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版一年級上《媽媽的小幫手》教案
青島版一年級上《媽媽的小幫手》教案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比較“厚薄”,引出對長短、多少、大小等比較。
2、經歷具體分類活動的過程,初步體驗分類結果在同一標準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初步養成整理物品的習慣。
3、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動中,讓學生形成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的能力。
4、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并提出有關分類、比較的簡單數學問題。并能初步匯報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主題圖、
教學重點:
重點是學習按指定標準或自定標準讀對物品進行分類。
教學難點:
難點是能提出有關分類、比較的簡單數學知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同學們,告訴你們一個好消息,小明最近搬新家了。小明邀請大家到他家去做客,你們想到他家去參觀嗎?(出示放大的主題圖)
師:瞧,這就是小明的家。誰能說說小明家都有什么 利用小明搬家導入本課,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以及學習數學的愿望。
二、 學習比較、分類
1、 引導學生體會分類的意義。課件出示例題圖片。
教師引導:小明說“媽媽的衣服真多呀!”他是怎么知道的? 學生分組討論,自由發表見解,教師巡視、指導學生活動。
教師小結:“因為媽媽的衣服最厚所以小明知道媽媽的衣服最多。那么除了可以比較誰的衣服最多,還可以比較什么呢?”
學生自由發表見解。可能出現以下幾種比較
①、誰的衣服最長?誰的衣服最短?;
②、媽媽和小明誰高誰矮?;
③、哪邊的馬大?哪邊的馬小?;
④、哪個水晶球大?哪個水晶球小?;
2、師:小明搬家之后,除了幫媽媽整理衣服,他還能幫媽媽做什么? 對于學生說出的例子,如果可以運用分類的知識,就引導學生進行分類,并說說自己分類的方法。
學生可能想到的
①、幫助媽媽整理廚房里的碗筷;
②、幫助媽媽整理客廳的里的物品;
③、幫助媽媽整理勞動工具;
教師小結:“看,生活中處處都能用到數學知識。其實,分類的知識不僅僅在這方面有用,還有許多用處呢!”
三、解決問題
①、哪本書最多?教師出示自主練習第一題圖,學生獨立思考完成。完成后請學生說一說自己圈的,并說理由,與其同學進行評價。
②、比一比誰輕?誰重?。 教師出示自主練習第二題圖,學生討論完成。完成后請小組派代表說一說自己小組分類的方法,并說明理由。 引導學生說一說還發現了什么。
③、哪團線長?你還能比較什么? 教師出示自主練習第三題圖,學生先獨立完成,然后在組內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④、在適當的( )內畫對勾。
⑤、誰拿最合適? 請有代表性的組派代表介紹分法并說明理由。其他同學進行補充。
練習時,組織課堂上的實踐活動,由教師、大同學、小同學進行比較。在兩兩比較的基礎上,最后通過推理得出誰的手最長。 對物體的比較,有直接比較,還有借助生活經驗進行推理比較。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數學知識?你還能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時候能用到分類的知識嗎?” 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培養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的意識
五、課外活動
培養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的意識回家幫助家人分類整理物品,并和家人說一說自己分類的方法,請家人給你評價。 培養學生熱愛勞動和關愛長輩的情感。 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注重評價方式靈活化、過程化。
【一年級上《媽媽的小幫手》教案】相關文章:
《陳奐生上城》教案分析03-19
有關《陳奐生上城》教案03-19
《媽媽的愛》教案03-19
小學一年級上識字計劃02-13
中班的教案媽媽心媽媽樹03-20
《認識包裝袋上的標識》教案03-20
《小蟋蟀找朋友》的教案反思03-28
小泥人教案(通用10篇)02-17
《小鬧鐘》優秀教案(精選10篇)04-25
《小青蛙跳跳跳》活動教案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