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的作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記憶的作文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記憶的作文 篇1
墨痕點點,隨水暈開,筆筆交融,那是水墨的記憶。
兒時,我與水墨結緣,在那不經意間,與之相逢,相識,相熟,相依,不知不覺中,水墨已融入了我的血脈,它仿佛早已存在,存在于每個中國人的記憶那般,早已難舍難分。
在許多家長的思想意識里,從小學習一門藝術是必須的,不學就相當于輸在了起跑線上。在我家當然也不例外,從6歲起,每個星期六背著畫袋去少年宮已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坦率地說,一開始對于這種生活我是相當抵觸的。我不愿自己的周末在不斷重復地皴擦點染中度過;我無數次因自己控制不了墨,看著墨層層散開卻無能為力而懊惱;在一次又一次將薄薄的宣紙弄破后,我的心中漸漸地變得煩躁。我開始選擇逃避,希望周六不要來臨,卻又在一次次無力反抗下,順從地去上國畫課。而這一切,都在一節課后有了改觀。
那節課老師沒有像以往一樣把同學們的作品貼在黑板上,而是貼上了一副山水畫。那是一副水墨畫,畫上只有寥寥幾筆,隱隱約約地勾勒出河邊的幾顆垂楊柳,在汀上盤旋的幾只水鳥,還有那遠處的青山在迷霧中若隱若現。老師讓我們細細感受那幅畫,說出自己的感受?粗欠,我隱約感受到了什么,那時年幼的我并不懂得什么作品的色彩等理論,但我能依稀地感覺到那幅畫中有種蕭瑟之氣,雖只有寥寥數筆,卻如此傳神。我仍記得老師那時候所說的畫,他說,我們老祖宗的藝術是西方的素描,甚至是油畫所無法媲美的,老祖宗的藝術里包含了太多的東西,就像那幅畫,雖只有寥寥幾筆,但看到畫的人都能鮮明地感受到畫中的蕭瑟之感,這就是這門藝術的魅力所在。那時的我,懵懵懂懂間似乎從老師的話中懂得了什么,覺得黑板上的畫似乎有了一種魔力在吸引著我,而從那時開始,我的心中對于國畫漸漸滋生了一種獨特的情感。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漸漸地體會到了老師話中的內涵。相較于西方的素描和油畫,國畫更有其獨特的'風韻。它不似素描那般單一,也不像油畫那樣用濃郁的色彩表達強烈的情感,國畫有著中國人獨特的儒雅與博大。在習畫的過程中,也欣賞過了數不勝數的名畫,在這個過程中,我越發地醉心于這門藝術。在國畫的世界里,我曾領略過“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的錚錚氣概;曾感受過“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的閨怨情調;也曾感受過“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的邊塞情懷。漸漸地我領悟到,國畫不僅僅是門藝術,更是中華文化,思想,精神的縮影,是千年華夏文明的沉淀,是老祖宗的智慧的結晶。而傳承國畫,便是將老祖宗的心血,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文化瑰寶傳承下去。
在習畫中,我逐漸愛上了這門藝術,從過去的煩躁逐漸演變為一種陶醉。陶醉于筆下層層暈染的遠山,那氣勢磅礴的山河,那高潔的竹君子,那端莊富麗的牡丹,水墨的記憶充斥著我的童年,一次次地皴擦點染不再令人厭煩,黑與白于我而言已成了最豐富的色彩。我清楚地知道,這些變化,是源于我心中的一種責任,一種身為中華兒女的責任。我有責任將老祖宗的藝術學好,將老祖宗的血脈傳承下去。
時光荏苒,淡淡墨香已陪伴了我多年。如今,縱是課業繁忙,我也堅持著練習書法國畫,在手握毛筆的那一刻,內心總有一種寧靜,一種滿足,我想這便是源于心中的那么責任,血脈中的那份歸屬感。
縷縷墨香中,淡淡水墨情。水墨的記憶是童年的記憶,更是那亙古的文明的記憶。
記憶的作文 篇2
我們這個地方的冬天很溫暖,因此就很少下雪,要是哪一年的冬天下了雪,我將會和欣賞桂林山水一樣高興。
我的家鄉在四川盆地內,這里的雪當然和其他地方的雪不太一樣,不像北國的雪那樣寒冷、冰涼,只是略帶一絲微涼。我記憶中的冬天,是我與雪做伴共同度過的。
那是一年的冬天,我還挺郁悶的`,眼看今年的冬天都要快過去了,這雪怎么還不來,我想今年大概是不會下雪了吧,大概是雪姐姐迷戀上了北國的風景而忘記了來我們這里了吧。我就這樣想著,抱著遺憾睡著了。出乎我意料的是,第二天清晨,天剛亮,媽媽就把我叫起來,起初我還挺不耐煩的,媽媽用手指著窗外叫我看,我馬上揉了揉眼睛,“下雪了,下雪了!”我高興地大叫起來。我倚在窗邊,欣賞著這個被雪渲染得雪白的世界,那樹上掛滿了雪花,這就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吧!
吃過早飯后,我決定到山上走走。走在山路上,踩在雪上,發出“吱咯、吱咯”的聲音,腳印也深深地印在了雪上。我馬上放輕了腳步,怕會打擾了山的寧靜,我邊走邊欣賞雪景。突然,一股清香迎面向我撲來,這香味有一點暗淡,夾雜了一絲雪的味道,這使我想起了那句古詩:“遙知不是雪,唯有暗香來。”我又向前走了幾步,果然是那梅花在“凌寒獨自開”。我第一次見到雪中梅花的美。下山時,我就顧不上什么寧靜了,踏在雪上飛快地跑下山去,感覺就像是我在“雪上飛”。
下了山后,老遠就看見幾個小伙伴正在院子里打雪仗,看著他們玩得那么開心,我也按捺不住自己激動的心,于是我飛快跑過去和他們一起玩雪仗。在腳下拾起一把雪來,打在他們身上,邊跑邊打,還要躲避他們的雪彈,但雪打在臉上不冷、不疼,反而覺得是雪姐姐在親吻我,在輕輕擦拭我額頭上的汗珠。我們玩累了,就躺在雪地上休息,我們實在是快樂!
這就是我記憶中的冬天,它永遠留在我心里,我希望每年冬天都能這樣快樂!
記憶的作文 篇3
翻讀一本逸趣橫生的書,頓時找回兒時久違的味道,不知不覺間,竟悄然改變了境遇。這本妙書,正是時翻時新、常閱常有味的《老家味道:舌尖上的鄉愁》。
書中,八位藝青回憶兒時的味道,如水一般,漫漶而出,緩緩流淌,流出串串文字,淡淡清味,幽幽鄉愁。讀罷此書,你會覺得,這是一本讓人沉浸在故鄉和味道里的書,把鄉愁放在嘴中咀嚼回味,你會發現,越嚼越有味。不論是白山黑水,塞外江南,還是小橋流水人家,每一道屬于本地的美食,都散發著各自的鄉土韻味。菜譜、故事、插圖,看似是靜止的,可仿佛又是動態的。從中我們能看到故鄉的裊裊炊煙,廚房里的忙碌,聚餐時的歡聲笑語。
翻讀此書,一股兒時的味道撲鼻而來,這是當年再熟悉不過的味道。當年,每每饑餓難忍,咕咕叫的肚子便會催生出一幅動人的美食畫畫。浮現在腦海里的這幅畫,主題不是米飯面條,更非山珍海味,而是濃濃的豆屑的清香和糯米的清味,是我小時候最愛的一款吃食:媽媽做的豆屑團子。
然而,在我離家多年,特別是把母親從鄉下接來城里,與我們一同生活之后,豆屑團子好多年也沒吃上一回,加上再也沒有了饑餓之感,久而久之,此味便漸漸淡出記憶,模糊成一道稀影。
兒時,常有裹腹之虞,便夢想能天天吃飽飯。終于衣食無憂了,卻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難題――睡不好覺。細細想來,開始飽受失眠困擾,正是淡忘兒時味道之時。
俗話說,抓住一個人的`心,最好的辦法是抓牢他的胃。人會背叛,心會變,但胃不會,胃里有情有義,胃里永遠珍藏著每一款曾經逗留在舌尖上的味道,特別是老家的味道。
讀了此書,我發誓要找回獨屬于自己的老家味道。于是,我托鄉下的妹妹,用石磨磨豆粉,伴上紅糖,備用,母親從菜場買來糯米,親手做了一鍋團子,裹上豆粉,兒時的味道,立即復原。保持適度的饑餓,吃上一頓豆屑團子,便覺得這樣的日子,再幸福不過了。還有何憂不能解,還有何愁不會消呢?
慢慢地,好睡眠回來了,只因兒時的味道驅逐了失眠之魔。原來,老家的味道,有安妥靈魂的妙用。
自從味道顯奇功后,我總愛回憶過去,以及縈繞在往事里那或濃或淡的老家味道。南瓜醬、豆腐乳、腌菜梗、煙魚干……獨特的老家味道是鮮活在味蕾上的記憶,成了說不清、道不盡的鄉愁。
舌尖上的鄉愁,是彌漫在記憶深處的味道。
老家像一根絲線,時不時地牽動我們的味蕾,突然之間,拉出長長的一串記憶。著名學者摩羅說:“人四十歲以前,故鄉越來越大;四十歲以后,故鄉越來越小,最后縮小到他出生的那個原點。心中的那份故鄉情結,不會因味覺的退化而淡忘。”
從老家的味道出發,我們終究要回到老家味道,這才是幸福的內涵。讀過此書后,我多年來在城市里匆忙打拼的腳步逐漸慢了下來,開始更加珍視親情,珍惜生活。
前幾天,停下手頭的工作,陪著母親一起回老家,在熟悉又陌生的土地上行走著,母親竟然激動難耐。在妹妹家,母親執意上廚,做了整整一桌老家的味道。老家的菜,老家的水,老家的米……吃著吃著,我突然流出了眼淚,原來,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候,就是與老家的味道擁抱。
我慶幸,因為一本書,我重新找到了幸福的感覺。
【記憶的作文】相關文章:
水的記憶作文-記憶作文01-24
陽光的記憶作文-記憶作文01-24
記憶中的年作文-記憶作文01-24
陽光的記憶作文 - 體裁記憶作文01-28
那片溫暖的記憶作文-記憶作文01-25
記憶作文01-27
記憶的作文(精選)02-02
【經典】記憶的作文04-06
記憶的作文(經典)05-12
記憶的作文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