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數學《毫米的認識》教案(通用8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年級數學《毫米的認識》教案(通用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三年級數學《毫米的認識》教案 篇1
教學內容:
第70頁“毫米的認識”,練一練,練習十五第1-4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實際長度的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2.使學生能用毫米作單位量物體或線段的長度,以及用毫米作單位畫線段。
教學重、難點:
用綜合法思路分析應用題。
教學具準備:
每人準備直尺一把或三角板一塊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復習學過的長度單位
提問:我們已經學過的長度單位有哪些?
讓學生口答。
2、提問:它們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1米=()分米
1分米=()厘米
1米=()厘米
下面請同學們用尺量一量數學書的厚度是多少?
學生動手得出結論(不足1厘米)
3、引入新課
我們要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較精確時,可以用一個新的比厘米還要小的長度單位,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毫米。
(板書課題:毫米的認識)
二、教學新課
1.指出直尺上的厘米刻度
讓學生在直尺上找到1厘米的刻度線,并且用拇指和食指示范出1厘米的長度。
2.認識毫米
(1)提問:在這1厘米中間還有沒有刻度線?它們之間的一小格所表示的長度是多少呢?
學生回答(1毫米)
(2)請同學們再看一看,直尺上表示的1毫米有多長?
閉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的長度是多少。
用手指比劃一下,1毫米有多長。
3.認識1厘米=10毫米
(1)1厘米是這么長,1毫米是這么長,(教師比劃),你們知道1厘米和1毫米之間存在著怎樣的關系呢?
我們借助直尺來看一看。
1厘米是幾毫米?我們只要數一數1厘米里面有幾小格,那么它就等于幾毫米。
請同學們拿著鉛筆,用鉛筆尖指著尺上的小格數一數,看看1厘米等于幾毫米。
(學生數,然后回答)
(教師領讀一遍)
教師板書:1厘米=10毫米
總結:到現在為止我們認識了一個新的長度單位毫米,知道了毫米是比厘米還要小的長度單位,1厘米=10毫米。
4.教學例1
(1)教學例1
a.請同學們拿出一根自動鉛筆的筆芯,平放在課桌上。
b.要求大家用尺量一量這根筆芯的長是多少毫米,然后告訴老師。
(要求把0刻度線對準筆芯左端,看右端對準多少毫米的刻度。教師巡視輔導)
請同學們看一看課本第70頁的例1,你的量法和書上的一樣嗎?
數一數課本上筆芯的長度是多少毫米,并填在書上。
5.畫線段
(指導畫線段的方法:先畫什么?用直尺上的0刻度對準這一點?要畫多長就畫到多少毫米為止,最后還要注意什么?)教師示范。
請同學在練習本上畫一條42毫米的長的線段。
讓同桌互相量一量,看看畫的是不是42毫米長的線段。
小結:用毫米作單位量物體和畫線段,都要把直尺的哪一刻度對準左邊端點,然后看哪邊的刻度確定長度?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一練”第1題
請同學們拿出一枚1分硬幣,量一量看看它的厚度是多少?
2.完成“練一練”第2題
請同學們看看圖上的花邊和回形針各是多長,把結果填在括號內。
3.做“練習十五”第1題
請同學們量一量數學書的厚度。
4.完成“練習十五”第2題
讓學生先量然后提問回答。
5.做“練習十五”第3題
分2人小組討論,得出結果然后指名回答。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一個新的長度單位,(毫米)。一毫米有多長?請大家用手比劃一下。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用毫米作單位量長度或者畫線段要怎樣做?
五、作業
練習十五第4題。
三年級數學《毫米的認識》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測量的過程,知道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
2.使學生通過觀察,明確毫米與厘米間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3.使學生在操作中學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4.使學生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準備:
1分硬幣、電話卡、醫療保險卡、學生尺及文具;例1的情景圖、制作的量課本長、寬、厚的課件(可以用圖或直接演示替代)。
教學過程:
一、學習毫米產生的意義
1.小組合作學習,估計課本的長、寬、厚。
(1)出示例1情境圖,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學生觀察后,教師提出圖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們愿意參與他們的討論嗎?
(2)采用小組(建議4人小組為宜)合作的形式,分別估計一下數學課本的長、寬、厚。為了確保人人參與,可選專人將估計的結果填在記錄表(教師事先準備好,每組發一張)的估計一欄中(見下表)。
姓名長寬厚
估計測量估計測量估計測量
測量毫米的認識
(3)對估計的結果進行反饋。
反饋時,學生選擇性的估計課本長、寬、厚,其他同學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見進行補充。將學生估計的結果板書在黑板上,提出問題:誰估計的結果比較準確呢?怎樣來驗證?
2.用測量的方法驗證估計的結果。
(1)分組測量課本的長、寬和厚。測量時,將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互相討論如何表述課本的長、寬、厚,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示測量的結果。
(2)組織全班學生交流測量的結果,并由此引出毫米。各小組分別匯報本小組測量的結果,在匯報時,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敘述測量的結果,由于課本的寬和厚不是整厘米,學生在表述時,會涉及到厘米的刻度之間的小格,也有的學生可能說到毫米,比如,我量出的寬不到15厘米,還差兩小格。數學書的厚不到1厘米,只有6小格。教師用課件(可以用圖或直接演示替代)邊演示測量課本長、寬和厚的方法邊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議,并引出毫米產生的意義──當測量的長度不是整厘米時可以用毫米表示。并板書課題毫米的認識。
二、學習毫米與厘米的關系
教師提出問題:從學生尺中,你能發現毫米與其他長度單位間的關系嗎?。在學生認真觀察學生尺并獨立思考后,讓學生回答問題。從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關系,讓學生多說說發現這個關系的過程,如可以從尺子上的刻度0到刻度1說明,也可以從尺子上的刻度2到刻度3來說明隨后教師將學生總結的厘米與毫米之間的關系板書在黑板上。
三、幫助學生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1.讓學生在尺子上觀察1毫米的長度,在組內互相比劃一下1毫米的長度。
2.教師提出問題:請大家說出生活中長或寬或厚大約是1毫米的東西。先在組內說,再在全班交流。教師分別出示1分硬幣、電話卡、儲蓄卡、醫療保險卡等說明:這些東西的厚度大約都是1毫米。
3.要求學生合作完成:先從課本中數出幾頁(捏緊后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再用尺子驗證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調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數一數看有多少張。
4.讓學生先獨立完成做一做中的題,再在小組內說出填寫的結果。
5.讓學生說一說,在生活中測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單位。(自動筆的筆芯、降雨量等等)。
四、師生共同小結
當測量長度的結果不是整厘米數時,可以用毫米來表示;1厘米=10毫米;1分硬幣、電話卡、儲蓄卡、醫療保險卡等的厚度大約都是1毫米。
五、課堂練習
1.練習一第1題。安排學生在書上完成,練習時要求學生先估測,后判斷,再用尺子進行測量驗證。
2.練習一第2題。要求學生完成在作業本上。
3.練習一第3題。先讓學生估計實物的長(或寬),再用尺子進行測量。完成后,讓學生對估計和測量的結果進行對比。
三年級數學《毫米的認識》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在實際活動中經歷測量物體的過程,體驗分米、毫米的產生是日常測量的需要。感受數學來源于實踐又應用于生活的觀念。
2、通過觀察、實踐操作、合作探究等數學活動,豐富學生的感知,正確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知道米、厘米、分米、毫米之間的關系。
3、通過比一比誰的眼力好、估一估大約長多少、猜一猜大約有多厚等活動,培養學生自覺估測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
認識長度單位分米、毫米,正確建立表象。
教學難點:
正確選用合適的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具準備:
直尺、米尺、實物等。
教學過程:
一、創境激趣引入新課
小兔拔蘿卜:(讓學生體驗分米和毫米的建立是日常測量的需要)。
二、觀察操作探索新知
(一)認識毫米
1、觀察直尺,在尺子上指出1厘米的長度,再說說自己的發現。(每個1厘米中都有10個小格)
2、指出每一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
3、請每位同學在尺子上指出1毫米的長度,并用手勢比劃比劃。
4、再任意找出兩個數,數數它們之間有幾個小格?并把它記下來。
(有可能出現:1厘米=10毫米3厘米=30毫米)
5、你發現了什么?(板書:1厘米=10毫米)
6、學生量1分硬幣的厚度,教師巡視、個別輔導。
7、猜一猜:大概幾頁書的厚度是1毫米?再合作驗證。
8、你還能說出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是1毫米?
9、說一說生活中測量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用毫米作單位。
(小結:測量比較精細的物品或要求量得精確的時候一般用毫米作單位,如:手表的零件,測量降雨量也用毫米作單位。)
10、每人在袋子里找出一件這樣的物品。(長度或厚度是1毫米)
(二)認識分米
1、小兔繼續拔蘿卜:測得蘿卜的長是10厘米。
2、誰知道10厘米等于多少分米?(板書:10厘米=1分米)
3、國際上把10厘米規定為1分米。從剛才老師的敘述中你聽懂了什么?
4、在尺子上找出1分米是從哪兒到哪兒,并和同伴相互交流。
5、畫一條1分米的線段,同桌相互驗證。
6、用手勢表示1分米的長。(用手勢表示時教師要注意作方法上的指導)
7、先閉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的長度,再比劃驗證。
8、比一比誰的眼力好: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有1分米?
9、小組合作探究: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有什么關系?
三、綜合實踐拓展應用
1、同桌合作:喜歡量身上哪個部位都行,并把它記錄下來。
2、估一估:數學課本的長、寬、厚大約是多少,再量一量。
3、游戲:我來說,你來比。
4、改正數學日記中的錯誤:
今天早晨,我從2米長,5米高的床上起床后,來到衛生間,拿起16分米的牙刷,9分米的牙杯刷牙洗臉后,吃完早飯匆忙上學去。學校離我家不遠,大約有80毫米,我以每步4米的步伐走到學校。老師上課了,我拿起14毫米的鋼筆和4米厚的練習本認真地作起了筆記。
四、總結回顧強化新知
(1)本節課你認識了哪些長度單位?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
(2)學了長度家族四兄弟后,我們在測量的時候就要選擇合適的單位。
(3)用手勢比劃比劃1米、1厘米、1分米、1毫米大約有多長?
(4)有興趣的同學下課后可以量一量整個蘿卜的長度。
三年級數學《毫米的認識》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在實踐活動中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長,發展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能力,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關系,并能進行長度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3、在活動中提高參與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發展估測意識,提高估測能力。
教學重點:
毫米、分米長度概念的建立。
教學難點:
長度單位間的換算和估測。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
同學們你們喜歡什么動畫片?說說動畫片里得人物。
交流學生喜愛看的動畫片及片中人物。
二、情境導入,復習舊知
同學們喜歡孫悟空嗎?瞧,孫悟空也來到了咱們的課堂上,(課件:孫悟空)他有一件非常厲害的兵器。(課件:金箍棒)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隱藏在金箍棒里的數學問題。
請大家看大屏幕,你看到了什么?(課件:金箍棒變短了)誰來回答悟空的問題?(課件:這時金箍棒的長度是1( )。)米是我們以前學過的一個長度單位(邊說邊板書:米)。你能比劃一下1米有多長嗎?
請繼續觀察你又看到了什么?(課件:金箍棒又變短了)誰來回答這個問題呢?(這時金箍棒的長度是40( )。)厘米也是我們以前學過的一個長度單位(邊說邊板書:厘米)。你能比劃一下1厘米有多長嗎?
那米和厘米之間有什么關系呢?(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1米=100厘米)
【評析: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用學生感興趣的動畫片導入,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課件中呈現的逐漸變短的金箍棒,增強了動感效果,旁邊悟空的問題引導學生復習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并讓學生用比劃的方法加深對1米和1厘米的理解,較好地鞏固了這兩個長度單位在學生腦海中形成的表象。】
三、新授
1、 認識毫米
(1)引入毫米
接下來,可要仔細觀察了,你又看到了什么?(課件:金箍棒變得更短并進入孫悟空的耳朵)那你猜猜這時金箍棒會有多長呢?(學生積極參與猜測)到底有多長呢?老師給每位同學準備了一根小金箍棒,請大家動手量一量,量完后小組內交流。(教師巡視)
三年級數學《毫米的認識》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在實踐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在實際測量的過程中,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了解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學會估測,提高估測能力。
3、組織有效的活動,激活參與學習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1、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認識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使學生在實際測量的過程中,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
教學具準備:
每人一條1分米長的紙條,1分硬幣,磁卡,1厘米、1米的紙條,直尺,白紙1疊、米尺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出示身高圖。
問:你知道這個小朋友在干什么嗎?(量身高)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小朋友的身高是多少,齊讀:1米32厘米
這里面用到了兩個什么單位?(長度單位)分別是什么?(板書:米厘米)
2、復習米和厘米。
1米有多長?用手比劃一下1米有多長,貼出1米紙條。問:你感覺1米比較怎樣?所以我們一般用米作單位來量一些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
1厘米有多長?用手比劃一下1厘米有多長,貼出1厘米的紙條。問:你感覺1厘米的長度怎樣?所以我們一般用厘米作單位來量一些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
3、導入。
我們感覺1米和1厘米的長度相差太大了。如果我們要去量課桌的長,用米作單位太大了,用厘米作單位又太小了,所以我們今天要認識米和厘米之間的一個新的長度單位:分米。(板書)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一)認識分米
1、師貼出紙條,指出:這張紙條的長就是1分米。
請學生也拿出相同的紙條,問:這張紙條的長就是什么?
2、我們周圍哪些物體的長大約是1分米?舉例說明。(插座的四條邊、軟盤的邊)
3、師:分米和厘米都是長度單位,那么它們之間有沒有什么關系呢?怎樣證實你的猜測?用直尺量一量紙條。得出結論,板書:1分米=10厘米
4、判斷:讀:我的文具盒,長大約20厘米,寬大約10厘米。
你能換種說法嗎?
5、你能畫一條1分米長的線段嗎?指名在實物投影儀畫線段。
問:1分米可以從刻度0畫到刻度10,還可以幾開始畫?如果從2開始呢?從3呢?
6、用大拇指和食指在直尺上比劃出1分米的長度。比劃給同桌看,讓同桌用尺量一量,看看估計得對不對。
7、拿出彩紙條,估計一下1分米的長度,剪下1分米,再量一量,看看自己估計得對不對,還差多少。
8、我們知道了分米和厘米的關系,那么分米和米之間有什么關系?在米尺上能不能找到1分米呢?出示米尺圖,指名回答。
數一數,米尺上一共有幾個1分米?出示:1米里面有()個1分米。回答后演示:10。
指名說說米和分米的關系。板書:1米=10分米
(二)認識毫米
1、導入。
師:你能說說數學書厚多少嗎?
師演示操作方法,學生合作量一量。得出結論:數學書厚度不到1厘米。
2、揭示。
為了看得更清楚,老師拿來了一個放大鏡(出示),發現數學書的厚度連一厘米都不到,說明我們還需要一個比厘米更小的長度單位。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毫米。板書:毫米。
3、認識。
放大1厘米。
師:在直尺上,1厘米中間有一些比較短的刻度線,把1厘米分成了一些小格。每一個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演示從刻度線0到第一根小短線就是1毫米。
4、進率。
一格一格數,數到5毫米時停下,問:這根刻度線有什么不同之處?指出:從刻度線0到這根刻度線就是5毫米。演示5毫米。繼續往下數。填空:1厘米里面有()個1毫米。
你知道厘米和毫米之間的關系了嗎?板書:1厘米=10毫米
在你的直尺上找一找1毫米,你感覺1毫米比較怎樣?怎樣數比較方便?(用筆尖數)學生數一數。
5、舉例。
什么東西的長度或厚度是1毫米呢?
師示范量1分硬幣的方法,學生同桌合作。用同樣的方法量1元硬幣、銀行卡的厚度,再量一量多少張白紙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三、反饋完善:
1、想想做做第1、2、3題。
(1)說出橡皮和回形針的長度各是多少毫米?并說一說自己是怎么數的?想想怎樣看更方便。
(2)第2題,量出下面圖形每條邊的長。
學生獨立測量。
匯報交流。
(3)第3題。先估一估自己的課桌和凳子的高大約是幾分米,然后小組合作量一量課桌和凳子的高分別是多少厘米?各接近幾分米?
2、想想做做第4題。
先估計,再測量,把數據記錄下來。
(1)學生測量,記錄數據。
(2)匯報交流。
3、在()里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1)鐵釘長2()。
(2)床長2()。
(3)大米寬2()。
(4)黃瓜長2()。
讓小朋友獨立選擇,在交流時先讓學生用手勢表示自己選擇的長度單位,然后在小組里交流為何選這樣的長度單位。
四、全課總結:
今天我們又認識了兩個新朋友,它們是誰?都是什么單位?它們之間的關系你知道嗎?讀一讀。
五、課堂作業
六、板書設計:
認識分米和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1厘米=10毫米
教后反思
在二年級(上冊),學生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厘米和米,也初步學會用厘米和米作單位測量或估計物體、線段的長度。在三年級(下冊)學生還將進一步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學習用千米作單位描述公路、鐵路及河流的長度,描述常見交通工具行駛的速度。可見,分米和毫米不僅是認識長度單位的基本內容之一,也是學生逐步掌握測量方法和技能過程中的重要一環。設計教學時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一、舊知與新知的有效銜接
教學時我充分利用學生對厘米和米的已有認識,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由此
幫助學生明確分米、毫米與米、厘米的關系。
二、操作與思考的有效合作
教學時我引導學生通過操作并借助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實際長度的表象,幫助學生逐步提高對物體長度的把握能力。讓學生剪出1分米長的紙條,讓學生畫出1分米長的線段,讓學生找出接近1分米長的鉛筆,借助銀行卡的厚度讓學生體驗1毫米等活動都是為了幫助學生逐步形成1分米、1毫米實際長度的表象。像這種概念教學的課堂,讓我深深的體會到: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學。讓學生動手測量,親身經歷,用心總結,才能學得會,辯得請,記得牢。
三年級數學《毫米的認識》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分米,感受并建立1分米的長度表象,知道厘米、分米、米之間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2.通過操作活動,讓學生會選用分米作單位進行測量,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估測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通過交流單位換算的思考過程,訓練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3.讓學生體驗學習分米的必要性,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
教學重難點
1.認識分米,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
2.理解厘米、分米、米之間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教學過程:
一、測量引入
師:昨天同學們和聰聰已經量出了這本數學書的長、寬、厚,你們還想知道哪些物體的長度?
1.兩人為一組測量桌面的長、寬。先估一估,然后進行測量。
2.全班交流。
3.發現問題,引出課題。(引導學生發現量桌面的長、寬時,用“米”和“厘米”做單位都不太合適)
師: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長度單位是“分米”,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分米。(板書課題:分米的認識)
二、探究新知
1.建立1分米的空間觀念。
(1)觀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線到刻度10之間的長度就是1分米,請學生數一數幾厘米是1分米。板書:1分米=10厘米。
(2)用手勢比劃1分米有多長。
(3)讓學生找一找在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分米。
(4)畫一條長1分米的線段。
學生嘗試畫線段,集體評議。
強調:從0刻度線出發,要標好端點和線段的長度。
【設計意圖】
通過設置讓學生動手比劃1分米的長度、列舉生活中長度大約是1分米的物體、畫1分米等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
2.探索分米和米之間的關系。
(1)嘗試推算:1米里面有多少個1分米呢?你是怎么想的?
(2)展開驗證:出示米尺,2分米有多長?5分米呢?8分米呢?10分米呢?觀察發現:1米=10分米,用手勢比一比。
(3)想一想:2米等于幾分米?6米呢?50分米是幾米?
3.單位換算。
(1)教學例3。
①2厘米=()毫米
想:1厘米=10毫米,2厘米里面有()個10毫米。
②80厘米=()分米
想:10厘米=1分米,80厘米里面有()個10厘米。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去推理幾個厘米里面有多少個10毫米和幾十個厘米里面有多少個10厘米等,教給學生進行單位換算時的思考方法,引導學生敘述思考的過程,在表達中訓練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2)系統梳理,體會相鄰兩個長度單位間的關系。
你能按順序給下面的單位排排隊嗎?
分米、厘米、毫米、米
根據排好的單位,觀察思考:相鄰的兩個單位之間有什么關系?師示范一次,接著學生自主梳理毫米、厘米、分米和米之間的關系,小組交流,指名匯報。
三、鞏固練習
1.填一填。
7分米=()厘米5米=()分米60毫米=()厘米
2米=()厘米100毫米=()分米
抽選題目邀請學生說一說是怎么想的,師重點指導學生如何推算100毫米就是1分米。
2、完成練習五第3、7題。
(1)杯子高1()
(2)螺絲釘寬5()
(3)牙刷長16()
(4)螞蟻身長6()
(5)一步長5()
(6)尺子厚()毫米
3.選擇合適的長度在()里畫“ √”。
(1)黑板長()3厘米()3分米()3米
(2)毛巾長()7厘米()7分米()7米
4.判斷下列的說法是否正確,正確的打“ √”,錯誤的打“×”。
(1)一條褲子長9分米。()
(2)一張床長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筆長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6、一本故事書厚8毫米,5本這樣的故事書厚多少毫米?合多少厘米?
師引導學生理解題意,明白“合多少厘米”即將前面的單位“毫米”換算成“厘米”。
7、完成練習五第9、10題。
第9題,教學時應注意引導學生認真讀懂題意,首先弄清:用什么方法?怎樣列式?列式后有什么困難?可以將2米換算成20分米來計算。
8、知識應用:一塊黑板長3米,用5分米長的彩帶沿著黑板的長邊做一條花邊,需要幾根這樣的彩帶?
學法指導:誰能換一句話來表達題目的意思?明確本題實際上是在求30分米厘米有幾個5分米,即30里面有幾個5。
四、全課總結
說說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三年級數學《毫米的認識》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
2.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教學重點】
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長度單位觀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教學難點】
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同學們,昨天我們認識了新的長度單位“毫米”。誰來說說,到現在為止,我們學習了哪幾個長度單位?(米、厘米、毫米)
請大家比畫比畫,這些長度單位大概有多長呢?想一想,它們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呢?
歸納總結: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同學們學得真棒!今天我們還要認識一個新的長度單位--分米。
(板書課題:分米的認識)
二、探究新知
1.認識分米。
(1)出示課件(平均分成10份的1分米的線段放大圖)。
教師指出:10厘米的這一段就是1分米。
問:觀察圖,思考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板書:1分米=10厘米)
(2)學生操作:讓學生根據自己尺子上的1分米的長度,用手勢表示出來,再讓學生量一量自己的手從手腕到指尖有沒有1分米,以加深學生對1分米長度的感性認識。
(3)請同學們在自己或同伴的身體上找一找“大約1分米”的地方。
2.自主探索分米和米的關系。
(1)猜想。
教師:同學們,我們知道了1分米等于10厘米,那你們知道分米和米有什么樣的關系嗎?先猜猜看。
學生有可能說出因為米是比分米大的長度單位,既然1分米=10厘米,那么1米應該等于10分米。
(2)驗證。
方法一:利用課件出示米尺的放大圖,先讓學生找出從零刻度線到1米間的長度,再讓學生數一數1米里面是不是有10個1分米長的線段。
方法二:教師用米尺把1米長的線段畫在黑板上,然后從0刻度起每數出10厘米做一個記號,一直數完,使學生直觀看到1米等于多少分米,得出米和分米之間的關系。
方法三:因為1米=100厘米,100厘米中每10厘米就是1分米,所以100厘米=10分米,因此1米=10分米。
(3)明確:1米=10分米。
【教師小結】
為了測量的方便,在量稍長的物體的長度時,可用分米來作單位:量比較長的物體或距離時,通常要用米作單位。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實際應用中,要注意靈活地選用合適的單位。
3.單位之間的換算。
2厘米=( )毫米
80厘米=( )分米
你能將厘米和毫米、分米進行換算嗎?你是怎樣想的?小組合作交流,完成后指名反饋。
4.完成教材第23頁做一做。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第23頁“做一做”。
先獨立完成,再集體訂正,并指名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
2.完成練習五的第3、4題。
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練習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課堂小結
到今天為止,我們已經學習了哪些長度單位?說說你有什么辦法來區分它們?
【板書設計】
分米的認識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教學反思】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對于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都鼓勵他們學會自己想辦法解決或小組合作商量解決。例如:在測量課桌的長度時,由于課桌比較長,有的同學直尺不夠長,小組同學協作作上記號,再將幾次測量的結果相加;有的將幾把尺子合在一起測量,再將測量的結果相加。學生通過解決這些問題,加強了同學之間的相互合作和交流,鍛煉了自己的能力,也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年級數學《毫米的認識》教案 篇8
【教學課題】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青島版)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信息窗。
【教材分析】
本課為青島版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甜甜的夢》——千米、分米、毫米的認識中信息窗1,以甜甜夢到齊天大圣為情境,以金箍棒的變化引入長度單位毫米、分米的認識。學生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并知道1米=100厘米,對1米和1厘米有一定的感知,能借助手勢表示它們的長度,同時學生初步學會了測量的方法。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和實際測量活動,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能感知、估計物體的長度,進一步發展估測意識。
2.在實際測量活動中,經歷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分米的過程;在具體的情境中,學會選用適當的長度單位、尺子進行測量.
3.經歷實際測量的過程,體會長度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
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教學難點】
在具體的情境中,學會選用適當的長度單位進行測量,能估計物體的長度。
【教學用具】
常規:米尺、卷尺、小尺子、一元硬幣、一分硬幣
多媒體: 課件
【學生用具】
直尺、卷尺、一元硬幣、一分硬幣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
教師談話:有個小朋友叫甜甜,他特別喜歡看《齊天大圣》這本書,每晚必讀。這天晚上,甜甜讀著、讀著就睡著了,而且做了一個奇怪的夢。他夢到誰了? 預設:齊天大圣。
教師談話:對,孫悟空有一根神奇的金箍棒,它可以變長——變成1千米長,還可以變小,變成1分米長,放在手心里。還能變得更小,變成5毫米,放在耳朵里。
觀察圖上呈現的數學信息,根據圖上信息對話,變成1千米長,變成1分米,變成5毫米。
教師引導:可甜甜這時急了,她不知道1毫米有多長,你知道嗎?
設計意圖:用學生熟悉的情境導入新課,并為本課作簡潔鋪墊,提出問題。 教師談話:同學們,我們以前學過哪些長度單位?
預設:厘米、米。
(板書:厘米、米)
教師談話:用字母怎樣表示?
預設:cm、m。
教師談話:請用手勢表示1厘米大約有多長呢?
學生用手勢表示,大拇指和食指捏在一起,指尖的距離大約是1厘米。 教師談話:1米大約有多長呢?
學生兩臂展開的距離大約是1米。
教師談話:厘米和米有什么關系?
預設:1米=100厘米
教師談話:請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預設:直尺上0-1的距離是1厘米,1-2的距離是1厘米,4-5的距離也是1厘米。
設計意圖:復習長度單位厘米、米
二、 毫米、分米的認識
教師談話:(出示1分硬幣)請看我手中的1分硬幣,請你測量一下,它的厚度是幾厘米?
學生動手測量發現:不能用厘米表示,沒有1厘米厚,剛好夠1小格(即1毫米), 教師談話:你知道1小格是多少嗎?
教師談話:直尺上1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
教師談話:今天我們就來認識毫米(板書:毫米的認識。)
教師引導:請在尺子上找找1毫米
實物展臺出示尺子:直尺上1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指著不同的小格問) 學生認識到1厘米中間的每一個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
教師引導:請你用鉛筆尖指著小格的中間數,一毫米一毫米地數,1厘米中有多少個1毫米?
學生數后發現有10個小格。
教師引導:觀察這10個小格有什么特點?(相同之處)
預設:一樣大,平均分。
教師引導:1小格是1毫米,1大格是1厘米,毫米和厘米之間有什么關系? 預設:1厘米=10毫米(板書:1厘米=10毫米)
教師引導:小結: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還有更小的格。一厘米間每一個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
1厘米=10毫米。請和同位說一說。
同位互相說:1厘米=10毫米
10毫米=1厘米
教師談話:毫米可以用小寫的mm來表示(板書)
設計意圖:以一分硬幣的測量為設疑,引入毫米的認識,創設問題情境發現以前知識不能解決遇到的問題,產生學習新知識的需求,在測量中感知1毫米有多長,認識毫米和厘米之間關系以及用字母表示毫米。
教師談話:1分錢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讓我們再來感受1毫米有多長。
學生用手捏1分錢的厚度,進一步感知1毫米。
教師談話: 你能在直尺上找出5毫米嗎?并把它畫下來嗎?
學生找一找后畫下來。
教師引導:原來5毫米這么小,怪不得金箍棒可以放在耳朵里呢。
我們周圍或生活中的哪些長度可以用毫米作單位呢?
預設:螞蟻、米粒、書本厚度、指甲厚度等。
設計意圖:通過畫進一步感知長度單位毫米,將所學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系。 教師引導:金箍棒還能變成1分米長放在手心里,1分米有多長呢?
請在直尺上找出10厘米,10厘米就是1分米。(板書) 同位相互說一說 學生同位相互說一說:1分米=10毫米
10毫米=1分米
教師引導:用手勢表示1分米大約有多長?
預設:1分米大約一拃長。
教師引導:一拃長大約就是1分米,金箍棒當然可以放在手心里。
請用皮尺量一量同位的手腕一周的長度。
同位相互量,發現大約12—13厘米。
教師引導: 大約10厘米。我們手腕一周的長度大約是1分米,讓我們再用手勢表示一下1分米大約有多長。
學生用手勢表示一下1分米大約一拃長。
【三年級數學《毫米的認識》教案】相關文章:
數學毫米的認識教案08-29
毫米的認識教案11-04
《毫米的認識》的教案10-18
《毫米的認識》教案10-11
《毫米的認識》數學說課稿03-20
《毫米的認識》數學說課稿11-10
毫米、分米的認識教案10-02
《毫米的認識》教案范文07-08
《毫米、分米的認識》教案03-15
“毫米、分米的認識”教案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