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里,我喜歡把自己看到的好文章拿到班上去讀,讓同學們一起欣賞,然后就此練筆,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那天我在《讀者》雜志上看到一篇題為《認識父親》的文章,自己被深深地感動了。我想,文中那個不諳世事的少年,不正是班里那些不聽師長勸導,自以為是的學生嗎?于是便有了讓他們也感受一下的想法。當我聲情并茂地讀完這篇感人肺腑的美文時,教室里一片沉寂,學生們頓時一語不發,有的眼里含著淚花,有的甚至小聲地抽泣起來,那種發自內心的悲傷顯現在他們的臉上,眼神里流露出對那些因失去孩子而幾乎瘋狂甚至斷送生命的父親的深深同情。我知道這是教育的最佳時機,便說:“同學們,生活中的我們過于平凡與渺小,也許正是這種風平浪靜的生活讓我們忽略了無時無刻不縈繞在我們周圍、滲入我們骨肉中的那份情了吧!其實,自從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我們便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父母的愛,享受著這種親情。回味一下日常的生活,你便會在他們一個不經意的眼神里,一個隨意的動作中,一句最平常不過的叮嚀中,一件日常的瑣事中,深深地感受到它--悠悠親情。只是有些習慣了的東西,常常讓我們熟視無睹,今天讓我們重新認識自己的父親、母親,理解感受一下父母對我們的體貼與關懷,把我們的感受寫下來會是怎樣呢?”
接下來照例是讓同學們談談自己的感想,互相交流。多數同學說出了父母平日里對自己的那些愛的細節,但當我叫起班里那個最調皮的學生單祥時,他摸摸頭很無奈地說:“我說不出來,沒想出來。”這時旁邊的范程偉卻情緒激動地站起來說:“老師,其實我感覺單祥的媽媽特愛他的,小學的時候我就跟他一個班,每天下午放學他媽媽都在校門口等他,并且總是問我單祥在學校里表現怎么樣,作業完成了沒有,就是現在上初中了,我也常看到他媽媽來接他……”單祥低度頭不語,在眾多學生們的唏噓中,臉上現出慚愧的神色。沒想到學生的交流竟然這樣深刻。
……
我沒有刻意要求同學們如何去寫,但幾天后在上交的隨筆練中,我發現了學生們各各不同的習作,大都像我課堂上讀的那篇文章一樣情真意切,可謂是佳作紛呈,在作品交流時同學們也深受感動和啟發。如一位男生寫的是《讀懂父親》,文中用一些平凡的細節,刻畫出了一個不善言語,但為家庭勞碌奔波又深愛其子的父親形象,他是這樣進行細節刻畫的:
……我一輩子也不會忘記那天同學到我家玩的情形,當時他正在我房間里玩,忽然他指著寫字臺下的一張照片問這是誰--那是一張已經泛黃的黑白照片,照片上的人分明就是我的爸爸,十多年前的爸爸。“我爸爸。”我對他說。“怎么一點也不像?”他反問道。我過去一看,可不是么,照片上的人那白皙的面龐如今已變成黑紅色,那烏黑的頭發開始變成斑白,那炯炯有神的雙眼也像蒙上了一層灰塵,我心里一酸,不禁喃喃道:“不像,是不像。”我眼前仿佛出現了父親在外奔波的情景……
這篇文章在班里交流后,引起了同學們的共鳴,一致認為感人程度超過了我讀的那篇范文。
還有一位女生她寫的是《母愛,最崇高最偉大》,她是由自己在雜志上看到的一則小故事,想到平日里與之相似的母愛,字里行間流露出對母愛的崇敬以及發自肺腑的感恩之心。
這兩位同學一個從自己的父親寫起,道出自己當初對父親不理解的懺悔;一個聯想到了與之相同的母愛,從人類到動物,結合自己的實際,字里行間無不包含著對母親的深情,我想有了這樣的理解和認識,他們怎會再和那些不諳世事的無知少年一樣讓父親悲痛欲絕而斷送生命呢?
教學反思:
羅丹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且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讓學生去發現生活,體驗并感悟生活,這才是教學的關鍵所在。所以這此練筆我最深的體會是:
一、點燃學生的寫作激情。因為美文本身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它語言優美,給人一種愉快的享受,同時又有趣味性,讓人賞心悅目,回味無窮。很多同學在我讀完后,紛紛要求借閱我讀文章所在的報刊雜志,并把自己的練筆主動拿給我看,讓我修改。這說明一篇美文不 僅調動了他們的閱讀興趣,而且激發了他們強烈的寫作欲望,也讓他們在寫作時有感而發,有章可循。
二、學生在交流中感悟,在感悟中升華。學生通過觀察生活,積累生活,體驗生活的真諦,作文中流露出的是他們自己真實的想法和看法,是自己對生活真實的體驗和感受,這樣的的作文才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真實而豐富。
三、隨筆式的練習,不一定非要符合固定的模式套路,也不必束縛于千篇一律的形式。作文是一種心理沖動,是一種情感宣泄。這種沖動和宣泄,不是一時心血來潮,更不是無病呻吟,而是來源于生活經歷的積累和對生活真諦的認識與感受。學生作文時重要的是把自己眼睛看到的,心靈感悟到的,頭腦思考到的東西寫下來,表達自己的見解,抒發自己的內心情感。而這種形式很容易讓學生在靈感突來時一瀉千里,把他們豐富的思想注入筆端。
“親情”是一個古老而永恒的作文話題,如何讓學生寫出新意,寫出真情,讓學生親身感受,體驗是關鍵。所以在課的開始通過讀文章,先創設一種氛圍,讓學生受到深深的感動,浸染他們的心靈,目的是使學生多一份愛的感動,讓他們感悟到愛就在身邊,也許發生在他們日常中的親情故事并不轟轟烈烈,但必定曾在某個瞬間撥動了心底那根最動情的弦,在喚醒他們愛的記憶時,讓他們記下它,再去感動更多的人,這就是寫作的目的,教師的“醉翁之意”也就在此。
劉慧蘭
[一次作文練筆的思考 教學案例(人教版七年級)]相關文章:
1.心情隨筆小練筆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