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灌南縣第二中學 邱玉蘭
考綱要求 1、理解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在文中的用法。
2、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教學過程
一、解讀考綱:
07年江蘇高考《考試說明》對古文的要求是:
能閱讀淺易的古代詩文。
“淺易”指高中畢業生應該能夠掌握的程度。
① 理解常見文言文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② 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
常見文言虛詞:而、何、乃、其、所、為、焉、以、因、于、則、之。
③ 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結合理解文意和文句翻譯來考查。
④ 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古文翻譯要求以直譯為主,并保持語意通暢。要注意原文用詞造句和表達方式的特點。
二、高考例題 。2005年[重慶卷] 閱讀下文。完成第l-5題。
侯可字無可,華州華陰人。少倜儻不羈,以氣節自許。既壯,盡易前好,篤志為學。隨計①入京,里中醵金贐行②。比還,悉散其余與同舉者,日:“此金,鄉里所以資應詔者也,不可以為他利。”且行,聞鄉人病,念日:“吾歸,則彼死矣!”遂留不去。病者愈,輟己馬載之,徒步而歸。
孫沔征儂徭,請參軍事,奏功得官,知巴州化城縣。巴俗尚鬼而廢醫,唯巫言是用,娶婦必責財,貧人女至老不得嫁。可為約束,立制度,違者有罪,幾變其習。再調華原主簿。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質人田券至萬畝,歲責其租。可晨馳至富家,發櫝出券歸其主。郡吏趙至誠貪狡兇橫,持守以下短長,前后莫能去。可暴其罪,荷枷置獄,言于大府誅之,聞者快服。
簽書儀州判官。西夏寇邊,使者使可按視,即以數十騎涉夏境,猝與之遇,亟分其騎為三四,令之日:“建爾旗幟,旋山徐行。”夏人循環間見,疑以為誘騎不敢擊。韓琦鎮長安,薦知涇陽縣。說渭源羌酋輸地八千頃,因城熟羊③以撫之。琦上其功。
可輕財樂義,急人之急,憂人之憂。與田顏為友。顏病重,千里求醫,未歸而顏死,目不瞑。人曰:“其待侯君乎?”且殮而可至,拊之乃瞑。顏無子,不克葬,可辛勤百營,鬻衣相役,卒葬之。方天寒,單衣以居,有饋白金者,顧顏之妹處室,舉以佐其奩具。一日自遠歸,家以窶告,適友人郭行扣門曰:“吾父病,醫邀錢百千,賣吾廬而不售。”可惻然,計橐中裝④略當其數,盡與之。關中稱其賢。 (選自《宋史列傳》)
【注】①計:計吏,考察官吏的官員。②醵:聚集錢財;贐:臨行時贈送禮物。③熟羊:地名。 ④橐中裝:指珠玉之類的財物。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C 抵押 )
A.娶婦必責財,貧人女至老不得嫁 責:索求
B.夏人循環問見,疑以為誘敵不敢擊 問:間或
C.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質人田券至萬畝 質:質問
D.顏無子,不克葬 克:能夠
考查實詞。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B )
A. 少倜儻不羈,以氣節自許 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
B. 其待侯君乎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C. 即以數十騎涉夏境,猝與之遇 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D. 賣吾廬而不售 位尊而無功
考查虛詞。A都是介詞 B一表猜測語氣,二是代詞 C都是介詞
D都是連詞,表轉折。
3.下列各句中,與“唯巫言是用”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D 賓語前置
A.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B.一日自遠歸,家以窶告
C.言于大府誅之 D.夫晉,何厭之有
考查句式。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
A. 侯可少年時倜儻不羈,長大后篤志為學。家貧,鄉親們湊錢資助他人京應詔回來后將錢全分給其他同舉者,將要走時又留下來照顧生病的鄉人,顯示出他自律不貪的良好品格。
B. 侯可任地方官政績卓著。在巴州化城時,訂立規約制度,基本上改變了當地“尚鬼廢醫”、“娶婦責財”等陋習。在華原時,打擊富人的巧取豪奪;把貪暴的郡吏繩之以法,此舉大快人心,得到百姓的佩服和擁護。
C. 侯可能妥善處理邊境事務。西夏寇邊時,使者派侯可巡視,侯可立即帶領數十騎到了邊境,突然與夏人相遇。他派人迷惑敵人,使夏人“不敢擊”;又說服羌人首領獻納土地,并筑熟羊城來安撫他們,韓琦上報他的功績。
D. 侯可輕財樂義,有朋友去世,他“鬻衣相役”以葬,并用所“饋白金”為朋友未出嫁的妹妹置辦嫁妝;友人父病無錢醫治,侯可把自己的財物全給了他。其義舉獲得人們交口稱贊。
考查理解文意、歸納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A錯在“資助他人京應詔回來后將錢全分給其他同舉者”,另留下來顯示他樂義的良好品德。
5.把第三大題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1)可晨馳至富家,發櫝出券歸其主。
譯文:侯可一早騎馬直奔富人家,打開木匣拿出田契還給它的主人。
(2)令之日:“建爾旗幟,旋山徐行。”
譯文:命令他們說:“豎起你們的旗幟,圍繞著山慢慢地走。”
(3)可惻然,計橐中裝略當其數,盡與之。
譯文:侯可顯出憐憫同情的樣子,計算自己的財物大致和那數目相當,全給了他。
翻譯要注意關鍵點,重要的詞要解釋到位。
三、關于實詞、虛詞。
實詞數量眾多,常見的120個實詞, 高中教材中列出的有348個,關鍵靠積累,這里僅僅是舉例。
虛詞重點掌握12個虛詞的用法,這不是要求學生憑空地歷數哪個虛詞有哪幾種用法,事實上,除了試卷中設置了考查虛詞用法的試題之外,要讀懂文言閱讀材料,必須以豐富的文言詞匯(包括虛詞)知識為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講,復習文言虛詞不可過于狹隘。
例1、 閱讀下文,答題。
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歲饑,盜賊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上選能統治者,丞相御史舉(龔)遂可用,上以為渤海太守。時遂年七十余,召見,形貌短小,不副所聞,心內輕焉。謂遂曰:“渤海廢亂,朕甚憂之。君欲何以息其盜賊,以稱朕意?”遂對曰:“海瀕遐遠,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饑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盜弄陛下之兵于潢池耳。今欲使臣勝之邪,將安之也?”上聞遂對,甚說,答曰:“選用賢良,固欲安之也。”
⑴ 對加點字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D 相稱,成語“名副其實”可驗證。
A、二千石不能禽制 禽通擒,捉拿 B、上聞遂對,甚說 說通悅
C、丞相御史舉遂可用 舉:推薦 D、形貌短小,不副所聞 副通符
⑵ 與“故使陛下赤子盜弄陛下之兵于潢池耳”的“之”用法相同的是F
A 今欲使臣勝之邪 B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這)
C 輟耕之壟上 D 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 (我)
E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F 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G 宣帝即位,久之 H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主謂之間)
I 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定語后置的標志)
例2 閱讀下文,答題。
漢自中平(靈帝年號)黃巾之亂,天下震擾,士大夫莫不擇所從,以為全身遠害之計,然非豪杰不能也。……曹操牧兗州,陳留太守與之親友。郡士高柔獨以為邈必乘間為變,率鄉人欲避之。眾皆以曹、張相親,不然其言,柔舉家北遷,邈果叛操。
⑴ 對加點字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A
A 以為全身遠害之計 保全自己 B 陳留太守與之親友 親戚朋友
C 不然其言 否則 D曹操牧兗州 放牧
⑵ 與“眾皆以曹、張相親”的“以”用法相同的是C
A 以嚙人,無御之者 (如果) B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表并列,又)
C 皆以美于徐公 (以為,認為)D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因為)
⑶與“以為全身遠害之計 ”的“以”用法相同的是D
A 以勇氣聞于諸侯。(憑,靠) B 無以,則王乎?(通“已”,止)
C 汝歿以六月二十二日。(在 ) D 虎見之,以為神 “以之為”的省略
E 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依照)F 固以怪之矣。 通“已”,已經
例3 閱讀下文,答題。
宋濂嘗與客飲,帝密使人偵視。冀日,問濂昨日飲酒否,坐客為誰,饌何物。濂具以實對。笑曰:“誠然,卿不朕欺。”間召,問群臣臧否,濂惟舉其善者對,曰:“善者與臣交,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 明史》
⑴ 對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C
A冀日,問濂昨日飲酒否 第二天
B間召,問群臣臧否 褒貶,好壞
C 間召,問群臣臧否 暗中( 應為“隔了些日子”)
D誠然,卿不朕欺 的確是這樣
⑵與“其不善者,不能知也”的“其”用法相同的是E
A 其皆出于此乎?( 表測度,大概 )
B 其孰能譏之乎?( 表反詰,難道)
C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加強語氣,起強調作用。)
D 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 表商量語氣,還是)
E 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指示代詞)
⑶與“其不善者,不能知也”的“其”用法相同的是 C
A 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 他的
B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我的”或“我(自己)”。
C 則或咎其欲出者 指示代詞,表遠指。
D 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 其中
例4 閱讀下文,答題。
莊宗好田獵。獵于中牟,踐民田。中牟縣令當馬切諫為民請。莊宗怒叱縣令去,將殺之。伶人敬新磨知其不可,乃率諸伶走追縣令,擒至馬前,責之曰:“汝為縣令,獨不知吾天子好獵邪?奈何縱民稼穡,以供賦稅?何不饑汝縣民,而空此地,以備吾天子之馳騁!汝罪當死。”因前請亟行刑,諸伶共倡和之。莊宗大笑,縣令乃得免去。
【譯文】莊宗喜歡打獵,在申牟縣打獵時,踩壞了老百姓的田地。中牟縣的縣令迎著莊宗的馬頭,替受損失的群眾懇切地提出了意見。莊宗怒氣沖沖地叱退縣令,還要殺死他。一個做戲的人敬新磨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于是率領一班戲子跑去追上縣令,把他抓住到莊宗的馬前,斥責他說:“你當縣長,難道不了解我們的天子喜歡打獵嗎?為何縱容老百姓耕種莊稼,用來供給國家的賦稅?為什么不讓你縣里的人民餓著肚子,空出這片土地,好讓我們的天子騎馬奔馳?你的罪是該死的。”于是到莊宗面前請求趕快執行死刑,一班戲子也都隨聲附和這樣處理。莊宗明白了,大笑起來。縣令才得免罪離開。
⑴ 對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B
A 獵于中牟,踐民田 踩 B 何不饑汝縣民 餓 (應為使動用法)
C因前請亟行刑 急迫,趕快 D乃率諸伶走追縣令 跑
⑵與“中牟縣令當馬切諫為民請”的“為”用法相同的是D
A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成為,變成
B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作為,當作
C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做,寫
D 臣請為王言樂 給,替
⑶與“汝為縣令”的“為”用法相同的是A
A項燕為楚將 是,做
B身死人手,為天下笑 被
C竊為大王不取也 以為,認為
D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治理
E不足為外人道也 對,向
F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賢也,為其不可得而法。 因為
⑷與“乃率諸伶走追縣令”的“乃”用法相同的是E
A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用作副詞。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是逆轉相背的,可譯為“卻”“竟(然)”“反而”“才”等。
B 縣令乃得免去。 可譯為“才”
C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第二人稱代詞, 你的
D 嬴乃夷門抱關者也。 可譯為“是”“就是”等。
.E 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 副詞,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就”“這才”等
例5 閱讀下文,答題。
魯人身善織屨,妻善織縞,而欲徙于越。或謂曰:“子必窮矣。”魯人曰:“何也?”曰:“屨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縞為冠之也,而越人被發。以子之所長,游于不用之國,欲使不窮,其可得乎。”
--《韓非子說林上》
魯國有一個人自己很會編織麻鞋,他的妻子很會織絹。他們想遷移到越國去。有人告訴他說:“你到越國去一定會窮困的。”那個魯國人說:“為什么呢?”這個人告訴他說:“你們編的麻鞋是給人穿的,而越國人卻是光著腳走路的;你們織的絹是用來做帽子的,而越國人卻是披著頭發,不戴帽子的。憑著你這樣的技藝,遷到技藝用不上的國家去,想要不貧窮,那能做得到嗎?”
⑴ 與“屨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的“而”用法相同的是C
A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 表并列。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B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表遞進 ,可譯為“并且”或“而且”
C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表轉折 ,可譯為“但是”“卻”
D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表假設,可譯為“如果”“假如”
E 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表因果 ,譯為“,因而、所以”
⑵ 與“魯人身善織屨,妻善織縞,而欲徙于越”的“而”用法相同的是E
A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于水上。承接,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B 吾嘗終日而思矣 表 修飾 ,即連接狀語與中心詞,可不譯。
C業根,死期至矣!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代詞,作第二人稱 “你的”
D.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復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 相當于“罷了”。
E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論語》 音節助詞 不譯
⑶與“以子之所長,游于不用之國”的“于”用法相同的是D
A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對,對于。
B乃設九賓禮于庭。 在
C 燕王欲結于君。 與,跟,同
D從徑道亡,歸璧于趙。 到
E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從,自。
⑷與“魯人身善織屨,妻善織縞,而欲徙于越”的“于”用法相同的是
A 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悔。 在......方面。
B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比
C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被。
D事急矣,請求救于孫將軍。 向。
E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 到
⑸解釋下列句子中的“于是”
①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 在這時。
②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于齊。 與現代漢語“于是”相同
③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這件事上。
④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 在這種情況下。
⑤于是余有嘆焉。 對此。
四、【課后作業】《鎖定高考》 。
五、【教學反思】
文言文 實詞、 虛詞及翻譯(二)
邱玉蘭
課 題 文言文 * * 實詞、 虛詞及翻譯(二)
考綱要求 1、理解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在文中的用法。
2、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教 學 過 程
一、繼續積累文言實詞虛詞。
例6、閱讀下文,答題。
孫叔敖疾,將死,戒其子曰:“王數封我矣,吾不受也。為我死,王則封汝,必無受利地。楚越之間有寢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惡。荊人畏鬼,而越人信機。可長有者,其唯此也。”孫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辭,請寢丘之地,故至今不失。孫叔敖之知,知不以利為利矣。知以人之所惡,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所以異乎俗也。
⑴ 與“為我死,王則封汝”的“則”用法相同的是B
A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卻,可是,連詞
B視其缶,而吾蛇尚存,則弛然而臥。那么,就。連詞
C徐而察之,則山上皆石穴罅。 表承接關系,兩件事在時間上、事理上的緊密聯系,可譯為“就、便”,或者譯為“原來是”,“已經是” 連詞
D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表示兩個分句之間是并列關系(不是兩個詞之間),可譯為“就”,或不譯。連詞
E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用法同D
F 此則者岳陽樓之大觀也 副詞,就是
G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表示假設關系,用在前一分句中,, 引出假設的情況,相漢于如果、假使。(用在后一分句中則相當于“那么、就”)
⑵ 與“知以人之所惡,為己之所喜”的“所”用法相同的是 B
A 成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 名詞,處所,地方
B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用在動詞或者“介詞+動詞”之前,組成名詞性詞組,也就是“所”字結構,相當于“......的事物”、 “......的地方”、“......的人”等。
C 父過里所,復還。--老人離開有一里路左右,又回來。
副詞,表示大概的數目。
D、 離宮別館,三十六所。 量詞,套,座。
⑶解釋句中加點的部分。
① 此有道者所以異乎俗也。 表示原因。相當于“......的原因(緣故)”
②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是 表示行為所憑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據,相當于"用來......的方法""是用來......的"等
③ 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所說的
④ 石之鏗然有聲音者,所在皆是也。到處。
⑤ 急趨之,折過墻隅,迷其所在。 所在之處,處所。
例7、閱讀下文,答題。
荊昭王之時,有士焉,曰石渚。其為人也,公直無私,王使為政廷(執法官)。有殺人者,石渚追之,則其父也,還車而返,立于廷曰:“殺人者,臣之父也。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廢國法,不可。失法伏罪,人臣之義也。”于是乎伏斧锧 ,請死于王。王曰:“追而不及,豈必伏罪哉?子復事矣。”石渚曰:“不私其親,不可謂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謂忠也。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敢廢法,臣之行也。”乃伏斧锧,頭歿于王廷。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為人臣也,可謂忠且孝矣。
⑴下列加點字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B
A還車而返,立于廷曰 退回 (應讀xuán,作“掉轉”講)
B阿有罪,廢國法,不可 私,偏袒
C石渚追之,則其父也 認出 (連詞,可譯為“原來是”)
D君令赦之,上之惠也 代詞,他 (應指自己)
⑵ 與“荊昭王之時,有士焉,曰石渚”的“焉”用法相同的是C
A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兼詞, 相當于“于之”、“于此”、“于彼”,從這里
B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 代詞, 他們,指五人
C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作語氣助詞,用于句末。(也可用在句中,表停頓)
D于是余有嘆焉。 兼詞, 相當于“于之”、“于此”、“于彼”,對這件事。
E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哪里,怎么
F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作形容詞詞尾,相當于“然”,可譯為“地”“......的樣子”
例8、閱讀下文,答題。
昔周人有仕數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人或問之:“何為泣乎?”對曰:“吾仕數不遇,自傷年老失時,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對曰:“吾年少之時,學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為武,武節(泛指武藝兵法)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嘗一遇。”
⑴下列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B
A自傷年老失時 傷:悲哀
B學為文,文德成就 成就:取得的成績 (應為動詞,取得成功)
C吾更為武 更:改
D是以未嘗一遇 是以:因此
⑵ 與“人或問之: 何為泣乎? ”的“何”用法相同的是A
A 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 疑問代詞 譯為 “什么”
B 丞相祠堂何處尋? 疑問代詞,何處、哪里
C徐公何能及君也 疑問副詞(作狀語) 譯為 怎么
D入門兩眼何悲涼 副詞, 多么
例9、閱讀下文,答題。
伍員亡,荊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鄭曰:“蓋是國也,地險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與舉。”去鄭而之許,見許公而問所之。許公不應,東南向而唾。伍員再拜受賜,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吳。過于荊,至江上,欲涉,見一丈人,乘小船,方將漁,從而請焉。丈人度之,絕江。
⑴與“因如吳”的“因”用法相同的是B
A變法者因時而化。 依靠,憑借。 這里有隨著的意思
B府吏聞此變,因求假暫歸 于是,就。
C不如因而厚遇之 趁著,趁此
D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通過,經由
E后因伐木,始見此山。 因為。
F 因遺策,蒙故業。 沿襲
⑵ 去鄭而之許,見許公而問所之。
翻譯:(伍員)離開鄭國到了許國,見到許國國君,問自己(該)去的地方。(所之,所字結構)
【方法指導】積累歸納,比較異同。無論是文言實詞,還是文言虛詞都應當有通過閱讀 實踐,結合典型例句,不斷豐富。將常見的意義和用法歸納整理出來,集中比較, 系統掌握。
二、正確理解并翻譯句子。
【方法指導】“正確理解并翻譯句子”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義,二是翻譯文中的句子。
“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義”要整體把握全文;要調動已有的知識,進行比較;要充分利用文中的排比句、對偶句、并開結構來理解句意;對復雜的句子可分析句子成分,分析句子間的關系。
翻譯句子要注意重點詞語的意義,注意原句中有無特殊句式,注意詞類活用,注意譯文是否通順。
翻譯句子的基本要求是“信、達、雅”,字字落實,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翻譯的五種技巧:留、換、補(補出原句省略的內容)、調、放(放棄無實在意義的助詞、語氣詞)
例10、閱讀下面文言語段,翻譯句子。
景公問于晏子曰:“為政何患?”晏子對曰:“患善惡之不分。”公曰:“何以察之?”對曰:“審擇左右,則百僚各得其所宜,而善惡分。”
孔子聞之曰:“此言也信矣!善進,善進,則不善無由入矣;不善進,則善無由入矣。”
⑴何以察之?
靠什么明察這個問題?
⑵此言也信矣!善進,善進,則不善無由入矣
這話,確實啊!善的得到進用,那么不善的就無從進入朝廷了。
例11、閱讀下面文言語段,翻譯句子。
楚莊王謀事而當,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憂色。申公巫臣進曰:“君退朝而有憂色,何也?”楚王曰:“吾聞之,諸侯自擇師者王,自擇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議于朝,而群臣莫能逮,吾國其幾于亡矣,吾是以有憂色也。“
不谷:古代君王自稱的謙詞。
⑴諸侯自擇師者王,自擇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
諸侯能自己選擇老師的就能稱王;能自己選擇朋友的就能稱霸;自滿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會亡國。
⑵吾國其幾于亡矣,吾是以有憂色也。
我們國家大概接近滅亡了吧,我因此現出了憂愁的神色。
例12、閱讀下面文言語段,翻譯句子。
曾子衣敝衣以耕,魯君使人往致意焉,曰:“請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復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則獻之,奚為不受?”曾子曰:“臣聞之,受有者畏人,予人者驕人。縱君有賜,不我驕,我能勿畏乎?”終不受。
⑴反復往,又不受。
使者去了又回來,曾子還是不接受。 反,同“返”
⑵縱君有賜,不我驕,我能勿畏乎?
即使魯君贈給我,這不是驕縱我,我又怎么能不害怕呢?
例13、閱讀下面文言語段,翻譯句子。
魏文侯問李克曰:“吳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對曰:“數戰數勝。”文侯曰:“數戰數勝,國之福也,其以此亡者何也?”李克曰:“數戰則民疲,數勝則主驕,以驕主漢疲民,此其所以亡也。是故好戰窮兵,未有不亡者也。”
⑴吳之所以亡者何也?
吳國滅亡的原因是什么呢?(或……的原因在哪里呢?)
⑵數戰數勝,國之福也,其以此亡者何也?
多次發動戰爭又多次勝利,是國家的福氣,(而)他們(卻)因為這樣而滅亡是什么原因?
⑶是故好戰窮兵,未有不亡者也。
所以喜歡發動戰爭而使兵力困窮,沒有不滅亡的。
例14、閱讀下面文言語段,翻譯句子。
廉頗既老,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可用,致困郭開之口,終不得召。漢武帝大擊匈奴,李廣數自請行,上以為老,不許,良久,乃許之,卒有東道失軍之罪。宣帝時,先零羌(漢代羌族的一支)反,趙充國年七十余,上老之,使丙吉問誰可將,曰:“無逾老臣矣。” ……光武時,五溪蠻夷畔,馬援請行,帝憫其老,未許。援自請曰:“臣尚能披甲上馬。”帝令試之,援拒鞍顧盼,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鑠哉是翁也。”
⑴上老之,使丙吉問誰可將,曰:“無逾老臣矣。”
皇上認為他老了,派丙吉去問誰可以做大將,(趙充國)回答說:“沒有人比我更合適。”
⑵矍鑠哉是翁也。
這老頭精神健旺啊。
例15、閱讀下面文言語段,翻譯句子。
董叔將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為系援焉。”他日,董祁
訴于范獻子曰:“不吾敬也。”獻子執而紡于庭之槐。叔向過之,曰:“子盍為我請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請焉?”
注:系援:作為繩梯攀援上去。這里指通過婚姻關系往上爬。
董祁:范獻子妹妹,嫁給董叔后,改稱董祁。
⑴⑵⑶
四、【課后作業】《鎖定高考》 。
五、【教學反思】
[文言文實詞、虛詞的用法及翻譯(高三復習)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4.木蘭詩實詞和虛詞
5.文言文翻譯教案
6.正確使用實詞教案
9.關于文言文翻譯教案
10.有關文言文翻譯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