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習俗作文集合15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傳統習俗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傳統習俗作文1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今年的端午節我學會了一個新本領——包粽子。
端午節這一天,我看到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插上了艾葉,有些人還佩戴了香囊。小朋友佩戴香囊的比較多。香囊的樣子各式各樣,都很漂亮:有菱形的、方形的、顏色有紅的、黃的……可好看了!我走在樓道里,樓道里飄香著粽子的味道,真香啊!我的口水都快要流下來了,肚子早已咕咕叫了!我跑到家里,告訴媽媽我也想吃粽子,媽媽不緊不慢的說:“別急,別急,大家等會兒到奶奶家還要包粽子呢!”
到了奶奶家,只見奶奶已經把材料準備好了:江米、紅棗、花生、箬葉。不等奶奶開口,我就搶著說:“做粽子可簡單了!大家把材料準備好,用箬葉一裹再一煮就可以了!”我有點兒得意,心想:奶奶一定無話可說了,我已經把做粽子的全部過程都說了下來,奶奶一定覺得我太聰明了。可奶奶說:“你說得簡單,包粽子可有許多講究呢!”我不相信,包一個小小的粽子能有什么講究?
開始包粽子了。我自告奮勇,決定第一個試試。我拿起箬葉,包住江米隨便纏了幾圈。纏出了個圓不圓、方不方,也不是菱形的東西。我拿出紅絲線,心想:奶奶平時給粽子“五花大綁”,真難看,我可以纏一個漂亮一點的嘛!我用線圍著粽子繞了兩圈,然后系了一個好看的蝴蝶結,太美了!我自己都佩服自己。可我剛一松手,粽子就“散架”了。箬葉一松,江米從里面掉了出來,讓我白高興一場。
奶奶見了,來給大家做示范。箬葉經奶奶三折兩卷就包成了一個粽子。奶奶還教大家包粽子的竅門,大家試了好幾次,終于學會了。吃著自己包的粽子,心里美滋滋的。
今年的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粽子,收獲可真不小呀!
傳統習俗作文2
又是一年清明時,又是一年掃墓時.就像那句:"微微低首憶昔人,輕輕叩動九冥門",的確,一樣的
清晨,薄霧未散.那一座土敦,提示著光陰再次流走一年了.太公的骨灰靜靜安放在這里,一片青青的草地,有一絲暗香浮動.已經和太公分別好幾年了,無從數起,因為又是一年清明.
風呼嘯著,拋起一捧黃土,心情漸漸滑向低谷.一幕幕的記憶,歷久彌香,因為永久逝去而更為珍貴和痛徹心扉.
很久以前,我太小,他太老,往事模糊一片;一叩首,二叩首,往事卻如潮水般涌來.圓臉,花白的頭發,一身整潔的中山裝,這是我對太公最后的印象.在老屋里,東西很少,有人探望,太公頻頻點頭,伸手或擺手,表示要或不要.太公喜歡曬太陽,那只獨眼老狗靜靜臥在他的腳旁,這是我對太公最后的記憶.
我有時依稀回想起當我對那只老狗充滿興趣時,我將手伸出,但回答我的是底聲的咆哮,眼淚頓時在眼眶里打轉,突然有人拍拍我的肩,是太公,他遞給我半塊饅頭,把我推到前面,呢喃著:"它不咬的,不挑吃的,是好狗啊"我看著老狗把饅頭吃掉,然后躲到太公身后.
記憶僅此而已,哀思是無聲的,黑白的,不知太公是否可以知道?
三叩首,該離開了,火光徐徐,模糊了一切.太公,又是一年清明時,下次,我也不會記得和太公分開多少年.又是一年清明時,遠望,土墳帶著思念。
傳統習俗作文3
過年了,我十分高興。在我腦子里第一個吃與一家團聚。餐桌上有許多美味佳肴芬芳撲鼻,家里熱鬧的氣氛異常興奮。但是為什么會有“過年”這個習俗呢?于是我查了一下資料,原來是這樣: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怪獸叫做“年”,他每年都要吃許多。有一年,年獸將要來時,大家膽戰心驚,可有一位老人家與眾不同——他不慌不忙地拿出兩塊紅布,寫下一副對聯,然后再拿出爆竹,放了起來。年獸見了,被嚇得魂飛魄散,急忙逃跑,因此每年我們都要放煙花爆竹來驅趕年獸。后來人們又給這個習俗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過年”。真是“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啊!!!
我們再來說說紹興其它習俗。每到過年時我們就要買酒、春糕、裹粽、撣塵、魚肉等。我們還要買新衣服穿,要買禮物給親朋好友,要發紅包。過年了,家家戶戶都要送灶神上天,還要買一些富有粘性的糖,將灶神的嘴巴粘住,不讓他在玉帝那兒說出人們的過失。長輩還要給晚輩壓歲錢哦!每當過年的時候,我們都要在家里掛紅色的裝飾品,如:紅燈籠、對聯、中國結等。當然了,現在,我們要看春節聯歡晚會。
怎么樣?我們這個豐富多彩、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過年方式好嗎?
傳統習俗作文4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于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在農歷七月初七慶祝。來自于牛郎與織女的傳說。
由于過往女子的命運只能嫁作人婦、相夫教子,因此不少女子都相信牛郎織女的傳說,并希望以織女為榜樣。所以每逢七姐誕,她們都會向七姐獻祭,祈求自己能夠心靈手巧、獲得美滿姻緣的節日。這也就是“乞巧”這名稱的來源。婦女亦會結彩樓,預備黃銅制成的細針(七孔針),以五色細線對月迎風穿針。久而久之,七夕也成為了“女兒節”。
民間的習俗就是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相傳,在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時候。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像天橋橫貫南北,在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佳節有配藥的習俗,人們常用松柏等入藥配方,甚至還主張餌松實、服柏子、折荷葉等,并稱它們為長生不老的仙藥。中醫認為,久食松子健身心,滋潤皮膚,延年益壽。
傳統習俗作文5
農歷五月初五謂之“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中原漢人南徙開發八閩,帶來了中原紀念屈原的端午風俗,與閩越族的“龍子節”糅合成八閩傳統的端午趣俗。
端午節“出生”在中國,習俗由來與傳說甚多。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名篇,已廣泛深入人心。但總體而言,福建和臺灣的端午節慶同出一源,民間沿襲習俗亦大致相若,足見臺海兩岸人民一脈相承、魚水相依。
福建泉州地區端午節慶更具獨特的風格。明清以來,每逢五月初五都會出現“泉州總口,與臺灣鹿仔港對渡”的盛況。兩地人民身披節日盛裝,同江競舟潑水,交融情誼。一九九九年六月十八日古鎮蚶江和臺灣彰化縣和美鎮鎮平里聯袂舉辦“海峽龍舟競渡邀請賽”系列活動,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的“海峽情”民俗畫卷,令海峽兩岸同胞流連忘返,期待著“三通”實現日,神龍飛架兩岸來。
福建和臺灣各地,民間在過端午節時,一般家庭都要吃粽子、掛艾蒲、飲雄黃、佩香囊等作“避邪”保健用。同時在自家門楣間插上艾葉、菖蒲,兼插禾稗莖以及榕樹枝,象征老而彌堅。臺灣民眾采艾插榕的習俗,實際上也是一種思念鄉里故土的寄托。
傳統習俗作文6
中秋佳節來臨,那為什么我們中國會有中秋節這個傳統習俗呢?讓我給大家娓娓道來吧!
許多人都認為,中秋節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據傳說記載:嫦娥吃了西王母的不死之藥之后,飛向了月亮。嫦娥此舉是為了代替后羿受罪,并終生不能返回人間。李白為此頗為傷感,寫有詩句:“白兔搗藥秋復春,女亙娥孤棲與誰鄰?”相傳,嫦娥自已雖覺月宮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所以會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圓夜之時,返回到人間與夫君團聚,但在天亮之前必須回到月宮。后來世人每逢中秋,不僅想登月與嫦娥一聚,還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許多人在焚香拜月的時候,會祈求男的早日登步蟾宮,高攀仙桂……女的則希望相貌似嫦娥,圓如皓月。年復一年,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為節日來慶祝了。
另外有人認為,中秋節是由唐明皇賞月開始的。唐代《開元遺事》這本書中記載:中秋夜,唐明皇和楊貴妃在月下游玩兒,游到興處,二人登入月宮,唐明皇還在月宮學得半部《霓裳羽衣曲》,后來補充完整,成為傳世之作。唐明皇念念不忘這月宮之行,每年到此時刻,必要賞月一番。百姓也來效仿,月圓之時歡聚一堂,享受人間美景。久而久之,成了一種傳統沿襲下來。
而有人提出,中秋節原本是推翻元朝統治的一次起義紀念日。在元朝末年,老百姓不堪忍受官府的統治,在中秋季節,把寫有“殺韃、滅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齊動手”的字條藏在鉻好的小圓餅內相互傳遞。到了八月十五日晚,家家戶戶齊動手,一舉推翻了元朝統治。后來,每逢中秋節,都吃月餅來紀念這次歷史性的勝利。
中秋的由來,眾說紛紜,你覺得哪一種才是最符合邏輯的呢?你又最喜歡哪一種呢?
傳統習俗作文7
我家鄉中秋節的習俗
中秋節到了,我們福州的`習俗可多了,有擺塔,吃鯉魚餅,還有“撿月光”。
擺塔,是把各種各樣的塔擺在一個臺上,展示給臺下的觀眾們看。傳說,曾經有一位將軍打完勝仗來到福州,剛好就是中秋節,福州在當時又是一個多塔城市。所以老百姓們為了獲得好運,就各自拿出自家的塔擺在門口,獲得好運。現在福州出名的只剩白塔和烏塔了,其他塔呢?它們都經過時光的流失而消失了。
“吃月餅了!”我們福州吃的可不是常見的月餅,而是鯉魚餅。做成兩條鯉魚形成對稱,代表著福州人給親朋好友送去“年年有余”和“鯉魚跳龍門”的意思。福州人還把像鯉魚餅的掛飾戴在兒女身上,愿兒女的學習像“鯉魚跳龍門”一樣紅紅火火。鯉魚餅的味道可美了,兩條鯉魚并在一起,就像一個月亮,吃一個美滋滋的,你想不想嘗一個鯉魚餅呢?
最有意思的要數“撿月光”了。傳說每當中秋節時,月亮上會掉落下一個月光,只有心地善良的孩子才能撿到它,誰撿到它就等于撿到了好運。所以孩子們一吃完晚飯后就會出來急急忙忙地找月光,8點過后月光就消失了,孩子們也就各自回家了。
這三個風俗各有各的風趣,中秋之夜,你有沒有過這三個風俗呢?這就是我和爸爸、媽媽一家三口過的中秋節。這時,我突然想起在加拿大的外公、外婆和在澳大利亞的爺爺、奶奶,他們真是“獨在異鄉為異客”,而我又是“每逢佳節倍思親”啊。
傳統習俗作文8
端午節起源于中國古代,可以算是最傳統的節日了。
我和媽媽準備包粽子時,忽然想起端午節的傳說——大詩人屈原的故事,我便跟媽媽滔滔不絕地說起來。
屈原,名平,與楚王同族姓。他知識淵博通曉國家興衰之道,楚王十分信任他。上官大夫與屈原同職,他也想得到懷王恩寵,于是在屈原擬定國法時,上官大夫試圖將其奪走,可屈原不給他。于是上官大夫就在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大王您讓屈原擬定國法,眾人無一不知,不過每頒布一條法令,屈原夸耀其功說‘除了他,誰都定不出這些法令’。”懷王聽信了他的話,疏遠了屈原。不久后,屈原寫下巜懷沙》賦,懷著滿腔悲憤抱著石頭跳下汨羅江自殺了。老百姓怨紛紛,怕魚蝦吃掉屈原的尸體,便包的粽子投下江中,還有人劃船下水去找屈原的尸體,不過沒能找到。
因此,端午節這天大家通常要劃龍舟吃粽子,紀念大詩人屈原,這天還要在門上掛蒿草,取避邪之意;蒿草旁還要掛猴子,取看門猴子之意。
開始包粽子啦,先得準備一堆糯米許多粽葉。先把粽葉握成一個近似三角的渦,將糯米一把一把的裝進去,不過不能裝得太滿,不然蒸的時候就會漏掉。將長出來的粽葉卷過來封底,放進鍋中蒸幾十分鐘,美味的粽子就出鍋了。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節的傳說還有很多,讓我們再去發現吧。
傳統習俗作文9
不受君王任用的屈原,悲戚投江,而有了端午節;為天下著想的嫦娥,淚奔廣寒宮,而有了中秋節;互相相愛的牛郎織女,只能靠喜鵲搭橋在七夕見面,而有了情人節,其實傳統習俗帶給我們的不只是文化與故事,更多的是與親朋好友相聚的時光。
鞭炮聲竄進了我的耳朵,而這一竄就是15年,大街小巷無一處不是張燈結彩,祝賀恭喜聲隨著鞭炮煙霧飄到人們的心坎里,在這我看見了傳承;在熱鬧的湖畔旁,有人吃著香氣撲鼻的粽子,有人正等待著中午要立蛋的時間,而更多的人正為一旁奮力比賽劃龍舟的選手加油打氣,在這我看見了傳承;明月當空的夜晚,有人正圍著火爐烤肉,有人正放著絢爛的煙火,而更多的人正分享著自家的月餅,邊欣賞那雪白的玉盤,在這我看見了傳承。
在熱鬧的餐桌上,圍著好久不見的親戚,有人正發著紅包,有人喝著熱騰騰的雞湯,有人吃著象征步步高升的蘿卜糕,而我正把這一幕烙在心坎上,在這我參與了傳承;在歡樂的外婆家,有人泡著茶討論著剛剛的龍舟比賽,有人正雀躍的讓大家看他立好的蛋,而我正把粽子放進蒸籠里,在這我參與了傳承;在溫馨的氣氛里,有人用關愛的眼神注視著小寶寶熟睡的臉龐,有人和新手媽媽討論著育兒方法,由人正把恭賀聲布滿了整間房子,而我正吃著彌月油飯,在這我參與了傳承。
傳統習俗讓親朋好友之間的感情更加緊密了,像是剛出生的嬰兒與家人密不可分一樣,他讓大家放下了手機,盡情享受相聚的歡樂時刻,而期許我們能把傳統習俗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傳統習俗作文10
中國有許多傳統文化習俗,比如: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但我最喜歡的是春節,因為春節非常熱鬧喜慶。
一到春節,我們全家就會回農村老家過新年。到了老家,我們就開始在每扇門上貼春聯,顯得特別喜慶,過年的感覺油然而生。吃過午飯后,大人們就忙著準備年夜飯,我們小孩子,可以開始玩煙花,遠遠地用火柴點一下導火線,霎時,“嘭”的一聲巨響,煙花騰空而起,在天空中綻開五顏六色煙花,有的像流星徘徊在夜空,有的像萬壽菊欣然怒放,還有的像仙女散花,一朵朵小花從天而降。我捂住耳朵,飛奔躲到一邊,看著天空綻開了一朵又一朵美麗的火花,心里甭提有多高興!不知不覺,到了吃晚飯的時間,看著滿滿的一桌子菜,豐盛極了,我們幸福地吃著,我想:“味道真美啊!奶奶做的菜令人垂涎欲滴。”在享受美味的同時我們互祝新年平安如意,一家人其樂融融。
晚上,我問爸爸過年為什么要放鞭炮和貼春聯,爸爸告訴我,傳說古代有一只叫做年的怪獸,年會食人和牲畜,每過一段時間就會來到人類聚集地方,人們把年每來一次稱為一年。有一次,年跑到一戶家門前,那家人把紅紙貼在門上,把屋子燈點亮,等怪物走到門口,點燃爆竹,結果把怪物嚇跑了,人們恍然大悟,發現年原來害怕紅色、火光和響聲,于是人們過年時,就將紅紙貼在門前,把家里燈點亮,用火燒竹子來驅趕年,這就是貼對聯和放鞭炮的由來。原來,春節的習俗還有許多有趣的傳說。
我愛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更愛一年一度的熱鬧春節。
傳統習俗作文11
客家習俗
客家人過中秋吃月餅、賞月等習俗與全國其它各地大致相同。客家人稱八月節或八月半。
每逢中秋圓月升起時,客家的人們早早便在庭院、樓臺,或屋前的禾坪對著月亮升起的地方,擺出月餅、花生、柚子等果品,準備“敬月光”活動。
拜 過月后,一家大小在外面賞月、吃東西。賞月是大人們的事,小孩子一般不會端端正正的坐在那里賞月,而是在皎潔的月色下追逐嬉戲,此時是他們的天堂。而吃東 西則是有些講究的。家長往往先讓大家吃這些祭過月神的祭品。在華夏祭祀文化中,有這樣的傳統,就是在神主享用后,祭者常常會把祭品分吃掉,這樣整個祭祀禮 儀結束。我們分吃過程,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賜福,一方面履行了傳統的祭祀文化。梅縣人的說法是,吃了這些祭品更“乖”,吃了有福氣的,吃了會更吉利。
在梅州,除了月餅這個傳統的、帶有普遍意義的中秋食品外,柚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食品,品種有金柚(沙田柚)、蜜柚或水晶柚。而吃柚子也是有一定的含義的。“像剖柚子叫‘殺柚’,帶有驅邪的意思在里面。也有說剝柚子皮是‘剝鬼皮’,寄寓了驅邪消災的愿望。”
客家地區的月餅,除普通月餅外,有“五仁月餅”,還有一種用糯米粉加糖壓制成大小不一的圓形糕。雖社會經濟不斷進步,但客家人始終繼承傳統飲食文化又在發展民間飲食文化,而中原遺風始終不變。
傳統習俗作文12
一天早晨,我與往常一樣正準備吃早餐,突然發現早餐有點不一樣,我看到了一個正冒著熱氣的胖乎乎的大粽子。原來這天是農歷五月初五,是我每年都期盼的端午節。
端午節有一個非常感人的傳說。戰國時期有一位非常聰明的大臣叫屈原,他非常熱愛他的祖國--楚國。因為受到奸臣的陷害,楚懷王把屈原趕出京都流放到外地。后來楚懷王因不聽屈原忠告,病死在秦國,楚國后來也被秦國所滅。屈原聽后十分悲傷,就抱石沉入到汨羅江自盡。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者,后來人們把每年的五月初五確定為端午節。每次過端午節,我都會想起一首小兒歌:五月五,是端午,插艾香,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可我覺得最有趣的習俗還是包粽子。去年端午節那天,我跟著奶奶爺爺在紹興老家學會了包粽子。包粽子的材料可真豐富,有五花肉、粽米、紅豆、花生、蜜棗——看得我眼花繚亂。首先我把葉片放入水中洗干凈,再把粽米放入水中洗干凈,然后加一點點鹽和醬油攪拌均勻。我迫不及待地拿起兩張葉片疊在一起,折成一個漏斗,先往里面放一勺米,把它對著左手掌心抖了幾下,再塞進去一小塊肉和蛋黃,然后填滿米。接著左折折,右折折,把它包得嚴嚴實實的,最后用一根細繩子把它捆綁起來,一個穿著綠色外衣的美味粽子就做好了。
每次過端午節,都會讓人們更加懷念和敬仰愛國詩人屈原。我們從小要有一顆愛國之心,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
傳統習俗作文13
每次去別人家做客,或者別人來家里做客,我們都很開心,因為又有紅包可以收了。
拿到紅包的第一瞬間,我就開始拿捏祝福的標準。如果厚一點,我們祝福的話就多一點;如果薄一點,我們祝福的話就少一兩句。盡管這些話是不下意識說的,但紅包的厚薄與祝福的話成正比,可是我從多年經驗得出的定理哦!
盡管每次的紅包都不一樣,但只要收到,我們都是打心底的高興。這樣地收紅包多年來我都沒覺得什么,只是近幾年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覺得在客人面前收紅包不好意思。我是家里的嫡長子,每年收紅包時與弟弟妹妹們站在一起,特別覺得有一種“鶴立雞群”的感覺,覺得現在的身高與收紅包的年齡不合稱,所以每次我領完紅包就趕緊躲回房間去。
最近我讀到一篇關于紅包來歷的文章,知道過年包紅包,送孩子是一種祝福的意思,我們接受紅包也是一種祝福。大人們在意的只是我們過年過得高不高興,而我們在意的也是過一個好年,對紅包的緊張只是出于童年的天真罷了。從表弟的紅包一直都是嬸嬸收著,生氣一段時間后又接著高興地過年這件事就可以看出。
我的紅包一直由我收著,母親從不強求幫我收藏。到了今天,我終于知道為什么母親那樣做,她是相信我長大了,能處理好自己的事務才這么做的。我也想清楚了,過年收紅包并不應該為自己的年齡而害羞,祝福別人不也是一件好事?對了,我長大了,過一年又一歲,不必為自己收紅包而煩惱,我也可以像以前那樣大方利落地接過紅包了。
我的紅包依然還在繼續增長,或許幾年之后,我不能再拿紅包了,而是要自己包紅包給別人了。那個時候,那些孩子們的表情一定和我拿到屬于我的紅包一樣,幸福而又難掩的喜悅!
傳統習俗作文14
農歷八月十五日,想必大家都知道這個美好的節日吧!沒錯,今天就是一年一度的中秋節。你們都知道他的來歷嗎?從前,有十個太陽把大地都燒焦了。后來有個叫后羿的人,就把九個太陽射下,之后娶了一個美麗的妻子嫦娥。后羿靠打獵為生,王母娘娘送給就送給了一顆仙丹給后羿,他卻把仙丹給了嫦娥,可是嫦娥被小人逼迫,無奈之下吃下了仙丹飄向了天空,以后人人都在懷念著嫦娥,就在農歷八月十五日擺好糕點,燒香祭拜。那天就是中秋節。
中秋節到了,我們都高興極了。媽媽奶奶都把他們的拿手好戲展現出來。他們正準備團圓飯。奶奶先打開灶火,一勺油倒進鍋里,燒的滾燙,然后放入食物,接著翻炒,放配料,最后裝盤。這速度實在是驚人啊,時間慢慢地流逝,飯菜也一個個整齊地擺在桌上。聞到那香噴噴的美食,我的口水直流三千丈。拿到可口的飲料,我想美食配飲料,這才是絕配吧!“吃飯啰!”爸爸一陣吆喝。我一溜煙地沖上了桌邊。像一個貪吃的小熊大吃特吃起來。一家人邊吃邊說,談笑風聲。真的快樂極了!
晚飯后,媽媽和奶奶在收拾碗筷,爺爺和爸爸在家門口的老樹下乘涼,喝茶開心地聊天。我和哥哥,還有小玩伴在一起游戲。這時,月亮哥哥在天邊露出了美麗的笑臉。并且把自己打扮的又帥氣又美麗,還敢光明正大的升上來。“哇”我目不轉睛地盯著那閃閃發光的月亮,趕緊拿出一盒月餅,還有其他美味的水果。一邊吃著美食,一邊賞月。月亮就像一個白玉盤,我情不自禁地對著月亮朗誦起詩來。“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一句句詩詞從我嘴里冒出來,感覺自己也像一個大詩人。
這是我過的最快樂的中秋節,希望下一個中秋節還能更加快樂!
傳統習俗作文15
今年過年除了串門,收壓歲錢,喝喜酒外,還有許多熱鬧的節目,我最喜歡的是——舞獅子。今年我們村有幸請到了舞獅子的團隊來廣場上表演,讓我們大飽眼福,欣賞到了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
來到廣場上,只見人山人海,到處坐滿了人,而周圍仍然還有一大群人蜂擁而來,把我們擠得不知去向。我、爸爸媽媽好不容易從人堆中擠出來坐到位子上,心想:“村上好久沒這么熱鬧了。”
過了一伙兒,等所有人都坐好,沒有人再進出后,“好戲”開場了。只見一條紅龍和一條金龍下各有數十人,這些人身穿黃色對襟上衣,腰間系著一條紅色的 帶子,下身穿一條燈籠褲,腳蹬白色布鞋。那兩條龍各自轉了幾圈,像是在為爭龍珠準備。隨著龍珠的時高時低,龍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你看,那龍珠落到了地面 上,兩條龍的視線也隨之“落到”了地上,絲毫沒有猶豫,也許是準備著先下手為強吧,誰也不敢掉以輕心,那龍身一顛一簸,蜿蜒盤旋。突然那金龍身子上下搖擺 起來,再一眼看過去,原來是因為那龍珠在搖,金龍跟著龍珠左右搖擺、上下起伏,可就是搶不到龍珠。這是在一旁“開小差”的紅龍也活躍了起來,雙龍爭珠,誰 贏誰輸呢?龍珠一會兒搖向左邊,一會兒搖向右邊,好像在故意刁難兩條龍,兩條龍也顯出誓不罷休的樣子,緊追不舍。看著這些活靈活現的騰龍,一種敬佩感油然 而生:如此高超的技藝,需要多久的時間和多少的努力才能學會啊?更何況他們作為一個團隊,配合得那么默契!
一場精彩的舞獅表演,讓我看到了中華民族的民間藝術的瑰麗,也使我感受到了我們民間高手眾多,真是“藏龍臥虎”啊!
【傳統習俗作文】相關文章:
傳統習俗作文05-02
傳統習俗的作文06-30
傳統習俗作文06-01
傳統習俗03-10
春節傳統習俗作文09-22
關于傳統習俗的作文07-07
端午的傳統習俗作文03-22
傳統習俗中秋作文09-08
冬至傳統習俗的作文精選12-14
關于傳統習俗的作文08-19