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規則的作文(集錦4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規則的作文4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規則的作文 篇1
在規則面前,我必須遵守。下面就讓我給大家說一說我是怎樣遵守規則的吧!
記得我六歲的一天,我和媽媽在去體育中心的路上,我想吃東西,媽媽給我買了一個吃。過了一會兒,我吃完了,正想往地上扔,媽媽一把抓住了我的手,我說:“媽媽,你為什么不讓我扔?”
媽媽說:“你想想,我為什么不讓你扔?”
我想了想說:“哦,我知道了,我要遵守規則,不亂扔垃圾。”
媽媽說:“真聰明,我們要做一個遵守規則的.好孩子。如果大家都象你一樣吃完東西,果皮紙屑隨便亂扔,那我們的街道、馬路就成什么樣子了?我們將會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中呢?我們的社會會進步嗎?我們的素質能提高嗎?所以在規則面前人人都要遵守!”
通過這樣一件小事, 我記住了媽媽的話,受到了啟發,我知道了在規則面前,我要遵守。
規則的作文 篇2
(1)巴林銀行倒閉的啟示
(遵守規矩企業才能穩固發展)
規矩通常以規章制度等形式表現出來。規章制度對企業的興衰和個人的發展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違反規章制度而為,終究會導致惡劣的后果。巴林銀行的倒閉給了我們這方面的啟示。
巴林銀行成立于1763年,被稱為英國銀行界的泰斗,享有“女王的銀行”之美譽。1995年2月27日,國際銀行界傳出一條舉世震驚的消息:有著232年光輝燦爛歷史,曾一度排名世界第六位的巴林銀行因過度炒賣金融衍生品而宣布倒閉。全球愕然的同時,人們不禁要問:到底是什么導致了這一悲劇?
造成這一悲劇的直接原因是該行新加坡分行交易員尼克?利森在做日經股票指數期貨交易時違反了規章制度,出現了14億美元的損失,幾乎是整個巴林銀行資本的'兩倍。
1995年1月,利森認定日本股市和利率將會上升,在未經批準的情況下,他即開始大量買進日經指數的“買入”期貨和日本利率的“賣出”期貨。結果滿盤皆輸。
把巴林銀行破產原因歸罪于尼克?利森。從表象上看來,這是對的,但從深層次分析,根本原因則在于巴林銀行內部管理制度松散,缺乏嚴格的規章制度所致。
(2)孟子的權變
(有時候不能死守規矩)
《孟子》有這樣的記載: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歟?孟子曰:禮也。曰:嫂溺則授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授,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授之以手,權也。
雖然有“男女授受不親”的規矩原則存在,但嫂子落水快淹死時,必須拉她、救她,這是“權”(變通),否則,見死不救,就是豺狼。
這說明規矩是死的,規矩總有解決不了現實問題的時候。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就應該采取權變的態度,不能死守規矩。
(3)廟為什么荒廢
三個和尚在破廟里相遇。“這廟怎么荒廢了?”不知是誰提出的問題。
“必是和尚不虔誠,所以菩薩不靈。”甲和尚說。
“必是和尚不勤快,所以才不整理廟務。”乙和尚說。
“必是和尚不敬,香客才不多。”丙和尚說。
于是甲和尚禮佛念經,乙和尚整理廟務,丙和尚化緣講經。果然香火漸盛,舊廟換了新顏。
“都因我禮佛虔誠,所以菩薩才會顯靈。”甲和尚說。
“都因我勤加管理,所以廟務周全。”乙和尚說。
“都因我勸世奔走,所以香客眾多。”丙和尚說。
三人日夜爭執不休,廟里的盛況又逐漸消失了。各奔東西的那天,他們總算得出一致的結論:這個廟的荒廢,既不是和尚不虔誠,也不是和尚不勤快,更不是和尚不敬,而是他們沒有規矩。
規則的作文 篇3
在一個非常遠,非常偏僻的一個小城市里。那兒唯一的中學里有很多有著遠大志向的學生,他們夢想著有一天能走出這個窮鄉僻壤,所以人人都想受到比別人更好的教育。
這個學校規模小較小,每個年級都只有5個班。不過也都是所管轄的鄉里的“種子學生”。他們都滿懷期望會聚到了這兒。
初一年級5個班里。一(1)、一(2)班是大家所說的“重點班”,不過相對而言,二班實力還是略勝一籌,它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全年級人人向往的班級。可是這個精英班人數多達62個,在那兒。比任何班都多,都超標得多。
一班的人很不服氣,他們立下了勞不可破的誓言一定要讓二班的俯首稱臣。班上兩個名列前茅的.田間石和王全達在互相奪班上的第一把交椅的同時,也在為班級的“凌云大志”的實現貢獻著力量。他們充滿信心,不過,第一個學期的交鋒中,因整體實力不組足,他們還是敗下陣來。
下個學期,二班的好評如潮,而一班卻被各個老師貶得什么什么都不是。他們想著超越,但二班就像一個永遠不可戰勝的強者堵在他們前面。這一切給了田間石和王全達一定,也許算重大的打擊,反正他們有些失去斗志與信心了,班級差又不是他們的錯。他們失去了二班也能排在前幾。但卻要與別的人一起挨罵受罰,于是,有一個會讓別的同學失望的念頭不約而同地在他們腦海萌生了――他們想去二班。
這個念頭一產生,他們兩家就想法設法讓自己的孩子轉班,這都是為了孩子嘛。
田間石是這兒所有村里比較窮的一家,他家世世代代都是面向黃土背朝天的純種農民,大字不識一個,一直都未能過上好日子。田間石的父母在剛解放不久時念過一會兒書。盡管不多。他們還是明白只有上學讀書以后才會有出路,從此過上好日子。他的父母望子成龍心切,壓著他學,他自己也明白,一直很努力,學校里自然不用說,學校外他也孜孜不倦。千方百計尋書來看,他也就一直名列前茅。可家境的貧寒曾讓他有輟學的“危險”,成績的優異幫了他大忙。這次轉班一來,他的父母整整焦思苦慮一星期。決定豁出去(那班人多,校長不準轉,而且轉了一班也許就會賠)。去通下關系吧。可他們哪有什么錢。他們的關系,只好用能讓鬼推磨的那樣東西。他們東奔西走。算上自己平日省吃儉用存的。兩千元左右。
至于王全達,他家是鎮上比較富有的一家,鎮長老爹讓他辦什么事都方便多了。上補習班也很容易。反正如他名字“全達”一樣。想辦的事無一不成功。所以這間事他也就沒過多去管他,就算等下學期開學再辦也不遲。反正現在也轉不了。
轉眼,寒假到了。他們倆以同分并列第一。全校第二。然后,再一轉眼,又快開學了。
田間石的父母見這事拖不得了,帶上兒子去找校長。在那兒,他們說了好多理由,什么“我家兒子又不是成績差去不了。那兒還有更差的。”等。校長問為什么要轉,他們說那兒所有的老師幾乎是最佳,而一班有個別不是。現在又要全面發展。何況一班學生差點,會影響他的。校長又說,只要孩子想學就能行,班級又不重要。重要靠他自己。反正,無論田間石父母想社呢們理由,校長都想著推垮。對這事百般主擾。田間石父母無法,遞上紅包。校長見少。裝作推辭,再次重復這班人多什么的,肯定不行。于是。田家失望而歸。
開學前一天,王家也來了,不過帶了一個人。該鎮教育局局長。這可順利多了。一去,校長討好他,討得讓人厭惡。在知道了目的后,臉沉了一會。想想又說人多這一類的話了,局長說不轉就坐著不走!校長怕了,考慮著自己,答應了。
從此,二班有了63人,一班59人,少了一個。
上學第一天,田間石看見王全達在教師(二班)門前與二班的其他人嬉笑著,悶悶不樂的他有如怒火中燒。而王全達看見他后,走來,在他面前用另人惡心地笑發笑著。小聲的說:老同學,這就是游戲規則,你懂啵!
田間石無語,狠命的瞪了他一眼。走回了教室……
規則的作文 篇4
人生如一場游戲,既然是游戲,就會有一定的規則。
自古以來,“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句千年古訓已經深入人心。所謂“規矩”就是一個方形的大鐵籠,他將進入游戲的人一一鎖在里面。
生活中,總是有人認為--桌子永遠都是方的。甚至,到最后他們都不承認有圓的桌子。這就是他們自己給自己定的規則。
規則這把思想的鎖可以鎖住一切有思想的生物,當然也包括人。花開花落,這是大自然給花兒的規則;水往低處流,是大山給河流的規則;弱肉強食,是生態給動物們的規則。在這些規則的控制下,花兒永遠不會結果,河流永遠不會倒流,動物也永遠不會找到新的生活方式。思想被捆住了,就永遠也不會想到掙脫,什么都活在無窮無盡的規則下。
也許,并不是萬物都會默默忍受這樣的束縛。于是便有了破繭成蝶的神話。
毛毛蟲在自己的生活中織下了一層厚厚的繭,那是用一種細細的,柔軟的,若有若無的絲織成的,是痛苦的絲織成的,這就是她的規則。
她埋怨,氣惱,然后就是焦急,甚至折磨自己,同時用死來對突破的往表示抗議。但她終于被疲勞征服了,沉沉的誰了過去,她做了許多夢。那是關于花和草的夢,是關于風和誰的'夢,是關于太陽和彩虹的夢,還有關于愛和追求的夢。
在夢里,她得到了安慰和欣慰,得到了力量和熱,得到了關于生的勇氣。當她一覺醒來,她突然明白能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于是,她硬用牙齒把這些討厭的絲一根根咬斷,她咬破了自己織下的繭。果然,新的光芒向她投來,云間的光刺激著她的眼睛。新的空氣,像清新的酒,使她陶醉。
原來,就在她思想開始改變的那一刻,她的背上已長出了兩只粉的翅膀,她已--破繭成蝶。
破繭后的她是美麗高貴的,不僅僅是外表,更是精神上和內涵里的。
上帝給了我們思想,我們卻用各種各樣的規則將思想死死的鎖上,這是愚蠢的。用勇敢的拼搏和堅強的信念去打破規則,突破自己思想上的繭,就一定會演繹出不一樣的神話。
努力讓自己破繭成蝶,上帝會借你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