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數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要怎么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倍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倍數教學反思1
1、這堂課的行走過程。學習了五堂同課異構的《倍數和因數》,一直想自己嘗試一下這堂課的教學,無奈,四年級的孩子已經學過了,就放在三年級進行教學,預習自己先到一個班級熟悉一下,和六年級的孩子打習慣了交道,現在一下子走進三年級課堂,真的還有諸多的不習慣,一堂課下來,自己用一個“急”字貫穿課堂,說話方式有待調整,于是,再一次梳理教案,詳細備好每一句話。第二次上課,請了三年級的數學老師聽課,出現了一個“澀”點,就是:9是倍數,9是因數的判斷,但是學生稍作點撥,還是能完全理解的,師生配合,還算順利,另外有一些小節問題處理得還是不成熟。由于“卡”得不算太“澀”,所以,也沒在意。第三次課題組正式上的時候,當出現“9是倍數,9是因數”的判斷,學生竟齊聲回答:這種說法是正確的。其實,出現這種情況并不是偶然的,現在,再一次理一理,發現,開始的談話,借鑒了“三個人,有兩個兒子,兩個爸爸”沒有用好它,反而給了學生一個錯誤的提示,而且“先入為主”,學生進行正遷移,從數學原理來看,沒有真正處理好“數形結合”,處理因數個數與擺幾種圖形的關系,課堂顯得思維含量不夠,數學價值有些削弱,所以,教案我又作了一定的修改。
2、關于“體驗教學”主題的思考。體驗既是過程,又是結果。通過學生觀察老師三種寫因數的方法,談談自己的體會,在交流、碰撞中,深化自己的認識。通過自己找因數、倍數的體驗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這是我教學的出發點,實施得怎樣,還需要同行的指點。
倍數教學反思2
我結束了公因數與公倍數的教學。在我看來內容不是很難,沒什么高難邏輯思維在里面,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對于列舉法和篩選法應該都掌握的不錯。但是翻看了學生的練習冊,才知道,這只是我的一廂情愿。里面存在著各種問題:有的答案書寫不完整,沒有寫出最關鍵的話;有的公因數與因數概念混淆,求一個數的因數也說成公因數;有的是公因數與公倍數找不全,有遺漏現象;只有一些學習好的同學可以完整的做對這些題目。
看來學習的過程確實不是一帆風順的,“一分辛勞一分收獲!”的確是這樣,面對學生的答題情況,我及時調整了自己的教學思路,決定對如何求公因數、公倍數做一專項練習。首先我將各種錯誤情況例舉出來,教學生們進行判斷,找出其中的問題加以改正,接著與學生一起對不同情況進行了歸納,使學生在針對不同題型的時候可以用不同方法快速做出解答,而不是只知道簡單機械的照本宣科。從這節課的學習情況看,大部分同學都掌握的不錯。不僅改正了自己練習冊上存在的很多錯誤,還教學生學會了如何去歸納總結已學知識。收效很大,很是高興!
的確,數學學習做題是極為必要的,但是做題之后的總結工作也是極為重要的,否則只能是雜而不精,無法將知識融會貫通,合理運用。我經常教育自己的學生:在多種解法中選取適合自己的解題方法,對于一些靈活的題目而言,應該在做題中對許許多多的情況進行總結,以便在考試中將方法靈活運用,防止死做與定性思維的產生。
倍數教學反思3
我在教學“約數和倍數”時,在課堂上讓學生充分大膽地、自由地想、說、做。因此在進行整除意義的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自己舉些簡單的不同類型的除法算式,通過自己動手分一分、想一想,然后再小組合作交流彼此的想法、分法,求同存異,最后通過爭論得出正確結論。這樣的方法正符合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學習方法。同時讓學生在游戲中體會、感悟。在約數和倍數的概念建立之后,我組織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練習,鞏固了約數和倍數的.。因為玩是孩子的天性,讓孩子在玩耍中輕松地獲取知識是極好的學習途徑。我在課的后面,安排了用自己的學號說一說和今天的知識有關的一句或幾句話。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興趣越來越濃,同時也使學生感受到了數學的趣味性和無窮的魅力,從中體會、感悟知識的內涵與外延。這些都是不錯的。
同時,這節課也有著不少的問題。首先在算式分類的時候,由于我沒有把學生的有些分法做出明確的判斷,使得很大一部分的學生誤以為除法算式分3類,整除,除盡和除不盡。而事實上整除只是除盡中的一種特殊的情況。其次,雖然讓學生說了誰能被誰整除,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約數這些語言,但說得還是不夠充分,有個別學生還是有些模糊。我們的教育要面向的所有的學生,因而教師要注意讓創造更多更有效的機會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
倍數教學反思4
《因數和倍數》是一節數學概念課,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數和倍數的概念時與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過除法算式來引出整除的概念,每個除法算式對應著一對有整除關系的數,如b÷a=n表示b能被a整除,a能整除b。在此基礎上再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而現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沒有用數學語言給“整除”下定義,而是利用一個簡單的實物圖引出一個乘法算式,通過這個乘法算式直接給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這樣編排對于學生來說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但是若老師對整除的概念不做講解的話,今后的知識學習可能會造成一些缺陷,因此我在這課時中,結合老教材的知識給學生進行了滲透,學生學習起來掌握的很好。利用除法、乘法都能很快的找到一個數的因數與倍數。
因數和倍數是揭示兩個整數之間的一種相互依存關系,在課前談話中我利用生活與數學之間的聯系,來幫助學生理解因數倍數相互依存的關系。比如,我上課前利用班級中學生的父子關系和朋友關系來說明“朋友、父子”詞語的含義,它是指兩個人之間的一種關系,只能造句為“某人是某人的朋友”。這樣的話局把生活中的相互依存關系遷移到數學中的倍數和因數,這樣設計較自然貼切,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又幫助學生理解了倍數和因數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過:“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因此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提供充分思考和自我表現的空間,引導他們利用已有的知識去探索發現新的知識。如何找一個數的因數是這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進行了重組教材,先讓學生根據乘法(除法)算式“一對對”地找出18、15、24的因數。通過“質疑”:有什么辦法能保證既找全又不遺漏呢?讓學生思考并發現:按照一定的順序一對對的找因數,能既找全又不遺漏。在探究倍數時,我則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找一個數倍數的方法,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這樣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學生在自己找因數和倍數練習后又總結了最大的因數和最小的倍數都是它本身。我想這應該比教師的傳授要好百倍。
一節課下來,學生學習起來十分輕松,教學設計盡量避免出現概念混淆、理解困難的問題。學生對新知掌握較牢,學生樂學,思路清晰。以上是自己教學后的一點感悟。
【倍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3的倍數》教學反思07-05
倍數的特征教學反思11-16
因數與倍數教學反思06-28
3的倍數教學反思07-12
《3的倍數的特征》教學反思11-10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08-19
倍數和因數教學反思05-15
《3的倍數》優秀教學反思01-23
《倍數和因數》的教學反思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