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興趣,培養習慣論文
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對提高學生素質、培養學習能力、健全心靈人格有重要作用。初中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重在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習慣,興趣是閱讀的先導。良好的閱讀習慣,是未來社會所需要的既重視生存又重視發展的人才的最基本的素質。閱讀興趣和習慣在于培養,在于激活。
一、提高學生的濃厚的閱讀興趣
俗語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最實際的內部動力,閱讀興趣是閱讀活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調動學生良性而持續的閱讀軌道,從而提高效率,激發靈感。在閱讀教學中,要使學生能夠掌握課文的知識點,理解課文的重難點,欣賞課文的“風景點”,進而產生不斷閱讀的欲望,教師就一定要培養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
1.創設教學情境和激趣導入新課
課堂上,教師如能恰到好處地創設情境,激趣導課,學生就會很快地進入自主學習的狀態。如在教學《祝福》時,可創設這樣的情境:“祥林嫂是個沒有春天的女人”,“春天是四季之首”,“一年之季在于春”,春光明媚,充滿活力,可祥林嫂就怎么沒有呢?由此激發學生急于讀下去探個究竟的興趣。
2.營造輕松愉快和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
課堂氣氛的有效調控,能推動課堂閱讀教學的不斷深入,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就會在深入中不斷提升。課堂氣氛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作品感情的傳送,進而影響學生接受知識的效果。如在講解《綠》時,可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曾讓自己心動的形象及其顏色,體會“感觸點”,課堂上“赤橙黃綠青藍紫”各種色彩定能輪番上場;教師還可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在講解《綠》時插播有關“梅雨潭”等地的風景片,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這樣,既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又活躍了課堂氣氛。
3.激勵的評價語言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贊賞,激勵的評價語言不僅能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交流師生情感,又可以使學生積極地改進學習策略,調整學習活動,堅定學習的自信心,保證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總是很注意教師的評價。教師不妨將課堂中對各層次學生的隨意性變為可激發學生更積極思維的特意性評語,從而提高興趣,強化效果。比如對朗讀的評價,不采用“讀得不錯,很好”這類籠統的評價語,要根據學生朗讀實際水平,如“讀得有感情,把詩人心情都表達出來了”,“語音很準確,并且沒有漏字”。
對學生評價也要采用鼓勵,引導,點撥,開竅。在學生回答不正確或不完全正確時,可采用“你的思考方式很獨特,但與這個問題的思路稍有出入,換一換角度,也許會有新發現的”,“這個問題,答對了一半,也是一分貢獻,另一半,再思考,相信你一定會想出來的”。教師的評價還要特別注意鼓勵后進生主動發言,而且在發言中不要提太高的要求。這樣來進行評價會讓學生感到態度誠懇,評價中肯,進而產生主動思索的沖動,以良好心態進入學習。
4.引導學生選擇合適的閱讀材料
目前,因可供學生閱讀物十分廣泛,如果不加選擇而由其任意閱讀,學生就會沉浸在書海中不能自拔,因此,教師必須幫助學生選擇讀物。如幫助他們選擇教育性、知識性較強的讀物——文學名著、文學作品、科普作品與一些歷史文化等讀物,以此來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使其感受到閱讀的快樂,從而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5.指導形式多樣的閱讀
多樣性的閱讀形式,如泛讀(初讀)、細讀(精讀)和復讀,能讓學生在閱讀中得到充分審美的享受,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泛讀是閱讀的第一步,目的在于使學生做到整體感知,這是閱讀的起點,它包括閱讀課文提示和注釋等內容;細讀是在泛讀的基礎上的提高,要求學生全文精讀,對重點的、難理解的部分反復讀,邊讀邊思考、圈重點、劃桿杠;復讀是在細讀基礎上深化,要求學生對作品進行深度挖掘,深化對作品的理解。這樣,學生在不同層次的閱讀品味中逐步提高對閱讀教學的興趣。
二、培養學生的閱讀良好習慣
濃厚的閱讀興趣只是閱讀的基礎,有了興趣并不能一下子提高閱讀能力,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必不可少的。所謂“習慣”,是在長時期里逐漸養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傾向或社會風尚。習慣有好壞之分。好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受用;壞習慣形成了,一輩子吃虧。
1.養成“每日必讀”、“常讀不懈”的習慣
要使學生的閱讀成為學生學習生活中的自覺行動,除課堂閱讀教學外,學生還必須堅持“每日必讀”、“常讀不懈”的習慣。雖然學生學習任務繁重,考試壓力很大,但仍要求學生擠出時間進行閱讀。可利用午休、起床、睡前時間爭分奪秒讀,自覺課前、課后時間見縫插針讀。每次讀一點,每天讀一些,習慣成自然。時間長了,學生就會感到,一天沒讀書,生活中像缺少了什么似的。到那時,閱讀的.良好習慣也就自然形成了。
2.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讀書不能走馬觀花,更不能不動筆墨,閱讀教學更應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在教學中,教給學生一些常用符號,并指導他們具體使用,直到養成習慣。然后根據符號,歸納要點,辨明蘊精藏妙這外,要求學生做好閱讀筆記,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課文內容。對重要詞語和內容分別用圈、點、鉤、劃作記號及用旁注、批語作評論,還要把精彩的詞句、段落摘抄在筆記本上。久而久之,“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就不難養成。這樣,學生不僅加強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能掌握精彩語句片斷,將來為已所用。
3.有序閱讀的習慣
學習一篇課文,都需經過從閱讀到領悟的過程。其中包括感知、理解、鑒賞等幾個環節,環節之間有序排列,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反映了閱讀能力的層次不斷提高。教師平時在課堂閱讀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這種有序閱讀的習慣。如教學《背影》時,教師可布置以下預習題進行引導:(1)課題為何取名“背影”?(2)文章寫了幾次背影?(3)詳細地寫了哪次?(4)找出環境描寫、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的語句或段落,并體會它們對表現主題、刻畫人物的作用。
4.使用工具書的習慣
工具書的重要性是人所共知的,要培養學生勤查工具書的習慣。要求學生養成有問題就查工具書的習慣。不望文生義,不憑想當然,也不依賴別人。掌握一定的查找方法,無論是在時文拓展還是古文拓展閱讀中,都能得心應手解決問題,并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逐漸找到終身學習的途徑。另外,教師還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時地向其介紹一些其他工具書,如《古漢語字典》、《現代散文鑒賞辭典》等,并傳授一些查閱圖書資料的知識和方法。這樣,日積月累,持之以恒,學生既養成了使用工具書的習慣,同時也增長了知識。
5.培養學生質疑的習慣
古人說:“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有疑問,才有學習的內驅力。課堂上要讓學生思,必先教有疑。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啟發質疑,鼓勵他們敢想、敢疑,敢問,重視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采取積極的問題教學,激勵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教學《皇帝的新裝》結尾時,學生就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為什么騙局由小孩說穿?街上的老百姓為什么是低聲說話?皇帝聽了大家的議論后,是怎樣想的?又是怎樣做的?學生提出的問題互相議論,自主探索解決。以真正體現“讓教師閉嘴、放手讓學生質疑解疑”的新課改精神。這種教學真正達到以學生的問題不斷提出為貫穿閱讀教學的始終,以鍥而不舍地解決問題為成功的歸宿,教學就十分有效和積極。沒有了師道尊嚴,學生發言大膽了,沒有了老師的大問小問,學生的質疑聲反而多了,沒有了標準答案,學生的回答也豐富多彩了
6.捕捉信息的習慣
閱讀的過程本身就是獲取信息的過程,閱讀質量的高低取決于捕捉信息的快慢與多少。通常,課文前有預習提示,課文后有配套習題,這些都為我們理解課文提供了重要信息,教師在教學時應很好地加以利用。學生如能養成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文,則會大大提高閱讀效率。然而,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是要善于捕捉課文中的語言信息。例如,捕捉開篇中的語言信息,捕捉反復出現的語言信息,捕捉前后呼應的語言信息。教師在教學中若能經常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去捕捉課文前、課文后和課文中的語言信息,并使學生養成習慣,這無疑是一種很實用的閱讀方法。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閱讀實踐是提高閱讀能力的根本途徑。無針對性地閱讀只能事倍功半。嚴格有序地訓練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應該把興趣的培養,習慣的養成,貫徹于嚴格有序的能力訓練之中。快速提高中學生的閱讀能力。
【激發興趣,培養習慣論文】相關文章:
激發興趣,培養能力的論文02-18
激發閱讀興趣培養閱讀能力論文12-07
小學數學學習興趣的激發與培養論文10-07
關于激發學習興趣激活思維培養的論文11-30
培養能力,激發興趣12-06
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論文12-11
小學體育課興趣與習慣的培養論文12-03
小學體育教學中學生興趣的激發與培養論文11-10
激發興趣合理訓練論文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