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方案【匯編4篇】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順利進行,就需要我們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指的是為某一次行動所制定的計劃類文書。那要怎么制定科學的方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設計方案4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設計方案 篇1
[教學目的]
1. 學習按照一定順序組織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鮮明生動的語言寫景狀物的方法。
2. 體會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藝術特色。
3. 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學重點]
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難點]
樹、石、水、魚特點及對它們的準確描寫。
[教學時間]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教學過程]
1. 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韓流”導入。
2. 簡介作者,背景,解題。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曾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革新活動,任禮部員外郎。失敗后,被貶為永州司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賞大自然風光來排遣內心的愁悶。他在永粥發現了許多風景佳麗的地方,記下了其中的八處名勝,成為我國古典文學散文史上頗有名的《永州八記》。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發謫居生活的清寂苦悶、抑郁憂傷之情。他所寫的游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3. 生初讀課文,圈出生字、生詞。
4. 師范讀課文,生輕聲跟讀,并補充。
參差 寂寥 搖綴 隸 愴
5. 師生共同疏通文意。
。1) 古今異義。
去:(古)離開 (今)前往,到某處
怡然:(古)靜止不動的樣子 (今)癡呆或深思的樣子
小生:(古)年輕人 (今)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2) 一詞多義
以:①全石以為底(介詞,用)
、诰硎滓猿觯ǔ薪樱岸辈蛔g)
③以其境過清(介詞,表原因)
為:①全石以為底(動詞,當“作為”講)
②為坻,為嶼,為堪,為巖。(動詞,“成為”)
清: ①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詞,清澈)
②以其境過清(形容詞,冷清)
可:①潭中魚可百許頭(副詞,大約)
②不可知其源(助動詞,能夠)
差:①參差披拂(形容詞,長短不一)
②其岸勢犬牙差互(動詞,交錯)
。3) 翻譯
①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诙氛凵咝校鳒缈梢姟
③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4) 判斷。“若”“似”“如”都可以用來打比喻,但有時不一定是打比喻。試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俾勊,如鳴佩環。( ) ②皆若空游無所依。( )
③似與游者相樂。( ) ④天涯若比鄰。( )
[課堂練習]
1.讀,背。
2、翻譯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過程]
1. 齊讀課文,把握課文大意。
第一段:寫發現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寫潭水清澈,游魚活潑。
第三段:寫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寫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記下與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2. 賞讀課文。
。1) 文中哪些句子寫了“石”?請說明理由。
點撥:文中描繪的景物無不浸透著“石”的氣息。“全石以為底”,“卷石底以出”說明“潭”的的確是個“石潭”!叭瑛Q佩環”形容聲音嘹亮,說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優美形態!坝安际稀苯栌≡谑系聂~影表現水的清澈透明!捌嗌窈恰辈槐M是石的冰涼,不容含蓄地表達了作者憂傷、悲涼的心境。
。2) 文中哪些句子寫了“水”?請說明理由。
點撥:“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chu而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這句話正面寫出游魚的生動活潑,從側面表現了潭水的清澈透明!疤段髂隙,斗折蛇行,明滅可見。”用形象的比喻,寫出了小溪的形狀。
(3) 文中的“動”與“靜”
點撥:①游魚的“怡然不動”及“chu爾遠逝”表現了魚兒的生動活潑。 ②小溪。就小溪身來說,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說,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用了這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
。4) 文中的“對比”和“烘托”
點撥:①為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把“怡然不動”和“chu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態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顯出魚的活潑。②作者用反襯的手法寫魚在潭中歷歷可數,使人感到像是“空”“無”,尤使水清之狀具有實感。
。5) 文中的“景”與“情”
點撥: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環境結合起來,寓 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對景物描繪中結合著作者自身的遭際,滲透著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懷。這遠離塵世的小石潭雖充滿了生機--“聞水聲,如鳴佩環”,但卻無人賞識,四周被竹圍抱,其幽清無聞與自己的遭遇相同,觸景傷情。作者離開國都長安來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習慣。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為了擺脫抑郁心情。此刻過于清冷的環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與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強烈的比襯,有力反襯出作者那種無法擺脫的壓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對冷酷現實的不滿。
。6) 文中的“鏡頭”與“畫面”
點撥: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換形”的寫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風光影片,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寫潭水、游魚,采用了“定點特寫”的寫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個字,就活靈活現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魚的美景。
(7) 文中的寫景短句。
3. 精讀課文,鞏固。
。1) 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
(2)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3) 游魚和潭水有什么特點?
。4) 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5) 跟作者同游的好幾個人,為什么篇末才能將他們的姓名一一列出?
4. 總結全文。
[課堂練習]
1.課后習題
2、寫熟悉的某處景物,二三百字。
[板書設計]
略
設計方案 篇2
《畫》是浙教社義務教育課程一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課文有一幅經過裝裱的山水畫和一首五言謎語詩。畫上有山、水、花、鳥,給人以山水相映,鳥語花香的美感。課文以“畫”這個謎底為中心,抓住山水畫的形象特征展開描述,圖文對應,妙趣橫生。在教學本課時,要引導學生通過誦讀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
根據剛入學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年段訓練的重點,在教學本課時,要教學生認識11個生字,會寫4個漢字,了解“遠”和“近”、“有”和“無”、“來”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懂得這首詩講的是一幅山水畫。因此,教學時,可以采取以下步驟:
一、誦讀兒歌,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從開學到現在,我們學過不少兒歌,讓我們一起來背誦其中的一首:“兩棵小樹十個杈,不長葉子不開花。能寫會算還會畫,天天干活不說話!边@首兒歌是個謎語,誰知道謎底?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謎語詩,學完課文,你們一定能猜出謎底。
由學生已知的謎語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去學習課文,同時又為本課猜出謎底作了鋪墊。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認讀生字
1、多媒體。課件映出山水畫,引導學生引導整體觀察圖畫,再由遠到近地觀察,說說圖上畫了些什么。然后教師播放優雅的古典音樂,范讀課文,讓學生很快進入古詩描繪的優美的情境中。
2、方法多樣,學習生字。首先,學生自由讀,要求讀準每一個字的字音,遇上不認識的字就請拼音朋友幫忙拼一拼,多讀幾遍。在此基礎上,用同位互讀,抽卡片讀,開火車讀等多種方法鞏固讀音。最后來一個拼字游戲,四人小組合作,用生字卡片在桌上拼出這首詩,比一比,哪個小組又快又好。既鞏固了生字的認讀,又活躍了課堂的氣氛。
三、誦讀古詩,展開想象,體會感情
這一步是教學的重點,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多媒體。課件的展示及動作演示等手法去感悟詩的內容,想象詩中描繪的美好畫面,感受畫的美,語言文字的'美。
1、學生自由讀詩,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行多讀幾遍,并讀給同位聽,這里教師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興趣盎然地讀詩。
2、根據學生學習的情況調整教法,學生喜歡讀哪一句,就指導學生讀好哪一句。導讀方法如下:
“遠看山有色”,多媒體。課件演示“山‘的分解圖片,師描繪遠山:遠遠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連綿起伏,多美呀!誰能把這行詩讀得很美呢?
“近聽水無聲”,演示“水”的分解圖片,師述,嘩嘩的流水從山間流出,請一位同學上臺來聽流水的聲音,其他同學把耳朵貼在書上聽一聽,能聽到流水的聲音嗎?為什么?(畫上的水)。那么,這一行該怎么讀呢?
“春去花還在”,演示“花”分解圖片,師述,春天到了,百花盛開,現在春天過去了,花怎么還在開放呢?(畫上的花)。誰能把這一句讀好呢?
“人來鳥不驚”,演示“鳥”的分解圖片,師述,枝頭上站著一只可愛的小鳥,咱們來跟它打個招呼吧。請一個同學上來,和下面的同學一起說:“嗨,小鳥,你好呀!”哎呀,小鳥不理我們,這是怎么回事呀?(畫上的鳥)。誰會讀這行詩?
3、指導學生把整首詩連起來讀好。指名讀,齊讀,看圖讀,引讀。此時,讓學生猜出謎底:畫。引導學生再來欣賞一下這幅美麗的畫,多媒體。課件展示整幅畫,配樂,學生邊看圖邊吟誦,還可請學生上臺來當小詩人表演這首詩。最后熟讀成誦。背誦時指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山、水、花、鳥”來背。
四、趣味練習,書寫生字,課外延伸
1、找朋友游戲,把“我會說”中的六對反義詞做成頭飾給學生戴上,在“找朋友”的音樂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戲,找到了朋友就用頭飾上的詞說一兩句話。
2、指導書寫“人、義、火、文”
3、回家請爸爸媽媽猜今天學的謎語,如果猜對了,就畫一幅美麗的山水畫送給他們作為獎勵,并和爸爸媽媽一起找謎語,課間玩謎語竟猜游戲。
設計方案 篇3
活動準備:
1、顏色、粗細、長短不同的電線若干。
2、透明膠帶、橡皮泥、水彩筆或油畫棒,紙或空白墻壁一面。
活動過程:
1、討論:你見過那些彎彎曲曲的東西?邊講邊用手勢表現出來。
2、 出示一根廢舊電線。
師:在前一節課中小朋友們用電線制作了很多的造型,而都沒有保存下來,電線寶寶告訴我,它想請中二班的小朋友運用你們的繪畫本領為它來做一幅畫,讓更多的人來欣賞它,你們愿意幫助它嗎?老師在這里可要提醒小朋友,不能去彎折家中電器上的電線,要注意安全。
3、講解制作電線造型畫的方法。
(1)構思繪畫內容
(2)選擇要用的電線進行創作。
(3)把電線造型用膠帶固定在紙上。
(4)適當的進行添畫以豐富畫面的內容。
4、幼兒自由結伴講述自己的作品。
計設意圖:
在主題活動《彎彎繞繞》開展以后,孩子們了解在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物體都以一定的形態呈現在人們的面前,同時,他們也發現了彎繞既是許多物體的自然形態,又有人們的.刻意創造,這種富有變化的形態,使幼兒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他們都急切的想表現出來,怎樣來滿足他們的創作欲望呢?
在《自由自在的電線》活動中,小朋友玩得意猶未盡,我發現,電線既有一定的剛性又柔軟易曲折,是彎折造型的好材料。由于我班是園內的美術科研班,因此,在這一個生成活動中,我結合電線本身的特點,以造型畫的形式,幫助、支持幼兒自由、充分地表達內心圖景,進一步深化這一主題活動的主旨。
家長工作:
1、與孩子一起尋找生活中有彎曲特點的物體。
2、填寫尋找彎彎、曲曲的調查表。
活動目標:
1、彎折電線,大膽進行創造性的造型。
2、把創作的電線造型固定在紙上或墻壁上,在進行適當的添畫。
設計方案 篇4
活動目標:
a、練習持物控球跑,提高控制能力。
b、發展動作的協調性。
活動準備:紙球、羽毛拍、小椅子若干張。
活動方法:
一、教師與幼兒手持羽毛拍,聽音樂做全身運動a、幼兒每人領一頭小豬(紙球),用球拍趕著小豬去散步。
b、啟發幼兒想象,趕著小豬去XX,邊講邊練習趕小豬。
二、小豬郊游a、介紹郊游的行程,走過一條小路,穿過一片樹林,繞過小山。
b、幼兒一個跟著一個趕豬。
c、鼓勵幼兒趕的時候既要快,還不能讓小豬跑了。
三、送小豬回家a、小豬出來游玩一天了,真辛苦。
b、讓我們送小豬回家的吧。
轉轉!l展小班幼兒協調能力
活動目標:能按小鈴的節奏轉圈,發展身體的協調與控制能力。
活動準備:小鈴活動方法:
小朋友雙手側平舉按小鈴敲擊的`節奏自轉,教師控制小朋友活動量,教師喊停時小朋友就立即聽下,看誰站得穩,避免互相碰撞。
活動要求:
A、幼兒集體游戲,聽小鈴的聲音,聽到小鈴敲的快幼兒轉的快,小鈴敲的慢幼兒轉的慢。
B、聽到鈴聲,幼兒停止。
【設計方案】相關文章:
【經典】設計方案07-22
設計方案【經典】09-19
設計方案(經典)08-21
設計方案(經典)08-14
[精選]設計方案08-24
設計方案(精選)09-14
(經典)設計方案07-28
設計方案【精選】07-29
(經典)設計方案08-30
設計方案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