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望城縣雷鋒職業中專 彭淑蘭
最能體現學生語文水平的,莫過于他筆下的作文了。因為作文不但綜合體現了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考力等,更集中體現了他的文字表達能力和思想水平。而目前,語文教學中最薄弱的環節仍然是作文教學。學生從小學三年級甚至更早就開始了作文訓練,至高中畢業,寒窗十載,卻只有為數不多的學生能寫出一手漂亮的文章。我曾做過調查,現在初、高中平均班組人數達六十人,而作文水平真正能得到賞識的不過六七人。普遍存在于學生作文中的現象是:內容言之無物,泛泛而談,形式呆板拘謹,層次不清,語言既不規范,更少靈氣。在一次作文題為《點點滴滴記心頭》的高一年級考試中,通過閱卷,發現有40%的學生模仿小學課本中《我的朋友》的題材,其內容之單一,材料之陳舊,不能不令人嘆息。總而言之,現在的學生作文大都沒有選材立意的意識,寫作心理處于一種機械、被動、單調甚至冷漠、厭惡的狀態。作文教學的低效率,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個人認為可簡單概括為“三無”,即無方法、無內容、無興趣。那么,在作文教學中怎樣解決這“三無”呢?我認為我們可以嘗試選擇如下幾個方面作為突破口:
一、課堂教學中以寫作思維為主導,教給學生寫作方法
就中學教學而言,首先應提高對中學語文教學的認識,語文具有工具性,也具有文學性。中學語文教學應全面地、有機地把握好語言文字的運用與文學熏陶的最佳契合點。實現兩者的有機結合,互補互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鑒賞能力和審美意識,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能力。
以閱讀吸收為主導的教學法,雖然使學生了解“作者怎樣寫”,但“自己怎樣寫”卻被忽視了。因此造成作文教學處于牛耕火種狀態。學生寫作水平極不盡人意。已進入社會的中學畢業生不用說,就是考入高校的學生也都要補上寫作基礎課,造成人力、物力、時間的浪費。
中學作文教學并沒有獨立的純理論性的教材,而是通過揭示一篇篇典范文章中的寫作規律來實現。以閱讀吸收為主導的文章教學法,只注意引導學生掌握別人怎樣寫,忽視了學生的寫作需要和寫作實踐,造成語文教學沒有作文教學的被動狀態,整個語文教學,只完成了語文教學戰略任務的一半。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應把一篇篇典范文章當作學生自己的文章,提出寫作任務,讓學生進入寫作思維,同時,將典范文章作對比,吸取典范文章的協作方法的同時,提高學生寫作能力。
寫作思維雖然是一個錯綜復雜的過程,但結合分析一篇篇具體文章,其寫作思維則可以簡化為以下程序:提出命題--提煉主題--選擇材料--布局謀篇--連綴成文。
而在以往的閱讀教學中,往往是按照介紹背景--劃分層次--概括層意--歸納中心和寫作特點這樣的程序進行,將整個作品分解得支離破碎。其實,我們應將寫作思維程序取代過去的閱讀教學程序,并將這些程序分解在寫作思維之中。
現在語文教師對課文的分析方法,我們可以簡單的概括為:由小到大、由大到小兩種。由小到大,這是常用的分析慣例,即迅速掃清字、詞、句障礙,然后逐段講解,最后歸納中心。中心內容出來了,目的也就達到了。而由大到小,則是先總體感知課文內容,在逐一明確作者寫作意圖、如何選材、愈合布局、運用了怎樣的表達方式、表現手法、遣詞造句有何特色等等。我本人認為,中學以上的語文教學應以后者為主。平時,我在語文教學中,總喜歡在學生剛接觸課文時,直接用教材題目作為要求學生進行寫作思維訓練的命題。讓學生由題猜文,由題目聯想:我會怎么寫?文章作者寫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他又是怎樣達到自己目的的?這樣一來,學生便從結構、表現手法、語言等方面去發現、去賞析。
讀不能代替寫。學習寫,還得寫,而且得多寫,從寫中學習。寫有寫的規律和要求,如審題立意、構思謀篇、開頭結尾、遣詞造句、表達方式的選擇和應用等等,都是有規律的。這些規律,學寫的學生應當了解,應該掌握,并且運用于寫作中,通過年深日久的系統反復訓練,轉化為終身受益的技能。然而,這些規律知識從何而來呢?除了專門的寫作書籍介紹,則主要靠學生自己在讀的過程中,在感知、體驗、思考語言材料的基礎上,在教師的啟發和指導下提煉和抽象出來。只有從自己親身接觸的感性材料中提煉和抽象出來的規律知識,學生才能從理論和實例的結合上理解它,從而深刻的把握它。也只有這樣的規律知識,才不是空洞的,死的,而是實在的,活的,有用的,有生命力的。
二、重視培養學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作家必須要體驗生活,而這種體驗要引起自己的心弦的震動……一種最細微的心理上的體驗……’否則,即便你天天泡在火熱的生產斗爭的運動中,你若沒有那純屬個人的心靈顫動,沒有那獨特的生活體驗和生活提煉,是寫不出真實、美麗的作品來的。”(語出《語文教學與研究》1997年第2期李德復的《寫作需要心靈顫動的生活》)因此,作為教師,不要整天致力于“命題--指導--寫作--批改--講評”五步傳統的作文教學模式,而忽視了更為重要的學生感受生活的能力的培養。
文章離不開生活感受的孕育。有生活感受,才能寫出文章。感受獨特,文章才新穎,有“個性”;感受深刻,文章才有深度。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鼓勵學生樹立起這樣的信念: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感受,都可以讓我們捕捉到有用的東西。同時,要求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無論是校園生活,還是家庭生活、社會生活,都要五官開放、心情激蕩地參與,而不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如看電視、電影,要邊看邊想人物的語言、動作是如何相依相輔的。
我個人認為,我們教師要指導學生有意識地養成觸景生情、見物生情、聞聲生情等習慣,不斷地觸發、延展和豐富自己的感情。感受生活能力的培養需要反復訓練,積水成河。要求學生設立課外練筆本,有了感受,就及時動筆,抓住靈感,自覺去作文,點點滴滴積累。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教師應大膽開門引路,牽引學生去感受生活。作為一個中學語文教師,先不說文學知識如何淵博,但最起碼已具備一個文學愛好者所應具備的心理和素養,有感悟生活的靈性。已有的知識,加上生活的閱歷和感受,便是一部生動活潑、對學生有著巨大吸引力的感受生活的教材。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它來感染、牽引學生。記得一次我給學生上作文課,講述寫作需要靈感,而靈感就像一顆流星,一閃即逝,我們應捕捉住那個亮點時,就講述了我寫《媽媽頌》的過程:那天,我和丈夫帶著兒子回到離別不到兩個月的家,第二天一早就得趕回單位上班。天很冷,臨睡前跟媽媽說好到單位再吃早餐。可起床時,快七十歲的母親把早已做好的熱騰騰的飯菜端到了我們面前。我仿佛又回到了讀書時代,鼻子一酸,眼淚禁不住流了出來。坐到車上,看著依偎在我懷里的九歲的兒子,我情不自禁地打開兒子的書包,寫下了《媽媽頌》:
在石子上尋找媽媽的蹤跡,
在溪水里尋找媽媽的汗滴。
媽媽的腳走過無數坑洼,
媽媽的手有了疙瘩,
媽媽的手已濕了,
媽媽說她用心血壘幸福的家。
過后看它,雖過于平淡,卻也有它的美麗。這節作文課學生們聽得前所未有的認真。第二天,就有幾個學生送來了“小詩”。……我喜歡將自己的經歷、對于生活的感受、寫作中的得失與學生交流。告訴學生:認真去感受并隨時將自己的經歷、對生活的感慨記下來,你會驚異地發現,你其實就是一個作家、一個詩人。不要讓那晶亮的東西從你身邊溜走!現在,我教的音美班的絕大多數學生都養成了寫日記、寫隨筆的習慣。作為教師,應提醒自己:揭下教師威嚴的面具,敞開自己的心扉,大膽地讓學生走近我們,牽引學生,培養他們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探尋美、欣賞美、表現美的能力。
三、重視知識的積累
有許多學生寫作文時搜索枯腸,還是寫不出一篇像樣的作文。記得我自己上六年級的時候,老師出了一道作文題,同學們便開始抓耳撓腮,一節課下來也沒有幾個人動筆,語文老師不無同情地說:“我非常體諒你們,腦里沒‘貨’,叫你們怎么寫啊!”當時,我還不明白老師的話所蘊含的深意。現在想來,確實在理。建房子離不開磚瓦灰沙石,做衣服少不了針線扣子和布料,同樣,寫文章離不開詞語和句子。沒有詞語組不成句子,沒有句子就走不成篇章。所以,我們平時應該重視積累知識,儲存“貨物”。怎么積累?首先應廣泛閱讀,最好能博覽群書。從某種意義上講,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學生平時一定要注意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面,博覽群書,儲存信息。按照《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要求,課外應閱讀一些政治、科技、文藝、報刊雜志等讀物,并應閱讀一定數量的文學名著。從上古到當今,在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明史上,從孔夫子到毛澤東,世世代代的人們不僅創造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也創造了瑰麗輝煌的語文文化。很多的古人文章、經典作家的經典著作、名作家的代表作品,不僅是古代文學遺產的精華,也是古代語文中的精品,是古代詩歌、散文、戲曲、小說中的經典作品。它們或者確立了某一體裁的體制特點,或者奠定了奠定了某一體裁的風格特征,或者規范了某一體裁的基本寫法,為后人提供了寫作這類體裁作品的范式,也為后人進行詩歌學、文章學的研究提供了范本,還為今人繼承前人遺產,創造新的詩歌樣式、文章樣式,繁榮社會主義新時期的文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作文是一種理論性和創造性并存的復雜的學習活動,可以說,沒有記憶就沒有作文。一般來講,記憶強的學生作文較好,記憶差的學生作文較差。“開卷有益”告訴我們應多看、多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告訴我們多讀的同時,要熟讀、記憶。其中,要特別注意成語、俗語、格言、歇后語、詩詞名句、名人名言的記憶。一篇文章的成語運用得好且多變,顯得詞匯豐富,文質典雅而優美。如能在巧用俗語、格言、歇后語、名言名詩,那文章就會更上一層樓,陡生光輝了。
我在教學中就特別注重對學生這一方面的知識積累。每周,我定時從網上下載一定量的格言、詩詞名句、名人名言等提供給學生,要求他們每人一個讀書筆記本,每周定時熟讀。班上再開展詩歌等經典語言背誦比賽。學生們讀、背得熱火朝天。一個學期下來,他們的筆記本也積累滿滿一大本。有背得賣力、記憶力強的學生,竟能背《紅樓夢》里的許多段落。許多學生寫作文時,成語、詩句、名人名言,大多可信手拈來。在作文批閱時,我常常驚嘆學生們引用再造的巧妙。其實,我們不應該把背誦看成是與素質教育背道而馳的死記硬背。多背誦經典名言,名作,對將來寫作受益無窮。
同時,我們也應該把目光投向社會。因為社會是個廣角鏡,它可以為我們提供色彩繽紛的圖像及各種新奇的生活場景,我們通過對這些圖像和場景的審視與思考,經過醞釀加工,就能以不同形式反映在自己的作文中。這樣的作文,題材廣泛,思路開闊,也就能反映出時代特色。
四、還學生寫的自主權,使他們有寫的興趣
我國教育的先知孔子早已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他強調教學要做到使學生“好之”,“樂之”,也就是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指個人因對客體的積極的愛好傾向所產生的情緒緊張態度。興趣也叫求知欲,往往是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源泉。一個學生如果對語文學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就會如饑似渴的鉆研,就會專心致志地聽講,就會認認真真地完成作業,其學習潛能就會充分地挖掘出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越濃,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就越高,語文成績就越好。這是無庸置疑的教學規律。
那么,怎樣才能使學生有寫的興趣呢?
首先,任其自然,自由作文。現在許多語文老師為了完成每期8~10篇的大作文的任務,總是規定學生作文的題目、字數,甚至為了應試,只寫記敘文。殊不知,文乃情出,我們都知道寫作需要的是靈感,是生活體驗。有許多作家,很擅長寫小說,卻不一定擅長寫詩歌、散文。古龍所寫的都是武打小說,而瓊瑤所寫的都是言情小說,連名家們也是各有所長。我們更應該讓學生完全從各種束縛中解放出來,自由作文。主題、題材、題目、布局、表達,各方面都不限制,愿寫什么就寫什么,愿怎么寫就怎么寫。只要他能運用適當的形式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思想感情,不管其正確程度如何,都是好文章。誠然,能有正確且很深刻的思想觀點,有很高尚很健康的感情情緒,那是最好不過的了。不過,要用這種標準去要求,那畢竟太苛刻了。學生終究是學生。他寫的文章終究只是作文。即使有較明顯的不足乃至錯誤,那也無關緊要、不足為怪。我們應該相信他們隨著自己的成長會不斷地提高、糾正。每個人的胸中都有一彎心湖。作為教師,不要總認為自己有很大的能耐,可以凌駕于學生的頭上。而只能去幫助學生,讓他們憑借已有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使他們的心潮自然的噴涌,天長日久,便會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拋棄因作文帶來的壓力,從而“樂寫”。正像古人所說的“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
其次,幫學生樹立作文信心。信心,就是自信力,“是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預料一定能夠實現的心理”,是主體對客體關系的結果的一種正效應期望。這種正效應期望會使大腦皮質受到刺激后處于興奮狀態,而且持續時間較長。在興奮狀態下會產生許多有益的心理效應。情緒高漲,興趣激發,精神愉快,力量倍增……。因此,當主體對某客體產生這種正效應期望值時,客體容易被主體掌握,做出成效來。
構成作文信心有四要素,即學生的自我認識、教師的評價、班集體的印象和成功的機會。其中,教師的評價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教師對學生作文的評價是通過作文講評及批語來體現的。有經驗的教師常運用評價這一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他們的教學一般都是從積極方面把鼓勵與批評結合起來。在表揚時指出進一步努力的方向,在批評時有肯定其進步的一面。
⑴尋找“閃光點”,合理評價。哪怕是差生的作文,只要教師懷著熱愛他們的感情仔細閱讀,總是可以發現其中的一些優點,并非一無是處。比如寫得真實,全是自己的語言,沒有抄襲;沒有完全按照老師講的模式寫,有自己的創造;有一兩個事例選得很特別,是別人不注意、不常用的;有一處恰當的引用了格言、歇后語或名人名言;語言樸實,沒有任何修飾和雕琢的痕跡;全是白描手法,開門見山,沒有鋪陳和渲染……找到這些優點,在作文評價時給予表揚,并適當地給予充分的鼓勵。老師們不妨細心觀察,表揚后的學生學習勁頭倍增。有時老師不經意的一次肯定,鼓勵,甚至影響學生的一生。記得我的一位學生曹現,開始教她時作文水平并不怎么樣。由于父母關系不和,經常打打鬧鬧,弄得她心神不安,情緒低落。她每天在日記中記載家庭戰爭的起始,將自己的痛苦感受天天寫下來。我明顯的發現,這個憂郁的孩子已經將日記作為一個衷心聽她傾訴的伙伴。在一次作文講評中,我表揚了她良好的寫作習慣、能堅持寫日記且文章有真情實感。沒想到一次不經意的表揚竟使她將自己多余的精力都用到了寫作上,寫作水平日漸提高,寫作內容由家庭寫到鄰里,寫到社會。后來,她在省、市作文比賽中多次獲獎。
⑵充分利用期待效應,鼓舞信心。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師一定要注意作文的評語。在每處成功的地方寫上眉批,注明此處好在哪里,在尾批中盡可能多寫些文字,既要寫出此文成功的地方,又要指明成功的原因。我覺得我們要打破以往的批語模式,可以大膽地用談心式在批語中與學生交流,可以肯定鼓勵:“你的智力并不比別人差”;“只要努力,你同樣可以寫好作文”;“這篇作文進步如此大,足見你的作文潛力是很大的”;“老師相信你的作文一定會有很大進步”;還可誘導:“如果文章結尾部分能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文章便更出色了,試著補在后面,好嗎?”等等,殊不知老師這些鼓勵期待的評語,將會產生神奇的效應,說不定許多的詩人、作家將由此滋生。我平時寫學生作文的評語,總是以短書信的形式與學生交流。我發現,我的學生對我寫的評語特感興趣,看完之后,都是笑容可掬,有的還心領神會地望著我,有大膽的學生還會在后面寫上:“謝謝老師的信任,我一定努力”;“老師,你又給了我力量”;“老師,我喜歡作文了”等等。
五、轉換作文修改的角色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老師大多注意培養學生諸如勤于觀察的習慣,讀書摘抄的習慣,勤寫日記的習慣,寫作文擬提綱、打草稿的習慣,認真書寫的習慣……。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老師將精批細改看做一條重要途徑,卻忽視了培養學生自己改的能力。葉圣陶說過:“改和作的關系密切,改的優先權應當屬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學要著重培養學生自己改的能力。”魯迅先生也說過:“好文章是改出來的。”有寫作經驗的老師懂得,每篇作文從寫草稿到自己真正滿意,不知要修改多少遍,才能達到目的。而現在的學生,則大多是拿起作文本就寫,筆一停,作文本一合,一切任務都已完成,寫的內容卻是亂麻一堆,從不梳理。那么,怎樣培養學生良好的修改習慣呢?首先,教師要作幾次修改作文的示范,最好是適時、適當的面批,交給學生改作文的方法:瀏覽全文,找出錯別字、病句;看主題是否鮮明、突出、深刻,有沒有時代性;看材料是否圍繞中心,是否典型;看結構是否完整,構思是否巧妙;看語言是否精煉、優美。其次,要求學生細讀老師修改過的作文,養成更正錯誤的習慣。再者,寫了作文后,要求學生大聲地、多次地朗讀自己的文章。文章一讀,毛病自然就出來了,邊讀邊改。自己讀了之后,還可請同學讀,盡量做到念不出毛病來才罷手。給予學生充足的修改時間,可以把修改自己的文章作為一個作業,老師再檢查,對認真修改的學生給予鼓勵,示范。只要教師持之以恒,學生反復修改的習慣就可形成。一旦形成這樣的習慣,他們便會廣泛的收集材料,去斟詞酌句,注意表達方式的選擇運用。天長日久,也就自然逐步提高。
除了自己批閱以外,還可互批。魏書生老師十多年來沒批改過一篇作文,他的學生作文都是互相批改。實踐證明,學生互相批改作文有許多的好處。經過多次批改實踐,學生不僅準確地記住了作文的基本要求,而且對這些要求理解得越來越深刻,容易發現并學習別人的長處。平時,我也注意讓學生修改作文。我發現,學生特別愛用紅色墨水的筆。在作文修改時,他們感覺自己儼然一個老師,把改過的文章看成是自己的杰作一樣。
總之,學生思想單純,沒有什么條條框框的限制。作為教師,應小心地保護,極力地肯定學生作文中微弱、朦朧的創新意識,培養他們敢于創造,勇于探求的精神才是最主要的。目前,作文教學仍是中學語文教學中最薄弱的一環,而它又是每個語文教師的永恒話題,作文教學任重而道遠。因此,我們的作文教學也應立足于21世紀的需要,立足于提高學生的素質,作文教學中也不忘培養學生其他方面的能力。
作者郵箱: psl2948@sina.com
[也談職業高中作文教學(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2.職業高中教學計劃
4.職業高中學習計劃
8.小作文教學課件
9.作文教學隨筆
10.中學作文教學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