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考寫作素材積累:踏青節
導語: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是我國傳統節日,年期在每年公歷四月五日前后。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整理的踏青節,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踏青節】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是我國傳統節日,年期在每年公歷四月五日前后。
這時,萬物沉睡的嚴冬過去,萬象更新的春天來到。到處是春光明媚,草木萌動的清明景象。禁火寒食(一種舊俗,時間在清明節的前一天或兩天。
據說是這一風俗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晉文公的賢臣介子推。晉文公在外流亡了十九年,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國當了國君,他犒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漏掉了給他極大幫助的介之推。介之推非常鄙視那種爭功討賞的人,他和母親一起到綿山隱居。
晉文公想起自己忘記了獎賞這個賢臣,親自去請,方之推背著母親躲進了綿山,晉文公知道他是個孝子,如果放火燒山,他定會背著母親出來。
于是下令火燒綿山,火燒了三天三夜,但仍不見其出來,火熄后,只見介之推背著老母靠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根死去了。
晉文公把他們母子安葬在綿山,并改綿山為介山,立廟紀念,下令每年到介之推燒死的這一天,也就是清明前一天,全國禁止煙火,家家吃冷食,所以叫寒食節,又叫禁煙節。)、蕩秋千、蹴鞠(鞠是一種皮球,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踏青(又叫春游、古稱探春、尋春;取義人人如花如草的青翠。)、植樹、放風箏、掃墓都是清明時節的風俗活動。
【宋代踏青與掃墓活動結合】
祭拜先人固然是清明節活動的重要主題,而相關的娛樂活動也不在少數。蕭放告訴記者,清明節還有一部分娛樂習俗來彰顯娛樂精神,也是代表生命力的煥發,比如踏青。
蕭放說,踏青與掃墓相結合大致從宋代開始,起因便是當時的城市化進程較快,市民生活需要調節。“唐代的寒食節便有踏青之舉。那時人們會蹴鞠、蕩秋千、放風箏,隨后并入清明節。”
古籍《歷書》有云:“……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意指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點豆”之說。
清明節的相關習俗并非僅此而已。過去幼兒還有一種游戲,即習慣在清明這天“斗雞蛋”:將兩枚煮熟的雞蛋染上顏色,兩兩相碰,這其中體現的是陰陽觀念。古時認為冰雹的形成是陰陽不調,而“碰雞蛋”就代表釋放陰氣與陽氣。
除去掃墓與踏青,清明節還有自己的節令食品,比如“青團”。蕭放介紹道,青團會使用類似蒿子與艾草汁制成,顏色油綠如玉,清香撲鼻,意為驅邪保健,福建、廣東,湖北等地都有流傳,《荊楚歲時記》對此已有記載。
【清明節糅合多個春季節日】
很多人可能并不知曉,清明節是一個融匯春季多個節日精華的節氣,如唐代興盛的寒食節以及古時的上巳節、“三月三”等。隨著社會演進,至宋元時期,清明節逐漸變為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風俗與上巳踏青等活動相融合的傳統節日。
“以前‘寒食’與‘清明’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寒食是節日,而清明是節氣。寒食當天不能用熱火,需要吃冷食;寒食之后則是清明,取薪火,開始燒香祭祖。”蕭放笑稱,古時清明節還會放假。自唐朝已有此記載,到宋代則明確規定每逢清明節須放假七天。
至于成因,蕭放分析道,這屬于民俗的“自我調節”。因為由于各種原因牽制,時人未必能在當天拜祭先人,這樣能夠分散時間,給予后輩充分便利條件。
“中國傳統中很多民俗都非常適應人情、人性的需要,會適時進行調整。比如結婚可能會有生辰八字等不少機會,但后來就會有一個時間,比如小年以后春節之前,都可以舉行婚禮。”蕭放表示,這其實也是傳統民俗文化中的變通方式,“民俗服務于老百姓的生活,有需要就會調整。”
【中考寫作素材積累:踏青節】相關文章:
以積累為話題的中考寫作素材08-17
中考寫作素材積累:換位思考05-19
中考寫作素材積累:勵志詩詞08-02
2016年高考寫作素材積累:踏青04-01
2016年高考寫作素材積累:春游踏青04-01
2016年高考寫作素材積累:清明踏青04-01
中考寫作素材積累:青春勵志語錄08-30
中考英語寫作素材積累:必備句子08-23
積累寫作素材的方法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