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在人民最需要時出現的閱讀答案
詩歌在人民最需要時出現
謝冕
詩歌總在人民最需要時出現。或是因為召喚,或是因為期待,更多的時候是因為悲哀。人民需要詩歌宣泄苦難,人民更需要詩歌安慰心靈。
記得那年,那個寒雪凝冰的冬天,人民的心頭壓抑了過多的悲憤和苦難,終于找到了詩歌這個噴火口,爆發了一場驚天動地的悲壯的抗議。那次詩歌集會,因為促使并最終宣告了一個動亂時代的終結,從而成為20世紀中國不泯的記憶。
這次則是由于一場千年不遇的空前的災難。人們永遠記住那個可怕的時刻——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突然的天崩地裂,造成了波及川、渝、陜、甘、滇幾個省區數十萬人傷亡、數千萬人流離失所的大慘劇。一時間舉世悲痛,哀歌動地!
詩歌在人民最需要的時候出現了,它在第一時間里傳達了曠世的悲情。這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我們在一起”以及為數眾多的、以汶川大地震為主題的詩歌作品和詩集。地震發生之初,當時的焦點是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抵達災區,并在廢墟中搶救生命。人們的心頭只有一句話:“無論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而這就是那首瞬間傳遍中國的《生死不離》中的動人的詩句。
與此同時,一首題為《孩子,快抓緊媽媽的手》的詩歌,通過互聯網和手機短信也在億萬人群中流傳,人們淚眼模糊地互相傳遞著那令人悲痛的母子對話——
孩子,快抓緊媽媽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媽媽陪你走。
媽媽,你別哭,淚光照不了我們的路,讓我們自己慢慢走。
即使是此刻,當我在復述這些詩句時,我還是忍不住哀傷的淚水。我們流淚,是因為這些詩句表達了我們內心的痛楚和悲情。我們感動,是因為這些詩歌重新走向了廣大的人群,走向了人們共有的關懷、友愛和同情。災難使詩歌重溫了人性與親情這些永恒的話題,當然也有政治,而政治正是由于完整而鮮明地體現了對生命的尊重和對人性的關懷而顯得崇高了。
災難也喚起了人們對已經變得陌生了的詩歌使命的記憶:傳單,號角,警世鐘,甚至止疼藥。詩人說,在巨大的災難面前,一己的悲歡變得虛弱而且渺小了。詩人還說,以往我們太注意怎么寫,而不太注意寫什么了。當然,怎么寫是詩學的,而寫什么是倫理的,但要是寫什么出了誤差,怎么寫最后也要失去意義。這話看來有些陳舊,而陳舊未必就錯。
國家的不幸和人民的苦難為詩人提供了調整寫作姿態和重新體認詩歌使命的契機,于是,在地震的廢墟上綻開了感天動地的詩之花。詩歌總在人民最需要的時候出現,這給我們以極大的欣慰。
(選自《新民晚報》)
1.下列對“詩歌總在人民最需要時出現”這句話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人們可以借詩歌來振奮精神,鼓舞士氣,表達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B.詩歌可以用來宣泄人的情感,人們也需要詩歌來撫慰心靈的創傷。
C.詩歌不能脫離人民,不能脫離現實生活,它要走向大眾的心靈。
D.災難悲情中,人民才需要詩歌,而在和平安定的時代則不需要。
2.下列不屬于汶川抗震詩歌感人肺腑的原因的一項是( ) (3分)
A.抗震詩歌表達了人民的呼喚、吶喊和悲情,體現了骨肉同胞的.手足深情和分離的痛楚。
B.抗震詩歌題材內容豐富,表現手法多樣,語言質樸率直,并且涌現出大量的優秀詩歌。
C.抗震詩歌表達了人性與親情、友情這些永恒的話題,傳達了人們的關懷、友愛和同情。
D.抗震詩歌鮮明而質樸地體現了對生命的尊重和對人性的關懷,表達了民族的共同情感。
3.根據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一些詩人在創作時,往往更多的關注的是詩歌“怎么寫”的問題,而不注意詩歌“寫什么”的問題,導致詩歌創作“形式大于內容”。
B.抗震詩歌中的許多優秀詩篇,并非來自從事“專業”創作的詩人,可見,只要有了生活,有了真情,就能創作出優秀的詩歌作品。
C.國家的不幸和人民的苦難往往能喚醒詩歌所承載的使命,詩歌不僅是表達一己的悲歡,它更要表達人類民族的共同情感和價值觀。
D.隨著科技的發展進步,抗震詩歌通過互聯網和手機短信等現代多媒體手段進行傳播,因此,抗震詩歌更能被廣大的民眾所接受。
參考答案
1.D
2.B
3.C
【詩歌在人民最需要時出現的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最苦與最樂閱讀答案07-28
《最苦與最樂》閱讀答案04-29
有關詩歌《理想》閱讀答案03-19
古代詩歌《雨》閱讀及答案03-19
古代詩歌閱讀題及答案03-19
詩歌殘竹閱讀答案03-19
誰最聰明閱讀答案07-24
《最動聽的聲音》閱讀答案07-03
《最苦與最樂》的閱讀練習及答案07-08
雨巷詩歌閱讀理解及答案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