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孟浩然《春曉》寫作背景及作者簡介
《春曉》是唐代詩人孟浩然隱居在鹿門山時所作,詩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剛剛醒來時的一瞬間展開聯想,描繪了一幅春天早晨絢麗的圖景,抒發了詩人熱愛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孟浩然《春曉》寫作背景及作者簡介,歡迎閱讀。
【原文】
春曉(1)
春眠不覺(2)曉,
處處聞啼鳥(3)。
夜來(4)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注釋】
。1)春曉:春天的清晨。曉,指天剛亮的時候。
。2)不覺:不知不覺,沒有察覺到。
。3)聞啼鳥:聽到小鳥的鳴叫聲;聞,聽到;啼,鳴叫。
(4)夜來:夜里。
【白話譯文】
春天的夜晚一直甜甜地睡到天亮,
醒來時只聽見窗外一片鳥鳴啁啾。
回想起昨夜好像下過雨又刮過風,
繽紛的落花鋪滿庭院,不知道有多少。
【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作品。孟浩然早年隱居鹿門山,后入長安謀求官職,考進士不中,還歸故鄉!洞簳浴芳词撬[居鹿門山時所作。
【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隱居在鹿門山時所做,意境十分優美。詩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剛剛醒來時的一瞬間展開描寫和聯想,生動地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熱愛和憐惜之情。
此詩沒有采用直接敘寫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過“春曉”(春天早晨)自己一覺醒來后瞬間的聽覺感受和聯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氣息,表達自己喜愛春天和憐惜春光的情感。詩的前兩句寫詩人因春宵夢酣,天已大亮了還不知道,一覺醒來,聽到的是屋外處處鳥兒的歡鳴。詩人惜墨如金,僅以一句“處處聞啼鳥”來表現充滿活力的春曉景象。但人們由此可以知道就是這些鳥兒的歡鳴把懶睡中的詩人喚醒,可以想見此時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體味到詩人對春天的贊美。正是這可愛的春曉景象,使詩人很自然地轉入詩的第三、四句的聯想:昨夜我在朦朧中曾聽到一陣風雨聲,庭院里盛開的花兒到底被搖落了多少呢?聯系詩的前兩句,夜里這一陣風雨不是疾風暴雨,而當是輕風細雨,它把詩人送入香甜的夢鄉,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麗,并不可恨。但是它畢竟要搖落春花,帶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隱含著詩人對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無限遐想。
這首詩之所以深受人們喜愛,除了語言明白曉暢、音調瑯瑯上口之外,還在于它貼近生活,情景交融,意味雋永。
《春曉》是一首惜春詩,看似極為口語化,卻既有悠美的韻致,行文又跌宕起伏。作者以“不知——知;知——不知”的句式,將春天的景物展現給讀者。不知清晨,但是卻知道報曉的鳥兒鳴叫;知道春風春雨的光顧,卻不知道落英多少。詩人就是這樣在反復周折的句式中來描寫大好春光的。全詩以清新活潑、明朗暢曉的語言來描寫春天的秀麗景色,抒發詩人內心萌發的深厚春意,墨淡而意濃,景美而情切,并且給人留下鳥啼無意,而落花有情的不盡韻味。
【作者介紹】
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稱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隱士終身。曾隱居鹿門山,生了六子。詩與王維并稱“王孟”。其詩清淡,長于寫景,多反映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容,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編詩二卷。
【春曉的意境】
孟浩然《春曉》這首詩,不僅朗朗上口,而且詩意悠長,是很多孩子的一首啟蒙唐詩。
全詩總共四句。
前兩句描寫愛春之情,因為春天睡覺舒服,溫度適宜,沒有蚊蟲,而且醒來之后,還有悅耳的鳥鳴,讓人心情舒暢。
后兩句抒發惜春之情,因為春光雖美,卻稍縱即逝,就好像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似乎,這首詩的含義無外于此。然而,細細品讀,還是能夠在詩句之間,體會到愛春惜春之外的感覺。
一、惜春之情,來自于詩人的焦灼之感
《春曉》前兩句,充滿了春日的慵懶;但是后兩句,卻流露出詩人的忐忑。
而詩人之所以忐忑,就是因為他知道,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春日的韶華,總會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風吹雨打,就此無影無蹤。
所以,春天越美好,詩人越害怕失去它,而越害怕失去它,就越能體會到春天的美好,從而陷入了一種焦灼的輪回狀態。
但是,任何人都知道,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春夏秋冬的四季輪回,本是自然規律,不會因為詩人的惜春,多停留片刻;也不會因為春日的美好,讓它常駐人間。
記得泰戈爾有句話:當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的時候,你也將錯過群星。
對于春天也是如此,當我們為失去它而感到恐懼時,我們正在把它失去。
我們其實經常如此。歡聚之時,恐懼于離別;得到之時,又恐懼于失去。
而我們之所以恐懼,之所以焦灼,只是因為我們在乎。
《春曉》,所傳達出的,便是這種焦灼感。
不過,孟浩然的焦灼,卻不僅僅因為春天。
二、焦灼之感,來自于詩人的出世之心
《春曉》這首詩,是孟浩然隱居鹿門山時的詩作。
孟浩然隱居鹿門山,在時間上有兩個說法:一說與張子容共同隱居,那時23歲;一說是孟浩然40多歲時,在仕途無望后,慕龐德公之名,開始在鹿門山隱居。
當然,也可能兩種說法都是真的,孟浩然在鹿門山置辦了一處房產,閑余時間便過去住住。
關于古人的隱居,向來有“終南捷徑”之稱。很多人隱居終南山,以此博取聲名,最終出世為官。
孟浩然隱居,雖然不知道是不是也想走終南捷徑,但他的出世之心,卻是人所共知的。
他自幼讀書學劍,學得了文武藝,自然想賣與帝王家,只是,在仕途之上,卻步履維艱。
他干謁公卿名流,難逢良機;參加科舉考試,也慘遭落第。
而且,曾經有過一次親見唐玄宗的機會,卻吟了一句“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比堑眯诓粷M,對孟浩然說:“卿不求朕,朕豈棄卿?”
所以,孟浩然一直擁有出世之心,可是造化弄人,到最后連個副科都沒提。
辭官歸隱,是一種心境;求官不得,則是另外一種心境。
因此,即使可以睡到自然醒,即使可以聽到悅耳的鳥鳴,孟浩然還是難以靜下心來,在這愜意的春天清晨,所想到的,卻是昨夜窗外的風雨,以及遍地無情的落花。
當然,這風雨、這落花,也許更像他壯志難酬的人生。
在《唐人絕句精華》中,對《春曉》有評價說:聞風雨而惜落花,不但可見詩人清致,且有屈子“哀眾芳之零落”之感也。
這里“哀眾芳之零落”,恐怕也是在哀嘆,自己那逝去的美好韶華吧。
【孟浩然《春曉》寫作背景及作者簡介】相關文章:
張籍《秋思》寫作背景及作者簡介08-07
王安石《泊船瓜洲》寫作背景及作者簡介10-31
白居易《池上二絕》的創作背景及作者簡介04-14
《春曉》改寫作文04-02
沁園春雪寫作背景03-09
朱自清《匆匆》的寫作背景06-21
匆匆課文寫作背景06-20
杜甫《春望》的寫作背景03-21
茅盾《白楊禮贊》寫作背景10-26
王安石《泊船瓜洲》的寫作背景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