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讀后感(精選9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孝經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孝經讀后感 篇1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這封給晉朝皇帝的《陳情表》中的話卻說出了歷朝歷代亙古不變的道理。孝,是百善之首,讀《孝經》,讓我對孝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原本曾經片面的認為,孝,就是要對父母精心照顧,遵照他們的意愿,不能有忤逆的思想。讀《孝經》,才看出這是對孝的片面解讀,才會導致孝道的難以推行。讀《孝經》,才能讓社會不同階層的人看到自己的影子,從而有明確的目標,知曉自己該做的。
《孝經》的前七章分別寫明了不同人應該盡的孝道,如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它告訴我們,身居上位者,應該以身作則,多行孝道,因為孝是人的本性,它是父母在撫養我們的過程中自然形成的,這不需要刻意練習如果一個人連這個天性都做不到,連自己的父母都能惡言相向,那么還能指望他去關心他人,心系百姓嗎?現在是一個信息發達的社會,不僅僅是居于上位的人,包括那些名人,他們的一舉一動往往能夠引起一場軒然大波。因此,那些具有社會影響力的人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如果因為自己為官為商,就忘記了撫養自己的父母,信賴自己的妻兒,這樣的人,是很難讓人放心的,也就做不出更大的成就。我們作為普通人,我們沒有顯赫的身世,沒有耀眼的光環。但就在我們依舊一文不名,依舊為未來打拼時,是父母,是家人,默默地在背后的支持著我們,是我們事業的堅強后盾。無論在外面受到多少欺辱,無論我們心中多么苦悶,父母依舊是我們心靈的依靠,他們對我們的愛是無私的,是不求回報的。所以說,對父母的孝順是我們回報他們養育之恩的一種方式,多陪陪他們,讓他們安安心心的,是子女所必需做到的。
《孝經》后十一章寫明了孝的具體表現形式、教化作用以及不孝所引起的嚴重后果。依照孔子當時的法律,沒有哪條罪比不孝更重的了。當然有罰必有獎,古時當官,其基本要求,就是要被推舉為“孝廉”,說明孝作為百善之首的重要性。因為孝是各種善的開始,一個人如果能做到孝,那么他就會害怕因自己的惡行使父母蒙羞,那么他就會遵紀守法,做一個好人,他也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將對自己父母的愛去愛他周圍的人,愛他的百姓,也就能夠對他的君主,對他的長官忠心耿耿,這說明孝對于江山社稷是有很大裨益的。當然,孔子也指出,孝不是一味地奉承父母,聽信長官,而是要根據自己的判斷,來幫助父母做出正確的言行,讓長官做出正確的決策。
如果我們明知父母長官做出了錯誤的判斷卻不據理力爭,那就是陷父母長官于不義,那就是罪過了。即使我們因為敢于直諫而被訓斥甚至棒打,我們也不應該有所松動。只有這樣,才能讓孝發揮它更大的作用。
孝,是人之根本。熟讀《孝經》,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對待父母,對待自己周圍的人,讓自己更為優秀。
孝經讀后感 篇2
孝指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包括尊敬,撫養,送終等等,是傳統社會的基本道德。從動物學上說,實質上是一種"反哺"的行為。
在我國,孝的觀念源遠流長,甲骨文中就出現了"孝"字,這也就是說,在公元前11世紀以前,華夏先民就已經有了孝的觀念。至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統地論述孝道的人,《論語》,《孝經》等記載了孔子在這方面的大量言論。
《孝經》中,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親愛,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鬃诱J為為人子女,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是人們應該身體力行的。可見孔子對孝道的看重與推崇。
誠然,儒家孝道也有時代局限性的陳舊觀念,夾雜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漢經學大師董仲舒提出的"父為子綱"(指父親對子女有絕對權威),于今已絕對不適合我們這個人人平等的民主社會;又如"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我們在信息便捷的今天,已可以不必理會這句話,這是因為當時聯絡多有不便,也是社會生產力限制下的說法;再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也已不足取,我們是提倡男女平等的;還有關于"三年之喪"這個問題,四科中十哲之一的宰我就此事曾與孔子討論過,這位因為白天睡覺而被夫子斥為"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的學生認為,為父母服喪三年時間過長了,一年就可以了。無論三年,還是一年,這顯然是一種弊端較多的行孝方式,我們就無須效仿了。諸如以上孝說,到了今天,無疑均已過時,我們應毫不吝惜地拋棄或予以批判。
孝做為華夏民族固有的'道德觀念,又經孔孟儒學的發揮,以及歷代帝王的提倡,孝道在古代確實是深入民心,難以動搖。佛教傳入中國,最后也不得不把"無夫無君"的教義改變為"忠孝"的說教;基督教傳入中國之初,也不得不改變"不能崇拜偶像"的誡條,允許信徒"祭祖"。
儒家講的孝道,已不僅僅是一種通過行為表現出的人倫道德,而且還是一種社會性行為,行孝者對社會公德負責,肩負著社會責任,孔孟儒學提倡這種孝道,毫無疑問是完全可以以肯定的。對于今天來說,也適合我們現代社會。
孝經讀后感 篇3
中國的孝文化源遠流長,自古以來,孝道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基本價值觀,關乎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是傳統美德。至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系統地論述孝道。
《孝經》中,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親愛,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是應該身體力行的。誠然,儒家孝道也有時代局限性的陳舊觀念,夾雜封建性的糟粕,比如"父為子綱"、"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三年之喪",均已過時,應毫不吝惜地拋棄或予以批判。
《孝經》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特別是西漢統治者宣揚“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它成為人們修養的必讀書目之一!缎⒔洝,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學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經典著作中專門談“孝”的一部著作。《孝經》一共有十八章,每一章都是經典。第一章為開宗明義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薄吧眢w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倍潭33個字就總結了孝之始,孝之終。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別為天子章、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規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標準。第七章為三才章,強調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钡诎苏聻樾⒅握,講圣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為圣治章,講圣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第十章為紀孝行章,講孝子應如何孝敬父母。第十一章為五刑章,講不孝為諸罪之首。第十二章為廣要道章,講孝為什么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為廣至德章,講孝為什么是最高的德行。第十四章為廣揚名章,講孝道與揚名后世的關系。第十五章為諫諍章,講父母有了過錯孝子應該怎么辦。第十六章為感應章,講孝道與神明的關系,孝道達到極點就可以感應神明。第十七章為事君章,講孝子與事君的關系,孝子事上,“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第十八章為喪親章,講父母去世孝子應該怎么辦。《孝經》,短短十八章,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無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經》,它不僅能教我們學會孝,還有教我們要效法天地,自然和萬物!
孝經讀后感 篇4
中國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假期我很榮幸拜讀了孔老夫子的神圣著作—————《孝經》,它是中國儒家經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華夏五千多年的文明。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產生的根源。人的身體四肢、毛發皮膚,都是父母賦與的,不敢予以損毀傷殘,這是孝的開始。人在世上遵循仁義道德,有所建樹,顯揚名聲於后世,從而使父母顯赫榮耀,這是孝的終極目標。所謂孝,最初是從侍奉父母開始,然后效力於國君,最終建功立業,功成名就。
“身有傷怡親憂”告誡我們,身體發膚,受之父母,若有傷害,父母會擔心,行孝第一步要保護自己、愛惜好自己。我們要像孔老先生一樣,時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保護、愛惜自己,珍惜父母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機會;要感激父母無私的給了我們一副容顏、一個軀體、一顆心靈。然而,好多人卻不滿足,不滿足自己的容顏,羞澀閉門不出,想盡辦法改變自己的容顏;不滿足自己的身材,矮的想盡辦法把自己變高,胖的想盡辦法減肥;還有那么一些自殘、甚至輕生的人,這樣不愛惜父母給我們的身體,如何談孝父母呢?
“夫孝,始于侍親”孝最基本的就是供養父母,給予父母最基本的生活物質保障,至少不要讓父母跟著我們受凍挨餓。但是,轉眼看看現在,我們都已經二十多歲了,又有幾個人可以拍著自己的胸膛說:“我已經不再需要父母的幫助了”,“我每個月還可以給父母存一些錢”又有幾家父母閑居在家里,享受著子女的孝行呢?恐怕大多數父母仍在辛勤的勞作,仍在流汗、流血。甚至現在社會上還出現了一群新人類——啃老族,他們從小吃父母的,喝父母的,長大了還在吃父母的,喝父母的,他們的孝又在何方呢?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隨著社會瞬息萬變的發展,各種文化席卷而來,一些人對于“行孝”的概念理解也千差萬別。有人認為只有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就是行孝,有人認為只要每個月按時給父母生活費就是行孝,有些人則認為在千里之外打個電話就是行孝,更有甚者認為只要滿足父母的一切要求就是行孝。其實,何為行孝?《論語》里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所以,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沉淀下來的“孝”,就是以禮相待,是相互尊重,相互關照。以禮相待能夠讓人與人保持距離,以禮相待就不會無條件的順從父母去作越禮之事。以禮安葬,以禮祭奠是對先人的追思,是對自身的鞭策。如果誰遇到了這樣的父母留下違背于禮遺囑,不該遵循,應按照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簡而言之:孝就是要順從父母的意愿,但是又必須是在道德和法律約束的范圍之內進行,不去做逾越之事。《詩經》有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备改鸽p親生養了我們,撫慰我們、養育我們、庇護我們,不厭其煩地照顧我們的成長。他們的恩德就像天空一樣的浩瀚無邊,我們必須要報答他們的恩德。所以,趁著還有機會,趁著我們此身未老,我們應該及時行孝。做兒女的能在父母健在的時候,;丶铱纯,多和父母說說心里話,無論是工作上還是生活上的;多從父母的角度看問題,為父母排憂解難,讓父母衣食無憂,幸福地安度晚年;當父母疾病纏身,生活上喪失自理能力的時候,我們做兒女的能精心照料他們,不嫌棄父母,照顧他們是我們做兒女的應盡的責任,不要認為是一種負擔。只有在這個時候才是我們做兒女的對父母盡的最大的孝道,也是最好的行孝方式。
“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泵献右苍f過:“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保麄兯枋龅氖切⒌母叩木辰纭㈨樃改福槒母改傅囊庠。古語有云:“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比缃瘢覀儾恍枰裢跸橐粯,赤身臥寒冰,求鯉歸奉母;不需要像仲由一樣,百里負米為親食;也不需要像孟宗一樣,抱竹而泣,持筍歸做羹。我們能做的就是:聽父母的話,順從父母的意愿,父母讓做的,我們努力去做,父母不讓做的,我們呆著不去做,不要惹父母生氣;我們可以做的就是:父母口渴了,靜靜的幫父母倒上一杯溫水;父母累了,輕輕的擦掉父母額頭上的汗珠;父母孤單了,默默的陪伴在他們身邊;父母生病了,送去一次又一次的溫馨的問候。這樣,父母只要看到這些眼睛里面也會滿含淚水;我們只要可以做到這些就很不錯了,而不是讓父母洗自己的衣襪,也不是坐在電視前面和父母爭遙控,更不是一聲不響的出去玩,而讓父母為我們擔憂。
“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做一個有孝行有德行的人,不光要愛自己的父母,愛自己父母的同時還必須要愛所有的父母,不敢對他人的父母有一點厭惡,尊敬自己的父母同時,必須敬天下所有的父母,不敢對于他人的父母有一毫的怠慢。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有孝行的人,然而,如今社會有多少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順從,父母不讓自己做的事情,為了滿足自己的內心,堅持去做,讓父母傷心,這樣的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順從、都不孝敬,談何尊重、愛所有的父母呢?
“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孝,最高的境界乃是——修身立大志,做大事,留名于青史,以彰顯父母的恩德。每一個父母最大的夢想就是希望兒女成才,希望兒女能健健康康的長大,希望兒女在學校能吃好、睡好、學好。為此,他們付出了自己的一生,供我們上學、給我們買復習資料、為我們請家教,等我們長大了還為我們的婚姻、事業奔波忙碌,還為我們的子女擔憂。因為不懂事,在學校經常逃課,渾渾噩噩,虛無縹緲,沒有自己的志向,更沒有實現志向的不懈努力,終日無所事事,不時還會違反校紀校規,讓父母來學校,家長會丟盡父母的臉面,讓父母為我們擔心、難過。我們應該多為我們的父母想想,不要以為這些都是父母應該做的。在這個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的社會里,即使自己事業有所成績,我們也要時刻想念家中年邁的父母。
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接觸的鏈條,一旦斷裂,就無法連接,最可貴的是,孝是人們的責任和根基。”不要讓“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成為遺憾。愿天下所有的父母安享晚年。
孝經讀后感 篇5
最近,我很榮幸拜讀了影響華夏五千多年禮貌史詩的神圣著作——《孝經》,它恰若無聲的細雨,潺潺流入我的心田,緩緩潤澤了我的人格;又如用今世的水泡了一杯前世的茶,透明清澈的水中,沸騰的是前世的孝行,沉淀的是今世的孝思,氤氳的水汽是一條繩,牢牢的拴住你我的情緣,彌漫的茶香是親情的惠澤,默默的陶冶著典雅的禮貌底蘊。
當我讀的“事親者,居上下驕,為下不亂,為丑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丑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备嬖V我們侍奉父母,即使身居高位,也不驕傲自大;身為別人的下屬,也不為非作亂;身為普通的百姓,也不與別人爭斗。身居高位卻驕傲自大,最終會招致滅頂之災;為人下屬卻犯上作亂,最終會遭受酷刑的懲罰;身為普通百姓卻總與人爭斗不休,最終會動刀動槍,互相殘殺。如果居高位而驕、做下屬而亂、處卑微而爭這三種違背常理的不良行為不能去除,就算每一天用牛、羊、豬三牲做成的美味佳肴孝敬父母,也不能讓父母安心享用,也不算盡孝道!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暉,我擁有一縷最溫暖的;灼灼紅葉,我拾一片最熱的;萋萋芳華,我摘一束最燦爛的,送給我親愛的父母。曾記得,著名作家畢淑敏告訴我們:“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接觸的鏈條,一旦斷裂,就無法連接,最可貴的是,孝是人們的職責和根基!,我們更應當牢牢的銘記: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生兒育女循環理,世代相傳自古今。為人子女要孝順,不孝之人罪逆天。家貧才能出孝子,鳥獸尚知哺育恩。父子原是骨肉親,爹娘不敬敬何人?養育之恩不圖報,望子成龍自費心。
我們應當讀懂孝經,并把他記下來。而不是簡單單的瀏覽一遍就算了。
孝經讀后感 篇6
自讀《孝經》后,“孝”這個字就像清甜的泉水,輕輕的、柔柔的、深深的扎根在我的心里,讓我讀懂了——孝:它并不僅僅是一個字,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百善孝為先”中國傳統的一個“孝”字,它的上半部分是“老”,下頭則是“子”,它的含義就是讓晚輩尊敬長輩。
我們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的禮貌歷史,尊老愛幼,孝敬父母,代代相傳。一個人,無論他的地位卑微與顯赫,無論他是富有還是貧困,有著傳統的美德,都能夠鼓舞他們的一生。
同學們,當我們手拿《孝經》時,不妨從甜甜蜜蜜的生活中拿出一些實際行動給父母,不妨在力所能及的情景下回報一個父母。比如:在生活中我們不妨幫父母分擔一點生活中的憂愁,生活中的痛苦,讓父母感到溫暖。吃東西時,我們首先應當想到父母,看父母吃過沒,讓父母嘗嘗。做每一件開心、幸福的事永遠都應當先為父母著想,讓父母體會到開心與幸福,體會到我們的孝心,我們的愛。用我們的愛去感動父母,去感動他們內心的每一處,讓親情在我們之間傳遞。因為父母幸福的笑臉,永遠都那么美麗!
愛——父母的愛,祖父祖母的愛,兄弟姐妹的愛,朋友的愛,師生間的愛,地球大家庭的愛,這些愛重疊在一起,構成一股暖流,溫暖人心,構成一個“愛的世界”,讓我們在這個世界幸幸福福,快歡樂樂,甜甜蜜蜜的生活。
幾乎所有的父母和長輩都把自己的愛無私的獻給了兒女,可是他們卻根本沒想得到回報;也并沒想把自己的愛給兒女,讓兒女多孝順自己一些,多回報社會。為什么?為什么?人間最溫暖的親情只是父母想著兒女,而不是兒女想著父母,孝敬父母呢?
當父母辛苦一生,操勞一生,把畢生的精力都獻給我們,把我們養大成人后,他們慢慢的老去后,當父母走到每個人都不想看到的情景,走到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狀態的時候,需要愛,需要呵護的時候,有些父母可能應對的是寂寞、孤苦、無助與凄涼。
同學們,在我們的甜蜜生活中,不妨想想父母的辛苦,所以,我們更應當想想父母,孝敬父母。
“孝”這個包含傳統美德的字,必將世世相傳,必將一代一代的傳下去。因為,“孝”是一種傳統美德!
孝經讀后感 篇7
幾天前,老師給我們講了講《孝經》第四章,大概內容是:
不是君王制定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君王所說的言語不敢說,不是君王實行的道德準則和行為不敢去做。如果你們按這些要求去做的話,就不用擔心自己的行為,所說過的話,即便天下人都知道了也不會有過失之處,所做的事情傳遍天下也不會遇到怨恨厭惡。衣飾、語言、行為這三點都能做到遵從先代圣明君王的禮法準則,然后才能守住自己的祖宗香火延續興盛。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对娊洝防镎f:“要從早到晚勤勉不懈,專心奉事天子。”
聽了老師的解說后,我差不多已經讀熟了,我想,用不了幾分鐘我就能背會了。
孝經讀后感 篇8
首先我們來看看“孝”字,上面是“老”字的頭,下面是“子”字,體現了孩子應對父母恭敬,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讓著長輩。
《孝經》云“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漢文帝、康熙都是以孝治國,所以國家也都非常強大。自古以來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孝,是人們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愛的基礎!缎⒔洝吩啤胺蛐,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古人還有一句話,叫做“百善孝為先”,意思就是說在各種美德中,孝敬父母是占第一位的。幾乎所有的祠堂都上書“入孝”和“出悌”,門口還刻有二十四孝圖。
一個人不愛自己的父母,怎么可能愛他人、愛國家呢?《孝經》云“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謂之悖禮!薄兜茏右帯氛f“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生我者父母,養我者父母。父母給予我一切。沒有父母偉大無私的愛,我們很難健康快樂的成長。父母是我們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生難找的好老師。父母對孩子是無微不至、勞而無怨的。
誰請我們吃一頓飯,都要感恩;而父母卻給予我們多少,我們卻習以從不說一聲“謝謝”
烏鴉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能不孝?
孝經讀后感 篇9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用畢生經歷去完成的使命。百善孝為先,它是我們對父母最真切的報答,對體會愛的一種最樸實的表現。孝心無價,唯在心靈深處才能感觸。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君,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毙,五千年一脈相承,無論中國的體制怎樣的變幻,中國人民歷經了多少的磨難,孝道,依然是中華民族的結晶,當我們呱呱墜地來到這個世間時,注定我們將來要承擔這份責任。我們無法體會母親在一天天衰老,從黑發到白發,從緊俏的皮膚到漸漸變得粗糙的臉,歲月將這份見證深深地刻在他們的臉上。
有人說:當我們長大成人后,我們將不再需要父母,甚至會認為他們很煩。有時候看看這個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的社會,你很難再想起家中年邁的父母,他們盼望著子女能早點回家,可是他們的子女卻不知在哪里徹夜狂歡,古人中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被忽略了,揚名后世彰顯父母也被遺忘了,只有個人主義的安逸和享樂,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和對生活的得過且過。有時候我總是看著這個有著林立的高樓大廈和寬敞的縱橫馬路的城市發呆,總是在發問自己:這個社會究竟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有人說,等我有錢了,我要大把大把的錢塞給爸爸媽媽,讓老人家坐在錢堆兒上隨便花;等我有時間了,我就帶著爸爸媽媽,游完國內,游國外,讓爸爸媽媽在有生之年瀟灑個痛快!其實這樣想是不對的,等你把錢掙到手的時候,爸爸媽媽的牙還能咬得動那些好吃的嗎?等你有時間了,想帶著爸爸媽媽去周游世界,他們還能上得去飛機嗎?父母要那么多的錢干什么呢?他們吃不了多少,也穿不了什么,他所缺的應該是與子女們其樂融融的相處!他們所缺的是在他們難于動身時的一個代步,在他口渴時的一杯清茶,在他寂寞時候的陪伴,在他生病時的一次次問候,兒女在外再忙,也能抽出時間每周按時和父母聚在一起。這些都是老人內心所渴望的!父親節的時候你給爸買條魚,工作再忙,你也要親自給送去,爸會樂得嘴都合不上的;母親節的時候,你給媽買一雙襪子,親自給媽穿上,她眼睛里也會含著淚的。實在抽不出時間回家的,咱就每天,或者最少三天給爸媽去個電話,問問好,拉拉家常。父母不求別的,就希望年老時子女能惦記著。有一些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已不再年輕。世上有些東西可以彌補,有些東西永無彌補。
“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接。趕快為你的父母盡一份孝心。也許是一處豪宅,也許是一片磚瓦;也許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鴻雁,也許是近在咫尺的一個口信;也許是一頂純黑的博士帽,也許是作業簿上的一個紅五分;也許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許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許是花團錦簇的盛世華衣,也許是一雙潔凈的舊鞋;也許是數以萬計的金錢,也許只是含著體溫的一枚硬幣。但“孝”的天平上,它們等值。
枝葉繁盛的樹木,扎根于厚實的土地;流水湯湯的江河,溯源于雪嶺山脈的蘊藏;烏鴉孝親反哺,羔羊感恩跪乳,動物尚且懂得回報于親恩,萬物之靈的人類,也從“上代而來,從己而出”的血緣關系中,將人性的真愛與善美發揮到極致,推及宗族、群我,傳承了代代的倫理之愛,穩固了人類生活的秩序。
世事滄桑,歲月無情,而人有情,你的關愛會撫平父母額頭上的皺紋的。然而“最美不過夕陽紅”,呵護這份美吧!用心去碰撞出音符,奏出世間最溫馨、最美好的敬老樂章吧!讓歌聲在廣袤的天地間永遠回蕩!
【孝經讀后感】相關文章:
《孝經》讀后感04-09
孝經讀后感11-03
孝經讀后感06-21
孝經讀后感推薦05-10
中學孝經讀后感12-28
孝經的讀后感大全06-05
《中華孝經》讀后感10-23
《孝經》讀后感600字07-09
《孝經》讀后感4篇04-16
孝經的讀后感(精選10篇)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