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社會責任去哪里了作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寫作文可以鍛煉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我們的社會責任去哪里了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于諸侯,有能贖人之者,取金于府。子貢贖魯人于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于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孔見之以細,觀化遠也。”(《呂氏春秋·察今》)
當我讀完“子貢贖人和子路受牛”的故事后,我對孔子的教育印象非常深刻:子貢從諸侯國中贖回來一個奴隸,卻沒有按照魯國的法令到國庫去領回自己的錢,因此孔子非常生氣:“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子路救了一個落水的人,卻收下了對方答謝他的牛,對此孔子卻非常高興:“魯人必拯溺者矣。”
但當我們用現代人的看法去看這兩件事時,我們卻發現孔子的做法完全不符合我們當今社會的價值理念,因為我們向來是主張“助人為樂”的,怎么能收下別人的謝禮呢?又怎么能對子貢的“高風亮節”不大加贊賞呢?
對子貢的做法,孔子竟然生氣到直呼子貢之“名”,但對子路的行為卻又高興到連子路的“字”都沒來得及說,這是為什么呢?
如果我們去想一下文章中的最后那句話——“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就明白了。在孔子的眼中,每一個人在行為之前都要考慮他人,乃至于國家和社會的福祉:子貢不領回自己的錢,自己可以承擔這筆損失,但同時也阻斷了奴隸們回家的道路,因為其他人會因為不愿或者承擔不起這筆損失而不去贖人;子路收下了一頭牛,讓后面救人的人脫離了來自社會的道德和輿論壓力,從而勇于救人,又不懼收下別人的.謝禮,如此便讓那些在將來落水的人擁有了更多獲救的機會。子路不是為自己收下一頭牛的,而子貢卻是為了自己的“品行”而拒絕領回自己的金錢的:前者使社會風尚純化,后者則使社會良知倒退。
然而,如今的社會,為什么那些“助人為樂”的人樂不起來?即便有人愿意“助人為樂”,也總是會提心吊膽,生怕被“碰瓷”?——社會使施助者承擔巨大的社會壓力,而使受助者社會責任喪失,這就是問題的根源所在。為什么不使施助者擁有坦然收下謝禮的社會寬容?為什么不使受助者擁有答謝施助者的義務與責任?要知道這么做都不僅僅是為了當事人自己,而是為了整個社會!
重慶墜江公交車事件中,公交車里的其他十三名乘客,只要有一個人站出來制止那位女乘客,悲劇就會避免,可令人遺憾的是竟無一人敢于挺身而出!
尼采說:“偉大的自我意識,不是作為個體,而是做為人類:讓我們思索,讓我們回顧,讓我們走大大小小的路。”我們的社會責任到底去哪里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