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作文[經典5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思考作文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思考作文 篇1
全球氣候變暖,引起了各國的關注,這也是當代最為嚴峻的問題。
我打開網頁,一張張觸目驚心的畫面展現在我的眼前。在北冰洋上冰川變得大大小小的冰塊,漂浮在海面上,北極熊孤獨地再冰塊上邁著沉重的腳步,好象是在為自己的家園哭泣,原來的冰雪世界多么美麗,動物們盡情地奔跑、玩耍,誰知道曾經的家園,壯觀的冰山,現在會不忍入眼?天色昏暗,那童話般的景色不知何時才會再出現在眼前。眼前的北極冰蓋正在快速融化;據科學家探測20xx年或者更早,這些冰蓋將全部消失。
海平面上升了,海水也發怒了,無情地擊打著房屋,激起了幾十米巨大的浪花。在我的印象中大海應該是"嘩!嘩!"地拍打著礁石,濺起幾尺高的潔白晶瑩的水花。海浪涌到岸邊,輕輕地撫摸著細軟的沙灘。此時海水就像一只憤怒的野獸,讓馬爾代夫諸多島國面臨著海面上升帶來的滅頂之災,也許幾十年之后這里將完全被海水淹沒。
我們的首都北京現在,需要從長江引水來緩解缺水之危,北京時常干旱,20xx年更是創造了110 天無降水的歷史記錄……在全世界的首都當中,北京的水資源總量已列在100位之后。城市擴張,人口膨脹,經濟高速發展,這一切的.一切都讓北京的缺水程度日益加深,而全球變暖更是加快了這一過程的發展速度。可是現在本來肥沃的土地都龜裂了,無一點綠色,本來綠葉叢生的大樹都成了這天氣的祭品,這荒蕪一片的地人跡稀罕。
也許以后會有更多的地方將成為此慘不忍睹,每年的5月12日我都會為地球種一棵樹,為世界做出一分力,可是這個大道理誰會不懂呢?但又有多少人去行動了呢?倡議大家環保,我要對那些破壞環境的人大聲地說: "為了人類的健康,為了社會的發展,為了可愛的孩子,重視污染的嚴峻形勢,還我們一個綠色家園!"
讓我們少開私家車,少開空調等等,也為了我們后代的生活,也能讓他們看到綠樹成蔭的森林,鮮艷欲滴的花朵,而不是通過圖片看到這些美麗的事物,所以請不要這么自私,未來的美好生活需要我們共同維護
思考作文 篇2
剛剛看了一篇文章,對于文中籠統的觀點也算認可,至少也沒想著反駁什么的。
然而,就在我習慣性地翻閱評論的時候,我這才發現,自己不置可否的觀點,居然有那么多不同的反對意見。
看著那一條條觀點,雖有些會偏激,但如果換個角度,也是不置可否的有道理。
可就在這件事中,我突然發覺,自己現在似乎不會思考,或者說不善思考。
對于各式觀點,我看似“包容萬象“,都能認同,可就在這樣被動的吸收中,漸漸的被同化,懶惰成了一個習慣,也就懶得去思考了。從初中開始,我的學習成績就不再優秀過,尤其是數理化,偏科的慘不忍睹。
現在想想,一切都是懶得思考,懶得動腦。
小學時,我就偏語文,那時候概括中心思想是我的強項,然而數學永遠只在良+徘徊,后來增加理化的科目,更在我的`總分中起著拉后腿的作用。
一切緣由,都是不愛思考。只想著死記硬背,人云亦云,一直地跟風,失了自己的個性。
人,真的要懂得思考,才會進步。
思考作文 篇3
神經病學中有種怪病叫無痛癥,一旦患上,便無痛覺。沒有痛感,看似一件幸事,實則危機四伏——輕則外傷不知處理,重則體內重癥不能及時醫治,以致病入膏肓,危及生命。
好在這種肉體上的無痛癥并不多見。不過精神上的無痛癥患者在我們這個社會中卻是普遍存在。托爾斯泰的小說《復活》開篇就描繪了這樣一個“無痛”社會:農奴受盡剝削,卻不思反抗安于受虐;小市民非娼即盜,卻恬不知恥心安理得;貴族階層荒淫無度,卻不知心靈荒蕪恰似行尸走肉……
小說主人公聶赫留朵夫便是一名典型的“精神無痛癥”患者。他打仗、畫畫、求仕每一件事都是半途而廢,人屆而立仍坐食遺產度日。但他的可貴之處(或者說他的人生轉機)就在于——他在一群無痛癥患者中率先恢復了痛覺。
當然,在那樣一個時代,一個人很容易在社會這口注滿麻醉劑的大缸中失去痛覺。小說中的聶赫留朵夫曾覺悟過三次——第一次因軍中的壞習氣,第二次因社會上的奢侈風,但很快又“無痛”了;第三次因在法庭上見到了始亂終棄的瑪絲洛娃,這一次他學會了思考,更準確地說是長久的思考。徹夜的思考如不斷向傷口撒鹽,使他在疼痛中保持著清醒。
正是這種思考讓他踏上了悔過之途。盡管途中充滿各種誘惑和阻撓,但他勇敢地一次次撕開了蒙在傷口上的紗布,感受著傷口的痛楚,并從思考中獲得力量,最終“復活”。
《復活》是托爾斯泰晚年的作品,成書前他剛完成思想上的巨大蛻變,所以《復活》可以看作是托翁的一部精神自傳。托翁也經歷了從熱衷上流社會的各種活動,到逐漸看透心生厭倦,到最終“復活”的過程。他甚至稱早年杰作《戰爭與和平》為“老爺式的游戲”。
支撐聶赫留朵夫與托爾斯泰的思想基礎是宗教的博愛精神。但富有諷刺意味的是,托翁因言行的激進晚年被革除教籍,客死他鄉。難道對痛苦的思考只能帶來悲劇性的結局?
想想歷史上那些思想者,很多都難以得到公眾的理解。“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屈原,生命的盡頭是那樣孤獨凄涼;勇敢地捍衛和發展了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的布魯諾,死于眾多“看客”的面前;在藝術上富有創新精神的梵高,是人們眼中的瘋子……
但是誰也無法抹去那些在痛苦中思索的思想先驅的功勛。比如托翁,他的痛苦之思究竟意義何在?大家知道是俄國革命推翻了沙皇統治,改變了世界大局,但列寧曾經指出,《復活》的完書就已經昭示了沙俄的覆滅,只是缺少一個催枯拉朽的過程罷了。
人類不僅生活在物質的環境中,每個人其實還有一個精神家園。托翁的博愛情懷,如同老子的小國寡民、陶淵明的桃花源、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都是對嚴酷現實的透徹思考之后虛構出的精神伊甸園。這個伊甸園,正是多少億、多少代人頑強地活著的原動力。
思考作文 篇4
暑假期間,我和朋友去肇慶旅游。那天,我們來到星湖,導游帶領我們登上湖邊的一座小山去參觀山上的佛寺。寺廟里有很多游客,香煙裊裊,耳邊隱隱約約傳來撞鐘的聲音。我們家不信佛,但也許是小時侯看《西游記》,受其影響,我對佛還是有幾分敬仰的,于是我燒了香,還去求了平安符。
我走出寺廟,決定到周圍參觀一下,突然看到寺廟旁的池塘邊有一個小灘,掛出一個牌子,上面寫著“放生生靈,求佛保佑”。我好奇,便走過去看看。擺灘的老爺爺十分熱情,他笑瞇瞇地對我說:“姑娘,要放生嗎?佛祖會保佑你的`。放生龜,全家長壽;放生魚,招財進寶;放生鴿子,一生平安……”
我低頭看著他擺在桌上的那些小動物。魚兒們在一個小小的魚缸里游,不,不能說是游,只能說是有氣無力地擺著尾,奄奄一息的樣子;幾只小龜被放在一只臉盆里,他們奮力地用小爪子扒著盆壁;羽毛臟亂的鴿子被困在籠子里,發出“咕咕”的哀鳴……可憐的小動物們!他們是真心愿意給人類捉來這里,再放走的嗎?難道這樣佛就能保佑我們?
在那個“放生”小灘面前,我站了很久。我有一種沖動——把所有小動物都買下,讓他們一起回歸大自然,但再想一想,如果我放了他們,一定會有人把他們再捉會來,而且他們會認為生意不錯,下次再捉來更多的小動物。
放生?為什么人們要想出這樣的賺錢方式?放生動物的前提就是要剝奪他們的自由,而且把他們捉來又放走,捉來又放走……這樣很快就會把他們弄死!我們就這樣用小動物的生命來求佛保佑?若佛真的保佑我們,那又有誰來保佑那些小動物?
可是,除了同情,我又能為小動物們做些什么?
思考作文 篇5
在阿爾法狗戰勝柯潔之后,大量媒體與百姓發出了驚恐的聲音,仿佛人工智能已經攻下了人類自尊的最后堡壘。但是蘋果公司的總裁庫克發出了不同的聲音:“我更擔心人類像計算機一樣思考。”而非擔心計算機成為人類。
這是對于時代問題的清醒認識:機器若為人也無非是人,但人若非人則世上將再無人類。
現在的心靈雞湯里少不了理性,報紙媒體導向少不了理性,理性已然成為當前時代的朝向,不加上一點“理性”似乎就是大逆不道。這是在人類基本擺脫愚昧,初抵文明時是必要的——以防文明倒退。但是太過強調理性思考的后果是對感性的迷惑乃至喪失感性。而感性才是人類社會的基石,理性只是社會機器的潤滑油。
轉回人工智能的話題,為什么我們發明出了人工智能?恰恰是因為機器可以比人更加理性——該說是百分百的理性思考。當然我們不能將一切都推到機器的任務表里,但這至少肯定了我們沒有必要做到與機器一樣無情的絕對理性,機器已經在人類所不能及的'理性高度上理性的思考問題了。
那么人類所需的就很簡單明了了:保持人心。孔子曾經推崇的君臣階級制度以“禮”相約束,而“禮”的本質就是感情與愛。這種制度的不完善也恰恰是因為虛偽的感情與愛使“禮”變成了一紙空談。在當今的現代社會,也是如此,我們推崇古中國的文化,外國的社會學家們也為之吸引的原因就是我們重新定義了“禮”,將其從形式主義的代表變成了人性的外在表現。我們永遠不能也不可以像機器一樣用規則完全約束自己,能約束我們的只有人心中的準則,人類感性的準則。失去了人性的內涵,我們也不過是連機器也不如的行尸走肉罷了。
當然,即使我們應注重維持與完善我們自身的人性,使我們自己的人性達到更高的境界:我們也不可就此完全放棄理性思考的能力。不然無法解決未來所面臨的形形色色機器不能解決的新問題,無法在紛雜的信息中找到人類未來的出路。在人類將走上的路上,我們要用感性團結社會的力量,用理性面對發生的問題。這樣下去,人類才能走得更遠。
機器永遠只能是人類的輔助與補充,而人類則必須。永遠都是人類,而不是被機器同化,被所謂“效率”與“理性”所迷惑。人類永遠不能,也不可以,像機器一樣思考。
【思考作文】相關文章:
思考作文【精選】02-15
[經典]思考作文02-17
[精選]思考的作文01-18
(經典)思考作文03-08
思考的作文11-10
思考的作文12-22
思考作文08-13
思考作文[精選]03-26
思考作文(經典)03-12
思考作文(精選)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