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明自形成以來,其演繹空間》的閱讀題及答案
試題內容:
一、現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3題。
華夏文明自形成以來,其演繹空間一直是以黃河流域河洛地區為中心向外輻射,華夏先民常常以身處“地中”自居,周人已稱“宅茲中國”(何尊銘文)。“中國”,首先是一個地理空間概念,是指以河洛為中心的中原地區。另一方面,“中國”又具有政治、文化上的象征意義,常與“夷狄”并舉,體現了華夏文明的自我認同。在此意義上,“中國”又指華夏文明主體所建立的政權。六朝之前,地理空間意義上的“中國”與政治文化意義上的“中國”基本吻合,華夏政權控制的黃河流域核心區域才被視為“中國”。因此,秦漢時期江東雖在帝國控制之下,但并不被視為“中國”。
江東地區曾是“吳人”“越人”的居住地,其族屬有中原人的因素,但總體上是古越人。秦漢時期,中原人不斷南下,進一步改變了江東地區的族群結構,也有力地促進了江東地區經濟、文化發展。可以說,秦漢時期的中原移民為江東地區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也為六朝時期江東“中國化”奠定了重要基礎。
東漢末年,為了躲避戰亂,大量中原移民進入江東,極大地改變了江東地區原有的社會和族群結構。孫策、孫權正是抓住和順應了這一歷史機遇,憑借移民力量,積極經營江東,建立了和中原相對抗的區域性政權。孫吳政權的建立,加速了江東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原化”。與之相反,政權鼎力的格局反而強化了江東“吳人”的身份認同感,加劇了江東地區與“中國”的政治疏離。
西晉永嘉六年,為躲避戰亂,中原地區民眾又一次開始了大規模南遷。這次南遷的核心群體是中原地區的世家大族,南下士人均是政治、文化精英;因此,永嘉南奔之后,“號洛陽為荒土”,“中國”雖在,而其人已去。至此,政治意義上的“中國”也就不在“中國”了。
南下的中原移民雖然被迫遷居他們曾經鄙夷的“卑薄之域”,但為了凸顯政治、文化意義上的存在,他們強調自己的“北人”身份,強調學術、文化、習俗與“吳人”的差別,強調自己在政治、文化上的優越性,繼而形成了壟斷的門閥政治。因此,渡江南下的司馬睿,在初期并沒有得到南方世家大族的認同,經過王導等人的'努力彌合,南遷的中原士族與江南大族之間矛盾有了一定的緩和,并獲得“吳人”一定程度上的合作,司馬睿也部分得到了南方士族的認同,在江東站穩腳跟并建立起了東晉政權。然而,南下的中原移民,一直保持和強調自己的“北人”身份;因此,“吳人”與“北人”之間一直存有濃厚的南北情結,相互詆毀、爭斗之事時常發生,也影響了“北人”的“南化”。
東晉后期,劉裕集團開始崛起,并于420年建立了劉宋政權。與此同時,鮮卑人所建立的北魏也逐漸控制了中原地區,形成了新的南北對峙政治局面。在此情況下,“南人”“北人”有了新的歷史含義。北方的魏人稱江東人為“南人”,有時也稱“吳人”。而江東地區,無論是中原移民的“北人”還是“吳人”,都以“中國”自居,稱居住于中原地區的魏人為“北人”。此時,“南人”與“北人”已不完全是江東地區內部的族群之分,而逐漸演化為南北政權之間的“華夷”之分和“正統”之爭。正是在這一歷史語境下,江東地區實現了“中國化”。
(摘編自張齊明《移民與六朝時期江東的“中國化”》)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作為一個地理空間概念,原先是指以黃河流域河洛地區為中心的中原地區;周朝時期就有“中國”一詞。
B“中國”在秦漢時期所含的地理空間意義與政治文化意義基本是一致的,指華夏政權所控制的黃河流域核心區域。
C “中國”具有政治、文化象征意義,與“夷狄”共同體現了華夏文明的自我認同,又指華夏文明主體建立的政權。
D“中國”在秦漢時期并不包括“吳人”“越人”居住的江東地區,盡管那時江東地區也歸秦漢帝國所控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秦漢時期的中原移民改變了江東地區的族群結構,促進了江東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為六朝時期江東“中國化”奠定重要基礎。
B永嘉之亂,洛陽淪為荒土,中原地區的民眾又開始了大規模南遷;從此以后,政治意義上“中國”也就不在“中國”了。
C借助中原移民力量,孫策兄弟在江東建立了和中原相對抗的區域性政權,客觀上加速了江東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原化”。
D劉宋政權與北魏鮮卑政權形成南北對峙后,此時“南人”“北人”演化為南北政權之間的“華夷”之分、“正統”之爭。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永嘉南奔之后,南下中原移民特別強調自己的“北人”身份和與“吳人”的差異,以及政治、文化上的優越,進而形成門閥政治。
B東晉政權之所以能在江東建立,是與南遷的中原士族與江南大族之間的矛盾的緩和,以及跟“吳人”一定程度上的合作等有關。
C由于不斷南下的中原移民始終抱有“北人”情結,常常與吳人發生爭斗;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北人”的“南化”速度。
D秦漢以來,中原人移民江南是為了躲避戰亂;否則,“北人”憑著自身的優越感,是不會主動遷居他們鄙夷的“卑薄之城”的。
試題答案:
1.(3分)C(該項表述邏輯錯亂。與夷狄共同體現了華夏文明的自我認同,又指華夏文明主體所建立的政權這一表述不當,根據原文第一段,“中國”又具有政治、文化上的象征意義,常與“夷狄”并舉,體現了華夏文明的自我認同。)
2.(3分)B (該項表述擴大外延。根據原文,改變政治意義上?中國?的應該是?南下的政治、文化精英?,而不是?民眾?;?從此以后?應為?此時?。)
3.(3分)C (該項表述過于絕對,推斷不當。根據原文語境,中原人南下并不全是為了躲避戰亂。)
【《華夏文明自形成以來,其演繹空間》的閱讀題及答案】相關文章:
《空間交會對接技術》閱讀題及答案11-18
花香的閱讀題及答案07-11
《選擇》閱讀題及答案08-03
《辣椒》閱讀題及答案07-12
森林閱讀題及答案06-25
《以柔克剛》閱讀題及答案12-20
《害群之馬》閱讀題及答案12-19
《征服》閱讀題及答案12-12
《琢磨》閱讀題及答案12-09
《手帕》閱讀題及答案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