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俗的作文(通用20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可分為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習俗的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習俗的作文 1
我們家鄉的春節和北方大多數人家一樣,通常的習俗就是吃餃子、拜年和放鞭炮。但是,卻很有意義。
在吃餃子時,我們總是會包很多很多的餃子,有韭菜雞蛋粉條餡兒的、有韭菜豬肉餡兒的'、還有羊肉蘿卜餡兒的,其中我最喜歡吃韭菜雞蛋粉條餡兒的了。在吃餃子的過程中,我們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總會說說笑笑的,說一說過去一年取得的成績與收獲,談一談新年的美好與未來。
大年初一拜年是過年的重頭戲。我們常常一大早吃完餃子,就去姥姥家,給太姥姥、姥姥和姥爺分別磕頭,祝她(他)們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太姥姥今年已經95歲了,最喜歡過年,在這個時候也是她最高興的時候,因為屬她的輩分最高,給她磕頭拜年的人也就最多。這時候我還不忘給姥姥家院子里的小狗打個招呼,扔給它個肉餃子作為一年辛苦的獎勵。
放鞭炮,是個很危險的活,還會造成環境污染,但是我還是很喜歡,因為沒有它仿佛就沒有了過年的氣氛。
噼噼啪啪、噼噼啪啪,嘻嘻哈哈、嘻嘻哈哈,家鄉的春節就是在這樣喜慶、團圓、祥和的聲音中過去了。
習俗的作文 2
我的家鄉在四川,那里的各個節日的風俗和別的地方有所不同,那么就由我來把家鄉的風俗介紹給大家吧!
春節是中國最隆重、熱鬧的傳統節日,俗稱“新年”。年節從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廣大城鄉年節前就開始備辦年貨,殺豬、羊、兔等,制臘肉、購食品、逢新衣,過年時大家穿好衣服、掛年畫、貼春聯,年三十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家拜年,祭祖等活動。>這就是我們四川的風俗!清明節在一年的二月中旬,公歷的4月5日前后,主要是郊游踏青、野炊;有的是祭祖上墳掃墓等活動。這一習俗活動也是城鄉較普遍的活動。這就是我們四川的風俗!彝族火把節:火把節是四川涼山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歷六月廿四日,家家飲酒、吃坨坨肉、并殺牲以祭祖先。人們穿新衣,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體活動,男人們參加斗牛、羊、雞、賽馬、摔跤;婦女則唱歌,吹口弦,彈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轉;第三天晚上成群結隊地舉著火把遍
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后又集中到一處點燃篝火,打著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結束。這就是我們四川的`風俗!我們四川的風俗都很特別,我喜歡我的家鄉!
習俗的作文 3
過年了,各村有個村的過年習俗,我來講一講我們這兒的過年習俗。
人們把祭灶節看作僅次于中秋的團圓節。凡在外地工作、經商、上學的人,都爭取在臘月二十三之前趕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燒,便會得到灶神的保護,來年家人就能平安無事。在這一天,還要包餃子,吃大糖。
祭灶過后,家家都忙于置買年貨,打掃房子迎接新年,尤其是煙、酒、魚、肉和走親戚用的禮品更不能少。置辦年貨一直忙到臘月三十。至今我們仍流傳有一首過春節的民謠:“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殺只鴨;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兒,貼門旗兒。”
大年三十兒慣稱除夕,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以往這一天,我們這兒還有諸多舊俗。如“文官封印”、“武官封操”、“商業封門”、“說書封板”、“討飯的封棍”等,諸如此類。而民間最重要的活動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歲。現在除夕,仍沿襲以往許多好的習俗。除夕之夜雖然不再“祭祖”了。但有的互拜親友,看電視,猜迷語,直至深夜,有的全家人團聚一堂,互相勉勵,總結一年來收獲,制定新的一年工作和學習計劃。"守歲"在新時代賦予了新的內容。當午夜的鐘聲響過,人們爭放第一掛鞭炮,這又意味著開封人開啟未來的決心和干勁。
正月初一,家家即早起床,更換新衣,洗涮完畢,首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遺像。接著,晚輩向長輩拜年,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全家人吃過年餃子,隨后開始到親友家拜年。舊時拜年一般多由家長帶領,先拜長輩近族、鄰友,以后再去遠處各家。各家為接等賀年客人,家里常備煙、茶、瓜子、花生、糖果等。按開封"早拜年,晚拜壽"的習慣,初一午后,拜年活動即告結束。
正月初二是閨女回娘家的日子。這時,我就會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姥娘家。
我們下午不能走親戚。
習俗的作文 4
我最愛的習俗,莫過于端午節包粽子 ,吃粽子了!
只要端午節一到,我們全家可就忙活起來了,包粽子啊,吃粽子啊,我樣樣都在行。我一邊說一邊包粽子:“這里包粽子的材料不夠了,再拿過來一點啊……”說完,我便把棕葉一卷,卷成了一個似直角三角形的樣子,再往里面掏個大洞,這時,棕葉部分差不多完功了,接下來,只要再往里面加米,加自己愛吃的餡料,再用線條把棕葉包起來,一個粽子就成型了,只要再放進鍋子里蒸一會兒,等熟了之后,就可以享受自己做的.美味粽子了。
終于到了吃粽子這個“神圣”的時刻了,我看著熱騰騰的粽子,不禁口水直流,我的肚子也在古咕咕的直叫,好像在說:“好餓啊,我真想吃美味的粽子……”我接過媽媽送過來的粽子,把線解開,把棕葉拆開,就可以吃了。我用筷子把粽子叉了起來,嘗了一口粽米,這個粽米的味道剛剛好,不甜不酸也不甜,堪稱人間美味啊!我覺得沒有什么食物能與粽子相互媲美了。說罷,我便細細品味人間美味了。不一會,粽子就被我消滅了。休息了一會兒后,我就把剩余的粽子都拿到上面去,給我的姐姐品嘗品嘗這人間美味。
我愛端午節,愛因為端午節而忙活的家,更愛因為端午節家家的習俗!
習俗的作文 5
我奶奶家在鄉村。鄉村是個民俗博物館,保存了很多悠久而有趣的節日習俗, 有趣極了。于是,我每次過節日回奶奶家都要查一查,訪一訪這個節日的風俗。
臘月三十——除夕。除夕前幾天, 我一邊幫奶奶干過年需要準備的東西, 一邊觀摩奶奶在做什么。除夕前兩天,奶奶帶著我、米米還有爸爸一起去集市大采購。我發現奶奶買了春聯紙、福字紙、飲料,許多叫不出名字的小食品,各種各樣的酒,各種送人的禮品盒,還有……除夕前一天,我發現奶奶在殺鴨子、殺 公雞,檢查需要的東西是否齊了。終于到了除夕這一天:我們快二十人早早休歲, 一邊聊天,一邊吃飯,吃了很長時間,吃晚飯長輩便給晚輩發壓歲錢,上了樓全家人看春晚吃夜宵。除夕晚上不睡覺,家人們甜甜蜜蜜在一起,開開心心的,興奮得不得了。
正月十五——元宵節。元宵節上午、下午,我和奶奶一起搟面皮,用刀子剁肉,拌菜做餡——用面皮包住縣做傳統“元宵”,而不是現在的湯圓。吃完“元宵”,奶奶早早地帶我們來到李宅,當地有名的.板凳龍、花燈,還有精彩的舞龍, 回到家再燒點“元宵”吃吃。
每個節日都有許多習俗,下次我要發現更多的習俗。
習俗的作文 6
中國,一個文明古國,論起習俗,可謂“一地一樣”花樣繁多,單新年習俗,就五花八門。但亙古不變的是那份喜慶和熱鬧。
在我的家鄉,新年從臘月二十幾就開始了。二十九家家都準備好年貨,門上貼好了“福”,有的人家還掛上了兩盞大紅燈籠。這天中午,照例要吃頓好飯,還要拜神家。下午就該大掃除,門窗擦得亮亮的,屋頂掃的凈凈的,桌上擺滿了瓜子和糖。小孩子們手中已拿上了大小的鞭炮,大街上整天都噼噼啪啪的。大人們也已經在準備新鈔,用來裝紅包。年前這幾天熱鬧的很。
晚上是要吃餃子的,一般是肉餡的,吃完了飯就去看看春晚。大人一般都不睡,可小孩子就頂不住,看完春晚,把新衣服放在床頭,早早就睡下了。
大年初一,凌晨六七點鐘,就被媽媽叫起來了,睡眼朦朧的`,一看見新衣服立馬精神起來。穿好新衣服,好好打扮一番,就去拜年了,拜完年還要吃餃子。正月初一不讓動刀,不讓說不吉利的話,還不能吃葷,不過白菜餡兒的餃子還可以湊合的。吃完餃子好還要去給親戚們拜年。晚上又是一頓大餐。
新年那么熱鬧,那么讓人留戀,不知多年以后這些習俗是否還能保留。但我想,不論怎么變,家人不變,一家的和樂不變,幸福就不變。
習俗的作文 7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我就想起了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要畫門符。端午節這天,人們將蝎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五毒”形象的剪紙做門符。據說這樣做,是為了驅“五毒”,防瘟疫。雖然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做到,但這是奶奶告訴我的,應該是真的吧。
端午節要帶香包、系五彩絲線。香包是用棉制品和絲線繡的,包里除了裝些雄黃、蒼術外,還要裝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驅蟲除穢的作用。五彩絲線象征五色龍,系五色線可以降服妖魔鬼怪,母親是這樣告訴我的。還記得,我那時還天真的問母親:“媽媽,你怎么知道這么多?你以前經常做嗎?”母親那時的回答我到現在還記得:“這些都是你外婆教我的'。”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最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后人劃龍舟以紀念之。屈原真是位大人物啊,我還讀過寫他的文章,做過有關于他的讀書摘抄呢。
你還知道端午節的哪些習俗呢?可否說來與我們聽聽?
習俗的作文 8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他在千百年歷史的發展中形成了一些習俗,并且有許多流傳至今。
一餃子
真正過年前的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千里之外的游子必須趕回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吃餃子過年。因為“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征團聚歡和;又取更歲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之意。
二放鞭炮、貼對聯
這個習俗來自于一個神話故事。傳說,古時候有個叫“年”的怪獸,一到大年三十兒這一晚就出來傷人,人們都害怕極了,于是就決定在這一年的大年三十兒藏起來,正在人們要藏起來時,天上飛下來一位老人。他對人們說:“這個叫‘年’的怪獸,他怕響聲,還怕紅色。他來了你們只要穿上紅衣服,門窗貼上對聯,放著鞭炮,敲著鑼,打著鼓,他就會被嚇跑了。”人們按這位老人說的去做了,沒想到還真的嚇跑了“年”。從此以后,放鞭炮、貼對聯這個習俗就流傳了下來。
三燒大紅草
燒大紅草要在門口燒,寓意是祝賀全家這一年紅紅火火。
聽,當…當…當……新年的鐘聲敲響了。拜拜嘍!大家們!我要去拜年啦!
習俗的作文 9
過年前,我只是和大人玩得很開心。我今年只講了很多與春節有關的風俗習慣。
除夕早晨,家家戶戶都要張貼春聯,以示迎春之意。
每年三十,半夜吃餃子,也是每個家庭必不可少的。老人們說吃餃子好。爺爺說,吃餃子是很有文化意義的。餃子的諧音是餃子,寓意在餃子發大財。餃子的形狀酷似元寶,象征著團圓和富貴。
大年初五俗稱“抱午”,媽媽說是叫人走出家門去戶外活動。今天早上,我和媽媽坐公交車去公園玩。男女老少成群結隊,人們穿著五顏六色的節日服裝,仿佛用盛開的鮮花裝點了公園。有的人在草坪上玩耍,有的'人在劃船,有的人在游樂園里玩耍。真好玩!
還聽媽媽說自從祭灶以后,過年就忙了沒有:24掃房,25炸豆腐,26包子,27殺雞,28貼江湖,29去買酒,30夜過夜,元旦扭扭扭捏。在這里,第30夜和大年初一是最幸福最幸福的。 30日晚上,可以觀看春晚。家家戶戶都幸福,人人都穿干凈漂亮的衣服,當然我也穿。孩子們可以用過年的錢做很多事情:買文具、買書、給災區的孩子們捐款。
總之,我非常喜歡中國新年。
習俗的作文 10
由于各種原因,我的曾祖父和曾祖母的墳墓不在同一座山上。我曾祖父的墳墓在一座低矮青翠的小山上。從上到下,是一片竹林。踏上一些破碎的青石臺階,我們很快就到達了墳墓。墓的兩邊有草和野藤,墓上長著幾棵竹筍。我們為墳墓鋤草,清理墳墓上的枯木,祭奠祖先。曾祖母的墳墓在一座高山上,道路狹窄,雜草叢生。我媽跟我說,她奶奶是個很和藹可親的老人。她的'母親、兄弟和姐妹都在二十年前長大并去世.祭奠完祖先,我們下山了。
下山的時候我們邊走邊拔艾草,我媽說給我們包清明餃子吃。到了停車的地方,我們已經采了很多艾草,但是我的手在采艾草的時候被雜草割傷了,傷痕累累。
回到家,我們先用水煮艾,然后用冷水洗,切碎,再煮,然后用面粉端上來。完了之后,我也像爸媽一樣學會了一起包艾餃子。第一,我做了一只活潑的大耳朵大風扇的豬,很可愛。不到一分鐘,我就做了一只甜甜的小豬,肚子里有糖。然后我做了一只大公雞,因為皮薄餡多,所以被“撐起來了”。
這是快樂的一天,也是有意義的一天。
習俗的作文 11
過去,故鄉是一個記憶朦朧的地方。我還小,并不了解故鄉的風俗,現在的我對故鄉的習俗能辨別和理解了。
每逢過節的時候,在故鄉的人都會去趕集,并很有禮貌的訪問其它家的人,鄰里間會互相贈禮。尤其在過年的時候,大家總會互相祝福和問候,如果關系好的還會邀請別人到自己家作客。
過年時的.故鄉有很多習俗,小孩要幫大人做事,吃夜席,通常凌晨兩三點睡覺,晚上非常熱鬧,幾乎把大門打開,也不會有人來做惡事。鞭炮聲一直響到新年早晨,大人們不會擔心小孩玩鞭炮,我去年就放了一晚的炮竹。天亮時,大人們會給小孩零花錢,俗稱壓歲錢,這時的我們會非常高興。關于家鄉過年,也有很多話不吉利,不能說,一般過年人們都追求吉祥如意。
在故鄉吃年飯也有習俗,每逢這時,大人們通常會讓小孩先吃,老人后吃,原因是一年過去了,小孩又長了一歲,大人們會祝賀,所以先吃;一年過去了,老人生命又少了一年,所以后吃,意為長壽的意思,符合年齡需求。
故鄉的風俗眾多,過年是大年,所以故鄉對節日習俗很重視。
習俗的作文 12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這兩句詩描寫過春節時放爆竹的習俗,而在我們家過年也有有趣的習俗。
一到正月初一,我們家就一定會全員圍在桌子旁,然后分工好,誰搟餃子皮,誰剁肉餡,再一起包餃子,為了增加節日氛圍,媽媽在這天總會特意包兩個蜜棗餡的餃子,先把餃子皮攤在手心上,用勺子舀一勺肉餡,再用手指沾一些水抹在餃子皮的邊緣,接著把餃子皮的`兩邊捻在一起,最后入鍋煮上十幾分鐘,等到餃子全浮起來,就可以吃了。
春節不得不提的另一個習俗就是“祭拜老祖宗。”祭拜這事兒,”也是很講究的,要先殺雞放血,雞毛,斟酒和茶,祭拜時要保有敬愛和懷念之心,要一連鞠至少15個躬,要祝逝去的親人在天國安好,燒舊紙幣。
春節的第三個習俗也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紅包,大人包紅包,小孩收紅包,紅包所代表的寓意是“壓住不祥,壓住邪祟”。人們要在這環節說些真心祝福對方的話。例如“一帆風順、五福臨門、萬事如意、身體吉祥、身體健康……”收完紅包的紅包,紅包皮必須留著。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必定要傳承和發揚中華傳統美德,牢記中華傳統節日。
習俗的作文 13
元宵節,家里甚至連湯圓也沒有……
突然發覺,在我們身邊,古老的傳統習俗正離我們越來越遠,甚至開始被人淡忘,直至遺忘。
像元宵節吃湯圓、寒食節吃冷食等,如今記得的人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情人節、圣誕節之類的外國節日。
是什么讓我們遺忘了我們原有的習俗呢?
有人說,我們并沒有忘記最原始的習俗,只是把它們過得簡略一些,或者是放在心里面記著而已。可是,我要說,它們如今已經被簡略得快不存在了,而年齡越來越小的孩子,知道的傳統習俗也越來越少。
是忙碌嗎?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城市的.腳步越來越快。馬路上,來來往往的人一刻不停留地趕路,生怕耽誤一分一秒寶貴的時間。所以,他們忘記了習俗。那為何圣誕夜的路上總是異常的熱鬧,還有那么多彩色的圣誕樹,那么多的"圣誕老人"?
年輕人喜歡過"洋節"。在情人節送玫瑰和巧克力,在圣誕夜狂歡……幾乎成了一種潮流。仿佛不這樣做,就落伍了。久而久之,這些節日代替了中國的習俗。
是不重視嗎?剛開始是簡化,然后再簡化,最后索性就不記得了。
終于,我找到了緣由,這根本就是沒有認真重視它。
習俗的作文 14
說到習俗這一詞,我首先先想到的節日是春節,春節有很多習俗,比如拜年,貼春聯,穿新衣,等很多習俗,春節還有著萬象更新,辭舊迎新的說法。
大家都知道春節習俗很多,我來說一下吧,有放鞭炮拜年,穿新衣貼春聯等。
記得有一次春節我一回家,爺爺奶奶都給我壓歲錢,據說給壓歲錢會保你平安,還有一次出去半年,一直從早上拜到了下午,中間就回去過吃飯,接著又出去了。
我每年都會穿上新衣,這代表著萬象更新的新氣象,在除夕大掃除是有著辭舊迎新的說法,記得有一次打掃除的時候,我和媽媽把家里打掃的干干凈凈,不留一點灰塵,不留一點臟,過年還可以和我的朋友一起玩,過年還有一個習俗是守歲在守歲這個習俗里人為不許關燈,在家里守歲,這是為了祭祖祭神的。
我每一個春節過的都很開心,因為在春節里,我可以出去和爸爸媽媽和弟弟一起出去拜年,還可以放鞭炮,和朋友們玩,最重要的是可以和家人們團圓,每個春節我過的`很開心,也很高興。
過年最重要的是要大家團團圓圓!
習俗的作文 15
為迎接春天的到來,我國各地有許多“迎春”的風俗習慣。據《禮記—月令篇》記載:周代,立春日天子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至東郊迎春,并祭太皓、芒神,祈求農業豐收。
明、清時期,民間有迎土牛、迎農祥、浴蠶種等習俗。山西民謠云:“春日春風動,春江春水流。春人飲春酒,春官鞭春牛。”
在清代,各州、縣的地方官員,立春之日會至城郊祭祀芒神。祭祀畢,要用彩紙扎制的“春牛”打破,牛肚內所裝的干果食品,隨之拋灑一地,兒童爭而食之。
立春之日,有吃春餅、春盤的.食俗。春餅是以麥面蒸制或烙制的小圓餅,食時卷以豆芽菜、韭黃等炒菜,故歷來有“春到人間一卷之”的說法。立春日食春餅,謂之“咬春”,據云可以“卻春困”。
在江蘇高郵地區,立春的前一日要舉行“迎春宴”,歌舞娛樂。春盤以蘿卜、芹菜等為菜盤,相互饋贈。蘇東坡有詩云:“漸覺東風料峭寒,青蒿黃韭試春盤。”
廣西人民以立春為“春牛節”。這天晚飯后,村寨里的勞動能手和歌舞能手,要組成“送春牛”小分隊,敲鑼打鼓,挨家挨戶“送春牛”,意為將豐收和幸福送到各家各戶。
另外,在我國許多地區,“立春”之日民間還要舉行“耍社火”的娛樂活動。
習俗的作文 16
一說到“吃雞”,請不要以為是游戲中的吃雞游戲!今天我要向你們介紹我們家鄉的冬至習俗——吃糖蛋甜雞。
很早以前,就聽爸爸說過冬至是一年中夜最短、晝最長的一天,這一天,我們國家大部分地區都到了溫度最冷的時候。古代人們為了御寒,都會在這天晚上吃雞進補,用來抵御寒氣。
我們家鄉的人們這一天都會吃“糖蛋甜雞”。糖蛋甜雞的做法十分稀奇,接下來就讓我帶你們去看看我奶奶是怎么忙活的吧。
只見奶奶從鄉下抓來了2只土雞,準備燉整整兩鍋糖蛋甜雞,一鍋是爺爺奶奶吃,另一鍋給爸爸、媽媽和我吃。配甜雞的材料有桂圓肉、白木耳,這些東西需要一股腦兒放下去,大火燒開,然后用勺子把漂浮起來的.雜質去除。接下來就是放佐料,佐料是老冰糖,冰糖的數量可以根據主人的喜好隨意添加。爺爺最喜歡吃甜食,奶奶在那個鍋里放的冰糖足足有半斤左右。然后就用小火頓煮,這個過程差不多要進行半天。
等到雞肉完全燉爛了,這時就可以把雞蛋打到雞湯里煮了。糖蛋必須煮得很嫩,一般都還是湯心的,奶奶說這味道才叫絕。
享受美食的時刻到了,我們一家人圍著糖蛋甜雞,你一口我一口地吃起來。我也希望,這冬至的糖蛋甜雞能給我帶來一冬的熱量。
習俗的作文 17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又到了清明節了。想知道清明節有什么習俗嗎?就繼續往下看吧。
清明節最重要的習俗,非掃墓莫屬了。那為什么要在清明時節掃墓呢?讓我來告訴你吧,以前的古代人在清明時節看到萬物復蘇,就想起了已經死去的親人,久而久之掃墓就定在清明時節了。
還有一個就是踏青,也就是春游。那是古代人乘春回大地,掃墓之余,帶上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游樂一番。回家時順手折幾枝柳枝戴在頭上,其樂融融。踏完青后,回家玩玩小游戲,如牽鉤、蕩秋千、射柳、蹴鞠……古代的清明節跟過年一樣熱鬧。
那么盛大的`節日怎能沒有美食相伴呢?最著名的要數清明餅了,在浙江及其他省都有這種在清明節吃的小吃。它綠油油的、糯糯的,清香撲鼻,甜而不膩。聽著聽著,就餓了吧,那我勉為其難教你們做吧!先備原料:糯米,棉菜或你喜歡的綠色蔬菜,還有你喜歡的餡料等。先把綠色蔬菜煮熟,晾涼,搗爛。接著把米粉和蔬菜泥充分混合捏成團。之后把餡料包入,最后在蒸屜中,蒸熟即可。
你們應該會了吧,其實清明節的習俗還有很多很多,需要我們進一步去了解,快回家過這個傳統的節日吧。
習俗的作文 18
“五月初五,粽味飄香”。一提到這句話,大家想必都會想到那習俗眾多、熱鬧非凡的端午節吧。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過端午節都有不同的習俗,下面由我來給你介紹介紹我的家鄉鐵嶺是怎樣過端午節的。
我們當地有端午節,給小孩帶五彩繩的習俗。在道教中,五色代表金、木、水、火、土。端午節前一天晚上把五彩線放在窗外搭露水,端午節當天綁在孩子的'手腕、腳腕上。端午節過后就摘下來,扔在馬路上。說是等到下雨的時候,可以把之前的霉運通通沖走。
每個端午節,我們家都自己包粽子,今年我家包的是豆沙餡兒的。把糯米泡在水里,然后把紅棗打成泥。把粽葉折成漏斗形,把泡好的糯米加入豆沙餡,再把粽子封口、捆上繩子,這樣粽子就包緊了,不容易散開。都包好后,下鍋蒸40分鐘左右就可以出鍋了。聞到撲鼻的香氣,我迫不及待的跑到廚房。從盤中拿出正冒熱氣的粽子,用小刀把粽子切開后,咬上一口,啊!香甜軟糯,入口即化,使人回味無窮。
好多人家門上還掛著艾蒿和紙葫蘆,艾蒿有驅趕蚊蟲的功效,紙葫蘆與“福祿“諧音,是富貴的象征。
不知不覺端午節就過去了,希望下一個端午節早點到來。
習俗的作文 19
“爆竹聲聲除舊歲,梅花點點報新春。”說起咱家鄉的習俗,那可是三天三夜也說不完,那我就給大家講講春節吧。
春節是節日中我最喜歡的一個,每到春節大街小巷家家戶戶都貼滿了喜氣洋洋的春聯、福字、年畫。在外工作的親人都會趕回家來,溫暖的屋內,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著象征著團團圓圓的年夜飯。戶外噼噼啪啪的爆竹聲、煙花在天空中綻放的.聲音、小孩玩鬧的歡聲笑語哪里不充斥著過年熱鬧的氣氛?
正月初一早晨,無論男女老少都早早的起床梳洗,穿上早已準備好的新衣服,早飯后,大家都走出家門互相拜年。小孩給長輩拜年時,長輩還會給壓歲錢,見到好友、親鄰都會說上幾句“新年好”。
這時小孩子們都開心極了,追逐打鬧,其樂融融。
過了初一第二天,男子們便要帶上禮物出門去親戚家拜年,而女子則要在家里接待客人,做上一桌子菜,魚呀,肉呀,令人饞涎欲滴。這時大家就會邊吃邊聊,有說有笑的,一切煩惱都拋之腦后。
春節可真熱鬧啊!新的一年都讓人們換了一個心情,在外打工的人也能夠好好休息幾日,調整好心情再開始下一年的奮斗。
家鄉的習俗真多,但我猶愛春節。每到春節,每個家庭都團團圓圓,美美滿滿,真熱鬧!
習俗的作文 20
每地的春節習俗有所不同,如:北京的春節各家在大年三十晚不過十二點不能睡覺、鞭炮徹夜不絕;可壯族在春節期間要舉行對歌、打陀螺、跳舞、賽球等文體活動,可我們這卻又不一樣。
在春節期間壯族家家吃粽子,粽子的形狀很特別,既不是方的,也不是圓的。粽子用翠綠色的粽葉包裹著。他們的粽子是較高貴的食品,最大的粽子重達一二十斤,味香堪稱一絕。可我們這里的粽子則小巧玲瓏,六七口就能吃完。我們的`粽子里的糯米和棗子等煮熟后只見潔白如玉的珍珠米團里鑲嵌著幾顆深紅油亮的瑪瑙棗,紅、白、綠三色相映襯,顯得十分艷麗,可壯族顧不得粽子的外貌,只顧粽子的味道。
我們的年夜飯一定要越少越好,夠吃就行了,代表明年有一個新的開始。壯族與我們恰恰相反,他們的米飯煮的越多越好,象征富裕。我們在元宵節時要吃元宵,寓意著來年團團圓圓。
壯族在除夕要蒸制扣肉、粉蒸肉、叉燒肉等。我們要熬甜湯,期盼生活甜甜蜜蜜;我們要親戚朋友家拜年,小孩兒可以收到紅包。
一眨眼,孩子們要去上學了,大人們也該上班去了,店鋪都開了門,但不可以拖地哦,聽說是要保留住去年的財氣。
不同地域的節日習俗真是千奇百怪啊。
【習俗的作文】相關文章:
習俗的作文03-19
習俗的作文04-04
習俗的作文04-04
習俗的作文04-04
習俗的作文05-11
習俗的作文06-03
習俗的作文06-05
習俗的作文06-06
習俗的作文05-10
習俗的作文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