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九年級歷史課教案最新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九年級歷史課教案最新,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甲午戰爭
教學目標
1、爆發的背景。日本對朝鮮的侵略。的經過和李鴻章的避戰求和政策:戰爭的爆發;戰爭的兩個階段-平壤戰役和黃海戰役;遼東戰役和威海戰役。戰爭的性質及結果。《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三國干涉還遼。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
2、通過學習甲午戰爭爆發的原因,使學生了解到:中日甲午戰爭是在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在世界范圍內再次掀起爭奪殖民地高潮這一背景下爆發的,日本得到了西方列強的支持,它是日本統治者推行擴張政策、蓄謀侵略中國的一個步驟;通過分析甲午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使學生認識到:社會制度落后、清政府腐敗是近代中國挨打受辱的關鍵所在;通過分析《馬關條約》對中國的影響,使學生認識到:《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給近代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3、通過學習中國愛國官兵和臺灣軍民英勇頑強抵抗外敵入侵,培養學生樹立國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通過分析日本蓄意發動侵華戰爭的原因和學習日軍在戰爭中所犯下的罪行,使學生認識到資本主義的侵略性,激發學生對侵略暴行的憤恨,樹立報效祖國的志向。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中日甲午戰爭以及《馬關條約》的簽訂是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化進程中的重要事件。《馬關條約》的簽訂不僅使列強獲得了在華建廠權,而且,大額的戰爭賠款和“贖遼費”迫使清政府與列強簽訂具有很強政治奴役性的借款協定。由此,列強不僅實現了對華資本輸出的愿望,還進一步加強了對清政府的控制。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和中國的慘敗,大大助長了列強爭奪中國的野心。瓜分中國一事被列強提上日程,很快地,列強在中國掀起了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的瓜分狂潮。
重點分析
本課重點是爆發的背景和《馬關條約》的影響。1894年爆發的中日戰爭,是日本政府推行擴張政策和長期以來蓄謀侵略中國的必然結果。19世紀70年代是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時期,各列強都想在中國獲得更多的政治、經濟特權和利益。因此,他們為了各自的侵略目的,對日本的侵略采取默許或縱容的態度。他們的態度與目的不僅有利于日本實施其侵略計劃,而且,也影響了《馬關條約》內容的執行。學習這一內容,有利于培養學生全面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所以,爆發的背景是重點。《馬關條約》是《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喪權辱國的條約,是日本強加給中國人民的一付沉重枷鎖,是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相結合,把中國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一個極嚴重的步驟,學習這一內容,將會幫助學生理解《馬關條約》對中國社會影響的嚴重性。所以《馬關條約》的影響是本課又一重點。難點分析
本課難點是《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從哪些方面反映出來,學生對此不易理解。學生在理解條約的一影響時,很難將條約的簽訂與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掠奪由以商品輸出為主發展成以資本輸出為主的特點聯系起來,而資本輸出將進一步加強資本主義國家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政治、經濟控制,加深被掠奪地區的殖民地化。所以,《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重點、難點突破方案
通過引導學生回憶日本明治維新的歷史影響,教師適當介紹日本經濟發展情況和“大陸政策”,使學生認清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的根本原因。通過引導學生回憶甲午戰爭前的資本主義世界的主要形勢,使學生理解列強為何對日本侵華會采取縱容或默許的態度,分析列強“調停”的目的及失敗的原因。通過引導學生閱讀、分析課文中的兩段引文、甲午戰爭前李鴻章對駐朝清軍的命令、李鴻章和慈禧在戰爭爆發后的政策,預測甲午戰爭戰局的發展,從而,使學生認識到:政治制度的落后、清廷的腐敗是中國戰敗的關鍵。通過引導學生對比《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的內容,分析三個條約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影響,使學生認識到:《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課內探究活動
引導學生對比《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分析、討論為什么說《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
引導學生就本課內容提出問題,通過學生討論或由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使學生理解這些問題。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爆發的背景和《馬關條約》的影響 難點:《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教學手段:教學用具:相關歷史圖片、視頻資料、flash動畫;教學方法:教師講解、學生分析的綜合法。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20xx年訪問大陸的臺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應邀在清華大學發表演講,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向宋楚瑜贈送了一幅小篆書法,內容是黃遵憲的詩《贈梁任父同年》:
寸寸山河寸寸金,侉離分裂力誰任,杜鵑再拜憂天淚,精衛無窮填海心。
面對腐敗的大清一而再,再而三的割地賠款,尤其是甲午海戰戰敗并簽訂《馬關條約》再次割地,清末著名外交家黃遵憲,悲憤無比地寫下這首傳世名篇。作者滿含憂天之淚卻無力回天,但是他相信中華民族擁有精衛填海般的恒心,一定會有收復國土的那天。
中日甲午戰爭為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西方國家稱第一次中日戰爭/Sino-Japanese War)。
甲午戰爭以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的爆發為開端,至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字結束。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于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得以躋身列強。
二、戰爭爆發的背景
引導學生回憶日本何時以何種方式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帶有什么特點?引導學生根據日本資本主義制度的特點、日本自然環境等因素,分析日本資本主義發展中存在的困難。教師利用史料讓學生分析日本統治集團采取的解決方式并簡要介紹其“大陸政策”。
教師提供的史料:
“全皇國為一大城,則若蝦夷(北海道)、呂宋、臺灣、滿清、朝鮮、皆皇國之屏藩也。蝦夷業已從事開拓,滿清可交,朝鮮可伐,呂宋、臺灣可垂手而得矣。”
引導學生回憶此時19世紀7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世界的主要形勢,閱讀書中提到的各列強欲通過日本侵華獲得的利益,使之理解為何西方列強采取縱容或默許態度。并分析列強“調停”的本質和“調停”失敗的原因。
強調日本利用朝鮮東學黨起義設下圈套,欲促成中日沖突。朝鮮東學黨起義成為中日甲午戰爭的導火線。
讓學生閱讀書中有關“日本外相陸奧宗光密令駐朝公使”的引文、“禮部右侍郎志銳的奏折”的引文、有關李鴻章對駐朝清軍統帥的命令的補充材料、戰爭爆發后慈禧的態度、李鴻章的政策,由學生預測戰局的發展。使學生認識到:清廷的腐敗必將導致戰爭的失敗。
清朝方面
當時的中國處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沉淪。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起,清朝統治集團中的洋務派掀起了一場以“自強”、“求富”為口號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在科學技術(特別是軍事技術)方面向歐美看齊,因此清朝一度出現“同治中興”的景象。清朝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師,成為亞洲一個強大的海軍力量,即使歐美列強也放緩了侵略腳步。但清朝并未像日本那樣變革國家制度,因此所謂的“中興”并未能使中國走上富國強兵的道路。此時清朝政治十分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斗、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干,紀律松弛。
19世紀末的東亞地區,一個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國,一個是噴薄欲出的近代國家,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戰。
歐美方面
那時候,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美國希望日本成為其侵略中國和朝鮮的助手;英國企圖利用日本牽制俄國在遠東的勢力;德國和法國為了趁日本侵華之機奪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國。俄國雖然對中國東北和朝鮮懷有極大的野心,但尚未準備就緒,因此對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列強默許或縱容的態度,成為日本實施侵略計劃的有利條件。
三、戰爭的經過和李鴻章的避戰求和政策
利用《甲午戰爭》flash動畫講解戰爭經過,并在講解過程中介紹清政府對敵進攻策略的錯誤判斷。讓學生通過閱讀這一部分內容,回答:李鴻章是如何將其避戰求和的政策貫徹與戰爭的始終的,這一政策的執行,對戰爭有什么影響?
讓學生閱讀文中關于日軍在旅順進行大屠殺的補充材料,激起學生對侵略軍的憤恨。
戰爭的爆發: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 戰爭的兩個階段之一:平壤戰役和黃海戰役;戰爭的兩個階段之二:遼東戰役和威海戰役。戰爭的性質及結果。
四、《馬關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播放有關簽訂《馬關條約》的視頻資料,使學生了解日方的咄咄逼人與中方的忍辱求和。讓學生回憶《南京條約》《北京條約》的內容,與《馬關條約》的內容進行對比,并逐條分析條約將給中國帶來的影響。在分析條約的影響時,要引導學生從資本主義世界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的時代特征入手分析。
五、三國干涉還遼
引導學生回憶初三世界史所學內容,俄國一直垂涎中國東北;1892年俄、法簽訂條約結為盟國;德國在太平洋地區占有一些島嶼,不樂見日本在遠東勢力的強大。使學生認識到:三國干涉日本侵占遼東半島,其根本目的在與維護自身的在華利益。
六、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
利用書中《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形勢圖》講解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的經過。讓學生閱讀課文中有關臺灣軍民抗日斗爭的補充材料,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樹立國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觀、價值觀。
教學設計思想
通過分析、討論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的根本原因、列強對日本侵華所采取的態度、清政府對戰爭采取的政策、預測戰局的發展、對比《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分析《馬關條約》的影響,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通過引導學生進行上述活動,提供與教學有關且有助于學生理解教學內容的材料,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板書設計 甲午戰爭
一、戰爭爆發的背景
1.日本的“大陸政策”
2.國際形勢及列強的態度
3.國內形勢及清政府的態度
二、戰爭的經過和李鴻章的避戰求和政策
1.戰爭的爆發
2、李鴻章的避戰求和政策
3.戰爭的兩個階段及主要戰役
4.戰爭的性質及結果
三、《馬關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1.主要內容和影響
2.三國干涉還遼
四、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
1.全國人民反對割地議和
2、丘逢甲、徐驤組織抗日義軍
3.臺灣保衛戰
【九年級歷史課教案最新】相關文章:
歷史課時-日本教案06-12
開元盛世歷史課教案12-09
歷史課秦帝國的興亡教案09-09
關于人教版高中歷史課件教案06-12
九年級歷史課程的教案06-15
貞觀之治歷史課教案09-04
歷史課百家爭鳴教案03-26
歷史課文《改革發展中的教育》教案03-27
九年級歷史課教案優秀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