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教育記錄隨筆[精品]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隨筆應該很熟悉吧?隨筆,或講述文化知識,或發表學術觀點,或評析世態人情,啟人心智,引人深思。為了讓大家在寫隨筆的時候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教師教育記錄隨筆,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師教育記錄隨筆1
同學們在學習《太陽和影子》一課時,每個人都表現得非常出色,與之前制作不倒翁失敗時的難堪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甚至有些讓人難以置信。
在探究影子產生的條件時,也許是有些同學提前看過課本,不少人都知道要有“光和不透明的物體”這兩個條件,也就是說,透明的物體不能產生影子。道理似乎很簡單,然而,究竟什么樣的物體才可以算作是透明的物體呢?在此之前,我曾經用幻燈片,用玻璃,甚至用水作為透明的物體來探究它們能否產生影子,結果發現盡管這些物體在我們多數人看來是透明的,但是仍然能夠產生影子,也就是說在關于影子的問題上,上述那些物體不能算作是透明的物體。因此,我必須要讓學生弄明白這一點,否則學生便可能形成“透明的物體能夠產生影子”這樣錯誤的認識。為了盡量避免出現這樣的后果,我啟發同學們聯系他們的生活經歷來回答這個問題。還好,他們很快聽明白了我的意思,馬上有許多同學舉起了手。考慮到于明哲同學從上課一開始就沒有端端正正地坐在座位上,我便將這個機會給了他,“空氣。”于明哲同學一語中的。
“聽清楚了沒有?于明哲同學由‘透明的物體’想到了‘空氣’,你們覺得空氣是不是透明的?”我的興奮早已溢于言表。
同學們也都一致贊同于明哲同學的回答,沒有想到一個在我看來難度較大的問題就這么輕而易舉地解決了。
“于明哲同學回答得非常正確!”我鄭重地提出表揚。
但是還有幾只小手仍然在高高地舉著,我應該給予他們一個展示的機會。
李朝同學回答說風是透明的物體,我只能解釋說空氣動起來就成了風了。張鴻愷同學則認為大地沒有影子,當我解釋說月食就是地球擋住了反射到月亮上的太陽光,是地球的影子投到了月亮上面造成的之后,他眨了眨眼睛,又回答說細菌沒有影子,同學們馬上又反駁說細菌只是小得要用顯微鏡才能看到,它應該是有影子的。不過從張鴻愷同學的回答中,我們仍然可以看出他那敏捷的思維,看出他積極回答問題這一優秀的學習品質,因此我對他的表現也表示出極大的肯定,同時提醒他要盡量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另外,積極回答問題而且聲音響亮的還有張惠喬同學和于秋雨同學。
由于這一節課需要同學們探究的問題較多,因此需要他們在實驗記錄單“我們的發現”欄目中書寫的內容就很多。每一次書寫,翁麗真同學都能夠做到第一個完成,而且寫完后馬上端端正正地坐好,又開始自覺地背誦剛剛書寫的內容,對此我給予了高度的贊揚。后來,在我的感召下,又有張子涵、唐堉森、伯蕊、王銘心、王子豪、房佳男、高揚、畢文亮、鞠佳桐、隋昊、張舒揚、宋央金、劉新寧等同學表現得像翁麗真同學一樣優秀,并使得整個課堂呈現出一派積極向上、你追我趕的熱烈氣氛。
要求學生將書寫的內容背誦下來,在組織他們同位相互檢查背誦情況時,我發現盡管宋美佳同學沒有同桌,但是她仍然能夠做到按照我的要求來背誦,然后對照課本檢查自己的背誦情況,表現出高度的自覺。
課堂上,每一位學生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贏得老師的賞識,我也盡自己最大努力去滿足他們的愿望。
后來,我覺得他們身上的優秀之處不僅需要我去發現,去欣賞,更應該引導他們自己去發現,去欣賞,并進一步去發現自己身上的不足之處,來學會正確地看待自己。
叩問心靈
臨近下課時,我認為引導學生對自己的行為做出適當的評價,應該遠遠比我給予他們一個評價效果要好得多。實際上,在此之前我已經組織學生進行過類似的評價,與其說是評價,不如說是引導學生自覺進行反思更恰當一些。
一次,當25名同學將自己制作的量筒帶到課堂時,也讓我想起在制作不倒翁時全班只有11名學生完成了作品,當然,對越來越多的同學參與到作品制作的大軍中來,我向所有同學表示出自己的興奮。隨后,我便讓這36名同學閉上眼睛對自己真誠地說上一聲:“我真棒!”這樣做,目的是讓他們感受到自己不僅是完成了老師布置的任務,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從這項活動中獲得一次美好的情感體驗。
還有一次,當我讓翁麗真同學說一下她對自己的表現是否滿意時,她說“不滿意”,而實際上她的表現已經非常出色了,因此,我給予的評價是“看來,你對自己的要求十分嚴格”。
而在今天這節課上,有很多同學都表現得特別優秀,遺憾的是沒有受到我的.表揚。因此作為老師,我有責任讓每一位表現優秀的同學都能夠體驗到成長的快樂,并努力將這種積極的生命狀態延續下去!
“這學期從第一節課開始,我就注意進行自我反思,并將自己在每一堂課上的閃光點記錄下來,來鞭策自己做得更好;當然,我也記錄那些自己做得不夠好的地方。比如在學習《認識太陽》一課之前,我沒有組織大家去搜集資料,再比如在組織大家制作一個不倒翁時,我沒有按時上課,上課時又沒有考慮到同學們的興趣與需要……”
接下來,在對課堂上那些表現優秀的同學提出表揚之后,我坦言“當然,我們班上還有許多同學也都表現得特別優秀,只是老師沒有發現,但是在老師的目光掃過你的臉龐時,卻能夠感覺到。實際上,對自己最具有評價權的是你自己,真的,一個人可以對別人說謊,但是絕對不能對自己說謊;一個人做的任何事情可以逃過別人的眼睛,但是絕對逃不過自己的視線。下面請你們閉上眼睛,想一想在這節課上,自己哪個地方做得很好,請你告訴自己一聲;再想一想,哪個地方自己做得還不夠好,只要自己稍加努力或者是采用其他的方法還可以做得更好,也請你對自己說上一句‘某某處我可以做得更好’。”
“我們不僅在科學課上要經常對自己這樣說,而且在其他課上也要對自己這樣說;一天下來,在晚上臨睡前還要對自己這樣說。也就是說,你要常常留給自己一個思考的空間,慢慢地,你會發現這將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同學們都按照我的要求做了,樣子十分虔誠。
下課的鈴聲終于響起,看著同學們一張張稚嫩可愛的臉龐,我從心里感到充實。
難忘瞬間
我告訴同學們我會在課后將每節課的反思都及時整理出來,并且這學期有5篇反思已發表在人教網小學科學欄目上,那些反思里面還提到許多同學的名字,有于明哲、宋美佳、岳鑫……這樣說著,便有許多同學都睜大了眼睛,希望自己的名字出現在文章里面。
在同學們離開實驗室的時候,都紛紛向我道別,我也趕忙揮手向他們回應。親愛的讀者,你說,當一位老師處于這樣一種情形之中,又怎能不感到幸福呢?
激動之余,急就一首小詩──《理想的課堂》,來抒發自己那一時刻內心的感受,內容如下:
每一朵花兒都鮮艷,每一張笑臉都燦爛。
每一個動作都含情,每一句話語都用心。
每一束目光都明亮,每一聲問候都溫暖。
每一節課堂都充實,每一位師生都幸福。
教師教育記錄隨筆2
開學不久,我將中班主題“幼兒園里朋友多”中的“一起進行的活動”升級為“幼兒園的一天”,在大班開展教學活動,希望通過讓幼兒了解一日活動的作息安排,學著對自己的幼兒園生活作一些自主的安排,以此提高幼兒的自我管理能力。
這原本是一個無需幼兒探索,純粹接受性的學習內容,如何做到讓幼兒在主動的狀態中愉悅地完成其實質是被動的學習任務呢?
我嘗試以繪本《喜歡鐘表的國王》為背景,讓幼兒通過認識鐘點來了解幼兒園一日活動的作息時間,為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打下認知基礎。
在教學時,我通過繪本中“國王將鐘表‘鎖’在王宮里而造成人們起居和勞作的混亂”這一情節作背景,讓幼兒認識鐘點。接著,我聯系生活實際,通過梳理“國王8點吃早餐的時候,我們應該干什么”這一線索,呈現了井然有序的幼兒園一日活動的作息安排。然后借用“國王將鐘表還給大家”“人們的生活又回歸井井有條”的情節,讓幼兒玩起了“國王的鐘表”的游戲:教師或一個幼兒拿著鐘表,大家圍成圈邊走邊問:“國王的鐘表幾點了?”國王答:“9點了。”幼兒便開始模仿做體育鍛煉的動作。接著再問:“國王的鐘表幾點了?”國王答:“1O點了。”幼兒便馬上表現出幼兒園游戲活動的動作,如果誰的動作稍稍遲鈍,國王就向誰發出“驅逐令”。
游戲“國王的鐘表”開展得既緊張又富有挑戰,幼兒在傾情玩耍中熟知了幼兒園一日活動的作息安排。
瞧!純屬單向傳遞的'教學內容依然可以讓幼兒在滿懷熱情中積極接受。
瞧!即便大班有幼小銜接的教育要求,但“好玩”依然是幼兒最鐘情的學習要素。
靜心細想中我忽有感觸:幼兒的集體學習活動還真是需要一邊玩一邊悟的。即使對大班的幼兒而言,時長30分鐘的集體教學活動依然會引起他們的倦怠而使教學低效。
于是,以后無論是怎樣的教學活動,我都努力地讓幼兒多玩、多做。
在二期課改的教學參考用書中,中班有認識“眼睛”的內容,我開展了“練練眼力”的比賽,增強幼兒保護眼睛的意識:大班有學誦“春節歌謠”的內容,我采用了中國民間游戲“丟手絹”的樣式,為幼兒單調的念誦激發興趣:在小班看圖說話“誰來了”中,我帶領幼兒玩起了“捉迷藏”,為幼兒掌握動物特征和學用方位詞提供了反復練習的機會。
我還嘗試在閱讀活動中讓幼兒通過操作玩耍來領悟故事的主題思想。
繪本《方格子老虎》說的是一只小老虎為親人和伙伴帶來與眾不同的快樂的故事。如何借助這個原本就很好玩的故事,讓大班幼兒體會“方格子”與眾不同的樂趣呢?在設計活動時,我想到了教學參考用書中的民間童謠“跳房子”。于是,我設計了如下活動:
第一環節:解讀封面,了解虎紋特征,引發幼兒對老虎身上的“方格子”事件產生期待。
第二環節:欣賞畫面,傾聽事件沖突緣由,并由此聯想生活中遭遇的沖突和不愉快情緒,激發幼兒學習解決矛盾進而感受愉快的愿望。
第三環節:羨慕小老虎,體驗“方格子”所帶來的與眾不同的快樂。
我讓幼兒在小老虎的帶領下,在“方格子”上玩起了“跳房子”游戲。我將童謠“跳,跳,跳格子,跳好格子造房子,造好房子娶娘子,娶好娘子生兒子”改編為“跳格子,造房子,造好房子生兒子”。如此修改一來可免去對民間習俗的解釋,二來可讓幼兒在有限的時間內較快記住句子,順利完成游戲。
果然,在游戲中我僅念誦了兩遍,幼兒便迅速地在4×4的格子中,邊唱童謠邊玩起了“造房子”游戲。
第四環節:領悟主題,萌發喜歡“方格子”老虎的情感,進而對故事主題思想加深認知,產生共鳴。
就這樣,幼兒的閱讀活動既有了專注的讀,又有了酣暢的玩:既完成了繪本閱讀的要求,又學會了游戲。
人類文化從起源開始就帶有鮮明的游戲性。游戲不僅是幼兒的成長需要,也是成人內心潛藏著的愛好。學前教育只有在尊重兒童生命特征的前提下才會有效且有意義。因此,在當前的教育實踐中,我們應創設允許幼兒“放下書本‘一會兒’、自由馳騁‘一會兒’、離開座位‘一會兒’、動手動腳‘一會兒’”的學習氛圍。這樣,我們的教學才能在積極主動中更富有生氣,幼兒的學習才更有興趣,教師的教學也更具情趣,而師幼互動的課堂才能成為教學雙方共享快樂的美妙時光。
教師教育記錄隨筆3
二年級孩子活潑好動,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保持時間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必須有效的組織課堂教學。組織好課堂教學是上好一堂課的重要保證,是衡量一節課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課堂教學組織的好壞直接影響教學的任務。
一、激發學生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
大家都知道“興趣是的老師”,由此可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二年級的學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他們踏入校園進行正規化的學習。先把規矩給他們定下來,賞罰要分明,老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教材入手,努力尋找能夠激發他們學習興趣的切入點。我們可以做一些小獎品,比如小紅旗,小紅花等鮮艷可愛的東西。
二、課堂形式靈活多變,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
課堂形式單一,很容易造成學生身心疲勞,從而轉移注意力。針對這一現象,我們要想方設法設計靈活多變的教學活動。同時還要要求一年級教師要有較強的應變能力和課堂控制能力:二年級學生年紀小,自我控制力差,情緒易激動,即使是一點小事也往往讓他們興奮半天,其行為突出表現為:拍桌子、砸筆盒、大呼小叫、拍手、離開座位跳躍等,所以教師要在突發事件剛出現苗頭時,就及時給予轉化或制止。要求學生做的每一件事,必須事先讓他們清楚。然后,我們需要的是足夠的耐心要有足夠的耐心、細心,讓孩子知道你要他們做什么,怎么做,先怎樣再怎樣,哪怕是放幾個學具,放哪兒,怎么放,都要說清楚。一開始的細致對以后的教學會非常有用。
三、老師講課時要使用兒童化語言。
二年級孩子不同于大學生,只要老師講清要求就行,他們自制里差,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做事憑興趣。比如做連線題,如果老師說讓我們來做個“找朋友”的游戲好不好?學生一聽肯定會感興趣。如果哪個學生找錯了或還沒有找到朋友,老師說:“哪個小朋友愿意幫幫他?”學生聽了覺得很親切,他們很喜歡聽這種語氣,老師用這種兒童的語氣跟學生說話,才能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總之,一定得蹲下與孩子們說話。
四、及時的表揚和鼓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在老師眼中是的,二年級的'孩子也不例外,最喜歡聽到老師的表揚,一聽到表揚就會有更好的表現。在課堂中,教師要及時表揚守紀律的學生,使其他同學受到感染。當學生回答正確完整,老師即時對他們的表現給予肯定,可以說“你真棒”“你真行”“你真了不起”“你真聰明”“你說得真好”等,為了帶動其他學生,總之,組織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能否吸引學生是上好一堂課的先決條件,教師只有在教學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素養,不斷實踐總結,才能更好地駕馭課堂,達到的教學效果。
教師教育記錄隨筆4
孔子是我們都敬重的偉人,他知識淵博,意氣風發,是我們敬仰、敬佩的著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地魯國陬邑(今屬山東省曲阜市)。孔子出生于沒落的魯國貴族家庭,幼年喪父,家道中落,飽經人生苦難。但他奮發向上,努力進取,尊師重道,被后人尊稱為"圣人"。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多人,著名的有七十二人,歷史上有"七十二賢人"之說。
在這段時間對孔子的了解和認識中,我更深的走近了孔子,走近了這位圣人的思想。
在那個群雄爭霸的.時期,孔子主張各國君主以德治國,觸犯了很多人的權利,因而才能一直沒能得以發揮。在他五十五歲時,帶領他的一批學生開始了周游列國的生涯。在各國的民眾中贏得了好評,創立了儒家學派。他把"仁"和"禮"視為道德的最高原則,主張有教無類,曉得后天學習的重要性,即為中國的現代教育打下了扎實的基礎,也說明了孔子思想的先進性,不朽的思想總是與時俱進。孔子這位魯國的老人,這位為教育的實施,為正氣的傳播,為治國的方略施展而奮斗的偉大先賢,他的思想在21世紀的今天依然散發著耀眼的光芒,同時被時代賦予了新的含義。二千五百年的時光彈指一揮,孔子的思想卻永遠東立,并已走向世界!
作為現代人的我們一定要信守孔子的思想,把孔子的精神發揚光大。
教師教育記錄隨筆5
玉玉和楚琪是一對好朋友,平時總愛在一起玩,從來不打架,有的時候還上對方的家里做客,她們的父母也是非常友好,一接孩子的時候就兩個一塊兒接。
可是事情總是“一分為二”的,這對孩子上課的時候常常控制不住自己要說話,要不就低頭悄悄玩不聽老師講課,最近我還發現琪琪的數學退步很大,可每次交上來的數學題卻都是對的,這是怎么回事呢?終于有一次我發現玉玉做完了數學作業以后,琪琪就問她要,然后把它原封不動抄寫下來,我走過去指著一道數學題問她會不會做,她卻低頭不語,原來她每次都是自己不動腦子依賴朋友幫助作題啊!這樣的好朋友在一起能算互相幫助嗎?想到這我突然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決定再不能讓她們上課時候坐在一起了,要讓她們分開坐。雖然她們有些不愿意,但為了孩子好,我只能這樣。楚琪也逐漸改掉了依賴朋友作題的壞習慣,現在她必須自己動腦筋想問題了。
通過這件事我發現,任何事情都可能是有利有弊的,關鍵是怎樣把不利的'事情引向有利的一方面;把不利的事情轉化為有利的事情,這需要我們老師多觀察多發現,從而真正的找到解決的辦法。
【教師教育記錄隨筆】相關文章:
教師教育的記錄隨筆11-27
教師教育記錄隨筆11-23
老師教育記錄隨筆11-27
大班的教育記錄隨筆11-29
小班的教育記錄隨筆11-22
大班的教育記錄隨筆(經典)01-29
小學語文教師教育記錄隨筆06-16
幼兒教師的教育隨筆記錄01-12
[實用]教師教育記錄隨筆13篇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