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故事(通用13篇)
故事是一種文學體裁,生動的,美妙的故事可以幫你認識社會、理解人生,引導你做一個通達事理、明辨是非的人。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哲理故事 篇1
明朝督察院長官王廷相,在一次接見新任御史張瀚時說:“我昨天乘轎遇雨,有個穿新鞋的轎夫,開始他小心地循著干凈的地方落腳,生怕弄臟了鞋。后來一不小心踩在泥里,從此再不顧惜,什么地方都踩下去。”王廷相接著說:“居身之道,亦如是耳。倘一失足,將無所不至矣!”張瀚極佩服此言,以后終生不忘,一直作為為官的信條。
可見,“慎始”,是一種定力,是一條“高壓線”。“慎初”關乎一個人的品德修養,關乎一個人的政治前程,關乎一個人一生是不是大有作為。在這個故事中,這個轎夫是一個悲哀的角色,下雨天,一不小心“弄臟了鞋”之后,本應該像沒有弄臟鞋一樣,甚至應該更加小心,選高一點的地方走,選干凈一點的地方走,而不應該“一不小心”,就放松了對自己的嚴要求,就什么也不顧忌。此時,再臟的地方也敢走,再渾的水也敢蹚,有泥的地方也敢踩。
“君子慎初”,固然難得。而一不小心,“破韌”后,仍不自卑、不自棄、不放棄原來的信仰和堅守,自修“破初”帶來的“傷口”,不是更難得嗎?過去,有一句話,叫做“浪子回頭金不換”;而對于只是不加小心,只是一時不小心,或者只是一時疏忽大意的“破初”,更難得的是及時回頭,及時改正,及時修正,不是什么見不得人的事情。誰也沒有資格,更沒有理由對他們說三道四;恰恰是這樣的人,更真實,更值得人們尊敬,更能起到示范作用。
很多時候的“破初”,就像窗戶紙被捅破了一道縫隙。此時,若是能夠及時修補上,甚至只需粘上一層紙,就是沒有恢復原樣,也并不影響使用效果,也并不影響美觀。但是,如果對這道縫隙視而不見,或者不理不睬,不聞不問,任其發展下去,很快就會導致“破窗效應”。此時,就不再是“一道縫隙”的小問題了。看看那些讓人驚訝的“大老虎”,看看那些“小官巨貪”,不都是自“破初”之后,像那位轎夫一樣對自己不再加以節制造成的嗎?
“破初”是人生中的“第一次”。不管你事先意識到沒有,還是事后自己察覺到了,都會有一種忐忑不安,都會處于一種不知所措的徘徊之中;此時,如果能夠覺悟、覺醒或者像“曹鼎不可”那樣畏懼法律的尊嚴,而收手,而回歸正道,是一種最好的選擇,最明智的選擇。沒有了第一次的“僥幸”,也就沒有了以后的第二次、第三次,“破初自修”有什么不好?
在“慎初”引起人們高度重視和警覺的時候,我們也要理直氣壯地為“破初自修”的勇氣和做法點贊、叫好。“知錯就改”,自我修正總比“一不小心踩在泥里,從此再不顧惜,什么地方都踩下去”要好,要好得多。
哲理故事 篇2
現在,我在經濟大潮中游刃有余。有人問起我經驗,我說:經歷挫折,在挫折中學會寬容、學會吃苦、學會觀察與思考,就會走向人生的成熟。
挫折讓人成熟我17歲高中畢業,因為家里窮,我開始了人生的闖蕩。初到深圳,不但看不到想象中的“遍地黃金”,連深圳的超市還沒看一看就被老鄉接到了簡陋的皮鞋廠。但我手不巧,做活兒質量差、速度慢,根本無法讓老板滿意。一個月后,在主管的埋怨聲中我告別了皮鞋廠。第一次工作遭遇挫折,我學會了接受埋怨。
出廠僅三天,房租和生活費的壓力逼得我在街上亂轉。看見一家制衣廠在招工,我求老板留下了我。可是,我好像天生不是踩機器的料,笨手笨腳地干了半個月又被炒了魷魚。老板給我20元工錢,我誠懇地說:“謝謝!”老板問:“我炒了你,你不怨恨我?”我說:“在我走投無路的時候您收留了我,我應該感謝您。”我第二次工作遭遇挫折讓我學會了感恩。
過了幾天,我又身無分文。饑餓中的我來到工地干起了苦力。我以為自己有的是力氣,但事實上,做了兩天,我就清楚地認識到,我的力氣跟工地上的工人相比,簡直是拿小孩的力氣跟大人比。但我咬著牙埋頭苦干。半個月后,我領到了300元工錢。這段時間讓我學會了吃苦。
我不再進廠找事做,用300元當本錢開始批發蔬菜零賣。因為我已經能吃苦、受氣并學會了感恩,處事成熟,人緣也很好,生意也就慢慢好起來。半年后,我租了間房子搞起了蔬菜批發。三年后,我的手里有了一筆可以回鄉創業的資金。同時,三年的市場歷練,也讓我對市場有了較強的洞察力。
現在,我在經濟大潮中游刃有余。有人問起我經驗,我說:經歷挫折,在挫折中學會寬容、學會吃苦、學會觀察與思考,就會走向人生的成熟。
哲理故事 篇3
那天,在一個盛夏的午后,陰云密布。太陽收起了最后一抹余暉,躲進了烏云。狂風怒吼,燕子也收起了那雙雋美的翅膀,歸了巢。
我獨自坐在桌前,可無心顧及這些。此時,正是一個學生最煩悶的時候,因為期末考試要到了。天氣悶熱,我看著桌上的復習材料,心生倦意。于是,我便隨手拿起手機,準備休息一下。剛玩了一會兒,我就聽見了一陣腳步聲——父親推開了門的。見狀,我急忙收起手機,可還是慢了一步,父親敏銳的眼睛捕捉到了這一切。那一刻,我的目光與父親尖利的目光撞到了一起。“拿出來吧。”父親走近我,伸出了一只手。無奈,我只好把手機乖乖地交給父親的。
窗外,雨淅淅瀝瀝地下著,我還是無心復習。我又看見了一旁的籃球,便將它拿在手里,在屋子里扔了起來。誰知,過了一會兒,父親再次推門而入的。“你要學就認真學,要不就別學!”這次和上次不同,他的語氣中帶著一絲怒氣。此時,我的心開始煩躁。穿拖鞋,關燈啊,別剩飯……一系列的“管教”從心底浮上來。父親給我定了那么多規矩,這讓我怎么活呀!我忍不住了,推開房門,走了出去。
此時,雨越下越大。我在院子里漫無目的地走著。因為忘了帶傘,雨已經把我淋透了,可此時我并不想回家。我不想輕易屈服。于是,我便走進了一旁的瓜架,準備在那里避雨。進了瓜架,注意力自然轉移到了瓜上。風和雨早已把瓜葉摧殘得不像樣子,但瓜葉后面的瓜仍然青翠可愛。走近了,我才發現,那肥嫩的瓜周圍纏著一條條葛藤!那翠綠的瓜身上被纏出了一道道深淺不一的勒痕。在驚訝之時,惻隱之心油然而生。我一一解開了那些葛藤,當最后一根葛藤離開瓜身時,我卻聽到了一聲悶響——瓜落了下來!此時,我忽然明白了什么,快步走回家。
哲理故事 篇4
簡單的靈魂,是質樸;簡單的內涵,是本真;簡單的歸依,是智慧!
道家的一句“返樸歸真”,曾讓多少深陷于虛華幻境中的靈魂,得還了清澄明澈的性天;禪者的一句“平常心是道”,又讓多少煎熬于熾盛機心的迷者,找回了寵辱不驚的坦然。人生如旅,輕裝簡行,反而能享受到更多的美景,走過更遠的路程。
簡單,不是無知者無所畏懼的魯莽行事;簡單,恰恰是智慧者最能切中事物命脈的終極選擇。雖說世事紛紜,但卻萬法歸一;透過現象,抓住本質,便能剝繭抽絲,復始歸源;擁有了一雙能洞悉大千世界的慧眼,便擁有了一種能以不變而應萬變的從容心態;所以,莊子說,大智慧者,氣閑神安;以簡入道,任性自然;不被物役,不以境悲,不爭無為,卓然立世;而小聰明者,情矯思繁;心細如絲,智巧灼人;無大無小,錙銖必較,欲火自煎,抱恨常怨。
渴望內心豐盈者,往往活得簡單率真,自在充實;喜歡向外索取者,常常陷入紛亂復雜的境地,難以自拔。成就大事者,知道刪繁就簡,取舍自如,得其要,倍其功,故能成其大;而茍茍營營者,總是名利當頭,患得患失,迷其性,失其衡,故難脫煩憂。
大道至簡,大美天然;心地愈單純,便愈能感受到云卷云舒的自在;生活愈簡單,便愈能享受到無掛無礙的輕松;欲求愈簡單,便愈能擁有日日是好日的心境;追夢愈簡單,便愈能成就人間的卓越和非凡;做人愈簡單,便愈能得到人生大情趣的快樂;處世愈簡單,便愈能享受到和諧融洽的友情、親情和愛情的慰藉……
我們的靈魂簡單了,就會像朗日晧月,照徹我們生活的天地;我們的人生簡單了,就會像氣韻生動的水墨國畫,疏朗有致的幾筆,便能透出我們雄逸秀拔的精神!
哲理故事 篇5
貪欲是束縛人最好的繩子。束縛猴子最好的手段不是勒緊它脖子上的繩子,而是吊起它心頭的欲望,使其貪婪起來。束縛人不也是這樣嗎?如果有人吊起了你心頭的欲望,你就相當于被別人用繩索束縛住了,戴上了枷鎖,從此自由受限,再也難以自在清明了。
張三和李四是鄰居,他們都養了幾只猴子,以耍猴謀生。
張三的生意很火,因為猴子很敬業也很聽話,所以幫張三賺了不少錢;李四卻不行,他的猴子經常消極怠工,還時不時地有猴子逃走。李四請工匠加固了猴舍,還在每個猴子的脖子上都加了一道繩索束縛,但仍然收效不大。無奈之下,他去找張三取經。
在張三家待了半天,李四也沒有發現張三有什么絕招,對猴子該打就打,該罵就罵,和自己沒有什么兩樣。
然而,到了吃飯時間李四才發現有些不同,只見張三準備了許多香蕉、葡萄等新鮮水果的模型,惟妙惟肖,比真的還多了幾分水靈。吃飯的時候,老張總是先把模型擺出來,然后才拿出真正的水果喂猴子,喂完猴子,就拿起水果模型,向猴子晃一晃,才小心地放回到屋里。
李四不解地問張三:“你擺這么多水果模型干什么?雖然漂亮,但是既不能又吃不能嚼的啊。”
張三輕輕一笑,說:“雖然不能吃不能嚼,但可以激起猴子的欲望,想著這些新鮮的水果,就有了工作的動力和忍受委屈的理由。所以,我的猴子一般不會逃走,因為一旦逃走,它就永遠失去了擁有這些新鮮水果的機會。”
李四恍然大悟:束縛猴子最好的手段不是勒緊它脖子上的繩子,而是吊起它心頭的欲望,使其貪婪起來。束縛人不也是這樣嗎?
如果有人吊起了你心頭的欲望,你就相當于被別人用繩索束縛住了,戴上了枷鎖,從此自由受限,再也難以自在清明了。
哲理故事 篇6
從前,印度的一個國王飼養了一頭大象。這頭大象力大無窮,勇敢兇悍,在戰場上橫沖直撞、所向披靡。國王一直用他來執行死刑——踏死死囚犯。
有一次,飼養大象的住處在火災中被燒毀了,國王只有將大象移到了另一個住處飼養。在新的住處附近有一座寺院,里面的和尚常常念經,經文里有一句話說:"行善者超升天堂,作惡者下沉深淵。"大象不分晝夜地都能聽到這句話,以致性情漸漸溫和,甚至起了慈悲心。
一天,國王命令大象去執行死刑,大象來到了刑場。不料,大象只用鼻尖輕觸了幾下死囚犯們,就自行離去了。后來凡是被拖來的罪犯,大象全都用這種方式處理。國王看了后大為惱火,召集眾大臣研討此事。
群臣議論紛紛,有一位大臣稟告說:“這只象的住所旁邊有一座寺廟,大象必定是朝夕聽聞佛法的教誨,心生慈悲。如果現在把大象放在屠宰場,讓它日夜看見屠宰的情形,必定會再次威猛起來。”
國王覺得有道理,立刻派人將大象牽到屠宰場附近,讓它每天都看到斬殺、剝皮等殘忍的事情。大象果然又恢復了昔日的野性。
禪中道義: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懂,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天下一切蒼生,既非善,也非惡,是沒有定性的。全都因場所和對象的不同,才會產生善惡的行為。因此,如果遇到外道邪見的惡知識,就會長期在三惡道里流轉不息,始終不能脫離;如果常懷信敬之心,遇到良師益友,得到奧妙的指點教誨,就能脫離惡道,獲得無窮受用。
哲理故事 篇7
這是件好事
從前,有個非洲國家的國王,他非常信任自己手下的一位充滿智慧的大臣。這位大臣無論身邊發生什么事情,他都會說:“這是件好事。”
一天,國王在擦拭寶劍的時候,不小心將自己左手的小手指割斷了。大臣聞訊,立刻趕來看望國王。見到國王正在包扎鮮血淋漓的手掌,他像往常一樣說道:“這是件好事。”
國王聞言,勃然大怒,下令將這名大臣關進了大牢。
幾個月后,國王外出狩獵,為了追逐一只羚羊,闖進了食人族的地盤。食人族將國王和隨從全都抓了起來,帶回了部落。巫師見到國王服飾華麗,便決定用他來祭祀先祖。正要舉行祭禮的時候,巫師忽然發現國王左手少了一根小手指。
根據食人族的規矩,肢體不健全的人是不能用來祭祀祖先的。于是將國王逐了出去,而那些跟隨的大臣,一個也沒有活著回來。
回到王宮,國王想起了這位大臣說的話,他深為自己這樣處置大臣而感到懊悔。于是,連忙下令把這位大臣從大牢里釋放出來。“你說的對,上次我斷了手指是件好事。”國王把自己在食人族的遭遇告訴了大臣,并誠懇地向大臣表示道歉:“我把你關在牢里這么久,這是我做的最糟糕的一件事。”
“不,”大臣回答說,“這是件好事!”
“我關了你這么久,讓你吃了這么多苦,怎么會是好事呢?”國王不解。
“如果不是因為你把我關進大牢,我肯定跟你一起去狩獵了,那么我就回不來了。”大臣笑道。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不要為了一時看起來糟糕的事情而不快,說不定明天就會成為拯救你于危難之中的好事。無論遇到什么事情,只要保持積極的心態,一切都會苦盡甘來。
哲理故事 篇8
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麟派藝術的創始人周信芳,其唱功蒼勁挺拔,渾厚有力,豪邁諧趣,深受觀眾喜愛。然而,在其表演藝術漸趨成熟、日臻完美的時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在了他的身上:嗓子啞了。
對一個以唱為主的須生演員來說,“倒倉”是一個致命的打擊。為此,有的人不得不改行,有的人則或靠耍花腔來遮丑。許多人都以為周信芳從此會一蹶不振,演唱生涯或此結束。然而,眾人都想錯了。周信芳并沒有怨天尤人,而是一不氣餒,二不取巧,決心闖出一條新路來。
他冷靜地分析了自己的嗓音條件,經過反復思考,最后,決定在唱腔上講究氣勢,學“黃鐘大呂之音”。為此,他首先堅持不懈地下大力氣練氣,做到發聲氣足洪亮,咬文噴口有力。又特別在體會角色的思想感情方面努力學習,確切地表現出人物的性格和氣質。
經過長期的鉆研和探索,周信芳不僅沒有受到“倒倉”的限制,反而形成了蒼勁強烈、韻味純厚的特色,創造了獨樹一幟的麟派藝術,讓眾人贊嘆不已。
其實,很多事情大抵如此。當一件事情大家都覺得不好的時候,往往是機會到來的時候。嗓子啞了,成了周信芳的一個劣勢,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是他的優勢:他可以嘗試前人沒有走過的路,可以不陷入思維定式中,闖出屬于自己的輝煌。
許多時候,一個人的優勢往往是他的劣勢,而劣勢往往是他的優勢。前提是,我們要學會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事物。人們最大的失敗,就是在沒有行動之前,就自己給自己下了一個定論。其實,大可不必因為你現在處于劣勢而煩惱,只要你努力,你一樣可以將劣勢轉化為優勢,讓弱點成為閃光點。
哲理故事 篇9
老僧帶小沙彌行走在山間。途中遇見一采石人,只見他一手執鋼釬,一手握鐵錘,錘落處,火花四濺,有碎石崩出。老僧問:“徒兒,你可悟出什么道理?”
小沙彌眨眨眼說:“鐵比石硬。”
師徒二人繼續前行,穿過一片叢林,見一樵夫,正騎在樹上,持砍刀砍柴。刀飛處,樹枝紛紛落下。老僧又問:“徒兒,你可又悟出什么道理?”
小沙彌摸了摸腦袋說:“刀比木利。”
又走了一會兒,師徒二人來到鎮上,在一打鐵錘前駐足。棚中,爐火正旺,有鐵條燒得通紅。稍傾,但見鐵匠鉗起鐵條,放于砧上,揮錘猛砸,不一會兒,鐵條竟然呈現劍形……小沙彌驚訝地看了看師傅,不知說什么好。
老僧背劍,領小沙彌回山。行至一平緩寬闊所在,老僧站定,并二指,念劍訣,轉動身形,舞起劍來。只見劍光閃閃寒風凜凜,劍氣過處,飛沙走石草折枝斷。忽地,老僧屈臂收劍,碎步疾馳,猛地將劍摜出,但見那劍直直地飛向一棵大樹,噗地一聲插入樹干。劍身則猛烈地顫動,錚錚作響。
許久,劍鳴聲消失,小沙彌上前雙手拔劍,竟未能拔出。
老僧緩步走到樹旁,對小沙彌講道:“世間萬物,各有質地,孰軟孰硬,并無定論。鋼釬碎石,需借錘力,錘之得力,還需人功。柴刀雖比木鋒利,無人揮舉,柴不會落地。鐵條被火燒軟,不經大錘鍛造,亦難成利刃。萬物均有形,唯人心無形。心之所向,堅硬無比,借物打物,無堅不摧。要練一身硬功夫,非有一顆堅硬的心不可!”語罷,抬手握住劍柄,輕輕一拉,劍已在胸前。
哲理故事 篇10
春秋戰國時期,宋國有個農民,以種田為生。有一天,他下地干活,陽光太強烈,不一會的工夫就大汗淋漓,于是就靠在田里的一棵大樹下乘涼、休息。可能是干活太累了,沒一會的工夫他就進入了夢鄉。
等他醒來準備再次到田里耕作時,突然看見一只兔子飛快地跑過去,正好撞上了剛才他睡覺的那株樹下,結果把脖頸給折斷了,死在樹下。
那個農民跑到樹下,把死的兔子撿起來一看,又肥又大,足有四五斤重。沒有費絲毫氣力就逮著一只兔子,農民心里就別提有多興奮了,于是就把兔子撿起來,高興地拿回家了。晚上,全家人美美地吃了一頓兔子肉,還剩下一張兔子皮。他開始異想天開:如果天天都能如此就不用再辛辛苦苦地勞動了,既有兔子肉吃,又可以把兔子皮攢起來,賣到集市上,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想到這,他就忍不住心里的興奮睡著了。
到了第二天,他又去到了田里,不過這次他可不是干活,而是等兔子。等來到了地里,在大樹下等了一整天都沒見兔子的影子,便悻悻地回家了。
到了第三天,他還不死心,又到大樹下等,結果又沒等著。
就這樣,從這以后,這個農民就不想再干活了,他只一心一意想得現成的兔子。于是,放下了鋤頭,每天坐在那大樹下,老是等待著。時間一天一天地過去了,可是再也看不見第二只兔子來碰樹了。轉眼到了秋天,他再也沒有撿到死的兔子,可是田地卻荒蕪了,莊稼顆粒無收。
哲理故事 篇11
方亮在阻擊搶劫犯張君一伙人時遭到槍擊,子彈從他的太陽穴打進去,他的大腦幾乎全部被破壞了。
當方媽媽趕到醫院看到已經是植物人的兒子時,她怎么也不敢相信,兩天前兒子還活蹦亂跳……
兒子一直昏迷不醒,方媽媽一直陪著兒子,吃睡在他身邊,而且嘴里面只有一句話:兒子,你醒醒吧,你醒醒吧!
七天后,兒子的肌肉因為血液流通不暢開始萎縮。方媽媽就開始給兒子按摩肌肉,夜晚的時候,方媽媽為了增加兒子的體溫,把兒子沒有知覺的腿放在自己的懷里暖著。
兒子一直處于昏迷不醒的狀態,當醫護人員束手無策的時候,細心的方媽媽發現,每當她叫兒子名字的時候,昏迷著的方亮的心臟都會跳動一下,而且表現得非常明顯,這說明方亮已經有了感應。當這一結果被醫生證實的時候,一些專家也稱其為醫學界的奇跡。
方亮昏迷四十九天后,方媽媽在給方亮揉完腿以后,開始給方亮講他小時候的故事,然后流著淚問方亮:“孩子,你聽見媽的話了嗎?你要是聽見就眨一下眼睛,好嗎?”這時方亮的睫毛動了一下,他的眼角處流出了一滴眼淚。當方媽媽激動地告訴醫護人員時,大家都說這是一個奇跡。
方亮在病床躺了十五個月以后,醫生讓他下床練習走路。在兩個醫護人員的幫助下,方亮下了床,但他的兩條腿已經沒有知覺了,是方媽媽跪在地上,先挪他的左腿,然后再挪他的右腿,然后再往前走一步,再跪下來……
方亮入院十八個月后,終于第一次開口了,他的口形變化了很多次,但只說了二個字:媽媽。
愛可以攔住死神的劫持,愛可以無限向生命的盡頭伸展,愛能創造無數的奇跡,因為愛本身也是一個奇跡。
哲理故事 篇12
在夏至的一天,有位朋友到樂廣家做客,回去以后沒多久就生了—場大病。樂廣感到很奇怪,便前去探望那個朋友。
進了屋,只見那位朋友面黃肌瘦,躺在床上,有氣無力地看著樂廣。樂廣關切地問他生了什么病,他支支吾吾不愿回答。
再三追問,他才說:“上次在你家做客,你應該還記得你曾經給我斟了一杯酒,我端起酒杯正要喝時,隱隱約約看見酒杯里有一條青皮紅花小蛇在游動。我很害怕,想不喝,又覺得這樣會不尊敬主人,只好硬著頭皮喝了下去。誰知我回到家里,總覺得那條小蛇在肚里爬,吐又吐不出,越想越惡心,妨礙了正常的飲食,身體逐漸虛弱,就生了一場大病。請來醫生用各種辦法治療,都不能痊愈。”
樂廣心想,酒杯是經過仔細清洗過的,里面是不會有什么青皮紅花小蛇的。可是這位朋友又分明看見了,這是什么原因呢?回到家里,他就在客廳里踱來踱去,怎么也想不通:酒杯里怎么會出現青皮紅花小蛇呢?真是百思不得其解,猛一抬頭,忽然看見墻壁上掛著一張青漆紅紋的雕弓。
他想,是不是這把弓在作怪呢?于是,他馬上斟了一杯酒,放在案桌上,移了幾個角度,就看見那張弓被日光反射到酒杯中,形狀像一條蛇的樣子。端起酒杯,酒在杯中浮動,那條蛇也隨著酒在蠕動。
于是,樂廣馬上跑到那位朋友家,扶著他來到自己的客廳里。那位朋友病歪歪的,面黃肌瘦,來到客廳,坐在原來的坐位上。他端起酒杯一看,就驚叫起來:“就是那條小蛇啊!”樂廣再指著墻壁上的雕弓叫他看。
朋友看看酒杯,再看看雕弓,立刻恍然大悟,知道杯中小蛇原來是墻上的弓影。他解除了疑惑,心情豁然開朗,重病也頓時痊愈了。
哲理故事 篇13
房東大娘的耳朵很背。剛跟她接觸時,我打了個呵欠,她趕忙沖我說:“你說什么我聽不清,你要大聲一點!”
后來有一天閑聊,房東老大爺告訴我,大娘的耳朵是在一次病后留下的后遺癥。那是一次慘痛的令人不忍回憶的經歷。晚上睡覺時煤氣泄漏了,大女兒和大女婿雙雙身亡。大娘由于離門比較近才幸免于難。但是她出院以后傷心過度,大病一場,耳朵就聾了。
不過,我在這個小院子里住了些日子,發現兩位老人并沒有因為其中一個耳朵聾而生活不便。每天早晨起來,大娘生火做飯,大爺在院子里收拾家什,待一會兒大爺就進來吃飯。一切井井有條,按部就班。大爺也從沒大聲向大娘喊過什么。
后來我終于發現了一個秘密,那就是大爺的耳朵特別靈敏。有一天晚上,我正在屋里看書,大爺忽然敲門進來問我什么東西在嗦嗦地響。我側著耳朵聽了聽,再低頭一看,原來是一只小耗子正在墻角啃我扔在那兒的蘋果核。我剛才讀書過于投入,沒有注意到。我對大爺的舉動感到有些奇怪——這么小的動靜,你也能聽得到?
大爺對我說:“你別看我都70多歲了,論起聽力來,你們這些年輕人都不是對手。”我問他以前就是這樣嗎?他說不是。他是從房東大娘變聾以后,耳朵才在忽然之間變得特別靈敏的。
我看著大爺那滿頭花白的頭發,覺得這背后似乎有著什么神秘的因緣。上帝讓一個人失去了一件東西,又賦予他(她)最親密的人雙倍這樣的功能,兩個人依然是一個完整的整體。它是想讓這些人獲得一個生存的支點嗎?我想一想,如果一個人的生命中沒有一個深愛著自己的人該會怎么樣呢?這實在是太可怕了!
因為有了愛,生命才會變得完美,珍惜身邊愛你的人吧,這樣你才不會留下遺憾。
【哲理故事】相關文章:
英語哲理故事哲理故事09-23
堅硬哲理故事(短篇哲理故事)09-17
哲理故事及蘊含的哲理09-21
經典的哲理故事精選01-01
哲理故事12-26
哲理故事01-02
哲理故事精選11-06
哲理故事01-14
哲理的故事01-13
經典的哲理故事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