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兒子評課稿范文
篇一:《三個兒子》評課稿
《三個兒子》是人教新課標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的23課。這篇課文故事生動有趣、感人肺腑。課文敘述了三個兒子面對著三個媽媽,當他們的媽媽拎著沉重的水桶走來時,嗓子好的只顧著唱歌,力氣大的只顧著翻跟頭,對媽媽手中的水桶視而不見;而那個“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的兒子,卻跑到媽媽跟前,接過了沉甸甸的水桶。淺顯的文字中包含著樸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為人子,方少時,孝與親,所當執”。
課伊始,周老師就直奔文本的思維聚焦點,那就是“明明是三個兒子,為什么老爺爺說只看到了一個兒子?”以此激發學生去思考、去探究,接著以感受“水很重、媽媽提水辛苦”為切入點進行教學,感悟文本中所體現的人文思想——孝為先!針對二年級的孩子,周老師沒有講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沒有逐字逐句地深挖細摳文章的思想內容,只是在引導孩子們讀書的基礎上,引導孩子們去讀書,讀出神,讀出味,讀出文本所蘊含的道理。雖說不用給孩子講大道理,不去深挖細摳文章的思想內容,可是文本的價值導向是明顯的,如何讓孩子在讀文中去體驗,從而有所悟呢?周老師可以說是花費了一番心思。
1、讓學生深入到語言文字當中去體悟。
王老師抓住“痛”、“酸”、“走走停停”、“直晃蕩”等詞感受理解,通過學生提水親身體驗,讓學生直觀地感受“一桶水的重”,體會媽媽的辛苦勞累,繼而讓學生化直觀表象為口頭語言,再通過朗讀來表現自己對媽媽那份辛苦的
感激!此時,在學生的內心深處已埋下了孝順的品質,如果在這節課后,布置一份實踐活動,如5月9日星期天是母親節,讓學生在家為媽媽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讓那份埋在學生內心深處的孝敬得到深化。
2、化課內語言為自己語言。
王老師在教學本課,不單單抓住文本所蘊含的道理上,還抓住文本中的語言特點進行語言表達上的訓練,化課文的語言為自己語言,為學生的寫作打下了扎實的基礎,相信王老師平時的教學也是注重說話寫話訓練,學生在王老師的指導下,久而久之,學生的習作會好上加好!從說話訓練上教學來看,有層次性,引導學生觀察圖中孩子的動作、表情等,以句式的形式一句一句的訓練說話,最后達成預定的目標,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
“人不可貌相”,王老師的外表給人的感覺是那種大刀闊斧、直爽、干脆、大大咧咧的,從去年上課時的時常拉拉衣袖子,用王老師的話說“那是緊張”,到今年的時常拉拉衣襟、攥攥拳頭,用王老師的話說“那是有些緊張”,真是一年比一年進步啊!如果下次有機會再聽王老師的課,那肯定是拉拉鞋帶,那是王老師肯定會說“我已經不緊張了!”其實,王老師是個很細膩的人,從這節課上我們不難看出,比如學生不能很好地讀好句子時,王老師總是微笑著,用鼓勵的話語和學生交流??
整節課主線分明,細節飽滿。引導學生把握課文的骨骼后,充分感受其“血肉”,不但學生在解讀時“于無聲處聽驚雷”,而課堂也在創意生成中“能探風雅無窮意”,給人耳目有新的感覺。
篇二:三個兒子評課稿
劉老師的這節課,讓我受益匪淺:
一、劉老師充分運用激勵性評價語言,提高學生學習注意力,增強學習自信心。
情感體驗伴隨著學習全過程,它直接影響著學習動機、興趣和效果。法國教育家第惠斯多說:“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課堂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對教與學起著導向、激勵、調控作用。低年級學生年齡小,注意力不持久,在教學中教師應以“激勵”為主線,教師的激勵性評價對他們來說,如一劑不苦口的良藥,能使學生在自省中矯正自己的行為,剛開始,劉老師就充分運用了激勵性評價語言,讓學生用“聰”字組詞,告訴孩子做一個會聽、會想的孩子。還說“你真會聽”等。這些恰如其分地表揚和贊賞,能誘發他們的學習欲望和動機,能充分發揮評價的鼓勵作用,讓每個孩子敢于在課堂上大膽表現自己,使學生體驗到學習語文的快樂。
二、注意了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1、注重基本功訓練,字詞教學,扎實到位
在教學生字這一環節中,老師依據漢字構字規律和兒童認識規律,借助多媒體,采用多種方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使學生在趣味中識字。如在教學“拎”這個生字時,老師讓學生做一做“拎”的動作,體會“拎”是需要用手的,所以,“拎”是提手旁。
2、抓住時機進行語言訓練,突出語文教學的“工具性”
學生始終能以飽滿的學習熱情,與教師互動,與同伴互動,體現了學生是學生的主人。老師在教學本課時,抓住文本中的語言特點進行語言表達上的訓練,化課文的語言為自己語言,為學生的寫作打下了扎實的基礎,例如“一個??一個??另一個”句子的活學活用,還鼓勵學生換量詞再練習說話。相信這位老師平時的教學也是注重說話寫話訓練,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久而久之,學生的習作會好上加好!這樣,讓學生進行了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
3、滲透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三個兒子》這篇課文寓優秀的思想品質教育于生動有趣的故事中,告訴學生要孝敬自己的父母,所以課堂中巧妙地將最后的.教學環節設定為——聚焦“一個兒子”。通過表演體驗媽媽提水的辛苦,通過質疑解惑,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身處地想,作為兒子孝順母親,處處為母親著想,才是為人子之道,這就是老爺爺眼睛里只有一個兒子的原因所在,課堂進行到這里,水到渠成,達到知識和能力、情感和教育結合的最終教學目的。在全文教學注重語文教學工具性的同時,也兼顧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做到了兩者的有效結合,實現了語文學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諧統一。
三、善于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教育心理學家研究指出:多種感官并用學習效率最高。理解詞語可以說是較為枯燥的一項教學任務,如何讓學生欣然明白是讓教師煞費苦心的一件事,在這節課中中,我們可以看到,教師很好的處理了
這個問題。在解釋“沉甸甸”這個詞語時,出示了多媒體,學生的印象一定會很深刻。
課后的拓展:你回家后,也為媽媽做些些事情。如果讓學生說一說,再把它寫下來。進行寫話訓練,更好。
篇三:三個兒子 評課稿
感謝安徽省中小學教師教育網提供給我們一個良好的學習的平臺,讓我有幸觀看了這位老師的《三個兒子》的教學實錄,讓我感受頗深,現將拙見整理概述如下:
一、教師充分運用激勵性評價語言,提高學生學習注意力,增強學習自信心
情感體驗伴隨著學習全過程,它直接影響著學習動機、興趣和效果。法國教育家第惠斯多說:“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課堂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對教與學起著導向、激勵、調控作用。低年級學生年齡小,注意力不持久,在教學中教師應以“激勵”為主線,教師的激勵性評價對他們來說,如一劑不苦口的良藥,能使學生在自省中矯正自己的行為,促使他們不斷奮進在《三個兒子》教學實錄中,我們能注意到,在上課伊始,教師就充分運用了激勵性評價語言。如“聽過你就記住了,真是個會傾聽的孩子。”“我發現咱們二六班的小朋友們不但會聽會看小嘴還很會說,真是聰明的孩子!”等。這些恰如其分地表揚和贊賞,能誘發他們的學習欲望和動機,能充分發揮評價的鼓勵作用,讓每個孩子敢于在課堂上大膽表現自己,使學生體驗到學習語文的快樂。
二、注意了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1、注重基本功訓練,字詞教學,扎實到位
在教學生字這一環節中,老師依據漢字構字規律和兒童認識規律,借助多媒體,采用多種方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使學生在趣味中識字。如在教學“拎”這個生字時,老師讓學生做一做“拎”的動作,體會“拎”是需要用手的,所以,“拎”是提手旁。
2、抓住時機進行語言訓練,突出語文教學的“工具性”
語文是一門基礎工具學科。因為語言是交際的工具,是表達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傳遞文化的工具。學習語文就是要使學生牢牢掌握語言工具。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教會學生使用語言,要使學生學會理解和自我表達語言,學會用語言進行交流。
學生始終能以飽滿的學習熱情,與教師互動,與同伴互動,體現了學生是學生的主人。老師在教學本課時,抓住文本中的語言特點進行語言表達上的訓練,化課文的語言為自己語言,為學生的寫作打下了扎實的基礎,例如“一個??一個??另一個”句子的活學活用,還鼓勵學生換量詞再練習說話。相信這位老師平時的教學也是注重說話寫話訓練,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久而久之,學生的習作會好上加好!這樣,讓學生進行了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
3、滲透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三個兒子》這篇課文寓優秀的思想品質教育于生動有趣的故事中,告訴學生要孝敬自己的父母,所以實錄中巧妙的將最后的教學環節設定為——聚焦“一個兒子”。通過表演體驗媽媽提水的辛苦,通過質疑解惑,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身處地想,作為兒子孝順母親,處處為母親著想,才是為人子之道,這就是老爺爺眼睛里只有一個兒子的原因所在,課堂進行到這里,水到渠成,達到知識和能力、情感和教育結合的最終教學目的。在全文教學注重語文教學工具性的同時,也兼顧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做到了兩者的有效結合,實現了語
文學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諧統一。
三、善于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教育心理學家研究指出:多種感官并用學習效率最高。理解詞語可以說是較為枯燥的一項教學任務,如何讓學生欣然明白是讓教師煞費苦心的一件事,在這次的教學實錄中,我們可以看到,教師很好的處理了這個問題。再解釋“拎”“沉甸甸”這兩個詞語時,我們看到實錄上是這樣的:
通過這種形象的課件演示,相信學生對這兩個詞的理解一定較為深刻。
最后就這節課堂實錄,我也提出兩點建議:
1、教師的朗讀指導較到位,但沒有完整朗誦課文的環節,感覺學生缺少對課文的整體感知。
2、整節課學生學得扎實輕松,但是課文結尾的拓展性思維訓練不夠到位,此時通過前面課文的學習,孩子們已產生思想的共鳴,僅僅問一句“在家里,你們也是這么懂事的小烏鴉嗎?”就匆匆下課,我覺得似乎不夠充分,如能就孝敬父母這個話題進行說話或寫話練習,例:你在生活中,曾為媽媽做過那些事情,請你說一說,再把它寫下來。這樣有了寫話訓練,不也很好嗎?
以上這只是我個人的一些膚淺的認識,不足之處,請專家及同行
們多多批評指教!
篇四:三個兒子評課稿
這篇課文是二年級下冊第六組的課文,這組教材是圍繞人物的優秀品質來編選課文,誠信、孝敬父母貫穿始終。寓優秀的思想品質教育于生動有趣的故事中。《三個兒子》這是一篇十分淺顯的課文,但是淺顯的文字中卻包含著樸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為人子,方少時,孝與親,所當執”。我聽了林老師這節課,仿佛溶入到這個有趣的故事之中,不但使我明白了無論古今中外,孝道都是永恒的美德,還真正感受到在座的孩子們的主動學習精神,以及他們不但在學校守紀律、認真學習,在家也能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優秀品質。這節課令人耳目一新,富有以下六個亮點:
一、 教學充滿樂趣
老師的語言生動、形象符合兒童的特點,麥老師就以這些特點,采用了生動、直觀進行教學,還跟孩子們親切交談,學生倍感親切,拉近了老師與學生、學生與文本的距離,讓課堂處處充滿樂趣,孩子們在演中學、在樂中學,學得輕松、學得愉快。
二、 識字中求實
識字教學的重點是讀準字音,加強生字的理解,找出認字的規律,重點指導,做到:有比較、有示范、有指導、有評價。麥老師在讀音方面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如“嗓”是平舌音;“拎”是前鼻音;
“晃”是多音字,在文中念第四聲。然后出示帶生字的詞語、句子,檢查學生識字情況,使新課標認字練習得到很好的落實。
三、 讀書美中務實
讀中體會、讀中積累是我們新課標的重要理念。老師牢牢把握著以讀為原則,讓學生在讀中學文、讀中悟理,放手讓學生讀,引導學生美讀,先讓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自悟,以合作讀、分組讀、分角色讀等多種形式,重點指導學生讀好文中三個媽媽的不同語氣,在賽讀中能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幫助學生把課文讀準、讀通、讀懂。
四、 導語優美
老師以優美的語言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朗讀課文非常有感情,富有語感美,我現在想問一下,三個兒子中你最喜歡哪個?為什么?你又懂得了什么?(學生答:我喜歡第三個兒子,因為他能幫助媽媽干活,使我懂得了要孝敬父母,體貼父母)這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中,老師以生動、活潑、設計巧妙、直觀、形象的板書給學生美的享受。
五、 教學設計新
解放學生,是我們目前教育改革主旋律,設法讓學生動手畫、動腦想、動口說。例如:老師先讓學生想一想、議一議。三個兒子面對著三個媽媽,當他們的媽媽拎著沉重的水桶走來時,三個兒子是怎樣的表現,讓學生自己去找、去畫,找出答案討論匯報:一個孩子翻跟斗,像車輪在轉,真好看!一個孩子唱著歌,歌聲真好聽。另一個孩子跑到媽媽跟前,接過媽媽沉甸甸的水桶,提著走了。然后老師質疑:明明是三個兒子,老爺爺為什么說他只看見一個兒子?讓學生們討論得出答案:因為第三個兒子幫媽媽干活,孝敬母親,所以老爺爺說只看見一個兒子。在這里讓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真正做到打破小課堂。最后老師還引導學生:你會用“一個(只)??,一個(只)??,另一個(只)??。”說一段話嗎?大家紛紛舉手發言。在這里,我們可以感受到孩子們的語言是多么豐富有趣,而孩子們的深情交流和進一步擴大閱讀量和知識面,培養了學生收服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興趣。
六、 教法學法新
學生是學習發展的唯一。麥老師采納了自主、合作的形式,放手讓學生自己讀書、自己發現、合作交流,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林老師在教學中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令以上六個亮點得以落實、升華。
這節課給我們帶來美感、啟發的同時,我有兩個建議:
1、 在學生進入角色有感情朗讀的時候,學生們表現得非常出色,但不要忽略了讓學生通過讀表現出三個媽媽提水的辛苦。還要加強指導學生讀好老爺爺幽默、風趣而又意味深長的話。
2、 在拓展活動中,老師是否要求學生在課外搜集資料,如:把你在電視上、書上看到的,或是你身邊的哪個小朋友是孝敬、體貼父母的,
把他們的事跡講給大家聽。老師還倡議同學們每天至少為父母做一件事。
【三個兒子評課稿范文】相關文章:
排球課評課稿01-02
三個小伙伴評課稿(3篇)01-10
三個小伙伴評課稿3篇01-10
散步評課稿01-18
白鵝評課稿01-16
統計評課稿01-15
蒲公英評課稿01-15
趕海評課稿01-14
腳印評課稿01-12
回聲評課稿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