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午夜精品久久久久免费视-国产午夜三级-国产性大片黄在线观看在线放-国产性老妇女做爰在线-一区一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行路難》原文翻譯及賞析

時間:2025-04-19 09:17:55 古籍 我要投稿

《行路難》原文翻譯及賞析

  《行路難》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

  原文:

  行路難·其一原文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羞通:饈;直通值)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雪滿山一作:雪暗天)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行路難·其一拼音解讀

  jīn zūn qīng jiǔ dòu shí qiān,yù pán zhēn xiū zhí wàn qián 。(xiū tōng:xiū;zhí tōng zhí)

  tíng bēi tóu zhù bú néng shí,bá jiàn sì gù xīn máng rán 。

  yù dù huáng hé bīng sāi chuān,jiāng dēng tài háng xuě mǎn shān 。(xuě mǎn shān yī zuò:xuě àn tiān)

  xián lái chuí diào bì xī shàng,hū fù chéng zhōu mèng rì biān 。

  háng lù nán!háng lù nán!duō qí lù,jīn ān zài?

  zhǎng fēng pò làng huì yǒu shí,zhí guà yún fān jì cāng hǎi 。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譯文

  金杯盛著昂貴的美酒,玉盤裝滿價值萬錢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飲,拔出寶劍環(huán)顧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黃河,冰雪卻凍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風雪堆滿了山,把山給封住了。當年呂尚閑居,曾在碧溪垂釣;伊尹受聘前,夢里乘舟路過太陽邊。行路難啊,行路難!岔路何其多,我的路在何處?總會有一天,我能乘長風破巨浪,高高掛起云帆,在滄海中勇往直前!

  注釋⑴行路難:選自《李白集校注》,樂府舊題。金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為飾。清酒:清醇的美酒。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錢(即萬錢),形容酒美價高。⑵玉盤:精美的食具。珍羞:珍貴的菜肴。羞:同“饈”,美味的食物。直:通“值”,價值。⑶投箸:丟下筷子。箸(zhù):筷子。不能食:咽不下。茫然:無所適從。太行:太行山。⑷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這兩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呂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釣魚,得遇周文王,助周滅商;伊尹曾夢見自己乘船從日月旁邊經(jīng)過,后被商湯聘請,助商滅夏。這兩句表示詩人自己對從政仍有所期待。碧:一作“坐”。忽復:忽然又。⑸多岐路,今安在:岔道這么多,如今身在何處?岐:一作“歧”,岔路。安:哪里。⑹長風破浪:比喻實現(xiàn)政治理想。據(jù)《宋書·宗愨傳》載:宗愨少年時,叔父宗炳問他的志向,他說:“愿乘長風破萬里浪。”會:當。⑺云帆:高高的船帆。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連,船帆好像出沒在云霧之中。濟:渡。

  賞析:

  詩的前四句寫朋友出于對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對這樣一位天才被棄置的惋惜,不惜金錢,設下盛宴為之餞行。“嗜酒見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時,因為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會“一飲三百杯”的。然而,這一次他端起酒杯,卻又把酒杯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把筷子撂下了。他離開座席,拔下寶劍,舉目四顧,心緒茫然。停、投、拔、顧四個連續(xù)的動作,形象地顯示了內(nèi)心的苦悶抑郁,感情的激蕩變化。

  接著兩句緊承“心茫然”,正面寫“行路難”。詩人用“冰塞川”、“雪滿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具有比興的意味。一個懷有偉大政治抱負的人物,在受詔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時候,皇帝卻不能任用,被“賜金還山”,變相攆出了長安,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黃河、雪擁太行。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種軟弱的性格,從“拔劍四顧”開始,就表示著不甘消沉,而要繼續(xù)追求。“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詩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兩位開始在政治上并不順利,而最后終于大有作為的人物:一位是呂尚,九十歲在磻溪釣魚,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商湯聘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想到這兩位歷史人物的經(jīng)歷,又給詩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呂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對未來的信心,但當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現(xiàn)實中來的時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艱難。離筵上瞻望前程,只覺前路崎嶇,歧途甚多,不知道他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這是感情在尖銳復雜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強而又自信的李白,決不愿在離筵上表現(xiàn)自己的氣餒。他那種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于使他再次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他相信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時宗愨(que)所說的那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云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這首詩一共十四句,八十二個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蕩縱橫,具有長篇的氣勢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蕩起伏、復雜變化。詩的一開頭,“金樽美酒”,“玉盤珍羞”,讓人感覺似乎是一個歡樂的宴會,但緊接著“停杯投箸”、“拔劍四顧”兩個細節(jié),就顯示了感情波濤的強烈沖擊。中間四句,剛剛慨嘆“冰塞川”、“雪滿山”,又恍然神游千載之上,仿佛看到了呂尚、伊尹由微賤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詩人心理上的失望與希望、抑郁與追求,急遽變化交替。“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四句節(jié)奏短促、跳躍,完全是急切不安狀態(tài)下的內(nèi)心獨白,逼肖地傳達出進退失據(jù)而又要繼續(xù)探索追求的復雜心理。結尾二句,經(jīng)過前面的反復回旋以后,境界頓開,唱出了高昂樂觀的'調(diào)子,相信他自己的理想抱負總有實現(xiàn)的一天。通過這樣層層迭迭的感情起伏變化,既充分顯示了黑暗污濁的政治現(xiàn)實對詩人的宏大理想抱負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詩人內(nèi)心的強烈苦悶、憤郁和不平,同時又突出表現(xiàn)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他對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展示了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思想感情(中心):抒發(fā)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慨,也表達了作者人生前途充滿樂觀的豪邁氣概。

  《行路難》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2

  行路難

  君不見孤雁關外發(fā),酸嘶度揚越。

  空城客子心腸斷,幽閨思婦氣欲絕。

  凝霜夜下拂羅衣,浮云中斷開明月。

  夜夜遙遙徒相思,年年望望情不歇。

  寄我匣中青銅鏡,倩人為君除白發(fā)。

  行路難,行路難,夜聞南城漢使度,使我流淚憶長安!

  鑒賞

  《行路難》為樂府舊題,古辭不存。《樂府解題》說:“《行路難》備言世路艱難及離別悲傷之意,多以‘君不見’為首。”《續(xù)晉陽秋》說:“袁山松善音樂,北人舊歌有《行路難》曲,辭頗疏質(zhì),山松好之,乃為文其章句,婉其節(jié)制。每因酒酣從而歌之,聽者莫不流涕。”可見《行路難》詞多悲哀之音。

  此詩由三個層次構成。首四句為第一層,寫游子思婦,兩個方面同時著筆,而以秋夜聞雁聲貫串。以孤雁哀鳴寫游子思婦,這是古詩中常用的手法。如曹丕《雜詩》:“草蟲鳴何悲,孤雁獨南翔。郁郁多悲思,綿綿思故鄉(xiāng)。……向風長嘆息,斷絕我中腸。”又說:“漫漫秋夜長,烈烈北風涼。展轉不能寐,披衣起彷徨。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此詩頗有化用曹詩的地方,而曹詩又是從借鑒《古詩十九首·明月何皎皎》來。詩的首句以“君不見”起,是《行路難》樂府題的常格。從孤雁發(fā)于“關外”,遠度“揚越”,由北而南,知此時正是深秋節(jié)令。“孤雁”一語雖已成為這類題材的凝固意念,但它對游子或思婦說來,仍是一種心理反射。而“酸嘶”與之呼應,也是從人即游子、思婦的感受說起。第三句“空城客子心腸斷”,第四句“幽閨思婦氣欲絕”,都從夜聞“孤雁”而來;一個“心腸斷”,一個“氣欲絕”,一種相思,兩處相關,而雁聲則為傳情之物。

  以下兩層分寫思婦、游子。第五句至第十句寫思婦。思婦因懷人夜不能寐,一個人孤獨地在庭前踱著步,不知不覺,已過了深夜。忽然低頭看見羅衣上已結滿霜華,便用衣袖輕輕拂了幾下,可是仍無意回房。她抬眼望望天空,許久天上連一顆星星也看不見,這工夫卻見浮云裂開一道縫隙,露出一輪滿月,灑下遍地清輝。人說月圓是親人團聚的吉兆,以前她自己也總是盼望月圓時,可是月亮一次次圓了又缺了,征人卻始終未歸;多少年過去了,“夜夜遙遙徒相思”。盡管如此,思婦的一片癡情終不歇。“望望”,是望了又望,望了又望,望穿雙眼。此篇寫思婦懷人之苦,情境、意蘊并沒有什么特別。它與傳統(tǒng)不同的.地方,在于表現(xiàn)技巧。如《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栗。愁多知夜長,仰觀眾星列。三五明月滿,四五蟾兔缺。”其意象有某種集合性,其表情方式也基本是直接抒發(fā),不假緣飾。此篇則有所不同。其情感則是從景物的變化及人的具體行為中見出。此種情況,以“凝霜夜下拂羅衣,浮云中斷開明月”為特著。這樣不僅形象鮮明,而且更含蓄蘊藉。第九句和第十句“寄我匣中青銅鏡,倩人為君除白發(fā)”,更顯得情意深長。青銅鏡在匣中珍藏多年,本是為待游子的歸來,可是游子總不見歸來,這青銅鏡留在匣中就沒有什么作用。青銅鏡本是為照青鬢朱顏,可如今,他大約已添了白發(fā)了,于是想到寄鏡。不言悲涼之意,自是悲從中來。“倩人為君除白發(fā)”,表現(xiàn)思婦對游子的體諒之情,細意委曲。這兩句詩意緊扣上句的“情不歇”三字。

  第十一句至第十四句為第三層,寫游子。“行路難”三字,用樂府點題之法;重復之,加重感情的抒發(fā)。“行路難,行路難”,如一聲聲悲愴的嘆息。以下二句是“行路難”一語的落腳點。“夜聞”“漢使度”,表明游子流落胡中。因多年羈留異國他鄉(xiāng)不得回歸故土,聞漢使而遽興故國之悲思。結尾句著“憶長安”一語,與第二層呼應,以見出兩情如一,上扣第一層聞鴻“腸斷”、“氣絕”。

  《行路難》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3

  于中好·誰道陰山行路難

  清代納蘭性德

  誰道陰山行路難。風毛雨血萬人歡。松梢露點沾鷹紲,蘆葉溪深沒馬鞍。

  依樹歇,映林看。黃羊高宴簇金盤。蕭蕭一夕霜風緊,卻擁貂裘怨早寒。

  譯文

  是誰說陰山之路無法行走呢?大規(guī)模狩獵時禽獸毛血紛飛萬人慶祝。松樹梢上的露珠沾濕了拴鷹的繩索,蘆葦深的都沒過了馬鞍。

  靠著樹休息,映襯著林子看著。眾人圍著用黃羊慶祝。霜風吹著,晚上都是寒冷的,擁有用貂的毛皮制作的衣服卻怨著冬天來的比較早。

  注釋

  于中好:詞牌名。雙調(diào),五十五字,押平聲韻。也是曲牌名。南曲仙呂宮、北曲大石調(diào)都有。字句格律都與詞牌相同。北曲用作小令,或用于套曲。南曲列為“引子”,多用于傳奇劇的結尾處。

  風毛雨血:指大規(guī)模狩獵時禽獸毛血紛飛的`情景。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誰道君王行路難,六龍西幸萬人歡。”

  鷹紲(xiè):拴鷹的繩索。

  馬鞍(ān):馬具之一,一種用包著皮革的木框做成的座位,內(nèi)塞軟物,形狀做成適合騎者臀部,前后均凸起。。

  黃羊:一種野羊。

  簇(cù):眾人圍聚。

  貂裘(diāo qiú):用貂的毛皮制作的衣服。

  創(chuàng)作背景

  康熙十七年九月(公元1678年),康熙巡行至遵化及景忠山,詞人親自陪同,這首《于中好》就是詞人在狩獵途中所寫的。

  賞析

  上片描繪塞上自然風光,前二句說陰山道上并非“行路難”,而是別有一番情趣滋味。顯然這是仿李白的《上皇西巡南京歌》:“誰道君王行路難,六龍西幸萬人歡。”接著二句寫塞上特異的風光,進一步烘托了這種特殊環(huán)境下的體會。

  下片寫行旅中的生活情景,前二句描繪途中的休憩和歡宴,后二句轉而描述了異域的風俗異味,此中的“怨早寒”并非真的哀怨,而是表達了一種驚異的心理感受。

  這首詞氣勢豪邁,格調(diào)激越,細致生動地描摹了塞上風光。通過對狩獵途中所遇到的事物的細致描寫以及射獵后的宴飲場面和特有的塞外風情和驚奇的感受的描寫,形象生動地表達了詞人內(nèi)心的豪邁之情。

  《行路難》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4

  原文:

  盧照鄰〔唐代〕

  君不見長安城北渭橋邊,枯木橫槎臥古田。

  昔日含紅復含紫,常時留霧亦留煙。

  春景春風花似雪,香車玉輿恒闐咽。

  若個游人不競攀,若個倡家不來折。

  倡家寶襪蛟龍帔,公子銀鞍千萬騎。

  黃鶯一向花嬌春,青鳥雙雙將子戲。

  千尺長條百尺枝,月桂星榆相蔽虧。

  珊瑚葉上鴛鴦鳥,鳳凰巢里雛鹓兒。

  巢傾枝折鳳歸去,條枯葉落任風吹。

  一朝零落無人問,萬古摧殘君詎知。

  人生貴賤無終始,倏忽須臾難久恃。

  誰家能駐西山日,誰家能堰東流水。

  漢家陵樹滿秦川,行來行去盡哀憐。

  自昔公卿二千石,咸擬榮華一萬年。

  不見朱唇將白貌,惟聞素棘與黃泉。

  金貂有時須換酒,玉麈但搖莫計錢。

  寄言坐客神仙署,一生一死交情處。

  蒼龍闕下君不來,白鶴山前我應去。

  云間海上邈難期,赤心會合在何時。

  但愿堯年一百萬,長作巢由也不辭。

  譯文:

  您難道沒有看見長安北城渭水橋邊,枯死的樹木枝丫橫臥在田間地頭嗎?之前這棵樹可是煙云霧繞,紅紫一時,風光無限。春光春景花開如雪,香車寶馬塞滿道路,哪個游人不競相攀折?妖冶的倡女寶襪蛟龍帔,富有而輕薄的公子銀鞍千萬騎。黃鶯鳥對花戲春嬌鳴,青鳥三三兩兩與孩子在游戲。千百個枝條互相掩映,高貴的丹桂青榆也依附庇蔭。在珊瑚一樣的葉子上有鳳凰來巢,鴛鴦雙棲。但是等到巢翻樹枝折,鳳凰歸去,就只剩下狂風吹落葉枯枝,蕭條不已。一朝零落沒人關心,萬古摧殘您哪里知道?人生是高貴還是卑賤,不是始終一成不變的,只在瞬息之間。就像是沒有人能阻止太陽落下,沒有人能阻止水向東流去。秦川漢陵在改朝換代時也無可奈何,令人哀憐。那些看似富貴榮華的王公貴族,都想榮華富貴千萬年。到如今不是也不見朱唇白貌,只剩下長滿荊棘的墳頭。所以好酒盡管喝,美味的食物盡管吃,不要管他們花多少錢。告訴大家一句話,縱然平日有生死交情也是一場空。只要大限到來,你未抵“蒼龍闕下”,我則已羽化白鶴山前。至于云間海上的仙山,長生不死的仙丹,更是飄緲難覓。只希望天下太平健康長壽,一直做隱士平民也不錯。

  注釋:

  槎(chá):樹木的枝丫。闐(tián)咽(yàn):堵塞;擁擠。若個:哪個。人:一作“童”。寶襪:即腰彩。古代女子束于腰間的彩帶。帔(pèi):古代披在肩背上的服飾。月:一作“丹”。星:一作“青”。蔽虧:謂因遮蔽而半隱半現(xiàn)。“巢傾”句:一作“巢傾折,鳳歸去”。任:一作“狂”。詎(jù):難道;豈。倏(shū)忽:迅疾貌。秦川:古地區(qū)名。泛指今陜西、甘肅的秦嶺以北平原地帶。因春秋、戰(zhàn)國時地屬秦國而得名。二千石(dàn):漢制,郡守俸祿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世因稱郡守為“二千石”。白:一作“玉”。素:一作“青”。換美酒:一作“便換酒”。玉麈(zhǔ):玉柄麈尾。東晉士大夫清談時常執(zhí)之。但:一作“恒”。神仙署:即控鶴府,也稱奉宸府。唐宿衛(wèi)近侍官署名,武后時置。蒼龍:東方之神,二十八宿東七星總稱。闕下:宮闕之下。借指帝王所居的宮廷。難期:難及,難于企及。堯年:此處代指長壽。巢由:巢父和許由的并稱。相傳皆為堯時隱士,堯讓位于二人,皆不受。因用以指隱居不仕者。

  賞析

  從漢“柏梁體”開始,嘆收六朝聲律對仗,七言詩逐漸趕上五言詩;并從初唐開始分流,為新興近體律絕,和樂府歌行。“初唐四杰”對七言古詩也作出巨大貢獻。盧照鄰的《長安古意》與《行路難》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作。

  《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歌辭》舊題,在盧照鄰之前,鮑照就作過一首七言《行路難》,仄聲促韻與長句宛轉,充分表達悒郁不平之氣。盧照鄰這一首從容舒展,徐緩不迫,多次轉韻;其聲律、修辭、與對仗明顯受六朝詩歌影響,從中也反映了詩風轉變期的藝術特點。

  全詩共四十句,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頭到“萬古摧殘君詎知?”“長安城北渭橋邊”為虛指,即物起興,從眼前橫槎、枯木倒臥古田引起聯(lián)想,“昔日”領起下文十六句,對“枯木”曾經(jīng)擁有的枝繁葉茂,溢彩流芳的青春歲月,進行淋漓盡致的鋪陳與渲染。圍繞著它“千尺長條百尺枝”,有黃鶯戲春,鳳凰來巢,鴛鴦雙棲,高貴的丹桂青榆也依附庇蔭,更有香車寶馬時常經(jīng)過,馬蹄聲斷續(xù)相聞;富有而輕薄的公子,妖冶的倡女,紛趨競騖,攀龍附鳳。詩人以工整的結構,華麗的語言,為我讀者展現(xiàn)了初唐長安城內(nèi)繁榮市井,驕奢生活的世態(tài)風情全卷,讀者仿佛身臨其境,卻又清醒地感覺到詩人冷靜的態(tài)度。從行文遣辭看,整齊的偶句與變換的角度,避免了呆滯散亂;層迭的詞句增添了構圖的對襯感與節(jié)奏感。末兩句是全詩關鍵,也是主旨所在。從現(xiàn)實的“一朝零落無人問”,由此及彼提出“萬古摧殘君詎知”,已如桓溫當年“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的普遍人生感喟,將比興之義進一步升華了。

  第二部分從“人生貴賤無終始”到末句,由隱而顯,喻體“枯木”顯現(xiàn)為本體“人生”。“終始”指無限。轉瞬即逝的人生與悠久無限的歲月,這對亙古不變的自然矛盾造成人們心靈的困惑,一系列抒情意象即由此展開。“誰家”以下(至“赤心會合在何時”)運用超時空框架,不斷變換敘述角度,使生死枯榮的單一主題,形成多元層次與豐富內(nèi)涵。先寫時光流水,無人能阻,再寫改朝換代,秦川漢陵,無可奈何;再寫富貴公卿,頃刻歸于青棘黃泉。由此進一步指出富貴不可驕,交情不足恃,都用復迭或對比手法。金貂換酒為李白《將進酒》所本;“玉塵”指玉驄馬揚起的飛塵,狂飲與游冶似乎已解生死,其實正說明了無法排遣的苦悶。既然功名利祿都只是過眼云煙,就只好求友訪仙以解心中積怨。因此,唐代盛行道教,許多官僚士大夫接受道教。詩人說:縱然平日有生死交情,但只要大限到來,你未抵“蒼龍闕下”(蒼龍,東方之神,二十八宿東七星總稱),我則已羽化白鶴山前。至于云間海上的仙山,長生不死的仙丹,更是飄緲難覓。

  道家與佛家都有轉世說,即使退一步尋求“赤子”重生,要到什么時候呢?表面是消極、苦悶乃至放浪形骸,其實仍融注了對人生熱烈執(zhí)著的追求,因此結末兩句“但愿堯年一百萬,長作巢由也不辭!”堯年,代長壽;巢由,巢父與許由,古時隱士。“但愿”“長作”可見其辭情懇切。盧照鄰因服丹中毒,手足痙攣,最終不堪惡疾所苦,自投潁水,這里似有懺悟,只祈求正常人的健康長壽,不奢求富貴榮華與長生不死。

  初唐四杰對于詩體詩風的轉變,最突出之貢獻是擴大了時空境界,將目光由宮廷移向社會,轉向豐富多彩的現(xiàn)實人生。他們對歷史、對人生、對物質(zhì)、對理想都常常有發(fā)人深省的理解與闡釋,使詩歌氣勢宏遠,哲理性強,有很深的社會意義。

  賞析二:

  這首詩成功地表達了探索人橋本質(zhì)的強烈起望。詩從渭橋邊桔木橫槎枯引發(fā)的聯(lián)想寫起,備言世事艱辛和離別傷悲,蘊含著強烈的歷史興亡之嘆;而后跨越古今,思索歷史和人橋,夾以強烈的抒情,將世事無常和人橋嘆限的傷悲,抒寫得淋漓盡致。全詩境界開闊,氣勢壯大,筆調(diào)從容,在聲律對仗上反映了詩風轉變期的藝術特點。

  《行路難》從渭橋邊桔木橫槎枯引發(fā)的'聯(lián)想寫起,備言世事艱辛和離別傷悲,蘊含著強烈的歷史興亡之嘆。其眼光已不局限于宮廷而轉向市井,其情懷已不局限于個人橋活而進入滄海桑田的感慨,進而思索人橋的哲理。枯以此詩的后半部以“人橋貴賤無始終,倏忽須臾難久持”的議論為轉折,跨越古今,思索歷史和人橋,夾以強烈的抒情。將世事無常和人橋嘆限的傷悲,抒寫得淋漓盡致。胸懷開闊,氣勢壯大。全詩共四十句,分兩大部分,銖兩相稱,平分秋色,結構之勻稱也堪稱奇觀。

  第一部分,從開頭到“萬古摧殘君詎知?”“長安城北渭橋邊”為虛指,即物起興,從眼前橫槎、枯木倒臥古田引起聯(lián)想,“昔日”領起下文十六句,對“枯木”曾經(jīng)擁嘆的枝繁葉茂,溢彩流芳的青驕歲月,進行淋漓盡致的鋪陳與渲染。圍繞著它“千尺長條百尺枝”,嘆黃鶯戲驕,鳳凰來巢,鴛鴦雙棲,高貴的丹桂青榆也依附庇蔭,更嘆香車寶馬時常經(jīng)過,馬蹄聲斷續(xù)相聞;富嘆而輕薄的公子,妖冶的倡女,紛趨競騖,攀龍附鳳。詩人以工整的結構,華麗的語言,為讀者展現(xiàn)了初唐長安城內(nèi)繁榮市井,驕奢橋活的世態(tài)風情全卷,讀者仿佛身臨其境,卻又清醒地感覺到詩人冷靜的態(tài)度。從行文遣辭看,整齊的偶句與變換的角度,避免了呆滯散亂;層迭的詞句增添了構圖的對襯感與節(jié)奏感。末兩句是全詩關鍵,也是主旨枯在。從現(xiàn)實的“一朝零落無人問”,由此及彼提出“萬古摧殘君詎知”,已如桓溫當年“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的普遍人橋感喟,將比興之義進一步升華了。

  第二部分從“人橋貴賤無終始”到末句,由隱而顯,喻體“枯木”顯現(xiàn)為本體“人橋”。“終始”指無限。轉瞬即逝的人橋與悠久無限的歲月,這對亙古不變的自然矛盾造成人們心靈的困惑,一系列抒情意象即由此展開。“誰家”以下(至“赤心會合在何時”)運用超時空框架,不斷變換敘述角度,使橋死枯榮的單一主題,形成多元層次與豐富內(nèi)涵。先寫時光流水,無人能阻,再寫改朝換代,秦川漢陵,無可奈何;再寫富貴公卿,頃刻歸于青棘黃泉。由此進一步指出富貴不可驕,交情不足恃,都用復迭或對比手法。金貂換酒為李白《將進酒》枯本;“玉塵”指玉驄馬揚起的飛塵,狂飲與游冶似乎已解橋死,其實正說明了無法排遣的苦悶。既然功名利祿都只是過眼云煙,就只好求友訪仙以解心中積怨。因此,唐代盛行道教,許多官僚士大夫接受道教。

  道家與佛家都嘆轉世說,即使退一步尋求“赤子”重橋,也不知道要到什么時候呢。表面是消極、苦悶乃至放浪形骸,其實仍融注了對人橋熱烈執(zhí)著的追求,因此結末兩句“但起堯年一百萬,長作巢由也不辭!”“但起”“長作”可見其辭情懇切。

  這首詩成功地表達了探索人橋本質(zhì)的強烈起望。它作為比較直接的死亡警告,較缺少思想意義,卻具嘆極大的詩歌和文學史的意義。初唐四杰對于詩體詩風的轉變,最突出之貢獻是擴大了時空境界,將目光由宮廷移向社會,轉向豐富多彩的現(xiàn)實人橋。他們對歷史、對人橋、對物質(zhì)、對理想都常常嘆發(fā)人深省的理解與闡釋,使詩歌氣勢宏遠,哲理性強,嘆很深的社會意義。

  《行路難》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5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羞 通:

  饈;直 通 值)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雪滿山 一作:

  雪暗天)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翻譯:

  金杯盛著昂貴的美酒,玉盤裝滿價值萬錢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飲,拔出寶劍環(huán)顧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黃河,冰雪卻凍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風雪堆滿了山,把山給封住了。當年呂尚閑居,曾在碧溪垂釣;伊尹受聘前,夢里乘舟路過太陽邊。行路難啊,行路難!岔路何其多,我的路在何處?總會有一天,我能乘長風破巨浪,高高掛起云帆,在滄海中勇往直前!

  賞析:

  創(chuàng)作背景 公元742年(天寶元年),李白奉詔入京,擔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個積極入世的.人,被世人稱作“詩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張良、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樣干一番大事業(yè),可是入京后,卻沒被唐玄宗重用,還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兩年后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們都來為他餞行,求仕無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艱難,滿懷憤慨寫下了此篇《行路難》。

  《行路難》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6

  行路難【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岐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行路難【其一】全詩譯文

  金杯里裝的名酒,每斗要價十千;玉盤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費萬錢。

  胸中郁悶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劍環(huán)顧四周,我心里委實茫然。

  想渡黃河,冰雪堵塞了這條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風雪早已封山。

  象呂尚垂釣溪,閑待東山再起;又象伊尹做夢,他乘船經(jīng)過日邊。

  世上行路呵多么艱難,多么艱難;眼前歧路這么多,我該向北向南?

  相信總有一天,能乘長風破萬里浪;高高掛起云帆,在滄海中勇往直前!

  行路難全文賞析

  詩的前四句寫朋友出于對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對這樣一位天才被棄置的惋惜,不惜金錢,設下盛宴為之餞行。“嗜酒見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時,因為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會“一飲三百杯”的。然而,這一次他端起酒杯,卻又把酒杯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把筷子放下了。他離開座席,拔下寶劍,舉目四顧,心緒茫然。停、投、拔、顧四個連續(xù)的動作,形象地顯示了內(nèi)心的苦悶抑郁,感情的激蕩變化。

  接著兩句緊承“心茫然”,正面寫“行路難”。詩人用“冰塞川”、“雪滿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具有比興的意味。一個懷有偉大政治抱負的人物,在受詔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時候,皇帝卻不能任用,被“賜金還山”,變相攆出了長安,這不正象遇到冰塞黃河、雪擁太行嗎!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種軟弱的性格,從“拔劍四顧”開始,就表示著不甘消沉,而要繼續(xù)追求。“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詩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兩位開始在政治上并不順利,而最后終于大有作為的人物:一位是呂尚,八十歲在磻溪釣魚,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湯聘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想到這兩位歷史人物的經(jīng)歷,又給詩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姜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對未來的信心,但當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現(xiàn)實中來的時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艱難。離筵上瞻望前程,只覺前路崎嶇,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這是感情在尖銳復雜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強而又自信的李白,決不愿在離筵上表現(xiàn)自己的氣餒。他那種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于使他再次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他相信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要象劉宋時宗愨所說的那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云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這首詩一共十四句,八十二個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蕩縱橫,具有長篇的氣勢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蕩起伏、復雜變化。詩的一開頭,“金樽清酒”,“玉盤珍羞”,讓人感覺似乎是一個歡樂的宴會,但緊接著“停杯投箸”、“拔劍四顧”兩個細節(jié),就顯示了感情波濤的`強烈沖擊。中間四句,剛剛慨嘆“冰塞川”、“雪滿山”,又恍然神游千載之上,仿佛看到了呂尚、伊尹由微賤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詩人心理上的失望與希望、抑郁與追求,急遽變化交替。“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四句節(jié)奏短促、跳躍,完全是急切不安狀態(tài)下的內(nèi)心獨白,逼肖地傳達出進退失據(jù)而又要繼續(xù)探索追求的復雜心理。結尾二句,經(jīng)過前面的反復回旋以后,境界頓開,唱出了高昂樂觀的調(diào)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負總有實現(xiàn)的一天。通過這樣層層迭迭的感情起伏變化,既充分顯示了黑暗污濁的政治現(xiàn)實對詩人的宏大理想抱負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詩人內(nèi)心的強烈苦悶、憤郁和不平,同時又突出表現(xiàn)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他對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展示了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行路難”是樂府古題,多詠嘆世路艱難及貧困孤苦的處境。李白這組《行路難》詩主要抒發(fā)了懷才不遇的情懷,這里選的是第一首,在悲憤中不乏豪邁氣概,在失意中仍懷有希望。

  這首詩在題材、表現(xiàn)手法上都受到《擬行路難》的影響,但卻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兩人的詩,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統(tǒng)治者對人才的壓抑,而由于時代和詩人精神氣質(zhì)方面的原因,李詩卻揭示得更加深刻強烈,同時還表現(xiàn)了一種積極的追求、樂觀的自信和頑強地堅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鮑作相比,李詩的思想境界就顯得更高。此詩多寫世道艱難,表達了離愁別緒。

  《行路難》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7

  1 行路難有耳莫洗潁川水古詩帶拼音版

  xíng lù nán yǒu ěr mò xǐ yǐng chuān shuǐ

  行路難有耳莫洗潁川水

  lǐ bái

  李白

  yǒu ěr mò xǐ yǐng chuān shuǐ , yǒu kǒu mò shí shǒu yáng jué 。

  有耳莫洗潁川水,有口莫食首陽蕨。

  hán guāng hùn shì guì wú míng , hé yòng gū gāo bǐ yún yuè 。

  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wú guān zì gǔ xián dá rén , gōng chéng bù tuì jiē yǔn shēn 。

  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

  zǐ xū jì qì wú jiāng shàng , qū yuán zhōng tóu xiāng shuǐ bīn 。

  子胥既棄吳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

  lù jī xióng cái qǐ zì bǎo , lǐ sī shuì jià kǔ bù zǎo 。

  陸機雄才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早。

  huá tíng hè lì jù kě wén , shàng cài cāng yīng hé zú dào 。

  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

  jūn bù jiàn wú zhōng zhāng hàn chēng dá shēng , qiū fēng hū yì jiāng dōng xíng 。

  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生, 秋風忽憶江東行。

  qiě lè shēng qián yī bēi jiǔ , hé xū shēn hòu qiān zài míng 。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

  2 行路難有耳莫洗潁川水古詩翻譯

  不要學許由用潁水洗耳,不要學伯夷和叔齊隱居收養(yǎng)采薇而食。

  在世上活著貴在韜光養(yǎng)晦,為什么要隱居清高自比云月?

  我看自古以來的賢達之人,功績告成之后不自行隱退都死于非命。

  伍子胥被吳王棄于吳江之上,屈原最終抱石自沉汨羅江中。

  陸機如此雄才大略也無法自保,李斯以自己悲慘的結局為苦。

  (陸機)是否還能聽見華亭的別墅間的鶴唳?(李斯)是否還能在上蔡東門牽鷹打獵?

  你不知道吳中的張翰是個曠達之人,因見秋風起而想起江東故都。

  生時有一杯酒就應盡情歡樂,何須在意身后千年的虛名?

  3 行路難有耳莫洗潁川水古詩賞析

  李白本是個積極入世的.人,被世人稱作“詩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張良、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樣干一番大事業(yè),可是入京后,卻沒被唐玄宗重用,還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兩年后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們都來為他餞行,求仕無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艱難,滿懷憤慨寫下了《行路難》。前四句言人生須含光混世,不務虛名。中八句列舉功成不退而殞身者,以為求功戀位者誡。最后贊成張翰唯求適意的人生態(tài)度。一篇之意三層而兩折。言虛名無益,是不否定事功之意。而功成則須及時退身,一為避禍,二求適意自由。這是李白人生哲學的基調(diào)。

  《行路難》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8

  行路難三首 原文:

  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岐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其二

  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羞逐長安社中兒,赤雞白狗賭梨栗。

  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

  淮陰市井笑韓信,漢朝公卿忌賈生。

  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隗,擁篲折節(jié)無嫌猜。

  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

  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臺?

  行路難,歸去來!

  其三

  有耳莫洗潁川水,有口莫食首陽蕨。

  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

  子胥既棄吳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

  陸機雄才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早。

  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

  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生,秋風忽憶江東行。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后千載名?

  行路難三首主題思想:

  這三首詩抒寫了詩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艱難后的感慨。詩中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躍式的思維,以及高昂的氣勢,使作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成為后人廣為稱頌的千古名篇。全詩蘊意波瀾起伏,跌宕多姿。

  行路難三首翻譯:

  其一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價十千,玉盤里的菜肴珍貴值萬錢。

  但心情愁煩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進餐。拔出寶劍環(huán)顧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過黃河,堅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

  遙想當年,姜太公溪垂釣,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乘舟夢日,受聘在商湯身邊。

  人生的道路何等艱難,何等艱難,歧路紛雜,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邊?

  堅信乘風破浪的時機定會到來,到那時,將揚起征帆遠渡碧海青天。

  其二

  大道雖寬廣如青天,唯獨沒有我的出路。

  我不愿意追隨長安城中的富家子弟,去搞斗雞走狗一類的賭博游戲。

  像馮諼那樣彈劍作歌發(fā)牢騷,在權貴之門卑躬屈節(jié),那不合我心意。

  韓信發(fā)跡之前被淮陰市井之徒譏笑,賈誼才能超群遭漢朝公卿妒忌。

  君不見古時燕昭王重用郭隗,擁篲折節(jié)、謙恭下士,毫不嫌疑猜忌。

  劇辛和樂毅感激知遇的恩情,竭忠盡智,以自己的才能為君主效力。

  而今燕昭王之白骨已隱于荒草之中,還有誰能像他那樣重用賢士呢?

  世路艱難,我只得歸去啦!

  其三

  不要學許由用潁水洗耳,不要學伯夷和叔齊隱居收養(yǎng)采薇而食。

  在世上活著貴在韜光養(yǎng)晦,為什么要隱居清高自比云月?

  我看自古以來的賢達之人,功績告成之后不自行隱退都死于非命。

  伍子胥被吳王棄于吳江之上,屈原最終抱石自沉汨羅江中。

  陸機如此雄才大略也無法自保,李斯以自己悲慘的結局為苦。

  陸機是否還能聽見華亭別墅間的鶴唳?李斯是否還能在上蔡東門牽鷹打獵?

  你不知道吳中的張翰是個曠達之人,因見秋風起而想起江東故都。

  生時有一杯酒就應盡情歡樂,何須在意身后千年的虛名?

  行路難三首字詞解釋:

  ⑴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為飾。清酒:清醇的美酒。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錢(即萬錢),形容酒美價高。

  ⑵珍羞:珍貴的菜肴。羞:同“饈”,美味的食物。直:通“值”,價值。

  ⑶箸(zhù):筷子。

  ⑷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這兩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呂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釣魚,得遇周文王,助周滅商;伊尹曾夢見自己乘船從日月旁邊經(jīng)過,后被商湯聘請,助商滅夏。這兩句表示詩人自己對從政仍有所期待。碧:一作“坐”。

  ⑸多岐路,今安在:岔道這么多,如今身在何處?岐:一作“歧”。安:哪里。

  ⑹長風破浪:比喻實現(xiàn)政治理想。據(jù)《宋書·宗愨傳》載:宗愨少年時,叔父宗炳問他的志向,他說:“愿乘長風破萬里浪。”

  ⑺云帆:高高的船帆。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連,船帆好像出沒在云霧之中。

  ⑻社:古二十五家為一社。白狗:一作“白雉”。

  ⑼彈劍:戰(zhàn)國時齊公子孟嘗君門下食客馮諼曾屢次彈劍作歌怨己不如意。

  ⑽賈生:洛陽賈誼,曾上書漢文帝,勸其改制興禮,受時大臣反對。

  ⑾擁篲:燕昭王親自掃路,恐灰塵飛揚,用衣袖擋帚以禮迎賢士鄒衍。折節(jié):一作“折腰”。

  ⑿歸去來:指隱居。語出東晉陶淵明《歸去來辭》。

  ⒀首陽蕨:《史記·伯夷列傳》:“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遂餓死于首陽山。”《索引》:“薇,蕨也。”按薇、蕨本二草,前人誤以為一。

  ⒁含光混世貴無名:此句言不露鋒芒,隨世俯仰之意。《高士傳》:巢父謂許由曰:“何不隱汝形,藏汝光?”

  ⒂自古賢達人:鮑照《擬行路難》:“自古圣賢盡貧賤”。《史記·蔡澤列傳》:“四時之序,成功者去。……商君為秦孝公明法令,……功已成矣,而遂以車裂。……白起……功已成矣,而遂賜劍死于杜郵。吳起……功已成矣,而卒枝解。大夫種為越王深謀遠計……令越成霸,功已彰而信矣,勾踐終負而殺之。此四子者,功成不去,禍至于身?”

  ⒃子胥:伍子胥,春秋末期吳國大夫。《吳越春秋》卷五《夫差內(nèi)傳》:“吳王聞子胥之怨恨也,乃使人賜屬鏤之劍,子胥……遂伏劍而死。吳王乃取子胥尸,盛以鴟夷之器,投之于江中。”又見《國語·吳語》。

  ⒄陸機雄才豈自保:《晉書·陸機傳》載:陸機因宦人誣陷而被殺害于軍中,臨終嘆曰:“華亭鶴唳,豈可復聞乎?”

  ⒅李斯稅駕苦不早:李斯,秦國統(tǒng)一六國的大功臣,任秦朝丞相,后被殺。《史記·李斯列傳》載:李斯喟然嘆曰:“……斯乃上蔡布衣……今人臣之位,無居臣上者,可謂富貴極矣。物極則衰,吾未知所稅駕?”《索引》:“稅駕,猶解駕,言休息也。”

  ⒆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這兩句還是寫李斯。《史記·李斯列傳》:“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論腰斬咸陽市。斯出獄,與其中子俱執(zhí),顧謂其中子曰:‘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太平御覽》卷九二六:《史記》曰:“李斯臨刑,思牽黃犬、臂蒼鷹,出上蔡門,不可得矣。”

  ⒇秋風忽憶江東行:這句寫張翰。《晉書·張翰傳》:“張翰,字季鷹,吳郡吳人也。……為大司馬東曹掾。……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官數(shù)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或謂之曰:‘卿乃縱適一時,獨不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時一杯酒。’時人貴其曠達。”

  行路難三首背景:

  這三首詩聯(lián)系緊密,不可分割。公元742年(天寶元年),李白奉詔入京,擔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個積極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張良、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樣干一番大事業(yè)。可是入京后,他卻沒被唐玄宗重用,還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兩年后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唐宋詩醇》以為《行路難三首》皆天寶三載(744年)離開長安時所作,詹锳《李白詩文系年》、裴斐《太白樂府舉隅》從之。郁賢皓《李白選集》以為“作年莫考”。

  行路難三首賞析:

  其一

  詩的前四句寫朋友出于對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對這樣一位天才被棄置的惋惜,不惜金錢,設下盛宴為之餞行。“嗜酒見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時,因為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會“一飲三百杯”的。然而,這一次他端起酒杯,卻又把酒杯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把筷子放下了。他離開座席,拔下寶劍,舉目四顧,心緒茫然。停、投、拔、顧四個連續(xù)的動作,形象地顯示了內(nèi)心的苦悶抑郁,感情的激蕩變化。

  接著兩句緊承“心茫然”,正面寫“行路難”。詩人用“冰塞川”、“雪滿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具有比興的意味。一個懷有偉大政治抱負的人物,在受詔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時候,皇帝卻不能任用,被“賜金還山”,變相攆出了長安,這不正象遇到冰塞黃河、雪擁太行嗎!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種軟弱的性格,從“拔劍四顧”開始,就表示著不甘消沉,而要繼續(xù)追求。“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詩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兩位開始在政治上并不順利,而最后終于大有作為的人物:一位是姜尚,八十歲在磻溪釣魚,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湯聘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想到這兩位歷史人物的經(jīng)歷,又給詩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姜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對未來的信心,但當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現(xiàn)實中來的時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艱難。離筵上瞻望前程,只覺前路崎嶇,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這是感情在尖銳復雜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強而又自信的李白,決不愿在離筵上表現(xiàn)自己的氣餒。他那種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于使他再次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此句詩表達了他準備沖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的抱負的豪邁氣概和樂觀精神。給遇到挫折,遭遇困難,受到打擊而感到前路茫然的人們一種信心、一種勇氣、一股力量。他相信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要象劉宋時宗愨所說的那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云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這首詩一共十二句,八十四個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蕩縱橫,具有長篇的氣勢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蕩起伏、復雜變化。詩的一開頭,“金樽清酒”,“玉盤珍羞”,讓人感覺似乎是一個歡樂的宴會,但緊接著“停杯投箸”、“拔劍四顧”兩個細節(jié),就顯示了感情波濤的強烈沖擊。中間四句,剛剛慨嘆“冰塞川”、“雪滿山”,又恍然神游千載之上,仿佛看到了姜尚、伊尹由微賤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詩人心理上的失望與希望、抑郁與追求,急遽變化交替。“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四句節(jié)奏短促、跳躍,完全是急切不安狀態(tài)下的內(nèi)心獨白,逼肖地傳達出進退失據(jù)而又要繼續(xù)探索追求的復雜心理。結尾二句,經(jīng)過前面的反復回旋以后,境界頓開,唱出了高昂樂觀的調(diào)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負總有實現(xiàn)的一天。通過這樣層層迭迭的感情起伏變化,既充分顯示了黑暗污濁的政治現(xiàn)實對詩人的宏大理想抱負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詩人內(nèi)心的強烈苦悶、憤郁和不平,同時又突出表現(xiàn)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他對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展示了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行路難”是樂府古題,多詠嘆世路艱難及貧困孤苦的處境。李白這組《行路難》詩主要抒發(fā)了懷才不遇的情懷,這里選的是第一首,在悲憤中不乏豪邁氣概,在失意中仍懷有希望。

  這首詩在題材、表現(xiàn)手法上都受到《擬行路難》的影響,但卻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兩人的詩,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統(tǒng)治者對人才的壓抑,而由于時代和詩人精神氣質(zhì)方面的原因,李詩卻揭示得更加深刻強烈,同時還表現(xiàn)了一種積極的追求、樂觀的自信和頑強地堅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鮑作相比,李詩的思想境界就顯得更高。此詩多寫世道艱難,表達了離愁別緒。

  其二

  “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這個開頭與第一首不同。第一首用賦的手法,從筵席上的美酒佳肴寫起,起得比較平。這一首,一開頭就陡起壁立,讓久久郁積在內(nèi)心里的感受,一下子噴發(fā)出來。亦賦亦比,使讀者感到它的思想感情內(nèi)容十分深廣。后來孟郊寫了“出門如有礙,誰謂天地寬”的詩句,可能受了此詩的啟發(fā),但氣局比李白差多了。能夠和它相比的,還是李白自己的詩:“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類詩句,大概只有李白那種胸襟才能寫得出。不過,《蜀道難》用徒步上青天來比喻蜀道的艱難,使人直接想到那一帶山川的艱險,卻并不感到文意上有過多的埋伏。而這一首,用青天來形容大道的寬闊,照說這樣的大道是易于行路的,但緊接著卻是“我獨不得出”,就讓人感到這里面有許多潛臺詞。這樣,這個警句的開頭就引起了人們對下文的注意。

  “羞逐”以下六句,是兩句一組。“羞逐”兩句是寫自己的不愿意。唐代上層社會喜歡拿斗雞進行游戲或賭博。唐玄宗曾在宮內(nèi)造雞坊,斗雞的小兒因而得寵。當時有“生兒不用識文字,斗雞走狗勝讀書”的民謠。如果要去學斗雞,是可以交接一些紈绔子弟,在仕途上打開一點后門的。但李白對此嗤之以鼻,所以聲明自己羞于去追隨長安里社中的小兒。這兩句和他在《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中所說的“君不能貍膏金距學斗雞,坐令鼻息干虹霓”是一個意思。都是說他不屑與“長安社中兒”為伍。那么,去和那些達官貴人交往呢?“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曳裾王門”,即拉起衣服前襟,出入權貴之門。“彈劍作歌”,用的是馮諼的典故。馮諼在孟嘗君門下作客,覺得孟嘗君對自己不夠禮遇,開始時經(jīng)常彈劍而歌,表示要回去。李白是希望“平交王侯”的,而此時在長安,權貴們并不把他當一回事,因而使他象馮諼一樣感到不能忍受。這兩句是寫他的不稱意。“淮陰市井笑韓信,漢朝公卿忌賈生。”韓信未得志時,在淮陰曾受到一些市井無賴們的嘲笑和侮辱。賈誼年輕有才,漢文帝本打算重用,但由于受到大臣灌嬰、馮敬等的忌妒、反對,后來竟遭貶逐。李白借用了韓信、賈誼的典故,寫出在長安時一般社會上的人對他嘲笑、輕視,而當權者則加以忌妒和打擊。這兩句是寫他的不得志。

  “君不見”以下六句,深情歌唱當初燕國君臣互相尊重和信任,流露他對建功立業(yè)的渴望,表現(xiàn)了他對理想的君臣關系的追求。戰(zhàn)國時燕昭王為了使國家富強,尊郭隗為師,于易水邊筑臺置黃金其上,以招攬賢士。于是樂毅、鄒衍、劇辛紛紛來歸,為燕所用。燕昭王對于他們不僅言聽計從,而且屈己下士,折節(jié)相待。當鄒衍到燕時,昭王“擁篲先驅”,親自掃除道路迎接,恐怕灰塵飛揚,用衣袖擋住掃帚,以示恭敬。李白始終希望君臣之間能夠有一種比較推心置腹的關系。他常以伊尹、姜尚、張良、諸葛亮自比,原因之一,也正因為他們和君主之間的關系,比較符合自己的理想。但這種關系在現(xiàn)實中卻是不存在的。唐玄宗這時已經(jīng)腐化而且昏庸,根本沒有真正的求賢、重賢之心,下詔召李白進京,也只不過是裝出一副愛才的姿態(tài),并要他寫一點歌功頌德的文字而已。

  “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臺?”慨嘆昭王已死,沒有人再灑掃黃金臺,實際上是表明他對唐玄宗的失望。詩人的感慨是很深的,也是很沉痛的。

  以上十二句,都是承接“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對“行路難”作具體描寫的。既然朝廷上下都不是看重他,而是排斥他,那么就只有拂袖而去了。“行路難,歸去來!”在當時的情況下,他只有此路可走。這兩句既是沉重的嘆息,也是憤怒的抗議。

  這首詩表現(xiàn)了李白對功業(yè)的渴望,流露出在困頓中仍然想有所作為的積極用世的熱情,他向往象燕昭王和樂毅等人那樣的風云際會,希望有“輸肝剖膽效英才”的機緣。篇末的“行路難,歸去來”,只是一種憤激之詞,只是比較具體地指要離開長安,而不等于要消極避世,并且也不排斥在此同時他還抱有它日東山再起“直掛云帆濟滄海”的幻想。

  其三

  此篇純言退意,與第一篇心情有異。通篇以對比手法,前四句言人生須含光混世,不務虛名。中八句列舉功成不退而殞身者,以為求功戀位者誡。最后贊成張翰唯求適意的人生態(tài)度。一篇之意三層而兩折。言虛名無益,是不否定事功之意。而功成則須及時退身,一為避禍,二求適意自由。這是李白人生哲學的基調(diào)。

  此篇用典頻繁,但不是自比古人,而是通過對古人的評論表達出至為復雜的心情。首先對許由、伯夷與叔齊的棄世提出非議,可見前兩首所說的“濟滄海”“歸去來”并非心甘情愿;可是,接著又對伍員、屈原、陸機、李斯之殞身政治表示不滿。棄世既不符合他的人生理想,濟世又深感世情險惡,兩邊都不是他原意選擇的出路。正因為如此,李白的“行路難”才有別于鮑照等人,具有更深刻的悲劇性。不用說,詩中引用歷史教訓也出于現(xiàn)實感受。

  如果說第二首用典主要是揭露宮廷的腐敗,此首則在揭露宮廷政治的黑暗和險惡,兩方面都是詩人在長安宮廷的切身感受,也是他不得不辭官的理由。最后他對及時身退的張翰表示贊賞,正如前兩首的結尾一樣,不過是無可奈何之下的強自寬解,也是對現(xiàn)實表示抗議的激憤之詞。“且樂生前一杯酒”,猶如“直掛云帆濟滄海”,神仙和酒原是李白排除憂憤的兩大法寶。但他還說過“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舉杯消愁愁更愁”,無論仙與酒都無濟于事,原因就在于他的人生態(tài)度始終是積極的。這種執(zhí)著于現(xiàn)實人生的積極態(tài)度,既是李白悲劇深刻性之所在,也是李白詩歌永恒生命力之所在。

  作者資料:

  李白(701-762),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漢族,祖籍隴西成記(今甘肅天水)。一說出生于碎葉城(當時屬唐朝領土,今屬吉爾吉斯斯坦),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一說即出生于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李白和杜甫并稱“李杜”。他的詩歌總體風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時代的繁榮景象,也揭露了統(tǒng)治階級的荒淫和腐敗,表現(xiàn)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tǒng)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

=

  《行路難》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9

  擬行路難

  鮑照

  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

  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

  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

  作品注釋

  ①瀉:傾,倒。

  ②斷絕:停止。這句是說因要飲酒而中斷了《行路難》的歌唱。

  ③躑躅(zhízhú直竹):徘徊不進。

  作品譯文

  往平地上倒水,水會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樣,人生貴賤窮達是不一致的。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點酒來寬慰自己,歌唱《行路難》,歌唱聲因舉杯飲酒而中斷。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會沒有感情?欲說還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說什么。

  作品鑒賞

  作為詠嘆人生苦悶的抒情組詩,《擬行路難十八首》在抒述角度上有兩個不同的類型:一是作者自己出面直抒胸臆,另一是作者不露面,假借詩中特定人物角色來抒發(fā)情感。前兩首以思婦身分出現(xiàn)的言情之作,屬于后一類型。此篇則屬前一類型,著重表現(xiàn)詩人在門閥制度壓抑下懷才不遇的憤懣與不平。

  詩歌開首兩句由瀉水于地起興,以水流方向的不一,來喻指人生窮達的各殊。這是一個很有名的比喻,它能夠從平凡的日常生活現(xiàn)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耐人咀嚼,叫人感悟。”用“瀉水置地”打比方,在當時的玄學清談中早已出現(xiàn),并非鮑照首創(chuàng)。

  次二句承接上文:既然人的貴賤窮達就好比水流的東西南北一樣,是命運注定、不可勉強的,那就不必煩愁苦怨、長吁短嘆不已了。表面上,這是叫人們放寬心胸,承認現(xiàn)實,其實內(nèi)里蘊蓄著無限的酸辛與憤慨。把社會生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現(xiàn)象歸之于“命”,這本身就包含著無言的控訴。

  再往下,詩思的發(fā)展仍然循著原來的路。認了“命”,就應設法自我寬解,而喝酒正是消愁解悶的好辦法。詩人于是斟滿美酒,舉起杯盞,大口大口地喝將起來,連歌唱《行路難》也暫時中斷了,更不用說其余的牢騷和感嘆。

  最后,矛盾解決了。“心非木石豈無感”一句陡然翻轉,用反詰語氣強調(diào)指出:活著的心靈不同于無知的樹木、石塊,怎么可能沒有感慨不平!簡簡單單七個字,把前面諸種自寬自解、認命聽命的說法一筆抹倒,讓久久掩抑在心底的悲憤之情如火山般噴射出來,其熱度和力度足以令人震顫。“不敢言”三字蘊藏著無窮的含意,表明詩人所悲、所感、所憤激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有著重要的社會政治內(nèi)容;愈是不敢言說,愈見出感憤的深切。經(jīng)過詩篇結末兩句這樣一縱一收、一揚一抑,就把詩人內(nèi)心悲憤難忍、起伏頓宕的情緒,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了。套用一句老話,謂之“筆力足以扛鼎”。

  這首詩在音節(jié)上也有它獨到的地方。它不像前面第一、第三首詩采用純七言句,而是用的長短相間的雜言體。雜言似乎不及七言整齊,但有個好處,就是能靈活組織句子,便于選擇合適的聲腔,以配合文情的傳遞。此詩頭上六句正是巧妙地運用了五七言句式的交錯,建構起一短一長、一張一弛的節(jié)奏形式,給人以半吐半吞、欲說還休的語感。而到了結尾處,則又改為連用七言長調(diào),有如洪水滔滔汩汩地涌出閘門,形成了情感的高潮。聲情并茂,可以說是鮑照樂府歌行的一大特點,它對唐人歌行體詩篇也產(chǎn)生過極其深遠的`影響。

  作者簡介

  鮑照(約414~466)南朝宋文學家。字明遠。本籍東海(治所在今山東郯城);一說上黨(今屬山西)。他的青少年時代,大約是在京口一帶度過的。26歲時曾謁見臨川王劉義慶,毛遂自薦,初不得重視,后終得賞識,獲封臨川國侍郎,后來也做過太學博士、中書舍人之類的官。后因宮廷內(nèi)部斗爭,死于亂兵之中。鮑照一生沉淪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詩文,在生前就頗負盛名。詩、賦、駢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則是詩歌,其中樂府詩所占的比重很大,且多名篇。還擅長寫七言歌行,能吸收民歌的精華。感情豐沛,形象鮮明,并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對唐代的李白、高適、岑參等人的創(chuàng)作有一定的影響。他與謝靈運、顏延之合稱“元嘉三大家”。有《鮑氏集》、《鮑參軍集》。

  《行路難》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0

  原文:

  行路難

  唐代:盧照鄰

  君不見長安城北渭橋邊,枯木橫槎臥古田。

  昔日含紅復含紫,常時留霧亦留煙。

  春景春風花似雪,香車玉輿恒闐咽。

  若個游人不競攀,若個倡家不來折。

  倡家寶襪蛟龍帔,公子銀鞍千萬騎。

  黃鶯一向花嬌春,青鳥雙雙將子戲。

  千尺長條百尺枝,月桂星榆相蔽虧。

  珊瑚葉上鴛鴦鳥,鳳凰巢里雛鹓兒。

  巢傾枝折鳳歸去,條枯葉落任風吹。

  一朝零落無人問,萬古摧殘君詎知。

  人生貴賤無終始,倏忽須臾難久恃。

  誰家能駐西山日,誰家能堰東流水。

  漢家陵樹滿秦川,行來行去盡哀憐。

  自昔公卿二千石,咸擬榮華一萬年。

  不見朱唇將白貌,惟聞素棘與黃泉。

  金貂有時須換酒,玉麈但搖莫計錢。

  寄言坐客神仙署,一生一死交情處。

  蒼龍闕下君不來,白鶴山前我應去。

  云間海上邈難期,赤心會合在何時。

  但愿堯年一百萬,長作巢由也不辭。

  譯文:

  君不見長安城北渭橋邊,枯木橫槎臥古田。

  您難道沒有看見長安北城渭水橋邊,枯死的樹木枝丫橫臥在田間地頭嗎?

  昔日含紅復含紫,常時留霧亦留煙。

  之前這棵樹可是煙云霧繞,紅紫一時,風光無限。

  春景春風花似雪,香車玉輿恒闐咽。

  春光春景花開如雪,香車寶馬塞滿道路。

  若個游人不競攀,若個倡家不來折。

  哪個游人不競相攀折?

  倡家寶襪蛟龍帔,公子銀鞍千萬騎。

  妖冶的倡女寶襪蛟龍帔,富有而輕薄的公子銀鞍千萬騎。

  黃鶯一向花嬌春,青鳥雙雙將子戲。

  黃鶯鳥對花戲春嬌鳴,青鳥三三兩兩與孩子在游戲。

  千尺長條百尺枝,月桂星榆相蔽虧。

  千百個枝條互相掩映,高貴的丹桂青榆也依附庇蔭。

  珊瑚葉上鴛鴦鳥,鳳凰巢里雛鹓兒。

  在珊瑚一樣的葉子上有鳳凰來巢,鴛鴦雙棲。

  巢傾枝折鳳歸去,條枯葉落任風吹。

  但是等到巢翻樹枝折,鳳凰歸去,就只剩下狂風吹落葉枯枝,蕭條不已。

  一朝零落無人問,萬古摧殘君詎知。

  一朝零落沒人關心,萬古摧殘您哪里知道?

  人生貴賤無終始,倏忽須臾難久恃。

  人生是高貴還是卑賤,不是始終一成不變的,只在瞬息之間。

  誰家能駐西山日,誰家能堰東流水。

  就像是沒有人能阻止太陽落下,沒有人能阻止水向東流去。

  漢家陵樹滿秦川,行來行去盡哀憐。

  秦川漢陵在改朝換代時也無可奈何,令人哀憐。

  自昔公卿二千石,咸擬榮華一萬年。

  那些看似富貴榮華的王公貴族,都想榮華富貴千萬年。

  不見朱唇將白貌,惟聞素棘與黃泉。

  到如今不是也不見朱唇白貌,只剩下長滿荊棘的墳頭。

  金貂有時須換酒,玉麈但搖莫計錢。

  所以好酒盡管喝,美味的食物盡管吃,不要管他們花多少錢。

  寄言坐客神仙署,一生一死交情處。

  告訴大家一句話,縱然平日有生死交情也是一場空。

  蒼龍闕下君不來,白鶴山前我應去。

  只要大限到來,你未抵“蒼龍闕下”,我則已羽化白鶴山前。

  云間海上邈難期,赤心會合在何時。

  至于云間海上的仙山,長生不死的仙丹,更是飄緲難覓。

  但愿堯年一百萬,長作巢由也不辭。

  只希望天下太平健康長壽,一直做隱士平民也不錯。

  注釋:

  君不見長安城北渭橋邊,枯木橫槎(chá)臥古田。

  槎:樹木的枝丫。

  昔日含紅復含紫,常時留霧亦留煙。

  春景春風花似雪,香車玉輿(yú)恒闐(tián)咽(yàn)。

  闐咽:堵塞;擁擠。

  若個游人不競攀,若個倡家不來折。

  若個:哪個。人:一作“童”。

  倡家寶襪蛟龍帔(pèi),公子銀鞍(ān)千萬騎。

  寶襪:即腰彩。古代女子束于腰間的彩帶。帔:古代披在肩背上的服飾。

  黃鶯一向花嬌春,青鳥雙雙將子戲。

  千尺長條百尺枝,月桂星榆相蔽虧。

  月:一作“丹”。星:一作“青”。蔽虧:謂因遮蔽而半隱半現(xiàn)。

  珊瑚葉上鴛鴦鳥,鳳凰巢里雛(chú)鹓(yuān)兒。

  巢傾枝折鳳歸去,條枯葉落任風吹。

  “巢傾”句:一作“巢傾折,鳳歸去”。任:一作“狂”。

  一朝零落無人問,萬古摧殘君詎(jù)知。

  詎:難道;豈。

  人生貴賤無終始,倏(shū)忽須臾(yú)難久恃(shì)。

  倏忽:迅疾貌。秦川:古地區(qū)名。泛指今陜西、甘肅的秦嶺以北平原地帶。因春秋、戰(zhàn)國時地屬秦國而得名。

  誰家能駐西山日,誰家能堰東流水。

  漢家陵樹滿秦川,行來行去盡哀憐。

  自昔公卿二千石(dàn),咸擬榮華一萬年。

  二千石:漢制,郡守俸祿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世因稱郡守為“二千石”。

  不見朱唇將白貌,惟聞素棘與黃泉。

  白:一作“玉”。素:一作“青”。

  金貂有時須換酒,玉麈(zhǔ)但搖莫計錢。

  換美酒:一作“便換酒”。玉麈:玉柄麈尾。東晉士大夫清談時常執(zhí)之。但:一作“恒”。

  寄言坐客神仙署,一生一死交情處。

  神仙署:即控鶴府,也稱奉宸府。唐宿衛(wèi)近侍官署名,武后時置。

  蒼龍闕(què)下君不來,白鶴山前我應去。

  蒼龍:東方之神,二十八宿東七星總稱。闕下:宮闕之下。借指帝王所居的宮廷。

  云間海上邈(miǎo)難期,赤心會合在何時。

  難期:難及,難于企及。

  但愿堯年一百萬,長作巢由也不辭。

  堯年:此處代指長壽。巢由:巢父和許由的并稱。相傳皆為堯時隱士,堯讓位于二人,皆不受。因用以指隱居不仕者。

  賞析:

  從漢“柏梁體”開始,嘆收六朝聲律對仗,七言詩逐漸趕上五言詩;并從初唐開始分流,為新興近體律絕,和樂府歌行。“初唐四杰”對七言古詩也作出巨大貢獻。盧照鄰的《長安古意》與《行路難》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作。

  《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歌辭》舊題,在盧照鄰之前,鮑照就作過一首七言《行路難》,仄聲促韻與長句宛轉,充分表達悒郁不平之氣。盧照鄰這一首從容舒展,徐緩不迫,多次轉韻;其聲律、修辭、與對仗明顯受六朝詩歌影響,從中也反映了詩風轉變期的藝術特點。

  全詩共四十句,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頭到“萬古摧殘君詎知?”“長安城北渭橋邊”為虛指,即物起興,從眼前橫槎、枯木倒臥古田引起聯(lián)想,“昔日”領起下文十六句,對“枯木”曾經(jīng)擁有的枝繁葉茂,溢彩流芳的青春歲月,進行淋漓盡致的鋪陳與渲染。圍繞著它“千尺長條百尺枝”,有黃鶯戲春,鳳凰來巢,鴛鴦雙棲,高貴的丹桂青榆也依附庇蔭,更有香車寶馬時常經(jīng)過,馬蹄聲斷續(xù)相聞;富有而輕薄的公子,妖冶的倡女,紛趨競騖,攀龍附鳳。詩人以工整的結構,華麗的語言,為我讀者展現(xiàn)了初唐長安城內(nèi)繁榮市井,驕奢生活的世態(tài)風情全卷,讀者仿佛身臨其境,卻又清醒地感覺到詩人冷靜的態(tài)度。從行文遣辭看,整齊的偶句與變換的角度,避免了呆滯散亂;層迭的詞句增添了構圖的對襯感與節(jié)奏感。末兩句是全詩關鍵,也是主旨所在。從現(xiàn)實的“一朝零落無人問”,由此及彼提出“萬古摧殘君詎知”,已如桓溫當年“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的普遍人生感喟,將比興之義進一步升華了。

  第二部分從“人生貴賤無終始”到末句,由隱而顯,喻體“枯木”顯現(xiàn)為本體“人生”。“終始”指無限。轉瞬即逝的人生與悠久無限的歲月,這對亙古不變的.自然矛盾造成人們心靈的困惑,一系列抒情意象即由此展開。“誰家”以下(至“赤心會合在何時”)運用超時空框架,不斷變換敘述角度,使生死枯榮的單一主題,形成多元層次與豐富內(nèi)涵。先寫時光流水,無人能阻,再寫改朝換代,秦川漢陵,無可奈何;再寫富貴公卿,頃刻歸于青棘黃泉。由此進一步指出富貴不可驕,交情不足恃,都用復迭或對比手法。金貂換酒為李白《將進酒》所本;“玉塵”指玉驄馬揚起的飛塵,狂飲與游冶似乎已解生死,其實正說明了無法排遣的苦悶。既然功名利祿都只是過眼云煙,就只好求友訪仙以解心中積怨。因此,唐代盛行道教,許多官僚士大夫接受道教。詩人說:縱然平日有生死交情,但只要大限到來,你未抵“蒼龍闕下”(蒼龍,東方之神,二十八宿東七星總稱),我則已羽化白鶴山前。至于云間海上的仙山,長生不死的仙丹,更是飄緲難覓。

  道家與佛家都有轉世說,即使退一步尋求“赤子”重生,要到什么時候呢?表面是消極、苦悶乃至放浪形骸,其實仍融注了對人生熱烈執(zhí)著的追求,因此結末兩句“但愿堯年一百萬,長作巢由也不辭!”堯年,代長壽;巢由,巢父與許由,古時隱士。“但愿”“長作”可見其辭情懇切。盧照鄰因服丹中毒,手足痙攣,最終不堪惡疾所苦,自投潁水,這里似有懺悟,只祈求正常人的健康長壽,不奢求富貴榮華與長生不死。

  初唐四杰對于詩體詩風的轉變,最突出之貢獻是擴大了時空境界,將目光由宮廷移向社會,轉向豐富多彩的現(xiàn)實人生。他們對歷史、對人生、對物質(zhì)、對理想都常常有發(fā)人深省的理解與闡釋,使詩歌氣勢宏遠,哲理性強,有很深的社會意義。

  《行路難》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1

  行路難原文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譯文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價十千,玉盤里的菜肴珍貴值萬錢。

  心中郁悶,我放下杯筷不愿進餐;拔出寶劍環(huán)顧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黃河,冰雪卻凍封了河川;想登太行山,莽莽風雪早已封山。

  像姜尚垂釣溪,閑待東山再起;又像伊尹做夢,他乘船經(jīng)過日邊。

  人生道路多么艱難,多么艱難;歧路紛雜,如今又身在何處?

  相信乘風破浪的時機總會到來,到時定要揚起征帆,橫渡滄海!

  注釋

  行路難:選自《李白集校注》,樂府舊題。

  金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為飾。

  清酒:清醇的美酒。

  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錢(即萬錢),形容酒美價高。

  玉盤:精美的食具。

  珍羞:珍貴的菜肴。羞:同“饈”,美味的食物。

  直:通“值”,價值。

  投箸:丟下筷子。

  箸(zhù):筷子。不能食:咽不下。

  茫然:無所適從。

  太行:太行山。

  碧:一作“坐”。

  忽復:忽然又。

  多岐路,今安在:岔道這么多,如今身在何處?

  歧:一作“岐”,岔路。

  安:哪里。

  長風破浪:比喻實現(xiàn)政治理想。

  會:終將。

  云帆:高高的船帆。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連,船帆好像出沒在云霧之中。

  濟:渡。

  賞析

  詩的前四句寫李白被“賜金放還”時,友人設下盛宴為之餞行。李白嗜酒,要是在平時,因為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會“一飲三百杯”的。然而,這一次他卻放下杯筷,無心進餐。他離開座席,拔下寶劍,舉目四顧,心緒茫然。停、投、拔、顧四個連續(xù)的動作,形象地顯示了內(nèi)心的苦悶抑郁,感情的.激蕩變化。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緊承“心茫然”,正面寫“行路難”。詩人用“冰塞川”、“雪滿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具有比興的意味。一個懷有偉大政治抱負的人物,在受詔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時候,皇帝卻不能任用,被“賜金還山”,變相攆出了長安,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黃河、雪擁太行。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種軟弱的性格,從“拔劍四顧”開始,就表示著不甘消沉,而要繼續(xù)追求。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詩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兩位開始在政治上并不順利,而最后終于大有作為的人物:一位是姜尚,九十歲在磻溪釣魚,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商湯聘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想到這兩位歷史人物的經(jīng)歷,又給詩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姜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對未來的信心,但當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現(xiàn)實中來的時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艱難。離筵上瞻望前程,只覺前路崎嶇,歧途甚多,不知道他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這是感情在尖銳復雜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強而又自信的李白,決不愿在離筵上表現(xiàn)自己的氣餒。他那種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于使他再次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他相信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能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云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這首詩一共十四句,八十二個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蕩縱橫,具有長篇的氣勢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蕩起伏、復雜變化。詩的一開頭,“金樽美酒”,“玉盤珍羞”,讓人感覺似乎是一個歡樂的宴會,但緊接著“停杯投箸”、“拔劍四顧”兩個細節(jié),就顯示了感情波濤的強烈沖擊。中間四句,剛剛慨嘆“冰塞川”、“雪滿山”,又恍然神游千載之上,仿佛看到了姜尚、伊尹由微賤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詩人的心理,急遽變化交替。最后一句節(jié)奏短促、跳躍,完全是急切不安狀態(tài)下的內(nèi)心獨白,逼肖地傳達出進退失據(jù)而又要繼續(xù)探索追求的復雜心理。結尾二句,經(jīng)過前面的反復回旋以后,境界頓開,唱出了高昂樂觀的調(diào)子,相信他自己的理想抱負總有實現(xiàn)的一天。

  通過這樣層層迭迭的感情起伏變化,既充分顯示了黑暗污濁的政治現(xiàn)實對詩人的宏大理想抱負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詩人內(nèi)心的強烈苦悶、憤郁和不平,同時又突出表現(xiàn)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他對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展示了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行路難》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2

  行路難三首

  朝代:唐代

  作者:顧況

  原文:

  君不見擔雪塞井空用力,炊砂作飯豈堪食。

  一生肝膽向人盡,相識不如不相識。冬青樹上掛凌霄,

  歲晏花凋樹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種禾終不生豆苗。

  行路難,行路難,何處是平道。中心無事當富貴,

  今日看君顏色好。

  君不見少年頭上如云發(fā),少壯如云老如雪。

  豈知灌頂有醍醐,能使清涼頭不熱。呂梁之水掛飛流,

  黿鼉蛟蜃不敢游。少年恃險若平地,獨倚長劍凌清秋。

  行路難,行路難。昔少年,今已老。前朝竹帛事皆空,

  日暮牛羊占城草。

  君不見古人燒水銀,變作北邙山上塵。藕絲掛在虛空中,

  欲落不落愁殺人。睢水英雄多血刃,建章宮闕成煨燼。

  淮王身死桂樹折,徐福一去音書絕。行路難,行路難,

  生死皆由天。秦皇漢武遭不脫,汝獨何人學神仙。

  譯文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價十千,玉盤里的菜肴珍貴值萬錢。

  但心情愁煩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進餐。拔出寶劍環(huán)顧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過黃河,堅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

  遙想當年,呂尚碧溪垂釣,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乘舟夢日,受聘在商湯身邊。

  人生的道路何等艱難,何等艱難,歧路紛雜,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邊?

  堅信乘風破浪的時機定會到來,到那時,將揚起征帆遠渡碧海青天。

  人生道路如此寬廣,唯獨我沒有出路。

  我不愿意追隨長安城中的富家子弟,去搞斗雞走狗一類的賭博游戲。

  像馮諼那樣彈劍作歌發(fā)牢騷,在權貴之門卑躬屈節(jié)是不合我心意的。

  當年淮陰市人譏笑韓信怯懦無能,漢朝公卿大臣嫉妒賈誼才能超群。

  你看,古時燕昭王重用郭隗,擁篲折節(jié)、謙恭下士,毫不嫌疑猜忌。

  劇辛和樂毅感激知遇的恩情,竭忠盡智,以自己的才能來報效君主。

  然而燕昭王早就死了,還有誰能像他那樣重用賢士呢?

  世路艱難,我只得歸去啦!

  不要學許由用潁水洗耳,不要學伯夷和叔齊隱居收養(yǎng)采薇而食.

  在世上活著貴在韜光養(yǎng)晦,為什么要隱居清高自比云月?

  我看自古以來的賢達之人,功績告成之后不自行隱退都死于非命.

  伍子胥被吳王棄于吳江之上,屈原最終抱石自沉汨羅江中。

  陸機如此雄才大略也無法自保,李斯以自己悲慘的結局為苦。

  (陸機)是否還能聽見華亭的別墅間的鶴唳?(李斯)是否還能在上蔡東門牽鷹打獵?

  你不知道吳中的張翰是個曠達之人,因見秋風起而想起江東故都。

  生時有一杯酒就應盡情歡樂,何須在意身后千年的虛名?

  注釋

  (1)行路難:選自《李白集校注》,樂府《雜曲歌辭》調(diào)名,內(nèi)容多寫世路艱難和離別悲傷之意。

  (2)金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為飾。清酒:清醇的美酒。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錢(即萬錢),形容酒美價高。玉盤:精美的食具。珍羞:珍貴的菜肴。羞:同“饈”,美味的食物。直:通“值”,價值。

  (3)投箸:丟下筷子。箸(zhù):筷子。不能食:咽不下。茫然:無所適從。

  (4)塞:堵塞。太行:太行(xing)山,在現(xiàn)在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交界處。

  (5)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這兩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姜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釣魚,得遇周文王,助周滅商;伊尹曾夢見自己乘船從日月旁邊經(jīng)過,后被商湯聘請,助商滅夏。呂尚和伊尹都曾輔佐帝王建立不朽功業(yè),詩人借此表明自己對從政仍有所期待。碧:一作“坐”。忽復:忽然又。

  (6)多歧[4]路,今安在:岔道這么多,如今身在何處?岐:一作“歧”,岔路。安:哪里。

  (7)長風破浪:比喻實現(xiàn)政治理想。據(jù)《宋書·宗愨傳》載:宗愨少年時,叔父宗炳問他的志向,他說:“愿乘長風破萬里浪。”會:當。云帆:高高的船帆。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連,船帆好像出沒在云霧之中。濟:渡過。

  (8)社:古二十五家為一社。雉:野雞。

  (9)彈劍:戰(zhàn)國時齊公子孟嘗君門下食客馮諼曾屢次彈劍作歌怨己不如意。

  (10)賈生:洛陽賈誼,曾上書漢文帝,勸其改制興禮,受時大臣反對。

  (11)擁篲:燕昭王親自掃路,恐灰塵飛揚,用衣袖擋帚以禮迎賢士。折節(jié):一作“折腰”。

  (12)歸去來:指隱居。語出東晉陶淵明《歸去來辭》。

  (13)首陽蕨:《史記·伯夷列傳》:“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遂餓死于首陽山。”《索引》:“薇,蕨也。”按薇、蕨本二草,前人誤以為一。

  (14)含光混世貴無名:此句言不露鋒芒,隨世俯仰之意。《高士傳》:巢父謂許由曰:“何不隱汝形,藏汝光?”

  (15)自古賢達人:鮑照《擬行路難》:“自古圣賢盡貧賤”。功成不退皆殞身:《史記·蔡澤列傳》:“四時之序,成功者去。……商君為秦孝公明法令,……功已成矣,而遂以車裂。……白起……功已成矣,而遂賜劍死于杜郵。吳起……功已成矣,而卒枝解。大夫種為越王深謀遠計……令越成霸,功已彰而信矣,勾踐終負而殺之。此四子者,功成不去,禍至于身?”

  (16)子胥:伍子胥,春秋末期吳國大夫。《吳越春秋》卷五《夫差內(nèi)傳》:“吳王聞子胥之怨恨也,乃使人賜屬鏤之劍,子胥……遂伏劍而死。吳王乃取子胥尸,盛以鴟夷之器,投之于江中。”又見《國語·吳語》。

  (17)陸機雄才豈自保:《晉書·陸機傳》載:陸機因宦人誣陷而被殺害于軍中,臨終嘆曰:“華亭鶴唳,豈可復聞乎?”李斯稅駕苦不早:李斯,秦國統(tǒng)一六國的大功臣,任秦朝丞相,后被殺。《史記·李斯列傳》載:李斯喟然嘆曰:“……斯乃上蔡布衣……今人臣之位,無居臣上者,可謂富貴極矣。物極則衰,吾未知所稅駕?”《索引》:“稅駕,猶解駕,言休息也。”

  (18)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這兩句還是寫陸機和李斯。《史記·李斯列傳》:“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論腰斬咸陽市。斯出獄,與其中子俱執(zhí),顧謂其中子曰:‘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太平御覽》卷九二六:《史記》曰:“李斯臨刑,思牽黃犬、臂蒼鷹,出上蔡門,不可得矣。”

  (19)秋風忽憶江東行:這句寫張翰。《晉書·張翰傳》:“張翰,字季鷹,吳郡吳人也。……為大司馬東曹掾。……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官數(shù)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或謂之曰:‘卿乃縱適一時,獨不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時一杯酒。’時人貴其曠達。”

  評析

  這三首詩聯(lián)系緊密,不可分割。公元742年(天寶元年),李白奉詔入京,擔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個積極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張良、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樣干一番大事業(yè)。可是入京后,他卻沒被唐玄宗重用,還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兩年后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唐宋詩醇》以為《行路難》三首皆公元744年(天寶三載)離開長安時所作,詹锳《李白詩文系年》、裴斐《太白樂府舉隅》從之。郁賢皓《李白選集》以為“作年莫考”。

  “行路難”多寫世道艱難,表達離情別意。李白《行路難》共三首,蘅塘退士輯選其一。詩以“行路難”比喻世道險阻,抒寫了詩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艱難時,產(chǎn)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憤情緒;但他并未因此而放棄遠大的政治理想,仍盼著總有一天會施展自己的抱負,表現(xiàn)了他對人生前途樂觀豪邁的氣概,充滿了積極浪漫主義的情調(diào)。

  詩開頭寫“金樽清酒”、“玉盤珍饈”,描繪了一個豪華盛大的餞行宴飲場面。接著寫“停杯投箸”、“拔劍四顧”,又向讀者展現(xiàn)了作者感情波濤的沖擊。中間四句,既感嘆“冰塞川”、“雪滿山”、又恍然神游千載之上,看到了呂尚、伊尹忽然得到重用。“行路難”四個短句,又表現(xiàn)了進退兩難和繼續(xù)追求的心理。最后兩句,表達了盡管理想與現(xiàn)實有著巨大的距離,盡管詩人內(nèi)心痛苦,但還是在沉郁中振起,堅定了信心,重新鼓起了滄海揚帆的勇氣。

  全詩在高度彷徨與大量感嘆之后,以“長風破浪會有時”忽開異境,并且堅信美好前景,終會到來,因而“直掛云帆濟滄海”,激流勇進。蘊意波瀾起伏,跌宕多姿。

  《行路難》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3

  擬行路難十八首

  奉君金巵之美酒,瑇瑁玉匣之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帳,九華蒲萄之錦衾。

  紅顏零落歲將暮,寒光宛轉時欲沉。

  愿君裁悲且減思,聽我扺節(jié)行路吟。

  不見柏梁、銅雀上,寧聞古時清吹音。

  洛陽名工鑄為金博山,千斵復萬鏤,上刻秦女攜手仙。

  承君清夜之歡娛,列置帳里明燭前。

  外發(fā)龍鱗之丹彩,內(nèi)含麝芬之紫煙。

  如今君心一朝異,對此長嘆終百年。

  璇閨玉墀上椒閣,文窗繡戶垂羅幕。

  中有一人字金蘭,被服纖羅采芳藿。

  春燕差池風散梅,開幃對景弄禽爵。

  含歌攬?zhí)楹惚С睿松鷰讜r得為樂。

  寧作野中之雙鳧,不愿云間之別鶴。

  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

  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

  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

  君不見河邊草,冬時枯死春滿道。

  君不見城上日,今暝沒盡去,明朝復更出。

  今我何時當?shù)萌唬蝗ビ罍缛朦S泉。

  人生苦多歡樂少,意氣敷腴在盛年。

  且愿得志數(shù)相就,床頭恒有沽酒錢。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貴賤付皇天。

  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

  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

  棄置罷官去,還家自休息。

  朝出與親辭,暮還在親側。

  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

  自古圣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

  愁思忽而至,跨馬出北門。

  舉頭四顧望,但見松柏荊棘郁樽樽。

  中有一鳥名杜鵑,言是古時蜀帝魂。

  聲音哀苦鳴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髠。

  飛走樹間啄蟲蟻,豈憶往日天子尊。

  念此死生變化非常理,中心惻愴不能言。

  中庭五株桃,一株先作花。

  陽春妖冶二三月,從風簸蕩落西家。

  西家思婦見悲惋,零淚沾衣?lián)嵝膰@。

  初送我君出戶時,何言淹留節(jié)回換。

  床席生塵明鏡垢,纖腰瘦削發(fā)蓬亂。

  人生不得恒稱悲,惆悵徙倚至夜半。

  銼蘗染黃絲,黃絲歷亂不可治。

  昔我與君始相值,爾時自謂可君意。

  結帶與我言,死生好惡不相置。

  今日見我顏色衰,意中索寞與先異。

  還君金釵瑇瑁簪,不忍見之益愁思。

  君不見蕣華不終朝,須臾淹冉零落銷。

  盛年妖艷浮華輩,不久亦當詣冢頭。

  一去無還期,千秋萬歲無音詞。

  孤魂煢煢空隴間,獨魄徘徊遶墳基。

  但聞風聲野鳥吟,憶平生盛年時。

  為此令人多悲悒,君當縱意自熙怡。

  君不見枯籜走階庭,何時復青著故莖。

  君不見亡靈蒙享祀,何時傾杯竭壺罌。

  君當見此起憂思,寧及得與時人爭。

  人生倐忽如絕電,華年盛德幾時見。

  但令縱意存高尚,旨酒嘉肴相胥讌。

  持此從朝竟夕暮,差得亡憂消愁怖。

  胡為惆悵不得已,難盡此曲令君忤。

  今年陽初花滿林,明年冬末雪盈岑。

  推移代謝紛交轉,我君邊戍獨稽沉。

  執(zhí)袂分別已三載,邇來寂淹無分音。

  朝悲慘慘遂成滴,暮思遶遶最傷心。

  膏沐芳余久不御,蓬首亂鬢不設簪。

  徒飛輕埃舞空帷,粉筐黛器靡復遺。

  自生留世苦不幸,心中惕惕恒懷悲。

  春禽喈喈旦暮鳴,最傷君子憂思情。

  我初辭家從軍僑,榮志溢氣干云霄。

  流浪漸冉經(jīng)三齡,忽有白發(fā)素髭生。

  今暮臨水拔已盡,明日對鏡復已盈。

  但恐羈死為鬼客,客思寄滅生空精。

  每懷舊鄉(xiāng)野,念我舊人多悲聲。

  忽見過客問何我,寧知我家在南城。

  答云我曾居君鄉(xiāng),知君游宦在此城。

  我行離邑已萬里,今方羈役去遠征。

  來時聞君婦,閨中孀居獨宿有貞名。

  亦云悲朝泣閑房,又聞暮思淚沾裳。

  形容憔悴非昔悅,蓬鬢衰顏不復妝。

  見此令人有余悲,當愿君懷不暫忘。

  君不見少壯從軍去,白首流離不得還。

  故鄉(xiāng)窅窅日夜隔,音塵斷絕阻河關。

  朔風蕭條白云飛,胡笳哀急邊氣寒。

  聽此愁人兮奈何,登山遠望得留顏。

  將死胡馬跡,寧見妻子難。

  男兒生世轗軻欲何道,綿憂摧抑起長嘆。

  君不見柏梁臺,今日丘墟生草萊。

  君不見阿房宮,寒云澤雉棲其中。

  歌妓舞女今誰在,高墳壘壘滿山隅。

  長袖紛紛徒競世,非我昔時千金軀。

  隨酒逐樂任意去,莫令含嘆下黃壚。

  君不見冰上霜,表里陰且寒。

  雖蒙朝日照,信得幾時安。

  民生故如此,誰令摧折強相看。

  年去年來自如削,白發(fā)零落不勝冠。

  君不見春鳥初至時,百草含青俱作花。

  寒風蕭索一旦至,竟得幾時保光華。

  日月流邁不相饒,令我愁思怨恨多。

  諸君莫嘆貧,富貴不由人。

  丈夫四十強而仕,余當二十弱冠辰。

  莫言草木委冬雪,會應蘇息遇陽春。

  對酒敘長篇,窮途運命委皇天。

  但愿樽中酒醞滿,莫惜床頭百個錢。

  直得優(yōu)游卒一歲,何勞辛苦事百年。

  翻譯

  即使為你獻上:裝在金杯里的美酒,鑲嵌玳瑁的玉匣里的雕琴。

  繡著多彩的芙蓉花和羽毛裝飾的帳幔,織著各種葡萄的錦緞被子。

  也擋不住年歲將老紅顏衰,月光流逝夜深沉的凄涼。

  希望你節(jié)制悲傷減少憂愁,聽我側擊行路難的歌調(diào)。

  君不見漢時的柏梁臺,魏時的銅雀樓都早已灰飛煙滅,難道有誰還能夠聽到古時候的清音管樂?

  在平地上傾倒杯水(介賓后置),水向四處分流(比喻人生際遇不同)。

  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

  舉杯飲酒來寬慰自己,歌唱。(這句說,歌唱聲因舉杯飲酒愈益悲愁而中斷。)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會沒有感情,欲說還休,徘徊不前,不再多說什么不敢表達自己的思想。悲愁深沉,郁結在胸,酌酒難以自寬,長歌為之斷絕。滿腹感慨吞聲不能言,(其內(nèi)心痛苦可想而知。)

  對著席案上的美食卻難以下咽,拔出寶劍對柱揮舞發(fā)出長長的嘆息。

  大丈夫一輩子能有多長時間,怎么能小步走路的失意喪氣?

  放棄官銜辭職離開,回到家中休養(yǎng)生息。

  早上出家門與家人道別,傍晚回家依然在親人身邊。

  在床前與孩子玩耍,看妻子在織布機前織布。

  自古以來圣賢的人都生活得貧賤,更何況我這樣的清高孤寒又正直的人呢?

  鑒賞三

  《擬行路難·其六》 鑒賞

  這首詩也是反映的仕途失意與坎坷。和《擬行路難·瀉水置平地》相比,表現(xiàn)形式上純用賦體,抒述情懷似亦更為直切。

  全詩分三層。前四句集中寫自己仕宦生涯中倍受摧抑的悲憤心情。一上來先刻畫憤激的神態(tài),從“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這樣三個緊相連結的行為動作中,充分展示了內(nèi)心的憤懣不平。詩篇這一開頭劈空而來,猶如巨石投江,轟地激起百丈波瀾,一下子抓住了讀者的關注。接著便敘說憤激的內(nèi)容,從“蹀躞”、“垂羽翼”的形象化比喻中,表明了自己在重重束縛下有志難伸、有懷難展的處境。再聯(lián)想到生命短促、歲月不居,更叫人心焦神躁,急迫難忍。整個心情的表達,都采取十分亢奮的語調(diào);反問句式的運用,也加強了語言的感情色彩。

  中間六句是個轉折。退一步著想,既然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為,不如丟開自己的志向,罷官回家休息,還得與親人朝夕團聚,共敘天倫之樂。于是適當鋪寫了家庭日常生活的場景,雖則寥寥幾筆,卻見得情趣盎然,跟前述官場生活的苦厄與不自由,構成了強烈的反差。當然,這里寫的不必盡是事實,也可能為詩人想象之辭。如果根據(jù)這幾句話,徑自考斷此詩作于詩人三十來歲一度辭官之時,不免過于拘泥。

  然而,閑居家園畢竟是不得已的做法,并不符合作者一貫企求伸展抱負的本意,自亦不可能真正解決其思想上的矛盾。故而結末兩句又由寧靜的家庭生活的敘寫,一躍而為牢騷愁怨的迸發(fā)。這兩句詩表面上引證古圣賢的貧賤以自嘲自解,實質(zhì)上是將個人的失意擴大、深化到整個歷史的層面——懷才不遇并非個別人的現(xiàn)象,而是自古皆然,連大圣大賢在所不免,這足以證明現(xiàn)實生活本身的不合理。于是詩篇的主旨便由抒寫個人失意情懷,提升到了揭發(fā)、控訴時世不公道的新的高度,這是一次有重大意義的升華。還可注意的是,詩篇終了用“孤且直”三個字,具體點明了像作者一類的志士才人坎坷凜冽、抱恨終身的社會根源。所謂“孤”,就是指的“孤門細族”(亦稱“寒門庶族”),這是跟當時占統(tǒng)治地位的“世家大族”相對講的一個社會階層。六朝門閥制度盛行,世族壟斷政權,寒門士子很少有仕進升遷的.機會。出身孤寒,又以“直”道相標榜,自然為世所不容了。鐘嶸《詩品》慨嘆其“才秀人微,故取湮當代”,是完全有根據(jù)的。他的詩里不時迸響著的那種近乎絕望的抗爭與哀嘆之音,也不難于此得到解答。

  前面說過,同為詩人抗議人生的哀歌,此詩較之《擬行路難·瀉水置平地》的正言若反、半吐半吞,寫法上要直露得多,但此詩也并非一瀉到底。起調(diào)的高亢,轉為中間的平和,再翻出結語的峭拔,照樣是有張有弛,波瀾頓挫。音節(jié)安排上由開首時七言長調(diào)為主,過渡到中間行云流水式的五言短句,而繼以奇峰突出的兩個長句作收煞,其節(jié)奏的高下抗墜也正相應于情感旋律的變化。所以兩首雜言體樂府仍有許多共同之處。再進一步,拿這兩首感憤言志之作,來同前面那些借思婦口吻言情的篇什相比較,風格上又有不少異同。前詩婉曲達意,這里直抒胸臆;前詩節(jié)拍舒徐,這里律動緊促;前詩情辭華美,這里文氣樸拙——隨物賦形,各有勝境。不過無論哪一類題材,都能顯現(xiàn)出作者特有的那種奇思煥發(fā)、筆力健勁的色調(diào),這正是鮑照詩歌最能打動人心的所在。《南史》本傳用“遒麗”二字評論他的樂府創(chuàng)作,后來也以“俊逸”概括其詩風,其實“俊”和“麗”還只標示出它的體貌,“逸”和“遒”才真正攝得它的神理。從鮑照的“俊逸”到的“飄逸”,是有著一脈相承的關系的。

  鑒賞

  擬行路難(其四)鮑照

  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

  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

  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

  這首“瀉水置平地”是鮑照《擬行路難》中的第四篇,抒寫詩人在門閥制度重壓下,深感世路艱難激發(fā)起的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內(nèi)容與原題妙合無垠。

  詩歌起筆陡然,入手便寫水瀉地面,四方流淌的現(xiàn)象。既沒有波濤萬頃的壯闊場面,也不見澄靜如練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現(xiàn)象里,詩人卻頓悟出了與之相似相通的某種人生哲理。作者運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興手法,那流向“東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會生活中高低貴賤不同處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勢造成的;人的處境,是門第決定的。因此說,這起首兩句,通過瀉水的尋常現(xiàn)象的描寫,形象地揭示出了現(xiàn)實社會里門閥制度的不合理性。詩人借水“瀉”和“流”的動態(tài)描繪,造成了一種令人驚疑的氣勢。正如沈確士(沈德潛)所說:“起手萬端下,如黃河落天走東海也。”如此筆法,正好曲折地表達了詩人由于激憤不平而一瀉無余的悲憤抑郁心情。

  接下四句,詩人轉向自己的心態(tài)剖白。他并沒有直面人間的不平去歌呼吶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論觀點,來解釋社會與人生的錯位現(xiàn)象,并渴望借此從“行嘆復坐愁”的苦悶之中求得解脫。繼而又以“酌酒以自寬”來慰藉心態(tài)失去的平衡。然而,“舉杯銷愁愁更愁”,就連借以傾吐心中悲憤的《行路難》歌聲,也因“舉杯”如鯁在喉而“斷絕”了。這里詩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訴說自己的悲哀和苦悶,胸中郁積的塊壘,已無法借酒澆除,他便著筆于如何從悵惘中求得解脫,在煩憂中獲得寬慰了。這口吻,這筆調(diào),反倒愈加透露出那深沉濃重的愁苦悲憤的情感,這就造成了一種含蓄不露,蘊藉深厚的藝術效果。

  詩的結尾,才吐出真情。“心非木石豈無感”,是呵,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面對社會的黑暗,遭遇人間的不平,豈能無動于衷,無所感慨?應當說,此刻詩人心中的憤懣,已郁積成最大密度,似乎達到了隨時都可能爆炸的程度。不盡情渲瀉,不放聲歌唱,已不足以傾吐滿懷的愁苦了。然而,出人意料,下面出現(xiàn)的竟是一聲低沉的哀嘆:“吞聲躑躅不敢言!”到了嘴邊的呼喊,卻突然“吞聲”強忍,“躑躅”克制住了。社會政治的黑暗,殘酷無情的統(tǒng)治,窒息著人們的靈魂。不難想見,對于寒微士人的壓抑,已經(jīng)到了敢怒而不敢言,令人道路以目的地步!人們要呼不能呼,要喊不得喊,只能忍氣吞聲,默默地把憤怒和痛苦強咽到肚里,該是人間多么大的不幸呵!作者有著正確的感知,讀者亦有正確的感應。這不幸從何而來,已盡在言外,全可理喻的了。所以,回顧前文,那“人生亦有命”的話題,也只能看作是詩人在忍氣吞氣,無可奈何之下的一句憤激之詞罷了。

  從讀者的審美心理角度來說,這首詩托物寓意,比興遙深,而又明白曉暢,使讀者心領神會,從而達到了啟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藝術境界。從作者的表達情感方式來說,全篇構思迂曲婉轉,蘊藉深厚。前人王船山(王夫之)曾評論此詩說:“先破除,后申理,一俯一仰,神情無限。”沈確士(沈德潛)曾說:“妙在不曾說破”。這都準確地指明了本詩的藝術特點。伴隨感情曲折婉轉的流露,五、七言詩句錯落有致地相互搭配,韻腳由“流”、“愁”到“難”、“言”靈活的變換,這一切,便自然形成了全詩起伏跌宕的氣勢格調(diào)。鐘嶸《詩品》曾批評鮑照“不避危仄,頗傷清雅之調(diào)”,豈不知,這恰是鮑照詩作獨具藝術特色之所在。

  鑒賞二

  南朝宋著名詩人鮑照的《擬行路難》詩共有十八首,這里所選的是其中的第十四首(以下簡稱《擬行路難》)。此詩寫一個出征在外的老兵,反映其遭遇,抒發(fā)其情感,從而揭露戰(zhàn)亂給平民百姓造成的沉重災難。

  開頭兩句,直言老兵"少壯從軍",直至"白首"仍流離在外,不得回家。此處,"白首"與"少壯"想對照;"不得還"與"從軍去"相對應。這與漢樂府《十五從軍征》的開頭兩句同中有異,異中有同。說同,這兩首詩中的兩個老兵,都是年少時就從軍了。對此,《十五從軍征》直言"十五從軍征",《擬行路難》則明說"君不見少壯從軍去"。而且,二者均采用了對照與呼應的表現(xiàn)手法。說異,一個老兵在年老時得以回家:"八十始得歸";而另一個老兵則仍流離在外,不得回家:"白首流離不得還"。但這異中也有同,也就是兩個老兵的命運都是凄慘的。

  正因為"少壯從軍","白首流離不得還",老兵對故鄉(xiāng)與親人的思念是刻骨銘心的。《擬行路難》從第三句開始對此作了集中的描繪。"故鄉(xiāng)"兩句,寫老兵日夜思念故鄉(xiāng)。詩人先以"窅窅"二字形容老兵的故鄉(xiāng)與老兵從軍所到之處相距遙遠,突出一個"遠"字;又以"日夜隔"三字突出一個"隔"字,一方面表明老兵與故鄉(xiāng)的離別時間之久,另一方面暗示老兵對故鄉(xiāng)的思念時間之久;再以"河關"二字比喻路途阻隔,續(xù)寫一個"隔"字,突出一個"難"字;而"音塵斷絕"四字則寫足了老兵日思夜念故鄉(xiāng)的原因。這兩句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朔風"四句,訴諸視覺、聽覺、觸覺,以意象組合來續(xù)寫其思念故鄉(xiāng)的愁情。"朔風"與"白云",兩個意象分別訴諸觸覺與視覺,各以"蕭條"與"飛"加以描繪,以此襯托老兵的愁情,恰到好處。"胡笳"與"邊氣",兩個意象分別訴諸聽覺與觸覺。詩人以"哀急"狀寫"胡笳"之聲,當是以哀景襯托哀情;以"寒"反映"邊氣",既實寫"邊氣"給人的肌體之寒,又映襯老兵思念故鄉(xiāng)卻"不得歸"的心頭之寒。唯其如此,老兵才感到無可奈何。詩中的"聽此愁人兮奈何",直接引用屈原詩句"愁人兮奈何,愿若今兮無虧"(《楚辭·九歌·大司命》)中的前一句,狀寫老兵的無奈,如同己出,不著痕跡。無奈之下,老兵只得"登山遠望",希望能借此排解心頭之愁,保留好自己的容顏,所謂"得留顏"。可"此情無計可消除",又豈是"登山遠望"所能解決的?這幾句,視線由天上轉至地上,內(nèi)容由寫景抒情轉為描寫人物的動作抒情,化無形為有形,從中可看出詩人運用寫作技法的嫻熟。

  "將死"兩句,由上文寫老兵對故鄉(xiāng)的思念歸結為對妻子的懷戀。此處,寫老兵設想自己將死在"胡馬跡",也即他從軍所到之處,究竟將死于何種原因,并未明言,但讀者完全可以推斷出其原因不外乎兩種:一是老死,一是戰(zhàn)死。一方面是老兵"將死胡馬跡",另一方面是他"能見妻子難",二者對比強烈。老兵對妻子的懷戀未隨時光的流逝而淡化,而是與日俱增。他推想自己將客死異鄉(xiāng),卻無法在死前與妻子再見上一面。這是多么悲哀的事啊!

  于是,詩的結句直抒胸臆:"男兒生世坎坷欲何道?綿憂摧抑起長嘆。""綿憂":連綿不斷的憂愁。"摧抑":悲痛壓抑。老兵面對自己坎坷的生世無可奈何,只能將心頭無盡的邊愁鄉(xiāng)思化成長長的慨嘆!弦外之音:身處如此社會,遭遇無休止的戰(zhàn)亂,即便是熱血男兒又能怎樣?何況是"白首不得還"的老兵呢?悲哀之中分明蘊涵著老兵與詩人對社會現(xiàn)實的不滿!

  不難看出,此詩主題思想與漢樂府《十五從軍征》是一脈相承的,但其著眼點、寫法等,與《十五從軍征》相比,有不同之處。《十五從軍征》寫老兵,由"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寫起,著眼于他返鄉(xiāng)途中與到家后的情景,主要采用以哀景寫哀情的寫法,重在抒發(fā)其家破人亡、舉目無親的悲哀。而鮑照的《擬行路難》寫老兵,則著眼于他"少壯從軍",直至"白首"仍流離在外,不得回家,運用多種寫法,通過意象組合,層層推進詩意,重在抒發(fā)其無法回故鄉(xiāng)與親人團聚的悲哀。兩首詩中的兩個老兵,都是少小從軍,其中,一個在年老時得以回家,而另一個在年老時則仍流離在外,但無論他們最終能否回家,其命運都是凄慘的,心中也都是極其悲哀的。所有這些,都是當時的戰(zhàn)亂造成的,而戰(zhàn)亂又是由當時的統(tǒng)治者一手挑起的。因而,描敘老兵的悲慘遭遇,抒發(fā)其真情實感,便有力地揭露了當時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因而,鮑照的這首《擬行路難》與漢樂府《十五從軍征》一樣流傳至今,令人難忘。

  《行路難》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4

  作品原文

  擬行路難·其六

  鮑照

  對案不能食①,拔劍擊柱長嘆息。

  丈夫生世會幾時②?安能蹀躞垂羽翼③!

  棄置罷官去,還家自休息。

  朝出與親辭,暮還在親側。

  弄兒床前戲④,看婦機中織。

  自古圣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⑤!

  作品注釋

  ①案:一種放食器的小幾。又,案,即古“椀”(碗)字。

  ②會:能。這句是說一個人生在世上能有多久呢?

  ③安能:怎能。蹀躞(diéxiè疊謝):小步行走的樣子。這句是說怎么能裹足不前,垂翼不飛呢。

  ④弄兒:逗小孩。戲:玩耍。

  ⑤孤且直:孤高并且耿直。這二句是說自古以來圣人賢者都貧困不得意,何況像我們這樣孤高而耿直的人呢!

  作品譯文

  對著席案上的美食卻難以下咽,拔出寶劍對柱揮舞發(fā)出長長的嘆息。

  大丈夫一輩子能有多長時間,怎么能小步走路的失意喪氣?

  放棄官銜辭職離開,回到家中休養(yǎng)生息。

  早上出家門與家人道別,傍晚回家依然在親人身邊。

  在床前與孩子玩耍,看妻子在織布機前織布。

  自古以來圣賢的人都生活得貧賤,更何況我這樣的清高孤寒又正直的人呢?

  作品鑒賞

  全詩分三層。前四句集中寫自己仕宦生涯中倍受摧抑的悲憤心情。一上來先刻畫憤激的神態(tài),從“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這樣三個緊相連結的行為動作中,充分展示了內(nèi)心的憤懣不平。詩篇這一開頭劈空而來,猶如巨石投江,轟地激起百丈波瀾,一下子抓住了讀者的關注。接著便敘說憤激的內(nèi)容,從“蹀躞”、“垂羽翼”的形象化比喻中,表明了自己在重重束縛下有志難伸、有懷難展的處境。再聯(lián)想到生命短促、歲月不居,更叫人心焦神躁,急迫難忍。整個心情的表達,都采取十分亢奮的語調(diào);反問句式的運用,也加強了語言的感情色彩。

  中間六句是個轉折。退一步著想,既然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為,不如丟開自己的志向,罷官回家休息,還得與親人朝夕團聚,共敘天倫之樂。于是適當鋪寫了家庭日常生活的場景,雖則寥寥幾筆,卻見得情趣盎然,跟前述官場生活的苦厄與不自由,構成了強烈的反差。當然,這里寫的不必盡是事實,也可能為詩人想象之辭。如果根據(jù)這幾句話,徑自考斷此詩作于詩人三十來歲一度辭官之時,不免過于拘泥。

  然而,閑居家園畢竟是不得已的做法,并不符合作者一貫企求伸展抱負的本意,自亦不可能真正解決其思想上的矛盾。故而結末兩句又由寧靜的家庭生活的敘寫,一躍而為牢騷愁怨的迸發(fā)。這兩句詩表面上引證古圣賢的貧賤以自嘲自解,實質(zhì)上是將個人的失意擴大、深化到整個歷史的層面——懷才不遇并非個別人的現(xiàn)象,而是自古皆然,連大圣大賢在所不免,這足以證明現(xiàn)實生活本身的不合理。于是詩篇的主旨便由抒寫個人失意情懷,提升到了揭發(fā)、控訴時世不公道的新的高度,這是一次有重大意義的升華。還可注意的是,詩篇終了用“孤且直”三個字,具體點明了像作者一類的志士才人坎坷凜冽、抱恨終身的社會根源。所謂“孤”,就是指的“孤門細族”(亦稱“寒門庶族”),這是跟當時占統(tǒng)治地位的“世家大族”相對講的一個社會階層。六朝門閥制度盛行,世族壟斷政權,寒門士子很少有仕進升遷的機會。鮑照出身孤寒,又以“直”道相標榜,自然為世所不容了。鐘嶸《詩品》慨嘆其“才秀人微,故取湮當代”,是完全有根據(jù)的。他的詩里不時迸響著的那種近乎絕望的抗爭與哀嘆之音,也不難于此得到解答。

  前面說過,同為詩人抗議人生的哀歌,此詩較之《擬行路難·瀉水置平地》的正言若反、半吐半吞,寫法上要直露得多,但此詩也并非一瀉到底。起調(diào)的高亢,轉為中間的平和,再翻出結語的峭拔,照樣是有張有弛,波瀾頓挫。音節(jié)安排上由開首時七言長調(diào)為主,過渡到中間行云流水式的五言短句,而繼以奇峰突出的兩個長句作收煞,其節(jié)奏的高下抗墜也正相應于情感旋律的.變化。所以兩首雜言體樂府仍有許多共同之處。再進一步,拿這兩首感憤言志之作,來同前面那些借思婦口吻言情的篇什相比較,風格上又有不少異同。前詩婉曲達意,這里直抒胸臆;前詩節(jié)拍舒徐,這里律動緊促;前詩情辭華美,這里文氣樸拙——隨物賦形,各有勝境。不過無論哪一類題材,都能顯現(xiàn)出作者特有的那種奇思煥發(fā)、筆力健勁的色調(diào),這正是鮑照詩歌最能打動人心的所在。《南史》本傳用“遒麗”二字評論他的樂府創(chuàng)作,后來杜甫也以“俊逸”概括其詩風,其實“俊”和“麗”還只標示出它的體貌,“逸”和“遒”才真正攝得它的神理。從鮑照的“俊逸”到李白的“飄逸”,是有著一脈相承的關系的。

  作者簡介

  鮑照(約414~466)南朝宋文學家。字明遠。本籍東海(治所在今山東郯城);一說上黨(今屬山西)。他的青少年時代,大約是在京口一帶度過的。26歲時曾謁見臨川王劉義慶,毛遂自薦,初不得重視,后終得賞識,獲封臨川國侍郎,后來也做過太學博士、中書舍人之類的官。后因宮廷內(nèi)部斗爭,死于亂兵之中。鮑照一生沉淪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詩文,在生前就頗負盛名。詩、賦、駢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則是詩歌,其中樂府詩所占的比重很大,且多名篇。還擅長寫七言歌行,能吸收民歌的精華。感情豐沛,形象鮮明,并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對唐代的李白、高適、岑參等人的創(chuàng)作有一定的影響。他與謝靈運、顏延之合稱“元嘉三大家”。有《鮑氏集》、《鮑參軍集》。

【《行路難》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行路難的原文翻譯及賞析04-11

《行路難·其一》原文翻譯及賞析03-03

行路難·其一原文、翻譯及賞析10-23

行路難·其一原文、翻譯及賞析01-30

行路難·其一原文翻譯及賞析07-27

行路難原文翻譯及賞析8篇05-01

行路難原文翻譯及賞析(8篇)05-01

鮑照《擬行路難》原文翻譯賞析04-23

行路難原文翻譯及賞析通用8篇05-01

擬行路難·其六原文、翻譯及賞析02-2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极度另类精品 | 欧美性导航 | 国产亚洲精品在天天在线麻豆 | 久久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 |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 | 欧美aaaa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 free嫩白的18性中国 | 在线观看精品视频网站www | 久久精品视屏 | 亚洲 欧美 手机 在线观看 | 亚洲色图欧美一区 |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呲 | 欧美视频国产 | 高清性色生活片欧美在线 | 天天射久久 |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 | 亚洲国产精品高清在线一区 | 成人影视网站 | 天天摸天天做天天爽 | 黄色片子免费看 | 国产免费播放一区二区三区 | 青青青国产免费线在 | 免费国产成人18在线观看 |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久久尹人香蕉国产免费天天 | 在线毛片网 | 国产不卡在线视频 | 日韩欧美在线看 | 人人成人免费公开视频 | 在线观看日本一区 | 在线播放日韩 |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中国黄色网址 | 国产黄色大片网站 | 亚洲一级黄色 | 性激烈的欧美三级高清视频 | 99精品在线看 | 性 色 黄 一级 | 黄色在线视频网 | 欧美在线观看一区 | 免费日韩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