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家鄉民風民俗作文600字(精選20篇)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鄉,而不同的家鄉也會有不同的習俗。那么家鄉民風民俗作文該如何擬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家鄉民風民俗作文600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家鄉民風民俗作文600字 1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人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后。傳說,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后才算心誠。
我的故鄉浙江和全國許多地方一樣,過年時都有一樣的風俗。如:
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吃年夜飯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里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除了這些以外,我的家鄉還有一些不同的民俗。我就舉其中一個來說吧。
照田蠶
也叫“燒田蠶“、“燒田財“,是流行于江南一帶的民間祈年習俗。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卜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
家鄉民風民俗作文600字 2
“年卅晚,行花街,迎春花放滿街排,朵朵紅花鮮,朵朵黃花大,千朵萬朵睇唔曬……”從小,我就會唱這首童謠《行花街》。廣州的迎春花市繁花似錦,人海如潮,熱鬧非凡,早就名揚五洲,飲譽四海,是全國獨一無二的民俗景觀。
現在,廣州花市的規模越來越大,都有十大花街了。每個花市在主要街道搭棚架攤檔售花,這些花架一層層沿街伸展,擺成幾條長廊。花市的出入口處,都搭起迎春花市牌坊,絢麗輝煌,雄偉壯觀,各有特色。臘月二十八日花市正式開始,十里花街就張燈結彩,“香街十里一城春,笑語喧聲入彩門。疑是層巒采蜜使,幻成百萬賞花人”,整個廣州融在一片濃濃的節日喜慶氣氛中。
除夕夜,也許祖國其他地方的人們正在收看春節晚會,而我們卻會去逛花市。吃完年夜飯,爸爸媽媽都會帶上我,有時去天河花市,有時去越秀花市……無論哪個花市,都是人山人海,喜氣洋洋的`。人們臉上都帶著歡樂的笑容,仿佛把一年的開心與幸福都寫到了臉上。大家手中拿著剛選到的“心水”花,一邊逛著,一邊與同伴閑聊。花市長街上那五顏六色的花兒,也仿佛和人們一樣開心,在訴說著一年的收獲與幸福,期望著美麗的憧憬!我最感興趣的是每個花市的牌坊,雄偉壯觀,每一年都有不同的主題,如亞運、科技、西關文化等,設計都很妙。
這就是廣州的花市,朋友們,你喜歡嗎?歡迎你也來廣州逛花街!
家鄉民風民俗作文600字 3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兒,捏鼻兒(餃子);初一兒,撅著屁股亂作揖兒......”這首過年的謠,反映了河南過年的大事記。
在河南過年雖大同小異,但每個城市也有自己獨特的習俗。在我家鄉信陽過大年,臘肉成一絕。
信陽淮南各地民間都有腌制臘肉的習慣。對于愛吃、會吃的信陽人來說,臘魚、臘肉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年貨。信陽臘肉跟其他地方煙熏火燎的臘肉不同,這里的臘肉純屬自然風干,沒有一點煙熏味。四五個月以后,味道極佳,人們會用臘肉做各種美味佳肴,如:臘肉膳片、臘肉燉蘿卜。
我到了家鄉,吃的臘肉就沒有以前的好吃。因為現在的人很懶,有的人簡簡單單搞一兩下就好了;有的人在外面買現成的臘肉;還有的人是用不好吃的豬肉或者有病的豬做臘肉,吃了一點也不健康。春節到了,家家戶戶都在買年貨,有的'人很早起來去街上玩牌,有的人在家里看電視;還有的人在貼對聯。而我和爸爸去買做臘肉的材料。有的人看到我們說:“你們去干什么?”我和爸爸異口同聲地說:“去買做臘肉的材料。”他說:“還要做臘肉,現在這個地方都有的賣,你買就行了。”最后我們沒有理會他,因為他不懂個中的滋味。我們買完材料回到家開始腌制臘肉。三四天就腌好了,爸爸炒給我吃,那滋味讓我回味無窮。
又到了春節,誰還會去做臘肉,全都去買臘肉了,一個“買”字讓人們失去了美好的東西啊!
家鄉民風民俗作文600字 4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我們中國是一個大家庭,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少數民族的潑水節、火把節,熱熱鬧鬧的春節等等。當然在我的第二家鄉:茂名也有自己的節日和風俗,那是茂名的節日,漁民的節日,也是大海的節日——開漁節。
茂名市,廣東省轄地級市,地處廣東省西南部,鑒江中游,東毗陽江,西臨湛江,北連云浮,南臨南海。由于靠著南海,許多人都靠打魚為生。但是,為了讓海洋中的魚類有充足的繁殖和生長時間,每年在規定的時間內,禁止任何人在規定的海域內捕魚。這樣做,對魚類的生長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這就叫“休漁期”。每年各海區的休漁期時間長短不定。
現在國家實行“休漁期”。“休漁”結束為“開漁”。博賀的政府和旅游部將原來民間的祭海活動組織成節慶活動,稱之為:“開漁節”。在開漁節前一天,慶祝活動其實就已經開始了:在碼頭舞臺上表演。而且,所有的船都會被停放的很整齊,每條船上都會裝上彩燈和大紅燈籠。碼頭也會好好布置一番。
在開漁節當天,上午會有隆重的游行和祭海活動。其中“祭海”是漁民出海捕魚時,為求平安、豐收的一種儀式。在下午,漁民們會在碼頭擺開酒席,其實是老板請家人和員工們吃飯,為的是讓員工們在開漁后好好工作。
開漁節時候,原本風平浪靜的.海面瞬間成為汽笛長鳴的活躍場景。送別的碼頭人頭涌動,鼓樂喧天,大家都希望漁船能平安歸來。晚上,爆竹齊鳴,煙花怒放,一派壯觀的景象!
啊!這是多么隆重的盛典,多么壯觀的景象啊!相信你也很想親身體驗一下。我愛我的家鄉,我愛我家鄉的這個獨一無二的風俗!
家鄉民風民俗作文600字 5
光陰幾度在江南純凈的空氣中搖曳,釀進歲末的氣節,斟一杯風味予你。
那也有糯味稻香,更顯米酒烈性的老酒汗的風味——
我幼時曾有一段日子與老一輩的親戚在鄉下生活。烏啼鳥鳴,柳絲榆莢足以讓我愉悅。晨間的云海茫茫伴著絲絲縷縷的青煙與酒香轉瞬在山頂消散,化作初生暖陽的光輝撒向田間。清風翩躚,棲在枝椏暖融間。踏遍煙波,糯香綴滿不舍去。
酒仿佛人的能量樁,而家鄉特色的'老酒汗更是必不可少的一碗人間煙火。鄉下隨處可見的,是莊稼人仰頭痛飲,面色酡紅,和千百年前嗜酒如命的李白那樣——那年那月的李白,酒入豪腸,七分釀成月光,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而此時此刻的他們,酒盞里沒有才情、沒有詩意,清冽之中,有的只是金黃色的麥穗與田野風情的日光。他是土地的兒子,卻也曾像李白那樣揮毫潑墨,大地為紙,鋤頭為筆,無限歲月,汗水恣意。
家釀亦已熟,呼僮倨盎盆。溫州的老酒汗以蒸提優質黃酒精華而馳名中外,就是這樣純正的老酒,選擇釀酒原料、制曲、釀酒都要按照節氣時令。糯米的淡淡香馥臥在每一片溫州人心上,辛辣香酒灌入喉,是李白“米酒清新醉仙人,酒香飄醚世人魂”的脈脈溫情,而那“羔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的辛辣之酒又是樂趣的催化劑——然,若是無酒,這樂也便不足為道了罷!溫米酒可使人心境平和怡靜,品花酒亦能予人以微醺的道遙快意。而老酒汗二者皆有之,可謂酒中之王,成吉思“汗”。
青瓷碗里老酒汗,慢熬田園風情;羊腸小道熟鄉音,滿掬煙火人生。大口吞咽著這喉間之物,撲滅陰郁的暮色,撲不滅望風披靡。又能給人帶來何其多的豪情與快慰啊!它滾燙在胃里,亦慰燒著心間罷。
家鄉民風民俗作文600字 6
又到了冬天了,雖然有些冷,但阻擋不了我對冬天的喜愛。因為到了冬天,就預示著快要過年了。又能吃到奶奶腌的酸菜了。
腌酸菜是東北的傳統,臨近冬天,家家戶戶都去買白菜,一買就是一麻袋一麻袋的買,因為有些人家里有那種老式的泡菜壇。大小跟醋壇差不多,大約能裝幾十顆白菜,大得很。
奶奶家里也有一個這樣的壇子。外表面粗糙,只有一種深棕色。用手輕輕地撫摸,有點像砂紙,摸著有些磨手。但就是這么一個古老的壇子,孕育出一桌又一桌美味。
奶奶先將大白菜去除,用清水一顆一顆的清洗,將爛葉子摘除。用水將壇子洗凈,將白菜一顆一顆地鋪在壇子中,每鋪一層,就撒一層鹽,每鋪一層就,撒一層鹽。每撒一層鹽,一大袋粗粒鹽就下去大半袋。估計每次腌酸菜都得消耗兩斤粗粒鹽。看見粗粒鹽向下倒,就像下了白色瀑布一樣,看著就感覺咸。當然,成品是非常美味的。白菜放置好之后,蓋上蓋子,這個時候最關鍵的一步,蓋子周圍有一圈凹槽,將水倒在凹槽中。用來隔絕氧氣,讓酸菜更好的發酵,如果家里有老鹽水,可倒入老鹽水,效果更佳。
大約過了一周,奶奶將壇子蓋挪開,里面的白菜早已變成,可口的酸菜了。接下來,就是最激動人心的時候了。奶奶取出一棵酸菜,用菜刀講起剁成餡,包成面餅,放在鍋里一烙,美味的酸菜餡餅就完成了,一口下去,酸菜的酸和餅的筋道,別提有多美味了。
酸菜伴隨了我的整個童年,餡餅的味道就成為了我的.家鄉味道,可是看著奶奶一點一點的老去,我不知道我還能吃到美味的酸菜多少次,看見奶奶斑白的兩鬢,不禁鼻子一酸,心中用種說不出的苦澀。畢竟每個人都要面對老去這一件事。不可避免的,但我希望,奶奶能健康長壽地生活下去。
家鄉民風民俗作文600字 7
踩高蹺是傳統文化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在熱鬧的東北二人轉,絢麗的舞獅,甚至東北特有的大秧歌中,都多多少少會有高蹺的影子。
記得很小的時候,學校里有一個房間鋪了一層墊子,就像拼圖一樣的,在那里我最早接觸到的高蹺。
我們看著老師踩著高蹺后,仿佛跳一下就能觸碰到天花板。心中便按耐不住,紛紛想玩兒高蹺。老師分給每一個同學,一個高蹺。想到舞臺上的演員踩著一人高的高蹺。在普通的木地板上,行云流水的走來走去,來去自如。好像步子再大一點,不就可以從舞臺一邊一直邁到另一頭,便迫不及待地邁開步子。
雖說高蹺但也差不多只有三十公分,可是對于我們來說也夠困難的了。手抓住上面的把手,腳在下面走,感覺步子沉重了許多。如果手與腳配合不好,就會失去平衡;如果左邊和右邊配合不好,雙腳就會拌在一起;如果同學之間配合不好,兩個人的高蹺碰在一起,兩個人就會同時摔在軟墊上,可是我們仍然玩得不亦樂乎。
而舞臺上的演員就不一樣了。幾個踩高蹺的'人走在舞臺,各式各樣的衣著各有不同。高蹺高矮不同,但都只有一個特點——很高,簡直無法估計。如果像我們那樣總摔倒,那就會摔得很慘吧,然而他們走起來卻毫不費力。人們抬頭看他們,他們有的走的很滑稽,有的很嚴肅,有的走起來很沉重,有的帶著輕快的步伐,清了清嗓子,每一個演員都唱出了自己的臺詞。他們配合的也很默契,完全沒有瑕疵。那些踩著高蹺的人,從高蹺上向臺下看,會有一覽眾山小的感覺嗎?
但是現在會踩高蹺的人也并不多了,高蹺漸漸退出了舞臺,不再受人們的歡迎,卻永遠都是我的家鄉的民俗。
家鄉民風民俗作文600字 8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過年都有不同的民俗。
我的外公、外婆是張金人,在他們那里過年可熱鬧了,放鞭炮、吃魚糕、吃鹵肉,特別是外婆做的炸肉丸子、鹵肉最好吃。每年的這個時候,我就會守在外婆的蒸籠旁,等待著外婆新鮮出爐的魚糕,還沒等外婆把魚糕擺放好,我就會迫不及待地用小手去偷吃,那剛出籠的魚糕燙的我“嗷嗷”直叫,那鮮美的香味,讓我顧不得魚糕的燙,一口全放進嘴里,“好吃!”我不禁贊嘆到。
過年每家每戶貼對聯也是必不可少的,那紅紅的對聯上寫滿了祝福的`話語,聽大人們說過去人們把桃木做成個“符”字掛在門前,每到新年的時候就更換新的,后來慢慢演變成對聯這一喜聞樂見的形式。
一天清晨,舅舅和外公把我從睡夢中叫醒,讓我和他們下去幫忙貼對聯,外公拿著梯子,我拿著剪刀和膠布,舅舅拿著對聯,我們一起下樓了。到樓下后,外公把梯子架上,我拿著剪刀和膠布在一旁把膠布剪成一段一段,舅舅拿著對聯整理著遞給外公,上下左右對齊了,對聯貼好了“財源滾滾隨春到,喜氣羊羊伴福來”對聯上的幾個大字引人注目,外公站在對聯前一個勁的笑,仿佛看見了羊年一家人。這是,燈籠也掛上了,搞定收拾東西上樓去,一上樓,桌子上早已擺放好滿滿的魚糕、鹵肉、炸肉丸子,我的口水直往外冒,哥哥和我硬是把每個碗里的東西都嘗個遍,吃的同時也不忘夸獎外婆做的美味,外婆的嘴都笑的合不攏了。
過年真是一個好日子,為了家人的團員,我們要更加勤奮、努力的學習,讓家人們開心,這才叫真正的過年。
家鄉民風民俗作文600字 9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老百姓心中的頭等大節日。中華民族這個具有傳統色彩的民族,過著頭等大日子的傳統習俗可是規規矩矩的、一點也不能少。
貼春聯。貼春聯是春節的傳統習俗之一,春聯上寫著對新一年的祝福。春聯分為上聯、下聯和橫批,門中還有一個福字。我們通常會將福字貼倒,意為福到了。這看似簡單的習俗。放鞭炮。我們會在大年三十放鞭炮,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叫“年”的怪獸生性異常兇殘,每年冬春之交就會出來傷害人畜。比較聰明勇敢的人就想到一個妙計:在院中擺放“年”愛吃的東西,當“年”來時,大家就放鞭炮、敲鑼鼓,是“年”落荒而逃。從此,放鞭炮的習俗也就保存了下來。壓歲錢。這個習俗是小孩們的最愛,這是長輩對晚輩的一種美好的祝愿。吃團圓飯。我最愛的還有團圓飯,生在北方長在北方的我最愛吃餃子,而在北方的團圓飯中餃子又必不可少。餃子可以包很多餡,樣子也各異,是最具傳統色彩的家常便飯了。
包餃子是一門學問,別看家中長輩手十分靈巧,包餃子迅速而美觀。其實,餃子的厚薄、餃子餡的'多少、煮餃子的時間……都是需要注意的問題,也許少了或沒有做好哪個環節,餃子就沒有那么美味了。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日食品,究其原因:一、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餃子有餡,便有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進去,以寄托人們對新一年的期望。餃子這一節日佳肴在給人們帶來歡樂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我想過春節不只是吃餃子之美味,更是享受傳統節日的風俗帶來的歡樂。
家鄉民風民俗作文600字 10
我的家鄉是樅陽縣,這里是銅陵市偏遠的一個小縣城,但在這里的文化習俗卻也不少。
在樅陽縣,最有特色的是黃梅戲。黃梅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這足以說明它的重要地位。黃梅戲流行于長江中下游的地區,其中我們樅陽算是黃梅戲的發源地之一。
在我們這里,傍晚時分,在廣場經常有老人在廣場上運動,腰間總是帶著小音響,一邊走一邊聽,就好像青年沉浸在音樂里一樣的回味。也有人在廣場上架起一個幕布投影著給大家放黃梅戲看,沒過多久周圍就有許多老人來看黃梅戲,也有小孩子在周圍玩耍大人們在聚精會神的看著,偶爾也有路人經過,有興趣的人也就在周圍停下來看一看,有急事的'人也聽一聽,然后,又趕路去了。
除了黃梅戲,樅陽的武術,也是名不虛傳的。東鄉武術在安徽很有名氣,過去的樅陽縣周潭鎮,就是東鄉武術的發源地,東鄉武術主要是兩方面:一是拳術套路,二是械術套路。所有的拳械套路基本上都有譜訣,東鄉武術可以結合生活中的用品哪怕是毛巾都可以成為武器,在中國是一門很好的武術。現在這些文化遺產,主要是用于自衛、健身,也用于現代反恐擒拿,武裝偵查,讓這些武術都得到傳承,并使其重放光芒!
除了精彩的武術,在我們這里,節日的儀式也豐富多彩豐富,很有特色的。在春節的時候,我們在家里過年,吃年夜飯,晚上看聯歡晚會用來守歲;元宵節的時候我們會在家里吃著元宵;端午節的時候,我們會吃著粽子,鴨蛋,還有豆子,只可是我們老家山里那邊沒有龍舟,只能在電視上看劃龍舟比賽呀!
家鄉民風民俗作文600字 11
端午節,在我的家鄉是沒有什么很特別的,就那幾樣,吃粽子,插艾草,和家里人坐在一起吃吃飯罷了。唯一讓我覺得有些特別的就是在端午那一天每個小孩子手上都要系個絲線——五色縷。
五色縷,說白了就是五種顏色明艷、鮮亮的絲線放在一起編成的五彩的首飾繩,然后系在手腕上,有辟災免難的意思。這都是老一輩兒傳下來的,深究也不知曉到底是從那一輩兒來的,仿佛是自盤古開天辟地以來自然而然就有的。
而且這五色縷還有一個講究,解下來的.時候一定要在雨天,而且不能隨意的丟棄,一定要扔在活水河里。記得,有一次,我把端午時系的五色縷提前解了下來,原因不過是把絲線質量太差,一出汗就紅一道、綠一道的印在了手腕上,花花綠綠的,活像個調色盤。我等到沒人時,就趁機將其解了下來,隨手扔在了垃圾桶里。
不幸的是,正當我以為這件事就這樣悄無聲息的過去了的時候,我的外婆發現了,將我帶到客廳里狠狠的斥責。那神態仿佛是我做了什么十惡不赦的大錯,令天地都無法原諒似的。最后,她又仔仔細細的挑選了五種顏色明亮的絲線,編在一起系在了我的手上并且一遍又一遍的叮囑我,千萬不要解開,一定要等到下雨時才可以。
后來,我才知道,據說在下雨天將五色縷解開扔到活水河里,有將在并從身上驅走,讓災難病痛隨波而逝,這一年就會過得平安順利。
現在,我的外婆和我已不住在一起了,每逢端午節時媽媽也會仔細的挑五條絲線編成五色縷系在我的手腕上,只是她早已不記得當年那種繁復的編發了,就撮一撮應付一下,在過節的時候應應景,討一個好兆頭罷了
家鄉民風民俗作文600字 12
元宵節,是一個溫馨,充滿愛的節日。元宵節在我的家鄉有些特別的習俗,這也要從一個傳說說起……
正月十五是農歷的元月,古人把“夜”稱之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在元宵節,有許多習俗,比如說吃湯圓、賞燈、猜燈謎等許多習俗。
在我的家鄉,元宵節做湯圓是元宵節最讓人興奮的.事情了吧!開始,我認為做湯圓太容易了,后來才發現其實還挺難的。讓我來說一下我們是如何做的吧!
我們需要準備一些糯米粉,些許芝麻,一點面粉,適量的水,還有豬油。首先,把黑芝麻在小石磨里磨成芝麻粉,加少許糖,再把大塊的豬油放入慢慢攪拌均勻。真沒想到,磨了十分鐘,我就感覺手臂酸得就快斷了。接下來,在糯米粉中加入水,揉成一個大大的球,再發酵30分鐘……
哈哈,一切準備就緒,我們要開始最關鍵的包湯圓的環節!這可是最難,并且最重要的一步啊!我們把芝麻餡放入攤平的湯圓皮上,一邊轉一邊將湯圓皮裹起來,最后變成了一個圓子。我連試了三次,都失敗了。我問奶奶怎么辦?奶奶說:“是你包的芝麻餡太大了,而你的皮太小了。只需要控制好比例就沒問題啦!”我恍然大悟。看來奶奶做湯圓的經驗已經爐火純青了。這下子我連續成功做了五個,一個個堪稱完美。最后,我們把做完的湯圓放到鍋子里煮十分鐘。煮熟后,我們一起開心地品嘗起來,真的太美味了啊!
這就我們家鄉的元宵風俗。通過這樣的學習不但讓我學習到了制作手工食品的經驗,也讓我們一家人在元宵佳節,其樂融融,歡聚一堂。
家鄉民風民俗作文600字 13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老百姓心中的頭等大節日。中華民族這個具有傳統色彩的民族,過著頭等大日子的傳統習俗可是規規矩矩的、一點也不能少。
貼春聯。貼春聯是春節的傳統習俗之一,春聯上寫著對新一年的祝福。春聯分為上聯、下聯和橫批,門中還有一個福字。我們通常會將福字貼倒,意為福到了。這看似簡單的習俗。
放鞭炮。我們會在大年三十放鞭炮,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叫“年”的怪獸生性異常兇殘,每年冬春之交就會出來傷害人畜。比較聰明勇敢的人就想到一個妙計:在院中擺放“年”愛吃的東西,當“年”來時,大家就放鞭炮、敲鑼鼓,是“年”落荒而逃。從此,放鞭炮的.習俗也就保存了下來。
壓歲錢。這個習俗是小孩們的最愛,這是長輩對晚輩的一種美好的祝愿。吃團圓飯。我最愛的還有團圓飯,生在北方長在北方的我最愛吃餃子,而在北方的團圓飯中餃子又必不可少。餃子可以包很多餡,樣子也各異,是最具傳統色彩的家常便飯了。
包餃子是一門學問,別看家中長輩手十分靈巧,包餃子迅速而美觀。其實,餃子的厚薄、餃子餡的多少、煮餃子的時間……都是需要注意的問題,也許少了或沒有做好哪個環節,餃子就沒有那么美味了。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日食品,究其原因:
一、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
二、餃子有餡,便有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進去,以寄托人們對新一年的期望。餃子這一節日佳肴在給人們帶來歡樂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我想過春節不只是吃餃子之美味,更是享受傳統節日的風俗帶來的歡樂。
家鄉民風民俗作文600字 14
“五月五,龍船下水打爛鼓。”這是道州龍船的特色之一。我聽爺爺說:我們家鄉很
久以前就有了劃龍船的風俗。
每年的端午節,民間賽事參賽龍船在100艘以上,龍船的造型多,地方色彩濃郁,龍、鳳、虎、麒麟等,根據形態各不相同,龍頭顏色也各有講究,根據各村特征顏色各異,傳統禮儀來講究。來自鄉村的運動員超過了3000人,圍觀者更是高達20多萬人,成了道州
人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
比賽那天,波光粼粼的河面上蕩漾著百來只龍船,選手們身著整齊、鮮艷的'服裝,分兩排端坐在龍舟上,船頭架一面大鼓,鼓手手拿鼓槌威風凜凜地站在船頭。只聽一聲炮響,鼓手鼓槌落下,選手們就像發了瘋似的伴著鼓點節奏使勁劃,拼命劃,快速劃。頓時,場面熱鬧起來,河面上鼓聲震天,河岸上圍觀的群眾紛紛鼓起了掌,有的歡呼雀躍,有的拼命喊加油,個個興奮不已。隨著鼓聲的強勁,選手們更是專心致志地劃,有節奏地劃,大起大落地劃。口號聲更是如洪鐘:“一、二、三!嘿呦。”聲音、時間、和速度震撼了你我、大家。
河面上,一只只龍舟猶如一條條發怒的蛟龍直往前騰飛,水面上掀起一片白浪,晶瑩的水珠和著汗水打濕了他們的頭發和臉頰,浸濕了他們的衣裳。但是選手們并沒有停下,反而更有利地劃著,一絲不茍地完成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動作都充滿力量,每一個動作都如同蛟龍飛躍,每一個動作都是光和影的匆匆變化,使人沉浸在濃厚的藝術享受中,令人嘆為觀止。
比賽結束了,我依依不舍地凝視著漸漸趨于平靜的河面,心潮起伏,對家鄉發出由衷的贊嘆:啊!道縣,我美麗而可愛的家鄉,感謝您賜予了我們這些民俗風情,更感謝您哺育了我。
家鄉民風民俗作文600字 15
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雅稱“辭灶”。
如果說“臘八”是春節的“序曲”,那么這小年就是春節的第一幕。小年,小年,這一日,是僅次于“大年”的“年”,傳統習慣中,除了不放鞭炮、第二天不是初一之外,小年就是“貨真價實”的“年”。
據說,這一日是灶君老太爺升天的日子。監察一家茶飲飯食和善惡行為而勞碌一整年的老人家,這天要啟程赴天庭作一年的述職,并匯報當年一家人的善惡功過,聆聽玉帝的指示和新年度安排部署,恰似當下的年終總結述職活動。
信奉善惡因果的中國老百姓自然不敢小覷這一年一度的`考核大計——詩書忠厚之家,有賴老人家把自己一年的善行發揚光大;鄙陋詐薄之徒更怕老人家在天庭上痛陳己敝,獲罪于天——于是,大家都極盡所能討好即將啟程的灶君老爺。
最直接的方法也是最簡單的方法,是用甜蜜的食品糊住灶君爺的嘴巴,收買他,使他老人家的嘴巴變“甜”,如此,他老人家到天庭自然是全部的“甜言蜜語”了。
糖瓜、炒米糖、花生糖、芝麻糖、糯米團子......一派的甜甜蜜蜜,一派的難分難舍,他老人家就在這一派甜蜜溫馨的氣氛中,隨著小年夜灶窠里熾熱的爐火冉冉升上九霄......
傳統的小年,人們還要完成一項重要的工作——“掃屋”,其實就是大掃除的意思。在這一天,勞碌了一年的人們會趁著歲末農閑的時節,將里里外外徹底的清掃一番,也合了“辭舊迎新”的味道,干干凈凈過新年。
新年節的小年,早已成為人們祈祥納福、烘托氣氛的重要日子之一,是親友相聚、感情交融的時刻。灶君爺的畫像早已隨著天然氣和電磁爐的普及神威不再,然而,從他老人家那里遺存下來的抑惡揚善的神韻和寒盡春來的喜慶之氣還依然照看著這方蕓蕓華夏眾生。
家鄉民風民俗作文600字 16
糖油果子是一種名小吃,但它近幾年似乎漂泊不定,要找到它除非去錦里等古巷,否則只能憑運氣。
小時候,媽媽就常給我講起她大學時下課常買糖油果子吃,一買就是兩三串,待咀嚼下咽,只覺疲憊煙消云散,又能大干一番。然而,由于各種機緣不巧合,我一直未得品嘗。大約在去年,期盼已久的糖油果子出現在校門口一個即停即走的小.攤,我終有幸得一嘗。
做糖油果子,先將糯朱粉加上水和白砂糖,揉成蓬松的團子,放入油鍋中炸,糯米團子在油鍋中恣意浮沉,待其金黃油亮閃著光澤時撈出,盛在竹編的大簸箕里散熱,并撒上白芝麻,用竹簽串好,就到了顧客們的手上。糖油果子并不似外表般憨態可掬,它們通過人們的嗅覺來傳達誘人的真相:酥脆與綿軟二詞用在它們身上毫不沖實,一口下去,酥到了極點,綿到了境界,甜而不夠的滋味靜伏在舌面,溫存久不散。熱騰騰的它們帶來溫暖,在寒冷的'冬夜尤為如此。
在放學等車時,我看見熙熙攘攘的人群忙碌著奔向目的地,卻都因那小攤而驚喜萬分。或許我們都在等,有人等記憶中那份美好,有人等期盼中那份驚艷,在尋覓與駐足、忙碌與愜意中奔跑,暗暗期待漸行漸遠中的忽然邂逅。這些紛繁的思緒,皆由糖油果子掌控著起落。糖油果子原來一直以各種方式存在著。
糖油果子如其名,國潤周到,照願著各行人。顧客,如學生、上班族,從金燦甜美唇齒留香里尋求悠然;小販,從親手制作、真誠付出中收獲謝意和無與倫比的幸福感。溫暖在小小的糖油果子中傳遞。城市煙火氣保護著糖油果子,糖油果子滋養著城市煙火氣。
又是良久不見其蹤跡了,許是在成都的另一條街道感動著另一些人吧。它一直都以特殊的方式存在著,在街道小巷,也在人們心里。
家鄉民風民俗作文600字 17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在眾多節日里,清明節是一個最特殊的節日。
在清明節里,我和一家人到鄉下掃墓。我們看到山上也有許多的墓,無論是王家的、李家的、趙家的`、吳家的,都有他們的子女來掃墓。看著外公的墓,我眼淚情不自禁掉落下來。當外公在世的時候,他總是把最好的東西讓給我,如今,外公走了,我該如何報答他呢?媽媽對我說:“只要我們每個人都快樂進步,不讓外公擔心就可以了,外公并沒有離開我們,只是在另一個遙遠的國度看著我們,保佑著我們”。
我們找到一片空地,那里有許多人放風箏,我也拿出了屬于我的風箏,迎著風,愉快地放著風箏。我問爸爸為什么放風箏有沒有特殊的意義,爸爸告訴我,放風箏的寓意是把晦氣全部放走。
早上,一家人圍坐一起吃著美味的青團,我問媽媽:“能不能給我講一個關于清明節的故事?”媽媽告訴我說:從前有一個人在野外,什么也沒有,十分饑餓,他的隨從便咬著牙,把大腿上的肉割下來給他吃。后來那個人當了君主,卻忘了那個隨從的功勞,當有人提醒他時,他決定去尋找恩人。他四處打聽,最后聽說那個隨從帶著母親往山去住了,可是山這么大,怎么尋找呢?有一個士兵給他出了主意,只要把山上的三面都點起火,那個隨從一定會從山的另一面出來。大火連燒三天,隨從仍然沒有走出來,再派人進去查找時,發現隨從已經死了。他十分后悔,便把這一天定為清明節,還下令這一天只吃生食。
原來清明節不僅只有習俗,習俗背后還有個感人的故事呢。
家鄉民風民俗作文600字 18
按照我們家鄉的老規矩,春節從臘月二十三就開始了。每到這時,大街上總會掛滿紅紅的燈籠,大街小巷喜氣洋洋,紅紅火火。
在我們的家鄉,春節有這樣獨特的風俗,臘月二十三,過小年,臘月二十四,掃塵房,臘月二十六,蒸棗餑餑。除夕夜,吃團圓飯,正月十五過元宵。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要數蒸棗餑餑了。每年我都會參與。蒸棗餑餑的面,需要提前一天的晚上準備好,放在溫暖的地方。第二天一早醒來,面就已經發得白白胖胖,輕輕用手一戳,面軟軟的,像一塊橡皮泥。
把做棗餑餑的材料,便可以開始做棗餑餑了。先揉好一塊兒面,再找到它的中央,開始插第一顆棗,再順次把棗插在第一個棗的上下左右,每一邊為四顆。
看著媽媽手上那嫻熟的動作,一個又一個的棗餑餑從她手中誕生了。我看著這些挺簡單的,于是便想嘗試一下。先揉面,我好像是沒有勁兒怎么的,面揉了好長的時間,卻一直沒有變的光滑,只好求助于媽媽,媽媽幫我揉好了面,我又犯難了,我不會插棗兒,剛把面提起來,還沒來得及插棗兒面便癱了下去,這時姥姥就會對我說:“阿俺妮兒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要輕輕松松享一輩子的福哦。”
蒸大棗餑餑剩下的面,我們用來做小豬,小豬的耳朵和鼻子,我們用了紅糖面,把紅糖放進面里揉,便成了紅糖面,用大豆做小豬的.眼睛,那樣子,還真是可愛。
做完大棗餑餑剩下的面,我們還做了元寶,并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恭喜發財。
一個個白胖的棗餑餑出鍋了,這些可愛的餑餑里包含著對家人的祝福。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風俗,傳承,卻包含著每一個人的愛,我想將來我一定要傳承家鄉的傳統風俗。
家鄉民風民俗作文600字 19
艾餃是我們紹興當地清明節前后家中常吃的美食,清明食艾餃,能驅邪排毒,越諺有“清明吃艾餃,不怕陣雨澆”之說。
清明未到,我和媽媽也在家里做了一些鮮美的艾餃。我們在田間地頭采來一些艾葉,挑去老葉、艾梗,清洗干凈。接著是煮艾葉,待鍋中的水沸騰后,倒入這鮮嫩碧綠的艾葉,煮艾葉時不能蓋鍋,還要拿筷子不停地攪拌,防止它顏色發黃。煮到艾葉軟嫩,湯水碧綠,就關火,等到水有些涼了,就來和粉。先準備一個盆子,將米粉和少量的糯米粉一起倒在盆子里,再舀上煮好的艾葉和湯水,周圍頓時清香四溢,一邊用手使勁和著面粉,一邊根據面團的濕軟程度添加湯水或面粉。
媽媽雙手不停地和著面粉,最后揉成了一個均勻的綠色團子,軟乎乎如氣球,綠瑩瑩如翠玉,還散著一陣淡淡的幽香。開始包艾餃了,我洗凈手從面團上扯下一個小團子來,把它揉成一個小圓團,再用手一壓,變成了一塊小圓餅,然后雙手拇指和食指輕捏四周,小圓餅成了一個碗狀大小的圓片,中間厚四周薄。接著把餡料裹進去,我加的是炒熟的芝麻糖粉和葡萄干,當然根據個人的喜好,也可以加其他的餡料,如咸菜竹筍等,最后小心翼翼地把它四邊開口捏緊,這樣一只艾餃就包好了。
我和媽媽忙碌了兩小時,包了四十多只艾餃,看著這一只只千姿百態的'艾餃:有的像枝頭未成熟的柿子,有的如海面躍動的海豚,有的似林間覓食的小兔,心里美滋滋的。媽媽把這些可愛的的艾餃被放進了鍋中蒸,二十分鐘后,當鍋蓋被掀開時,香味撲鼻而來,口水在我的嘴里不覺地流了下來……
家鄉民風民俗作文600字 20
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是我們布依民族一個喜慶的日子——三月三。這個節日讓我永遠難忘!
盼呀,盼呀,終于把三月三盼來了!
三月三頭一天,奶奶準備了好多好多的材料。光是染飯的材料就有三四種,加上做菜的總共有十多二十種,爸爸、媽媽都上坡種地了。我看到奶奶忙得團團轉,雖說是陰雨天,可是奶奶滿頭是汗!我在旁邊只是干著急,總是插不上手,只好在一旁一邊看,一邊聽奶奶講著三月三的食俗。奶奶說:“三月三這一天,我們布衣人家要吃五色糯米飯,五色表示五谷豐登。五色飯要在頭一天做好,因為有色的飯都是用山上植物的葉或花煮水后分別泡制,然后單獨蒸好攪拌而成,要的材料多,手續也多。”奶奶還說:“蒸糯米飯不單單為了吃,更重要的是為第二天上墳祭奠做準備……”。聽奶奶把故事講完,五色糯米飯已做好了,看著看著,我的嘴角漸漸濕潤起來。
三月三一大早,天空下著蒙蒙細雨。我和爸爸、媽媽、大伯、哥哥、姐姐、弟弟等一大家人背著一塊臘肉、一只公雞、一盆蔬菜、一些作料和昨天蒸好的五色糯米飯,帶上一些炊具、香燭錢紙,扛著鋤頭,拿著刀,就向我們的墳山走去。來到墳山后,大伯就為大家分好了工。大伯、爸爸負責殺雞炒菜,媽媽等女同胞負責熱飯洗菜,我們哥弟幾個負責找柴和燒火。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忙碌,飯菜終于擺上了墳前的石桌,爸爸和大伯點上蠟燭,燒了錢紙,我們哥姐幾個磕了頭,放了火炮,爸爸們倒了一碗酒后,我們就高高興興的吃飯了。不知是什么原因,這頓飯我吃得特別的'香,味道就是特別的美。可能是我完成了一個美好心愿的緣故吧!
吃過飯,我唱著老師教的《三月三》歌兒回了家。三月三呀三月三,您真是一個讓我難以忘記的日子!
【家鄉民風民俗作文600字】相關文章:
家鄉的民風民俗作文01-20
(精華)家鄉的民風民俗作文07-12
我家鄉的民風民俗作文10-07
寫家鄉的民風民俗作文01-19
家鄉民風民俗作文02-26
(精選)家鄉民風民俗作文06-20
[優秀]家鄉的民風民俗作文07-11
家鄉民風民俗的優秀作文01-06
【合集】家鄉民風民俗作文06-22
看花社家鄉的民風民俗作文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