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民風的作文匯總十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民風的作文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民風的作文 篇1
清明節到了,我很想念您——外婆!這只是一個借口,不是清明節,我依然想念您!
雖然我今天無法趕到外婆的墳前,但是我知道外婆一定是最開心的,因為在今天我們很多親人都特別的想念您。
我三月份回家參加了奶奶的七十大壽,去給外婆掃墓,插親。感觸很深。
很多時候,我們做晚輩的都是感受不到他們對我們深沉的愛,有時候或許還覺得他們多濾了。隨著我慢慢長大,知道了有很多事情是我不能控制的,比如人的生老病死。
從小我最喜歡外婆,雖然她文化程度不高,在農村里是個很平常的人。她對我特別的好,有什么吃的總是留著,等我周末從枝江趕到那里吃,記得有幾次我很小的時候,她偷偷給我吃東西,其實吃到的東西已經壞掉了,我不懂,吃完了就拉肚子,媽媽還會怪她!不可否認,外婆很偏心,她有一個孫子,兩個孫女,我一個外孫。按道理說應該喜歡的是孫子啊,可是她從小就特別疼愛我,常常也會引起媽媽的話語。
在我上初二那年,我父母協商要離婚,問我跟著誰?我當時很迷茫,我說我想跟著我外婆過日子,當時我就是這樣想的,就算世界上的人都離棄了我,我的外婆不會!雖然最后沒有如愿,但是我還是在心中有個想法,等我安家了,把外婆接過來跟著我住!結果還沒有等到我大學畢業,外婆被查出來是癌晚期,我悲痛欲決!
總是等到我還沒有做到的時候就失去了,我心中永遠的遺憾——曾經答應外婆要陪她坐飛機去上海玩的@!
我親愛的外婆,您在天堂還好么?
民風的作文 篇2
上個暑假,媽媽帶我去云南石林旅游,正好趕上了農歷六月二十四彝族的火把節。
熱情好客的彝族導游舉著小紅旗對我介紹道:“古時候有個魔王的堡壘久攻不下,于是改為羊群火攻,在每只羊的雙角和后退綁上火把,驅羊進攻,果然大獲全勝。人們為了紀念這場戰爭,在每年的農歷二十四日就要耍火把慶祝,因此就有了火把節。
夜幕降臨了,天上剛剛出現幾顆星星。我看見年輕人們迫不及待地抱著一捆一捆的柴火,架在空地上,準備篝火。
晚會開始了,幾個小女孩唱了一首民歌的開頭,一唱完,全部的人都唱了起來:“咿咿娜給喲喲——哦都麗娜。”在場的彝族人民和我都穿著充滿花紋的名族傳統衣裳:一些壯漢和小伙子們普遍穿著顏色深沉的衣裙,寬大的衣袖上有著斜線和紋路;美麗的少女和婦女通常在頭上圍一塊頭巾,衣服的顏色艷麗,花紋是許多個月亮。男女老少們唱著歡快的民歌兒,一齊翩翩起舞,像紛飛的彩蝶。旁邊的游客,也隨著他們的音樂手舞足蹈,我也不列外,跟著音樂的節奏跳了起來,“咿咿呀呀”地跟著他們唱起來。隨著歡樂的歌聲,大家都點燃了手中的火把,我也好不膽怯地將火把點燃了。在歌聲中,一個粗壯的聲音叫起來:“大家一起把火把聚攏在一起!”所有人都將火把舉起來,這個火團極其刺眼,黑夜被照的如同白天,火光找的每個人的臉上笑嘻嘻的。
火把熄滅了,這片空地在一起沸騰器來——人們把手在火把上的灰燼涂抹,再涂抹在自己、好朋友、家人的臉上,意思是讓他人健康平安。一陣涂抹后,我和媽媽都變成了“包青天”。整個空地都充滿了笑聲。
多么快活的節日啊!云南的民風民俗就是這么有趣。望著那一團團跳動的火苗,心里樂滋滋的!
“火把節”是彝族人的一個傳統節日。這里有一個美麗的故事,讓我來講講吧!關于“火把節”的傳說,奶奶是這樣說的:古時有個魔王殘酷迫害百姓,群眾無可忍受,便群起而攻之。但魔王堡壘久攻不克,于是改為用羊群火攻,即在每只羊的雙角和后腿綁上火把,驅羊進攻,結果獲勝,人們為了紀念這次斗爭勝利,于每年夏歷六月二十四日耍火把相慶,由此形成了“火把節”。但姐姐是這樣說的:在農歷6月24日這天用火把焚燒了害蟲,戰勝了天神,于是彝族人民把這天定為“火把節”,代代相傳。
“火把節”的節目特別有意思,男人們參加摔跤、斗牛、斗羊、斗雞、賽馬、爬桿等項目;婦女則唱歌,吹口弦,彈月琴。最美的要數選美了。你看那一個個美麗的彝族姑娘手里拿著黃傘,牽著美麗的鑲包,還有一個個帥氣十足的美男。
“火把節”那天家家殺牲以祭祖先,飲酒、吃坨坨肉。當夜幕降臨時又集中到一處點燃篝火,打著火把,唱歌、跳著美麗的達體舞,一直玩到天亮才結束。
吃過飯以后,差不多天黑了,火把節歡慶開始了,一位吹笛子的長者站在所有人的中間,這位長者可以算是村里比較有本事的人,因為吹笛子的手藝只傳授給他的兒子沒有兒子就傳授給他信賴的人,在這位長者的旁邊有一堆篝火,大家圍成了一個圈在一起跳“踢腳舞”跳了好一會兒舞,人們拿起了火把在篝火上把火把點燃了,人們舉者火把在田野上跑,我看見點點星光和點點火光,火把每到一個人身旁都要圍著火把繞代表著吉祥、平安,大家都盼望秋天能有好收成,從他們的笑容中看見了他們秋收時的樣子。
在中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大小涼山,關于火把節由來的傳說很多。
其中影響最大,流傳最廣,最具代表性的是彝族英雄斗敗天神惡魔,團結民眾與邪惡和災害抗爭的故事。
相傳在遠古的時候,天上有六個太陽和七個月亮,白天有烈日的暴曬,晚上有強光照耀,土地荒蕪,妖魔橫行,世間萬物面臨著滅頂之災。就在這個時刻,彝族英雄支格阿龍射死了灼熱的五個太陽和六個月亮,馴服了剩下的最后一個太陽和最后一個月亮,治服了肆虐的洪水,消滅了殘害人間的各種妖魔。
但是,統治天地萬物的天神恩體古孜看到人間如此繁榮富足,心懷不滿,于是年年派他的兒子大力神斯熱阿比率天兵到人間征收苛捐雜稅。后來支格阿龍的故鄉出了個彝族英雄叫黑體拉巴,他力大無窮,智慧超人。一天,黑體拉巴上山打獵,高亢的歌喉引來了另一座山上牧羊的姑娘妮璋阿芝悠揚婉轉的歌聲。
早就對妮璋阿芝垂涎三尺的大力神斯熱阿比聽說了兩人的戀情,心里交織著憤恨和嫉妒。沒過多久,忍耐不住嫉恨的斯熱阿比便下凡挑戰,想與黑體拉巴摔跤決斗。結果在摔跤決斗中,被彝族民間英雄黑體拉巴摔死,天神為此大怒,便放出鋪天蓋地的天蟲(蝗蟲)到人間毀滅成熟的莊稼。
妮璋阿芝翻山越嶺,找到了天邊的一位德高望重的大畢摩(祭司),畢摩翻看了天書,告訴妮璋阿芝:消滅蝗蟲,要用火把。妮璋阿芝和黑體拉巴帶領民眾上山扎蒿桿火把,扎了三天三夜的火把,燒了三天三夜的火把,終于燒死了所有的天蟲,保住了莊稼。看到這情景,體古孜使用法力將勞累過度的黑體拉巴變成了一座高山。妮璋阿芝看著這一切,傷心欲絕,痛不欲生,在大畢摩的祈禱聲中舍身化作滿山遍野美麗的索瑪花盛開在黑體拉巴變成的那座高山上。這一天,正好是農歷的六月二十四。
從此,彝族人為了紀念這一天,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四這天便要以傳統方式擊打燧石點燃圣火,燃起火把,走向田野,以祈求風調雨順、來年豐收。
民風的作文 篇3
臘八這一天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并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后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
更為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干的脆棗作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藥、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見到。
臘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著吃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余"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
臘八粥在民間還有巫術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種著花卉和果樹,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臘八粥,相信來年多結果實。
在臘八這一天,大家除要喝臘八粥外,還要吃臘八飯、泡臘八蒜。
臘八這一天,除祭祖敬神外,還有悼念亡國、寄托哀思的。
在東北也有諺語“臘八臘八,凍掉下巴”的之說,意指臘八這一天非常冷,吃臘八粥可以使人暖和、抵御寒冷。
“臘八粥,吃不完,吃臘八粥便豐收”。農歷臘月初八,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臘八節”。關中一帶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煮上一鍋“臘八粥”,美餐一頓。不光大人、娃娃吃,還要給牲口、雞狗喂一些,在門上、墻上、樹上抹一些,圖個吉利。
民風的作文 篇4
過年了,這是一年當中辭舊迎新的時刻,而且過年是我們國家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從很早的時候我們就開始慶祝新年了,而且還流傳下來了許多習俗,至今人們都保留著,比如貼對聯,吃年夜飯,拜新年。
每一年的大年三十下午,爸爸和我就開始貼對聯,我們先準備好漿糊,然后我拿著對聯來到大門下,爸爸把漿糊涂在門墻上,我們急忙把對聯貼了上去,看著那大紅吉祥的對聯,把我家的大門裝飾的很漂亮,我們的心里就非常美。
貼完對聯后,到除夕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吃團圓飯,我們也不例外,我們一家子團聚在桌子邊,一起吃團圓飯,喝團圓湯,歡迎新的一年到來,媽媽一邊吃一邊吩咐我說:“不能打破東西,也不能說”壞話,呀!
過了除夕后,到大年初一的時候,我們就穿上新衣服,去拜年了,一聲聲“新年好!”道出了人們心中最大的祝福。
民風的作文 篇5
家鄉的春節按照我們家鄉的習俗,春節就是在除夕那天開始的。到了除夕,家家戶戶都忙碌起來。大人們要上街買很多菜和零食回來,還要打掃衛生,而且家家戶戶都要貼上對聯和紅艷艷的“福”字。有一些人家帖的是倒“福”,有一些帖的是正“福”。我就問媽媽:“為什么有一些家是倒“福”呢?”媽媽笑瞇瞇地說:“倒“福”和正“福”都是一樣的,它們都是代表福氣來到了。”
媽媽又對我說:“除夕要守歲,不到十二點是不能睡的。守歲,就是全家人要在除夕的夜晚用虔誠的心守住平安。”午夜十二點整,家家戶戶都放起鞭炮和煙花,頓時,整個城鎮響聲四處,真是震耳欲聾,熱鬧非凡呀!到了正月初一,爺爺.奶奶會煮我們最喜歡吃的東西,比如:龍蝦.蝦菇.螃蟹.海蟄皮.蝦.跳魚等。吃過了飯,小孩子們都要去給長輩們拜年,拜了年,長輩們會給小孩子們壓歲錢,有的孩子會拿錢買玩具,也有的會把錢存起來,將來再買學習用品。
拜完了年,大人們就要上寺廟去進香。在我們老家有很多寺廟,每個寺廟都要進香。等大人們進完了香就會帶著小孩子去游樂園.公園等。正月初一就這樣過了。到了元宵節,是我們家鄉最熱鬧的一天,也是我們小孩子最渴望的。最歡喜的時刻到來了,因為家家戶戶都擺上了年貨,每家都要殺雞來拜神,桌子上堆滿了糖果點心等之類的東西,小孩子都喜歡吃的,有一些嘴饞的孩子會忍不住偷一個吃呢!
讓孩子們開心的不止這個,是在公廟上,擺著許多各色的旗子,讓人來拿著,干什么呢?對了,就是游村,還有醒師,每逢家節,都有機會的,這就是我家鄉的春節風俗習慣。春節過后,小孩子們要上學了,大人們也去做平時該做的事了。我真是難忘家鄉的春節呀!
民風的作文 篇6
我盼了好久的,終于盼來了火把節。今年的火把節是怎樣的呢?一起去看看吧!
在彝海公園里,天剛黑就已經準備要開始祭祀活動了,人們用最古老的鉆木取火方式來點燃今年的圣火,太陽女舉著火把圍成了一個三角形,她們舉高火把點燃了七星燈同時也點燃了火堆。七星燈被點燃后禮花也綻放了。漸漸的禮花形成了一個火堆的形狀,仿佛在為彝族火把節的一切歡呼。在夜晚,人們圍著大大小小的火堆,跳起了左腳舞。大大小小的炎堆挨在一起,形成了一條巨大的火龍在左右移動著跳舞,它好像在呼喚著人們,讓人們一起來跳舞。聽,音樂響起了,三弦彈起了,人們唱起來了,大伙歡快極了,小朋友們跳起來了。在這里人們圍成了大大小小的圈子。這里管你認識不認識都拉著手并著肩,在一起舞蹈。這么隆重的場面當然也少下了我了,我左邊拉著大姐姐右邊拉著小弟弟,雖然下怎么會跳,但還是跟著節奏跳著、唱著。
在桃源湖,音樂噴泉開始了。在噴泉里露虹燈亮著,把水花照得五彩繽紛。水花時快時慢、時粗時細。有時像小松鼠左蹦右跳,有時像小鹿在跑步,有時像兔子在和烏龜賽跑,還有時像小姑娘在翩翩起舞。
火把節很快就結束了。我還沒有玩夠呢!我真希望一年有很多個火把節,這樣我就看更多的精彩節目表演 。
民風的作文 篇7
東莞人把“春節”、“過年”叫做“做年”。這與東莞人過其他節日時叫做“做時做節”是一樣的,也許是因為每到過節的時候,總有很多風俗事項要做的緣故吧。
做年的準備工作很早就開始了。秋收之后、冬天開始之時,把新米放到鐵鍋里炒成金黃色,舂成米粉,拌上紅蔗糖,摻入炒花生仁,放在木制的模型里,用小木槌敲實,印出各種吉祥的花紋,做成一個個米餅,用炭火烘干。這就是硬餅(炒米餅)。硬餅印好后,整個冬天都可以食用,同時,也是做年“奉神”(祭祀)時必不可少的供品。印硬餅的時候,親人、鄰居都會來幫忙,大人、小孩齊動手,忙碌上一整天。十幾個小木槌“篤篤”地敲在硬餅上,發出清脆的聲音,很遠都可以聽到,成為如今一種溫馨的回憶。印完硬餅后,到整(也就是做)油角時,就真的感到新年快要到來了。油角是在過年前十天半月時做的,用面粉拌上雞蛋、豬油做成皮,用砂糖、花生仁做成數(也就是餡,可能出自“心中有數”),包好后用拇指捏出一列整齊的紋,再放到油鍋里炸成金黃色。做得好的油角是很松脆的,也很香。在做油角的同時,也做糖環、碌堆。糖環、碌堆都是用糯米粉做的。加入白糖,和成粉團,壓到木制的模型里,用刀切出環狀、帶花紋的一片,放到油鍋里炸成圓形,就是糖環。把粉團捏成一個杯狀,再輕輕地把杯口收攏,往里頭吹氣,把它吹脹,底部沾上一點芝麻,放到油鍋里炸成一個圓球,這就是碌堆。糖環、碌堆都是做年時的供品。圓圓的形狀,當然寓意團團圓圓了,也有“煎堆碌碌,黃金滿屋”吉利說法。廣東話里有個成語叫“年晚煎堆”,意思是人有我有。是的,到了年晚,哪家哪戶沒有煎堆呢?
“年廿八,洗邋遢”,做年之前,當然要把家中各處清洗得干干凈凈,這一項就夠忙上一兩天了。
還要貼對聯、揮春、門神。對聯是寫在橙紅色的灑金箋上的,聯語因應貼在不同的地方而有所不同,但無不代表了主人在新的一年的祈求與祝福。例如,貼在大門上的有“玉堂富貴,金屋榮華”,橫額是“五福臨門”;貼在花園門口的,要貼合春天的主題,橫額是“滿園春色”;貼在廚房門上的,少不了“山珍海味”、“美味佳肴”的字眼;貼在后門的橫額,通常是“后來更好”。揮春就是寫在對聯紙上的四字吉祥用語,如新年進步、恭喜發財、生意興隆、百年好合等等。貼好對聯、門神后,用大桔、肥豬肉、柏葉串成一串,掛在大門門框的頂部,寓意是大吉大利、家肥屋潤、長福長壽。貼上了嶄新的對聯,新屋、舊屋都頓時煥然一新,做年的氣氛也越來越濃了。
貼完春聯,還要到花市買花回來,擺放在家中,營造春天的氣息,同時,也有花開富貴的寓意。花市是一年一度的,臨近年晚,花市里就擠滿了買花、看花的人。花的品種真可謂琳瑯滿目,珍貴的有蘭花、牡丹、茶花,一般的有杜鵑、水仙、郁金香、玫瑰、桂花等等,最普通的就是顏色不同、花型各異的菊花和芍藥(其實是大麗花)。也有盆景和綠色植物,如常青藤、萬年青、金錢樹;也有用來插花的,如菊花、富貴竹、劍蘭、百合、銀柳、雞冠花等。當然,最少不了的年花,就是代表大吉大利的大桔。無論貧富,無論是幾千元的大桔樹還是幾元錢的小桔子,做年時每家每戶都要在家里擺上一盆,不然,真的不叫做年了。花市的另一道風景是賣桃花,數十位花農把桃花用摩托車、單車載著,待價而沽,擺滿了一整條街。燦爛的桃花綴滿了枝頭,最是能體現春天已經來臨的氣息。
過年前,還要買兩根帶著青葉的甘蔗回家,放在家中,這叫做“傍年”。這兩根甘蔗在做年期間是不吃的,也許放上一整年也不吃,寓意是生活象甘蔗一樣甜。
年晚了,要賣懶。年晚那天早上,用“崧木(蘇木)”(一種木頭,用作天然的紅色素)加上堿水,熬出紅色的汁,放入雞蛋,染紅,煮熟,就做成了賣懶的雞蛋。這種紅雞蛋除了“奉神”外,家里大人小孩每人都要吃一個,而且小孩子的雞蛋一定要分一部分給別人吃,意思就是把身上的“懶”脾氣“賣”給別人。能把懶賣掉,固然很好,但要一個饞嘴的小孩把自己的雞蛋分一點給別人吃,就真的有點難了。若是真的要分,那就分指甲那么大的一點點吧。小時候有首童謠是唱賣懶的,開頭兩句是“賣懶啰,一齊來”,后面幾句就記不得了,應該是很好聽的。到了年晚賣懶,真的是在過年了,到處都飄著做年夜飯的炊煙,過年的氣氛已經很濃很濃。
年夜飯當然是一年中最隆重的家宴。年夜飯的菜大概有雞、鵝、肉等,豐富程度與美味度,就要看一個家庭的財力與主婦的手藝。芹菜是少不了的,因為芹菜寓意著“勤力”。
年夜飯的主食并不是飯,而是湯圓。湯圓是用糯米粉做成的,里頭并沒有餡。把加入了肉片、黃芽白(一種長條形的大白菜)等各種配料的湯燒開,用糯米粉加水搓成長條,手指輕輕捏出一小顆,搓圓,直接放入湯里煮,就做成了寓意團團圓圓的湯圓。賣懶時染紅雞蛋的“崧木”水,另一個用途是用來染年夜飯時吃的紅湯圓。雪白的、渾圓的湯圓中間,加入了若干的紅湯圓,不僅顏色很鮮艷、好看,當然也有吉祥、如意、紅運當頭的意思。
辛苦了一整年,到了年晚的時候,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豐盛的晚飯,歡聲笑語、共敘天倫,這是什么都代替不了的幸福。
吃過年夜飯,主婦就要忙著準備“奉神(祭祀)”。“奉神”的主要供品有:大桔、錢盒、水果、蔗果、碌堆、硬餅,酒、茶,元寶、臘燭、香等。錢盒是一個分隔成若干個小格的盒子,分別放上糖環、油角、糖蓮藕、糖馬碲、糖椰角、紅瓜子、各種糖果等賀年食品。蔗果就是幾段刮干凈了的蔗,取“甜”的意頭。子時(晚上十一點)之前,開始奉神。奉神是感謝各位天神、感謝土地、感謝列祖列宗,許愿家人平安、健康、幸福。子時的鐘聲一敲響,鞭竹便響起來了。響亮的爆竹聲,會持續一整夜。雖然說是有點吵,但如果沒有爆竹聲,如果沒有了在門前鋪滿了一地的紅彤彤的爆竹紙,又怎么叫過年呢?
一覺醒來,便是新的一年了。什么都是新的,包括新的衣服。
新年第一件事,便是見到每一個親人、朋友都要恭喜一番,恭喜爸媽身體健康、心想事成,恭喜伯父生意興隆、財源廣進,恭喜朋友步步高升、早生貴子,恭喜老人龍馬精神、身壯力健、越老越福……恭喜的話總是說也說不盡。恭喜之后,當然要派利是啦。“利是”由長輩派給晚輩、已婚的同輩派給未婚的同輩。不管年紀多少,只要未結婚,都只有收利是的權利,沒有派利是的義務。年紀小的派利是給年紀大的人是很經常的情況。
到親人、朋友家拜年,嗑嗑紅瓜子,吃點賀年糖果,大家團聚在一起,恭喜一番,聊聊家常,到處都是喜氣洋洋。
新年期間,主婦的很重要的事情是奉神。在家里,在廟里,在祖屋里,都要奉。供品中,兩根青蒜是少不了的,寓意是多子多孫(“蒜”與“孫”同音)。年初二是“開年”,意思是新的一年正式開始。“開年”的祭品中有一條用米酒灌醉了的活鯉魚,用一條紅紙圍在魚身上,寓意“年年有余(魚)”。這條鯉魚在奉過神后,要拿到河里放生,與佛教的放生是一樣的。年初二,通常一家人會到媽媽的娘家拜年。
孩子們最喜歡做新年了。做新年可以穿新衣服,可以吃很多很多的過年食品,更可以“兜(要)利是”。有了利是,就可以買煙花,買玩具,到處去和小朋友們一起玩。
新年的一個重要節目是舞獅、舞麒麟。獅和麒麟略有不同,但都是模仿獅、麒麟的習性、神態,如出洞、上山、遇險、稍睡等,高潮是采青。神態活現,動作逼真,仿如真獅、真麒麟在人們面前舞動。
舞完獅或麒麟,就會表演武術,如南拳、大刀、關刀、長矛、棍,也有鋤頭和齒耙。最有趣的是打藤遮(也就是用藤做的盾牌),通常都是由最矮小的人來表演,躲在藤遮里拿著刀一晃一晃的,一副膽小受怕的樣子;高潮是頭頂著藤遮,在地上一連打上十幾個滾,最引人發笑。三四歲的小孩子也會上場表演,通常是打拳。鼓著腮幫,揮著稚嫩的拳腳,打起來還真有板有眼。打得起勁之時,擠得里三重外三重的觀眾,當然少不了報以熱烈的掌聲。如果大家表演得不夠好,老師傅就會親自出馬,緊束腰帶,赤膊上陣,以一套剛勁有力、可以***老虎的南拳答謝觀眾。打到興奮之處,還會大吼一聲。既然是師傅,這吼聲當然也比徒弟們來得大聲和震撼人心。
舞完獅或麒麟、表演完武術,就會舞著獅或麒麟到各家各戶去拜年。主人會奉上一封利是以答謝并圖個吉利。
年初七是人日,也就是所有人的生日。年初一到十五都是做年,都可以派利是。是的,做年除了向大家拜年、恭喜大家、吃紅瓜子,最重要的就是派利是、收利是了。利利是是,正是所有人都期望的。
民風的作文 篇8
按照廣西的老規矩,春節差不多從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就開始。這天,是傳統的小年,是灶神爺升天的日子。人們殺雞宰鵝祭拜灶神爺,企盼在新的一年里衣食無憂。
臘月二十五左右,人們必須選出一天來把家里打掃得一塵不染。此外,人們還要買菜,割肉和準備年貨。
除夕,是春節的第一個高潮,鞭炮聲日夜不絕,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街上飄著一股煙火和酒肉的香味。人們在門口貼上新的對聯,屋子里貼滿各色的年畫。人們到晚上還要吃團圓飯,在外邊做事的人,必須要趕回來。此外,大人們是要看《春節聯歡晚會》的,小孩子們燃放煙花,真是快樂的時光。
正月初一,春節有一個高潮到。大街上的店鋪不但不關門,還有許多小販在大街兩旁擺攤,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三個一伙,五個一群,在大街上逛街,下棋,聊天。小孩們牽著大人的手,購買玩具。
正月初二,人們開始互相拜年,互相道賀。這天,是不可以說不吉利的話的。
元宵上市,春節最后一個高潮到,這一天,大街上像是在辦喜事,張燈結彩。有條件的人家,還會在門口掛上兩個大紅燈籠。還有猜謎踏歌的活動。大街上也許會有舞龍的節目,大家要燃放完剩下的煙花爆竹。這天,人們是要吃元宵的。
過元宵,春節差不多也就結束。天氣回轉,農民開始春耕,學生準備上學,人們有回到忙碌的生活去。
民風的作文 篇9
以前過年,只是和大人湊熱鬧。今年過年我知道了不少和春節有關的風俗習慣。
大年三十的上午每家每戶都要貼春聯,以示迎春之意。外公每年都要挑選一幅稱心如意的好春聯。今年選的上聯是:喜氣洋洋財旺旺,下聯是:好運多多福連連。橫批是:吉星高照。這足以預示新的一年里的幸福生活。
年三十午夜吃餃子,也是每家必不可少的。老人們都說吃餃子好。吃餃子包含著非常豐富的文化意義。餃子諧音交子,就是相交子時,交好運發大財。因餃子的形狀又像金元寶,故又象征團圓和財富。
大年初五俗稱“破五”,意思是人們要走出家門進行戶外活動。這天上午我和外公外婆沿著河堤,從將軍碼頭一直走到新華碼頭。這里是滑冰場,男女老少人頭攢動,人們身著五顏六色的節日新裝,好像給冰場上裝點了盛開的鮮花。人們有的在滑冰、有的在打冰車。還有的在冰道上從高處往下放冰車,大家玩的真盡興!大人、孩子和老人,一片歡歌笑語……
這不正是太平盛世的真實寫照嗎?
我的家鄉——寧鄉,這個小縣城坐落在湖南省長沙市的西部,這里雖然一切都很平凡,毫不出眾,但家鄉的閃光點常吸引人們的關注。其中,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民間傳統習俗就是其中的亮點之一。
節日的氣氛最能體現出傳統習俗的魅力。
我們這兒的第一節日是春節。春節還沒到,家家戶戶進入臘月后會陸續殺豬,特別是在農村里,殺豬后會請村里人大吃一頓。我的家鄉除夕定會吃雞、魚、肉這三樣菜,雞必須是雄雞,將它整只清燉,出鍋裝盤時要讓頭昂起,不僅喻義“步步高升”,而且清爽可口,令人不吃都想咽口水。
春節后的又一輪高潮無疑就是元宵節了。元宵節吃元宵,當然是必不可少的了。軟軟的白面里裹著一團又香又可口的夾心,咬一口,香甜的黑芝麻糊流入嘴中,在嘴里慢慢融化開來……元宵節時,什么事都圍繞著“圓”,那么自然就離不開燈了,家鄉有一個持續了好多年的習俗——燈會。每到正月十四、十五夜晚,步行街、行政中心總會亮起“徹夜不眠”的紅燈籠,為家鄉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正是因為這樣,每次燈會,現場都擠滿了人,真可謂是人山人海!所以,后到的我無奈極了。
民風的作文 篇10
那達慕大會是內蒙、甘肅、青海、新疆的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在每年七、八月這一水草豐茂、牲畜肥壯、秋高氣爽的黃金季節舉行。
那達慕,蒙語是“娛樂”或“游戲”的意思。它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適應蒙古族人民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那達慕大會有著悠久的歷史。過去時那達慕大會期間要進行大規模祭祀活動,喇嘛們要焚香點燈,念經頌佛,祈求神靈保佑,消災消難。現在,那達慕大會的內容主要有摔跤、賽馬、射箭、賽布魯、套馬、下蒙古棋等民族傳統項目,有的地方還有田徑、拔河、排球、籃球等體育競賽項目。此外,那達慕大會上還有武術、馬球、騎馬射箭、乘馬斬劈、馬競走、乘馬技巧運動、摩托車等精彩表演。參加馬競走的馬,必須受過特殊訓練,四腳不能同時離地,只能走得快,不能跑得快。
夜幕降臨,草原上飄蕩著悠揚激昂的馬頭琴聲,篝火旁男女青年輕歌曼舞,人們沉浸在節日的歡快之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