒為主體,變過去的“要我學”為現在的“我要學”。通過課件讓幼兒在看看、聽聽、說說的輕松氣氛中掌握活動的重、難點。
觀察法是幼兒通過視、聽覺感官積極參與活動,通過觀看情境表演直接獲得印象。
討論談話法是幼兒在討論、談話中無拘無束地說出自己的理解與看法,是幼兒練習說話的好機會。
五、說活動過程。
結合幼兒園教育工作原則和本次活動的目標,我設計了以下三個環節:
1、導入活動,引起幼兒興趣。
這個環節我播放了聲音,讓幼兒大膽的想象,ppt顯示的地面在晃動,通過聲音和畫面引起幼兒繼續聽故事的興趣,但我不公布答案,由這個問題直接引入第二部分。
2、欣賞故事、理解故事內容,學說故事中的主要對話。
在這個環節剛開始讓幼兒學習看著圖標來說故事中的對話,出示“窗戶”的圖片,引導幼兒說出“火帽子,火帽子,窗戶不能跳,一旦跳下去,還不摔成泥!”慢慢的幼兒學會看圖標復述對話,同時幼兒在回答問題也能充分的運用故事中的語言。
3、創編故事結尾。
在這一環節通過孩子的自由討論,手中的畫筆將自己的想法大膽的表現出來,孩子們討論時充分發揮想象力,也讓孩子沉浸在故事中。成為故事中的一員。現在我來具體說一說。
(1)導入活動,引起幼兒興趣。
在這一環節首先播放了轟隆轟隆的聲音,我是想通過恐怖的聲音帶給孩子一種緊張的氣氛,激發起孩子的好奇心,并融入角色中思考問題“猜猜發生了什么事情?”,該問題把幼兒帶進一個思考想象的空間,創設了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的語言環境,為下面的故事做好鋪墊。
。2)欣賞故事、理解故事內容,學說故事中的主要對話。
這個環節是講述故事,由于故事內容層次分明,所以我采用了分段講述,分段提問。
①第一段先欣賞故事:(春天來了,,看你急不急)
在理解故事內容基礎上,提問并幫助幼兒學習主要對話:故事看到這里,誰能告訴我故事的題目是什么?故事里有誰?發生了一件什么事?火帽子想到了什么逃生的方法?紅袋鼠又是怎么說的`?鼓勵幼兒能用故事中的對話說一說。
在這里,我請孩子們一起用肢體動作來表現發生地震的樣子,我的策略是搖動身體上下晃動等,來感受地震帶來的害怕,從而心里產生對紅袋鼠和火帽子的擔心和關心。
②第二段欣賞故事(火帽子,心里真著急一直到結束)利用ppt展示和提問“猜猜看這次火帽子又想到了什么逃生方法?火帽子的做法對嗎?紅袋鼠會對他怎么說呢?火帽子困在廁所里,心里很著急,他會對紅袋鼠說些什么呢?紅袋鼠又會說社么呢?”主要讓幼兒講述遇到地震之后的一些逃生方法,判別這些方法是不是正確的。像坐電梯如果停電會困在電梯里,跳窗戶會受傷等。并學習故事中的有趣對話,能大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知道兩個主要角色遇到事情的不同。在遇到地震時,火帽子火急火了、慌張行事。紅袋鼠沉著冷靜,不慌不忙。這樣讓孩子們對故事更加感興趣,以此增加故事的懸念。我主要是通過對比的手法,讓幼兒來說一說紅袋鼠和火帽子遇到同樣一件事情而采取的不同態度,從而讓幼兒知道,遇到事情不能慌張,要沉著面對。
。3)創編故事結尾,體驗同伴之間互相關心的情感。
①運用提問引導幼兒結合自身經驗創編故事結尾。他們在廁所等了老半天了,會不會得救呢?有誰會來救他們呢?怎么救的?他們被救后心理是怎么想的?又會說些什么?你們來給故事編個結尾吧?讓幼兒以繪畫的形式把討論的結果畫下來并進行完整講述。
、谠谶@里,主要是以通過繪畫的方式讓幼兒親自表現并感受到幫助別人和被別人幫助都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從而做一個樂于助人的孩子。
、畚姨釂枺涸谟龅降卣饡r,火帽子和紅袋鼠的表現是不同的,你更喜歡誰?為什么?火帽子接受了幫助心理會怎么樣?紅袋鼠幫助了火帽子心里又會怎么樣?
你學到了什么本領?讓我們聽聽紅袋鼠是怎么說的。利用視頻幫助幼兒了解遇到地震的正確逃生方法,我們身邊還有許多危險存在,我們要學習紅袋鼠遇到到困難勇敢克服的精神和相互幫助的精神。在遇到災難時要沉著冷靜。在活動結尾可以問孩子:“平時你可能會遇到什么危險?應該怎樣應對?”,從而擴散孩子們的想像。以上是我對整個教學活動的理解、分析與做法,如有不當之處請評委老師給予批評指正,謝謝!
附故事:
轟隆轟隆
春天來了,紅袋鼠和火帽子一起出去旅行,晚上,他們住在一棟小樓里。
突然“轟隆”響,樓房像搖椅,燈泡亂晃蕩;鹈弊又思保骸翱炜炜,地震了!快,快,坐電梯,趕快逃出去!”
紅袋鼠大聲叫:“火帽子,火帽子,不能坐電梯,一旦停了電,困在電梯里,看你急不急?”
火帽子心里真著急:“不坐電梯,不坐電梯,我們從窗戶跳出去!”
紅袋鼠大聲叫:“火帽子,火帽子,窗戶不能跳,一旦跳下去,還不摔成泥!”紅袋鼠拉起火帽子,躲進廁所里。
“轟隆”,“轟隆”,又地震了,樓房晃來晃去。停電了,屋里變得黑漆漆。
火帽子待在廁所里,心里又氣又著急,對著紅袋鼠,大發驢脾氣:“紅袋鼠,紅袋鼠,困在廁所里,不如跳出去!”
紅袋鼠很傷心,可是他勇敢又堅毅:“火帽子,火帽子,不哭也不鬧,朋友來相救,就能逃出去……”
小朋友們,如果你們遇到地震,千萬別學火帽子,一定要記住:第一,趕緊離開屋子,從安全出口撤離,不要坐電梯,以免停電了摔下去。第二,不能冒失地從窗戶跳出去。第三,如不能及時離開屋子,一定要找到像廁所那樣比較小的空間藏好,等地震過去之后,救援人員就會來援救的。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6
說教材
《采茶》是大班下學期的韻律活動,這4曲子分為四個樂句,講述了春光明媚,采茶姑娘高高興興走到茶園,忙著采茶的歡快場面。音樂節奏歡快,每一句都以長音結尾,讓學生比較容易地區分樂句,F在正是春暖花開,茶香飄逸的時期,蘇州名茶“碧螺春”已家喻戶曉。前兩天還組織了學生到東山茶莊去親自嘗試了采茶、制茶、品茶的活動。為了能進一步深化這次實踐活動的教育功能,表達學生的內心體驗,我選擇了這個教材,讓學生將生活化的動作向著細膩化的表達。
說目標
《綱要》明確地強調,豐富學生的藝術活動的能力是在大膽表現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教師的作用在于激發學生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使之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我班有部分學生信心不足不愿意表演給別人看,特別是韻律活動中,孩子們大部分趨向模仿教師的示范,創新意識不強。所以結合《綱要》的要求和本班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三個目標:
在學生熟悉音樂旋律和結構的基礎上,學習采茶的'基本動作。
啟發學生創編不同節奏、方位及幅度的采茶動作,根據圖譜組成一只完整的舞蹈。
通過活動讓學生體驗到勞動的快樂。
活動準備:
學生采茶的活動錄象資料
采茶課件一個
茶園情景布置
攝象機一個
活動過程: 本節課的主要步驟分為四個
1、看采茶活動的錄象資料,講述自己是怎么采茶的,學習采茶的基本動作。
2、聽音樂,了解音樂的性質。
3、看圖譜創編動作。
4、拍攝錄象自由表演。
觀看錄象,講述生活經驗,重點學習采茶動作。
1.提問:小朋友你們看電視里是誰呀?在干什么?那你們都是怎么采茶的?請你用動作試一試。
(這個錄象資料是小朋友在采茶時拍攝的,當他們看到自己的影象后會非常高興,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有的學生會說“我是兩只手同時采摘的”有的說“我是左右手交替采的,一根一根放……藝術允許學生自由參與,自由發揮,容許參與者將自身內在信息與外在信息廣泛交流,這種開放性特點給學生的自我表達提供了豐富而廣泛的天地。
2.學習采茶動作,將動作細膩化,體現教師的引導功能。教師除了要不斷激發學生的創造性之外,傳播性內容也要把握好。所以將鏡頭定格在采茶姑娘的手部動作上,讓學生觀察她們是那兩個手指動的,向什么方向動的,怎么動的?可以運用示范、講解、練習的方法來學習基本動作。特別致意“鳳點頭”的手型和拇指、食指的曲伸節奏,接受力強的還可以提示他們通過提壓手腕來夸張動作,將韻律感表現得更優美、柔和,協調性差的就將手關節動起來就行了。
熟悉音樂,了解音樂性質
今天老師帶來了一首好聽的曲子,名字就叫《采茶》想聽嗎?讓學生對音樂有一個初步、完整的感知。
3。聽了這首曲子有什么感覺?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聽了這首曲子就能想到茶園里非常熱鬧,有的托起茶簍,學生忙著采茶,有的尋找茶葉忙碌得很。通過提問總結將抽象的音樂,情景化、具體化,有利于學生有內容有動作可表達,而不是空洞的,將音樂于生活經驗相結合,兒發展規律中的“建構性”原則。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7
一、活動背景
活動室一角,幾位孩子對著窗外的雨談論著。陽陽說一下雨又不能出去玩了,真沒勁。
紅紅說秋天下了雨,菊花會開很美麗的,明明說秋天能吃到很香的糖炒栗子……,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地發表著自己的意見。我發現幼兒對于秋天的感受只局限于視覺,除秋天的水果、秋天的花給幼兒較深印象,對秋天的認識還較狹窄、片面的,他們不能體會到秋天的雨中萬物會發生著各種變化,同時更不能感受雨景中的美。
為此,我精心設計、制作了多媒體課件,利用多媒體把散文《秋天的雨》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來,讓幼兒在身臨其境、輕松愉快的情景中主動參與活動,獲取知識,同時又受到美的熏陶。
二、過程實錄
(一)活動目標:
1、從不同的角度去感受秋天的美,知道秋天是充滿喜悅的豐收季節。
2、能細心傾聽,初步理解詩中的擬人表現手法。
3、理解并掌握詞匯"五彩繽紛"、"溫柔"等。
(二)活動準備:
自制多媒體課件。
(三)活動過程:
1、猜謎"雨":千條線,萬條線,落入水中看不見。
2、完整欣賞散文詩《秋天的雨》。
(1)教師演示課件,幼兒欣賞一遍,完整地感受整首散文詩。
(2)幼兒自由討論、講述。(重點引導幼兒簡單講述散文詩的內容)
(3)提問,引導幼兒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感受,教師可適時用散文中的語句予以引導。
、賻煟涸娎镎f了些什么?
幼A:秋天的門開了……。
幼B:小樹葉慢慢離開了樹媽媽。
幼C:秋天的雨滴答滴答唱起了歌,它給小朋友帶來了音樂。
幼D:各種顏色給了菊花,金黃色給了農田、橙色給了水果……。
②師:你聽了這首散文詩有什么感覺?
幼A:我聽了這首詩覺得很美、很好聽。
幼B:我覺得好象聞到了梨子的香味。
幼C:我覺得菠蘿甜甜的,有點讒。
3、幼兒再次欣賞一遍,并學習運用散文詩中的句子來講述。
師:這次請小朋友一邊聽,一邊把你最喜歡的、覺得最美的話記在心里,等會兒告訴大家。
(評:幼兒積極、踴躍、大膽地發表了自己的`意見,而且在不知不覺中就運用了散文詩中的語言。)
4、結合五個畫面,分段欣賞。
(1)欣賞第一畫面:著重引導幼兒注意傾聽、感受。
(2)提問,理解清潔、溫柔。
師:為什么說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打開了秋天的門?
幼A:因為秋雨一下,花兒都開了。
幼B:雨下了之后,我們的城市就變得很干凈。
師:秋天的雨下過后,自然界就有了很多的變化,就好象一把鑰匙輕輕地把門打開看到了許多東西。
(評:由于幼兒對于溫柔這個詞不理解,因此感受不到詩中所表現的秋天的雨如何溫柔,這時教師采用靈活方法,反復播放、定格觀看,幫助幼兒進一步來感受及理解秋天的雨的溫柔。)
(3)欣賞第二畫面: 在動態畫面中感受色彩的美。
(4)提問,重點指導幼兒說出各種植物、花卉的色彩變化。
師:為什么說秋天的雨有一盆五彩繽紛的顏料?
幼A:雨下到哪個地方,哪個地方就變顏色。
幼B:秋天的雨落到田野上,田野變得金黃;落到楓樹上,楓葉就變成紅色;落到菊花上,美麗的菊花都開了……,所以它有各種各樣的顏色。
幼C:因為秋天的雨落到銀杏樹上、楓樹上、田野上,它們都變成各種顏色,所以是五彩繽紛的。
師:因為秋天到了,各種植物都有了變化。銀杏葉變黃了,水稻成熟變得金黃,各種顏色的菊花都開了……所以秋天是五彩繽紛、是四季中最美的。
(5)欣賞第三畫面: 進一步傾聽,感知語言的美。
6)提問,引導幼兒從氣味上說出秋天的雨給小朋友帶來了什么。
師:為什么說秋天的雨有非常好聞的氣味?這氣味是從哪里來的?
幼A:因為秋天水果都成熟了,好聞的氣味是從水果中發出的香味。
幼B:糖炒栗子、烤山芋都很香,我在很遠都能聞到,所以秋天的雨有非常好聞的氣味。
師:秋天來了,水果成熟了,都發出很多好聞的香味。而且在秋天遠遠都能聞到糖炒栗子、烤山芋的香味。
(7)講一講秋天來了有些什么變化。
(8)欣賞第四畫面:引導幼兒感受動、植物的過冬方法。
師:為什么秋天的雨有一支金色的小喇叭?小動物、小樹是怎樣過冬的?
幼A:天冷了,小動物們開始穿上厚厚的、亮亮的衣裳,忙著準備一些食物,準備過冬了。
幼B:要給小樹刷上一些白的東西……。
幼C:大風吹過來有點冷,小樹葉鉆到泥土里會溫暖一些,還有小草可以蓋在樹葉上當被子,溫暖一點。
師:……為了減少水分的蒸發,落葉樹的樹葉紛紛飄下來,工人叔叔也開始為小樹過冬作好準備,冬眠的小動物忙著儲藏食物……。
(9)欣賞第五畫面:
(10)提問,進一步感受想象秋天的豐收景象。
師:為什么秋天的雨給大地、小朋友帶來的是豐收、快樂的歌?
幼A:因為秋天水果都成熟了、豐收了,所以它是一首快樂的歌。
幼B:吃了水果甜蜜蜜的,所以很快樂。
(評:分段欣賞在以往是很枯燥的,幼兒興趣不高。但在色彩鮮艷、動態的畫面中充分調動了幼兒的注意力、記憶力,幼兒主動思維,積極講述。特別是講到小動物、植物怎樣過冬時,幼兒非常地興奮,紛紛舉手要求回答。同時活動中教師設計的提問也著重于幼兒對散文詩的感受與理解,而不是純粹的記憶。)
5、再次完整欣賞,進一步傾聽、感知語言的美。
6、討論(重點引導幼兒會用散文詩中優美的語句來表達)
(1)你聽后覺得秋天美嗎?什么地方美?
(2)散文詩里是怎么寫秋天的美?
(3)秋天的人們為什么這么高興,你是從那幾句話里感受到的?
7、初步理解散文的擬人化寫法
師:散文詩里怎么說秋天的雨會唱歌?有一盆五彩繽紛的顏料?
(幼兒自由討論、發言,鼓勵幼兒充分想象)
幼A:小雨滴答滴答就像在唱歌。
幼B:……滴答滴答落在地上,有好聽聲音,所以小雨就唱歌了。
幼C:小雨把顏色給了銀杏、楓樹、田野、菊花,銀杏變黃了;楓樹變紅了;田野變得金黃;水果變成了橙紅色……。
師:我們把秋天的雨比作人,滴答滴答的聲音就像在唱歌;秋天下了雨以后,銀杏變成黃色,楓樹變成紅色,五顏六色的菊花盛開了,就好象人用顏料涂上去的,這樣寫就讓小朋友聽起來感到秋天更美。
(評:擬人手法對大班幼兒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但前兩個環節進行較扎實,在本環節中幼兒充分發揮想象,各抒己見,使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8
新《綱要》明確指出,教師要創造性地開展工作,那么怎樣創造性地開展舞蹈教學,怎樣讓我們的孩子喜歡舞蹈呢?我作為一個熱忠于舞蹈的幼兒老師來說,就要不斷的嘗試,不斷的總結,產生出更多貼近貫徹《幼兒園教育綱要》的精神理論;符合當前發展幼兒園舞蹈教學的模式,使我們幼兒園的舞蹈教學更加的色彩絢麗。下面,我就律動《摘葡萄》這節課向大家談談我的一些見解。
一、說教材:
。ㄒ唬┙滩牡牡匚缓妥饔茫
《摘葡萄》是省編幼兒園大班教材(上學期)主題二--“中秋節”中的一節律動活動。律動活動來源于對現實生活的模仿,是運用有規律可循的肢體語言,藝術化的再現生活,是幼兒易于掌握和樂于參與的一種藝術表現活動。幼兒通過“律動”這種藝術表現形式,可以初步了解“生活”和“藝術”之間的關系,增強幼兒對社會的親和能力,提高幼兒對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力。
本班幼兒在中班時就已經學習過律動《摘葡萄》,對于“采摘”動作:“翻腕”、“踏點步”、“踮步”、“進退步”并不陌生,并且大班幼兒已經具備創編舞蹈動作的能力,同時他們也已經具有了較為強烈的展示自我、追求成功的愿望。經過認真分析本班幼兒實際發展水平,我認為:綜合音樂活動《摘葡萄》,滿足了幼兒在成長過程中,情感的釋放和能力不斷提高的需要,很適合大班幼兒學習。
(二)活動目標:
確定幼兒園藝術領域教育目標的原則是:“使幼兒初步感受并喜歡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喜歡參加藝術活動,并大膽的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綱要》同時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識規律,各領域的內容要有機聯系,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與生活、游戲之中!睋耍掖_定以下活動目標--
1、情感目標
激發幼兒對律動活動的興趣,大膽的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激發幼兒對生活的熱愛。
2、能力目標:
提高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創編能力和審美能力。
3、知識目標:
知道《摘葡萄》這段律動是一段新疆舞;知道新疆是葡萄的盛產地以及葡萄的用途種類。
。ㄈ┙虒W活動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引導幼兒創編律動《摘葡萄》。
2、教學難點:引導幼兒通過觀察和想象,將成人的摘葡萄動作和過程轉化成舞蹈語言。
二、活動準備:
1、活動前請家長指導幼兒通過多渠道了解關于葡萄的知識,適量的品嘗不同品種的葡萄和老師開展葡萄園小小解說員的游戲,能用較為完整的語言描述自己的感受和經驗。
2、提供有關葡萄的多媒體課件。
3、提供各種葡萄的圖片、實物以及釀制的葡萄酒。
4、活動前布置好環境。
選擇以上形象直觀教具的目的是為了幼兒營造一種真實、親切的活動氛圍,激發幼兒創編的積極性。
三、教學方法
托爾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學需要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苯處煵皇菫榱私潭,而是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針對這次教學活動的教學目標、教學設計和幼兒的實際情況,我主要采取了自主學習法、情景教學法、啟發聯想法、講述師范法、表演展示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和課程整合法。讓整個教學過程做到了動靜結合,兼顧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始終為幼兒創設溫馨的心理環境。
四、學習過程:
。ㄒ唬├枚嗝襟w教學法,導入課題。
怎樣讓幼兒了解關于葡萄的知識,達到教學的知識目標?在這里我利用了多媒體教學法,為幼兒提供了關于葡萄知識的錄象。在觀看錄象之前,我先向幼兒提出要求:“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段關于葡萄的錄象,請小朋友看一看葡萄都有哪些品種,它們生長在哪里,果農們是怎樣摘下葡萄的以及果農們采摘后的心情如何?”
設計此環節的依據是要通過“多媒體教學法”,讓幼兒了解回答有關葡萄的知識,例如新疆是葡萄的盛產地;葡萄可以分為有奶葡萄、紅葡萄、紫葡萄、白葡萄還有小的無子葡萄;葡萄可以釀制葡萄酒,烘干制成葡萄干。讓幼兒有表現自己的機會,激發幼兒不斷渴求新知識、新本領的欲望。
(二)展開課題,引導幼兒創編律動。
1、運用提問法,展開課題。
觀看完錄象,請小朋友入座,依次回答老師的問題。
第一步:請小朋友相互說一說錄象中看到了什么?幼兒能完整的說出:“看到了果農們正拿著筐子在摘葡萄!蹦康氖亲層變和ㄟ^觀察和交流了解到摘葡萄需要什么工具?怎樣摘葡萄?并鼓勵幼兒模仿成人的動作。
第二步:請幼兒討論摘葡萄的動作
這里教師采用運用啟發聯想法。創設符合生活常理的.情景,把勞動過程轉化為層層遞進的問題。教師啟發幼兒說:“如果你是果農,讓你去摘葡萄,你會怎樣摘?”幼兒討論示范,教師再次提出“如果有高一點的葡萄你會怎么辦?”幼兒討論得出結論:手要伸直,可將腳踮起,還可發揮想象做撥開擋住的樹葉摘葡萄。‘
2、利用欣賞法,鞏固學過的基本步伐。
“小朋友,剛才我們看到了葡萄園的果農們為了慶祝他們的大豐收,都用舞蹈的形式表達他們喜悅的心情。下面就請小朋友欣賞一段新疆阿姨跳的新疆舞,小朋友在欣賞的時候要看一下,阿姨都用了哪些小朋友學過的基本步伐。”幼兒帶著問題欣賞。幼兒對學過的基本步伐記憶猶新并很快復習和掌握了基本步伐“翻腕、踮步、踏點步和進退步”。
3、教師提出將基本步伐編入《摘葡萄》的舞蹈當中。請幼兒欣賞歌曲,讓幼兒感受歌詞的內容。
教師利用“情緒渲染法”給幼兒講解歌詞,(歌詞內容),請幼兒打節奏拍手拍肩再欣賞一遍歌曲。
4、教師放音樂,幼兒自由創編,逐步引導幼兒完整表演律動《摘葡萄》。
“現在小朋友就是小小舞蹈家了,讓我們隨音樂來自己編動作,,一會兒,我要請個別小朋友到前面來,把你認為最漂亮的動作表演給大家,并說一說這個動作代表什么意思。如果小朋友都認為你的動作好看,你就把這個動作教給大家。”
接下來,幼兒隨音樂自由發揮創編動作,教師通過鼓勵法,讓幼兒有機會展示與眾不同的動作。盡情地把美好的情感釋放出來。教師則以觀眾的身份進行觀察,發現其中的亮點,記在心里。
這一環節是此次教學活動的重點。設計以上環節的依據是我知道幼兒藝術活動是在他們大膽表現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教師的作用主要在于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使之表達和創造的快樂。在此基礎上,教師再根據幼兒的發展狀況和需要,對表達方式和技能技巧給予適時、適當的指導。
5、教師示范,激發幼兒的美感。
在獲得全體孩子們的認可后,教師將所有動作進行合乎清理的串聯進行示范,將舞蹈美化、升華。在示范前給幼兒提出要求:要注意老師的表情和眼神。
6、教師利用表演展示法和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將錄象機和大屏幕消納感結合的方式,將幼兒表演欲望和創作狀態都處于最佳期,鼓勵幼兒爭當小明星,反復練習,不斷提高。
。ㄈ┙Y束部分:教師出示新疆帽,激發幼兒的興趣,自由展示,自然結束。
教師出示新疆帽,將幼兒的情緒推向高潮,鼓勵幼兒按照自己的愿望來表演《摘葡萄》。
這樣做的依據是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有關藝術領域的指導要點指出:幼兒的創作過程和作品,是他們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的重要方式,應支持幼兒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表達,克服過分強調技能技巧和標準化要求的偏向。另外在高潮中結束活動,會給幼兒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有利于幼兒在活動后繼續練習,不斷創新。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9
孩子是認知的主體,但作為大班的幼兒,思維特點以具體形象為主并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其意識、能力還不是很強,尚處于探索的狀態。下面為大家分享了大班關于左右的說課稿,希望對老師有幫助!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大班數學《區別左右》,它是繼中班數學《區別上下前后》又一個空間概念的認識。下面我將從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教,來展開我今天的說課。
一、說活動內容:
科學活動內容的選擇,既要以幼兒的生活經驗、實際需要、發展能力為基礎,又要根據《綱要》對科學領域目標的要求,即“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蓖ㄟ^這兩個教育理論的支撐使我強烈地感到:“數學教育的價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靜態知識的傳授,而是注重情感態度的培養和提高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班幼兒對空間方位感知經驗不一樣,為了更好地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在內容的設計上盡可能考慮到寓教于樂,讓幼兒在積極的游戲活動中體驗數學的樂趣。
二、說活動目標:
《綱要》中提出“數學教育必須要讓幼兒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庇纱丝梢娚罨、游戲化已經成為構建數學課程最基本的原則。針對本班幼兒的學習情況我將從幼兒的認知、情感、能力的發展需要,擬訂了以下三個目標:
1、以自身為中心區分自己身體的左右,分清自己的左邊和右邊。
2、知道站的方向變了,左邊和右邊的方向也會變。
3、體驗探索的成功、學習的快樂,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說活動的重難點:
大班幼兒的思維特點以具體形象為主并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其意識、能力還不是很強。因而本次活動的重點我確立為:發展幼兒空間方位的知覺和判斷力; 活動難點為知道站的方向變了,左邊和右邊的方向也會變。
四、說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是教學成功與否的有力保障。因此本次活動我有場地準備和實物準備
1、場地布置:在活動室的左右掛上一些東西;
2、實物準備:紅綠帶子43條。
五、說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屬于空間概念教學,對幼兒園的小朋友來說比較難理解,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本次活動我采用了引導法、激趣法、賞識激勵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根據教學方法的運用本節課將使用如下學法讓幼兒達到學習目的:
1、觀察法:讓幼兒通過視聽覺感官積極參與活動。
2、游戲法:游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它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在歡愉的氣氛中參與、體驗、感受學習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因此,活動中我盡可能地將學習的內容轉化為游戲的形式,如在活動中我就采用與幼兒玩肢體游戲進行引入,讓幼兒在游戲中不知不覺中有了“左”、“右”的空間概念經驗。
3、多通道參與法:在活動中,我引導幼兒通過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說一說等多種感官的參與,讓幼兒分清左右。
六、說活動過程:
根據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本活動的目標要求,我把此次活動分為教學三部曲。即開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結束部分。
。ㄒ唬╅_始部分:謎語導入
教師出示謎語:“一棵小樹五個杈,不長樹葉不開花,能算會寫還會畫,天天干活不說話”。引導幼兒說出謎底:手。
【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一開始,我就為幼兒設置了一個懸念,通過猜謎引出主題,一下子將幼兒的好奇心調動起來,為后面的探究活動奠定了基礎!
。ǘ┗静糠帧#ǚ炙膫環節完成)
環節一分四步:第一步找出左右手 ;第二步說出左右手能干的事;第三步師幼互動游戲我說你做;第四步幼幼互動將動物進行左右擺放。
【我從左右手入手,引導孩子知道左右手并說出右手會幫我們做很多事,如:寫字、畫畫、拿筷子、提東西等,對左右手的掌握概念會比較容易,以此實現活動目標一,為下一環節認識身體上的左右部位做好鋪墊,】
環節二、區別身體其他左右部位。
環節三、感知空間方位的左邊和右邊 。
(以上三個環節的設計都為我的教學重點體現給予了極大的保障。)
環節四:知道站的方向變了,左邊和右邊的方向也會變。
1、幼兒改變方位后再說說自己的兩邊各有什么?
2、相對站立,觀察幼兒同時伸出左右手時出現的現象。
【設計意圖: 讓數學來源于生活,最后又回歸于生活。以此來實現我的目標二同時突破本次教學難點。】
。ㄈ┙Y束部分。
請男孩子站到老師的右手邊,女孩子站到老師的左手邊。跟隨音樂走出教室。【結束部分其實也是一個檢測部分,檢測幼兒對本節課的認知水平。同時做到學以致用。】
以上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謝謝。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相關文章: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07-23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05-30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06-14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07-20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11-07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07-22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06-13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09-21
幼兒園大班優質說課稿03-14
(薦)幼兒園大班說課稿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