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民俗的作文(通用15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傳統民俗的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傳統民俗的作文 1
我國傳統文化豐富多彩!有猜燈謎、包餃子、舞獅、剪紙等等。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我國的書法了!因為我國的書法博大精深,淵源流長。
書法是我國的瑰寶。爸爸告訴我,歷代書法家有:歐陽修、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他們被稱為書法四體。爸爸曾經帶我去看過書法展覽,有些寫得方方正正的是楷書,有些寫得龍飛鳳舞的是草書。雖然有些我看不懂,但覺得很漂亮。爸爸說,我國的毛筆書法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我們要繼續發揚光大。所以我有空就向爸爸學習寫毛筆字。我體會到一個小小的點,看起來簡單,寫起來卻很難。要是握筆的姿勢、用筆的力度不對,字都寫不好的。看來寫毛筆字也是一門學問。
我為博大精深的'我國文化而驕傲,為我國古老的書法藝術而自豪。我愛我國的書法!
傳統民俗的作文 2
在漫長悠久的歷史歲月中,春節從萌芽到定型,不斷發展,形成獨具中華民族特色、豐富多彩的習俗。
春節,是人們心中最重要的節日,在我們東北,關于春節的講究就不少。
每年過年我家都熱熱鬧鬧的,今年也不例外。大年三十那天,我早早的起了床,幫助爸爸媽媽和姐姐貼對聯,掛福字。掛福字也有講究,福字要倒了掛,這樣就表示“福到了”。媽媽每當過年時都為我們做上一桌子的大餐,今年比往年更豐盛。每年媽媽都會做魚,因為魚可以表示“年年有余”,飯桌子上不僅要有魚還要有豬蹄,豬蹄表示“有抓頭”。
吃飯的.時間到了,在這之前一定要放鞭炮,因為這樣可以去除“怪獸”來年保平安。到了晚上,燈要一直點著,這樣可以表示來年前程光明無阻。到了晚上要包餃子,在包的餃子里,只有一個放有硬幣,吃到這個餃子的人,來年一切事都會順順利利的。到了半夜12點每家每戶都要放鞭炮,因為12點后為新年,放鞭炮是喜慶新年,這個時間放鞭炮表示萬象更新,大吉大利,也代表著辭舊迎新之意。
傳統民俗的作文 3
每年六月初二為莫大一王節,是為紀念敢于反抗封建皇帝的壯族英雄莫一的。柳江、龍江兩岸的壯族群眾把他奉為祖先,在神龕上有寫有他的神位。每年六月二日為一小祭,六年一大祭。小祭是各家宰雞殺鴨,焚香供祭,求他佑護壯家人安寧。大祭十分隆重,要在莫一大王廟舉行盛大的儀式。供品用兩牲,即一頭豬,一頭牛。祭奠的也很非凡,要用豬和牛的'肉、骨頭、肝、腸等不同部位做十二道菜,少一道也不行。十二道菜也不能同時做,同時擺上神臺,而是隔一會送一道,十二道齊全,即可焚紙行禮,祭畢,將每道菜按全村戶數分份,每戶一人參加聚餐,禮成。
傳統民俗的作文 4
春節里,家家戶戶必然裝扮得紅紅的,掛紅燈籠、春聯,貼“福”字等等。總之是用紅的,穿紅的,戴紅的.,可以說“紅色”成為人們春節時最親密的朋友。傳說在古時候,由一個叫“年”的怪物,經常在春節這個節日里跑出來害人,后來得知,它非常怕紅彤彤的東西與非常大的響聲,比如一個熟透了的紅蘋果就足以嚇跑它了。后來人們就想了一個辦法,就是在過春節的時候把家里扮得紅紅的,還經常放鞭炮。
在除夕夜里,大家都要熬夜守歲。古時候,有個人曾以吟詩、打麻將來打發時光,可是現在不同了,科技發達了,一家人舒舒服服地坐在沙發上看看春節聯歡晚會,小孩子也喜歡看呢!不過為什么要熬夜守歲呢?相傳在古時候有這樣的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叫做“歲”的怪物喜歡吃成年人與老年人,不喜歡吃小孩子。可是,它特別壞,每當遇到小孩子時,就會施法把小孩子變笨。直到有一年新年的時候,一個財主給了他兒子一點錢,并給他系在錦囊里,結果當他兒子遇上“歲”時,“歲”見了這個金光閃閃的東西竟掉頭就跑。此后大家不僅夜里守“歲”,謹防“歲”的偷襲,而且也會適當地給自己的孩子一些零花錢,命名為“壓歲錢”。
新年就快到了,有那么多有趣的傳統習俗,好期待啊!
傳統民俗的作文 5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花市何處有?的士直駛望海村。”星期五,我與爸爸到江北觀音橋的望海花市去開了一番眼界。
剛進花市,一股淡淡的花香味迎面撲來。接著聽見了鳥叫聲和人們販賣物品的吵鬧聲。我想:“花市人真多,可真是熱鬧啊!”我隨著爸爸走了進去,那鮮艷的顏色明亮的照耀著我的雙眼,使我的眼睛迷蒙了,這一叢,那一簇,讓我目不暇接,眼花繚亂。我和爸爸一邊挪著小小的步子,一邊觀賞一些奇花異草。有綠葉鑲嵌著像貓瞇眼睛的斑紋,葉底是紫色的,叫“鉆石貓眼”;有像獅子頭的“三色堇”;還有能捕捉蟲子的“豬籠草”……我在花店里看見了許
多鮮花的種子,我很感興趣,并購買了既害羞又含蓄的含羞草和碧綠的寶葫蘆花種。 走過花店,我和爸爸又進入了觀賞魚市場。首先映入我眼簾的是一個生機勃勃的畫卷。那一條條可愛的小魚兒輕巧地穿過顏色各異、形態不一的珊瑚,那珊瑚似乎也情不自禁地跟著小魚跳起了“搖擺舞”,我在魚缸前看得津津有味。我還發現了一些不曾見過的小魚。有身體很長愛左右搖擺的`龍魚;有尾巴像剪刀身體漆黑的象鼻魚;有全身血紅,猶如一簇火苗的血鸚鵡……
“嘰嘰喳喳”這叫聲連續不斷,原來是一家鳥店發出的聲音,我走進去瞧了瞧。有活潑的小麻雀;惹人喜愛的八哥;全身白如雪,猶如一團棉花的鸚鵡……
清明節逛花市的人可真多啊!這些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人都來購買美麗的鮮花,去祭奠先逝的親人,以對逝者表示深切的哀思,送去一分掛念。我為這文明、古樸的民風而感到欣慰,望普天之下的中國人要繼承和發揚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清明時節——家祭無忘思乃翁。
傳統民俗的作文 6
在對色彩的崇尚上,漢族有尚紅色、貴黃色的習俗。
尚紅,早在《禮記·檀弓上》就記載說:“周人尚赤”。這種“尚赤”的風土人情在漢族古代有許多表現:中國古稱“九州”,又別稱“赤縣神州”;“赤鳥”被視為瑞鳥,又被作為太陽的別稱;純潔善良之孝子被譽為“赤子”,忠心赤誠的高尚品德稱為“赤心”;商、周光輝燦爛的青銅文化的主要原料銅,被譽為“赤金”。久而久之,本以火的顏色為“赤”,遂發展成泛指一般的紅色。
由于漢族把紅色作為吉祥、喜慶、美麗的象征,所以常把婦女的盛裝稱之為“紅妝”,并以“紅妝”代指美女;或把婦女美麗的容貌稱之“紅顏”,也指代美女;或把少婦的住房稱為“紅閨”;甚至盛裝出游的男女也被稱作“紅男綠女”。不僅如此,漢族民間把紅色作為革命的象征,歷代農民起義中,有的稱“赤眉軍”,有的叫“紅巾軍”,還有“紅襖軍”、“紅燈照”,直至現代新民主主義革命中,中共領導的工農武裝也曾稱為“紅軍”。
在漢族民間習俗的賀慶壽禮、婚禮中,均要用紅色來點綴環境,渲染氣氛,如生小孩要在門上掛紅布,賀壽的壽面要用紅紙相扎,新娘要穿紅衣,逢年過節送禮也要貼紅紙,年節及喜慶送錢要用紅紙包裝,俗稱“紅紙包”。凡此種種俗稱“紅喜事”。
漢族在尚紅的同時又貴黃。《白虎通義·號篇》云“黃者,中和之色,自然之性,萬世不易。”黃色為五色中最高貴,代表中央。因此,漢族古代皇帝均尊黃色為正色,皇帝穿的.龍袍又稱“黃袍”;祭祀時也要穿黃色的衣服以示隆重,莊嚴。
在宗教方面,不僅道教敬黃色,服黃色,而且佛教也認為黃色素雅、絕俗,有超然物外的情味,故其服裝、建筑及其他裝飾多用黃色,器皿多“鎏金”(即“涂金”)。
漢族民間貴黃最典型的是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甚至提出了“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政治口號。
此外,漢族還忌白,認為白色代表悲哀、痛苦和死亡,所以喪禮均用白色來表示肅穆哀悼。喪事又俗稱“白喜事”。
傳統民俗的作文 7
大年三十午飯過后,我來到了熱熱鬧鬧的海景路,體驗春節傳統民俗逛花街。
逛花街的由來可追溯到明朝,那時人們每當臨近春節就有到花店去賞花,買花的習慣。經過六百多年歷史不斷演化,便形成了“逛花街”。
現在,每到春節前三天,各式各樣、來自五湖四海的年花就會集中放置于街上售賣。人們將這條“花的海洋”稱之為花街。臨近春節去逛花街,行大運,來期盼明年的好兆頭也成為了一項別具特色的傳統民俗。
我遠遠望向花街,仿佛望見了一幅熱鬧的“人花圖”。人們穿著五顏六色的新衣服,興高采烈地向花農采購著年花。艷麗的玫瑰、紫里透白的蝴蝶蘭朵朵花兒欣然怒放。花農們笑得更是燦爛,因為他們辛辛苦苦培育的花兒得到了群眾的青睞。
我走進了充滿年味的花街,迎面飄來了一股芬芳的香氣。透過香味,我聞到了年花的魅力,聞到了中國年的味道,聞到了中華民俗的博大精深。
金桔樹在綠葉的襯托下顯得格外耀眼,帶給我們的是新一年閃耀的生活,吉祥如意的未來。
百合給人們的感覺,就像它自己那潔白的花瓣一樣清新脫俗
街上男女老少個個都笑逐顏開,人們手上都捧著美麗的年花,準備將美好的`寓意和年味帶回家。花兒們似乎感受到了新年的歡樂、祥和,也一起跟著人們快樂的笑。在響午陽光普照下,這條花街更加充滿活力。
花街雖然是民俗,但也少不了高科技。
一叢特別的郁金香映入了我的眼簾,深深地吸引住了我。它的特別在于比別的郁金香更大,氣味更香,他那紫色的花瓣更是引人注目。
這時,花農老板笑瞇瞇走了過來,我問道:“這些花怎么這么特別啊?”
老板笑著回答:“這是來自荷蘭的郁金香,絕對很棒。”
我疑惑不解地問道:“荷蘭的花怎么會在這呢?”
“以前,僅僅是賣一些國產的花朵,現在科技越來越發達了,都可以將國外一些別具韻味的花引進了,只要用手機預定到時間,引進商就會將花完好無損地送來,不如你掃一下二維碼吧?”老板引以為豪說道。
“為什么呢?”我又一次向老板拋出了問題。
“這是引進地的二維碼,掃描后,就可以提前預定心儀引進地的花種,種植情況等等。”
聽完后,我不禁感嘆到現在科技這是發達啊,可以將傳統的年味成為一個科技式的年的味道,使人們愛上現代化,愛上傳統民俗。
下午3點,我滿載而歸。
今天,我不僅體驗了傳統的民俗,更是在這悠久的傳統民俗形式進步中,看到了國際化、科技化的中國年味。
傳統民俗的作文 8
在漫長悠久的歷史歲月中,春節從萌芽到定型,不斷發展,形成獨具中華民族特色、豐富多彩的習俗。
春節,是人們心中最重要的節日,在我們東北,關于春節的講究就不少。
每年過年我家都熱熱鬧鬧的,今年也不例外。大年三十那天,我早早的起了床,幫助爸爸媽媽和姐姐貼對聯,掛福字。掛福字也有講究,福字要倒了掛,這樣就表示“福到了”。媽媽每當過年時都為我們做上一桌子的大餐,今年比往年更豐盛。每年媽媽都會做魚,因為魚可以表示“年年有余”,飯桌子上不僅要有魚還要有豬蹄,豬蹄表示“有抓頭”。
吃飯的時間到了,在這之前一定要放鞭炮,因為這樣可以去除“怪獸”來年保平安。到了晚上,燈要一直點著,這樣可以表示來年前程光明無阻。到了晚上要包餃子,在包的.餃子里,只有一個放有硬幣,吃到這個餃子的人,來年一切事都會順順利利的。到了半夜12點每家每戶都要放鞭炮,因為12點后為新年,放鞭炮是喜慶新年,這個時間放鞭炮表示萬象更新,大吉大利,也代表著辭舊迎新之意。
傳統民俗的作文 9
去敦煌,便是一定要一睹她那穿越百年而成就的、夢幻般不朽的文明。
站在玉門關城樓外,一條細長的線把綠洲與沙漠鮮明的分隔開來。綠與黃,生機與浩瀚,涇渭分明。傍晚,夕日欲頹,紅橙色的落日余暉籠罩大地,為蒼茫的大漠鍍上一層曙紅。幾棵胡楊挺立在遠方沙丘腳下,圍著一潭深綠的泉。一條一腳寬的小河泛著光,自遠處沙丘流淌而下匯入深綠的泉水中,在沙漠這張無邊無際的畫紙上勾勒出窈窕的一筆。晚風,攜著夕陽的溫暖與荒漠的蒼涼,吹拂著大地上的一切,追隨著幾只高飛的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千百年過去,這景象依然如故。
入夜,敦煌大大小小的夜市和露天劇場便被激活了。在城市邊緣,總能看到匠人打鐵花。金色的鐵汁穿梭于黑夜之中,在幾丈高的半空綻放,而后趕在墜地前消逝的無影無蹤。億萬火種滑過天際,仿佛朵朵菊花凌空盛開;絢麗的光彩耀眼奪目,好像天降流星紛紛落地;閃爍的鐵花完美灑落,如神祗的圖騰顯現于蒼穹。金色,屬于佛祖的顏色,屬于敦煌的顏色,點亮黑夜。
露天劇場里,自然也少不了敦煌派舞者的身影,仿莫高窟的最受歡迎。幾個身著墨綠絲帶、胭脂長裙的飛天從洞頂飛旋而下,飄飄絲帶衣裙,隨風舞動;身著水袖的`飛天,在四周相對而舞,婀娜而不媚俗。燈光在洞壁上打出莫高窟祥云、佛塔的圖紋,一尊佛像顯現其中,金光四射。恍然回頭,只見同樣衣著的飛天仙女點地跳著敦煌舞姿,手中還托著琵琶。絲竹揚琴演奏著西域特有的旋律,伴著飛天們的舞步,回環在耳邊。我不懂藝術,但我知道這就是莫高窟千年凝結而成的魂魄,是飛天成真的九重天。
迷蒙之中,我仿佛又置身于那道觀鄰立而圍的莫高窟前,置身于土坯木梯建成的洞窟之內,置身于三十多米高的如來佛彩塑下,置身于浮翠流丹的飛天壁畫中;我仿佛能看到樂尊僧人路經此地忽見金光開鑿佛洞,能看到法良禪師在此建洞修禪,能看到隋唐絲路千余個洞窟的盛世,能看到宋、夏、元、明停止開窟的沒落,能看到清朝藏經洞現舉世震驚的激動,能看到王道士大意失佛經的無限悔恨,能看到一件件文物回家的欣慰與自豪。
莫高窟,走過千百年如夢般的歷史,留下一路滄桑的輝煌。
我在此時此處,卻又不知自己身在何方。
夢回敦煌,夢的是被鐫刻成永恒的遙遠塵世,回的是屬于生命與神祗的璀璨文明。
傳統民俗的作文 10
隨著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和新農村住房的改善,許多人告別了建筑群,紛紛搬進高聳的建筑。以前拿著飯碗出門的情況越來越少;過去,芝麻糖、年糕等年貨都是自己做的。孩子可以熬通宵等著第一口吃的,現在什么都可以買,隨時買,不用自己動手,也不用盼著過年。再吃;以前過年從第一天到第十五天都是拜年,現在幾乎都被電話或者手機信息代替了。所以總聽大人說年味越來越淡。
今年,我來到家鄉過年。我以為我只是在家看電視吃零食。沒想到今年村里組織了一系列的燈會活動。
燈籠?我們城市的`孩子甚至成年人可能都不太了解。它是蕪湖民間春節期間以戲劇形式進行的一種表演活動,也被列為安徽省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燈籠里的人物都是三國演義和楊家將劇中的英雄。我演岳飛的兒子,——岳云。走燈的方式也很特別,是根據《孫子兵法》演變而來的。我們孩子要提前一周被師傅領著,每天訓練幾個小時!否則你一個人出了問題,會影響整個團隊。
正月初一,我們凌晨三點起床,開始準備。要穿京劇的妝容,一頂華麗的戲曲帽,一匹假馬,一套戲服,褲子上有兩個鈴鐺。忙到9點,我們就用鞭炮開始了“表演之旅”。
我們要去一個關系很好的鄰村演出。無論走到哪里,我們都會選擇一個開闊的地方表演。我們會隨著鑼鼓變換位置,包括:八卦圖,四馬親親,蓮花水,龍蝦戲水.
中午,村里會給我們準備好吃的。這里也有很多門道:進門不能踩門檻;安排你坐在面向門口的長椅上,坐著不能走動;不能自己夾菜,進門不能說話,不要揮手;吃完飯,你要圍著他們的餐桌和床轉圈,兩邊互相繞圈才能走路。
就這樣,我們一直忙到晚上八點才到家,每天還要走四五十英里。雖然很辛苦,但是我嘗到了燈籠的樂趣。
在串燈里,我感受到了久違的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鄰居之間的熱情問候,村莊之間的濃濃鄉愁。同時也體驗了民間燈籠3354的魅力和文化內涵。
今年,我的中國年,很有味道!
傳統民俗的作文 11
過春節了,孩子的臉上露出了春節特有的快樂,大人們一年的勞累得到了安撫,春節是多么重要的節日啊!
走在有濃郁春節氣氛的大街上,到處張燈結彩,每棵樹上掛滿了大大的紅燈籠,市場里熙熙攘攘的'人群都穿著厚厚的棉襖,嘴和鼻子前有一絲白氣慢慢的上升。市場里的人手里都提著年貨、拿著鮮花、捧著桔子樹、抱著娃娃,場面熱鬧極了,臉上都掛滿春節到來的喜訊。
回到家里,鄰居一家三口都在搞衛生,媽媽忙著對我說:“襯現在得閑,我們也開始打掃一下里屋吧!”我會意的點了一下頭,媽媽給我一對乳膠手套和毛巾,接著我們倆熱火朝天的干了起來。先抹門,后抹窗,不一會兒我和媽媽把整個房子里屋外屋都打掃的一塵不染,這樣更加能顯示出新年新氣象的習俗。
年三十早上我們要把去年所有的春聯和福字都撕下來,貼上新買的,這叫除舊迎新。晚上,一家人圍在一起吃團年飯,在外打工的人也要會到家里,團年飯里會有很多菜肴,還有飯要多煮一些,留下一寫剩飯過年,這樣寓意年年有余,每年都有吃不完的飯。
年三十晚是舊年的最后一個晚上,所有人都要守歲,不能睡覺除了小孩和老人,守到新年到來。早上我們一家大小要去走親戚,到親戚家里拜年,當然親戚來會來我家所以要安排幾天去親戚家,還要有幾天要待在家里招待親戚朋友,春節之后還有元宵節,元宵節的主角是湯圓了,湯圓意味著團團圓圓。
春節代表了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豐富民風民俗,春節在中國人的心中有著不可缺少的地位。
傳統民俗的作文 12
鑼鼓陣陣,鞭炮聲聲,傳統民俗中張揚的舞龍,鏗鏘有力的鑼鼓,以及歡快的民樂表演都令我深愛。
愛在奔騰跳躍的舞龍節目中。廣場中央,舞龍的隊伍已經就位,只見龍頭上兩只龍眼炯炯有神,直視前方,龍嘴微張,似噴云吐霧,龍須也隨風而擺,龍身上的金黃色鱗片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音樂響起,隨著舞龍人的舞動,龍頭時而昂揚向上,氣宇軒昂;時而又頷首微低,不怒自威;長長的龍身也隨著龍頭上下翻滾,一會如蛇形盤旋,所向披靡;一會又如蛟龍出海,直沖云霄,頗有橫掃千軍萬馬之勢。
愛在鏗鏘有力的鑼鼓聲中。幾位鼓手頭上系著白羊肚毛巾,身穿大紅馬甲,黃色褲子,腰間還系了一條大紅色綢帶,只見他們輕盈揚起鼓槌又沉重落下,那鼓聲便一會兒如春雨般輕盈的灑落,一會兒又如雷鳴般震耳欲聾,那綁了紅綢帶的鼓槌也上下翻飛,他們后背微弓,腳步隨著鼓點左右跨越,腰部也十分夸張的扭動著,他們還時不時地齊聲吶喊,真是振奮人心,看了這鏗鏘有力的鑼鼓表演,我的心也澎湃起來。
愛在輕松歡快的民樂表演。舞臺上幾位樂手相互配合著演奏了一首又一首民謠,只見他們手指靈活地在樂器上彈奏,時不時還相互對視一下,或走下臺與觀眾互動。好幾位吹奏的臉色都泛紅了,可依然盡力的演奏著,見他們吹奏的如此賣力,臺下的.觀眾也情不自禁的為他們鼓掌叫好,觀眾的叫好聲伴隨著音樂聲氤氳在空氣里,讓過年的韻味更加濃厚。
傳統民俗,歷史悠久,讓我們走進民間,貼近生活,去盡情地感受那傳統民俗的魅力吧。
傳統民俗的作文 13
傳統,是世代相傳的。古人留給我們的傳統,就像一顆耀眼的明珠,鑲嵌在世界的東方——中國的土地上。
說到傳統,許多人會想到各式各樣令人垂涎三尺的美食小吃,那一個個老字號都是那么的有名聲,有生命。而我們東莞的東坑鎮,就有一美食叫“糖不甩”。相信你已經耳熟能詳了吧?相傳,這還和八仙有關呢。當時東坑鎮的人們都吸毒鴉片,整個東坑鎮都民不聊生。八仙想盡了辦法,卻還是不起作用。于是,八仙中的呂洞賓把仙丹制成了糯粉丸,這就是“糖不甩”,村民們吃了糖不甩后果然很有效果。所以,“糖不甩”也是東坑的一個象征。
除了小鎮傳統美食,我們春節的美食是我們祖國的一顆明珠,一個偉大的象征。比如說,春節元宵吃的湯圓,那種用白糖,芝麻,豆沙等等做餡的湯圓,都是中國人民的喜愛;又比如說年糕,年糕的“糕”和“高”同音,寓意小孩吃了以后,“年高”,年年快高長大,健健康康地成長。我們可以看出,在傳統美食中,表達了中國人對生活的熱愛,對平安生活的祈求。
還有春節的餃子,也是我們祖國的傳統美食。其實,餃子在公元196年就有了,但那時的餃子不叫餃子,而是叫“嬌耳”。餃子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深受廣大市民的喜愛。這是一種在春節時常的食物,有些地區在冬至也有吃餃子的習俗。吃餃子的.時候,有些人總是把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作餡兒包入餃子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以后的日子會更加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所以,餃子有代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求。
平時中秋節的月餅,也是我們中國“傳統民俗”的一種象征。早在殷、周時期,月餅就已經出現了。不過那時候的月餅跟現在大不相同,那時的月餅名“胡餅”。后來,月餅的制作從唐代以后越來越有考究,出了許許多多有名的餅店。蘇東坡有句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餅的習俗才開始流傳。
民間的各種美食,都得到了人們的青睞。這是我們中國的一種象征,也是在美食界上一顆燦爛的明珠。
傳統民俗的作文 14
隨著城市的建設飛速發展和新農村的住建完善,許多人都告別了大雜院,相繼搬進了高聳如云的樓房。以前,那種端著飯碗去串門的情形越來越少了;以前,芝麻糖、年糕等年貨都是自己做,小孩可以整夜不睡覺等著吃那第一口美食,可現在什么都能買到,什么時候都能買,不用親自動手,也不用盼到過年再吃;以前初一一直到初十五都在拜年,現在幾乎都被電話或手機信息所代替了。所以總聽大人說年味兒越來越淡了。
今年我又來到老家過年,原本以為只是在家看看電視吃吃零食,沒想到今年村里組織了串馬燈的活動。
馬燈?我們城里小孩甚至大人可能都不太了解。它是蕪湖民間在春節間搞的一種帶有游玩形式的演出活動,它還被列為安徽省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呢!
馬燈里面的人物全是“三國演義”與“楊家將”等戲里的英雄,我在里面扮演的是岳飛的兒子——岳云。馬燈的走法也是有講究的,是按照孫子兵法演變而來的。我們這些小孩都得提前一周,由大師傅帶領著,每天要訓練好幾個小時呢!否則你一人走錯,會影響整支隊伍的。
到了正月初一,我們凌晨三點起床,開始準備。要花上京劇的妝容,戴上華麗的戲帽,身上套著假馬,穿著戲服,褲子上系著兩個鈴鐺。一直忙到9點,我們在鞭炮聲中開始了“表演之旅”。
我們要去關系比較好的鄰村表演,每到一處,我們都會選一處空曠的地方表演,我們隨著鑼鼓點,變換陣勢,包括:八卦陣、四馬親嘴、荷花出水、龍蝦戲水……
到了午時,村里都會準備豐盛的佳肴招待我們。這里的門道也很多:進門不能踩門檻;安排好你坐在朝門的長凳上,坐了就不能隨意走動;不能自己夾菜,進門就不能說話,不要就擺擺手;吃完飯得圍著他們家的餐桌和床繞一圈,雙方圍繞對方繞一圈,然后才能走。
就這樣我們一直忙到晚上八九點才能到家,一天下來要走四五十里路,雖然十分辛苦,但是我嘗到了馬燈的樂趣。
在串馬燈中,我感受到人與人之間久違的親切感,鄰里之間熱情的招呼,鄉村之間濃濃的鄉情,同時也體驗到民俗——馬燈的魅力和它的文化內涵。
今年我的中國年,過得很有年味兒!
傳統民俗的作文 15
月華沐地,氤氳的香氣讓屋內的人影顯得不真切。庭院內有兩棵樹,一株是桂花,一株也是桂花,準確的說是用來制香的“木犀花”。仍舊含苞待放的它們已然被剝奪了芬芳。
我知道,每年祭祖的日子到了。
每年十月十五都是祭祖的日子,一家人赴家族神龕,有最年長者取出祖傳的香篆,安置在被兩只同黃獅子馱扶的紫砂宣德爐中。再由次年長者制香“沉,檀,各一兩,麝,涎,各一錢,如法燒”。而作為最年幼的我則是負責焚香后的理香灰等雜活。
“花氣蒸濃古鼎煙,水沉春透露華鮮”,淡薄的`霧氣自精巧的紫砂爐中裊裊升起,散成千萬細縷向屋內四處奔散,漫漶了眼前的一切。香盤上未能在枝頭綻放的桂花在香氣的敲門下耷下了花瓣,淡紫色的煙從中泄露出來,似是昨夜春雨過后的凌晨,還留有晶瑩剔透的露珠。木樨香雖沒有古龍涎那般昂貴,卻低調,不奢華,亦是對先祖們莫大的敬重。
素馨的花香只是芬芳的前調,沉香和檀香使味道變得更加濃郁,還有麝香的暗中輔佐作為香的底蘊。如麻似的心也逐漸心曠神怡,香也從如絲如縷變成云霧繚繞。
輕煙裊裊中,我仿佛看到一位位先祖微笑著,娓娓道來為后世子孫講著一代代的故事;我仿佛跟隨他們穿梭在歷史的風塵中,見證著祖祖輩輩的生活和命運;我輕嗅著縷縷清香,摩挲著歷史和文化留下的印記。煙靄杳杳,靜心祭之,層韻漸開,幽芳沁人。似一場靈犀的相遇,恍惚間重臨一回先祖們經歷的光景,對典雅文化的敬仰,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未來后世的期待……
香閉,故事講完了。
我輕輕將爐中的香灰理好,置于桂花樹下泥土深處。
【傳統民俗的作文】相關文章:
傳統民俗的作文01-15
[精選]傳統民俗的作文01-15
[集合]傳統民俗的作文12-26
關于傳統民俗作文04-15
元宵傳統民俗作文范文06-19
傳統民俗的作文600字05-22
傳統民俗的作文(精選20篇)12-05
傳統民俗作文600字05-22
有關傳統民俗的作文(精選40篇)08-22
有關傳統民俗的作文(精選41篇)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