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蓉: 飄蓬品讀
導語:席慕容的作品多寫愛情、人生、鄉愁,寫得極美,淡雅剔透,抒情靈動,飽含著對生命的摯愛真情,影響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長歷程。
1
據說,在我很小的時候,本來是會說蒙古話的,雖然只是簡單的字句,發音卻很標準,也很流利。
據說,那都是外婆教我的,只要我學會一個字,她就給我吃一顆花生米。
據說,我那個時候,很熱衷于這種游戲,整天纏在外婆身邊,說一個字,就要一顆花生米。家里有客人來時,我就會笑瞇瞇地站出來,唱幾首蒙古歌給遠離家鄉的叔叔伯伯聽。而那些客人聽了以后,常會把我摟進他們懷里,一面笑著夸我一面流眼淚。
可是,長大了以后的我,卻什么都記不起來,也什么都說不出來了。
每次有同鄉的聚會時,白發的叔叔伯伯們在一起仍然喜歡用蒙古話來交談,站在他們身邊,我只能聽出一些模糊而又親切的音節,只能聽出,一種模糊而又遙遠的鄉愁。
而我多希望時光能夠重回,多希望,我仍然是那個四五歲的幼兒,笑瞇瞇地站在他們面前,用細細的童音,為他們也為我自己,唱出一首又一首美麗的蒙古歌謠來。
可是,今天的我,只能默默地站在他們身邊,默默地,獨自面對著我的命運。
2
當然,有些事情仍然會留些印象,有些故事聽了以后也從沒忘記。
童年時最愛聽父親說他小時候在老家的種種,尤其喜歡聽他說參加賽馬的那一段。
父親總是會在起初,很冷靜很仔細地向我們描述,他怎樣渴盼著比賽那一天的來臨,怎樣懷著一顆忐忑的心騎上那匹沒有鞍子的小馬,怎樣臉紅心熱地等著那一聲令下,怎樣拼了命往前沖刺,怎樣感覺到耳旁呼嘯的風聲與人聲,怎樣感覺到胯下愛馬的騰躍與奔馳。說著說著,父親就會越來越興奮,然后不自覺地站了起來,我們這幾個小的也跟著離凳而起,小小的心怦怦地跳著,小小的臉兒也跟著興奮得又紅又熱,屏息等著那個最后的最精彩的結局,一定要等到父親說出他怎樣英勇地搶到了第一,怎樣得到豐厚獎賞之后,我們才會開始歡呼贊嘆,心滿意足地放松了下來。那個晚上,總會微笑著睡去,想著自己有一個英雄一樣的父親,多么足以自豪!
長大了以后,想起這些故事,才會開始懷疑,為什么父親小時候樣樣都是第一呢?天下哪里會有那樣不可一世的英雄呢?
好幾次想問一個究竟,每次卻都是話到唇邊又給吞了回去。
有一次,父親注意到了,問我是不是有話想說?我一時找不出別的話來,就撒嬌地坐到他身邊,要他再講一遍小時候賽馬的事給我聽。
想不到父親卻這樣回答我:
“多少年前的事了,有什么好提的?”
我以后就再也沒有提這件事了。
3
十幾年來,父親一直在德國的大學里教蒙古語文。
那幾年,我在布魯塞爾學畫的時候,放假了就常去慕尼黑找父親。坐火車要沿著萊茵河岸走上好幾個鐘頭,春天的時候看蘋果花開,秋天的時候愛看那一塊長滿了荒草的羅累萊山巖。
有一次,父女倆在大學區附近散步,走過一大片草地,草是新割了的,在我們周圍散發出一股清新的香氣。
父親忽然開口說:
“這多像我們老家的草香啊!多少年沒聞過這種味道了!”說完深深地呼吸了一口。
天已近黃昏,鳥雀們在高高的樹枝上聒噪著,是他們歸巢的時候了,天空上滿是那種金黃色的溫暖的霞光。
我心中卻不由得襲過一陣極深的悲涼。遠離家鄉這么多年的父親,卻仍然珍藏著那一份對草原千里的記憶,然而,對眼前這個從來沒看過故鄉模樣的小女兒,卻也只能淡淡地提上這樣一句而已。在他心里,在他心里藏著的那些不肯說出來的鄉愁,到底還有多少呢?
我也跟著父親深深地呼吸了一口,這暮色里與我有著關聯的草香,心中在霎時閃出了一個句子:
“那只有長城外才有的清香。”
又過了好幾年,有一天晚上,在我石門鄉間的家里,在深夜的燈下,這個句子忽然又出現了。我就用這一句做開始,寫下了一首詩,沒怎么思索,也沒怎么修改,所有的句子都自然而順暢地涌到我眼前來。
這首詩就是那一首《出塞曲》。
4
以前,每當看到別人用“牧羊女”這三個字做筆名時,心里就常會覺得,這該是我的筆名才對。
不是嗎?倘若我是生在故鄉、長在故鄉,此刻,我不正是一個在草原上放牧著羊群的女子嗎?
每次想到故鄉,每次都有一種浪漫的情懷,心里一直有一幅畫面:我穿著鮮紅的裙子,從山坡上唱著歌走下來,白色的羊群隨著我溫順地走過草原,在草原的盡頭,是那一層又一層的紫色山脈。
而那天,終于看見那樣的畫面了,在一本介紹塞外風光的雜志里,就真有那樣的一張相片!真有那樣的一個女子趕著一群羊,真有那樣一片草原,真有那樣遠遠的一層又一層綿延著的紫色山脈。
我欣喜若狂地拿著那本書給母親看,指著那一張相片問母親,如果我們沒離開過老家,我現在是不是就是這個樣子?
母親卻回答我:“如果我們現在是在老家,也輪不到要你去牧羊的。”
母親的口氣是一種溫柔的'申斥,似乎在責怪我對故鄉的不了解,責怪我對自己家世的不了解。
我才恍然省悟,曾在庫倫的深宅大院里度過童年的母親,曾吃著一盒一盒包裝精美的俄國巧克力、和友伴們在回廊上嬉戲的母親,恐怕是并不會喜歡我這樣浪漫的心思的。
但是,如果這個牧羊的女子并不是我本來該是的模樣,如果我一直以為的卻并不是我本來該是的命運,如果一切又得從頭來起的話,我該要怎么樣,才能再拼湊出一幅不一樣的畫面來呢?
有誰能告訴我呢?有誰能為我再重新拼湊出一個不一樣的故鄉來呢?
我不敢問我白發的母親,我只好默默地站在她身邊,默默地,獨自面對著我的命運。
★《飄蓬》評析
席慕蓉的散文很“輕”。所謂輕,有兩層意義,一是文字的力道,二是面對世界的態度。席幕蓉很少動用強烈的情緒性用詞,每在情緒高昂的時刻便蕩開,滑向輕盈。這種舉重若輕的風格,亦表現在席慕蓉的詩里。最為人所熟知的《一棵開花的樹》在佛前求了五百年的相遇沒有結果時,只是落了一地的花瓣。而花瓣,是多么輕盈浪漫的唯美象征。
《飄蓬》收入《有一首歌》,出版時間是一九八三年。同年,《無怨的青春》面世,那時席慕蓉的詩和散文處于不食人間煙火的浪漫時期。她的散文像印象派畫風,渲染出一種朦朧的色彩美感,光影迷離,也像她配在散文或詩集里線條柔美的插畫。當席慕蓉以輕筆寫鄉愁,蒙古是“一種模糊而又親切的音節”,想像自己是牧羊女,在一層又一層紫色山脈中唱歌牧羊,相較于父母親沉重真切的鄉愁,她的則是“模糊而又遙遠”,也因此帶著甜美的滋味。
返回故鄉后,輕盈的鄉愁不見了,《大雁之歌》的故鄉變得很有現實感,帶著“飄蓬多塞下,君見益潸然”(賈島《送友人游塞》的滄涼。真正接觸故鄉,使她回歸現實面,散文也多了現實的重量。盡管如此,《飄蓬》輕淡的紙上鄉愁,仍然是十分迷人的。
【席慕蓉: 飄蓬品讀】相關文章:
《飄蓬》閱讀答案11-19
品讀席慕蓉的《鄉愁》11-13
《飄蓬》閱讀題及答案10-20
席慕蓉作品讀后感05-15
浣溪沙·轉燭飄蓬一夢歸原文、翻譯、賞析12-07
《浣溪沙·轉燭飄蓬一夢歸》原文及賞析08-16
浣溪沙·轉燭飄蓬一夢歸原文翻譯及賞析12-21
浣溪沙·轉燭飄蓬一夢歸原文賞析及翻譯08-27
浣溪沙轉燭飄蓬一夢歸原文翻譯及賞析07-27
邂逅席慕蓉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