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午夜精品久久久久免费视-国产午夜三级-国产性大片黄在线观看在线放-国产性老妇女做爰在线-一区一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實驗設計方案

時間:2024-10-27 13:07:53 設計方案 我要投稿

實驗設計方案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力開展,通常會被要求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有很強可操作性的書面計劃。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實驗設計方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驗設計方案

實驗設計方案1

  一、醫院檢驗科實驗室簡介

  ①檢驗科為臨床醫學檢驗實驗室,主要是對血液,唾液,尿樣等體液進行檢驗分析。設臨檢、微生物、生化、免疫、艾滋病檢測點等六個實驗部門和血庫。科室主要工作是針對各種疾病從生物化學、細胞學、血液學、免疫學等給臨床診斷疾病、追蹤療效和估計預后提供準確科學的檢驗依據;從病原學到臨床藥物敏感試驗和細菌的耐藥監測給臨床提供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等。

  ②醫院檢驗科的檢驗設備有:生化分析儀、血細胞分析儀、血凝儀、尿沉渣、離心機、純水機、打印機、化學發光機、洗板機、顯微鏡、水浴箱、冰箱、生物安全柜、電腦等。

  ③檢驗科實驗室要功能區間包括標本接收區、采血采集區、體液采集區、儀器室、生化免疫分析室、艾滋病初篩室、藥品配制室、PCR實驗室、微生物室、培養室、潔凈室等。除了以上功能區間外還包括純水間、清洗間、UPS不間斷電源間、學習室、會議室、值班室、主任辦公室、更衣室、標本庫、試劑庫等。

  二、醫院檢驗科實驗室設計要領

  內部空間設計是否合理將直接影響工作流程、內部溝通和工作效率。設計原則是能相通的相通、能合并的合并,盡可能減少不合理的人為障礙,把檢驗科環境設計成美觀、大方、安全、舒適、高效的場所。設計時還應充分考慮給排水系統、電力系統、采光通風冷暖系統,消毒感控系統的網管設施布局的合理性、影響實驗室的安全性,甚至影響檢驗結果的準確性。

  檢驗科一般設置在門診樓,并應自成一區;檢驗科平面布局應能清晰的分出污染區、半污染區和清潔區,各區域之間應有物理隔離。污染區主要由檢測實驗室、采血室組成;半污染區主要由試劑庫、制水間等輔助功能間組成;清潔區主要由辦公室和更衣室組成。檢驗科應確保人流、物流分開,人員和物品應有獨立的出入口,特別是污染物應有專用出口,而且需經醫院的專用污物電梯送至醫院集中的醫療廢物指定存放點,嚴禁使用醫院的客梯運送。

  ①HIV初篩實驗室:分為清潔區、半污染區、污染區,面積不宜小于45㎡。

  ②微生物實驗室:分為準備室、緩沖間和工作區,面積不宜小于35㎡。

  ③PCR實驗室:分為試劑準備室、樣品制備室、擴增分析室,各實驗室前端要設置緩沖間,總面積不宜小于60㎡。

  ④生化區:在設計時應重點關注生化機,生化機的更新換代速度很快,在設計前應與設備廠家聯系,確定設備的擺放位置、重量、規格、用水量、功率等參數。

  ⑤采血區:設計時建議單獨成一區,采血窗口的長度不宜小于1.2m,寬度45-60cm為宜,采血窗口的數量應參考日平均門診數量確定,并適當考慮未來業務發展的需要。

  三、醫院檢驗科實驗室裝飾和潔凈度要求

  ①地面材料:要求采用無縫的防滑耐腐蝕地面,常用的裝飾材料為橡膠或PVC地面,鋪貼的接縫處需用同色焊料焊接并刨平、拋光;

  ②頂棚、墻板材料:要求易于清洗、消毒、不起塵、不開裂、光滑防水、耐擦洗,常用材料為彩鋼板,防火等級不低于難燃B1級;

  ③實驗室對門的要求:應能自動關閉,門上宜設觀察窗,要帶門鎖和閉門器,門頭上可加裝工作狀態指示燈,標明實驗室是否有人在工作;

  ④實驗室對窗的要求:墻體上不宜設可開啟的外窗,可設密閉觀察窗;

  ⑤實驗室的墻體之間交接處:墻體與地面交接處,墻體與頂棚的交接處均應用圓弧處理,彩鋼板拼接處均應打密封膠處理,以保證實驗室的氣密性;

  ⑥實驗室吊頂高度要求:吊頂高度以2.7m為宜。

  四、醫院檢驗科實驗通風空調工程

  ①凈化實驗室應避免多個實驗室共用一個空調機組的情況,獨立的空調機組可有效地避免交叉污染,節約運行成本;

  ②實驗室空調設計參數應參照《生物安全實驗室建筑技術規范》法規要求,在設計時還應考慮到生物安全柜、離心機、培養箱等設備的熱、濕負荷;

  ③新風口距地面高度不應低于2.5m,新風口應有防鼠蟲和防雨措施,應設置容易拆除清洗的過濾網;

  ④實驗室的排風機應與送風機連鎖設計,排風機應先于送風機開啟,后于送風機關閉,室內排風管道與生物安全柜等設備的.排風管道應分開設置;

  ⑤室內送風口和排風口布置應使室內氣流停滯的空間最小,凈化室內送排風應采用上送風下排風的方式。

  ⑥實驗室的各區域之間應保持不小于5Pa的氣壓差,保證氣流是從清潔區流向污染區,避免逆流污染,建議在易于觀察的地方設置壓差表;

  ⑦空調機組和過濾器不能使用木制材料,應使用耐腐蝕、不吸水的材料,空調機組的漏風率應小于2%;

  ⑧空調主要是采用風機盤管加新風系統,冬夏季使用醫院集中的冷熱源,如果春秋季節醫院沒有冷熱源,可自備風冷式模塊機組提供冷熱源。

  五、檢驗科實驗室給排水系統

  ①純水系統:實驗室主要用純水的設備是生化儀,實驗室純水系統在設計前應與實驗室負責人溝通純水的用水點以及各水點的用水量。

  ②給水系統:實驗室的出口處應設洗手裝置,洗手裝置應使用非手動水龍頭,給水材料符合國家相關要求。

  ③排水系統:潔凈實驗室內不應設置地漏,實驗室排水應與生活區排水分開,應確保實驗室排水進入醫院污水處理站。

  六、檢驗科實驗室配套家具

  ①實驗室家具依據其使用的材質可分為全鋼家具、全木家具、鋼木家具三大類,全鋼家具外型美觀但價格偏高,全木家具因其在承重、防水方面的弊端已經很少有人選用,而鋼木家具比較適中,設計時應結合醫院的費用預算選用合適的家具。

  ②實驗臺面材質主要有環氧樹脂板、實芯理化板和千思板三大類,因檢驗科實驗室使用的高溫設備不多,一般推薦使用實芯理化板臺面和千思板臺面。

  ③實驗臺在制作前應結合現場實際情況和工作需要來確定款式和長/寬度,家具數量不足會影響工作開展,家具數量過多又會占用太多工作空間。

  七、醫院檢驗科實驗室電氣工程

  檢驗科實驗室應按一級負荷供電,并應設置不間斷電源系統UPS,保證主要設備不小于半小時的電力供應。

  1.檢驗科實驗室照明系統

  ①辦公區照度≥200Lux;緩沖間、準備間≥200Lux;實驗室照度≥300Lux;采血臺臺面照度≥500Lux;

  ②普通實驗區可根據吊頂材料選用普通燈具,凈化區應采用密閉燈具;

  ③實驗室應配紫外滅菌燈,可按10-15㎡配備一支30W紫外線燈;

  ④疏散指示燈、應急燈、出口指示燈的數量和位置應按消防法規相關規范設計。

  2.檢驗科實驗室動力配電系統

  ①在進行電氣設計時應設置足夠多的插座,并應提前了解實驗室主要設備的用電功率,生物安全實驗室應設置專用配電箱或配電柜;

  ②在設計不間斷電源UPS前應與實驗室負責人溝通,確定需要不間斷電源供電的設備及最短供電時間,不間斷電源放置的位置應確保通風條件良好。

  3.檢驗科實驗室弱電系統

  ①電話網絡終端:在實驗室內應設置足夠多的電話網絡終端接口,滿足實驗室信息化管理的通訊要求;

  ②呼叫系統:實驗室內應設置緊急呼叫分機以備應急使用,呼叫主機應設在值班室內。

  ③門禁系統:可限制非授權人員的進入,保證實驗室的安全,一般建議配置電子門禁系統;

  ④監控系統:可監控實驗室人員的安全出入情況、日常工作情況以及異常情況等。

實驗設計方案2

  思考:蠟燭紙杯燈為什么會轉動?

  材料:紙杯2個、牙簽1支、蠟燭1支、膠帶1卷、繩子1根、剪刀1把

  操作:

  1、取一紙杯,在杯身對稱處各剪開一個方形大口,在杯底固定上蠟燭,作為燈的底座。

  2、另一個紙杯則在杯身約等距離位置剪出三四個長方形的扇葉,在杯底中央處穿上繩子,并用牙簽棒固定,作為燈的上座。

  3、將兩個紙杯上下對口用膠帶貼好固定。

  4、點上蠟燭,拉起繩子,看看有什么現象產生。

  講解:

  1、蠟燭燃燒的時候,火焰尖端多呈朝上的方向。

  2、空氣受熱會上升,然后沿著上方紙杯的'扇葉口流動,因而造成旋轉的現象。

  創造:

  你能讓蠟燭紙杯燈向相反的方向轉動嗎?

  注意:注意蠟燭燃燒時的安全!

實驗設計方案3

  【學習目標】

  1、掌握生字詞,體會語言的豐富內涵;

  2、學習記敘、描寫相結合的寫作技巧;

  3、學習伽利略不輕信權威,堅持在實踐中追求真理的科學態度和勇于為科學精神獻身的可貴精神。

  【預習案】

  1、 給加點字注音:

  滑稽( ) 咕噥( ) 祈禱( ) 驚擾( )

  卷帙( ) 伽利略( ) 心不在焉( ) 赫赫有名( )

  倔強( )( ) 噓( )( )(兩種讀音)

  2、 理清文章思路:

  (1) 伽利略是怎樣發現“擺”的規律的?

  (2) 伽利略在斜塔上做實驗,教授們、學生們和鎮上的人持什么態度?

  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

  2、 檢查預習案

  【探究案】

  一、讀課本1—7自然段,思考下列問題:

  1、 第1段寫“一個教堂司事”的“漫不經心”有什么作用?

  2、 第2段中“在擺動著的油燈的節奏中,他仿佛遭到了閃光的突然襲擊”一句運用____

  ______________修辭方法,描寫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語段最后一句中,“就這樣”具體指什么?

  4、 這一部分課文所記述的事跡表現了伽利略的什么精神?

  二、讀課本16—18自然段,思考下列問題:

  1、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一部分的主要內容。

  2、第16自然段中的畫線句是什么意思?你從中受到什么啟發?

  3、第17自然段描寫觀看隊伍的盛大和觀眾的“興高采烈”,有什么作用?

  4、品讀第18自然段中畫線的句子,回答問題。

  (1) 句中破折號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大家“竊竊私語”,都說些什么?請根據文意補充。

  5、 伽利略臨終前說的最后一句話是“追求科學,需要特殊的勇氣”,請結合這一部分說說伽利略“特殊的勇氣”表現在哪些方面。

  【檢測案】

  1、 解釋下列詞語:

  等因奉此:

  漫不經心:

  一勞永逸:

  心不在焉:

  2、 課文中介紹了伽利略和學生時代的情況,這與課文其它內容有什么關系?

  【布置內容】

  做練習冊

  【教學反思】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

  編寫人:張國昌 審查人:張曉利 把關領導:劉小光

  【學習目標】

  1、聯系課文語言具體環境,品味生動傳神的雅詞;

  2、結合課文的`中心主題,出精美出彩的妙句。

  【預習案】

  1、 點字注音:

  根深蒂固( ) 孜孜不倦( ) 鍥而不舍( ) 持之以恒( )

  汲取( ) 淵博( ) 駕馭( ) 不言而喻( )

  2、理清文章思路:

  (1)作者是怎樣引出“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這個觀點的?

  (2)要想尋求第二種答案,有賴于創造性思維。那么,創造性思維必需具備哪些要素?

  【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

  2、 檢查預習案

  【探究案】

  一、讀課本1—3自然段,思考下列問題:

  見語文基礎訓練頁76頁1-3題

  二、讀課本9—12自然段,思考下列問題:

  見語文基礎訓練頁77頁1-4題

  【歸納總結】

  形成知識網絡

  1—3自然段:通過具體例子得出“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觀點。

  4—8自然段:

  9—13自然段:

  【檢測案】

  1、 議論文常識:

  議論文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論證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文的論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運用了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論證方法。

  【布置內容】

  做練習冊

  【教學反思】

實驗設計方案4

  一、研究問題:

  任務驅動教學法在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對提高學生綜合技能的作用

  二、實驗處理:

  比較實驗:普通班與實驗班的比較

  等組實驗:普通班與實驗班的比較

  三、實驗變量

  1、實驗自變量

  x=任務驅動教學法在中學信息技術課程中的運用

  2、實驗因變量

  Y1=獲取信息的能力

  y2=合作學習的能力

  Y3=評價信息的能力

  Y4=認知反思能力

  Y5=自我評價能力

  3、干擾變量及其控制

  干擾變量:

  (1)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和技術水平不同

  (2)任務設計和任務使用的合理性和正確性驅動教學過程。

  (3)學生及其能力的變化和發展對這五種能力的影響。

  干擾變量的控制:

  (1)為了確保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效果的提高是由于采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而不是其他因素,本實驗研究過程中采用了等組比較實驗。

  (2)為避免任務驅動教學中任務設計不合理對實驗效果的影響,教學設計專家、學科帶頭人和學生在實驗前應論證設計任務的合理性,以確保任務的合理性。

  (3)為了減少其他因素對教學效果的.影響,首先調查分析學生的基本學習能力、信息素養、計算機技術水平等因素,預測分析其他教學方法在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最后研究并消除教學效果。

  四、測試程序設計

  1、本實驗假設

  (1)任務驅動教學法對提高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有顯著影響

  (2)任務驅動教學法對提高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有顯著影響

  (3)任務驅動教學法對提高信息評價有顯著作用

  (4)任務驅動教學法對提高反思和認知能力有顯著作用

  (5)任務驅動教學法對提高信息評價能力有顯著作用自我評價

  2、實驗對象

  選擇班級

實驗設計方案5

  一、實驗名稱:臨時裝片、切片、涂片的制作、觀察和指導

  二、實驗目標:讓學生通過獨立自主的制作臨時裝片、切片、涂片的方法來感知細胞的形態和結構,從而使學生對細胞達到一定的認識,為以后的教學作下鋪墊。制作臨時裝片的成功,對提高學生的生物學興趣和生物科學素養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這樣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自己動腦思考的能力。

  三、實驗方法及步驟:

  (一)實驗材料: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鑷子、刀片、吸水紙、解剖針、毛筆、滴管、擦鏡紙;清水、碘酒溶液;西紅柿、空心蓮子草、洋蔥;創可貼(切片時可能會有人受傷)

  (二)實驗步驟:

  1、臨時裝片的制作

  ⑴準備

  擦用擦鏡紙把載玻片和蓋玻片擦拭干凈

  改進:將潔凈的紗布改為擦鏡紙,擦拭玻片時要注意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夾住玻片的兩端,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襯墊上潔凈的紗布后,夾在玻片兩面,同時擦拭,以防將玻片損壞,滴用滴管在載玻片中央滴1-2滴清水

  改進:在制片時至少滴2滴清水,這樣加蓋玻片時,蓋玻片下的空間中水較充盈,氣泡就少,細胞的活性也較好取用刀片在洋蔥表面上劃“井”字(大約0.5cm2),用鑷子撕取外表皮

  問題:由于葉表皮皺縮、學生不熟練等,導致撕下的表皮薄膜過厚,在顯微鏡視野中難以找到理想的觀察對象,致使實驗效果較差。

  改進:首先將洋蔥鱗片葉切成寬1.0-1.5cm的縱向窄條,再用刀片將洋蔥鱗片葉內側表皮劃成小塊(切忌劃透),然后用鑷子夾住所劃表皮的邊緣,將其輕輕取下(洋蔥鱗片葉內側表皮易與葉肉分離,操作簡便)即可。這一改進降低了實驗操作難度,提高了制片質量。放把撕取的表皮浸入載玻片上的水滴中,并展平

  ⑵蓋蓋玻片

  蓋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它的一邊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緩緩地放下,蓋在要觀察的材料上

  ⑶染色

  染:將玻片傾斜10度左右,從高的一側滴入碘液,讓其自己流入玻片。問題:染色時書中要求是把1-2滴碘液滴在蓋玻片的一側,然后用吸水紙從蓋玻片的另一側吸引,使染液浸潤標本的全部。然而,部分同學可能將蓋玻片下所有水全部吸干,做出的裝片會有很多的大氣泡,且氣泡將細胞掩蓋了,或者有人將氣泡誤認為細胞。

  改進:染色時不用吸水紙吸水,而是將玻片傾斜10度左右,這個角度一定不能太大,太大水就會流出蓋玻片下的小空間,然后從較高一側的蓋玻片與載玻片的縫隙往里滴碘液,讓碘液自己流進蓋玻片下,如果有液體流到蓋玻片外,用吸水紙擦拭,但一定要強調不能從蓋玻片邊緣吸水,蓋玻片周圍一定要有充盈的液體,這樣才不會出現大氣泡。

  ⑷鏡檢

  用顯微鏡觀察

  2、臨時切片的制作

  ⑴選材

  選擇軟硬適度的材料,先截成適當長度,一般以20-30mm為宜(便于手持即可),材料太軟,可用馬鈴薯塊莖、胡蘿卜根或肥皂將欲切取的材料夾住一起進行切片,本實驗用空心蓮子草,可直接用于切片。

  ⑵切片

  用三只手指夾住空心蓮子草,(使其高于手指,右手持刀片(刀片用水潤濕),將空心蓮子草削去一層,形成平面,刀口向內,與斷面平行,以均勻的動作,自左前方向右后方快速拉刀,滑行切片(注意要整個臂部用力,而不要腕部用力)。

  ⑶鏡檢

  如此連續動作,切下一些薄片,然后用毛筆將最薄的幾片材料移至滴有一滴清水的潔凈的載玻片中央,蓋上蓋玻片,用顯微鏡觀察。

  3、臨時涂片的制作

  ⑴把成熟的番茄果肉放在培養皿內,讓汁液流出(汁液中有均勻的離散細胞)。⑵吸取汁液,滴在潔凈的載玻片上,將涂抹的`液滴滴于載玻片的中央或偏右約1/4處,左手持載玻片或放在平臺上,右手持另一載玻片作推片。先慢慢向右移動,讓短邊接觸溶液,兩載玻片的夾角約為30-45度,再向左迅速推載玻片,即可涂成一均勻的薄片。(也可用解剖針、牙簽、火柴桿等涂成薄片,蓋上蓋玻片即可。)

  四、預期結果:

  1、成功觀察到了洋蔥表皮細胞、西紅柿果肉細胞及空心蓮子草莖的結構。

  2、通過使用顯微鏡對細胞的觀察,同學們對顯微鏡的使用有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

  3、通過學生們對臨時裝片、切片、涂片獨立自主的制作,使得大家基本掌握制作臨時裝片、切片、涂片的方法

  4、通過對細胞結構的觀察,使同學們對于細胞的形態和結構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實驗設計方案6

  實驗設計思路模板:

  1. 實驗目的:明確實驗的目的和研究問題。

  2. 實驗對象:確定實驗的對象,如動物、細胞、人群等。

  3. 實驗設計:設計實驗方案,包括實驗流程、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變量、控制變量、實驗指標等。

  4. 實驗方法:選擇適合的實驗方法,如生物學、物理學、化學等方法。

  5. 樣本量計算:根據實驗設計和統計學原理計算樣本量。

  6. 數據采集:選擇合適的數據采集方法和工具,如問卷調查、實驗記錄等。

  7. 數據分析:采用相關的統計學方法對數據進行分析,以驗證實驗假設和結論。

  8. 實驗倫理:考慮實驗的倫理問題,如是否需要審批、是否需要獲得參與者的知情同意等。

  實驗設計方案的寫作:

  實驗設計方案是實驗設計的具體落實,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實驗目的和研究問題的明確:在實驗設計方案中應明確實驗的目的和研究問題,說明實驗的意義和價值。

  2. 實驗對象的確定:應明確實驗的對象,包括它們的性質和特點。

  3. 實驗流程的設計:應詳細描述實驗的操作流程,包括實驗的操作步驟、實驗時間和地點等。

  4. 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設計:應明確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設定,包括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數量和組成、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處理方法等。

  5. 實驗變量的選擇和控制:應選擇適當的變量并對其進行控制,以保證實驗結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6. 實驗指標的確定:應明確實驗的指標和評價方法,以對實驗結果進行客觀的評價。

  7. 數據采集和處理:應選擇適當的數據采集方法和工具,并對采集到的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

  8. 數據分析和結果判讀:應采用適當的統計學方法對數據進行分析,并根據結果對實驗結論進行判讀和總結。

  9. 實驗倫理:應考慮實驗的倫理問題,包括是否需要獲得參與者的同意、是否需要保護參與者的隱私等。

  實驗設計方案應充分考慮實驗的科學性、可行性和可靠性,以保證實驗的成功和有效性。

實驗設計方案7

  一、實驗原理

  (1)鑒定實驗設計的理念:

  某些化學試劑 + 生物組織中有關有機化合產生特定的顏色反應。

  (2)具體原理:

  ①可溶性還原糖+ 斐林試劑→磚紅色沉淀。

  ②脂肪小顆粒 + 蘇丹Ⅲ染液→橘黃色小顆粒。

  ③蛋白質 + 雙縮脲試劑→紫色反應。

  二、目標要求

  初步掌握鑒定生物組織中可溶性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基本方法。

  三、重點、難點

  1.重點

  ①初步掌握鑒定生物組織中可溶性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基本方法。

  ②通過實驗的操作和設計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掌握探索實驗設計技巧,從而培養創新思維能力。

  2.難點

  根據此實驗方法、原理,設計實驗來鑒定常見食物的成分。

  四、實驗材料

  1.可溶性還原糖的鑒定實驗:選擇含糖量較高、顏色為白色或近白色的植物組織,以蘋果、梨為最好。

  2.脂肪的鑒定實驗:選擇富含脂肪的種子,以花生種子為最好(實驗前浸泡3h~4h)。

  3.蛋白質的鑒定實驗:可用浸泡1d~2d的黃豆種子(或用豆漿、或用雞蛋蛋白)。

  五、儀器、試劑

  1.儀器:剪刀,解剖刀,雙面刀片,試管,試管架,試管夾,大小燒杯,小量筒,滴管,玻璃漏斗,水浴鍋,研缽,石英砂,紗布,載玻片,蓋玻片,毛筆,吸水紙,顯微鏡。

  2.試劑:①斐林試劑(0.1g/L的NaOH溶液+ 0.05g/mL的CuSO4溶液);②蘇丹Ⅲ染液;③雙縮脲試劑;④ 體積分數為50%的酒精溶液;⑤蒸餾水。

  六、方法步驟

  1.制備試劑。

  2.可溶性還原糖的鑒定、方法、步驟。

  3.脂肪的鑒定、方法、步驟。

  4.蛋白質的鑒定、方法、步驟。

  七、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我們在化學中學習過物質的鑒定,其原理是被鑒定的物質與所用的化學試劑要么發生顏色反應,要么產生沉淀,我們生物學上也采用此原理,在生物學中物質鑒定的理念是:某些化學試劑能夠使生物組織中的有關有機化合物產生特定的顏色反應。

  新課教學:(具體原理)

  ①可溶性還原糖+ 斐林試劑→磚紅色沉淀。(水浴加熱)

  ②脂肪小顆粒 + 蘇丹Ⅲ染液→橘黃色小顆粒。(要顯微鏡觀察)

  ③蛋白質 + 雙縮脲試劑→紫色反應。(要先加A液NaOH 溶液再加B液CuSO4 溶液) 今天,我們學習鑒定生物組織中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基本方法。

  (一)、還原糖的鑒定

  1、還原糖的鑒定步驟:

  選材: 蘋果:洗凈、去皮、切塊,取5g放如研缽中 制備組織樣液研磨成漿:加石英砂,加5 ml水研磨

  注入組織樣液2ml過濾:將玻璃漏斗插入試管中,漏斗上墊一層紗布

  加斐林試劑:2ml(由斐林試劑甲液和乙液充分混合而成,不能分別加入)

  水浴加熱:煮沸2min

  觀察溶液顏色變化:淺藍色→棕色→磚紅色。

  2、實驗成功的要點:

  ①還原糖的鑒定實驗:選擇含糖量較高、顏色為白色或近白色的植物組織,以蘋果、梨為最好。

  ②斐林試劑要兩液混合均勻且現配現用。

  斐林試劑的配制過程示意:

  斐林試劑甲液( 0.1 g/ml的 NaOH 溶液) 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勻

  斐林試劑 斐林試劑乙液( 0.05 g/ml的 CuSO4 ③在鑒定尿液中是否含有葡萄糖時還能用其他那些鑒定方法?

  學生回答:還可以用斑氏試劑產生磚紅色沉淀;及糖尿試紙據糖的由少到多產生淺藍、淺綠、棕或深棕色。

  (二)、脂肪的鑒定

  1、脂肪的鑒定步驟:

  取材:花生種子(浸泡3-4h),將子葉削成薄片

  取理想薄片

  在薄片上滴2-3滴蘇丹Ⅲ染液

  去浮色 制片

  制成臨時裝片

  觀察:先在低倍鏡下,找到材料的脂肪滴,然后,轉為高倍鏡觀察。

  結論:細胞中的`圓形脂肪小顆粒已經被染成橘黃色。

  2、實驗成功的要點:

  ①.脂肪的鑒定實驗:選擇富含脂肪的種子,以花生種子為最好(實驗前浸泡3h~4h)。

  ②該試驗成功的關鍵是獲得只含有單層細胞理想薄片。

  ③滴蘇丹Ⅲ染液染液染色2-3min,時間不宜過長,以防細胞的其他部分被染色。

  (三)、蛋白質的鑒定

  1、 蛋白質的鑒定步驟:

  結論:蛋白質與雙縮脲試劑發生紫色反應。

  2、實驗成功的要點:

  ①蛋白質的鑒定實驗:可用浸泡1d~2d的黃豆種子(或用豆漿、或用雞蛋蛋白稀釋液)。

  ②雙縮脲試劑的使用,一定要先加入A液(即0.1 g/ml的 NaOH 溶液),再加入雙縮脲試劑B液(即0.01 g/ml的 CuSO4 溶液)。

  ③還可設計一只加底物的試管,不加雙縮脲試劑,進行空白對照,說明顏色反應的引起是蛋白質的存在與雙縮脲試劑發生反應,而不是空氣的氧化引起。

實驗設計方案8

  一、研究問題:

  任務驅動教學法在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對學生綜合能力提高的作用

  二、實驗處理:

  比較性實驗:普通班與實驗班的比較

  等組實驗:普通班與實驗班的比較

  三、實驗變量

  1、實驗自變量

  X=中學信息技術課程中任務驅動教學法的使用

  2、實驗因變量

  Y1=獲取信息的本事

  Y2=合作學習的本事

  Y3=對信息評價的本事

  Y4=反省認知的本事

  Y5=自我評價的本事

  3、干擾變量及其控制

  干擾變量:

  (1)學生信息技術素養和技術水平的不一樣

  (2)任務驅動教學過程中任務的設計、使用的合理性與正確性。

  (3)學生與他本事的變化發展對這五種本事的影響。

  干擾變量的控制:

  (1)為了確保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效果的提高是由于任務驅動教學方法的使用的作用而不是其它因素的作用,本實驗研究過程中采用等組比較實驗。

  (2)為避免由于任務驅動教學中任務的設計不合理而對實驗效果產生影響,在進行實驗前應由教學設計專家、學科帶頭教師和學生對設計的任務的合理性進行論證,布爾什確保任務的合理性。

  (3)為降低其它因素對教學效果的影響,先對學生的確基本學習本事、信息素養和計算機技術水平等因素進行調查分析,并對其它教學方法在教學中的應用所產生的'效果作預測分析,最終對教學效果進行分析時加以研究并予以排除。

  四、試驗程序設計

  1、實驗假設

  (1)任務驅動教學法對學生獲取信息的本事的提高有顯著的作用

  (2)任務驅動教學法對學生合作學習的本事的提高有顯著的作用

  (3)任務驅動教學法對對信息評價的本事的提高有顯著的作用

  (4)任務驅動教學法對反省認知的本事的提高有顯著的作用

  (5)任務驅動教學法對自我評價的本事的提高有顯著的作用

  2、實驗對象

  在附中信息技術教學中選取高二(3)、(4)班和第二中學

  信息技術教學中選取高二(2)、(5)班為實驗對象;

  附中高二(3)班和第二中學高二(2)為實驗組,教學中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

  附中高二(4)班和第二中學高二(5)班為控制班,教學中不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實驗實施前對學生本事進行前測,確認兩班同學在這三個方面的本事相當,視為等組。

  控制1=附中高二(4)班部分學生和二中高二(5)班

  實驗1=附中高二(3)班部分學生和二中高二(2)班

  (注:研究到前測時可能兩個學校的兩個班不必須全部能夠分為兩個等組,故從兩學校的兩班中分別選取部分同學構成兩個等組。為不影響實驗的正常、順利進行,對不納入實驗的同學也實施同樣的實驗手段,但不納入數據的統計分析中)

  3、實驗過程

  本實驗研究采用等組比較前測后測實驗研究。

  (1)利用里克特量表對預期的實驗對象進行前測,并分別從兩個自然班中選取部分學生組成實驗組和控制組:實驗組和控制組。

  (2)利用調查問卷對實驗對象進行學習風格、本事結構等因素進行調查研究,了解學生的特點和已具備的本事狀況,為以后的效果分析掃清障礙。

  (3)在兩個學校的兩個實驗班的教學中任務驅動教學方法(教學資料和任務驅動基本架構是由研究者和學科教師根據研究和教學的需要共同確定的)。在教學的過程中利用行為觀察記錄表、反思日志表、調查問卷、里克特量表等工具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觀察和記錄。

  (4)在研究進行兩個月左右時對學生這三種本事的發展進行構成性檢驗,發現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解決措施,進行補救。

  (5)學期結束時,對學生這三種本事的發展進行終結性檢驗,驗證實驗假設是否成立,如成立,用實驗數據證明,如不成立,說明原因。

實驗設計方案9

  實驗原理:

  1、生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氣:有機物+氧氣→二氧化碳+水+能量。

  2、氧氣有助燃的特性。

  創新點介紹:

  1、原實驗材料為黃豆,本實驗中改為蘆葦葉。

  2、原實驗用的廣口瓶,本實驗改為廢棄的礦泉水瓶。

  3、原實驗用的燃燒匙和蠟燭,本實驗改為衛生香和火柴。

  4、原實驗為演示實驗,由教師自己來完成,可以改為學生完成或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演示過程。

  實驗過程:

  1、準備實驗材料和用具:(教師準備)

  蘆葦葉(新鮮和干枯)、廢棄的礦泉水瓶、衛生香、火柴。

  2、處理實驗材料:(教師準備)

  設置對照實驗:將礦泉水瓶標記為A和B;A中放入兩片新鮮的'蘆葦葉(活的),B中放入兩片干枯的蘆葦葉(死的),擰緊瓶蓋;實驗前暗處理一晝夜。

  3、演示過程:(師生共同完成:教師解說,學生操作)

  方法一:(一人完成:一名學生)點燃一根衛生香,先打開B瓶蓋,將燃燒的衛生香伸入B中,正常燃燒;再打開A瓶蓋,將燃燒的衛生香伸入A中,火焰熄滅。由現象得出結論:呼吸作用需要消耗氧氣。

  方法二:(兩人完成:教師和一名學生或兩名學生一起完成。)兩人同時分別點燃一根衛生香,A、B同時進行。現象:A中火焰熄滅;B中正常燃燒。結論:呼吸作用需要消耗氧氣。

  創新說明:

  本地盛產蘆葦,材料易得,處理簡單;用廢棄的礦泉水瓶可以激發學生廢物利用的創新思維;用衛生香操作簡單;改進后既可以節省實驗費用和時間,還可以鍛煉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增進師生感情。

實驗設計方案10

  一、霍爾效應實驗設計方案

  電子從電子槍加熱發射而出,經加速電壓加速,穿過極板射向熒屏。這個過程產生霍爾效應中所需的工作電流。在無外磁場的情況下,觀察亮點的移動情況,測量霍爾電壓;在極板處加上垂直于電子束及極板方向的磁場,電子束因此受到洛倫茲力而偏轉,在極板積聚,產生電壓,測量得霍爾電壓UH;除去磁場,觀察熒光屏上亮點位置移動情況,待位置穩定后,測量此時電壓。

  二、霍爾效應實驗的實現步驟及實驗檢驗實驗步驟

  將磁鐵和示波管組裝在一起,提供磁場;連接外電路開關,打開電源,開始實驗;調整聚焦及亮度,使亮點集中到熒光屏中央,測量霍爾電壓;加載磁場,測量極板處磁感應強度B,觀察熒光屏亮點移動情況;穩定后,測量霍爾電壓UH;除去磁場,觀察亮點移動情況,測量霍爾電壓。實驗結果與現象分析實驗數據分析在X偏轉板處所加磁場的磁感應強度B為0.00017T,示波管內部是固定結構,為使示波管正常工作,對電源供給有一定要求,可分析出加速電壓UO為陰極K與第二柵極G2之間的電壓,約為1000V(因為實驗時G2電位可調范圍為±100V,實際加速電壓為900V至1100V)。示波器內X偏轉板之間的距離(由于在透明的真空殼體內不能準確測量,目測為1cm)約為0.01m。將示波器的`亮度調大,所測電壓逐漸增大;當亮度調節到最大時(輸入電壓約為900V至1100V),所測霍爾電壓達到最大值33.8V。理論上,電子經加速電壓加速后,亮點在熒光屏上迅速向上偏移,這個過程時間極短。這是受洛倫茲力作用,使電子束向上偏轉。由于偏轉極板兩側電荷積聚,產生霍爾電壓,電子束同時受電場力和洛倫茲力作用平衡。但是由于對于此時電子速度,極板長度不可忽略,所以電子束相對中央位置發生偏轉。過3min,待穩定后,再除去磁場,如圖5。亮點迅速移動到下方,這是由于磁感應強度為零,霍爾效應消失。這個過程是極短的。這些現象都符合霍爾效應,所以本實驗成功驗證了霍爾效應。

  三、結語

  本文所設計的霍爾效應實驗利用電子槍作為電子發射裝置,討論從陰極發射出的電子經過磁場時產生的霍爾效應現象。從熒光屏上電子的亮度變化可以推斷出從通過控制光柵中心小孔的電子密度(電子數目)增減;通過觀察熒光屏上亮點的移動情況,得到霍爾效應內部的平衡過程;并根據測量X極板上的霍爾電壓判斷霍爾效應現象的明顯程度。相比于傳統的霍爾效應實驗,本實驗儀器最大特點就是實驗過程動態可知、實驗結果直觀易得。通過熒光屏上的亮點亮度變化可以得知電子束密度增減,亦即電流強弱;兩極板電壓可以直接測量得霍爾電壓;通過觀察亮點在熒光屏上移動情況,可得知霍爾效應內部電子受力平衡過程。因此本實驗可以讓學生更加清楚地理解霍爾效應的過程和本質。另外本文所設計的霍爾效應實驗,由于儀器由示波管簡單改裝而來,所以制作容易,操作簡便,成本低、互換性強,適合學生實驗。

實驗設計方案11

  一、研究問題:

  任務驅動教學法在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對學生綜合能力提高的作用

  二、實驗處理:

  對比性實驗:普通班與實驗班的對比

  等組實驗:普通班與實驗班的對比

  三、實驗變量

  1、實驗自變量

  X=中學信息技術課程中任務驅動教學法的使用

  2、實驗因變量

  Y1=獲取信息的能力

  Y2=合作學習的能力

  Y3=對信息評價的能力

  Y4=反省認知的能力

  Y5=自我評價的能力

  3、干擾變量及其控制

  干擾變量:(1)學生信息技術素養和技術水平的不同

  (2)任務驅動教學過程中任務的設計、使用的合理性與正確性。

  (3)學生與他能力的變化發展對這五種能力的影響。

  干擾變量的控制:

  (1)為了確保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效果的提高是由于任務驅動教學方法的`使用的作用而不是其它因素的作用,本實驗研究過程中采用等組對比實驗。

  (2)為避免由于任務驅動教學中任務的設計不合理而對實驗效果產生影響,在進行實驗前應由教學設計專家、學科帶頭教師和學生對設計的任務的合理性進行論證,布爾什確保任務的合理性。

  (3)為降低其它因素對教學效果的影響,先對學生的確基本學習能力、信息素養和計算機技術水平等因素進行調查分析,并對其它教學方法在教學中的應用所產生的效果作預測分析,最終對教學效果進行分析時加以考慮并予以排除。

  四、試驗程序設計

  1、實驗假設

  (1)任務驅動教學法對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的提高有顯著的作用

  (2)任務驅動教學法對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的提高有顯著的作用

  (3)任務驅動教學法對對信息評價的能力的提高有顯著的作用

  (4)任務驅動教學法對反省認知的能力的提高有顯著的作用

  (5)任務驅動教學法對自我評價的能力的提高有顯著的作用

  2、實驗對象

  在附中信息技術教學中選取高二(3)、(4)班和第二中學信息技術教學中選取高二(2)、(5)班為實驗對象;附中高二(3)班和第二中學高二(2)為實驗組,教學中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附中高二(4)班和第二中學高二(5)班為控制班,教學中不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實驗實施前對學生能力進行前測,確認兩班同學在這三個方面的能力相當,視為等組。

  ●控制1=附中高二(4)班部分學生和二中高二(5)班

  ●實驗1=附中高二(3)班部分學生和二中高二(2)班

  (注:考慮到前測時可能兩個學校的兩個班不一定全部可以分為兩個等組,故從兩學校的兩班中分別選取部分同學形成兩個等組。為不影響實驗的正常、順利進行,對不納入實驗的同學也實施同樣的實驗手段,但不納入數據的統計分析中)

  3、實驗過程

  本實驗研究采用等組對比前測后測實驗研究。

  (1)利用里克特量表對預期的實驗對象進行前測,并分別從兩個自然班中選取部分學生組成實驗組和控制組:實驗組和控制組。

  (2)利用調查問卷對實驗對象進行學習風格、能力結構等因素進行調查研究,了解學生的特點和已具備的能力狀況,為以后的效果分析掃清障礙。

  (3)在兩個學校的兩個實驗班的教學中任務驅動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任務驅動基本架構是由研究者和學科教師根據研究和教學的需要共同確定的)。在教學的過程中利用行為觀察記錄表、反思日志表、調查問卷、里克特量表等工具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觀察和記錄。

  (4)在研究進行兩個月左右時對學生這三種能力的發展進行形成性檢驗,發現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解決措施,進行補救。

  (5)學期結束時,對學生這三種能力的發展進行終結性檢驗,驗證實驗假設是否成立,如成立,用實驗數據證明,如不成立,說明原因。

實驗設計方案12

  課題:

  12.3等腰三角形

  教學內容:

  新人教版八年級上冊十二章第三節等腰三角形

  設計理念:

  教學的實質是以教材中提供的素材或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問題為載體,通過一系列探究互動過程,滲透分類討論、數形結合和方程的思想方法,達到學生知識的構建、能力的培養、情感的陶冶、意識的創新。

  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等腰三角形是新人教版八年級上冊十二章第三節等腰三角形的第一課時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前面學習了三角形的有關概念及性質、軸對稱變換、全等三角形、垂直平分線和尺規作圖的基礎上,研究等腰三角形的定義及其重要性質,它既是前面所學知識的延伸,也是后面直角三角形、等邊三角形的知識的重要儲備,我們常常利用它證明角相等、線段相等、兩直線垂直,因此本節課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另外,本堂課通過“活動探究”、“觀察—猜想—證明”等途徑,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因此,本堂課無論在知識上,還是在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及情感教育等方面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㈡教學內容的分析

  本堂課是等腰三角形的第一堂課,在認識等腰三角形的基礎上著重介紹“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通過展示我國今年舉辦的精彩絕倫的盛會—上海世博會圖片中的等腰三角形,結合云南豐富的文化資源,讓學生感知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感受圖形的和諧美、對稱美;通過學生感興趣的數學情景引入等腰三角形定義,提高學生的學習樂趣;讓學生通過動手剪等腰三角形、對折等腰三角形等活動,探究發現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經歷知識的“再發現”過程。在探究活動的過程中發展創新思維能力,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在發現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的基礎上,再經過推理證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質,使得推理證明成為學生觀察、實驗、探究得出結論的自然延伸,有機地將等腰三角形的認識與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的證明結合起來,從中發展學生推理能力。

  在例題的選取上,注重聯系實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同時滲透分類討論、數形結合和方程的數學思想方法,讓學生形成自己的數學思維和能力,發展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二、目標及其解析

  ㈠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認識等腰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2.經歷探究等腰三角形性質的過程,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的證明;

  3.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質,能運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質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

  數學思考:

  1.經歷“觀察?實驗?猜想?論證”的過程,發展學生幾何直觀;

  2.經歷證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的過程,體會證明的必要性,發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繹推理能力、

  解決問題:

  1.能運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質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發展數學的應用能力,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

  2.在小組活動和探究過程中,學會與人合作,體會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情感態度:

  1、經歷“觀察?實驗?猜想?論證”的過程,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究性和創造性,感受證明的必要性、證明過程的嚴謹性以及結論的確定性,并有克服困難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建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2、經歷運用等腰三角形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認識數學是解決實際問題和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了解數學對促進社會進步和發展人類理性精神的作用;

  3、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通過小組合作,積極參與對數學問題的討論,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并尊重與理解他人的見解,在交流中獲益、

  ㈡教學重點:

  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及應用。

  ㈢教學難點:

  等腰三角形性質的證明。

  ㈣解析

  本堂課是等腰三角形的第一堂課,所以對于本堂課的知識目標的定位,主要考慮如下:

  1.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認識等腰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在本堂課中要達到如下要求:

  ⑴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定義,知道等腰三角形的頂角、底角、腰和底邊

  ⑵知道等腰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它有一條對稱軸,即:頂角角平分線(底邊上的高或底邊上的中線)所在直線;

  2.經歷探究等腰三角形性質的過程,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的證明,在課堂中讓學生參與等腰三角形性質的探索,鼓勵學生用規范的數學言語表述證明過程,發展學生的數學語言能力和演繹推理能力,引導學生完成對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的證明;

  3.會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質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本堂課要達到以下要求: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質,會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質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三、問題診斷分析

  1、在這堂課中,學生可能遇到的第一個困難是等腰三角形性質的發現,特別是等腰三角形頂角的角平分線、底邊上的中線、底邊上的高相互重合這一性質,解決這一問題教師主要借助等腰三角形對稱性的研究,并引導學生理解“重合”這個詞的涵義。

  2、這堂課學生可能遇到的第二個問題是證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質

  這一問題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學生剛接觸幾何證明不久,對數學語言表達方式還不熟悉;這一困難,并不是一堂課就能解決的,而要在以后學習中幫助學生增強數學語言運用的能力,能有條理地、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觀點。在這堂課中我通過等腰三角形性質的證明,鼓勵學生運用規范的數學語言來表述,使學生數學語言能力和演繹推理能力得到提升;

  第二是添加輔助線的問題,這也是學生在證明中的一個難點。要解決這一問題,我借助等腰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通過研究等腰三角形的對稱軸,讓學生理解三種添加輔助線的方法,即作頂角角平分線、底邊上的高或底邊上的中線;

  第三是證明等腰三角形頂角角平分線、底邊上的中線、底邊上的高互相重合這一性質,要突破這一難點,我采用先證明等腰三角形兩底角相等這一性質,為學生搭一個臺階,更好地解決這個難點。

  3、這堂課中學生可能遇到的第三個問題是對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的應用,特別是等腰三角形頂角的角平分線、底邊上的中線、底邊上的高相互重合這一性質的應用;所以我在設計課堂練習時,注重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讓學生主動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并通過練習滲透分類討論、數形結合和方程的數學思想方法,讓學生形成自我的數學思維和能力,發展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四、教法、學法:

  教法:

  常言道:“教必有法,教無定法”。所以我針對八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能力水平,大膽應用生活中的素材,并作了精心的安排,充分體現數學是源于實踐又運用于生活。

  因此,本堂課的教學中,我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積極思維,勇于探索,主動地獲取知識。同時,采用了現代化教學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整個課堂“活”起來,提高課堂效率。本堂課以生活中的一些例子為中心,讓學生親自嘗試,接受問題的挑戰,充分展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給學生創設一個寬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為終身學習和發展打打下堅實的基礎。

  本堂課的設計是以課程標準和教材為依據,采用發現式教學。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還課堂給學生,讓學生去親身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拓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同時,注意加強對學生的啟發和引導,鼓勵培養學生大膽猜想,小心求證的科學研究的思想。

  學法:

  學生都渴望與他人交流,合作探究可使學生感受到合作的重要和團隊的精神力量,增強集體意識,所以本課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遵循“情景問題?實踐探究?證明結論?解決實際問題”的主線進行學習。

  讓學生從活動中去觀察、探索、歸納知識,沿著知識發生,發展的脈絡,學生經過自己親身的實踐活動,形成自己的經驗,產生對結論的感知,實現對知識意義的主動構建。這不僅讓學生對所學內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能力得到培養,素質得以提高,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學會探索問題的方法。

  五、教學支持條件分析

  在本堂課中,準備利用長方形紙片、剪刀、圓規和直尺等工具,剪出等腰三角形,利用等腰三角形,通過對折、多媒體動畫演示等方法發現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并且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與實際動手操作加強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實驗設計方案13

  一、指導思想:

  通過科學探究實驗考核,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思想、方法、動手能力,發展學生的個性。 重點考核學生實驗操作、方案設計、數據的分析和處理等方面的科學探究能力,使每個學生在評價中都能獲得成功和自信,展示自己的才能。

  二、考核技能要求:

  (一)操作技能的要求必須達到3個層次:

  1、模仿水平;

  2、獨立操作水平;

  3、思維遷移水平。

  (二)需要掌握的儀器、工具和技術:

  1、儀器:刻度尺、天平、秒表、溫度計、顯微鏡、放大鏡、鑷子、解剖器、試管、燒杯、量筒、滴管、漏斗、玻璃棒、鐵架臺、杠桿、鉤碼、電流表、電壓表、滑動變阻器、開關、地圖和地球儀、星圖、普及型天文望遠鏡等日常儀器工具。

  2、實驗操作技術:主要包括測定某種氣體、溶液、配置溶液、分離混合物、加熱、探索物質變化、研究平衡條件、組裝電路測定數據、顯微鏡觀察、制作簡單標本的技術等。

  三、具體實施:

  (一)測評時間:過程性測評在學期結束前一個月內進行;終結性測評時間為__年4月12日(原則上半天完成)。

  (二)測評內容:以初中科學必做的`實驗為范圍,由瑞安市教育局實驗操作命題小組于4月8日將3組考題在瑞安教育信息網上公布,然后在4月9日確定其中的2組考題(2組考題難度基本一致,難度系數控制在0.8左右),測評時讓考生自主選擇其中1組題作為考題。各校按考題要求布置考場和準備考題所需的全部儀器、藥品和材料。

  (三)測評組織形式:

  1、在學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領導小組領導下,抽調專門考核人員,統一組織安排在同一天時間內完成。學校按考題內容布置實驗室,考生按照順序到指定位置就坐,15分鐘內(準備5分鐘,測試10分鐘)完成測試實驗的操作。 2、4月9日上午各教育學區到教育局領取科學實驗操作測試卷,下午鄉鎮初中學校到各自的教育學區領取測試卷;直屬、民辦初中學校于4月9日下午直接到教育局領取科學實驗操作測試卷。

  3、鄉鎮初中學校的科學實驗操作測評巡視工作由各教育學區負責,直屬、民辦初中學校的科學實驗操作測評巡視工作由教育局負責(巡視記錄表見附件1),同時教育局還將派出3個巡查組到測評學校進行檢查。

  (四)評價的標準:

  1、實驗操作滿分為100分。

  2、考核人員根據考生實驗操作情況做好考核記錄并打出實驗操作得分,最后由考生簽認可。

  3、等級評定:測評學校根據考核人員打出的實驗操作得分,按規定評定a、p、e三等,其比例每班a等為40%,p等為55%,e等為5%。各班根據實際情況可適當上下浮動比例。

  四、紀律要求:

  (一)本《實施方案》由瑞安市教育局綜合素質評價領導小組負責解釋。

  (二)對在測試工作中弄虛作假、徇私舞弊者,按有關規定,予以嚴肅處理。

  附件1:瑞安市20xx年初中畢業生科學實驗操作終結性測評巡視記錄表

  __年2月21日

實驗設計方案14

  【概述】

  《四個太陽》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

  本課所需課時為2課時。

  主要學習內容是識記生字,感悟課文,擴展閱讀,網上留言。

  【教學目標分析】

  1、認識“掛、街”等13個生字和部首“□”,運用多種方法識記由本課生字引出的新生字。正確書寫6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感悟作者通過畫太陽要表達的心愿。以學生的主體活動作為教學活動的'中心,以情為基礎,以“讀”的訓練為主線,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通過留言版,展示學生的收獲和心愿。

  【學習者特征分析】

  1、學生對創新識字、閱讀、寫作等語文活動很感興趣。

  2、學生能運用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猜字謎、編兒歌等方法識字。

  3、學生愿意使用留言板,但打字速度有待提高。

  【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本課主要運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策略,讓學生在語文實

  踐活動中自主發展、自我創新,體會到成功的快樂。教師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整合各種學習資源,鼓勵學生在網絡上大量識字、大量閱讀,盡情想象和表達。

  【學習資源】

  1、多媒體網絡資源。

  2、課文──《四個太陽》。

  3、自制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環節】

  1、創設情境,趣味揭題:

  播放歌曲《種太陽》,導入課題。

  2、自讀課文,快樂識字:

  展示課件,學生用已有的識字方法識字,并在小組匯報自己的識字成果。同學評議。

  3、合作探究,朗讀感悟:

  以小組為單位,給四季畫太陽,交流讀書心得,在留言版上打出來。

  4、瀏覽網站,擴展閱讀:

  學生進入教師提供的資源網站,自主選擇閱讀內容,進行有效閱讀。

  5、質疑問難,展示成果:

  學生可以提出閱讀中遇到的問題,也可以展示閱讀收獲。

  【教學過程流程】

  提供網絡資源,指導學習

  播放動畫

  學生自由朗讀

  朗讀感悟

  留言版

  畫心中的太陽

  寫讀書感受

  屏幕投影

  打出描寫春夏秋冬的詞語

  學生自主識字

  自能識字:多種方法識記,擴展偏旁認字

  師生游戲:教師組織學生做猜字游戲

  生生游戲:看誰摘的“蘋果”多

  開始播放歌曲

  情境導入

  學生欣賞課文

  借助拼音擴展閱讀

  提供展示平臺

  質疑問難交流收獲

  投影學生作品

  結束

  【教學評價】

  學生的學習評價融入各個教學活動過程中。擬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評價:

  1、認知目標:有興趣地識字;積極地閱讀;創造性地思想。

  2、過程與方法目標;主動學習,積極參與討論研究,善于與他人合作;喜歡用網絡、媒體等多種信息工具搜集處理信息 。

  3、情感目標:有較強的求知欲;能持之以恒地完成學習任務。

實驗設計方案15

  一.實驗目的

  1、學習從土壤中分離、純化微生物的原理與方法。

  2、學習、掌握微生物的鑒定方法。

  3、對提取的土樣進行微生物的分離、純化培養,并進行簡單的形態鑒定

  二.實驗原理

  α-淀粉酶是一種液化型淀粉酶,它的產生菌芽孢桿菌,廣泛分布于自然界,尤其是在含有淀粉類物質的土壤等樣品中。

  從自然界篩選菌種的具體做法,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四個步驟:采樣、增殖培養、純種分離和性能測定。

  1、采樣:即采集含菌的樣品

  采集含菌樣品前應調查研究一下自己打算篩選的微生物在哪些地方分布最多,然后才可著手做各項具體工作。在土壤中幾乎各種微生物都可以找到,因而土壤可說是微生物的大本營。在土壤中,數量最多的當推細菌,其次是放線菌,第三霉菌,酵母菌最少。除土壤以外,其他各類物體上都有相應的占優勢生長的微生物。例如枯枝、爛葉、腐土和朽木中纖維素分解菌較多,廚房土壤、面粉加工廠和菜園土壤中淀粉的分解菌較多,果實、蜜餞表面酵母菌較多;蔬菜牛奶中乳酸菌較多,油田、煉油廠附近的土壤中石油分解菌較多等。

  2、增殖培養(又稱豐富培養)

  增殖培養就是在所采集的土壤等含菌樣品中加入某些物質,并創造一些有利于待分離微生物生長的其他條件,使能分解利用這類物質的微生物大量繁殖,從而便于我們從其中分離到這類微生物。因此,增殖培養事實上是選擇性培養基的一種實際應用。

  3、純種分離

  在生產實踐中,一般都應用純種微生物進行生產。通過上述的增殖培養只能說我們要分離的微生物從數量上的劣勢轉變為優勢,從而提高了篩選的效率,但是要得到純種微生物就必須進行純種分離。純種分離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平板劃線分離法、稀釋分離法、單孢子或單細胞分離法、菌絲尖端切割法等。

  三.實驗材料

  1、器材:

  小鐵鏟和無菌紙或袋(可省)、培養皿8個、載玻片、蓋玻片、普通光學顯微鏡、量筒、滴管、吸水紙、無菌水試管5支(每支4.5mL水)、燒杯3個、三角瓶5個、電爐、玻璃棒、接種環、鑷子、恒溫培養箱、高溫滅菌鍋、移液槍(槍頭10個)、天平、濾紙、pH試紙等。

  2、試劑:

  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養基的原料(牛肉膏0.9g、NaCl1.5g、瓊脂4.5g、蛋白胨3.0g)、Lugol氏碘液、可溶性淀粉0.6g、結晶紫染液、番紅染液、95%乙醇、無菌水等。

  3、土樣:取自桂林師專甲山校區藥用植物園面的土壤,地下10cm左右。

  四.實驗方法步驟

  1、采集土樣帶上小鐵鏟和無菌袋到土豆地采集較細碎土壤

  2、樣品稀釋在無菌紙上稱取樣品1g,放入100mL無菌水的三角瓶中,手搖10分鐘使土和水充分混合。用1mL無菌吸管吸取0.5mL注入4.5mL無菌水試管中,梯度稀釋至10-6。

  3、分離用稀釋樣品的同支吸管分別依次從10-6、10-5、10-4樣品稀釋液中,吸取lmL,注入無菌培養皿中,然后倒入滅菌并融化冷至50℃左右的固體培養基,小心搖動冷凝后,倒置于37℃溫箱中培養48小時。培養基的.配制—稱取蛋白胨1.0g;NaCl0.5g;牛肉膏0.3g;瓊脂1.5g;pH6.4左右;100ml水定容。

  4、初步鑒定對多種菌進行形態特征的觀察,簡單染色、革蘭氏染色以及芽孢染色觀察,記錄結果。

  5、α-淀粉酶鑒定

  1)實驗原理:

  細菌能否產生α-淀粉酶主要依據是鑒定有能否分解淀粉。α-淀粉酶該酶可以把淀粉分解,因淀粉遇碘變藍色,如菌落周圍有無色圈,說明該菌能分解淀粉

  2)步驟:

  將培養的的各種待測菌種接種在含有2%淀粉液的牛肉膏蛋白胨培養基中,培養基的配制—稱取蛋白胨1.0g;NaCl0.5g;牛肉膏0.3g;可溶性淀粉0.2g;瓊脂1.5g;pH6.4左右;100ml水定容(注:先將可溶性淀粉加少量蒸餾水調成糊狀,再加到溶化好的培養基中,調勻),倒置于37℃溫箱中培養18-24小時后,取出平板,向皿中注入l滴Lugol氏碘液,因淀粉遇碘變藍色,如菌落周圍有無色圈,說明該菌能分解淀粉。

  6、純化從平板上選取淀粉水解圈直徑與菌落直徑之比較大的菌落,用接種環沾取少量培養物至斜面上,并進行2-3次劃線分離,挑取單菌落至斜面上,培養后觀察菌苔生長情況并鏡檢驗證為純培養。

【實驗設計方案】相關文章:

實驗設計方案03-25

實驗設計方案集錦04-03

實驗設計方案范文06-14

實驗設計方案優秀05-12

實驗設計方案(精選11篇)10-20

實驗設計方案15篇03-25

實驗設計方案(精選16篇)10-24

實驗設計方案(16篇)06-08

實驗設計方案(集錦15篇)03-26

實驗設計方案集錦15篇03-2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网站在线看 | 看片在线| 久久澡人人澡狠狠澡 | 91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五月天 | 欧美日产国产亚洲综合图区一 | 波多野结衣久久 | 伊人激情网 | 涩涩漫画网 | 中文字幕一区在线观看 | 成人短视频在线 | 特一级黄色大片 | 一本久道综合久久精品 | 美女视频黄a视频全免费网站色窝 | 成年网站在线在免费播放 | 香蕉视频污片 | 黄色在线视频免费看 | 三级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国内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福利精品视频 | 最新日韩精品 | 老司机日日摸夜夜摸精品影院 | 久久久一本| 九九九网站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专区 | 柠檬福利第一导航在线 | 久久本道综合色狠狠五月 | 婷婷亚洲综合五月天在线 | 中文字幕在线日韩 | 国产黄大片在线观看视频 | 欧美日韩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 |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 国产级a爱做片免费观看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tv | 亚洲乱乱| 色黄大色黄女片免费看软件 | 婷婷狠狠干| 午夜一级免费视频 | 午夜片网站 | 久久777国产线看是看精品 | 影音先锋色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