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家風作文六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家風作文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家風作文 篇1
家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一個家庭有了好的家風,這個家庭就會和睦團結;千萬個家庭有了好的家風,這個社會就會很和諧,我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就有了向心力和凝聚力!
家風自古有。孟母“斷織”的故事流傳至今。孟子小時不知努力學習,時常中斷自己的學業。孟母為教育他,有一次竟用刀將自己織機上將要織成的布割斷,從而使孟子感悟到“半途而廢”的道理。范仲淹之所以志在“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因為幼時母親告訴他,“不為良相,即為良醫”——良相可以治國安邦,良醫可以治病救人,一個人想要自己快樂,就必須讓別人先快樂。
古之有家風,我爺爺也有他推崇的家風。
艱難的日子仿佛永遠不會隨年代的改變而消失。就像一個烙印深深嵌入爺爺的思想,這就造就了爺爺萬事先備后動,勤儉為先的性格。
“穿上大頭皮鞋,想起了我的爺爺,走過雪山草地,踩過敵人的肚皮……”每次《大頭皮鞋》的歌縈繞在耳旁的時候,我總會想起爺爺的鞋子——幾雙布鞋。爺爺下地干活穿上它,走親訪友穿上它,串門串戶穿上它。鞋底磨平了,腳尖的布恰似火山口一般向外掙脫,露出一只長著老繭的腳趾頭。
爺爺的飲食更是清淡無奇,早上熬一鍋粥,吃上幾天,咸菜冬瓜湯,饅頭南瓜菜,竟是如此,卻不浪費。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這些是爺爺的真實寫照。
“賺錢不容易,能省就省,想想以前,我……”這話我早已聽得滾瓜爛熟了,爺爺卻不厭其煩地訴說,且身體力行。無論兩里地還是十幾里地,定是用腳去丈量,因此爺爺被人戲稱用的是“兩腳車”。一天省一塊,一年三百六十五塊,十年,十五年……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是爺爺的堅守。
使我感觸最深的還是爺爺的“家徒四壁”。走進屋內,讓人會想起陶淵明的“環堵蕭然,不蔽風日”。墻壁上用漿糊糊的報紙已成暗黃。屋內有一張搖搖欲墜的木桌,一個銹跡斑斑的水壺,兩只褪了色的熱水瓶,一個被煙熏黑的灶頭,一盞能發出昏黃微弱光的燈和墻壁上掛的幾件粗布短衣。
就是這么一個老人,清貧了一生,節儉了一世,不驕奢淫逸,一輩子兢兢業業,腳踏實地做人。
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是因為人和香氣合二為一了。我和爺爺相處,爺爺沒有言語的高調,只有行動的實在,爺爺的節儉家風現如今已深入我的骨髓。
節儉的家風不是掛在嘴上的,更是銘刻于內心深處的;它是一種美德,一種風尚,我將接過爺爺的接力棒,讓其傳承!
家風作文 篇2
要說家風,就要從奶奶說起。我奶奶這把年紀,天天忙個不停。在我們各自外出學習、工作之時,她就利用時間,在家里洗洗涮涮,從沒閑著。而每天早晨,奶奶都起得很早的,她幫我們準備好早餐,就開始干其他活兒。有一次我目睹到了奶奶早上的一舉一動,她干活時動作十分輕,聲音也十分小,似乎生怕吵醒我們。我知道,奶奶的身體不是特別的硬朗。干體力活過久,對身體有一定的影響。她為我們,累垮了身體。瞧,奶奶的動作緩慢,但她拖地拖得很干凈,如果一些地方她還認為臟,要重復著拖來拖去,不拖干凈決不罷休。如果實在不行,她會皺緊眉頭,搖搖頭,拿來洗潔精一而再,再而三的拖。奶奶,為我們付出這么多,我們都心疼你,感激你!
在奶奶的影響下,媽媽也是一位勤勉的人。是我們值得一提的人。而她白天在單位認真工作,正因為這種態度,每各月都是他們單位賣東西的第一名。媽媽下班后,我總能聽到她匆匆的腳步聲和氣喘吁吁聲。媽媽一手提著包,一手提著為我們準備晚餐的菜。她表現得沒有特別的夸張,為了避免引起人家的注意,只是小聲喘氣。晚飯后,媽媽放棄了娛樂項目,也沒有倒頭休息,而是幫著家里做家務活。白天奶奶干,晚上媽媽搶著干,讓奶奶休息。
一次深夜,我不知怎的被驚醒。模模糊糊中,我看見書房里閃著微弱的燈光,媽媽還在收拾書架!左一擦,又一理,持續不斷。我看見媽媽臉頰旁流下豆大的汗珠,一滴一滴……。媽媽的背微微駝著,曾經引以自豪的直背,今天怎么有些駝呢?我的睡意全無,書房里的燈依舊亮著。媽媽,白天在單位工作,晚上還要不辭辛苦的在家做家務,真不愧是我們勤勞的榜樣!
我在奶奶和媽媽的耳濡目染下,也學會了勤勞。在學校我不僅學習響當當,勞動也不例外。
一次,語文作業布置的很少。但要求我們認真完成。只有兩項,一項是常規作業,另一項是作文。不知為什么,平常不善于寫作文的我這次竟然寫滿了三張稿紙!那次我用了兩個小時寫作文。我們家的家風——勤勞之風,愿它常駐我家。愿那勤勞之風,飄在中華民族的上空,飄進千家萬戶之中!”
家風作文 篇3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風如潤物細無聲的小雨點。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潤下,才能健康成長,孩子只有在優良家風的熏陶下,才能出類拔萃。中國是禮儀之邦,五千年的文化傳承至今,深深銘刻在中國人的心中。每個家,都有家訓、家規、家風,俗話說得好:無規矩不成方圓:從孟母三遷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訓、家規、家風不僅承載了祖祖輩輩對后代的希望對后代的策鞭,也同樣體現了中華民族優良的民族之風!
中國的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訓、家規、家風,我家自然也不例外。我家的家訓是:尊敬老師、長輩、同學跟任何有殘疾的人;勤勞節儉懂得持家;遠親不如近鄰,好好對待鄰居;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些家訓,是自古以來存在在每個人心中的,但真正做到的,卻少之又少。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把它們定為家訓,是為了讓下一代牢記中國五千年歷史文化的璀璨,我會努力做到,同時也會影響周圍人,讓他們也做到。我家的家規是:主動向長輩問好;互相尊重彼此;路上撿到錢包等貴重物品必須上交;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作業做完了才有娛樂時間;當天的事情當天做,不能拖拉。這些家規有幾項是爺爺奶奶定的,有幾項是爸爸媽媽定的,這越來越完善的家規更是讓我了解到了中國文化的進步。從小,爸爸媽媽就要求我做到,好的規矩,成就了我現在的成績。我家的家風是:以德立家,以德治家。良好的家風對社會而言,就是一種道德的力量。家風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去。
家風是一個家的全貌,家風就是做善事,不求回報;家風就是為人老實,不干壞事;家風就是小小舉動創美德;家風就是常做好事,無怨無悔;家風就是心中有家,心中有國。;“做事勤勤懇懇,任勞任怨;要用積極向上的陽光心態去面對眼前的重重困難;待人有禮貌。首先,在勤勤懇懇方面,他勤勤懇懇從不叫苦叫累。接著,在待人有禮貌方面,在陽光心態方面,家風就是一個家族的面貌,我要好好牢記長輩告訴我的好家風。
家風作文 篇4
“誠樸、向上,尊老愛幼;勤勞、調和,家和萬事興”——走進馬鞍山鄉民張龍興的家,案角這塊特別的“家訓牌”很是有目共睹。這些年,楊王村鄉民鼓起的“踐行好家訓”、“培育好家風”的做法,已在奉賢蔚成風氣。
跟著媒體的宣揚和報導,家風這個詞不經意間闖入了大家的視野。盡管大家對家風并不生疏,可是終究啥是家風?恐怕不一樣的人會有不一樣的答案。有人說家風即是誠信做人,也有人說家風即是尊老愛幼;有人說家風即是勤勞仁慈,也有人說家風即是節省文明。盡管家風有著文字上的界說,可是在每自己的心里,家風其實有著不一樣的內在。
從前史淵源看,家風起源于農耕社會的古代文明,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古代,家風仍是一個家庭或宗族重要的精力內核,是一切家庭成員都必須遵從的行為原則和品德規范。古人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說法,“齊家”在這里即是治家的意思,而治家就必須得有好家風,家風的重要性便顯而易見。
年代在開展,家風的內在也在不斷改寫,變得愈加豐厚,多了些現代元素,少了些封建顏色,這也是前史的前進。可是咱們也大概看到,在產品經濟年代,大家的價值觀日趨多樣化,再加上因為遭到不良風氣的影響,一些人無視品德,不講誠信,或為了一己私益逼上梁山,或為了自己意圖不擇手段。盡管這些僅僅法令或品德層面的表象,但就實質而言卻是家風損壞、家教缺失的成果。
家風作文 篇5
每個家庭都有家規,家訓,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長大后才能立足社會。
最近我們在學習《弟子規》,其中有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講的是在家要孝順父母,父母叫我們的時候要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父母要求我們做什么要立刻去做,不要推托、偷懶。
記得有一次我正在看電視,媽媽下班回來問我:“一澤,作業寫完了嗎?周末打算去哪兒玩啊?”當時電視演的是我最愛看的《火力少年王之傳奇再現五》,我已經融入電視里的情節中了,幾乎就是兩耳不聞窗外事。就在這時電視突然關了,我以為是停電了,我抬頭一看燈還亮著,就在我還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時媽媽生氣的站在我面前說:“不管誰跟你說話的時候要仔細聽,這是對人的基本尊重。“我這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是我做錯了。我主動向媽媽承認錯誤,并保證以后不再犯類似錯誤。自從這件事之后,我對《弟子規》有了更深的理解。
勤儉節約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是每個人都耳熟能詳的詩句,也讓我懂得了勞動的艱辛。我偶爾也是把吃不了的飯倒掉,有很多很多小朋友生活在貧困地區,他們吃不飽,穿不暖,買不起學習用具,更沒有零食吃,而我們還在浪費想想真是慚愧啊!我們應該從自身做起,把勤儉節約落實到行動,而不是一句口號。
家風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一個家庭的全貌,我要好好牢記并發揚光大。
家風作文 篇6
家風是一家的傳家寶,如同糧食一般,是一個家庭必不可少的養分。我家也有幾大寶:善良、孝順、誠實、和睦等等,它們教會我如何去做一個好人。
媽媽給我取名馨宇,馨,香氣,指品德高尚,宇,樓宇,指尋常百姓家,媽媽說,她和老爸希望我在尋常百姓家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做人,肯定要先做到善良。有一句話我認為說得非常好,就是:“害人之心不可有”,爸爸媽媽從小就這樣教育我。記得小時候,我生性調皮,經常使壞。有一次周末晚飯后,我和爸爸去達活泉公園散步。我們走到了一塊空寂的草地上,爸爸就靜下來打太極拳,我沒事干,就到旁邊不遠處沙地上玩。一個詭異的念頭閃現在我的腦子里,挖一個大陷阱“害人”!沙子很松軟,趁著天還沒完全黑,我抓緊時間趕緊開挖。不一會兒,一個一尺多深、籃球大小的坑就挖好了。我從旁別的花叢里找了些小枝杈和碎葉子,把小枝杈擔在坑上,撒上碎葉子,再薄薄的蓋上一層沙土,趁著傍晚的昏黑,根本就看不出來。我躲在一邊美滋滋地等“好戲”上演,看哪個倒霉孩子撞大運。這時,老爸忽然出現在我身后說:“玩什么呢,該走了。”我只能離開了。突然“啊”一聲,我轉身一看,老爸很不幸地一腳踏進我設置的“陷阱”中,很顯然他被嚇了一大跳。我嚇得趕忙去拉他,很害怕他訓我。爸爸又氣又樂,他沒批評我,先夸我的“陷阱”做的不錯,但接著老爸拉著我柔聲說道:“兒子,害人之心不可有啊,你還記得你去年摔倒的痛嗎吧。”我下意識的摸了摸我的左腿,那道傷令我難忘。“別人在無意之中會摔壞的,也會被嚇一跳。以后可不許使壞了!做人要善良!”聽了爸爸的教導,我趕緊把那個“陷阱”填平了。從那以后,我牢記爸爸的教導,努力做一個善良的人。
爸爸和媽媽是小區里出了名的“孝子”。天氣冷了,媽媽早早給爺爺奶奶準備好過冬的棉衣。奶奶的胃不好,媽媽還經常變著花樣兒給奶奶煲一些養胃的粥。爺爺愛聽戲,媽媽就給爺爺買來能隨身攜帶的視頻播放機,惹得鄰居好不羨慕。有一次爸爸帶我和媽媽去才加一個聚會,那里的手工面很好吃。誰知沒幾天爸爸帶爺爺和奶奶一起又去吃了一次,爺爺直夸面好吃,有家鄉的味道。這事不知怎么讓爸爸的領導知道了,夸贊爸爸很孝順,這事都成為爸爸單位里的美談了。爸爸媽媽用他們自己的一言一行告訴我:“百善孝為先”,我也要向他們學習,做一個孝順的好孩子!
爸爸媽媽還常常教導我要做一個誠實的孩子。有一次,樓下的哥哥找我一起去游泳,可是我的作業還沒有寫完。我就給媽媽謊稱我寫完了。我痛痛快快游了一個下午。晚上回到家已經累得不想寫作業了,再加上又給媽媽撒過謊,礙于面子就沒補作業。可有著豐富做老師經驗的媽媽一眼就看出了我的惶恐,耐心給我講了做人要誠實的道理。我也鼓足勇氣向媽媽承認了撒謊的錯誤,抓緊時間補完了作業。經過這件小事使我明白做一個誠實的人很踏實啊。
可能是我們家聚少離多的緣故吧,我的爸爸媽媽在家很少紅臉。他們是鄰居中有名的模范夫妻。媽媽還被我們小區的小伙伴們評為“最美媽媽”,因為媽媽平時對鄰居很熱心,樂于助人,對小孩子很有愛心。媽媽總是愿意把自己做的美食和別人分享,比如,象媽媽這樣年輕的人很少會包粽子,而且是像工藝品一樣的粽子,媽媽每年都會多包好多分享給鄰居,還手把手教別人怎么包粽子。我感覺我生活在和睦的小家和友善的大家庭中很幸福!
家風如陽光,照耀我成長;家風如羽翼,伴隨我翱翔!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有了這幾樣法寶,我一定會成為一個好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一個對社會有意義有價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