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教學反思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我的祖國教學反思13篇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么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我的祖國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的祖國教學反思 篇1
在教學中,由于這篇文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比較遙遠,在一些想像性的問題中,學生并沒有跳出他所生活的環境,如錢學森受到無休止的折磨,他還會受到哪些折磨?這個問題一拋出,學生就把在電視上看到的一些敵人對革命者的迫害的鏡頭拿出來,什么用水噴啦,用燒得紅紅的鐵燙呀等等之類的酷刑,可我們知道,當時肯定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對于錢學森來說,雖然也有一些肉體方面的折磨,但更多的則是來自于精神方面的折磨。在教學中,我雖然也把它引到精神方面讓學生說,但是對于學生來說,還是存在一些難度,無法想像。
最后情感升華部分,我有一個這樣的問題:如果錢學森繼續留在美國,那會是一種怎樣的`情況?僅僅說在美國的一些衣食無憂的生活,顯然比較單薄,如果加上他回到國內又是一種怎樣的情況,因為當時的中國并不富裕,不管是在生活上還是在工作上,都不具備美國那樣優越的條件。把兩者進行對比,那會更能體現出他的愛國之心和報國之情。
我的祖國教學反思 篇2
本月,我們利用五周時間開展了“我的祖國”的主題活動,通過一系列的相關活動,去豐富幼兒對祖國的認識,加深孩子們對祖國的進一步了解,從而更好地激發他們愛祖國的情感,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感到驕傲。再結合中國的傳統文化及習俗,激發幼兒對民族的喜愛情感。在主題活動實施過程中,通過欣賞視頻、觀察講述畫面、畫京劇臉譜、設計唐裝、制作節日彩鏈、制作國旗、學跳大中國的舞蹈等形式,讓幼兒更好地融入到主題活動中,獲得了不少的知識經驗和技能。
負責板塊:教學活動。
在活動開展中我們注意引導幼兒相互間的交流和學習,創造多種形式的互動機會和環境,同伴間、師生間的情感距離一下子拉近了。如社會“祖國媽媽過生日”中,幼兒們知道了十月一日是我國的國慶節,了解了國慶節的.由來,并大膽表述有關國慶節的經驗和所見所聞,能進一步感受和體驗國慶節的熱鬧、喜慶氣氛;如韻律活動《大中國》中幼兒從歌詞中真正體會到了中國的“大”:有全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瑪峰、有最長的城墻萬里長城,有五十六個民族等等,活動中我帶領幼兒邊唱邊跳,進一步感受了樂曲的奔放;美術活動《唐裝》中,幼兒分別欣賞了男士與女士的唐裝,通過欣賞圖片,知道了唐裝與我們日常穿著的服飾的不同,唐裝有標志性的立領和盤扣,再通過畫一畫和剪貼團花的方式來裝飾了唐裝,提高了動手操作能力等等。整個教育主題活動中我們將始終以活動的支持者、觀察者、引導者、合作者、學習者、欣賞者的身份參與活動,共同與孩子們一起體驗主題活動給大家帶來的快樂。
我的祖國教學反思 篇3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寫的是波蘭遭到外國列強的瓜分,音樂家肖邦被迫流落異國他鄉,不忘亡國之恨,彌留之際請求把心臟帶回祖國的事,表達了他對祖國強烈的愛。
學完了《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我的心情竟然久久不能平靜。我被一個長眠在異國他鄉,靈魂卻渴望回歸祖國的一顆赤子之心深深地打動了。我相信學生們同我一樣,也一定或多或少會有感動。
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要體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的有機結合。因此我對本課的教學主要進行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努力:
1、揭題質疑
上課伊始,我首先抓住課題《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題目中的“我”是誰?
“我”是在什么情況下說這句話的?讓學生初步體會肖邦的愛國之情。然后話鋒一轉:可是,肖邦既然如此地愛自己的祖國,為什么不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國家?為什么當初要選擇離開呢?
2、帶著問題初讀探疑
讓學生通過讀,體會到了肖邦“不得不”離開祖國的無奈,通過從課內課外獲取信息,理解肖邦被逼、悲憤中離開祖國的不得已:正是在這樣一種動蕩不安的形勢下,肖邦的親人、老師和朋友們督促著肖邦出國去深造,并通過他的音樂創作和演奏去為祖國獲取榮譽。
3、深讀課文,抓重點句
肖邦的那份強烈的愛國情感,與他離開祖國前夕,他的老師和同學特地為他送行時的'諄諄囑托,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課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個重點段,描寫具體細致,情感渲染淋漓盡致。
4、討論解疑、悟情
我抓住“詠唱送別曲”、“老師的叮囑”、“贈送銀杯”這幾個“送別”場面,引導學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從肖邦的神態、動作中體悟他滿懷愛國之心、報國無門、遠走他鄉的無奈和憂憤,當然還有一份對祖國的不舍。當《即使你遠在他鄉》的送別曲在課堂中響起時,我相信,學生此刻已經走進了肖邦的內心……這樣,順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異國他鄉用音樂作為武器、拼命工作、憂憤而死的生活經歷,就能理解肖邦對祖國至死不渝的熱愛和眷戀。
通過這四步,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了解肖邦不僅是一個杰出的音樂家,還是一個滿腔熱情的愛國者,從而使學生對肖邦的敬仰之情達到沸騰的頂點,同時也使學生在心中升騰起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在理解了本文之后,引導學生背誦第2自然段。
我的祖國教學反思 篇4
是什么原因讓我們的課堂遭遇了如此“尷尬”?從什么時候開始教室里沒有了“小手如林”的“感人鏡頭”、沒有了回答問題時“歡呼雀躍的興奮場面”?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連我們做教師的也失去了應有的耐心和對學生滿懷信心的希望?
1、對詩歌知識的講解很少,學生“無章可循”。
詩歌講究精巧的構思,凝練的語言和恰到好處的意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讓學生達到“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境界的。平時在教詩歌的時候我們總是把作者這樣寫的好處分析的“頭頭是道”,學生似乎也“心服口服”,表面上看起來真正做到了“心有靈犀一點通”,其實學生對這樣寫的原因并不是很清楚,更不用說換一種說法去寫了,怎么看都覺得還是原文寫得妙。
2、學生的品行和身體并沒有一起成長,我沒有起到模范作用。
現在,八榮八恥歌可以說誰都會唱,但真正心中有愛,行動上有落實的學生又有幾個呢?我們在和學生共同學習的過程中,是否讓他們的身體和品行一起成長了,我實在不敢茍同。看看吧,口中唱的是一套,做的卻又是一套的人大有人在,對祖國的愛變成了空洞的說教,形象可感的語言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認識上,還談何有感而發呢?
3、學生對詩歌的練習少,沒有興趣。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把把話題作文當作學生練習的主題,很少有在詩歌方面強化訓練的,平時的詩歌教學也多以朗誦、欣賞、品味為主,再加上有些詩歌晦澀難懂,學生很難從詩歌中找到適應自己的那份感覺,還有一點,我認為教師的引導和示范寫作也很重要,如果課前教師能精心準備幾個這樣的開頭,我想會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的。
整堂課順利而流暢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完全符合教學設想。最大的成功之處是教學主線清晰明朗,教學重點突出,教學內容安排緊湊,教學進程張弛有度;其次,教學語言較為凝練,基本上做到“用詩意解讀詩意”,給學生以審美的提點,也為課堂注入了豐富的情感因素;再次,課堂教學環節設計合理,從“聽、說、讀”三個方面對學生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訓練,為師生互動提供了較大的空間。不足之處在于沒有課外拓展,如果時間允許,拿一首較為淺近的新詩檢驗一下學生的學習效果,課堂教學內容可能更完整。
我的祖國教學反思 篇5
《我的祖國》選自《快樂生活》三年級上第二單元第一課,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知道自己的祖國,知道北京是首都,知道要熱愛祖國。
為讓學生較好的了解祖國的相關信息,有效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教學本課前,我通過網上搜索相關資料讓學生切身感受祖國的美好河山。課上,我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創設了豐富多彩、富有啟發性的課堂學習活動,采用多種多樣的`活動形式,講故事、聽音樂、看錄像等,讓孩子們充分感受我國的幅員遼闊,為祖國感到自豪。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努力創設多種學生樂于接受的活動,包括有趣的游戲、直觀的課件演示等,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力圖調動學生多感官的參與,將活動過程最優化。通過本節課的學習A組學生基本能夠知道祖國的名字,知道北京是首都,并且知道要熱愛祖國;B組學生能夠知道祖國的名字,能在老師提示下知道北京是首都,并能跟著老師說一說要熱愛祖國。
在本課教學中,學生在活動中充分感受到我國的幅員遼闊,為祖國感到自豪,從而整體達到了我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本課教學也讓我進一步認識到:上好一節生活適應課,需要教師構建多元的知識結構。在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深入學習新課程理念,為了準確理解教材中的知識點,我們必須進行充分的課前準備,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
但是本節課仍存在很多問題:
1、B、C組學生大多無語言,無法利用言語檢測其到底對知識的掌握如何,需要老師根據實際情況自己判斷。
2、大多數學生對于“熱愛祖國”不是很理解,似懂非懂,只能跟著老師說一說,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個別學生祖國與首都分不清,今后還是需要多說。
我的祖國教學反思 篇6
課前通過圖片欣賞導入,讓學生感受祖國不僅風景秀麗,而且地域遼闊。從而自然的引入課題。再引導學生仔細看圖,體會人物的心情。課文中有些句子學生理解有些困難,教師作了適時的點撥和必要的講解。如:珠穆朗瑪峰有多高?讓學生看圖片來感受珠穆朗瑪峰的高,再指導學生讀出它的高。又如“南海諸海島,撒開珍珠串”,學生難以體會到,可以借助圖片或課件讓學生觀察、想象,讓學生體會祖國南海上的島嶼又多又美麗。再如“給媽媽做件衣衫”一句,可先讓學生說說“媽媽”實際指什么,再指導學生聯系作者給祖國設計宏偉藍圖,決心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來理解,從而讓學生體會這個句子寫得多么形象,多么感人。課文有些句子寫得很美,要引導學生品味語言。教學時,讓學生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自己品讀,邊讀邊想象,體會它們的美。詩中有兩處使用了省略號,教師應啟發學生體會省略的內容,從而豐富詩歌的內涵,感悟詩歌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特點。
不足之處:
(1)雖然在教學中能借助信息技術手段來進行整體化情境設計教學,但在整合中,效果不是很理想,老師未能很入情境引著學生體會詩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
(2)在教學中老師講的內容過多,沒有注意到問題的提出,因此影響了學生作答,再有給學生讀書的時間不夠,學生對詩歌的理解不夠深入。
(3)引導學生讀方面,老師在指導時,雖能結合課件給學生看圖片,來感受珠穆朗瑪峰的高;南沙群島的美;五岳的雄、奇;三峽的險;泰山的雄偉等,但指導讀方面還不夠到位。
我的祖國教學反思 篇7
這是語文S版小學四年級下第四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是一首贊美祖國的詩歌,課文以詩歌的形式來描繪祖國壯麗山河,課文情感濃烈,想象豐富,語言優美。這類型的課學生們很喜歡,而且課文本身的教學目標比較清晰,教學內容容易理解。
成功之處:
本篇課文重點就是要弄清每一小節主要講了什么,
通過描述最后表達作者贊美、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課前播放音樂對孩子們的愛國之情有個簡單的熏陶。在學生讀通讀順的基礎上,重在指導孩子有感情地朗讀。第一小節指導讀好了六個排比句,讀出氣勢。在理解“為什么把祖國比做搖籃?”讓學生想一想,孩子睡在搖籃里多么舒服!他們在搖籃里快樂地成長。我們生活在祖國的懷抱里,就像孩子睡在搖籃里,多么幸福!
第二小節讓孩子感受到祖國山河的壯麗,自然而然地激發了孩子們的愛國熱情。對于第二小節的講解要稍微細致點,因為這節內容對祖國的刻畫是極其細致和精美的,祖國的大好山河、祖國的雄偉壯麗都在這小節內有所展現,此小節要求背誦。通過分析“舉手能摩天”和“撒開珍珠串”、三峽、泰山有個簡單的介紹,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景色的美才能萌生喜愛之情。
第三小節指導孩子深情地進行朗讀,讀出親切感,表達出作者作者建設祖國的`愿望 如“給媽媽做件衣衫”一句,先讓學生說說“媽媽”實際指什么,再指導學生聯系作者給祖國設計宏偉藍圖,決心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來理解,從而讓學生體會這個句子寫得多么形象,多么感人。
第四小節讀出對祖國地深深依戀之情。逐節引導學生通過真切地、充分地誦讀,品味優美的語言,培養語感,激發孩子的愛國熱情。詩中有兩處使用了省略號,啟發學生體會省略的內容,從而豐富詩歌的內涵,感悟詩歌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特點。
不足之處:
這節課時間搭配不合理,講第一小節占用時間長,導致時間不夠用。其次,課堂雖然體現了個性化的閱讀,但不夠充分,在難點的突破上不夠理想。
我的祖國教學反思 篇8
離開不是背叛,而是愛國,是為了更好的支援祖國抗擊沙俄。
這種情感,要讓學生充分體會。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思考對肖邦選擇流亡海外的看法,學生能夠很好地結合課文中的有關詞句以及設身處地的從揣摩肖邦內心想發的角度思考,感受豐富,很好地把握了人物形象。同時,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也得到了鍛煉與提高。
在此,我主要運用了語言理答,對學生的答案進行肯定與提升,應該說這樣的.理答是帶有智慧的,有效地推進了教學的進程。
我的祖國教學反思 篇9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是以熱愛祖國的感情貫穿全文的,主要寫了列強瓜分了波蘭,使肖邦“不得不”滿懷悲憤之情忍痛離開祖國,師生送別時,詠唱《即使你遠在他鄉》,贈送泥土這一“特殊禮物”。肖邦身處異國他鄉,日夜思念祖國,忘我地進行音樂創作,即使在彌留之際也請求死后把他的心臟帶回去,他要長眠在祖國地下,愛國之情一覽無遺。
根據課文的主題,我覺得只有通過充分的朗讀才能感知這濃濃的愛國之情。比如埃斯內爾對肖邦說的話,肖邦的舉動,肖邦的忘我的工作,等等,都需要好好地品讀。我們采用了自由讀、指名讀、比賽讀、分角色朗讀和配樂朗讀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肖邦的憂傷和憤慨,感受到他強烈的愛國情懷。
課文中有兩處值得提醒學生的地方,一處是埃斯內爾送肖邦祖國波蘭的泥土的`蘊意,第二處是肖邦讓姐姐把他的心臟帶回祖國的意義,學生們通過品讀,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其中的含義。
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肖邦的愛國之情,課堂內外我都進行了拓展延伸,比如介紹愛國志士,引導學生閱讀愛國情感的文章,學生們被文中深深的愛國情懷所感動,對愛國的意義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的祖國教學反思 篇10
本課要求學生學習并掌握生字新詞,積累詞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了解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描寫的意境,體會志愿軍戰士熱愛祖國、愛憎分明的赤子之心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萌發熱愛祖國、人民的感情。
由于我在第一課時對時代背景介紹得比較詳細,又讓孩子們觀看了《上甘嶺》這部片子,所以第二課時的教學時,孩子們“入情”很快。
在整堂課的教學中,學生采用我在教學批讀課文時常用的“讀、思、批”的方法學習,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發揮。
在教學1、2小節時,學生結合旁批邊朗讀邊想象畫面,然后交流自己的感受。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圖片,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祖國的美麗,激發出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再指導感情朗讀就輕松多了。在此基礎上再讓孩子們把自己的'感受寫到旁邊的批注欄里。在3、4小節的教學中,我采用“朗讀、質疑、小組交流解決、匯報”的形式,孩子們的發言非常精彩,課文的難點也在孩子們的質疑和交流中得以解決。教學5、6小節時,我放手讓孩子們用前面的“讀、思、批”的方法自主學習,然后全班交流,孩子們的體會和感受也談得非常不錯。緊接著我播放了《我的祖國》這首歌,讓孩子們真正體會到了志愿軍戰士對祖國的熱愛和思念之情,孩子們的感情得到升華。再用一系列的圖片展示祖國的新變化,孩子們對祖國的熱愛之情達到了高潮,最后帶著對這種感情齊讀全文,效果特好!
在教學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
1、時間把握不夠好,顯得“前松后緊”。在復習生字詞以及交流課前收集到的資料時用的時間稍多,導致后面的拓展環節有點“趕”。
2、為了讓孩子們能更入情入景,所出示的圖片量太大,顯得過于累贅。
3、個別問題的提法設計得不夠準確,如“讀了1、2小節,你的眼前仿佛浮現出了什么畫面?”這個問題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因為讀了這兩個小節學生不僅能“看”到美麗的畫面,還可以“聽”到美妙的聲音,“聞”到迷人的花香……
4、到最后感情升華時老師缺乏激情。
我的祖國教學反思 篇11
字字句句都是情今天和孩子們一起學完了《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在學習師友送別部分,孩子們都很動情。有一個孩子忍不住說道,作者真有才,把離別場景寫活了。我一想,這樣的細節描寫正是我們班孩子的習作軟肋于是讓他們說說文章好在哪兒?
生1:你總說我們的文章干巴巴的,現在我知道了要注意描寫人物的動作,緊緊地握住捧過回首望了望等這些寫得很傳神。
生2:作者還描寫的了埃斯內爾送別時說的話,抓住語言來描寫。
生3:作者的語言描寫值得學習,只寫了老師的話,而沒有像我平時作文那樣一問一答,特別羅嗦,像流水帳,現在我知道了語言描寫不一定要一問一答。
生4:作者沒有一問一答,但描寫了肖邦的反應:感動地點了點頭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等,讓我們覺得情意深長。
師:是啊,此時無聲勝有聲啊!為了指導好背誦,也為了體會情感,我說,作者的文字總是包含著情感的,看看作者描寫了送別的幾個小場景,能讀出其中的情感嗎?
說實話,這幾個小場景,在教學資料上有:告別親人離華沙,師生詠唱送別曲,老師叮囑送禮物,肖邦接杯登車去。可是孩子們的概括更讓驚訝:歌別、話別、禮別、目送。我問為什么會想到這樣概括的。一個孩子居然說,你以前教我們學送別詩的時候說的啊!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情在歌中他們站在路邊,詠唱著埃斯內爾特地為肖邦譜寫的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話別情深埃斯內爾緊緊地握住肖邦的手說:孩子,無論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呀!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以物寄相思這時,埃斯內爾又捧過一只閃閃發光的銀杯,深情地對肖邦說:這里裝的是祖國波蘭的泥土,它是我們送給你的特殊禮物,請收下吧!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滿目皆情他鄭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然后登上了馬車,疾馳而去。突然發現,學生的思維走得比我遠。
我的祖國教學反思 篇12
蘇教版語文十一冊《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第二自然段的閱讀是對學生情感體驗、文本感悟諸多能力的檢驗,也是對學生的問題的一次集中性的對話。所以我在學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脈絡后,重點放在閱讀、體驗、對話這樣的三步驟訓練上。
一、閱讀
讀出肖邦對祖國的愛,讀出對沙皇的恨,讀出與親人的難舍,讀出肖邦臨行前對波蘭的留戀。(找出語言、動作、情感的描述)
二、體驗
你覺得在這一段中那些環節最感人?
1、“他們(同學和老師)站在路邊,詠唱著埃斯內爾特地為肖邦譜寫的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
2、“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他著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然后登上了馬車,疾馳而去。”
完成小訓練:為這群不得不分離的親友設計語言
針對第一個環節設計:同學說:“即使你遠在他鄉,”
學生的答案有:
“即使你遠在他鄉,你永遠是波蘭人民的兒子。”
“即使你遠在他鄉,我們永遠會心心相印,我們‘天涯若比鄰’”
(我插話:“這位同學還是個中國通。”)
“即使你遠在他鄉,,也不能把我們忘記。”
“即使你遠在他鄉,,我也會日日夜夜地想念你的。”
“即使你遠在他鄉,我們也會永遠記住這一刻。”
“即使你遠在他鄉,也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母親。”
……
第二個環節設計:他鄭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說:“”然后登上了馬車,疾馳而去。
答案有:祖國,我會回來的!
我帶著悲憤而去,我會帶著驕傲而歸的。
祖國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老師再見了!同學們,朋友們再見了!
沙皇,這里不會永遠屬于你!
祖國,我會為你而奮斗的!
祖國,我會用我的方式來愛你的!
(當時在此又引開了一個話題:肖邦以什么方式來愛國?簡單的討論使學生明白了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表示對自己祖國的愛,如科學家的發明創造,戰士的浴血奮戰,工人農民的辛勤勞作,教師為祖國培育人才等等。從而進一步理解了肖邦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的原因。)
……
三、對話
在充分體驗了當時的情與境之后,我讓學生就“特殊禮物”所含的象征意義進行了討論,同樣答案也是多重的,(這是祖國、這是你的根、這是生你養你的土地、這是波蘭人民、這是你情感的源泉[受《長江之歌》的影響]、這是你藝術創作的動力……
通過這樣幾個環節,學生對第二自然段的理解上了一個臺階。
反思:
“你告訴我,我可能會忘記,你給我看,我可能會記不住;你讓我參與,我可能會明白和發現。”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是教材與學生之間的中介橋梁。一堂課能不能喚起學生的情感,能不能使學生透過特定的文學符號理解其中的深藏的意蘊,進入教材規定的情景,產生強烈的情感體驗,受到熏陶和感染,教師這個中介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讀書是學習,實踐是更重要的學習。我們只有將學習的主體地位真正還給學生,讓他們在生動活潑地在課堂內外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去讀書,去感悟,去思考,去創造,去表現,我們的教學質量才會獲得切實的提高,
我的祖國教學反思 篇13
今天我很幸運,校長光顧了我班,和大家共同進行了一次愛國主義教育的“洗禮”。雖說課前有準備,但對于這類脫離學生生活的課文,空洞的說教很難喚醒學生與文本間的共鳴。我只能盡我所能,讓學生融入文本。
回顧整個教學過程,我覺得對于第二自然段“師生送別”這一場面處理得比較成功。考慮到班級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在教學這一自然段時作了些調整,我先讓學生自讀課文,然后根據提示對段落進行分層。而后,讓學生再讀課文,說說文中的哪些場景最讓你感動?在交流的.過程中,我為學生創設了不同的情境。
如:在教學“詠唱送別曲”時,我引導學生運用角色體驗進入情境,假如你就是送別人群中的一員,你會對肖邦說些什么,并要求用上“即使你遠在他鄉,xxxx。”的句式。在教學“贈送銀杯”時,我用引讀的方式將學生帶入情境,“面對老師、同學深情的歌聲,面對老師埃斯內爾盛滿祖國泥土的銀杯,自始至終,肖邦始終沒說一句話。他真的無話可說嗎?假如你就是此時的肖邦,你想說些什么呢?請把心里想說的話寫下來。”學生暢所欲言,真正走進了肖邦的內心。
不足之處:教師在課堂上主宰太多,怎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以學定教,讓教為學服務,值得我的深思。說真的,如果教一篇課文,讓學生圍繞教師轉,以教師講為主,其實很好上。但教學的目的不是為了理解一篇課文,而是通過理解課文讓學生學會如何去理解課文,學到方法最重要。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不知從何下手。
【我的祖國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我的祖國》教學反思10-07
我的祖國教學反思08-18
我的祖國教學反思04-06
《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教學反思09-13
《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教學反思09-17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反思07-22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反思09-14
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教學反思09-24
《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教學反思9篇08-09
《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教學反思 9篇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