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咚鏘》的教學反思范文
《龍咚鏘》的教學反思范文(一)
《龍咚鏘》這節課是人音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一年級上冊第十課的教學內容。遵循“音樂是聽覺的藝術,聽覺體驗是學習音樂的基礎”這一基本概念,針對低年級段孩子的年齡特征,從培養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出發,采用模仿,自主、探究、體驗式的方法讓學生快樂中學習,自信中展現,激情中創造,在活動中感受傳統文化,發展音樂感受音樂,表現和創造的能力,提高音樂文化素養。這節課里能較好地將節奏練習、打擊樂器的認識與敲擊等知識與技能學習內容融入到音樂的感受體驗與表現之中。
音樂是需要聆聽的,是需要用心去默默感受的,它無需太多的言語去表達。讓孩子能在音樂的課堂上放飛愉悅的心情,這也一直是我的一種快樂。一節課所能容納的東西實在是太少了,我希望帶給孩子們的是通過這堂課的教學,不僅僅感受到的是音樂帶給他們過年的歡樂氣氛,而且能喜歡上中國的一些傳統的文化,民俗的文化,民樂的文化。因為,中國的一些傳統的東西,已經開始逐漸被人們所淡忘了。過節的氣氛已然沒有小時候那么濃烈,那么張揚了。希望通過這節課能找回一些兒時的回憶。
《龍咚鏘》的教學反思范文(二)
這節課我是依據新課標的理念展開設計,教學目標貫串了始終,教學緊緊圍繞“音的強弱”這個主題展開。為了引起一年級的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夠讓他們更好地融入到課堂,在教學中我設計了讓“小老虎”祥祥作適當的引導,并在課前的準備活動中,宣布了“比賽”的規則,這樣既拉近了我和孩子們之間的距離,也調動了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這節課的設計,一切從興趣入手,從聆聽入手。在教學的開始,我用不同的力度的水聲,讓學生們在活動中感受聲音的強與弱,通過游戲這種方式去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在活動中學生們通過拍手、跺腳、走步等多種聲響去表現聲音的大小,鼓勵學生對所聽音響的獨立感受。通過這個環節的教學,學生們在玩中不知不覺地就感受到了音樂的強與弱。在敲擊鼓點的時候我也做了巧妙的設計,再強與弱中添加了休止,為下一個環節作好鋪墊。因為孩子們有了親身參與體驗,所以就能很準確的說出聲音是有強、有弱、有長、有短的。
運用兒童化的語言將課堂趣味化是這節課的一大特點。我抓住低年級孩子們“好玩、好奇、好動”這一特性,通過模仿的形式調動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性。在課堂中我把枯燥的音樂知識通過通俗淺顯的兒歌潛移默化地滲透給了學生,讓孩子們在玩中掌握了知識,感受了音樂。這樣,兒歌式的教學很好地體現了新課標中面向全體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理念,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來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這節課中,我運用全新的教學方式,以學生個性發展為本,以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為出發點,通過分工、合作、討論、創編等方式開展音樂學習和實踐活動,讓學生體驗學習的幸福和成功的喜悅。
這次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是教學時間不夠。原來一課時能完成的,現在需要兩課時。但沒有充分的時間,學生是不可能有深入的感悟和理解。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教學時間的均勻分配。在創編等活動中應抓有特點的例子進行教學,這樣既達到原來的要求,又節省了時間。
二是參與發言的學生面還不夠廣。有些學生可以在下面很好的完成教師的要求,卻不敢上前表演、展示。這需要平時在教學中多抽出一定的時間和過程來改變。
《龍咚鏘》的教學反思范文(三)
歌曲《龍咚鏘》是一首具有中國特色的兒童過年歌曲,節奏、旋律、歌詞多次重復,使歌曲顯得簡單通俗,加上歌聲與鑼鼓聲的交替,使過年的氣氛更加的熱烈、歡快,抒發了小朋友敲鑼打鼓慶新年的歡樂心情。
根據歌曲本身的特點,結合一年級孩子“喜歡新鮮事物,喜歡自己動手、發現探索問題”的心理特征,再考慮到新課程標準的一部分要求,我設計了這樣一堂綜合課。本課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一、興趣先行,愿學、樂學。
現在的新課程標準極力強調:“要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動力”組織教學活動。我想:只有學生有興趣,他們才會樂于參與學習活動,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為了讓學生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課堂上我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努力:如一開始導入部分欣賞本校學生表演的《舟山鑼鼓》,因為是身邊的學生所以一下子就拉近了距離,有一種親切感。在學生談完感受后,老師再對舟山的傳統節目及學校民樂隊的情況加以介紹,學生不僅了解了舟山的民間文化,增強了對家鄉的一種自豪感,而且通過對學校民樂隊取得的成績的了解,無形中對學校也多了一份榮譽感。他們會為小樂手的精彩而驚嘆,同時也產生了一種想學的愿望。接著在學習三種打擊樂時,我通過孩子們喜歡的“猜謎”游戲,貼近兒童化的語言等方法激發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探索發現奏法,通過由淺入深的方式引導學生了解了“龍咚鏘”聲音的組成,指導全體學生通過“拍手、拍桌子、打鉛筆盒”等方式掌握了重點。在后面為歌曲伴奏時就顯得輕松了。歌曲教學中補充介紹了“過年的來歷”,學生聽得津津有味。我想:這些都是孩子感興趣的,而且像小故事的穿插,除了激趣,對本課內容也是進行了知識的拓展、延伸。
二、貫穿主線,從一而終。
整堂課的教學設計我僅僅圍繞“龍咚鏘”展開。但每一環節的教學安排目的又各不同:欣賞《舟山鑼鼓》重在了解舟山的民間文化和學校特色,激發興趣。而介紹打擊樂又重在認識樂器、掌握奏姿、探索奏法,解決重點。《春節序曲》重在渲染過年的氣氛。《龍咚鏘》又重在實踐,最后環節《龍咚鏘》再次出現,首尾呼應。教學語言的設計也緊密的與“鑼鼓”相關。
三、動手操作、探索發現。
關于這一點,在學習三種打擊樂時體現得較多。如,在解決重點時,讓學生通過敲鼓、聽鼓聲、模仿鼓聲,及讓學生在鼓上敲出不同的節奏,探索發現“龍咚龍咚”是鼓發出的聲音。“鏘”聲讓學生通過看書找到了答案,這比老師直接告訴他會更有效。在明白了這一點后,讓其他沒有樂器的學生,通過自己的身體樂器來模仿三種打擊樂,解決了為歌曲伴奏的難點。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也安排了多次的合作:如生生間的合作、組與組間的合作,目的是培養學生間的合作意識、群體意識。
【《龍咚鏘》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龍咚鏘》的教學反思11-24
《龍咚鏘》教學反思07-01
《龍咚鏘》教學反思10-31
《龍咚鏘》的教學反思范文01-26
龍咚鏘教學反思范文07-02
《龍咚鏘》教學反思8篇04-03
《龍咚鏘》的教學反思(精選6篇)03-23
龍咚鏘教學設計03-17
音樂課《龍咚鏘》教學反思3篇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