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六年級下冊《井岡翠竹》的教學反思
《井岡翠竹》一文是一篇文辭優美的散文。全文通過詩一樣的語言,圍繞“井岡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這一主線,寫了井岡翠竹在革命斗爭時期與井岡山軍民的關系,和井岡翠竹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表現出的革命精神,繼而謳歌井岡山人民所表現出的革命主義精神。
文章表達方式、修辭手法靈活多樣。如何在課堂上把握好“理解內容與學習表達并重的教學目標”是我本課的設計重點。因此在學習每一個部分的時候,不僅僅讓孩子們感悟文本的內容,體驗文章飽含的情感,還要讓孩子們知道作者是如何表達的。如:第二自然段的學習,作者不僅運用了排比、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還注重了觀察、表達的方法,從遠到近,從整體到局部。引導學生明白要想把文章寫得生動,就要學會運用這些方法。第五段中反問的修辭手法,強烈地表達了作者對井岡翠竹的喜愛和贊美之情。第八自然段中總分關系的構段方式(概括具體式),擬人、頂針、引用、回環等修辭手法的.運用都是我這節課中關注的。
正因為本課關注的表達方法過多,所以雖然我的程序走得是很清晰的,但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羅主任還是一下子看出了問題:表達方法的學習程序還要更清晰些,這樣能給孩子們清晰的印象,而不是現在這樣為了學習表達而學習。一語驚醒夢中人,是的,為什么我總是覺得理不清頭緒,修辭、表達過多過雜,別說孩子們,就是老師們也不一定都能說得清楚,我為什么要貪多求全呢,可以抓幾個重要的、學生們在本課中最需要的點進行教學設計。 除了以上這點外,關于“挑糧食,挑革命”這個點的學習,還是沒有“挑”明白,其實這一點也在我的意料中。由于本文描述的事情年代久遠,與孩子們的生活實際太不相符,孩子們難有很深的理解是可以想象得到的。我在設計的時候沒有把目標定得太高,只要能把文章中的幾句話讀懂,能理解“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們,正是從井岡山出發(這里是中國革命的搖籃),經過了漫長的革命歷程,最后革命取得勝利。能夠理解到這一點,我的目標就達到了,再加上我的一段圖片及補白,簡單地直觀地再現了中國近代革命史的過程。我相信孩子們應該是能理解的。但是羅主任站在更高的高度,給予了我們不同的解讀,希望我們能讓孩子更深入地去了解歷史。
當然,本節課中的可取之處也得到了羅主任的肯定;
1.教者視野開闊,開課有文化。
2.由題入手,學生介紹井岡山,很有必要,還可更強化些。
3.能始終抓住中心句“井岡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來組織教學,可以說是“一詠三嘆”。
4.非常注重表達方法的學習,如:排比、比喻、擬人、反問、引用、頂針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前后照應的寫作方法,從遠到近(先整體后局部)的觀察和表達方法,還有總分的構段方式的學習都非常充分。
5.流程清晰,師生情感都非常投入,師生學得很感人。
6.注重了朗讀的指導與訓練,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以學生的聽、說、讀、寫為主,教師只是引導者,起到點撥的作用等。
今天羅主任還對我們學校“體驗教育”特色進行了自己的解讀,讓我們深入了解了“體驗”一詞的內涵。 針對小語高段字詞的教學,羅主任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高段字詞的教學,在學生帶著問題整體讀文后突然穿進去學習,打破了教學的整體感,建議生字詞的教學可以隨文學;也要有選擇性的學習,不要將課后生字詞全部呈現,只學習生僻的字,容易出錯的字;還可將與教學環節緊密相連的字詞拿出來學,學完關鍵的字詞后直奔重點;同時鼓勵學生在生活中識字。 總之,今天的市級視導活動對我校教學工作進行了“診斷”,幫助老師們找到很多的問題,今后我們將在平時的教學中,努力克服不足,不斷錘煉自己,提升教學能力。
【六年級下冊《井岡翠竹》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井岡翠竹》的教學反思01-27
《井岡翠竹》的教學反思11-02
《井岡翠竹》的教學反思范文11-13
關于六年級下冊《井岡翠竹》的教學反思11-13
《井岡翠竹》教學設計12-18
《井岡翠竹》教案01-13
井岡翠竹散文08-01
《井岡山》教學反思07-21
小學語文井岡山教學反思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