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望月懷遠》教案設計(通用5篇)
《望月懷遠》是唐代詩人張九齡的作品,整理了關于《望月懷遠》教案,或許會對同學們有幫助!
《望月懷遠》教案設計 1
教學目標:
1、了解即景抒情詩的內容、詩人生平及思想內容。
2、能夠背記《望月懷遠》。
3、訓練將詩句轉變成畫面情境并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教學重點:
了解即景抒情詩的內容、詩人生平及思想內容。
教學難點:
訓練將詩句轉變成畫面情境并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有人說“月亮是懸掛在天上的一首詩”,的確,在月亮上載滿人類最美好的情感。唐代詩人張九齡的《望月懷遠》便是一個例證。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體會張九齡筆下那一夜之間明月由生及落的生命歷程吧。
二、作者簡介
張九齡(678—740),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
三、自由朗讀,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誦讀,結合詩歌注釋整體感知詩歌。
2、本詩的情感基調是什么?
明確:由題目“望月懷月”可見是借助月亮懷念遠人,表達思念之情。本詩中的一個主要意象是“月”詩人通過這個意象寄托了相思之情。
3、教師范讀,喚起學生的審美感知。
四、詩歌賞析
(一)、賞析首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譯文:一輪皎潔的明月,從海上徐徐升起,詩人與遠在天涯的伊人供此一輪明月。 首聯收攝詩題,起勢遙遠,沒有寫望月,但望的神情隱約可見。
1、這兩句乃千古名句,好在哪里?“生”字好在哪里?
明確:這兩句既寫眼前所見之景,又是詩人望月懷遠之意的表達。一輪明月從無邊無垠的大海上升起,月光普照之下,無論遠近,天涯海角都沐浴其中。此句境界博大,自然景象中包含著詩人博大寬廣胸襟,意境雄渾闊大(海上、明月、天涯),是千古佳句。這一句完全是景,點明題中的“望月”。“生”寫出明月從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不僅有動感,而且點染了海和月共同生命的纏綿,富有生機。
2、、此兩句是如何扣住題目“望月懷遠”的?
明確:“海上生明月”緊扣“望月”字,“天涯共此時”扣住“懷遠”。“天涯共此時”:由景入情,轉入“懷遠”。
3、“共此時”的是誰?怎樣理解“共此時”?
明確:“此時”,“我” 在翹首望月,思念著遠方的親人,而伊人“此時”也在翹首望月,思念著“我”吧。通過明月寄托相思。
“天涯共此時”有兩層含義:一是詩人與遠在天涯的伊人共此一輪明月;二是融融月光灑滿人間,天下離人此時都在望月懷遠。
4“我”在思念誰?可以是父母、妻子、親人、朋友等,具有不確定性。正是這種不確定性使詩歌產生了含蓄、蘊藉的美感。
5、此句使用的藝術手法(表現手法)?
明確:1、即景抒情:由望月而生懷遠之情。2、虛實結合:望月是實景,懷遠是設想遠在天涯的友人也共對這輪明羽在懷念自己,深化了懷遠的深情,也留下了想象和聯想的空間。
(二)賞析頷聯:“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遙夜:遠隔天涯的夜晚(長夜) 竟夕:通宵(整個晚上)
譯文:有情人天各一方,同怨遙隔天涯的夜晚,徹夜相思,輾轉反側不成眠。
頷聯寫情人對月相思,極寫相思之苦。
1、如何理解“怨”和“竟夕”兩詞所包含的情感?
明確:頷聯是說多情人怨恨著這漫漫的長夜,對月相思而徹夜不得入眠。這里寫出多情人由懷遠而苦思,由苦思而難眠,由難眠而怨長夜的種種連鎖動作過程,也包含著有情人的主觀感情色彩。這一聲“怨長夜”,包孕著多么深沉的感情!
(三)賞析頸聯:“滅燭憐光滿, 披衣覺露滋。”
憐:憐愛、珍惜 光滿:指月光滿地 滋:潤濕
譯文:滅燭欣賞明月,清光淡淡瀉滿地,披上衣服走出戶外,忽覺露水沾濕了身上的`衣裳。
頸聯寫相思的客觀情狀,心亂出戶露沾衣,月光撩人心里亂。
1、 “我”因相思而徹夜難眠,就披上衣服起身四處尋覓。這時有何感受呢?“憐”有何意味?“露滋”有何意味?
明確:整夜相思不能入睡,怪誰呢?是屋里燭光太耀眼嗎?于是滅燭,披衣步出門庭,光線還是那么明亮。這天涯共對的一輪明月竟是這樣撩人心緒,使人見到它那姣好圓滿的光華,更難以入睡。“憐”應有憐愛之意。夜已深了,氣候更涼一些了,露水也沾濕了身上的衣裳。“滋”指潤濕,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兩句細巧地寫出了深夜對月不眠的實情實景。
此聯寫詩中人因遙思遠人,徹夜相思,滅燭之后,更覺月華光滿可愛,于是披衣步出室外,獨自對月仰望凝思,直到露水沾濕了衣裳方覺醒過來 。這是一個為相思所苦的形象。
(四)賞析尾聯:“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不堪:不能 盈手:滿手,意謂把月光抓在手中 佳期:指聚首的時候
譯文:月光如此美麗,卻不能捧一把贈送給遠人,還是睡吧,睡了或許可以夢見相會的佳期。
尾聯寫想要掬月相贈卻無法實現,只好借夢求相聚。
1、如何理解蘊含其間的情感?
明確:寫因思念遠人而不得相見,故面對月華情不自禁地產生把月贈送遠人的想法。晉人陸機擬古詩《明月何皎皎》有“照之有余輝,攬之不盈手。”句,詩中的“不堪盈手贈”即由此化出。隨之而來便產生尋夢之想。這是一種無可奈何的癡念。但借此更襯托出詩人思念遠人的深摯感情,使詩的懷遠更為具體、更有含蘊。詩便在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讀之尤覺韻味深長。
2、詩人是如何表現主人公的思念之情的?(三、四聯)
明確:細節動作、想象(內心獨白)
五、課堂小結
詩題《望月懷遠》,全詩以“望”、“懷”著眼,把“月”和“遠”作為抒情對象。所以詩中處處不離明月,句句不離懷遠,把月寫得那么柔情,把情寫得那么沉著,詩的情意是那么纏綿而不見感傷。語言自然渾成而不露痕跡。這種風格對以后的孟浩然、王維等詩人有著深遠的影響。
六、作業: 背誦《望月懷遠》
附錄:《望月懷遠》鑒賞:
《望月懷遠》是一首月夜懷念遠人的詩,是作者在離鄉時,望月而思念遠方親人而寫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渾闊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謝靈運的“池塘生春草”,鮑照的“明月照積雪”,謝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鴻海上來”等名句一樣,看起來平淡無奇,沒有一個奇特的字眼,沒有一分點染的色彩,脫口而出,卻自然具有一種高華渾融的氣象。這一句完全是景,點明題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時”,即由景入情,轉入“懷遠”。前乎此的有謝莊《月賦》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詞中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都是寫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現方法,表現在不同的體裁中,謝莊是賦,蘇軾是詞,張九齡是詩,相體裁衣,各極其妙。這兩句把詩題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攝,卻又毫不費力,仍是張九齡作古詩時渾成自然的風格。
從月出東斗直到月落鳥啼,是一段很長的時間,詩中說是“竟夕”,亦即通宵。這通宵的月色對一般人來說,可以說是漠不相關的,而遠隔天涯的一對情人,因為對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覺得長夜漫漫,故而落出一個“怨”字。三四兩句,就以怨字為中心,以“情人”與“相思”呼應,以“遙夜”與“竟夕”呼應,上承起首兩句,一氣呵成。這兩句采用流水對,自然流暢,具有古詩氣韻。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或許是怪屋里燭光太耀眼,于是滅燭,披衣步出門庭,光線還是那么明亮。這天涯共對的一輪明月竟是這樣撩人心緒,使人見到它那姣好圓滿的光華,更難以入睡。夜已深了,氣候更涼一些了,露水也沾濕了身上的衣裳。這里的“滋”字不僅是潤濕,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寫盡了“遙夜”、“竟夕”的精神。“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兩句細巧地寫出了深夜對月不眠的實情實景。
相思不眠之際,沒有什么可以相贈,只有滿手的月光。詩人說:“這月光飽含我滿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贈送給你呢?還是睡罷!睡了也許能在夢中與你歡聚。”“不堪”兩句,構思奇妙,意境幽清,沒有深摯情感和切身體會,恐怕是寫不出來的。這里詩人暗用晉陸機“照之有余輝,攬之不盈手”兩句詩意,翻古為新,悠悠托出不盡情思。詩至此戛然而止,只覺余韻裊裊,令人回味不已。
《望月懷遠》教案設計 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學生能夠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望月懷遠》。
理解詩歌的基本內容,掌握重點字詞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和意境美。
學習詩人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詩人對遠方親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培養學生珍視親情、友情的情感價值觀。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中重點字詞的含義,如 “生”“共”“情人”“竟夕” 等。
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念之情,感受詩歌的意境美。
教學難點
領悟詩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及其效果。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誦讀法、討論法、情境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導入(5 分鐘)
展示與月亮相關的圖片或視頻,提問學生:“在你們的印象中,月亮常常寄托著人們怎樣的情感?” 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與月亮有關的詩詞,如《靜夜思》等,從而引出本節課要學習的張九齡的《望月懷遠》。
作者及背景介紹(3 分鐘)
簡單介紹作者張九齡,他是唐朝開元年間名相、詩人,其詩風清淡,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托深遠的人生慨望。
說明這首詩的創作背景,當時張九齡遭奸相李林甫誹謗排擠后,被貶荊州,中秋之夜,他望月思念遠方的親人,寫下了這首千古名作。
初讀感知(10 分鐘)
教師富有感情地范讀詩歌,要求學生邊聽邊注意字音、節奏和韻律。
學生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指名學生朗讀,其他同學認真傾聽并評價,教師給予指導和糾正。
全班齊讀,初步感受詩歌的整體氛圍。
字詞釋義與詩句理解(12 分鐘)
結合課下注釋,逐句講解詩歌。重點講解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中 “生” 字的妙處,它賦予了明月以動態感,仿佛明月從大海中慢慢升起,畫面感十足。“天涯共此時” 則強調了盡管相隔天涯海角,但此時大家都在望著同一輪明月,點明了思念的主題。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中,解釋 “情人” 指多情的人,這里指詩人自己。“怨遙夜” 是埋怨夜太長,因為思念之情難以排遣。“竟夕” 即整夜,詩人因思念而整夜不能入眠。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講述詩人熄滅蠟燭,是因為憐惜滿屋的月光,想更好地沉浸在這美好的月色中。然而,起身披衣徘徊,卻感覺到露水已經沾濕了衣裳,進一步烘托出詩人深夜難眠的狀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說明詩人想把滿手的`月光贈送給遠方的親人,可月光又無法抓取,只能回到床上,希望在夢中與親人相會。
深入探究(10 分鐘)
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詩歌中哪些地方最能體現詩人的思念之情?
小組代表發言,分享討論結果。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詩歌中的意象(如明月)、詞語(如 “怨”“相思”)以及詩句所營造的意境,體會詩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提問:“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為什么能成為千古名句?引導學生從詩句的意境、情感的普遍性等角度進行思考和討論,體會其跨越時空的感染力。
朗讀與背誦指導(5 分鐘)
再次指導學生朗讀,要求讀出詩人的思念之情,語速稍慢,語調輕柔且略帶惆悵。
引導學生通過理解詩歌內容,抓住關鍵詞語和詩句的邏輯關系,進行背誦。教師可采用填空、接龍等方式幫助學生記憶。
課堂小結(3 分鐘)
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總結詩歌的主要內容、寫作手法和所表達的情感。
強調月亮這一意象在古代詩詞中常常寄托著思念之情,鼓勵學生課后收集更多與月亮有關的詩詞,感受古人豐富的情感世界。
作業布置(2 分鐘)
背誦并默寫《望月懷遠》。
以 “望月” 為主題,寫一篇 200 字左右的短文,表達自己的某種情感。
《望月懷遠》教案設計 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學生能熟練背誦并準確默寫《望月懷遠》。
深入理解詩歌中蘊含的豐富情感和深刻內涵。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比閱讀,體會《望月懷遠》與其他望月詩詞的異同,提升詩歌鑒賞能力。
學習運用聯想和想象,描繪詩歌所展現的畫面,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詩人對遠方之人真摯深沉的情感,引導學生珍惜身邊的情感關系。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體會詩歌多層次的情感表達,如思念、惆悵、期待等。
理解詩歌中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及其作用。
教學難點
深入理解詩人在特定情境下復雜情感的交織與變化。
三、教學方法
比較分析法、情境創設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導入(5 分鐘)
播放一段關于中秋月圓的音樂,營造氛圍。然后提問學生:“在月圓之夜,你們會想起誰?會有怎樣的心情?” 引導學生分享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從而引入古代詩人張九齡在月圓之夜寫下的《望月懷遠》。
復習回顧(3 分鐘)
請學生回顧上節課所學的《望月懷遠》的基本內容和重點字詞含義,指名學生回答。
隨機抽取學生背誦詩歌,檢查背誦情況。
情境創設與詩句解讀(10 分鐘)
利用多媒體展示大海上升起明月的動態畫面,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想象自己就是詩人,身處這樣的場景中。教師配樂朗誦詩歌,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詩歌的意境。
逐句深入解讀詩句。在解讀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時,引導學生想象自己與遠方的親人同時望著這輪明月,雖然相隔甚遠,但情感卻因這明月而相連,體會其中蘊含的深沉思念。
講解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時,讓學生結合自己思念他人時的感受,理解詩人因思念而埋怨夜長,整夜無法入眠的痛苦。
對于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引導學生想象詩人在月光下的舉動,感受他對美好月色的憐惜以及因思念而在深夜獨自徘徊的孤寂。
解讀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時,提問學生:如果你是詩人,想把月光送給親人卻無法做到,你會有怎樣的心情?從而體會詩人的無奈和對夢中相見的期待。
對比閱讀(12 分鐘)
展示李白的《靜夜思》和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將學生分成小組,進行對比閱讀。要求小組討論以下問題:這三首詩詞在主題、情感表達和寫作手法上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小組討論后,各小組代表發言,分享討論結果。教師進行總結和補充,重點強調《望月懷遠》在借景抒情、情感細膩度等方面的獨特之處。
引導學生思考:同樣是望月詩詞,為什么會有不同的情感表達?讓學生明白詩人的情感受到個人經歷、時代背景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聯想與想象拓展(10 分鐘)
讓學生閉上眼睛,聽教師再次朗誦《望月懷遠》,同時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在腦海中描繪出詩歌所展現的畫面。
請學生睜開眼睛,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腦海中的畫面,其他同學進行補充和評價。教師給予肯定和指導,鼓勵學生發揮創意,豐富畫面內容。
布置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詩歌改編成一個簡短的.故事,要求故事中能體現詩歌的主要情節和情感。各小組進行展示,評選出最佳故事。
情感升華與總結(5 分鐘)
提問學生:從這首詩中,我們能感受到詩人對遠方之人怎樣的情感?這種情感對我們有什么啟示?引導學生思考珍惜身邊人的重要性。
總結本節課內容,強調詩歌中所蘊含的真摯情感以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價值。鼓勵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用心感受和珍惜身邊的情感,學會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情感。
作業布置(2 分鐘)
選擇一首自己喜歡的望月詩詞,寫一篇賞析文章,不少于 300 字。
為《望月懷遠》這首詩配一幅畫,將自己對詩歌的理解通過畫面展現出來。
《望月懷遠》教案設計 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學生能夠準確理解《望月懷遠》中典故的運用和文化內涵。
熟練掌握詩歌的藝術特色,能夠進行賞析性寫作。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深入探究詩歌的藝術手法,提高文學鑒賞能力和審美水平。
學習用詩歌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情感,培養創作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會詩人對情感的執著追求,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中典故的含義和作用,如 “盈手贈” 所涉及的典故。
掌握詩歌的藝術特色,如語言的凝練、意境的營造等。
教學難點
能夠運用所學的詩歌知識,對詩歌進行深入、獨到的賞析。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探究法、寫作訓練法
四、教學過程
導入(5 分鐘)
展示一些古代文人賞月的繪畫作品,提問學生:從這些作品中,你們能感受到古代文人對月亮有著怎樣特殊的情感?引導學生思考月亮在古代文化中的象征意義,從而引出本節課對《望月懷遠》的深入探究。
典故解析(8 分鐘)
講解 “不堪盈手贈” 中所涉及的典故。晉代陸機《擬明月何皎皎》中有 “照之有余輝,攬之不盈手” 的詩句,詩人在這里化用典故,表達自己想把滿手的月光贈送給遠方親人卻無法做到的無奈。
引導學生思考:詩人為什么要用這樣的典故?這個典故對表達情感起到了什么作用?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典故的運用使詩歌的情感表達更加含蓄、深沉,富有文化底蘊。
藝術特色分析(12 分鐘)
語言特色:分析詩歌語言的凝練之美,如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短短十個字,就營造出雄渾壯闊的意境,同時表達了深沉的思念之情。讓學生找出詩歌中其他體現語言凝練的地方,并進行賞析。
意境營造:引導學生體會詩歌通過明月、大海、長夜、露水等意象所營造出的清幽、孤寂的意境。提問學生:這些意象是如何組合在一起,共同營造出這種意境的?通過分析,讓學生明白意境的營造是詩人情感與自然景物相互融合的結果。
抒情方式:探討詩歌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相結合的.抒情方式。指出詩歌開篇通過寫景引出思念之情,接著直接抒發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的情感,后面又通過動作和細節描寫進一步烘托情感。讓學生分析這種抒情方式的好處。
賞析性寫作指導(10 分鐘)
以 “《望月懷遠》藝術特色賞析” 為題,進行寫作指導。首先,引導學生確定文章的結構,如開頭引入詩歌,簡要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中間分點論述詩歌的藝術特色,每個特色結合具體詩句進行分析;結尾總結詩歌的價值和自己的感悟。
強調寫作時要注意語言的準確性和流暢性,觀點要明確,分析要具體。
讓學生進行寫作練習,教師巡視指導,及時給予幫助。
作品展示與評價(10 分鐘)
選取部分學生的作品進行展示,請作者朗讀自己的文章。
其他學生進行評價,從文章的結構、觀點、分析的合理性等方面提出意見和建議。
教師進行總結評價,肯定學生的優點,指出存在的問題,并再次強調賞析性寫作的要點。
課堂總結(3 分鐘)
回顧本節課所學的詩歌典故、藝術特色以及賞析性寫作的方法。
鼓勵學生在今后閱讀古詩詞時,運用所學知識,深入賞析詩歌,提高文學素養。
作業布置(2 分鐘)
完善課堂上的賞析文章,使其更加完整、精彩。
選擇一首自己喜歡的古詩詞,從藝術特色的角度進行賞析,寫一篇 500 字左右的文章。
《望月懷遠》教案設計 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學生能夠將《望月懷遠》改編成現代文,準確傳達詩歌的原意和情感。
深入理解詩歌所反映的唐代社會文化背景。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改編詩歌,培養學生的語言轉換能力和創新思維。
研究詩歌的文化背景,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提高文化理解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強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準確把握詩歌的情感和意境,將其巧妙地轉化為現代文。
了解唐代的文化習俗,理解其對詩歌創作的影響。
教學難點
在改編詩歌時,保持詩歌的韻味和美感,同時符合現代語言習慣。
三、教學方法
實踐法、研究性學習法、文化解讀法
四、教學過程
導入(5 分鐘)
展示一些古代詩詞改編成現代歌曲或影視作品的片段,如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長久》(改編自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提問學生:這些改編作品與原詩詞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歡哪種形式?由此引出本節課將《望月懷遠》改編成現代文的任務。
詩歌回顧與理解深化(8 分鐘)
請學生再次朗讀《望月懷遠》,回顧詩歌的主要內容和情感。
提問學生:詩歌中最打動你的是哪一句?為什么?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內涵。
教師對詩歌進行簡要回顧,強調重點字詞和詩句的含義,為學生的改編做好鋪墊。
改編指導(10 分鐘)
講解改編的基本原則:要忠實于原詩的內容和情感,不能隨意改變詩歌的主旨;語言要符合現代文的表達習慣,通俗易懂;可以適當發揮想象,豐富細節,但不能偏離原詩的意境。
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為例,進行示范改編。教師展示幾種不同的.改編方式,如 “大海之上,一輪明月緩緩升起,此時此刻,遠在天涯海角的人們,都在共同仰望這輪明月”,讓學生比較并討論哪種改編更好,為什么。
引導學生注意詩歌中意象的轉化,如將 “情人” 轉化為現代語境下的 “思念的人”,“竟夕” 轉化為 “一整夜” 等。
學生實踐(15 分鐘)
學生進行獨立創作,將《望月懷遠》改編成現代文。教師巡視,觀察學生的創作情況,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
鼓勵學生大膽發揮想象,在忠實原詩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使改編后的作品更具個性。
作品分享與交流(10 分鐘)
請幾位學生上臺分享自己改編的作品,其他學生認真傾聽。
分享結束后,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和評價,從內容的準確性、情感的表達、語言的流暢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評價,提出優點和建議。
教師對學生的作品進行總結評價,肯定學生的創意和努力,同時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的方向。
唐代文化背景探究(5 分鐘)
介紹唐代的文化習俗,如中秋賞月的傳統、文人的社交活動等,讓學生了解這些文化背景對詩歌創作的影響。
引導學生思考:在唐代的文化背景下,詩人望月懷遠的情感是否具有普遍性?這種情感反映了當時人們怎樣的生活狀態和精神追求?
課堂總結(3 分鐘)
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包括詩歌的改編和唐代文化背景的探究。
強調通過改編詩歌和了解文化背景,我們能更好地感受古代詩詞的魅力和文化內涵。
作業布置(2 分鐘)
根據課堂上同學和老師的建議,對自己改編的作品進行修改完善。
查閱資料,了解更多唐代與月亮有關的詩詞,探究唐代文化與月亮意象之間的關系,寫一篇 300 字左右的小短文。
【《望月懷遠》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望月懷遠》的教案設計09-07
唐詩《望月懷遠》教案設計11-04
初中語文《望月懷遠》教案設計06-13
《望月懷遠》賞析09-12
唐詩《望月懷遠》11-16
《望月懷遠》教案08-02
張九齡《望月懷遠》教案設計09-13
《望月懷遠》詩歌鑒賞08-17
唐詩《望月懷遠》賞析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