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保護文化傳統作文三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保護文化傳統作文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保護文化傳統作文 篇1
中國,一個正在崛起的泱泱大國,孕育著各種各樣的文化。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也許匠人的傳統工藝讓你拍案叫絕,也許古村的三坊七巷讓你記憶深刻,也許民間的獨特藝術讓你不由驚嘆……但隨著現代化的發展,有一些文化卻在無聲無息地消失,所以,我們要保護我們的傳統文化,別讓我們的寶貴文化消失。
方言,幾乎每個不同地方都存在著不同的方言。有研究者說:方言是語言的活化石,承載了一個地方從古至今的人文地理、風俗民情,保留了一個地方幾乎所有的歷史文化性信息,是不可恢復的歷史記憶,是不能再生的文化基因。但隨著普通話的'普及,方言在我們身邊卻漸漸消失。語言的消亡速度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有報告指出,平均每兩個星期就會有一種語言消失,并且無聲無息。
方言,本來是人人都會,或者大部人會,而現在漸漸變成了少數人專有。必須承認,推廣普通話的重要性與必要性無需多說,普通話作為官方語言在維護社會協調運行和增進溝通理解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不過,普通話日益強大的另一面,卻是方言的逐漸消失,這不是我們期待的結果。
汪涵說過:“普通話可以讓你走得更遠,可以讓你走得更方便,但是方言,可以讓你不要忘記你從哪里出發,普通話讓你交流及其順暢,而方言可以讓你感到無限的溫暖。”我們應該努力保護和拯救正在消失的方言,培養方言保護意識。在不影響社會交際的情況下,社會、公眾應多營造方言氛圍,讓人們受到更多的方言熏染。
歷史留下的活化石除了方言,還有地名。地名不僅承載了大量的個體記憶和情感,也承載著傳統文化和城市的歷史密碼,眾多獨特的地名也是歷史留下的活化石,是寶貴的文化遺產。只有留住這些富有底蘊的地名,才能留住鄉愁。但現在,地名也在逐漸消失。據統計,自1986年以來,我國約6萬個鄉鎮,40多萬個建制村名稱消失,至于消失的街道更是數不勝數。在老地名消失的同時,一些稀奇古怪的地名,例如“楓丹白露”“阿彌陀佛大酒店”等新地名不斷涌現。一個個生拼硬造的怪名洋名抹去了很多富有豐富內涵的老地名。
馮驥才說過:“城市是有生命的,地名便是這歷史命運的容器!蔽覀儜湎切┯形幕e淀的老地名,精心設計有文化有內涵的新地名,持續發展地名文化,傳統文化才能血脈相承,城市才會有溫度和厚度。
中華民族多樣的文化需要我們的傳承與保護,別讓我們的寶貴文化消失!傳承與保護文化印記人人有責,共同行動吧!
保護文化傳統作文 篇2
如今相對開放的國際環境,使得各種地域文化交匯融合,過各種洋節日的中國人也越來越多,這使得中國的傳統節日漸漸地不被重視,F今保護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人肩負著的使命。
中國的傳統和文明需要傳承。這些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生存和發展的產物,F在的中國人,未來的中國人,若是無法了解自己的祖先和民族的發展,輕視這些傳統和文明,那么這樣的中國人也就失去了屬于自己的特色。
中國的傳統節日和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形成的品性的緊密聯系,也使得中國的傳統節日不容被西化。中秋節寄托了游子對家的思念;端午節展現了耕作的勞動人民對豐收的喜悅;清明節表達了親人對逝去者的哀思;新年則體現了人民向往和平快樂生活的樸素愿望。這些節日背后所存在的意義,是任何一個洋節日無法替代的。
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提倡保護重視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端午從原來沒有節假日變成了休假一天,電視媒體也日益加大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傳,提高人們的了解和重視程度。
在這個受到外來文化強烈沖擊的21世紀,我們太多地關注于西方萬圣節的南瓜;情人節的玫瑰;圣誕節的白胡子老人。從而忽略了新年的“!弊,端午的艾草,中秋的月餅,對于我們每一個中國人來說這都是一種本土文化的丟失,沒有了這些文化和傳統,我們也將丟失自己的信仰,失去自己的特色。
身處于現今社會的我們依然要懂得不崇洋媚外的道理。外國的`傳統和特色往往不適合擁有古老歷史的中國。就像君主立憲制不適用于中國;刀叉無法成為中國人吃飯的主要工具;直接的說話方式無法改變中國人的婉轉一樣,洋節日也不應該成為中國人的節日。
一個民族的傳統節日,是歷史文化在千百年里長期積淀和凝聚之后又經后人總結和實踐而成的,從種種節日風俗里,后世的人們可以清晰地體驗到先民生活的歷史文化圖景。當承載著民族傳統文化的節日不再受重視,節日的文化內涵漸漸被遺忘,中國“文明古國”的盛譽也將不復存在。
我們需要加強對傳統節日的宣傳與弘揚,從自身做起,保護中國的傳統文化。
保護文化傳統作文 篇3
其實近幾年來我國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一直在不斷加強,由于科技的快速發展,電腦、手機的盛行,再加上很多外來文化的進入,我們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一直在削弱,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慢慢的消失。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20xx年上映的電影《百鳥朝鳳》,這部電影從表層上看講的是嗩吶,但是從深層次來看,講的卻是對傳統文化應有的正確態度的探討。這也是吳天明導演的封箱之作,是他一直對藝術的追求造就了這樣一部偉大的電影。電影中有一句臺詞令我印象深刻“只有把嗩吶吹到骨頭縫兒的人,才能夠拼命把這活保住,傳下去!眳翘烀鲗а萦眠@部作品就是想喚醒人們對保護傳統文化的意識。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我們已經開始意識到了這一點,并且也已經采取了措施去保護我們的'傳統文化。近年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的出現,就是傳統文化逐漸回歸的一種體現,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不能天天在自己的手機里放著英美的歌曲,不能一泡在圖書館就是去尋找什么日韓的漫畫,更不能忍受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被別的國家搶走,我們要行動起來。
就是從現在開始,品一杯香茗,細細地去閱讀、觀看、聆聽那些屬于我們自己的東西。
【保護文化傳統作文】相關文章:
保護文化傳統作文六篇12-11
保護文化傳統作文四篇07-24
保護文化傳統作文三篇07-31
保護文化傳統作文3篇04-12
保護文化傳統作文4篇05-03
保護文化傳統作文5篇05-11
保護文化傳統作文(精選34篇)12-20
【精選】保護文化傳統作文三篇02-12
保護文化傳統作文7篇04-09
保護文化傳統作文6篇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