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習俗的作文(合集15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借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那么,怎么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端午習俗的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端午習俗的作文1
今天是一個特殊的日子,沒錯今天就是端午節。關于端午節,你們對它了解過什么?
說道端午節啊,人們總不會忘了吃粽子與賽龍舟,可是它們的由來,知道的人卻寥寥無幾。將讓我來告訴你吧:在古時候,有一位楚國的官員叫做屈原,等一下,這不是最近熱播的電視劇《思美人》里的主角之一嗎?沒錯,就是他,相傳他為了楚國,整天忙上忙下的,他一心想著報國,可卻空有一腔熱血,他已經無力回天、他便投湖自盡了。這事傳了出去,許多百姓過來扔一個東西,沒錯,它就是粽子,我心里就想:太浪費了吧。傳說湖里有一個妖怪,專吃人肉,為了防止屈原的尸體不被吃。所就扔粽子。賽龍舟這個其實我也不知道,不過我猜測,跟屈原脫不干系,我想,是為了嚇唬,河里的妖怪,所以才賽龍舟的。
說了這么多關于端午的習俗,再給你們講一講端午的趣事吧:上一年端午,區里舉行兒童端午比賽,我就琢磨著要不要去參加,可我看到獎品,立馬改變了主意了,我走進比賽門口,就看見5個區里的學霸,我心想:這咋整,這不出來丟人嗎?當比賽開始,我就看見了第一個環節“包粽子”哈哈哈,我包粽子的功夫雖然只是菜寫,可是我會包啊,我向四周瞧了瞧,果然沒人會,我就包到比賽結束,包了五個粽子,他們有些人連一個都搞不出來。接著道了第二個環節“紙造船過江”,哎呦喂,這不存心讓我拿第一的節奏。很快比賽結束了,公布了第一名居然不是我,額,被打臉了,還好我是第二,不然就睡著覺了。
最后,祝大家端午快,咦!端午不是用來祭奠屈原的,還快樂,算了,祝大家假期快樂。
端午習俗的作文2
我的家鄉在安徽,在我們老家,過節都是有講究的。端午節這天,家家在院子里擺上一個桌子,桌子上放著包成各式各樣的粽子和好吃的咸鴨蛋,這時候,最開心的當然就是小孩子了。
我最喜歡吃母親包的粽子了。每個端午節,母親便早早起床去把已成熟的粽葉泡在水盆里,約莫一個小時后就來擦洗一遍,擦洗時不能用粗粗的硬物,只用頭軟的布條,以免把粽葉們損傷了或擦破了,把粽葉擦洗好后一一擺放整齊。
端午節用的米是糯米,母親泡糯米只選大粒飽滿的,把它們洗得白白凈凈,然后放在水里浸泡,過了一個小時后,它們變得肥胖了一些,健壯了一些。做完這些后,母親就開始要加調料了。很小的時候,家鄉里都很窮,所以調料只有單調的堿,加了堿之后,米酒變黃了,再用粽葉包起來,F在可不是這么單調了,現在的材料一年比一年豐富了。開始,家鄉人只在粽子里加入豌豆和紅豆。后來,生活富了起來,家鄉人開始在粽子里放進一大塊鮮肉,從此,粽子的味道就變得與眾不同起來了。
每當我看到院中人家的粽子在鍋中燜得不住歡叫時,我的口水就會留下來,我迫不及待想嘗嘗粽子的新味道,當然,每戶人家的粽子燜好后第一個就是給小孩子吃的——不管是自己家小孩子還是別人家的孩子。
從小時候的端午節開始,母親就開始給我講為什么要吃粽子,原來,有一個典故:在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有一位名叫屈原的大臣,他是一個詩人,他很愛國,楚國有危難的時候,楚王被俘獲了,他想要和楚國同生死,他來到江邊,面對著滔滔大江作了一首感人肺腑的詩后,毫不猶豫地跳進了江河。后來,許多人知道了屈原感人的事跡,都被感動了,許多漁夫自告奮勇地要去撈屈原的尸體,但一無所獲。從此,人們為了防止屈原的身體被海里的魚蝦吃掉,就用竹葉包著大米丟在江河里,從此,它就被稱為“粽子”。聽了屈原的故事讓我也深受感動,下次我一定好好珍惜粽子,不再亂扔了!
端午節家鄉的習俗各種各樣,我都喜歡!
端午習俗的作文3
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山東農村老家過端午,印象有四:
一是吃粽子。粽子實際上頭天晚上就做好了。故鄉的粽子和外地不同,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故鄉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數用葦子葉做,云南等少數民族地區還用竹筒做,我們故鄉除用葦子葉外,還用類似薄羅葉那樣的粽子葉做,且兩個粽子對著捆在一起,其他地方少見。故鄉農村人過端午吃粽子就是吃粽子,也沒說紀念什么,只是學校的老師說是紀念屈原投汨羅江,更沒人去考證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勸諫,還是和楚懷王的后宮私通,而遭嫉恨放逐。老百姓只知道“吃了端午粽,才把那棉襖扔”,那時人窮,沒有毛衣、春秋衫,只有在單衣和棉襖兩者之間選擇。就是說,過了端午節,就可完全脫掉棉襖了。
二是插艾蒿。天不亮就趕到遠處的山野,去采苗高葉壯的艾蒿,回來后就插在門框上,據說可避邪。實際上是,家中有人得個瘡癤什么的疾病,就把那干過后的艾葉采下來,揉成一個個圓錐型的小團,用香點著,讓艾煙來熏患部,在中醫學上叫“灸”。再就是多割一些曬干,擰成“煙繩”,夏天用來熏蚊子,正因那時多數人家沒有蚊帳。沒有象四川人在端午節扎艾狗掛在門上,是為了讓張獻忠識別是窮人家,起義軍不殺。
三是扎五絲。就是把五彩或七彩的絲線擰成一股細繩,捆在手脖、腳脖上,據說可以辟邪保平安。剛扎上的時候,色彩很鮮艷。時間一長,被水濕了,掉了顏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鮮了。五絲不能隨意剪掉,必須等到下雨,剪掉后扔到水里,據說可以變成彩色的小蛇。
四是戴香囊。老家叫香布袋、荷包。男孩戴大鋤刃,女孩戴心型的荷包。里面裝的香蓬子都是自己到野地里刨回來曬干的。那時一種長在沙地里的草,根部象個黑色的棗核,用手掰開,里面是白色的,硬硬的,很香。這時的小伙子大姑娘在一起,往往瞄著荷包互相扯來搶去嬉鬧調情。故鄉的習慣是,戴著香囊,不能去瓜地,說一去就把瓜給轟了,光開花不結瓜。
端午習俗的作文4
端午節、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等是我國傳統的節日。每逢佳節倍思親;無論是遠在他鄉的游子,還是近在咫尺的家人都要聚在一起,過一個團圓節。
“端午節”由來已久。分大端午和小端午。小端午是農歷五月初五大端午是在五月十五。“端”字有初始的意思,“端午”就是五月的.第一個逢五。端午節又叫“龍舟節”“詩人節”“燈節”。說起這些節日,還有一段悲涼凄美的故事呢!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投江自盡,周圍的人紛紛走到江邊劃船打撈。人們爭先恐后的,要把屈原救上岸。打撈了很久以后,人們還不見屈原的尸體,就回家拿米團扔往江中,不讓江中的魚、蝦、蟹、鬮等把屈原的尸體吃掉,于是有了現在的吃粽子、賽龍舟。
“端午節”最重要的習俗就是吃粽子了。粽子一般用黃米和糯米做成。把黃米或者糯米,還有包粽子的竹葉泡在盆里一天一夜。再用葉子把粽子包成三角形,每一個角放上大棗或花生,為的是不讓米溢出來。粽子包好后,連同雞蛋一起放到大鍋里,慢火煮一下午。粽子煮好后,打開鍋,芳香四溢,竹葉的香味,粽子的清香,沁入到雞蛋中,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
端午節還有一個傳統;用艾子葉驅蚊。以前醫療不發達,有些體弱殘疾的人被蚊蟲叮咬后會死亡,把艾葉放在門上有一種避邪的作用。人們還在端午節這天綁許多五彩的小掃帚。小掃帚是用麻線做成的。人們用各種染料把麻染成七彩線。綁制成1厘米長的小掃帚,再用一些小果殼染成各種各樣的顏色,中間有一個小孔,將七彩線把小果殼穿在一起,綁在孩子們的手腳上,以示吉祥如意。
中華民俗源遠流長,這不是迷信,而是傳統習俗。我們應該去尊重它、保護它。讓古老的傳統文化成為民族的和諧,為經濟的騰飛做出貢獻。
端午習俗的作文5
“五月五,是端陽,吃粽子,灑白糖……”在端午節的前幾天,家家戶戶都忙著包粽子,當你經過別人家門口時,總會看見一些大人用糯米、粽葉、葦草做出一個個結實的粽子,有圓的,有枕形的,好可愛。≡侔阉鼈兎胚M一口大鍋里蒸,整間屋子都彌漫一種清香味,讓人不禁口水直流。一些貪吃的小孩還時不時到廚房里轉一轉,一個勁問粽子熟了沒有。到了端午節這一天,把粽子扎成一份,一份的,每一份五個。有一個最大,另外四個比較小,好像是一只母雞在呵護著小雞,象征著孩子們在長輩的呵護下健康成長。咬一口,嫩滑爽口,味道有甜的,有咸的。
灑雄黃
吃完粽子,到外面活動活動,咦?他們在看什么,一位長輩在灑一種黃黃的東西,還在小孩子的額頭上寫著什么字,一問才知道,這種東西叫雄黃酒,專門用來驅蟲的。因為正值夏天蟲子繁殖季節,難免一些蟲子、毒蛇會鉆進家里,但灑這種酒,它們聞到酒的氣味就不敢來了,這是有科學道理的。把這種酒在孩子們額頭上寫一個“王”字,也含有避邪的意思,當然這是一種迷信的做法。
龍舟竟渡
“咚咚咚,”從沿河邊傳來一陣陣鑼鼓聲,跑過去一看,原來是信江河里正在舉行每年一度的龍舟賽,每艘船上坐著二、三十個人。他們穿著顏色一致的隊服,紅的、黃的、白的都有,還有的干脆光著膀子。大家動作一致,船槳上下揮動,激起陣陣浪花,船尾鼓手拼命擊鼓,兩岸觀眾吶喊助陣,那場面異常熱鬧。
據史料記載,我們家鄉龍舟賽前船員們先做龍頭的。龍頭做好以后由船員們抬著挨家挨戶暮集一些錢,人們會把大門敞開,用清水澆灑龍頭,乞求今年能風調雨順,人丁興旺。端午節午飯后正式開賽,在船頭放一只鴨子,哪只船先抓住鴨子就算獲勝。
家鄉的端午風俗很多,也很獨特,如果你還想知道更多的話,就來我家鄉找我吧!
端午習俗的作文6
每到端午當日,家家戶戶的主婦將買回的箬葉(菰葉或蘆葉)、糯米等物,浸泡水盆中。蘇州人端午節非但要自己吃粽子,還要用它來祭祀祖先。端午粽品種繁多,按它的形狀來分,像秤錘的叫秤錘粽,像枕頭的叫枕頭粽,三角形的叫三角粽,老蘇州則把它叫“小腳粽”。箬葉里除糯米以外,人們還常在里面加入其他物品,如肉、豆等等。于是就有了鮮肉粽、火腿粽,赤豆粽、綠豆粽、豆瓣粽、棗子粽、豆沙粽等等。只用粽米包裹而不放餡心的粽子,叫做“白水粽”。過去多用艾草灰汁來煮粽子,稱作“灰湯粽”。
端午節蘇州一家子人的習俗。一大清早,蘇州人將艾草束成人形懸掛在大門邊框上或廳堂門前,主婦用菖蒲浸水洗臉洗頭發,并給起床的孩子頭上戴上虎頭帽,貼身穿虎頭肚兜,外穿五毒衣,腳上穿虎頭鞋。主婦除了包粽子,還要上街買回魚、鮮肉、茭白等時令蔬菜,中午要燒一桌端午飯菜。
老蘇州端午節第一件事是在廳堂中掛一幅鐘馗像,并到藥店買回雄黃和在黃酒中,配制成雄黃酒。中午開飯前,老蘇州將小孩叫來,先用手醮著雄黃酒在小孩額頭上寫一“王”字,再將部分雄黃酒灑在庭院四周。還有的人家煮燃蒼術、白芷等中草藥,煙熏室內,并用艾草、菖蒲燒湯沐浴。還有的人家以“五色桃印為門戶飾,以止惡氣”。最后,一家人圍坐一起,共享清涼解毒的端午飯菜,共飲雄黃酒,共祝端午節健康快樂。午飯后,主婦將香包給孩子帶在身上,有的在自己手臂上纏上五色絲線,叫做“長壽線”或“長命縷”。全家人一起到書場聽上一回書,說的是《白娘子》一折,講的是白素貞端午節誤食雄黃酒驚現蛇形的故事,聽說書先生將蘇州端午節的風俗娓娓道。
端午習俗的作文7
我的家鄉在廣東省汕頭市,那兒是一個繁華美麗的城市。有古樸自然的古鐘園,有整潔美觀的住宅區,有熱鬧非凡的自由市場,有……但是,值得一談的還是我老家的文化習俗。
每到重要的日子,我們的習俗還真不少。端午節我們有稱五月節,最主要的是賽龍舟。這既是民間的一種傳統習俗,也是一項體育活動。
還記得在老家最后一次過端午節的情景,那天很早,我很弟弟就到岸邊等待看龍舟,出乎意料的是,岸邊不是稀稀落落的幾十個人,而是那些和我們一樣,懷著期待的心情在等待。
迷霧緊縮得大江上,隱約傳來嘿咻嘿咻的號子。一排排人劃著漿,隨著節奏,整齊而有力。身形狹長的小船,巧妙的集中了人力,昂首破浪,逆流而上。
這時才發現,岸邊已是人山人海了。歡呼聲,喝彩聲,震撼運動員的心。顯得更有氣勢了。
近了,近了……我看到龍舟上的人了,他們個個精神抖擻,響亮的口號聲,伴隨著龍舟在激流中穿梭,來去自如。不禁讓我陷入思考,這一刻,我才明白,團結就是力量,集體才是我們發展才能的地方。一滴水,不融入大海,總有干涸的時候。就像我們一樣,不也需要集體的力量嗎?
賽龍舟正進行激烈的比賽中,我的心情隨之激動起來,我想看到,團結后的成功;我想告訴自己,團結的力量是巨大的:甚至,渴望自己,也擁有一個團結的集體,一起向成功的頂峰出發。
那一次,最后一次看賽龍舟了,我不再是以前那個懵懂的女孩,只在一比賽的結果;對于現在的我來說,賽龍舟已是一個象征了。
“五月五,是端午。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這首流傳千古的歌謠,作為文化,他已遺失了很多,但它的含義卻被人們流傳下來了。也許,當我無意間唱著這首歌謠,心中找已渴望,自己能親身去體驗賽龍舟,也只有龍舟矯健的身影,才能充分顯示出我心中的那一份渴望。
端午習俗的作文8
夏季最令我難忘的節日要數端午節了,看著那三角形的粽子,就直饞人;聞著艾草淡淡的香味,吃著糯米夾著紅棗的粽子,使人忍不住想起它的來歷。
春秋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因被奸臣所陷害,不得不背井離鄉。他想起奸臣陷害他人的場景,想起朝廷腐敗的場景,一邊走,一邊吟詩。不知不覺就來到了江邊,他嘆了一口氣,氣憤地跳入汨羅江。村民們看見了,就拿起用竹筒包好的糯米,乘著小船,向屈原跳江的地方駛去。他們紛紛扔下糯米,為的是讓魚、蝦、龜等動物吃飽之后,就不會再傷害屈原的身體了。
屈原跳江的這天正好是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人們為了紀念屈原,在每年的端午節吃竹筒劃小船,到后來變成了吃粽子,賽龍舟。
去年的端午節,依然記憶猶新。早上一醒來,便聞見一股艾草香味。我一骨碌翻下床,走到廚房,媽媽正在做粽子,媽媽說:“文博,我們一起包粽子吧,包完了咱們就看賽龍舟去!蔽掖饝艘宦暰透鴭寢尠兆恿恕0兆佑袀技巧,一只手托起艾葉,另一只手夾起一塊紅棗,放在艾葉上。將艾葉放在桌上,放少許糯米,把艾葉兩邊卷起來,一個完整的粽子就做好了。
大老遠的地方,就已經聽到震耳欲聾的鑼鼓聲了。橋頭擠滿了人群,岸邊人山人海,五艘龍舟一字排開早已準備就緒,就等那槍聲發號施令。只聽得“砰”地一聲響,五艘龍舟爭先恐后,兩岸的吶喊聲不絕于耳!耙欢,加油”一艘龍舟已到達終點,人們大喊勝利。
艾葉發出的香味,它是想告訴人們,不要忘記屈原,不要忘記五月初五,我們的習俗——端午節。
端午習俗的作文9
中國傳統文化有很多節日,我最喜歡的節日是端午節。
端午節的歷史是很悠久的。相傳屈原是春秋時代的楚國大臣,他憂國憂民,深受老百姓的愛戴,但由于奸臣陷害,加上看到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屈原傷心絕望之下便投江殉國了。為了不讓江里的魚吃掉屈原的尸體,人們便往江里扔好吃的食物。第二天,人們才知道他們扔的食物都被魚吃掉了,并沒有吃屈原的尸體,由此有了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端午節不但有吃粽子的習俗,而且賽龍舟這個活動也很有趣。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傳說古時候楚國已經被秦國占領,屈原非常傷心地投江死去。老百姓非常舍不得屈原死去,他們決定劃船去尋找屈原,但是一直沒找到他。為了紀念屈原,我們有了賽龍舟的活動。端午節有這么多活動,我真喜歡端午節。
端午節作文五“五月五,是端午。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早上,聽到奶奶嘴里念叨著這首歌兒,讓我想起了端午節的一些風俗習慣。端午節這天,家家戶戶的門上都要插艾枝。一早,人們將艾枝插在門楣中央或隨身帶著,驅蟲避邪,以保安康。端午節更得吃粽子。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里頭包的東西而命名。其中,摻紅棗兒的最多。摻紅棗兒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風俗習慣。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村民百姓劃船追趕。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屈原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端午習俗的作文10
今天是端午節,聽爸爸說端午節是我國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的傳統節日,它又叫艾節、夏節和送時節,而且關于端午節的來歷,歷代說法不一。有的人說是為了紀念春秋戰國時期因遭饞不用,投汨羅江而死的屈原;有的人說紀念吳國忠臣伍子胥的;有的人說紀念東漢孝女曹娥,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孝女曹娥晝夜沿江號哭,因為后在端午節投江,五日后報出父尸。
除了各種傳說,各地的端午節的節俗很多,吃粽子就是端午節的飲食習俗,是紀念屈原的屈原投江后,老百姓怕魚類吃屈原的遺體,便投米團、筒粽和雞蛋喂魚,后來漸漸變成了吃粽子。端午節人們還要把屋子打掃干凈,還要在廚房里撒上雄黃酒,用來殺死青蟲或防止毒蟲孽生,并用雄黃酒在兒童的額頭上畫上:“王”字,在耳,鼻上涂抹。賽龍舟也是一個傳統習俗,也是跟屈原有關,他在端午節投汨羅江而死,楚人哀之,乃以船撈求,后變成了賽龍舟。
我還知道別的地方端午節的習俗,在山東省臨青縣兒童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布鞋,在鞋面上畫上“五青”。意思是借屈原的墨跡來殺死它們。南京過端午節,各家要準備一盆清水,加入少許的雄黃水、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睛,稱為“破紅眼”,據說可以包一年沒有眼病。高郵端午節比較特殊,有系“長命縷”、“貼五毒”、“貼靈符”、“貼黃煙子”吃“12紅”等習俗,孩子們身上要掛“鴨蛋絡子”。
現在的端午節,經過千百年的演變,已經成為人們休閑會友的日子了。無論怎樣的節俗,帶給大家的,都是一份歡樂的甜美。
端午習俗的作文11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币荒暌欢鹊亩宋绻澋搅,粽子是每年端午節的主角,而包粽子是我們家不可缺少的活動之一。
在動手包粽子之前,我和媽媽說我要獨立完成整個制作過程,必要時給我指導即可,媽媽爽快地答應了。開始準備工作,把糯米泡在水里,直到泡軟手指一捏就碎為止;花生、紅棗洗干凈搗碎備用。就在等待泡米的過程中,我已經在腦補媽媽以前包粽子的畫面,先把粽葉的一個角用手卷成一個圓錐形,把糯米一勺一勺地裝進錐形窩里,然后把紅棗、花生塞進去,再折疊,最后用線把包好的粽子纏緊,打結。這樣一個粽子就包好了。我一邊想象一邊暗喜,感覺不用吹灰之力就能把粽子包好。
開始動手啦!卷、裝、折、纏,我依次按照上面的步驟操作,可是本以為靈巧的雙手怎么突然一下子不聽指揮了,葉子卷不圓、好不容易卷成個窩又把米漏了出來,撒的桌子上地上到處是米,包住這頭,裹不住那頭;勉勉強強包住可又丑的看不下去,急得我滿頭大汗。這第一次嘗試包粽子,沒有想象中那么簡單啊!我不甘心,繼續找方法,一次又一次地嘗試,漸漸摸索出了門道,啊哈,終于包出自己滿意的粽子了。
粽子包好了,我把它們放進鍋里,大火煮半個小時,改文火又煮了20分鐘,滿屋子都飄著粽子的香味,又過了一會兒,出鍋咯!看著熱氣騰騰的粽子,我簡直要垂涎三尺了,急忙剖開粽葉,用叉子叉起一塊兒晶瑩的粽子,蘸一點兒白砂糖,就往嘴里塞。哇,軟糯香甜,好吃極了!真是天下美味呀!我差點兒都要把叉子咬下來了。
吃晚飯的時候,家人一起品嘗我做的粽子時,既滿足又自豪,心情就像吃粽子的味道一樣,甜滋滋的。
端午習俗的作文12
要說起習俗,就要說起咱們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了。
其實在我們江浙地帶并不是紀念屈原,而是紀念為國而死卻被投入江中的伍子胥,當時百姓在端午節,也就是說他的祭日。于“江溯濤迎濤神”的賽龍舟。
端午節,大家必吃不可的也就是粽子了。
粽子又稱“角黍”,是為了魚兒不肯食楚國大夫屈原,所發明的美食。
端午節那天清早,早早的就聽見水在滴滴答答的響,原來是大人們開始淘糯米了,“刷刷刷”屋里頓時時飄滿了清香,咦,為什么還有一股樹葉的香氣呢?喔!原來是蘆葦葉,只見媽媽先將葉子、糯米、粽繩洗干凈,再用剪刀,剪去中葉小須,將粽葉光滑的面朝里圈成漏斗,將再放入糯米,最后合起來用繩子給他五花大綁就完成了。然后我迫不及待的拿起一個放入蒸籠中。給他來個桑拿浴。
終于可以吃了,我迫不及待地裹上白糖,咬了一口,軟軟糯糯的入口即化,真好吃!
說起端午節,還有人會想到賽龍舟,這是一種競賽,考驗的是團隊的協作能力,力爭第一,只聽見鑼鼓喧天!耙欢欢苯兄谔,有一支隊伍奪冠后笑容滿面,每個人都喜笑顏開,因為這是他們共同努力的結果。比賽,并不完全為的是輸贏,而是為了一種樂趣,一種參與,更重要的是將這種勇往直前頑強拼搏的傳統精神延續下去。
民諺云“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菖蒲做為重要習俗之一。端午節期間,家家戶戶都會將家中打掃干凈,將艾葉,菖蒲插在家門前,為了辟邪祈求吉祥,而現如今,無論你身在何處,都可以看見門口擺放著艾草菖蒲,為端午營造出濃烈的節日氣氛。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作為21世紀的建設者的我們應該認清歷史,研究歷史,將中華民族的歷史延續下去,并創造出新未來!
端午習俗的作文13
端午節作為傳統民族節日一直流傳至今,在北方和南方對端午節的慶祝方式也是不一樣的。看著南方的親們分享的端午節趣事,我覺得特別的新鮮,有那么多習俗,那么多娛樂項目,可能是屈原是南方人的緣故,在北方就沒那么好玩了,我僅有的一點印象就停留在小時候,看著大人這一天如何過。
在我們這里最隆重的節日要屬春節和中秋節,其他的都是次要的節日。就比如清明節,我們這里就是吃煮雞蛋,插柳條,有的還會搟單餅,用餅卷雞蛋吃,就是這么簡單。端午節老百姓常是門上窗上插艾草,用鮮艾葉放了盆里洗澡洗臉等,據說是防蚊蟲,辟邪祛病,然后就是吃粽子,包粽子的也很少,幾乎全都是買的
記得端午節這天很早就有人推著車子在大街賣粽子,這天粽子格外貴,換作平時街上也沒來賣的,吃粽子的人少之又少,每人差不多吃兩個就飽了,端午節吃粽子成了一個象征性的烙記,不像南方每家每戶包的粽子一盆又一盆,一鍋又一鍋~~所以讓我這個北方人包粽子很為難
哈哈,一說今年我要包幾個粽子,家人都表示那么麻煩,能吃幾個,還是買吧~~看得出家人都不感冒這玩意,那也就象征性一下吧~~我是不會告訴你我只包了十個的,而且兩種包法,就一種能看得過去,哈哈!
對啦,還有一個習俗就是給很小的小孩子戴五色繩,讓家里老人搓起來戴了手腕腳腕脖子上,記據說等下雨的時候剪下來沖掉保佑無病無災之類的說法,我小時候戴到五六歲~~哈哈
沒有劃龍舟,沒有雄黃酒,也沒有端午祭祖的習俗,我們的端午節好簡單,感覺跟著法定節日蹭假期一般哈哈~~感謝屈原大人~~
端午習俗的作文14
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山東農村老家過端午,印象有四:
一是吃粽子。粽子實際上頭天晚上就做好了。家鄉的粽子和外地不同,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家鄉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數用葦子葉做,云南等少數民族地區還用竹筒做,我們家鄉除用葦子葉外,還用類似薄羅葉那樣的粽子葉做,且兩個粽子對著捆在一起,其他地方少見。家鄉農村人過端午吃粽子就是吃粽子,也沒說紀念什么,只是學校的老師說是紀念屈原投汨羅江,更沒人去考證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勸諫,還是和楚懷王的后宮私通,而遭嫉恨放逐。老百姓只知道“吃了端午粽,才將那棉襖扔”,那時候人窮,沒有毛衣、春秋衫,只有在單衣和棉襖兩者之間選擇。就是說,過了端午節,就可完全脫掉棉襖了。
二是插艾蒿。天不亮就趕到遠處的山野,去采苗高葉壯的艾蒿,回來后就插在門框上,據說可避邪。實際上是,家中有人得個瘡癤什么的疾病,就將那干過后的艾葉采下來,揉成一個個圓錐型的小團,用香點著,讓艾煙來熏患部,在中醫學上叫“灸”。再就是多割一些曬干,擰成“煙繩”,夏天用來熏蚊子,因為那時候多數人家沒有蚊帳。沒有象四川人在端午節扎艾狗掛在門上,是為了讓張獻忠識別是窮人家,起義軍不殺。
三是扎五絲。就是將五彩或七彩的絲線擰成一股細繩,捆在手脖、腳脖上,據說可以辟邪保平安。剛扎上時,色彩很鮮艷。時間一長,被水濕了,掉了顏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鮮了。五絲不能夠隨意剪掉,必須等到下雨,剪掉后扔到水里,據說可以變成彩色的小蛇。
四是戴香囊。老家叫香布袋、荷包。男孩戴大鋤刃,女孩戴心型的荷包。里面裝的香蓬子都是自己到野地里刨回來曬干的。那時候一種長在沙地里的草,根部象個黑色的棗核,用手掰開,里面是白色的,硬硬的,很香。這時候的小伙子大姑娘在一起,往往瞄著荷包互相扯來搶去嬉鬧調情。家鄉的習慣是,戴著香囊,不能夠去瓜地,說一去就將瓜給轟了,光開花不結瓜。
端午習俗的作文15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始于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的歷史了。
端節的由來和傳說有很多,其中最耳熟能詳的是源于紀念屈原,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提出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卻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他們經常在楚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最終導致屈原被趕出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著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心如刀割,在寫絕筆《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亡,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到江邊去憑吊屈原,百姓們怕魚龍蝦蟹咬屈大夫的身體,便入江里投飯團、雞蛋等食物喂魚龍蝦蟹,后來就發展成粽子,一位老醫師還拿來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以后,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過端午節吃粽子,是各地共有的習俗,不過粽子的做法,各地都不相同,有的地方用芭蕉葉包粽子,有的地方用荷葉包粽子,我們家鄉則用箬葉包粽子,包成三角形,粽子除了用上等糯米,里面的餡卻不一樣,有棗泥的、豆沙的、咸蛋黃的、肉餡的……無論是什么餡的粽子,我都愛吃。
端午節那天,鄉下老家都會舉行賽龍舟活動,賽龍舟可有意思,每條船上除了十幾個槳手和一個舵手外,還要放一個大鼓,槳手們聽著鼓聲落槳,動作整齊劃一,河面上鑼鼓動喧天,槳手們喊著號子用力劃槳,岸上的觀眾高聲吶喊,場面非常壯觀。
吃著香噴噴的粽子,看著熱鬧非凡的劃龍舟,我從心里感受到,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燦爛輝煌。
【端午習俗的作文】相關文章:
端午的習俗作文09-21
端午習俗作文09-22
端午的習俗作文07-15
端午習俗的作文06-02
端午的習俗作文06-17
端午習俗的作文12-02
端午習俗01-30
泉州端午習俗作文07-26
關于端午習俗作文07-15
描寫端午習俗作文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