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長江三峽》教學反思范文
《長江三峽》是劉白羽寫于1960年的一篇抒情游記散文,但是鑒于時代的不同,學生在理解本文時很難再感受作者當時的情感,那么這就讓讀者和作者之間的交流存在了難度,在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堅持知人論世的方式點滴引導學生,幫助他們盡可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并且根據教學的需要,將教學的重點放在了學習寫景游記散文的景物寫作手法上,而非不適應現在教學的情感理解上。
以上是整個課堂教學總的定位問題,其次,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地引導學生從已經學過的知識中去反思和學習這篇課文,包括“點”與“面”的巧妙設計;包括通感修辭手法的復習等等,這些知識點都在之前的學習過程中用到過,所以我會盡量讓學生自己結合已有的知識去發現這些文章中的閃光點,學生也較容易接受。
第三,當然是詩歌教學的運用,之前在聽王謙老師上《祖國山川頌》時,就已經領略過詩歌教學的生動和有效。王老師在上《祖國山川頌》時最大的特點是詩句地巧妙運用,其中最典型的一次運用出現在課文第八段的講解上。課文第八段主要是頌中國的古典詩歌,之前作者熱情頌揚了祖國的山川地貌、自然圖景,還歌頌了祖國土地上辛勤的勞動人民,肯定他們與祖國的關系,接合之前的文字,文章寫到“我時時徜徉在中國古典詩歌的天地里,體會最細微的.情感,捉摸耐人尋味的思想,感受鏗鏘的節奏,婉轉悠揚的韻律,領略言外不盡的神韻,更陶醉于詩人們對大自然嘆為觀止的描畫。”中國古典詩歌神韻兼具,中國古典詩歌是對祖國山川的最好描畫,這一切,僅是這樣說說學生都知道,但是并不能打心底里感受或者說是領略到。這一段在講授過程中,如果僅是說明性地講詩歌和語言是祖國文化的反應,詩歌和語言也是祖國不可缺少的部分,愛祖國必然愛祖國的語言和詩歌,那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會對此產生強烈的共鳴,這樣的講授更會破壞原文的散文詩意味。王老師上課時并沒有這樣設計,他也沒有對語言和古典詩歌的優秀多做強調,只是就其中一個詞問學生:“嘆為觀止是什么意思?”“從字面上理解,止即到此為止,那么就是用來贊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極點。中國古典詩歌中有很多這樣優秀的詩句,說說看。”開始學生并沒有什么反應,主要是詩歌積累沒有被激活,于是王老師便稍稍地給了學生一些提示“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歌》北朝民歌)這寫的是塞北草原上的風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是瀑布景色的描寫;還有寫江南的“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都寫的是春天;描寫夏天的風光的比如“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描寫秋天風光的“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描寫冬天的也有“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王老師一句也沒有贊美祖國古典詩歌怎么好,但是一說完這些詩句,學生就立刻能感受到古典詩歌的魅力,從而也發自內心地由此崇拜熱愛我們的祖國,在詩歌詩句的賞析體會中進行了一次情感和審美的教育。
同樣的,我在設計本篇課文時,也巧妙地利用了詩歌,一方面是因為古人寫長江三峽的詩歌比較多,資源豐富。課堂一開始,為了讓學生能對從未領略過的長江三峽風光有一個直觀的了解,就引用了大量的詩歌,并且讓學生也有機會積累一定的詩歌。教學過程中,針對三峽不同的特點,分別引用不同的詩歌。詩歌的引用,不但豐富了課堂內容,增加了課堂教學的詩意,而且更容易為學生感知。
當然,除了以上這些優點之外,教學過程中也存在很多不足之處,比如學生參與度可能不是很高,主要是以教師教授為主,除了要求學生回答相應的問題。比如本文其實景物寫作的手法很多而且很雜,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間斷性地幫助學生做一些小結,但是由于教學內容比較多,時間比較緊,所以并沒有能及時地幫助學生歸納總結。第三,閱讀很多時候應該和寫作結合起來,所謂聽說讀寫,既然學習了那么多種寫景方式,就應該可以讓學生嘗試地選擇其中一種或兩種景物描寫的方法,進行一個現場片段習作,這將更有利于他們理解和運用這些景物描寫的方法。
教學應該講究課堂知識與課外知識相結合,課堂應該注重學習知識和應用知識相結合,有效地運用詩歌以及學習過的知識來學習和感知新的知識,這就是我這堂課后最大的感受。
【八年級《長江三峽》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長江三峽教學設計04-07
《長江三峽》教學設計03-03
長江三峽的教學設計11-17
《老王》教學設想及課后反思 教學反思(八年級上冊)12-05
長江三峽 教案教學設計12-06
語文《長江三峽》教學設計06-08
八年級歷史教學誤區教學反思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