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樓送辛漸聽課心得
芙蓉樓送辛漸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組詩作品,作于作者被貶為江寧(今江蘇南京)縣丞時。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芙蓉樓送辛漸聽課心得(精選7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芙蓉樓送辛漸聽課心得1
符老師在芙蓉樓送辛漸教學中,運用吟誦的方式,讓學生通過多層次、多形式的誦讀,感受古詩的韻律美、節奏美,并且從“楚山、寒雨、冰心、玉壺”這四個意象中,引導學生體會到詩人的憂傷,也感受到了詩人高潔的品格。用這樣的方式學習古詩,不僅激發了學生探究古詩的興趣,而且為學生理解、體會古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芙蓉樓送辛漸聽課心得2
走進符卷老師的《芙蓉樓送辛漸》一課,聽著詩的言語,感受著詩的傷感與浪漫,品味著“冰心”般高潔的情懷,非常不一般的詩意享受。明代詩評家胡應麟說過:古詩之妙,專求意象。在我國古詩的歷史中已經有許多的意象成為了傳統上的經典。
符老師層層遞進,深入挖掘,找出古詩中的意象“山、雨、冰心、玉壺”,并關聯有“山、雨、冰心、玉壺”意象的古詩,把這些古詩放在一起讀、品味,學生深深體會了送別詩的意境美,從而也教會學生讀送別詩的方法。古詩是充滿了韻律的,符老師,特別注重古詩誦讀,在朗朗的吟誦中,讓我仿佛穿越了千年,置身于詩詞的文化海洋里。
芙蓉樓送辛漸聽課心得3
符卷老師以意象為核心,將誦讀貫穿課堂始終。先聚焦“楚山”,讓學生了解融情于象,再層層遞進聚焦“寒雨、冰心、玉壺”多個意象,抓住詩人情感的脈絡,從而品味詩歌中的滋味。
符老師將《送元二使安西》和《芙蓉樓送辛漸》兩首詩進行對比,體會本詩不同的情感:《芙蓉樓送辛漸》雖是送別詩,但是不僅僅表達對朋友離別的不舍與傷感,更是表達自己高尚純潔的品格。從而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本詩超出一般送別詩的意境。
芙蓉樓送辛漸聽課心得4
符老師的芙蓉樓送辛漸課,既有傳統的文化傳承,又有新穎的創新突破。
首先,老師以簡單導入以及層層遞進教學方式進行授課,讓學生了解中國詩歌意境,體悟詩歌美感。
其次,老師教學特色是以聲入詩,以情入詩,通過學生不同形式的讀,漸悟詩歌之意,通過以己入詩,做到了以詩歌對話,與詩人對話,更進一步感受詩歌之意,體悟詩歌之情。
芙蓉樓送辛漸聽課心得5
符老師通過讓學生誦讀離別詩引入今天的課文芙蓉樓送辛漸。孩子們的吟誦功底都不錯,足見付老師的功夫下在了平時。淡淡的哀愁融入詩中,學生把握聲調節奏,真正體現詩句的韻律美。讀準詩句的'節奏,有利于理解古詩的含義。
符老師注重意象對于理解本詩的作用,并非是單薄地去解釋意象,而是讓學生們借由一次又一次地誦讀,詩讀出語氣和語勢,體會詩的感情。多層次、多形式的誦讀,學生必然會被古詩的韻律節奏深深感染,加深感知。
芙蓉樓送辛漸聽課心得6
聽完符老師的芙蓉樓送辛漸課,感覺很受益,且能在他的課中,認識到自己的不足。
一、多種形式誦讀。
對于古詩文教學,反復誦讀是個好的法寶,而符老師又不是簡簡單單地帶著學生機械地讀,他真正做到是以不同形式的讀,帶領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逐漸領悟詩歌表達的情感,觀課的老師相信和我一樣在符老師和他的學生的誦讀中,感受到平長仄短的韻律和字正腔圓。
二、巧用同材比較。
古詩中送別題材的詩歌,可以說占據了一席之地。那么同為送別詩,這首《芙蓉樓送辛漸》與其他又有何不同?符老師先抓住“楚山”這個意象,融景于情,而后又引導學生關注“寒雨、冰心、玉壺”,在不斷品讀中體會詩歌情感。
芙蓉樓送辛漸聽課心得7
我們談到古詩教學,常常會覺得古詩讀起來很美,但一教起來就索然無味。吳老師的古詩教學讓我耳目一新。吳老師執教的《芙蓉樓送辛漸》一課,帶我們一起走進中國古典詩詞,一起走向深度閱讀。
這節課中,他巧妙地從漢字“雨”的演變入題,通過“雨”的場景,引出王昌齡送辛漸的孤獨之境。接著,引導學生反復朗誦古詩,品讀詩句,去體會詩人的“一片冰心在玉壺”的情懷。吳老師的課最讓人叫絕的是他的示范吟誦,聲情并茂,感染力十足,讓在場的每個人都陶醉在了古典詩詞之中!
【芙蓉樓送辛漸聽課心得】相關文章: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03-02
芙蓉樓送辛漸賞析11-28
芙蓉樓送辛漸原文翻譯11-17
《芙蓉樓送辛漸》原文及譯文04-22
《芙蓉樓送辛漸》原文及翻譯03-31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反思03-23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反思04-21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04-13
芙蓉樓送辛漸的教學反思11-21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