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數(shù)學《三角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三角形的面積》這節(jié)課是這節(jié)課是在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基礎上進行的,在教學時,上課的前一天我布置了預習作業(yè):1.剪一剪,每人剪一對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我把學生分為四組,一組的同學每人剪一對完全相同的銳角三角形,二組每人剪一對完全相同的鈍角三角形,三組每人剪一對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四組每人剪一對完全相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2.拼一拼,將剪好的兩個三角形拼一拼,能否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3.觀察,拼成的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之間有怎樣的關系?4.想一想,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怎樣表示?
課的開始,我先檢查學生的預學情況,提問:誰知道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學生生紛紛舉手回答,接著,我又問:你是怎知道的?多數(shù)學生臉上一片茫然,于是帶著疑問,學生走進了課堂。
課堂中,我開展了學生動手活動,活動一:我讓學生分組展示課前剪拼的圖形,一組同學拼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二組同學也拼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三組同學拼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四組同學拼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或正方形。通過學生展示,不難發(fā)現(xiàn),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長方形和正方形也屬于特殊的平行四邊形),接著,我引導學生觀察發(fā)現(xiàn):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三角形面積的2倍,三角形的面積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而且,其中的一個三角形和拼成的平行四邊形是等底等高的,因此得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是: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用字母表示s=ah÷2。接著我進行第二個活動:我讓一組和三組,二組和四組的同學,每人交換自己手上其中的一個三角形,看看,交換后的兩個三角形能否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不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原因很簡單,兩個形狀不同三角形不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也就是說,必須是完全相同的兩個三角形才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最后我進行第三活動:我讓一組的同學拿出一個三角形和二組的同學拼成的平行四邊形作比較,三組的同學拿出你的一個三角形和四組同學拼成的平行四邊形作比較,看看你的三角形面積是不是他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學生很快做出正確判斷,不是。那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學生很納悶,于是,我讓學生四人小組共同探討,不一會兒,有的學生就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因為我的三角形和他那個平行四邊形不是等底等高的,所以我的三角形的面積不是他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于是,同學們得出結論:等底等高(或同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積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強調:等底等高。
這節(jié)課下來,我覺得我教的很輕松,學生學的很愉快。回顧整個堂課,我發(fā)覺學生真正是課堂的主人,教師真正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生的學習是積極的、主動地,而不是被動的。猛然間,我意識到這樣的精彩課堂來源于我將課前預習落到了實處,學生從課前預學到參與課堂活動,他們經(jīng)歷了對新知識的發(fā)現(xiàn),對問題的思考,對結論的概括。同時,教師精心指導,生生交流,展示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認識,教師在課堂中適時點撥,梳理學生預學中的的盲點。既突出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課堂效果良好。由此可見,學生課前預學至關重要,課前預學為落實學生成為課堂的的主人提供了保障。學生課前預學是課堂教學的前提和基礎,是課外到課內的橋梁和紐帶。學生參與課前預學不但對新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好奇心促使學生對新知識進一步思考、探究、發(fā)現(xiàn)問題。然后帶著問題、帶著疑惑走進課堂。這樣,學生才能成為課堂的主人。這樣的課堂何樂而不為?
【五年級數(shù)學《三角形的面積》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三角形面積計算》數(shù)學教學反思03-11
《面積和面積單位》數(shù)學教學反思09-03
《三角形的面積》數(shù)學教學反思(精選9篇)07-29
面積的含義數(shù)學教學反思07-14
《圓的面積》數(shù)學教學反思07-29
《三角形面積計算》教學反思10-31
《圓柱的表面積》數(shù)學教學反思11-18
《面積》教學反思10-21
小學數(shù)學三角形面積的教學設計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