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關心變成另一種壓力隨筆
在百度里輸入“高考”“心理”“調查”三個關鍵詞,搜索的結果達上千條。換句話說,至少可以在網上找到數以千計的各色“調查報告”和“心理疏導方式”。
疑問也隨之產生。第一,高考生真有那么多“心病”?家有考生真的就陷入焦頭爛額之中?第二,所謂的心理輔導、考前頭腦“按摩”,真的有用嗎?真能讓考生輕松應考嗎?
且看本期《教育周刊》為正在準備填寫志愿和緊張備考的考生、家長獻出的一組報道。但愿是夏日里送來的一陣清風,而不是更令人云山霧罩。
同一個場地,連續舉辦兩場主題講座。前一場有關志愿填報,500余人座位座無虛席;后一場有關考前心理調試,只有四分之一的家長堅持到最后。這是在《上海教育》雜志社日前舉辦的高招現場咨詢會上出現的一幕,頗耐人尋味。
兩場講座同樣精彩,為何會出現兩種情形?主講嘉賓之一、徐匯區教師進修學院心理研究員苗蓬發現,很多家長往往等到孩子心理出現偏差、情緒出了問題,才想起來找老師和專家咨詢,殊不知,孩子更需要的是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每一言、每一語的關心和鼓勵。高考在即,家長的一個擁抱、一個眼神對孩子來說都至關重要。
過度關心不是愛
苗蓬解釋說,一個人的心理狀態一般分為三個階段,即完全健康狀態,有些隱憂的狀態,以及問題完全暴露的狀態。很多家長只是到了第三個階段才開始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但是此時要糾正孩子的心態,彌補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裂痕,難度將相當大。
有一個高三男孩的媽媽前不久焦急地找到苗蓬,原因是兒子拒絕和她說任何話。孩子讀了高三,這位媽媽便立刻辭職,全心全意在家“伺候”兒子考試。除了包管衣食住行,她的嘮叨也一刻不停圍繞在孩子身邊。兒子放學回家,在沙發上休息得時間長一點要管;兒子和同學打個電話,她也要管,眼看著高考臨近,她卻發現自己的苦心似乎并沒有換來一個舒心且積極的迎考氛圍,自己的“關愛”,似乎起不到作用。
“要意識到孩子才是考試的.主角,千萬不要越位。”苗蓬建議,家有考生,一味地哄著孩子,遷就孩子,并不一定能讓他有好心情;孩子過度放松,也并不是最好的狀態。聰明的家長要學會察言觀色,如果孩子出現莫名頭痛,開始回避談論和考試有關的任何話題,甚至晚上入睡困難,都是心理狀態堪憂的信號,亟需家長的日常心理按摩。
肢體接觸很溫暖
如何當好孩子的心理按摩師,苗蓬為家長支招,“別以為孩子已經是小大人了,你的擁抱會讓他很溫暖。”一些溫馨的小動作,孩子會覺得非常受用。
不要在孩子面前流露出緊張、消極情緒。
鼓勵孩子學會求助于人,提高復習效率。
如果開車接送孩子,不妨讓他在車上小憩一會,聽聽舒緩的音樂。
每晚睡覺前,讓孩子靜坐一會兒,陪著他調整呼吸,如果不能放空思緒,就一起想象一幅美麗的畫面。幫孩子按摩一下手心、腳心,幫他掖好被角,拍拍他的肩膀。
每天早餐不要總是催促孩子,讓他有空照照鏡子,將嘴角上揚,對著鏡子說,“我能行”“我很好”。臉上的表情舒展了,心理狀態也會放松。
孩子考砸了,學著安慰孩子,告訴他,“還好我們現在發現了問題”;孩子過于緊張,可以引導他思考,“我知道你很重視考試,讓我們想想怎么做可以做得更好”。
【別把關心變成另一種壓力隨筆】相關文章:
別把愛變成傷害的散文06-03
別把夢驚醒隨筆04-02
別把圣人孔子變成凡人的閱讀答案02-01
《別把圣人孔子變成凡人》閱讀原文及答案05-30
別把三觀當游戲雜文隨筆07-02
隨筆別把最好的留到最后03-18
別把自己裝進去隨筆03-17
當關心變成打擾的說說09-25
眼淚沖走壓力隨筆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